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项目一 走依法治国之路 主备人

时间:2019-05-12 11:1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十七课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项目一 走依法治国之路 主备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十七课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项目一 走依法治国之路 主备人》。

第一篇:第十七课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项目一 走依法治国之路 主备人

第十七课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项目一 走依法治国之路 主备人:尹逊慧 审核人:刘振 王琛 【教师寄语】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自觉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能力:培养守法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 知识: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守的基本方略。【学习重难点】 重点:依法治国的含义 难点:依法治国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快速浏览 整体感知

1、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2、依法治国的含义: 3.依法治国的要求:它要求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公民要严格。4.实行依法治国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办法,也是、的保障。5.实行依法治国的意义

二、自主探究---------相信我能行

1、自主阅读教材第一目,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对依法治国的理解。

2、我是法律小博士:用严密的语言概括依法治国的含义并加以简单说明。(提示:可从依法治国的地位、主体、依据、内容、目的、要求等角度总结)

3、知识链接: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1)1980年,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2)1986年,邓小平强调把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3)1996年,江泽民提出“实行依法治国”。(4)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5)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载入宪法。

三、合作释疑———团结就是力量!

4、情景案例一(阅读教材93页全国“打黑”行动案例)议一议:不依靠法律,全国的“打黑”行动能顺利进展下去吗?(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的“打黑”行动所取得的成果说明:仅靠舆论监督和道德谴责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法律手段,才能使“打黑”行动顺利进行,才能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由此可见,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依法治国关系到 二次备课 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的兴盛——法治则国兴。)

5、情景活动二 议一议:水资源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透过我国的依法治污治水,我们能明白什么道理?(在我国的治污治水中,必须充分利用法制的保障作用,水的利用才能实现有效节制和合理保护。反映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的重要意义。)

6、按学习小组,同学们将搜集到的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依法治理的案例探讨交流,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7、情景活动三:(见教材96页漫画材料)思考:上述系列行为中哪个是属于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 议一议:在社会和学校生活中,自己应怎样依法维护社会秩序?

五、课堂达标训练

1、关于依法治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B、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C、人民都应依法办事

D、是我国自古就有的民主管理国家的传统特色

2、要想有效预防和遏制经济活动中的种种弊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进行必须依靠()A.政府部门加大管理力度,通过行政的力量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 B.道德宣传,加强诚实守信的教育 C.法律的力量,实行法治 D.经济手段,调整人们的行为

3、要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运用各种手段。实施依法治国是其中()①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 ②暂时的一种办法 ③最重要、最可靠的保障 ④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办法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4、根据依法治国的要求,我们中学生应做到: ①依法行政 ②积极学习法律常识 ③严格遵守法律 ④勇于同违法行为做斗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③

5、发展社会主义,必须依法治国,这是因为依法治国是()(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3)国家、社会安定的根本保障(4)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A(1)(2)

B(1)(2)(3)C(2)(3)(4)

D(1)(2)(3)(4)

6、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全国共有29.4万余名婴幼儿因食用问题奶粉出现泌尿系统异常,死亡6人,2009年1月22日,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对此作出一审判决,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罚金4937余万元。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也被判处无期徒刑,并处罚金2468万元。2009年2月12日,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依法宣布破产。(1)“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对本事件的处理说明了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3)实施这一基本法略有何作用? 学后反思: 二次备课 项目二 加强法制建设 健全法律监督 主备人:王琛 审核人:刘振 【教师寄语】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法律监督的作用,自觉树立监督观念。能力: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方法,逐步增强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能力。知识:知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加强法制建设,树立法制观念 难点:健全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 【学习过程】:

一、细读教材 自主学习

1、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2、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是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保障是。

4、法律监督的主要内容是、、。

5、公民依法享有哪些监督权?公民可通过哪些形式来行使监督权?

6、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何重要意义 ?

二、合作探究 解难释疑 材料一:2006年2月15日,某市人大常委会发表公告:本月25日市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执行情况的汇报。届时,将首次允许公民旁听,以了解市政府和市政府和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开展情况。材料二:2006年2月25日来自该市各县、区的法律、教师、公务员、退休干部等各方面代表,与会旁听了市政府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执行情况的汇报,并发表自己的看法。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允许公民旁听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会议,是公民在行使什么权利?(2)谈谈你对公民行使这一权利的认识。(3)我们青少年应如何依法行使这一权利?

三、知识整合 系统小结 二次备课 教后反思:(1)要求:

1、加强法制建设 树立法制观念(2)重要性: 加强法制建设 健全法律监督

2、健全法律监督(1)主体: 和制约机制(2)内容:(3)意义 :

四、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材料:2006年7月1日起,我国有51部法律、法规、规章开始实施,其中国家级法规23部,地方级28部,内容涉及交通、金融、国资管理、网络著作权、食品安全等诸多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2006年7月1日起,我国有51部法律、法规、规章开始实施。这说明我国正在大力实施()A、依法治国方略 B、以人为本方略 C、科学发展观 D、可持续发展战略

2、材料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 基本要求。A、有法必依 B、有法可依 C违法必究 D、执法必严

3、法律监督是整个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环节,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法律监督主要包括()①立法监督②条文监督③执法监督④司法监督⑤制度监督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 4、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5、中央电视台设有《焦点访谈》节目,青岛电视台设有《新闻聚焦》栏目,这些栏目是新闻媒体为保证()而设立的。A、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 B、公民行使政治自由权利 C、公民行使监督权 D、公民行使人身自由权利

(二)非选择题

6、为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尤其是当代中学生的维权意识,在2006年9月1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之日,山东省淄博市人大常委会准备举办一次“网上投诉、举报”活动,以监督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1)、淄博市人大常委会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应该是什么?(2)除“网上投诉、举报”这一途径来监督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外,请写出几种其他监督形式。(3)作为中学生,我们应持什么态度? 学后反思: 参考答案 十六课 项目一

1、B

2、A

3、B

4、C

5、C

6、(1)材料一说明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材料二说明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材料三说明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2)三则材料共同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启示:认真学习宪法知识,了解其内容,明确其地位和作用;加强宣传;树立宪法观念;自觉遵守宪法规定,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同破坏宪法的言行作斗争,积极维护宪法等。项目二

1、D

2、B

3、C

4、B

5、(1)首先是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最高行为准则,是人民权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其次,只有维护宪法的权威,才能确保整个法律的尊严,才能更好的实施依法治国方略。(2)在我国每个公民增强守法意识、树立法制观念,都应首先增强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意识,树立宪法观念,大力宣传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4、小结:

通过学习本节课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四、当堂达标测试:

1,“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经这一栏目的曝光,很多悬而未决的维权事件迎刃而解,这体现出

①新闻媒体是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的有效途径②新闻曝光对违法行为的打击比法律更有效③我国的公民的批评建议权已越来越得到重视④新闻监督是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的最快捷的唯一的渠道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由此看出

A.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唯一措施 B.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c.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D.宪法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针、政策的法律化

3、山东电视台有个名牌栏目《民生直通车》,这一栏目为保证公民行使______提供了便利。

A.批评和建议权B.出版自由的权利c.受教育权D.人身自由的权利 6、2008年春节前,广东省领导表示愿就广东的科学发展和网民一起“灌水”,也欢迎大家“拍砖”(灌水、拍砖是网络语言,意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引起轰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违背网络道德的行为B.有利网民依法行使建议权、监督权 c.有利网民直接参与政府决策D.形式可取但不切实际

7、为了使民意的表达更加顺畅,使民众与政府的沟通更加便捷,人民网强国论坛推出了“两会”民意征集大型互动栏目《我有问题问总理》,网友共提出了147702条问题,反腐倡廉、物价房价、教育公平、医疗改革等话题是网民关注的重点。这一做法[来源:Z§xx§k.com]

①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②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③有利于切实保障公民的监督权④能保障人民享有平等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初中生作为国家的小主人,有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责任,要懂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我们要行使监督权。可以

①竞选人大代表②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③向市政府直接反映情况④向人民代表反映情况,表达意见、建议和要求[来源:学&科&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9、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就要

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②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③崇尚人治和法治相结合④依法行政,依法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0、对漫画“画里有话”的“话”正确理解是 ①对领导干部的违法行为,只需追究行政责任即可 ②对干部的违法行为,必须给予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③对有违法行为的领导干部,只要辞职,可以不追究法律责任④违法必究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保障

A.①②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务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该条例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已进一步纳入法制轨道。

材料二:中央和国家机关纪律检查机构负责人会议强调:要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围绕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加强思想教育,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力争把违法违纪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材料三:近年来。我国在政权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宗教信仰和民族团结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法规,国家承担的各项职责就难以实施,社会也就会陷入混乱。(1)上述三则材料集中说明了党和人民治理国家正在实施什么基本方略?(2)怎样推进这一基本方略的实施进程?

(3)在实施这一基本方略的进程中,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2、某市是全国文明卫生城市,但是,城市里的小商小贩占道经营给城市市容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该市的城市管理人员多次进行整顿,但是占道经营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个别小商小贩态度蛮横,屡教不改,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一位城市管理队员说:“对于这些刁民就不能太仁慈,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他们就不知道我们的厉害。下次再抓到这些人,就没收他们的货物,砸烂他们的车,踢翻他们的摊位,折断他们的秤。看他们还敢不敢占道经营!”其他队员也随声附和,表示赞同。

如果你是队长,对队员的意见如何评价?说说你的根据。

3、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在济南举行。本次会议设立旁听席,允许公民旁听。参加旁听的公民认真倾听政府官员的报告、人大常委会的发言,并结合自身经历对商品销售、安全生产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旁听公民在会议上的做法是在行使什么权利?(2)行使这项权利有什么意义?

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现在,中国人民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的、主要的方面,已经做到了有法可依。坚持依法治国,保证了我国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⑴结合材料分析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⑵在这一方略实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国家机关应如何做?

第二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班级:商 A0943姓名:沈永官学号:

431996年2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深刻地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涵义,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治国的基本方略: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执政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一道,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制建设的状况和立法、执法水平直接关系和体现党的执政能力。依法治国,就是要从法律制度上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贯彻落实。党能不能正确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党越是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就越能得到增强,党的执政地位就越能得到有力的保障。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第二,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当前,我国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法律法规日趋完备,人民民主权利的法治保障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客观要求还不相适应,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还有待进一步实现,人民群众的有序参与、有序表达还未形成相应完备的法律秩序,侵犯人民民主权利的问题时有发生,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只有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有效运作,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对外开放的坚持与完善,以及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秩序的维护,都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因此,只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防止市场经济的弊端,最大限度地调动亿万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

第四,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历史证明,要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依靠法治。这是因为法律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又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用“法治”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是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组成部分。“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一直在思考如何从制度上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从幼年代初到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他多次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要依靠制度,依靠法治。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指出:“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如果没有完备的法律和法律控制,就很容易导

1致国家权力失控,从而危及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安稳。因此,“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靠法治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实现依法治国,要依据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第一,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首先意味着我国公民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收入、财产情况如何,不管性别、职业、民族、信仰有何不同,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法院工作往往与保护或限制公民权利的行使有关,甚至能通过判决等形式决定有关当事人财富的多寡。因此,法院干警很容易滋生特权思想,似乎自己掌握着他人的命运,在特权思想支配下,很容易执法犯法,滥用职权。同时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违法者能否受到追究,是衡量法律是否具有权威的重要尺度。如果违法者不受到追究,成为“法外之人”,那就等于将法治原则当作弃履。执法人员顾及违法者的特殊身份、与违法者熟识等等,都可能成为违法者逃避法律追究的原因。

第二,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现在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法治原则。但我们的法治水平还是不高的,法律的权威地位至今尚没有完全确立,许多腐败案件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一些官员不讲法律、不讲程序、不受监督所致。确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是实现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法治的基础条件。我国的法律,是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也体现了党的主张。法律产生于社会现实需要,经过民主的立法过程,因此,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应当树立尊崇法律的意识,自觉遵守和服从法律,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更要增强法律观念,自觉遵守法律,使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得以确立。

第三,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严格依法办事。所谓严格依法办事,是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特别是政法机关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的权限履行职责,同时,这些国家权力都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行使权力的整个过程应当受到监督和制约,包括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检查,一旦违法,应当根据法律的规定予以追究。现实中,有些有权势的人物通过“批条子”、“打招呼”等形式向政法部门和有关执法人员施加压力,同时来自政法部门自身的,像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也经常见到。这不仅与这些审判人员自身素质密切相关,也与司法活动不够规范有关。近年来,国家把司法规范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深入开展了“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进一步强化了立审、审执、审监“三分立”,进一步完善了审判流程管理体系,规范了全市法院民商事案件管辖,改进了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健全完善了一系列制度措施,从而将司法活动纳入到规范有序的轨道。广大干警只有坚持严格依照法律、依照制度、依照规矩来开展审判和执行,司法工作才能得以公正、高效、文明地运行。

三、实现依法治国,要提高政法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第一,要努力加强学习,提高法律素养。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阶段,新情况、新问题比较多。在用法律调整社会关系时,司法人员更应当对社会矛盾有准确的把握,并且应当对法律有深刻的理解。法律是化解矛盾的利剑,司法工作尤其强调专业性,需要司法人员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提升法官职业化的程度。如果不具备扎实的法律素养和专业知识,即便有恪守司法公正的决心,也很难求得司法公正的实效。在实践中,我们有些司法中的错误并不是因为法官腐败造成的,究其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司法人员对法律的知晓程度不够、对法律的理解有差错。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很快,与此相应,法律的生命周期

都不是很长,如果对法律的沿革与原意缺乏深入的理解,法律适用难免出错。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加上我们法院系统干警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较低等因素,院党组提出集中三年时间开展创建学习型法院活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也的的确确取得了实际成效。但学习是永无尽头的,司法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时,对我们广大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进一步提出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要求。

第二,要坚持严格司法,模范遵守法律。为了真正实现依法治国,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抓好廉政建设,进一步提高政法部门及其国家工作人员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法官执掌着维护正义、促进和谐的重大职责。这种职权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是一种公权力。如果我们把手中的权力视为私产,用来与人交换各种私利,势必影响司法的公正性,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有的还会造成严重后果。近年来,我们通过狠抓教育管理,司法人员向人民群众“吃、拿、要”的现象已经大为减少,但是尚不能完全杜绝。有个别人不以为耻,对以行贿、托关系、走后门等方式希望减轻或者取消依法应受到的处罚的,他们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些做法,不仅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也损害了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而且,这些做法用得频繁之后,会成为一种法外的办事“潜规则”,为其他社会成员效仿,最终将阻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因此,每一名法院干警都应当认识到要确立法律的权威,使广大社会成员信任和尊重法律、尊重执法人员,自己必须成为遵守法律的模范,时时注意严格依法办事。

第三,要增强监督意识,自觉接受监督。为了真正实现依法治国,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必要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提高政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接受各方监督的自觉性。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各种对人民法院的监督已经逐步落实,比如人大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都在不断加强。历史证明,没有监督就没有法治。法治国家应当建有完备的监督机制,并让其有效运作,对司法活动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是否严格依法办事,有无违法、失职、犯罪等行为等,都应当有监督。实践中,各种不同类型的监督发挥各自的优势,交互发挥着作用。从总体上看,只要不是大面积存在的违法问题,现有的监督都程度不同地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因此,我们法院干警应当正确对待各类监督,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把行使权力以及司法等活动置于各方面的监督之下,把监督视作推动和改进工作的动力,使自己的工作更贴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宏伟的目标。

四、“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促进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有力保障。我们党在理论上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强调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江泽民在2001年1月10日与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同志座谈时指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在“五三一”重要讲话中,他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在以依法治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有力保障为前提下,江泽民同志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中又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更加走向成熟和完善。

第二,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推进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的改革是全面的,但最主要的是两方面: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二是政治体制改革。在邓小平看来,政治体制改革是整个改革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是同民主法制建设、同建立和完善依法治国的领导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国要建立法治社会,其核心就是要改革和完善现行政治体制。邓小平在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倡导并精心设计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市场经济则是规则经济、权利经济,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拓展,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迫切需要用法律手段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执政党不仅要掌握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掌握有关规范市场主体和行为方面的法律知识;不仅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而且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矛盾。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市场经济呼唤依法治国,需要依法治国为其提供安定的环境、稳定的经济秩序、良好的法治氛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与此相适应,市场经济客观上需要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制度,党的十四大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随后,又在此基础上逐步确立了以经济主体为核心的体现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呼唤着依法治国,又为依法治国方略提供了现实的经济动力和社会经济基础。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法律本身就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产物,但自古以来,如何治理国家,是人治,还是法治,一直存在争论。法律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而出现的。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依法治国已经构成为现代化国家的基本形式。社会主义法体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具有规范性、普遍性、平等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选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明标志。

第三篇:第十七讲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十七讲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涵盖了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的性质方向、根本保障和总目标、总路径、总任务、总布局等各个方面,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提出,既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具有举旗定向、纲举目张的重大意义。

总目标擘画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蓝图。全面依法治国是涉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涉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个方面的庞大系统工程,必须进行顶层设计、作出总体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全局高度来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围绕为什么推进依法治国、如何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探索,形成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在深刻总结成功经验和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概括和理论升华,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性质、整体架构、工作布局、重大任务等,为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意志和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目标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法治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治道路。综观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各自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法律文化和发展道路不同,法治模式和法律体系也

各不相同。我们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旗帜鲜明地表明,要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和方向,毫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总书记指出:“我们治国理政的根本,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明确了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就能有效抵御“西方宪政”、“三权分立”、“司法独立”、“多党政治”等法治西化思潮,保证全面依法治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阔步前进。

总目标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全面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的重大创新和重大贡献,充分说明我们党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推动都更有科学性、更富规律性、更具创造性。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管总的,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道路问题不能含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道路。“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正确的法治道路书上抄不来,别人送不来,只能靠自己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走好这条道路,必须从我国实际出

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关键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三个方面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必须始终把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才能真正实现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的根本目的。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有机整体,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纲”,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要

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首要的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目前,我国有法律250多部、行政法规700多部、地方性法规9000多部、行政规章11000多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还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要紧紧围绕提高立法质量和立法效率,继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及时反映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期待。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的有效实施,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建立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加强宪法实施,坚决纠正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加快完善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切实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确保法律全面有效实施。

权力不论大小,只要不受制约和监督,都可能被滥用。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强化监督责任,提高监督实效,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没有一系列的保障条件,法治就难以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立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至关重要。要切实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为全面依法治

国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加强法治队伍建设,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的队伍保障和坚实的物质经费保障。改革和完善不符合法治规律、不利于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完备的制度保障。

治国必先治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要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要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准则、条例等中央党内法规为主干,由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组成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党内法规执行能力和水平。

四、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党的十九大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在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统领下明确重点任务,在工作布局中推进重点任务。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三者本质一致、目标一体、成效相关,必须相互统一、共同推进、形成合力。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活动的基本准则,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其中,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的基础,三者共同构成建设法治中国的三根支柱,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全面

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无法实现。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这就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三者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推动三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既涵盖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主要环节,又明确了每个环节的重点要求,指导形成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格局。党的十九大围绕这一基本格局对法治建设的重点任务进行了具体部署,明确要求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这些部署和要求,抓住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环节和重点任务,对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宪法乃九鼎重器。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将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坚定信念,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促进全面依法治国迈出坚实步伐。

五、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总书记强调,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党衰、国家衰。抓住了这个根本问题,就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和核心。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党的领导是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最根本保证,必须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之所以能迅速开创新局面、谱写新篇章,最根本的就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全面依法治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党中央作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重大决策,这是加强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统一领导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更好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意义十分重大、作用十分关键。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学指南,把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作为根本原则,把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要求,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法治建设真正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和各方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责任落实机制,强化全面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有效贯彻执行。

正确认识把握党和法的关系。党和法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针对国内外一些居心叵测的人企图把党的领导和法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最终达到否定、取消党的领导的目的,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在我国,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

围内活动。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我们讲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同西方所谓“宪政”有着本质区别。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都是错误的、有害的,都是违反宪法的,都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当然,我们说不存在“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是把党作为一个执政整体而言的,是指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而言的,具体到每个党政组织、每个领导干部,就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不能以党自居,不能把党的领导作为个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的挡箭牌。这个界限一定要划分清楚。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所在。每个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一个人纵有天大的本事,如果没有很强的法治意识、不守规矩,也不能当领导干部,这个关首先要把住。决不能让那些法治意识不强、无法无天的人一步步升上来,这种人官当得越大,对党和国家危害也就越大。要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把厉行法治作为根本之策,解决好权大还是法大这个真命题。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法治之下,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一把手抓法治,是全面依法治国关键中的关键。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亲力亲为,不能当甩手掌柜,不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不能一年开一两次会、讲一两次话了事。为了把一把手抓法治落到实处,中央制定实施了《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推进法治建设中应当履行的主要职责,在制度上夯实筑牢了推进法治建设的一把手责任。

第四篇:继续教育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四

一、单项选择题

第(1)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2分】 A.执法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 B.执法为民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行政法原则的具体体现 C.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始终保持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 D.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理念之一 第(2)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2分】

A.十八届三中全会 B.十八届四中全会 C.十七届三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第(3)题 党的()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2分】 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七大 D.十八大

第(4)题()认为,政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守夜人”。【2分】 A.马克思 B.列宁 C.凯恩斯 D.弗里德曼 第(5)题 恪守程序正当,需要遵守()。【2分】 A.坚持行政公开 B.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C.回避原则 D.以上都是

第(6)题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确立的基本原则。【2分】 A.民法 B.行政法 C.党章 D.宪法

第(7)题 关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2分】 A.是一种治国理政的观念 B.属于法律方法的下位概念 C.需要通过法律方法来具体化 D.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以规则、技术的方式作用于社会

第(8)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要明确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分】

A.是一种全新的有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 B.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同一性的经济体制 C.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完全相同的经济体制 D.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完全不同的经济体制

第(9)题 反映法治发展普遍规律的法治理念不包括()。【2分】 A.保障人权理念 B.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 C.权力制约理念 D.法律平等理念

第(10)题()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2分】 A.依法治国 B.公平正义 C.党的领导 D.执法为民

第(11)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决定》中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2分】 A.基础性 B.重要性 C.决定性 D.主要性

第(12)题()是指以司法为职能目的而形成的组织体系与制度体系,或者说是司法机构组织体系和司法制度的统称。【2分】 A.司法体制 B.体制改革 C.经济体制 D.政治体制

第(13)题 将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还体现在党要保证()。【2分】 A.立法 B.司法 C.行政 D.执法

第(14)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分】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多党合作制度 第(15)题 所谓(),就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2分】 A.民主政治 B.人民民主 C.人民统治 D.民主社会

二、多项选择

第(1)题 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内容包括()。【2分】 A.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B.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C.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 D.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防范社会风险

第(2)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在()发挥其职能。【2分】 A.经济职能 B.经济职能 C.文化职能 D.社会职能

第(3)题 在理清法治框架下,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就应该贯彻依法治国精神内涵,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我们应该重点注意()。【2分】 A.转变现有的法治观念 B.适度放宽市场管制 C.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D.提升宏观调控的法制化水平

第(4)题 进一步拓宽市场准入要求()。【2分】 A.建立市场平等竞争秩序需统一企业立法 B.明确准入领域的负面清单机制 C.完善企业登记制度作为准入公示 D.以上均对

第(5)题 公平正义朴素的含义包括()。【2分】 A.惩恶扬善 B.是非分明 C.办事公道 D.态度公允

第(6)题 法治的丰富内涵有()。【2分】 A.要培育全社会法治信仰 B.要推进社会依法治理 C.要促进社会规范有序 D.要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第(7)题 执法为民要做到()。【2分】 A.为人民执法 B.靠人民执法 C.尊重和保护人权 D.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8)题 我国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发展方向()。【2分】 A.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C.推动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 D.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公民参与扩建广阔的政治平台 第(9)题 对于政府宏观调控权的法律制约,需要调控者()。【2分】 A.科学决策 B.民主决策 C.依法决策 D.以上均对 第(10)题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确保决策()。【2分】 A.制度科学 B.程序正当 C.过程公开 D.责任明确

第(11)题 结合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文化法治工作实践,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时要有以下()基本思路。【2分】 A.培养法治思维是基础 B.培养法治思维是基础 C.强化法律实施是关键 D.严厉的执行措施时关键 第(12)题 建设法治社会的重大意义有()。【2分】 A.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和保障 B.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和保障 C.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D.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第(13)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分】 A.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先进性决定的 B.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 C.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 D.坚持党的领导是法治建设的艰巨性决定的 第(14)题 作为上层建筑,法律必须反映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各种市场主体创造()的环境,保障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2分】 A.自由公平B.规范有序 C.安全稳定 D.受制于人 第(15)题 针对经济管理权的配置和行使,应该重点做到()。【2分】 A.实现职权法定 B.减少事前审批程序 C.发挥社会组织的职能 D.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督机制

第(16)题 法治理念的功能主要有()。【2分】 A.表征和指称功能 B.中介和外化功能 C.引导功能 D.科学的预测功能

第(17)题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法治政府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2分】 A.法治政府制度体系总体上已经形成 B.法治政府制度体系总体上已经形成 C.法治政府制度体系总体上已经形成 D.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成为政府的基本准则 第(18)题 法律具有(),只有厉行法治,实行依法治国,才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2分】 A.权威性 B.不确定性 C.可预期性 D.稳定性

第(19)题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是要把()有机统一起来。【2分】 A.坚持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依法治国 D.以德治国 第(20)题 严格执法要做到()。【2分】 A.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B.行政行为于法有据 C.法无授权不可为 D.法定职责必须为

第(21)题 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健全()等问责方式和程序。【2分】 A.责令公开道歉 B.停职检查 C.引咎辞职 D.责令辞职 第(22)题 民民主政治制度化、法制化的基本要求()。【2分】 A.确认民主成果 B.保障民主权利 C.制裁侵权行为 D.以上均对

第(23)题 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上升为国家意志,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长期稳定和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2分】 A.路线 B.方针 C.政策 D.主张 第(24)题 执法为民要求执法者()。【2分】 A.常怀爱民、为民之心 B.常存便民、利民之意 C.常除坑民、害民之祸 D.忠实践行执法为民理念的各项要求

第(25)题 健全行政信息公开制度,保证权力行使的(),增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2分】 A.公开透明 B.连续性 C.可预期性 D.以上都对

三、判断题

第(1)题 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不得从事执法活动。√

第(2)题 在建设法治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坚决贯彻的一条主线就是: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这是法治市场经济始终需保持的方向。X

第(3)题 法治的价值就是指法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或社会治理方式对人这个社会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第(4)题 建设法治社会要求确认法律在实现社会治理和国家管理中的权威性,把法律作为社会调整的最基本方式。√ 第(5)题 有一些因素对法治运转状况的影响则是刚性的和直接的,称为法治的软性约束条件。【2分】X

第(6)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其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法的形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法的形态。【2分】√

第(7)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法治政府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阶段。【2分】X

第(8)题 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标志和前提条件。【2分】X

第(9)题 树立全民法治观念、切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是我国现阶段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任务。【2分】√

第(10)题 依法治国最终将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满足与社会福祉上,司法实践应始终围绕人民利益,做到为人民服务,执法为民。【2分】√

第五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96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考试标题

下试卷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25 道,多选题 15 道,总分 100《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

下 倒计时 49:36

一、判断题(10 道)

1.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正确 错误

2.伴随改革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程,完善法律体系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长期任务。

正确 错误

3.以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对法治政府建设非常重视。

正确 错误

4.领导干部行使权力时,必须遵守合法性要求。

正确 错误

5.理论界对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及走出目前依法治国的困境等问题,都做了深刻的理论阐释。

正确 错误

6.十八大提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正确 错误

7.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路,依法治国贯穿其中,无论是改革还是反腐,都强调要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

正确 错误 8.第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正确 错误

9.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政府维护。

正确 错误

10.我国法律体系的形成只是实现了立法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并不意味着立法任务的终结。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25 道)

1.中国共产党能够以其独特的魅力,最后成为执政党,其中三大纪律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下面属于三大纪律的是:()。

A.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B.说话和气 C.借东西要还 D.买卖公平

2.()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

A.以人为本 B.科学发展 C.以德治国 D.依法行政

3.规则在适用中具有()特点。

A.灵活性 B.分轨性 C.专一性 D.针对性 4.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非正常上访行为,则依法予以()。

A.取缔 B.逮捕 C.打击 D.罚款

5.城管粗暴执法凸显()缺位。

A.合法性思维 B.权利义务思维 C.公平正义思维 D.责任后果思维

6.()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A.德治 B.法制 C.人治 D.法治

7.()是党的宗旨在法治领域的具体贯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服务大局 D.党的领导

8.依法治国是()法治的路径,它与法治是根本一致的,它是通向法治的必由之路。

A.实施 B.开展 C.实现 D.预设

9.新形势下,党和国家选人用人的标准是()。

A.学历高 B.富有创新精神 C.经验丰富

D.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10.法治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是()。

A.德治 B.以民为本 C.法治 D.法律

11.()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A.十七大 B.十八大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四中全会

12.法的()是指法是事先而不是事后制定的,人们可以根据预制的法律预期自己的行为后果。

A.预设性 B.正义性 C.至上性 D.公开性

13.()是我国的根本大法。A.宪法 B.民法 C.刑法 D.行政法

14.(),是我们党培养干部的目标。

A.和谐发展 B.以人为本 C.任人唯贤 D.德才兼备

15.习近平在政治局第()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提到,要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

A.三 B.四 C.五 D.六

16.法治的核心是()。

A.权利的保障性与权力的制约性 B.法的存在 C.法的正义性 D.法的至上性

17.()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C.民主集中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8.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A.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C.建立一个好制度 D.改变我国的落后制度

19.()是世界各国通过实践总结的治国原理,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A.人治 B.法制 C.专制 D.法治

20.()强调党风廉政建设要从具体事件抓起。

A.朱德 B.邓小平 C.周恩来 D.毛泽东

21.“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这句话出自()。

A.伏尔泰 B.狄德罗 C.霍尔巴赫 D.卢梭

22.()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A.政府 B.公务人员 C.人民群众 D.军队

23.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通过十年的努力,依法行政的目标是建设()。

A.责任政府 B.法治政府 C.法制政府 D.阳光政府

24.两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了“()”的思想。

A.以法治国 B.以人治国 C.以德治国 D.以政治国

25.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A.民主政治 B.协商民主 C.民主化 D.法治建设

三、多选题(15 道)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义主要包括()。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B.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C.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

D.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需要

2.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

A.首要任务 B.基础性工作 C.根本任务 D.全局任务

3.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的法治政府。

A.职能科学 B.权责法定 C.执法严明 D.公开公正

4.目前我国依法行政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表现在()。

A.有的地方、有的政府和政府部门决策不科学、不民主和不依法 B.执法不作为问题日益凸显

C.执法不重视程序、违反程序的问题较为普遍 D.一些执法人员素质、水平不高

5.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A.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B.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C.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 D.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6.目前我国法治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A.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 B.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

C.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 D.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和法律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7.中国宪法的作用包括()。

A.健全和发展了民主政治 B.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C.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D.促进人权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

8.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包括()。

A.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B.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C.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D.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9.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A.法治思维 B.法律意识 C.法律体系 D.法治方式

10.规则不仅来自于“法定”,也包括“约定”,以下说法对的是:()。

A.可以用合同约定来改变、对抗法律规定 B.不得用合同约定来改变、对抗法律规定

C.对于法定的权利与义务没有必要再用契约重复约定

D.法定义务和责任是不能通过契约转让的,层层稳定责任制的签约只是明确责任而不是转移责任

11.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有()。

A.合法行政 B.合理行政 C.程序正当 D.高效便民

1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是要把()有机统一起来。A.坚持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做主 C.依法治国 D.社会主义制度

13.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机制。

A.分工负责 B.统一实施 C.互相配合 D.互相制约

14.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推动形成()的法治环境。

A.办事依法 B.遇事找法 C.解决问题用法 D.化解矛盾靠法

15.法治思维的逻辑推理包含的维度是指()。

A.合法性思维 B.公正性思维 C.程序性思维 D.权利性思维

交卷

下载第十七课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项目一 走依法治国之路 主备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十七课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项目一 走依法治国之路 主备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