第一篇: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省思
对通江县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与反思
伏大文
社区矫正是社会不断进步、刑事法律日趋理性的必然产物,是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体现。我县社区矫正工作试点以来,通江县司法局坚持立足实际、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提高社区矫正质量为核心,以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为目标,积极整合社区资源,规范运作方式,密切联系相关部门,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规范,在规范中重提升,积极探索社区矫正教育管理手段和监督管理模式,促使社区矫正工作得到稳步推进。截止今年6月份,全县已接收到社区矫正对象275人,解除矫正对象108人,现在册矫正对象167名,其中管制5人,缓刑114人,假释19人,暂予监外执行2人,剥夺政治权利27人,接茬管理的社区矫正对象无重新犯罪现象。现就我县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做法、实践中的困难、工作对策和建议等方面谈谈个人的认识和设想。
主 要 做 法
一、监督管理方面重机制构建
(一)把住法院判前委托的户籍所在地司法所社会风险评估关 目前,通江县法院还未启动该项工作。但是,自开展社区矫正试点以来,通江县司法局共接受外省法院委托办理的审前社会社会风险评估7件,其中拟判处缓刑或管制的审前评估3人,拟予以假释的审前评估4人。根据法院的要求,我们对被调查人的现实表现、社会关系、家庭情况进行走访、了解,向委托法院提出对被调查人是否适宜采取非监禁刑罚措施的建议。
判前社会风险评估对社区矫正工作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既便于 1 矫正对象的衔接,有效地遏制漏管现象的发生,又能通过先期宣传教育,让被告人提前了解社区矫正这项刑罚执行活动的内容和要求,有效提高被判决监外执行人员接受社区矫正管理教育的自觉性,促进监外服刑刑罚执行效果的提升。
(二)把住法律文书接交及社区矫正对象衔接关
根据社区矫正对象产生的不同情况,在社区矫正对象交接工作中建立严密的工作衔接规则, 是有效防止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或延迟纳入社区矫正管理的必要措施。社区矫正对象的产生主要有三类:一是在审判程序中产生,人民法院按照法律规定, 对罪犯依法判处管制、缓刑、单处剥夺政治权利或决定对犯罪分子监外执行;二是在刑罚执行过程中产生,主要是指监狱部门在刑罚执行过程中依法对犯罪分子予以假释、监外执行, 或主刑执行完毕尚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三是司法机关(检察院或法院)在处理案件过程中产生的矫正对象。
目前,我们已经与县法院和县检察院建立了社区矫正信息半月通报衔接机制。本县法院对拟判决应纳入社区服刑的罪犯在判前会通报,在判后会及时将判决书和社区矫正告知书送达给矫正管理机构,实现了“无缝”衔接,能杜绝产生漏管现象。由于未能与外地法院建立起信息衔接通报机制,我们基本上无法掌握通过外地法院判决的社区服刑人员情况,工作一直处于被动。基本上是在服刑人员主动到司法所报到时,我们才能获知信息。判决生效后,社区服刑人员一旦不到司法所报到,我们就无从了解情况,必然会产生漏管现象。
监狱部门在刑罚执行过程中依法对犯罪分子予以假释、监外执行, 或主刑执行完毕尚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的资料,是监狱将档案资料邮寄给我们,我们根据监狱邮寄的档案资料再去找人,然后对其进行矫 正管理。若是这部分人从监狱出来后不回原户籍地,我们就只能通报给公安机关,让他们去外地“找人”。今年我们收到一个从川北监狱假释出狱的社区服刑人员,是由监狱派专人送到户籍所在地,与当地派出所和司法所交涉;另外收到河北监狱方面的函,对拟假释的在监服刑人员,要求户籍地的司法行政机关派人到监狱接回,否则不予假释。这些措施虽会增加社区矫正的工作成本,却能切实杜绝脱管现象发生。
(三)把好社区矫正对象请销假调查审批关
我县已经建立起了社区服刑人员外出务工、治病及投靠亲友的请销假制度。主要做法是:请假外出前,由服刑人员自己书写请假申请,并找一位在当地有固定居所和稳定收入的亲友作为担保人,由担保人做出担保承诺,然后由村(社区)居委会根据服刑人员的平时表现及接受教育、配合矫正管理的情况出具初步意见,经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和乡(镇)社区矫正管理机构签署意见后报县矫正管理机构审批;假期届满时,回来到司法所销假。
但在工作中,由于目前缺乏法律界定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在矫正管理中的职责范围,通过公安机关请假外出,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在事后才知情的情况时有发生,对这种情形无法按照脱管处理。这部分人外出后又不能按照管理要求定时汇报生活、思想情况,司法所工作人员与其本人及亲友联系时,又不十分配合,实际上处于脱管状态。
二、教育改造方面重制度规范
(一)注重体现监督管理轨迹及台帐
自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开始至期满解矫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矫正要经历人员接收、矫正实施、矫正终止三个阶段:(1)接收阶段,自收到法院生效判决或监所的资料后,由司法所对服刑人员开展入矫教育,并了解服刑 人员的个人及家庭情况,成立“6+1”个案工作组,为每个服刑人员建立管理档案;(2)矫正实施阶段,首先是针对服刑人员的社会危险程度确定管理等级,然后制定矫正方案,并与服刑人员的直系亲属签订监管协议,每月对服刑人员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要进行一次走访调查,并开展必要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技能培训,服刑人员每季度要总结自己的思想、生活情况;对外出务工、治病、探亲的按照规定程序审批,对不服从管理及有违法违纪行为的提出惩罚、收监建议,对表现较好且有立功表现的予以表彰、奖励;(3)矫正终止阶段,矫正终止有期满解矫的正常终止和因死亡、收监等其他情形引起的非正常终止两种情形,我们分别不同情况制作相应的法律文书,将已经终止矫正的服刑人员管理档案材料整理后,移交县矫正管理机关统一保管。根据不同情况建立了社区矫正对象花名册、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登记表、迁居登记表、就业情况登记表、脱逃(脱管、下落不明)花名册、社区矫正志愿者花名册六种台账;设计制作日常管理表册及各种文书40余种,由基层司法所根据每个服刑人员的不同情形分别记载管理中的情况。
(二)注重制度规范和机制创新
一是规范月汇报制度。为了及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生活状况,了解其接受矫正教育的态度,以便于对其加强管理,我们要求每个服刑人员在每个月和季度结束时从接受矫正情况、思想状况、生产生活情况、遵规守纪情况写出书面的总结。由于我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虽然在外出前就在外务工期间的规定开展了专门的教育,但是外出后能够按时向司法所汇报的并不多,加上每个人的文化水平不同,一部分人写出的总结并不能帮助我们了解情况。
二是规范谈话思想教育矫正。从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开始,我们就注重 与他们的交流沟通,通过座谈能够了解到其犯罪的动机、根源,以及认罪服法的态度,通过谈话了解其世界观、人生观,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并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矫正方案。
三是规范法纪教育和心理矫治。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法纪教育贯穿了整个矫正管理的始终,通过法纪教育让他们了解法律规定、深刻认识自己的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帮助他们建立起法制意识,使其能尽快融入社会重新做人。由于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员,基层司法行政干部和社区矫正志愿者都不具备心理辅导专业知识,这项工作仍未能正常开展。
四是规范公益劳动制度。我们建立了参加公益劳动的制度,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未能建立起公益劳动基地,加上服刑人员居住分散,没有必要的差旅费用,难以组织服刑人员集中开展公益劳动,只能将居住较近的人员组织起来参加公益劳动。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只能是零散的,很难制度化;
三、帮扶济困难方面重实效
(一)衔接环节的帮扶济困重实效。在接收到“三无”(即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社区服刑人员时,司法助理员到居住地村居委会走访调查,形成专题报告,及时与乡(镇)政府、民政部门联系,落实好暂时性的低保待遇、购买粮食、油盐生活日用品等方式解决其急需的生活问题,使其感受到在社区服刑的人文关爱、政府关心及社会关注。
(三)教育矫治环节的帮扶济困重实效。对有特殊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一方面协调乡镇政府及民政部门,通过救济方式解决;另一方面帮助其联系培训机构,让其掌握一门技术,尽力解决就业,让其自食其力。
实践中的困难
一、社区矫正亟待法律制度规范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刑罚执行活动,目前只有两高两部的通知才明确了司法行政机关是具体组织实施单位,公安机关是社区矫正的执法单位。《刑法修正案
(八)》对执法主体的界定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在工作中,社区矫正机构面对矫正对象无故不参加矫正活动、脱管或违法对抗时,司法行政机关由于法律没有赋予矫正强制权力,往往无计可施,使社区矫正监管工作在原本还不完善的基础上又大打折扣,在工作实践形成如下困难:
(一)违反监管理规定对象的处罚制度流于形式。根据相关规定,对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轻则给予治安管理处罚,重则撤销缓刑或撤销假释予以收监。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操作起来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缺乏法律依据,即使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办理,取证难度较大,程序复杂,办理难度较大;二是法律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权及提出撤销缓刑或撤销假释的建议权在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只能向公安机关提出意见,是否做出行政处罚或是否向法院提出建议,则由公安机关决定,不仅工作效率不高,而且公安机关自身的工作繁忙等原因,也无暇顾及。
(二)对剥权类人员的管理难度较大。剥权类人员大多数都不在乎是否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即使不服从管理既不会被收监,也很难给予行政处罚,因此这部分人不服从管理的较多,我们唯一的办法是加强教育。
二、诸多因素诱发“脱管”
(一)“人户分离”诱发“脱管”。推行的户籍地管理模式本想避免管理上的脱节,在实践中却成为矫正对象监管中的隐患。“人户分离”大致有三类情况:一是户口、住房在本地,但因务工、做生意或其他原因经常不在本地居住;二是户口在一地,购房在一地,人却居住在第三地;三是户口在本地,人在外地打工,无具体住址,也无联系电话。应对“人户分 离”、杜绝“脱管”的现实举措就是托管和联管。现实工作中,社区矫正对象外出后的住址不确定,甚至于个别矫正对象故意制造麻烦,有意钻空子,不如实地报告自己的住处,形成与“谁”联管和托“谁”管就成了现实问题。加之,社区矫正机构人员和经费的制约,对本辖区内人户不分离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都觉得精力不够、财力不足,更不用说接手联管和托管的这些“烫手山竽”了。因此,就对“人户分离”的现实措施无法付诸实施,就成为“脱离管”诱因。
(二)就业局限性诱发“脱管”。通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无力给矫正人员提供劳动就业条件,矫正对象频繁外出打工成为现实的监管难题。对因就业外出的社区矫正对象,外出前,我们设臵了请销假调查审批制度,进行专门的教育矫正;他们外出后,由于无财力配备卫星定位方面的通讯设备,我们也就只能采用每月或每个季度用电话的方式掌握一下信息,但因其流动性较强,外出居所不固定,有的过一段时间就没了音讯,即使保证每季度都能够电话联系,但也都是全凭矫正对象自己说了算,是真是假,难以考证,也可以说是让这部分人处于放任“脱管”的状态。
三、工作机构和队伍急待整合和充实
基层司法所是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指导社区矫正组织开展工作。从通江县的社区矫正机构来看,虽然构建了“6+1”的监管模式,但矫正的具体工作却由基层司法所承担。全县49个乡镇均建立了基层司法所,却仅有25个司法所有专职司法助理员29人,其余都是由乡镇干部兼任。在实践工作中,一是兼任司法助理员的乡镇干部变动频繁,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同时因其“人、财、物、事”均在乡镇,县司法局在管理上是“有心无力”,形成这部分人员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大多是“人在其位、不谋其事”,为整体推进该项工作,就只有采取“1+X”联所工作模式去“消化”无专职司法 助理员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二是基层司法所,人手短缺,司法助理员工作千头万绪,矫正工作全面铺开后,目前全县在册矫正对象达到160余人,每个矫正对象的台帐有十多种,其中至少有4-5种台帐内容重复,矫正工作人员需投入大量精力填写,做实际帮教工作的时间被占用了,人员短缺引发的超负荷工作已成为现实问题。加之选任和聘用社会工作者的机制尚不成熟,以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为专业的志愿者队伍也尚未完全建立,使得社区矫正的体系残缺不全。
四、矫正工作经费急待加强保障
据测算一个社区矫正对象,从回归报到起,所需用的建档打印费、交通费、无数次帮教联系工作的通讯费等等,每人每年致少需要1500元左右的经费投入。同时志愿者的工作补助、暂予监外执行的老弱病残的生活救助,也需要专门的经费做支撑。经费从何而来,尽管各级的文件都要求把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但实际落实较差,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矫治工作的开展。
五、工作考评机制急待健全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党政领导、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在实际工作中工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地健全。
(一)部门之间沟通协作机制需要健全。尽管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召开了多次的专题协调会议,也与公安、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建立了沟通协作机制,一起研究解决工作中具体问题。但是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困难,一是法院对拟判社区矫正对象未进行必要的判前社会调查,导致一些不宜放在社区服刑的人员被纳入社区矫正,对这部分人员的管理难度大、矫正教育效果欠佳;二是法院只是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向公安机关出具执行通知,司法行政机关常被“遗忘”,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缺乏法律依据;三是经外 地法院判决和从监所进入社区服刑的人员由于档案材料传递上的时间差以及矫正对象不及时报到都会造成脱管、漏管“间隙”发生;四是与公安机关的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矫正对象有时无所适从;五是其他部门对该项工作的认识不足,支持配合力度不够。
(二)部门履行职责的考核机制急需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到刑罚执行、治安管理、社区管理、群众工作等诸多层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行法律框架内,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不可能独立完成。在社区矫正工作开始阶段,有的职能部门对这项全新的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存在着配合不到位或者配合比较勉强的状况。在对矫正对象实施矫正过程中,不时存在着社区矫正的各项工作全部由司法行政一家来承担,造成了由司法行政工作“唱独角戏”的窘境。同时,在工作考评中,存在考评主体不明,考核事项不清,考评机制不全的现实困难。
六、社会认同心理和包容氛围急待营造
社区矫正对象亲属和社会公众缺乏社会认同心理,表现出不愿意接收或不愿意协同社区矫正对象改造,甚至于还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歧视。加之矫正对象本人的心理障碍,对社区矫正方式存在一定的社会和心理压力,不愿意回到社区执行刑罚,不愿意让亲戚朋友知道自己犯事,对集中学习和义工劳动感到耻辱。同时希望司法机关不要做定期的家访,以免打扰自己正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因此,社会认同心理和包容氛围急待营造。
工作对策与建议
一、建议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方面要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出台与社区矫正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将社区矫正的执法权授予司法行政机关,实现工作主体与执法主体的统一;另一方面,可暂时性的修改一些法律法规,明确社区矫正的合法身份,赋予矫正工作者一定的处罚权。既体现社 区矫正“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一面,又体现社区矫正的“刑事制裁性”和严肃性。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在矫正对象仍不服从管教时,社区矫正工作者可以采取一定的强制性措施,避免无法可依而引起的执法尴尬。
二、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健全分类管理制度。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把矫正对象分为宽管、普管、严管三类,统一制危险等级划分标准和执法尺度,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危险等级划分,因人施策,采取不同的矫正管理方案,落实分类管理措施,对宽管对象实行按季度考核,这样既可鼓励矫正对象积极改造,也可减轻司法所和社区的台帐压力。
二是健全委托管理制度。为便于人户分离矫正对象的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日常动态,建议建立健全委托管理,这样虽然增加了司法局的台帐工作量,但有利于矫正措施的落实,也降低了管理成本。
三是健全异地托管制度。对长期外出的社区服刑人员,必须在办理“异地托管”手续之后,方能迁移到异地居住。按“委托调查—复查核实—移交档案—接收衔接”程序办理,建立双向的社区服刑人员“数据核查制度”,互通托管工作信息,以实现流入地、流出地社区服刑人员管理的“无缝”对接。
三、培育成体系的矫正工作队伍
建议面向基层,着力构建和培育好三支社区矫正队伍:一是培育一支以基层司法所干警为主的工作指导队伍,负责对矫正对象实施组织管理、教育矫正、监督考核、社会救济、解除矫正等工作的指导和考评;二是培育一支以公安、检察、法院、劳动监察等为辅的工作辅助队伍,负责联络通知、信息记录、法制教育、治安监管等;二是培育一支以心理医生、教 育工作者等志愿者为主体工作专业队伍,对矫正对象开展多元化的心理、行为矫正,帮助罪犯融入社会。建议采取措施,着力解决好这三支社区矫正队伍工作人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问题、业务技能继续教育培训,提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整体素养和能力。
四、保障和落实社区矫正工作经费
矫正工作经费是社区矫正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保证。建议尽快确立社区矫正的财政保障体制。将社区矫正机构的办公经费列入财政专项预算,对于实践中创建的社区矫正创业基地,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经费扶持和政策优惠。要科学合理设臵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科目。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设臵为三个大项:一是承办社区矫正工作业务费用。包括日常办公费用、宣传培训费用、突发事件处臵费用、信息系统维护费用等,这是维持矫正工作机构正常运转的工作经费,应按照每个司法所每年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预算;二是对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管理、教育矫正费用。包括台账档案费、培训教育费、社区矫正工作者聘请费用、社区矫正志愿者补贴费用、公益劳动场所补贴费用、对外出社区矫正对象的调查及跟踪管理等费用,这是对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中必要的费用,应按照每个矫正对象每年不低于2000元的标准预算;三是社区矫正工作基础装备。包括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所需的办公装备等费用,应区别各司法所的具体情况予以配备;四是社区矫正工作中其他的必要开支。如社区矫正对象救助经费。
五、探索和创新社区矫正工作新机制
一是探索开展矫正对象的心理矫治工作机制。按一人一档的要求,明确目标,建立矫正对象心理矫治档案,以便有针对性地因人施教,提升矫正效果。同时招募心理医生、教育工作者等专业人才作为志愿者,对有心理障碍及疾病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二是探索公益劳动社会价值体现机制。对未成年矫正对象,可以把公益劳动延伸至公益活动、公益献爱心等社会性付出活动,让他们参与其中,使其尽快融入社会,回报社会。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认同心理和包容氛围。收集整理成功有效的矫正个案,积极宣传矫正对象接受教育管理、主动配合矫正改造的典型,总结社区矫正工作先进经验,大力宣传社区矫正工作。同时引导社会公众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认同和包容,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矫正教育劳动基地建设,开展心理辅导、困难帮扶、就业指导等工作,努力实现教育手段、教育形式多样化,形成全社会“人人尊重、人人参与、人人帮扶”的社区矫正共管大格局。
(作者系通江县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股股长)
第二篇:社区矫正工作
宁化县自2011年9月份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共接收符合要求、条件成熟的社区服刑人员168名,其中解矫25名,在矫143名,无一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了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各项流程,严肃社区矫正各项工作,根据省司法厅要求,今年全面开展社区矫正“规范化管理年”活动。宁化县司法局认真传达上级指示精神,下发了《在全县开展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规范化管理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并创新工作举措,采取五项措施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实现了无一矫正对象重新犯罪。
一是规范化社区矫正各项流程。不断探索总结社区矫正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做法,严格按照两院两部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制定了《宁化县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对社区矫正衔接、矫正执行、矫正解除等重要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统一规范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流程和要求。
二是规范运用好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手段。2012年,积极开展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工作。各司法所均安装并使用上政务外网,并及时运行好司法行政基层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和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两套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同时,县司法局正在积极与县电信部门联系,做好对矫正人员手机定位实时管理的准备工作。
三是规范审前评估调查工作。县矫正办在接到法院、监狱的委托调查函后,及时下发居住地司法所,并由2名以上工作人员按照规定的程序深入相关社区、单位、家庭、学校、派出所等进行调查工作,规定时间内形成调查结论后报县矫正办审核,由局分管领导签批,自下而上,层层把关,确保审前调查工作规范开展。截止目前,全县共接受各地人民法院和监狱的审前调查委托函16人次,调查16人次,有力的推进了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四是规范奖惩制度。两院两部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下发后,县司法局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各司法所学习,并积极运用于日常监管过程中。司法所在发现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矫正要求时,立即严厉批评社区服刑人员并要求其不再违反矫正规定;情节严重的,由司法所上报县矫正办给予处分。目前,已对2例违反日常监管的社区服刑人员给予警告处分。通过规范奖惩制度,让社区服刑人员明白社区矫正的严肃性,也利于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五是加大培训力度,规范矫正队伍。提高司法工作人员执法水平和开展工作的综合能力素质,是搞好社区矫正工作的前提条件。积极结合今年省厅“规范化管理年”建设的要求以及市局文件,多次组织司法人员进行业务培训60余人次。通过培训,使司法所工作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熟练正确地运用矫正工作方法和技巧,以适应新形势下社区矫正的工作需要。同时,县司法局正在积极向上级领导请示,并与有关部门相协调,努力做好我县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配备工作。
大排查、走访
为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切实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安全工作的会议精神,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进一步落实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各项工作措施,丰富教育矫正形式,拓展安置帮教渠道,提高社区矫正质量,预防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努力维护辖区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金凤
区司法局从5月4日至5月31日,在辖区范围内对在册的158名刑释解教人员和122名社区矫正对象开展一次“大走访、大排查、大帮教”专项活动。
为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金凤区司法局于5月4日召开各司法所全体人员、社区矫正警察会议,专题部署安排此项工作,制定下发《金凤区司法局关于结合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扎实开展对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大走访、大排查、大帮教专项活动的通知》。《通知》中要求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精心组织,迅速开展排查走访活动。各司法所要组织全方位、拉网式的排查走访,确保不漏一人;要对重点人员做到心中有数,做好走访记录,并落实好帮教措施;对排查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拿出对策,重点问题要及时上报。二是讲究方法,真正取得开展活动的主动权。各司法所要讲究工作方法和策略,注意工作态度,避免引起当事人及其亲属的误解和抵触,并结合活动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帮助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和矛盾纠纷当事人解决实际困难,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三是强化服务,努力营造开展此项活动的良好氛围。要深入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一线,摸准社区、村(居)、工厂、企业影响稳定的主要问题和监管帮教工作中的漏洞,并紧密结合司法行政工作业务,主动作为,强化职能,整合资源,集中时间、集中人力,提供法律服务,进行法制宣传,为维护社会和谐安全稳
定积极发挥作用。四是加强组织领导,扎实开展排查走访活动,确保此项活动有效开展。
目前,排查、走访、帮教活动正在有序进行。通过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行之有效的各项工作,为确保辖区的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篇: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是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是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举措,是中央提出的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经中央批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从2003年开始,2005年扩大试点,2009年在全国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发展迅速,覆盖面稳步扩大,社区矫正人员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各地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88万余人,累计解除矫正48.2万人,现有社区矫正人员40万人,社区矫正人员的重新犯罪率一直控制在0.2%左右。在试点试行工作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等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相互支持配合。各地普遍建立完善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困扶助三项工作任务,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确保了试点试行工作的扎实推进。试点试行成功经验表明,中央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决策是正确的,社区矫正工作适应了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形势和需要,契合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刑罚执行制度的有益探索。
第四篇:2月份工作省思
个人工作省思
作为一名站务管理员,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而自己的学识、能力和阅历与其任职都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总不敢掉以轻心,总在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周围的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经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在综合分析能力、协调办事能力,经过锻炼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每月的省思主要发现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工作还不够过细致,一些工作协调的不是十分到位;以致工作起来不能游刃有余,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业务水平需要精益求精。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将进行以下几点改进;第一,自觉加强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业务素质。第二、提高工作质量。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工作要有计划性,善于自我反省。积极改正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第三、爱岗敬业,勤劳积极。日常工作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应付,要积极主动开展工作,摈弃浮躁、等待的心态,做到脚踏实地,不怕做小事,在点滴实践中完善提高自己。
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立足实际,使我的工作有所开拓,有所进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管理创新实践
徐集乡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管理创新实践
(李磊)
涟水县徐集乡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92名,解除矫正67名,目前在档矫正对象25名。徐集司法所工作人员通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在学习和借鉴外地实践经验的同时,不断探索一些适合管理对象和本地实际情况的有效管理办法,规范有序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为维护本地区社会和谐安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下面归纳出我们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主要做法和对今后工作的思考,以期领导和同仁们共析
入矫对接,建档见人
新增矫正对象档案材料由县矫正中心移交司法所,两级矫正工作人员办理档案移交手续,三日内新增矫正对象到乡司法所报到,办理入矫手续,乡矫正工作人员建档纳新。办理入矫手续时,工作人员对新入矫对象进行初次谈话,交待其矫正期间应遵守的政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同时完善矫正对象本人、监管责任人等方面的信息材料入档,一人一档。
定期查访,强化监管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采取“三问三看三谈”的办法,坚持每月对矫正对象实地走访。走访中,问矫正对象本人,看生产生活状况,谈本人思想活动和平时表现;问矫正对象近亲属,看其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谈正面疏导和亲情感召方法;问左邻右舍,看融入社会情况,谈社会关心和思想教育办法;问基层干部,看矫正成效,谈矫正责任和措施。这样,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随时掌握社区矫正对象家庭、生产、表现等各方面情况,对矫正对象出现的心理和生活中的问题及时得到排除和解决。通过工作人员的纽带作用,加强了矫正工作人员与家属、亲友的沟通和协作,加深了工作人员与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密切联系,使社区矫正对象始终置于有效的教育管理和监控之下。
劳动教育,净化心灵
徐集乡司法所把徐集乡敬老院作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教育基地,每个月组织在家的矫正对象参加劳动,主要从事清理敬老院花池里的杂草、生活垃圾,帮助老人整理内务,在劳动中给矫正对象规定劳动纪律,划分区域和分配劳动任务,个个干得非常起劲,每次劳动时间达5小时以上。对因病因事不能参加公益劳动的对象,实行本人或监管责任人书面申请,履行请假手续。同时把公益劳动考评和集体谈话教育结合起来,劳动结束时按劳动表现考评出“优、良、差”,并结合平常掌握的活动情况,提出具体规定和要求,对日常表现和公益劳动表现好的矫正对象给予口头表扬,由矫正工作人员记录入档。通过开展公益劳动,使社区矫正对象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光荣和人生价值,从而增强他们尽快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认罪服法的观念,树立他们痛改前非,悔过自新的信心。
风险评估,巩固管理
徐集司法所强化三关的风险评估机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一是入口关,在凡是法院判决、裁定可能适用社区矫正之刑种或刑罚执行方式的,徐集司法所了解被告人的犯罪背景、一贯表现和家庭、生活等情况,进行风险评估。二是改造关,根据社区矫正对象改造表现、犯罪类型、人身危险性、再犯罪可能性、再社会化程度等多方面差异,将社区矫正对象分为宽松、普通和严格管理三个等级,区别对待,因人施矫,并予以动态调整;根据社区矫正对象心理、行为特点和需求变化等规律,将教育矫正过程分为入矫、常规和解矫前教育三个阶段,设定不同教育目标和方法,分段施矫。三是解矫关。解矫后与派出所针对人员的不同特点共同制定帮教措施,定期进行回访。几年来,我乡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和解矫后实现了无脱管、漏管现象,无重新犯罪。
长远规划,积极探索
我们从事的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暂新的工作,无固定模式和方法照搬,我们面对的教育管理对象也是一个特殊群体,管理难度较大,只有政法各部门(包括监狱)、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并不断完善管理办法,实现规范管理、有效管理。
1、依法依规制定审前调查、执行减刑、执行收监、集中教育等方面的实施细则,明确责任主体,以保证基层管理过程中具体操作有规可循,从而解决由司法一家单打独斗、无所适从的情况。
2、县(市)及以上社区矫正机构必须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心理知识和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每年至少一至二次。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通过较系统的学习,掌握一定本领,献身社区矫正工作。
3、因地制宜地建立县(市)级公益劳动基地,由县(市)矫正机构统一组织,定期开展公益劳动和教育活动,从而达到高效、规范管理。
4、利用劳动就业培训这一平台,以县(市)为单位,组织年青的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劳动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推荐他们到企业就业,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使他们生活上得到有效保障。
探索刑罚执行制度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我们社区矫正工作者责无旁贷。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极大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我们社区矫正工作者将一如既往做好社区矫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