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巴山新居工程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巴中市位于四川东北部,属盆周山区,是革命老区,也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困难地区核心区,农村基础脆弱,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分割,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两化”进程滞后,处于追赶跨越起步阶段。在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中,巴中市积极实施“巴山新居”工程,加快构建市-县城-重点镇-中心村和产业聚居点新型四级城镇体系,同步实施乡村道路建设工程、产业扶贫工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公共服务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走巴中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路子,促进“三个聚集”,推进城乡统筹,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一、坚持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城镇化
按照统筹城乡的理念和思路,打破城乡、地区、部门之间的分割和壁垒,构建城乡一体全域覆盖、多规合一的规划,实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学布局、协调发展,四级新型城镇规划体系有机相融、一体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系统谋划。构建以城乡建设规划为主体、产业布局规划为支撑、基础设施规划为纽带、公共服务规划为配套的科学规划体系。实现规划编制区域、编制层级、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四个城乡全覆盖”。统筹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渠江流域综合治理灾后新村建设、秦巴山区扶贫等规划,积极构建以市城区为中心、县城为主体、重点镇为支撑、中心村为节点、聚居点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坚持分类推进,突出特色。根据巴中自然条件,全市按照三级(重点镇、中心村、聚居点)、四区(高山区、浅山区、丘陵区、城郊区)、三通道(交通通道、河流通道、旅游通道)进行规划布局。高山区体现山地森林民居特色,浅山区体现山林民居特色,丘陵区体现生态田园民居特色,城郊区体现现代城镇民居特色。在引导有条件的农户进入城镇的基础上,分类推进聚居点、中心村建设。按照“前七年基本建成,后三年全面完成”的要求,全面完成41.39万户巴山新居建设任务,到2020年全市农村聚居度达到50%以上。
坚持示范带动,连片推进。按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要求,点面结合,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扩片连面、全面覆盖。全市规划为100个建设片区,每年每县(区)实施3—4片,力争前5年完成60个片区。在全市选择基层班子过硬、农民建设意愿强烈的乡镇、村社作为示范点建设,每县(区)每年示范建设2个重点镇、4个中心村、8个聚居点。全市已启动2个省级、2个市级、4个县级新农村示范
片新村建设,推进4个连片扶贫开发片区新村建设;启动8个重点镇、12个中心村、1642个居民聚居点建设。
二、强化产业支撑,促进产村相融
坚持产业发展同新村建设相融,环境改善与公共服务配套同步,将“巴山新居”工程建设同产业发展、乡村道路、职业技能提升、公共服务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同步推进,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成了以红色文化旅游为支撑的王坪村、猕猴桃产业为支撑的三皇村等一批产业新村。
突出特色,着力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坚持产业培育与新居建设并重,以新村带产业,以产业促新村,使产业与新村互动共融。依托我市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特色林产业、特色水产业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山区特色现代农业,连片打造特色产业示范带、优势产业集中区。已启动实施45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50个畜禽养殖小区、12个水产健康养殖园、12个乡村旅游示范镇、8个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强化对外合作,着力加工业发展。加强对外合作,积极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加快构建“产加销、贸工农一条龙”现代农业体系,加快“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建设。紧密利益关系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使农民既住上好房子,又过上好日子。我市先后引进了雨润、温氏、翼展、塔基等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加强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把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坚持以“生态农业、绿色经济示范区”的定位,按照“综合、集中、连片、连续连年建设”的原则,突出“一园一业主,园区有特色”,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园区,推进农民向城镇和产业聚集地聚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全市启动建设以大叶茶为特色的元顶子产业园区,以食用菌为主的周子坪菌产业园区;以果蔬和观光农业为主的太平—光辉产业园区、以种养结合的恩阳—下八庙立体农业产业园区等10个产业园区。
三、夯实发展基础,推进城乡一体
围绕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加强生产性、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增强发展能力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条件。配套推进水、电、路、气、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路网、电网、水网、电视通讯互联网“四网”全覆盖,使新建聚居点实现“五通”,即通路、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视信号、通电话宽带。以城乡综合整治为载体,深入推进以“治路、治尘、治污、治水、治乱,绿化、亮化、美化”为内容的“五治三化”活动,以高品质的新居、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公共服务增强对群众的吸引力、聚集力。全市累计新建硬化通村道路2271公里、新修渠系128公里、新建高标准农田10.6万亩、新建农村户用清洁能源1.7万户,着力打造特色鲜明、设施配套、服务完善、村容整洁的文明、现代、优美新村。
加强基础组织建设,增强发展活力。深入推进基础组织建设年活动,坚持将乡村基础组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两化互动”前沿阵地来抓,强化基层干部配备。选齐配强了乡镇一把手和村支部书记,拓宽村干部任选渠道,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能人中吸有优秀人才,充实到干部队伍。积极开展“三个一线”工作,在市县机关中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充实到基层。将“挂包帮”活动与巴山新居工程建设结合起来,落实领导、部门、干部的目标责任,合力推动建设进度。
加强公共服务建设,促进均衡发展。积极实施“1+N”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促进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农民素质全面提高。新建聚居点实现“五有”,即有1个便民服务中心、1个文化体育活动中心、1个卫生计生室、1个农家购物中心、1个垃圾储运点。全市到“十二五”末,公共服务活动中心覆盖到所有村,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100所,9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级标准,村卫生站覆盖率达100%,加快构建市、县(区)、乡镇、村四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今年建成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力争5年内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14万人以上,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四、不断改革创新,激活发展活力
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勇于破除“唯条件论、唯规定论、唯生态论”,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创造,试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制限制,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变资产为资本。坚持还权释能,激活农村生产要素,积极探索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当前农村发展需要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促进农村资源充分流动,实现农村资源效益最大化。深入推进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产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水权等五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市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10279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19637亩,林权确权3115亩,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431处,发放各类产权证书1.8万册,产权交易中心,已发布产权信息340条,流转服务32例。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变农民为市民。分类明确户口迁移和管理政策,实行有利于农民向中心村、聚居点聚集的户口管理政策,中心村、聚居点农村居民可在居住地申请登记为城镇居户。继续保留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等权利。努力增加和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保证农村居民登记为城镇居民人员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益,逐步实现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待遇和城乡就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市已在8个重点镇、12个中心村、市经济开发区、县区工业、物流园进行试点,2013年逐步推开。
推进新型社区创建,变聚居点为社区。坚持建管并重,积极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确保建一处、成一处、发展一处。坚持以组织化、网格化为目标,推进村(居)民自治制度建设;坚持以全覆盖、可及性为目标,推进社区服务阵地建设;坚持以精细化、标准化为目标,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区党建工作体系,建立居民议事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大力推广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决策听证会和民主评议会等“四会”制度,建立开放式、参与式的社区民主管理框架。将就业、救助、社保、医疗、托幼、养老等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实行“一站式”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社区服务业参与新型社区建设。加快社区管理人才的培育,建立“一岗多职、一专多能、专兼结合”的培养模式,实行“一社区一名专业社会工作人员”。通过新型社区的创建,使巴山新居自然环境更优美、人居环境更和谐、社会风气更文明。(作者系中共巴中市委副秘书长、农工委主任 叶明生)
巴州区全力推进“巴山新居”工程建设
今年来,巴州区在全区47个乡镇和6个城区街道办事处,按照区域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居一体”的要求,首批启动212个聚居点建设,拆除农村土坯房、危旧房9235户,实施风貌改造4040户,新建“巴山新居”2.9万多户、359万平方米,聚居农村人口
11万人。
6月30日,记者来到巴州区恩阳镇高店子村“巴山新居”工程建设现场,只见人来车往,机声轰鸣,百余名施工人员头顶烈日,拉运材料、拌和混凝土、砌砖排瓦,忙得不亦乐乎,而一排排一楼一底的“小洋房”正拔地而起。
“希望早一天入住新居。”望着已修到二楼的“小洋房”,70岁村民董治信沾满泥浆的脸上充满期待。
巴州区恩阳镇高店子村是典型的贫困村。作为巴州区首批启动的农村新居工程试点村,高店子村新居工程规划占地150亩,是一个规划建设200户村民的集中聚居点。该工程从今年3月1日启动实施以来,各项建设正有序推进。
在建设工地上,记者遇到正在查看自家房屋建设情况的村民董治信。说起新居工程建设的好处,老人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我家原来住的是土坯房,离现在的聚居点不远,房屋前后都属滑坡地段,特别是去年9月的一场暴雨造成屋后山体滑坡,差点把我家的土墙房夷为平地。”
如今,董治信家一楼一底近280平方米的新房修到聚居点。看着新房即将完工,今年9月份就可入住,再看着聚居点环境一天一个样,各种配套设施齐全,老人打心底里高兴。高店子村在聚居点建设过程中,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实行交通、水利、住房、产业、林业等统筹发展。根据高店子村新居工程建设规划,200套新居房将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工程包括新建66套住房和31套村民旧房风貌改造。整个社区还配套建成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等公共服务阵地。
据了解,从今年3月1日施工以来,建设单位每天用工都在100人以上。目前,首期启动的66套新居工程正在抓紧建设,聚居点的公路拓宽改造、聚居点内的水电气网布局、休闲广场、服务中心等各项配套设施正快速推进。
施工方负责人苟勇告诉记者:“我们不分晴天、雨天,不分节假日和双休日,一直在加班加点赶工期。按照计划,8月底主体工程全部完工;9月底附属工程全部完成并交付老百姓使用。”
“抢进度不忘抓质量。整个工程成立了由镇建管站、村干部、村民代表、建房户和施工方共同组成的质量监督小组,全方位开展质量和安全监管,真正把‘巴山新居’工程打造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民心工程。”高店子村村民——质量监督员董子奇介绍,“我们每天到工地3至4次,主要是检查原材料达标没有,查看施工方砌的堡砍、调的水泥砂浆、贴的地板砖有没有达到要求。如果质量不合格,就得当场返工。”
在聚居点建设推进的同时,高店子村正与外地种养殖业主取得联系,拟在村里种植优质葡萄和花卉苗圃,实施庄园农田景观化改造,打造观光休闲农业,实现环境优美、经济
发展、生活富裕、宜居宜业的“巴山新居”建设目标。
在“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中,巴州区坚持全域规划、聚散结合、分步实施,将新居工程同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机结合,一个个“巴山新居工程”有如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巴山大地,迸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像高店子村新居工程建设一样,今年来,巴州区在全区47个乡镇和6个城区街道办事处,按照区域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居一体”要求,首批启动212个聚居点建设,拆除农村土坯房、危旧房9235户,实施风貌改造4040户,新建巴山新居2.9万多户、359万平方米,聚居农村人口11万人。(巴中日报/赵陈)
第二篇:实施移民搬迁工程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实施移民搬迁工程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作者:陈晖
更新时间:2012-2-20
白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三面与湖北接壤,西与本省旬阳县相连,古有“秦头楚尾”之称,全县辖12个镇127个村(社区),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其中农村人口18.6万。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重大决策,对于白河这样一个生存环境艰苦、居住条件较差的县来讲,无疑是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我们按照省市的部署,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坚持把移民搬迁安置与统筹城乡发展有机结合,紧扣“人往那里去、钱从那里来、土地怎么办”三大制约因素,转变发展理念、整合资源要素,按照“统规统建、统规自建”两种方式,陆续启动建设具有“巴山民居”、“徽派民居”、“欧式民居”等风格各异的生态社区和集中安置点31个,全年计划搬迁1740户6960人,现已搬迁安置1250户5200人,分别占总任务的72%和75%,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依托移民搬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
一、坚持科学决策,构建安置体系。我县自然条件差,旱涝灾害频繁,土地“陡、瘦、薄、碎”,“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是县境的真实写照,曾被一些专家说成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全县有50%的农户居住在滑坡险段、海拔较高的山沟坡梁上,如何把这些群众搬下山来,实现安全居住和稳定发展,县上在深入调研和综合分析后,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坚持“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鼓励进城定居”的原则,根据省、市10年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了《白河县移民搬迁“11140”工程建设规划》,即:通过打造1个宜居县城、11个重点集镇、40个生态社区,争取用10年时间搬迁1.7万户7.1万人,力争县城人口达到6万人、集镇6万人、社区6万人,基本形成“县城-集镇-社区新村”三位一体的城乡人口分布和建设格局。按照“政策激励引导、群众自主自愿、企业主体建设、政府监管到位”的要求,建设一批既有城市功能、又有农村特色的生态社区,促进公共资源向生态社区倾斜,公共设施向生态社区延伸,公共服务向生态社区覆盖,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向社区靠拢,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坚持安全宜居,科学选址规划。搞好规划是实施移民搬迁的前提。我县山大深沟坡陡,建设用地尤为奇缺,全县没有一块百亩连片平地。为了推进移民搬迁工程,我们坚持“安全宜居”的原则,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平台搭建平台,结合十天高速公路和重大项目建设,开山引河整理土地,作为生态社区建设用地。所有社区和集中安置点选址经科学论证后,坚持一次性规划、分实施,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施工作业、统一检查验收。规划设计统筹考虑集中安置点的布局,以地势开阔、交通便利、水源充沛、安全稳固为前提,按照“二十年不落伍”的标准,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次性规划到位。民居设计充分考虑集中安置布局,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广泛吸纳“巴山民居”、“欧式民居”、“徽派民居”等风格特点。规划设计一经确定,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
三、坚持基础先行,多方筹集资金。集中安置关键要解决基础设施和建设资金问题,我们按照“政府主导、基础先行、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思路,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改变单靠政府主体投资的方式,建立起了“政府投入基础设施、社会投入主体开发”的多元投资机制。一是用好部门的钱。坚持“渠道不变、用途不乱、捆绑使用、各记其功”,将部门的项目资金集中引导投向规划建设区域。每个生态社区由水利部门负责河堤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交通部门负责配套路、桥设施建设,住建部门负责硬化、亮化市政工程建设,林业部门负责园林苗木绿化,教育部门配套建设小学、幼儿园,电力、电信、移动等部门配套建设电力和电话通讯设施。二是用好社会的钱。县上瞄准在外务工致富的乡亲,通过广泛沟通联系,吸引了30多名能人大户返乡投资社区建设。通过拓宽融资渠道,灵活融资方式,探索出了“工商企业下乡建设、外出老板返乡建设、村组干部带头建设、搬迁群众自主建设”四种建设模式,既解决了社区建设的融资难题,又为他们创业发展搭建了平台,改变了集中安置单一的投入方式。三是用好政府的钱。作为典型的山区贫困县,去年地方财政收入才5400多万元,保运转都极为困难,即使这样,为了抓好生态社区建设,推进移民安置工作,保证民生工程所需,今年县财政还预算了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搬迁户的奖补和生态社区配套设施建设。
四、坚持政策引导,尊重群众意愿。移民搬迁涉及面宽、持续时间长,我们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将搬迁群众分为条件较好的户、一般的户和贫困户三个层次进行分类调查摸底,因户设计建房类型,做到搬什么样的人建什么样的房,针对条件较好的住户,政府给建房政策,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建房类型;对于条件一般的住户,政府整合资金,给予一定补助促其搬迁;对于特别困难的“三无户、特困户”,通过梯次搬迁、分散安置的办法给予解决,或通过政府建好60-80平方米的安置房进行安置;五保老人全部集中安置到敬老院,确保不同层次的群众都能搬得出来,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
五、坚持致富为本,多方培育产业。群众下山入住社区后,最关心的就是能否长远发展和增收致富问题,我们按照“一个生态社区、一户劳动密集型企业、一个产业示范园区”的思路进行规划,着力解决搬迁群众的致富问题,确保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一是规划新建产业园区。在规划建设生态社区之前,我们就已在其周围统筹考虑了产业园区的建设问题。目前,新建生态社区周边基本配套了一个畜牧养殖小区、设施农业示范区等,解决搬迁户的基本生活和长远发展问题。二是招商引资新建企业。我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制定出台鼓励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尽可能地将新上企业引进到集镇和社区周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轻工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让搬迁户就地务工增收。三是鼓励发展农业产业。我们坚持产业统筹,引导农民进城,鼓励企业下乡,加速各类发展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重组,变农业资源为工商资本,变农村居民为产业工人,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比如:县兴达公司在仓上镇天宝村流转土地6000余亩,整理土地500余亩,新修田间作业道路11条22公里,用于发展设施农业和富民产业,同时把山上居住的89户351人搬迁到公路沿线建设生态社区集中安置,并安排当地群众在产业园区务工就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宝模式。以此带动全县流转农村土地4万多亩,新建特色农业示范园区20多个。四是抓好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坚持把劳务经济作为搬迁群众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强化“人人技能工程”,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外发展劳务经济。今年输出劳动力6.4万人,预计实现劳务收入7亿元,同时对迁居到社区定居的老年妇女,通过开发社区管理服务与第三产业等公益性岗位,帮助他们就业增收。
六、坚持政府统筹,有效整合资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移民搬迁工作,坚持以县为主,举全县之力,合力推进。一是整合归并工作资源。县上整合归并了统筹城乡发展、农民进城和移民搬迁三块资源和职责,成立了一个综合性的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责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由分管副县长兼任,下设四个工作组,抽调24名干部集中办公,整合资源,统一政策,加强领导。二是抓点示范整体推进。坚持从试点示范做起,全县共落实了18个生态社区和集中安置示范点,其中市级1个、县级5个、镇级12个,分别由县级领导包抓到位,形成了覆盖全县的集中安置体系,示范点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创新建设模式,通过银行贴息贷款,创新资金投入方式,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和监理制,项目资金管理实行跟踪审计制度,为全县探索出了一条积极可行的路子。三是强力推进工作落实。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主管领导一线指挥,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各镇相应成立了办公室,镇党委、政府实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主动上门服务,尽最大可能给予优惠和方便。同时,将移民搬迁工作任务纳入“红皮书”考核,县“五人督查组”“一月一检查,一季一通报,半年一评比,年终一考核”,发现问题限期整改,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第三篇: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市国土局课题组
实施“金土地工程”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任务的重大举措,是国土资源部门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已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和“民生工程”之一。为进一步加大我市“金土地工程”实施力度,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今年我局专门组织力量对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通过调研全面总结回顾了近年来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金土地工程”如何进一步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建议意见。
一、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土地工程”。特别是2005年底省政府《关于实施四川省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工作的通知》下发后,2006年元月,市政府主要领导就专门主持召开了全市实施“金土地工程”工作会议。之后,市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市政府党组关于全市实施“金土地工程”的情况汇报,通过了《宜宾市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同意成立了宜宾市“金土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市政府于2006年2月印发了《宜宾市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宜宾市2006—2015年计划实施土地整理面积105万亩,新增耕地不少于12万亩,建成60万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去年4月份全省加快推进“金土地工程”建设现场会召开后,市政府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了传达贯彻。9月份,市政府结合贯彻全省加快推进“金土地工程”建设现场会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实施“金土地工程”的通知》精神,专门下发了《关于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通知》。市政府对这个《通知》非常重视,从全省加快推进“金土地工程”建设现场会后就开始起草,先后多次征求了各县(区)和市级有关部门的意见,修改期间市政府还专门组织各县(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领导到资阳和成都进行了实地考察,市“金土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也专门召开会议进行了研究。这个《通知》已成为目前指导全市“金土地工程”的纲领性文件。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全市“金土地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2006年,全市实施了翠屏区宋家乡、江安县桐梓镇、筠连县沐爱镇等3个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3个项目共整理土地面积38585亩,新增耕地5151.35亩,总投资4605万元。2007年,全市实施了珙县上罗镇、长宁县下长镇、宜宾县泥南乡、南溪县南溪镇、江安县四面山镇、铁清镇、翠屏区李端镇、筠连县武德乡、宜宾县蕨溪镇、高县嘉乐镇和屏山县锦屏镇等11个地方投资土地整理项目。这11个项目共整理土地面积117608.25亩,新增耕地17026.81亩,总投资12597.04万元。2008年,全市实施了屏山县新发乡、中都镇、翠屏区李庄镇、宜宾县双龙镇、筠连县筠连镇、兴文县共乐镇、大河乡、麒麟乡、古宋镇、南溪县汪家镇、罗龙镇、高县月江镇等19个土地整理项目。这19个项目共整理土地面积115571.87亩,新增耕地15591.76亩,总投资14643.94万元。
二、实施“金土地工程”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搞好“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加强领导和落实责任是前提。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定义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全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从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按照中央关于土地管理工作严而又严的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和“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通过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的实现。为此,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金土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和市政府相关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市政府已将“金土地工程”纳入了对各县(区)政府的目标考核。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都能主动争取当地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形成了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
(二)坚持规划为先,认真组织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金土地工程”实施必须以规划为先导。各县(区)都积极开展了“金土地工程”专项规划工作,认真编制了“金土地工程”专项规划。在编制“金土地工程”规划过程中,专门组织各乡镇领导和国土资源所人员到村、到社现场逐片调查核实,确保有条件进行开发整理的村、社和区域能全部列入“金土地工程”规划。
(三)积极申报项目,严格项目立项审批。项目申报立项和入库工作是实施“金土地工程”的先决条件。没有项目作为支撑就谈不上“金土地工程”的实施。近年来,按照“项目有一批在可研报告编制阶段、有一批在申报阶段、有一批在实施阶段”的要求,全市国土资源系统积极申报项目,做到了每个县(区)都有项目储备。我局对各县(不含扩权试点县,下同)局、分局申报的项目严格把关,明确要求县局、分局必须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调查核实,重大项目必须要有县(区)有关部门的审查意见。我局组织人员对各县局、分局申报的项目,逐一进行现场踏勘、复核,对不符合立项条件的坚决不予上报。全市所有项目都是通过我局严格审核把关后再转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立项或直接批复同意立项的,有效地提高了全市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和确保了项目的完整、真实、可靠。
(四)集思广益,扎实做好项目规划设计。项目规划设计是“金土地工程”实施的基础,项目实施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为了确保项目达到科学、实用、经济的规划设计标准,全市每个项目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国土资源部门都要同规划设计单位一道,专门组织县级农业、水利、农机、林业等部门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会同项目所在乡镇、村、社有关人员,到现场进行认真勘察,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居民点等各项工程措施。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还设置了征求群众意见程序。规划设计方案形成后,国土资源部门主动将方案交由项目所在乡镇征求村、社干部群众的意见。省级占补平衡项目在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前,我局要组织专家进行认真评审。专家组由市政府在国土资源、农业、水利、农机、林业、财政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市政府专门行文予以明确。专家组制定了专门的评审细则,确保了评审工作不走过场。
(五)多管齐下,狠抓工程施工质量。工程质量是”金土地工程”实施的关键。所有项目承担单位都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组建了专门的项目部,派专人在施工现场进行质量监督,对工程的质量负总责。项目部都设在了项目所在村。项目部通过狠抓项目现场管理,建立现场管理值班制度、日志制度、交接班制度、工程例会制度、情况汇报制度和隐蔽工程监管等制度,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驻项目现场监理人员充分发挥监理职责,独立履行监理职能,配合项目部把好施工质量关。项目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县级部门相关技术人员对工程施工情况进行评价,查验质量,对不符合项目设计要求和现场实际的事项,及时予以纠正。我局对全市所有在建项目定期和不定期进行进度检查和现场指导督促,实行施工动态管理,确保项目最终实施效果。我局把今年明确作为“土地开发整理质量年”,并于5月份在屏山县中都镇召开了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现场会。这次全市土地整理工作现场会是继2007年全市土地整理(长宁、江安)现场会后召开的又一次土地整理工作现场会。调研期间我局还要求各县(区)对全市2004年以来已竣工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开展了一次调查回访,对回访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
(六)建章建制,严格规范项目管理。要搞好“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健全制度是保障。2006年以来,市政府和我局先后印发了《关于规范社会投资土地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宜宾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全面加强“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招标比选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市级占补平衡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金土地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全面加强了项目实施各个环节的管理。这些文件现已汇报成册。各项目承担单位能严格遵守国家和省有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各项规定。在项目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按规定该招标的一律实行了招标,该比选的一律实行了比选,同时邀请当地招监部门全程监督,尽可能避免了暗箱操作,确保了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健康有序推进。全市所有项目工程完工后,都按照规定认真进行了财务决算和审计,并将财务决算和审计结果作为竣工验收的必备条件。
三、“金土地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土地工程”规模偏小。近年来,全市“金土地工程”规模从纵向看逐年有所提高,而且提高幅度很大,但从横向看同成都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和实现以工代农、城市反哺农村的目标还相去甚远。前两年我市为了耕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实施的“金土地工程”项目基本上都是地方投资,没有省投资项目,投资渠道相对比较单一。这也是我市“金土地工程”规模相对偏小的主要原因。
(二)“金土地工程”功能单一。目前,我市的“金土地工程”还仅仅停留在农地整理项目,“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项目”还没有切实开展起来。在“金土地工程”的指导思想上还停留在注重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新增耕地方面,“金土地工程”内涵不丰富,功能较单一。从成都等地实施“金土地工程”的实践来看,“金土地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密切,“金土地工程”内涵相当丰富。如何围绕耕地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目标,进一步丰富“金土地工程”内涵,突出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点,通过“金土地工程”实施促进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村容村貌,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将是我市在今后“金土地工程”实施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三)项目规划设计标准偏低。由于“金土地工程”的功能单一,直接导致“金土地工程”的层次和项目规划设计标准比较低,项目实施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新型城镇化结合不够。项目工程措施主要集中在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等三个方面,少有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居民点方面的工程内容,项目投资强度不够。项目规划设计都没有考虑土地整治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我市目前已实施的“金土地工程”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都还只是一种低层次的土地整治。
(四)项目实施效果还不完全尽如人意。近年来我局虽然下大力气狠抓了项目施工质量,工程质量同前些年相比有明显提高,但项目实施效果仍然不完全尽如人意。项目实施效果不能完全等同于工程质量,项目实施效果不是
一、两个项目就能抓出成效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也不是
一、两个部门就能完全解决的。项目从选址、可研、设计、施工到后期管护,每个环节都对实施效果有影响。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设计单位、项目区乡镇、村、社和群众都对实施效果有直接关系。严格来说,项目区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才是项目是否取得成效的主要标志,但从已经实施完工的“金土地工程”项目来看,要做到项目区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都满意还有一定距离。
(五)部门协调和资金统筹安排还有待进一步改进。“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涉及部门较多,部门协调工作必不可少。我市在部门协调方面虽然普遍都建立了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但涉及到具体项目如何把工作做细做扎实,个别部门仍然主动性不够,办法不多,措施不力,部门分工负责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乡镇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基层干部群众的参与程度不够。对乡镇和村、社来说,项目多数还是“要我干”而不是“我要干”。目前,我市在“金土地工程”资金投入方面,还没有建立长效资金保障机制。除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能全部安排用于“金土地工程”外,土地复垦费、土地闲置费、耕地占用税和土地出让收益还没有安排进入“金土地工程”专项资金。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中低产田土改造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六小工程”资金、农村道路建设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等,也还没有打捆纳入“金土地工程”专项资金统筹安排。
四、下一步“金土地工程”实施思路
(一)要明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金土地工程”实施的主要目标。近年来各地的大量实践已经证明,加快实施“金土地工程”,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并使之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相结合,的确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共荣的好平台。我市要尽快调整思路,明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金土地工程”的主要目标。在规划设计理念上要彻底改变过去只注重新增耕地指标的做法。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要把有效推进项目区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指导思想上要真正树立以“金土地工程”为抓手,以破解“三农”难题为突破口,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产业升级与城乡产业互动,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二)要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新的理念和思路立足长远抓紧制定“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和修编专项规划。目前全国、全省正在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机会结合辖区内的土地后备资源和相关部门专项规划认真做好“金土地工程”专项规划。在规划理念上要做到锦上添花、好上加好。要搞好各项涉农规划的统筹协调工作,加强同规建、农业、水利、农机和交通等部门的衔接,做好相关规划的协调工作。
(三)在编制“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的同时,各县(区)要立足当前抓紧实施1到2个示范项目。示范项目要有典型意义,有示范效应,要出形象,上档次,要能对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起到带头作用。示范项目要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地区和城乡结合部集中。示范项目不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分别制定不同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山区地区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平坝地区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为主;城乡结合部以推进城乡统筹、加快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主,积极组织开展挂钩试点工作。
(四)要积极探索项目实施工作机制和项目区转移农民政策。项目实施和质量管理要充分调动乡镇和项目区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要把乡镇作为”金土地工程”实施的主体,尽快实现项目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项目按规定应进行招标的必须进行招标,但可由项目区农民承担的土地平整、水土保持等工程可探索采取交由村、社组织农民实施,让农民在项目实施时就得到收益。积极探索“金土地工程”项目区转移农民政策。对农民自愿“四放弃一转变”(放弃宅基地、放弃自留地、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放弃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转变农村农业户口为城镇居民户口)的,可以给予经济补偿和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相应待遇。同时,要千方百计解决好“金土地工程”项目区农民的就业问题。
(五)要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好项目区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稳妥地推进“金土地工程”。项目选址应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同意,坚决不搞群众不愿搞的“金土地工程”项目;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初稿出来后,要充分征求相关部门、乡镇、村、社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意见,避免设计缺陷和资金浪费,确保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在项目区内进行公示;要依法做好项目区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承包经营权权属调查、登记、调整工作,并经土地权利人的书面同意,对权属存在争议一时无法解决的,暂不要纳入项目区范围;在项目实施环节,要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组织当地村、社代表对工程进行全面监督;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新增耕地要严格加以保护,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项目竣工后,要按照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将工程设施及时移交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采取承包等有效措施落实工程后期管护责任,确保“金土地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涉及农房搬迁、集体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化经营要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在农民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有序进行;特别是农房搬迁,要实行申请制或报名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搬迁,宜宾市山区面积大,农房集中度不宜太高,项目中心村或居民点规划建设要本着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充分考虑项目区群众生产劳作半径的要求,禁止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要让农民通过“金土地工程”得到实惠,严禁加重农民负担,真正把“金土地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惠民工程”。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4-0023-03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更迫使我们认识到,原有二元体制架构下建立的城乡关系,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另外,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等问题,都进一步证明单纯靠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靠分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多年内需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城乡互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另一方面就在于实施和完善推进城镇化,从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由此也大大地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也就是说一方面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但另一方面只有扩大城市,才能发展城市。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一、城市化发展现状
以吉林省为例,改革开放前期,吉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1 4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20万。也就是说还有一半多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二元结构分割现象较严重。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不仅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唐等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判断吉林省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工业占较大比重,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城市难以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阻碍了城市化的步伐。二是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吉林省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三是吸引外资能力不强。
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就全国而言,在未来的10多年中,全国将有3.5亿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定居,使城市人口从今天不足6亿增加到10亿,使我国成为有2/3城市人口的国家。新迁入城市的人口将主要分布在8个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和15个人口数量处于500―1000万的大城市中。另外,到2025年,全国至少会出现221个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到2025年城市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25%上升到33%。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是城市化推动了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未来20年也将是继续这样。满足城市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全国需要新建170个交通枢纽,需要新建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的500万栋楼房,其中5万栋楼房的楼层超过30层。吉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政策、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从束缚他们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像吉林省这样一个拥有2 700多万人口的省份,又有着像长春、吉林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要让更多的农民经过培训,从黑土地当中走出来,进入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必要使城市化水平至少提高到70%以上。目前,长春市城镇人口(不含所辖县、区)358.1万,驻长高校学生约50万,合计408.1万人。3年内应该达到500万,7年内达到700万,到2020年实现900万,这样,将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长春。每个市(州)再发展到50―100万,这就有500~900万,再加上40多个县,农村人口就基本上转移到城市中来了。那么,剩下的农业人口在原有的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富裕之路,就不会是纸上谈兵了。而农村人口转移出来后,城市的活力就增强了。对房地产的拉动也将大大增强。原来想买新房的,换个大一点的房子的,可把旧房子卖出去。旧房子卖出去,新房子就会有人买了,房地产业就好起来了。
目前,延边州正在根据吉林省政府批复的《延龙图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延龙图一体化战略,建设以延吉为核心的区域中心城市,以此作为推动延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延龙图三市共享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投资200亿元,其中,延吉市长白山路向西延伸布尔哈通河西段综合治理等工程正在建设中;围绕扩大延吉发展空间,原龙井市朝阳川镇已整建制划归延吉市;三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2008年上半年延龙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9亿元,占全州58.6%。下一步将进一步抓好《规划纲要》的落实,做好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以及城市规划修编工作。加快延吉市北出口加宽、西部城区规范与建设、州新兴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三市供热、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一批先导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8年完成延吉市长白山路西段至朝阳川联络线路基工程建设,做好延吉至海兰湖至图们城际公路等工程前期工作。围绕产业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共享、市场共体、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科教同兴目标,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做好同城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准备工作。全力争取开通延吉至龙井城际公交线路,2008年底撤销延龙、仁坪收费站,构建日趋紧密的城市结合体。针对延龙图城市人口布局不合理、人口规模小的实际,在不改变现有城市框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延龙图三市特别是龙井市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的有效方法,力争使延龙图地区人口有大幅度增加。积极协调金融、税收、电信、邮政等部门,在延龙图三市实行同城管理,为群众提供便利条件,使群众享受到一体化带来的实惠。
三、城市化发展的措施
要创造条件,通过制定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积极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以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要加快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制度和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制度,增加农民进城创业的原始资本。要继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文化技能水平。
(一)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有超前的总体规划、重大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和刚性约束力。要从国家生态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高标准、高水平出发,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布局。
(二)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重点是通过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设施的完善、服务功能的齐全,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事业,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如,近年来,通化市以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以及宜居城市为目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利用BOT等方式,新建了绕城公路、城市立交桥,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启动建设了一批大型商贸服务设施。目前,吉林省欧亚大型购物中心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义乌国际商贸城、恒坤家居博览购物中心正在建设之中,长白山药谷物流中心,中东新天地购物公园、东润五星级酒店等项目也在2008年建设。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使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三)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要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修编工作。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同时,加快城市向周边延伸,拉大城市骨架。通过各种类型的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文化科技城等建设,通过引进和建设大项目,使之成为中心城市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和现代服务业的新集聚区。
(四)要鼓励全民创业
只有全民创业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释放每一个城市市场主体的潜能,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进发,才能真正解决城市化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在发达国家每千人企业数量平均45个左右,发展中国家是20~30个,中国不到10个,吉林省为2.9个。反差非常大,所以大大限制了城市化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念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小进即满的小农思想、重官轻商的官本位思想等等,在许多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为此,要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造精神,从文化的根源上,培育创业文化,引导树立敢创、敢闯的创业信念和信心,鼓励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精神。要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让全民创业有更大的创业空间,最大限度地加大对全民创业型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从战略高度认识经济发展的转型,推动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全民创业型经济转变。
(五)积极发展县城经济,扩大县城规模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十分薄弱,因而更具有重大的发展空间。以工业化为主导,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专业化产业基地,提高县城的承载功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域公路、饮用水、商业服务业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
第五篇: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孙景淼(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为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对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这对于我市进一步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4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扣“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中心,以大力抓好都市农业发展和农村实事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为动力,整体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加快形成城乡产业融合互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以都市农业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以建设都市农业为主题,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重视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快形成以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为重点的都市农业产业格局和“城市、平原、山区”三大圈层布局,优势、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流通的扶持,引导和鼓励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充分利用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都市农业外向度。
继续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着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培育以推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为重点的人口集聚机制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要素市场化的产业集聚机制。引导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小城镇集聚,吸引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合理集聚。以产业化为依托,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纽带,发展块状物色经济,繁荣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积极推进家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健全都市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发挥杭州农网和农技110的作用,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更有效的科技信息服务。抓好食用农产品安全工作,进一步健全生产管理、检测检验、监督保障体系,强化全过程管理,不断满足群众对放心、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以实事项目实现城乡共同进步
以农村实事项目建设为重点,致力城乡共同进步,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有新成果。坚持城乡统筹、执政为民、惠及农民,把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从农民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入手,设计和利用有效的载体,从需要和可能上考虑,明确内容、时间、标准,集中力量抓好和深化一批涉及实事项目,并以此为抓手积极探索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和现实途径。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加快改善农村发展条件。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载体,以改善农田水利、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为重点,推进农村建设与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丰富农村文化精神生活,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多领域、多层次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需求。深化“49100”工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群众共同富裕。重视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和困难户危房改造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困难。
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结合杭州实际,积极推进农业税征收办法改革,尽快实现农户零说赋。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健全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自愿、有偿流转,逐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农村征地制度,努力解决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社会保障难以落实到位等问题。
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撤村建居单位的清产核资和股份改革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制度改革,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更好地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滋润广大农民。
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流动。
积极探索乡镇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趋势,适时调整乡镇、村行政区划和管理范围,加快建立“精简、高效”服务型的乡镇、村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