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特岗教师名词解释整理(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2 11:5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特岗教师名词解释整理(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特岗教师名词解释整理(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2014年特岗教师名词解释整理(写写帮整理)

教育学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有目的地增进认得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4、个体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5、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6、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7、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8、关键期(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也叫敏感期、最佳期。

9、教学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

10、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11、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2、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3、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4、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习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从广义,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15、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16、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7、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18、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19、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20、课程: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习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1、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22、三维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的课程目标。

23、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4、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25、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26、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

27、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订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8、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29、学校课程:也叫校本课程,是学习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30、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31、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32、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33、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

34、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35、参观法: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36、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37、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38、现场教学:是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

39、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40、分组教学:是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41、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而过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42、教学模式:是指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

43、德育: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44、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45、学校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德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46、德育过程:教育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47、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

48、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得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49、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得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得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50、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51、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52、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53、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54、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关系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55、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56、班会: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57、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58、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和组织等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关键期(劳伦兹):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4、同化: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5、顺应: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机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6、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7、学习困难:即学习技能缺乏,指在知识的获取、巩固和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策略和技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8、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9、准备律: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里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

10、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不重复或练习,联结的力量就会削弱。

11、效果律: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12、正强化:是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13、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14、惩罚: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15、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

16、自我效能感: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7、学习策略: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18、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

19、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20、精加工策略: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21、组织策略: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

22、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及控制的策略。

23、计划策略:是指更具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认知活动开始之前计划完成任务所涉及的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等,24、监控策略: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检测认知过程,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对学习过程及时进行调整,以期顺利实现有效学习的策略。

25、调节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对认知活动监视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策略或修正目标。

2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7、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8、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29、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

30、符号学习:也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是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31、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32、命题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符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33、下位学习:也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34、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

35、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36、习惯: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37、操作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38、高原现象: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成效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

39、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40、问题:就是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41、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42、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43、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

44、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45、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46、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得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47、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师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48、教学策略:指教师草去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49、个性化教学: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50、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51、情景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52、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的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53、直接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话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策略。

54、课程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活动与措施。

55、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

56、非正式群体: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课堂纪律:是指为保障或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置的行为标准及施加的控制。

57、心理评估:指依据镛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里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炳进行分类诊断过程。

58、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59、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60、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61、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62、观察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得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手机相关的研究资料的方法。

63、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64、学习需要: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65、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66、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67、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68、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教育法律法规名词解释

1、教育法律: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2、教育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3、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4、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

5、依法执教: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教师职业道德名词解释

1、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综合。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信条并付诸行动的活动。

3、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提出的最根本的道德要求。

第二篇:体育特岗教师考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健康:指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个方面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

身体素质:通常人们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机能称为身体素质。

身体健康:是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

体育与健康: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体育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

体育教学组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任务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等进行合理安排的措施。

体育教学原则:指体育教学必须遵守的准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合理运用运动负荷原则、巩固和提高原则。

体育课程:教师在学校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形式。

体育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和学生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全过程。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为使课堂有个严密的组织和正常的秩序,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正常进行,对对师生所提出来的一系列要求。(课前常规、课中常规、课后常规)体育目标的设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是围绕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体育: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运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的表现。

新兴运动项目:国际上比较流行,但在我国开展不久或在国内创新的,深受青少年喜爱并适合在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

运动处方:根据参加体适能水平和健康膳食,以处方的形式确定其活动的强度、时间、频率和活动方式。

运动训练:凡是培养运动员的一切准备过程都可称为运动训练。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运动负荷:。又叫运动量。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量一般用练习的时间、距离、次数来表示;负荷强度一般以练习的速度、密度、难度来表示,这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运动量:人体在身体练习中所完成的生理负荷量。运动技能: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运动表象:在过去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形象。

体质:指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素质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体能:人体各器官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意志: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能量:个人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热能。

体格:指人体形态结构方面,包括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身体整体指数与比例及身体形态。帮助:是指给练习者以助力,使其体会到用力的时机、方向、幅度等协助其完成动作。速度:人体快速动作的一种能力。

力量: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

耐力:是指人体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进行肌肉的活动能力。

灵敏:是指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再继续坚持运动,随着机能的调节及内脏器官机能的改善,氧供应增加,运动能力又将提高,极点会逐渐消失,生理过程会出现新的平衡。单元教学: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对某个练习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或分阶段学习的教学方法。

最大摄氧量: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脑震荡:头部或脑部受到外力撞击后,引起神经纤维或神经细胞出现功能性障碍,引起意识障碍或意识一时丧失和神志恍惚。

重力休克:疾跑后突然停止而引起的晕厥称为重力休克。

水平目标: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完整法:指整套动作或单个动作不分部分地进行教学的方法,它常用于比较简单的动作或结构严谨、难以分解的动作教学。

竞技体育:指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练习轨迹:在体育锻炼中,身体和身体某些部位的移动路线。

超量恢复:在体育活动后,在恢复阶段,人体内被运动是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且在一定的时间内还能超出原来的水平,这一超出原来水平的恢复叫做超量恢复。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学习领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等不同划分学习范畴。有氧耐力:指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

快乐三要素:简单的、没有附加条件的、发自内心的。

生物年龄:指个体在解剖结构、生理机能等生物方面达到的实际年龄,它反映了每个人生长发育的快慢程度。

需氧量: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体内要氧化某些能源物质所必不可少的氧量。

体育方法:是指体育教学、训练、锻炼的途径和办法。

拳:四指拳拢,拇指屈压与是指中节,拳面要平,任何四指不能凸出拳面。脉率:指每分钟脉搏的次数。

营养:食物所含的养分,吸收养分滋补身体具有生物从外界摄取养料以维持其生命的作用。营养素:食物中可以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凡是维持人体身体健康及提供生长、发育和劳动所需的各种物质均称营养素。诱导性练习:体育活动中正确掌握运动技术所采用的过度性练习。路:前后重叠成一行叫路。

田赛:以远度和高度计算成绩的跳跃和投掷项目。基准学生:指定作为看前目标的学生叫做基准学生。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气体。

第三篇:2017黑龙江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归纳

最全汇总>>>事业单位招聘信息汇总

2017黑龙江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归纳

各省市的特岗题型中,名词解释都将是影响学生成败的关键。所以中公讲师对教育学的相关名词加以总结、概括: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公教育·做一个善良的人!点击查看公职类招考公告大全

最全汇总>>>事业单位招聘信息汇总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3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中公教育·做一个善良的人!点击查看公职类招考公告大全

最全汇总>>>事业单位招聘信息汇总

3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3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3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5、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7、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考试大论坛

38、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39、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40、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41、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42、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3、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4、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4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6、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中公教育·做一个善良的人!点击查看公职类招考公告大全

最全汇总>>>事业单位招聘信息汇总

4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4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49、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5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51、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5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5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5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9、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6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6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中公教育·做一个善良的人!点击查看公职类招考公告大全

最全汇总>>>事业单位招聘信息汇总

6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6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6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5、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66、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67、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68、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69、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70、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71、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7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7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74、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75、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76、学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77、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中公教育·做一个善良的人!点击查看公职类招考公告大全

最全汇总>>>事业单位招聘信息汇总

78、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79、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80、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81、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82、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83、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84、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85、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86、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87、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88、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89、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90、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中公教育·做一个善良的人!点击查看公职类招考公告大全

第四篇:特岗教师名词解释小超版

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班级的目标管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对培养什么样的班集体的预定,即班集体发展的具体规格。制定班级管理目标是成功管理班级的开端,也是班级目标管理成败的关键。目标越明确、恰当,管理就越有方向和动力;反之,班级管理就带有盲目性,工作会陷于紊乱。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利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概念同化:是指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社区,社区依赖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其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的统一。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精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依法执教: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它是依法治教方略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创造性:是能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认知技能,是个体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知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如阅读技能、写作构思技能等。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第五篇:特岗教师

特岗教师”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特岗教师2013年中央特岗计划实施范围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四省藏区县、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部地区原“两基”攻坚县(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团场)、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部分中部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以及西部地区一些有特殊困难的边境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少小民族县。

„主要包括下列地方: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省。1.坚持范围,严格条件。纳入“特岗计划”的县(市、区),必须是教师总体缺编、结构性矛盾突出,财力比较困难,但工作基础好、积极性高的县(市、区),“特岗计划”实施期内原则上不得再以其它方式补充新教师。

各设岗县要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招聘聘期已满、考核合格、愿意继续留在当地任教的“特岗计划”教师。2.中央统筹,地方实施。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制定总体规划和计划,提出“特岗计划”教师总量指导性意见。我省“特岗计划”的实施工作,在省政府领导下,建立省政府分管教育的秘书长和省教育厅、财政厅、人事厅、省编办分管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组织,统一安排。

教育部“特岗教师”计划新闻发布会其职责分别是:

省教育厅:牵头起草我省2008年“特岗计划”的实施方案、招聘办法、招聘简章等,提交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确定;负责收集各地对特设岗位教师的需求计划、提出各设岗县岗位设置计划方案,提交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确定;负责特设岗位教师公开招聘的统筹管理和具体实施的相关协调工作;负责指导相关市(州)教育局对拟招聘特设岗位教师岗前培训;负责对特设岗位教师的跟踪了解和评估等宏观管理工作。

省财政厅:负责统筹落实“特岗计划”应由地方负担的经费;对省级部门实施“特岗计划”安排专项资金;加强专项资金管理。

省人事厅: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按照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聘的规定,会同教育厅共同做好特设岗位教师的招聘工作。省编办:加强对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使用及结构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的编制规范管理。

相关市(州)教育、财政、人事、编制等部门按省上统一要求,协调组织本辖区各设岗县岗位设置及申报、特设岗位教师的招聘和管理工作,各设岗县教育、财政、人事、编制等相关部门具体负责本县(市、区)的岗位设置与申报、特设岗位教师的招聘及日常管理与考核等相关工作。3.相对集中,成组配置。特设岗位教师工作岗位的安排应结合当地实际需求,按照学科结构,科学搭配。为了便于管理,岗位的设置要相对集中,避免过于分散,原则上1所学校安排3—5人。4.侧重初中,兼顾小学。特设岗位教师主要安排在县城以下的农村乡镇初中,可适当兼顾乡镇中心小学。少数农村生源占60%左右的县城学校也可适当安排一定的特设岗位教师。

1、全日制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应届本、专科毕业生;

2、全日制普通高校具备教师资格条件的非师范类

特岗教师招聘现场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

3、取得教师资格,同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年龄在30岁以下(1981年7月1日后出生)且与原就业单位解除了劳动(聘用)合同或未就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生。

1、政治素质好,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品行端正,“特岗教师”招聘现场确认点遵纪守法,在校或工作(待业)期间表现良好,未受过任何纪律处分,为人师表,志愿服务农村基层教育;

2、符合教师资格条件要求和服务岗位要求(应聘初中教师的学历要求原则上为本科及以上,所学专业与申请服务的岗位学科一致或相近);

3、身体条件。身体条件符合当地要求,并能适应设岗地区工作、生活环境条件。特设岗位教师的招聘遵循“公开、公平、自愿、择优”的原则。招聘工作按下列程序进行:①公布岗位;②自愿报名;③资格审查;④考试和考核;⑤体检;⑥确定招聘人选;⑦岗前培训;⑧教师资格认定;⑨签订协议;⑩派遣上岗。具体招聘工作按 各地方的 特设岗位教师招聘办法执行。

1、作为老师,信心和责任心是第一位的。记住一点,你担心的别人也担心,所以不需要有压力。相信自己,别人才能相信你。

2、打动那些对你有好动感的评委!没有好感的自然也就感染了。用你的眼光告诉所有人,我来了,我能教好学生。

3、讲课要有激情,如果抑扬不足,起码声音要大。普通话标准一点。讲话语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练。这是关键!讲话要掷地有声,不要半推半就,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

4、一定要着装合体,不要穿着太前卫,毕竟教师这个职位还是要讲究矜持的,但是一定要整洁得体端庄大方,给人感觉气质非凡。

5、在见到面试官时要表现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嚣张,给人留下稳重的印象。注意肢体语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讲台上,运用好肢体语言。

6、要在试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把要讲的内容的相关背景等知识了解到位,并把课的内容和这些背景结合起来,让背景知识在吸引人的同时把人引导到课本的内容上来。

5、不用花费时间讲得过于仔细,只要在你讲的时候提到就可以了,让听课的评委知道你有这个环节就可以了。

6、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

7、要有板书,板书就是你的教课大纲,是有始有终的,最后别忘了布置作业。(如果对粉笔字不自信、或者无要求板书,可以减少板书或者不板书)

8、要用电脑,要跟上时代步伐,网络时代了,上课不用电脑的老师必被淘汰。最好能采用多媒体教学,这通常是可以加分的,也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试讲时不允许呈现,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

9、试讲完成以后还会有提问,基本上都是涉及到如何安排你所教的课程的,教学侧重点应该在哪里,如果学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你该如何等等。不要慌张,首先肯定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予以适当的重复和肯定,与此同时思考应对的策略。回答的时候最好能有一个提纲,分几点来说明你的观点,显得层次鲜明,逻辑性强。点到即可,除非特别自信,不要过于展开。

10、要做一下小结,总结一下你所讲的内容,布置一下作业,做到有头有尾!几点注意事项

1、板书的时候忌讳无声板书、长时间课堂空白,可以在板书的同时结合问题和内容,做适当的讲解。说话写字速度不能太慢。太慢了大家会怀疑你的做事效率。字不要太差。可以适当看看讲稿,自然地看即可,不能照着讲稿读,因为评委和你的讲稿是一致的。

2、试讲的内容和原来的教学设计可以有不一致的地方,在试讲完毕,时间还有的情况下,做一个简短的说课(说明),让评委知道你的设计意图和理论依据。在课中也可以适当穿插对学情、教材、学法、教法的说明。

3、教学设计各个环节和要素尽可能完整、完善,教学流程可以拟出恰当的小标题,吸引评委注意力。

4、试讲时没有学生参与,但是同样要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新课程教学理念,可以通过教师的模拟对话或者讲解呈现。如小组讨论、分组学习、课前的预习等等。要有师生互动,即使面对老师讲课,也要体现学生活动。

5、可以在某个具体环节提供几套教学方案,把教师的预设体现得很充分,同时又能充分体现教师把握生成的基本素养。

7、课堂重点突出,一到两点就够的,其它的不讲或略讲,决不可面面俱到。

8、要深挖课文,对思想内容有独到见解。这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它体现老师的水平。文章思路不是重点,一般文章思路都很清晰,高中生都看得清,不需要作为课堂重点。

9、尽快切入重点。详讲重点(也就是能出彩地方),不然导入太长,其它杂七杂八的东西太多会冲淡重点。试讲时,可以省掉作家作品介绍,字词检查等次要内容。深挖重点,然后再点一下文章其它部分,勾出文章整体思路,给人以整体感。分析重点段落时,集中落脚到关键句,关键词,这样才具体而实在,不然笼而统之,难以讲清。分析也细致不下去,要分析细致必然落脚到文中字词,这样又紧扣了教材,不致于犯脱离课文的毛病。

10、发挥不宜太多,太多了也会冲淡主题。或者更直接地说,讲课像写文章一样,围绕中心(重点)行文,废话(可引起学生兴趣)尽量少讲或不讲。

三支一扶: 招募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

1、制定计划

每年4月20日前,各市“三支一扶”办公室要收集、汇总当地乡镇一级教育、农业、卫生、扶贫等基层岗位需求信息,并上报省“三支一扶”办公室,办公室根据统一规划和有关要求,综合确定各市招募岗位和数量,提交领导小组研究,形成山东省“三支一扶”招募计划,于每年5月份面向社会发布。

2、组织招募

各级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和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有关政策,积极动员高校毕业生踊跃报名。报名由山东省“三支一扶”办公室统一组织,采取网上报名方式进行,6月上旬完成。高校毕业生自行登陆“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网址:www.xiexiebang.com),按照报名程序要求填写“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报名表”,经学校审核后,向有关市“三支一扶”办公室发送。各市“三支一扶”办公室按照招募要求,对报名学生资格条件进行审核,通过考核或考试方式确定服务人员初选名单,于6月中旬报送山东省“三支一扶”办公室审定。

3、确定人选

6月下旬,山东省“三支一扶”办公室对各市确定的人选审核后,统一指定时间和医院,对入选学生进行体检。体检标准执行人事部《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健康状况要求》(见附件5)。经审核、体检合格的大学生,由省“三支一扶”办公室组织其填写《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登记表》(见附件6),同时与服务单位签署《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协议书》(见附件7)。6月底前,将确定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名单上报全国“三支一扶”办公室备案。

4、培训上岗

“三支一扶”大学生上岗前,要集中进行培训。培训主要内容为党和国家关于基层工作特别是农业、农村、农民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本地区基层工作的现状,拟服务单位和岗位的基本情况等,同时也应对服务地的生活、民情、风俗等予以介绍,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

培训工作按照山东省“三支一扶”办公室的统一部署,由省教育厅、农业厅、卫生厅、扶贫办等部门按不同服务项目人员分别组织。培训时间一般为5天。被招募高校毕业生由省“三支一扶”办公室统一出具招募通知。毕业生接到招募通知后按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直接到服务县的政府人事部门报到。超过规定时间不报到者,取消招募。高校毕业生从事“三支一扶”工作的,可列入学校当年就业率统计。

下载2014年特岗教师名词解释整理(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特岗教师名词解释整理(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特岗教师

    特岗教师发展研究 自2006年国家启动实施"特岗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目前,特岗计划的实施范围已由“两基”攻坚县扩大到中西部地......

    特岗教师

    执着追求,无怨无悔 申毛,潢川县付店镇中学教师。“教育事业就是我生命的根,学生的心田就是我耕耘的土壤,三尺讲台、两袖清风、一生清贫、一世辛劳,我无怨无悔!”这是他奉行的格......

    特岗教师

    河南特岗教师招聘报名动态一直受广大考生朋友关注,233特岗教师网小编经过多方渠道向教育厅打听到了2015年河南特岗教师招聘报名消息,详情如下: 网上报名:7月8日-14日【报名入口......

    特岗教师2018

    目 录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 第一节 教育概述..................

    特岗教师

    新立中学特岗教师情况 至2013年8月26日来四人 其中:赵雪:担任一年数学工作; 罗菲菲:担任一年语文工作; 张静:担任一年英语工作;姜雪:担任一年历史工作。......

    特岗教师

    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近日联合发出《关于做好2011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对今年特岗计划实施工作作出部署安排。教育部近期将开......

    特岗教师

    【贵州日报 - 贵州教师资格考试】 4月21日,记者从贵州省2008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启动会上获悉:今年将通过实施国家、省、地、县四级农村中小学教师特设岗......

    特岗教师[精选合集]

    附件2:2014年六盘水市第一阶段招聘特岗教师 考生面试须知 一、本次面试分上午和下午进行。面试考生必须携带有效身份证参加面试。上午面试人员须在2014年5月11日上午8:00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