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二铺中心校2012年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总结
学校“留守儿童之家”工作总结
(2012年度)
西二铺乡中心学校 二0一二年十二月
西二铺乡中心学校2012年度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
总 结
我校拥有7所完全小学,1所初中,共有在校学生1816人,其中留守儿童156人。至2012年全乡各校均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几年来,我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尝试。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切实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现将我们的具体做法作简要的介绍。
一、调查摸底,全面建立动态监测体系。
一是全面准确地收集与留守儿童相关的各类信息,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信息档案,要求学校确定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人分学期造册。二是采取问卷调查、电话、短信、书信、走访等方式,对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监护人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摸底,收集反馈信息。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便于找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便于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
二、结对帮扶,对“重点人群”进行特别关爱。
留守儿童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如果平均用力,很难有实际效果。为此,我们要求各校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父母双方均不在家,以及父母双亡的特殊群体给予特别的关爱。要求班主任、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必要的关爱,及时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一方面让家庭条件比较好,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父母均在家的本班学生与留 守学生结对子,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品行较差,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或家庭困难比较大的学生配备帮扶教师,培养优秀教师为“代理家长”。通过谈心、家访以及学习辅导等形式,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给予关心。
三、真情关爱,落实“三个优先”。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三个优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具体说就是对学习上需要帮扶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制定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成果。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学校高度重视并优先安排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文体活动以及课外阅读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并优先安排他们参加校内外举行文体活动,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心理抚慰,为留守儿童构建心灵家园。
少数留守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缺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和授课老师找他们谈心效果也不是很明显,为此,我们要求各校均要设立心理咨询室,专门安排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同志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给他们以关爱,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心理,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为了让留守儿童真切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家的温馨。我校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精心布置,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 真正感受到“家”的温馨。我乡葛林小学在2012年中秋佳节到来之际,班主任、老师和该校19位留守儿童一起过中秋,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不少学生通过日记向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激动之情。留守儿童家长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表达了对学校、教师的感谢之情。
五、常态管理,积极探索留守儿童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方面,我们要求各校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纳入学校常规工作,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常态化。另一方面,为了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的长效机制。根据学校校实际情况,建立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我校中心小学于2009年10月申报了课题《留守儿童寄宿制管理探究》,课题已被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立项。目前,该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以课题研究工作为突破口,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自课题立项以来,该校有十余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现已撰写论文多篇。
六、家校联动,让留守的心不再孤独。
我们要求学校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团委、公安、交通、司法等部门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留守儿童。重视家校合力教育,要求家长采取多种形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努力形成政府、村组、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我校中心小学每年寒假,利用外出打工的家 长回家的机会,通过教师的走访、学生的带信、村组干部的交流,向家长们发出“五个一”倡议,即:一周与孩子通一次电话、一个季度一封信、一年至少回家一次、一周给班主任一个电话、一个月和科任教师联系一次。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虽说家长身在千里之外,但仍然很在意、关注自己的,更加使孩子不再感到心理上的失落,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学校设置了亲情电话;开展“留守儿童两地书”比赛活动。暑期全体教师走进学生家长开展家访活动,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
七、社校互补,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仅仅靠学校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家庭的参与,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因此,我校经常请镇、县关工委、妇联来我校指导留守儿童工作,争取他们对留守儿童的重视和支持,其二是联系文化、司法、公安等部门,整治校园的周边环境,给孩子们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减少留守儿童与违法违纪行为接触的机会;其三是积极争取关工委、企业、团体、个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帮扶和资助。引导和激励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其四组织开展各项关爱教育活动。少先队组织留守儿童走进敬老院,给孤寡老人送去温暖。西二铺乡葛林小学2011、2012连续两年被埇桥区教体局授予“安徽省流动“优秀留守儿童之家”
虽然我校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做了一点工作,但离领导的要求和兄弟学校所做工作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将学 校变成留守儿童温馨的家。
埇桥区西二铺乡中心学校
2012年12月
第二篇:陈桥中心校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
茶棚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
考核办法
根据《安徽省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及县局相关文件精神, 推动我校留守儿童工作有效开展。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我校留守儿童工作考核办法
为规范我校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皖发„2009‟32号)、《安徽省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皖教基„2010‟6号)规定及县局相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对象:全体任课教师及活动室管理人员
二、考核方面:
1.教师要坚决不体罚或变相体罚留守儿童,不讽刺、挖苦、歧视留守儿童,不放弃每一个留守儿童,主动帮助和辅导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陷的留守儿童;
2.实行教师人人参与家访,生生都要访到,主动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反馈留守儿童在校情况,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促进家校互动育人。
3.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留守儿童,尊重留守儿童人格,平等、公正对待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严慈相济,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4.教师要关心留守儿童安全和身心健康,维护留守儿童正当权益,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保护留守儿童安全;
5、开展对留守儿童真情关爱活动,实行“三个优先”。
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
6、开展人文关爱活动。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少先
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7、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 帮扶教师要经常与
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在校儿童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
三、考核组织领导:考核在校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四、考核结果:学校对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
2012年9月
第三篇: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总结
五马镇中心小学
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总结
我校拥有10所完全小学,共有在校学生2586人,其中留守儿童203人。2010年建设了五马小学、大李小学、李枣园小学、董营小学共4所留守儿童之家,今年又建设了八里小学、樊井小学、朱庄小学、泗河小学、丁大楼小学和吴小阁小学公6所留守儿童之家,占全镇小学100%的学校都建设了留守儿童之家。几年来,我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尝试。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切实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现将我们的具体做法作简要的介绍。
一、调查摸底,全面建立动态监测体系。
一是全面准确地收集与留守儿童相关的各类信息,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信息档案,要求学校确定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人分学期造册。二是采取问卷调查、电话、短信、书信、走访等方式,对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监护人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摸底,收集反馈信息。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便于找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便于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
二、结对帮扶,对“重点人群”进行特别关爱。
留守儿童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如果平均用力,很难有实际效果。为此,我们要求各校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父母双方均不在家,以及父母双亡的特殊群体给予特别的关爱。要求班主任、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必要的关爱,及时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一方面让家庭条件比较好,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父母均在家的本班学生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品行较差,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或家庭困难比较大的学
生配备帮扶教师,培养优秀教师为“代理家长”。通过谈心、家访以及学习辅导等形式,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给予关心。
三、真情关爱,落实“三个优先”。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三个优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具体说就是对学习上需要帮扶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制定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成果。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学校高度重视并优先安排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文体活动以及课外阅读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并优先安排他们参加校内外举行文体活动,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心理抚慰,为留守儿童构建心灵家园。
少数留守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缺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和授课老师找他们谈心效果也不是很明显,为此,我们要求各校均要设立心理咨询室,专门安排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同志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给他们以关爱,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心理,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为了让留守儿童真切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家的温馨。我校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精心布置,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真正感受到“家”的温馨。
五、常态管理,积极探索留守儿童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方面,我们要求各校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纳入学校常规工作,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常态化。另一方面,为了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的长效机制。根据学校校实际情况,建立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每学期各班评选“优秀留守儿童”若干名。
六、家校联动,让留守的心不再孤独。
我们要求学校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团委、公安、交通、司法等部门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留守儿童。重视家校合力教育,要求家长采取多种形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努力形成政府、村组、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暑期全体教师走进学生家长开展家访活动,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
七、社校互补,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仅仅靠学校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家庭的参与,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因此,我校经常请镇、区关工委、妇联来我校指导留守儿童工作,争取他们对留守儿童的重视和支持,其二是联系文化、司法、公安等部门,整治校园的周边环境,给孩子们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减少留守儿童与违法违纪行为接触的机会;其三是积极争取关工委、企业、团体、个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帮扶和资助。引导和激励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其四组织开展各项关爱教育活动。少先队组织留守儿童走进敬老院,给孤寡老人送去温暖。
虽然我校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做了一点工作,但离领导的要求和兄弟学校所做工作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将学校变成留守儿童温馨的家。
五马镇中心小学
2011年6月30日
第四篇: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总结
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总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暨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
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2010年4月,我校积极响应各级领导的号召,从实际出发,建设了留守儿童之家,现将这一年多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摸清情况,确立工作目标
徐圩乡有4万多人,是属于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地区。因此,仅靠务农为生的老百姓,其生活困难程度可想而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乡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有许多成功人士已在经济发达地区购置房产安家落户,使大量生源外流,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无力支付高额的异地借读费用,只好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我校目前有280名学生,像这样的“留守儿童”就有几十人,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温暖叮咛,只能在隔辈或亲戚有心却无力的关爱中徘徊,而贫困留守人员,恰恰大多也是老、弱、病、残、文盲、半文盲。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多么不利啊。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是祖国的希望,“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社会与相关领导的关注和极度重视。面对现状,我校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把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结合素质立为“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的工作宗旨,充分发挥了留守儿童之家第一阵地的作用。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每班推荐4—5名典型学生与我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2—3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3、大力宣传,发动社会力量。
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微薄的学校是不够的,所以在这次活动中,还发动了乡政府人员、派出所干警以及退休老师一起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此举得到了相关人士的热烈支持,纷纷担当了“代理家长”的角色,与孩子们一道,迈向新的明天。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5、积极开展文体活动。
为了“留守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间和下午课后,由结对老师轮流值日在学生活动室和操场组织、安排丰富的问题活动。诸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等。
6、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为了切实加强这一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学校将对师生的结对情况过程跟踪和结果的评比考核,学校积极研究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8、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
三、成绩和困难
经过近一年来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行为习惯好了,成绩提高了,待人接物礼貌了,自立、自主、自强了„„
我们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工作,也许现在还仅仅是起了个头,但是,留守儿童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落实到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学校那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总之,留守学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2011年8月
留守儿童之家建设
徐 2 0 1 1.8
工
作
总
结
圩 初中
第五篇:堰口中心校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汇报材料
堰口中心校“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
汇 报 材 料
堰口中心校 2010.12 寿县堰口中心校“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
汇报材料
堰口中心校1969年建校,现已发展成为设施较为齐备的市级农村初中示范校。我校现有11个教学班,在校生612人,其中留守儿童172人,占学生数的28%。由于家长长期在外打工,他们只好跟随爹爹奶奶或亲戚朋友生活,只有寒暑假才能和父母团聚。亲情的缺失和对父母的思念,影响了他们在心理、身体、学习及行为习惯方面的成长。
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本,我校积极响应各级领导的号召,从实际出发,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教育留守学生要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现将我校“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制
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工作领导组和协调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制定了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落实包保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包保对象落实到每位授课教师,不留死角,确保每位留守儿童都能得到特别关爱,真正使学校成为他们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阵地。
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各班班主任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情况展开细致的调查,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动态变化。对留守儿童变化 1 情况实行每月上报,有专人负责记录、督查,并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一表一卡”,即家庭情况和父母联系方式登记表和成长记录卡,及时记录每位留守儿童的身体、心理、学习成绩、品德、行为习惯等的变化。通过“一表一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三、营造关爱氛围,完善留守儿童工作长效机制
1.成立关爱队伍,实行结对帮扶。
我校教师以师德建设为出发点,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专门的关爱留守儿童队伍。积极宣传,广泛发动全校力量,在教职工中招募品德好、爱心浓、责任心强的老师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和“志愿者”,从生活、学习、行为习惯上对留守儿童实行结对帮扶,选聘专职老师进行心理学知识培训,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学校开办了留守儿童知识讲座,定期对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和“志愿者”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引导“临时监护人志愿者”定期到校和留守儿童谈心交流,帮助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难题。这些关爱使留守学生缺失的亲情得到了补偿,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
2.建设“留守儿童之家”,营造留守学生的快乐家园。为了让留守儿童也能向普通孩子一样享受到家的温暖,促进其健康成长,我校兴办了留守儿童宿舍、食堂、文体活动室及室外活动场所,购臵了电脑、电视机、电钢琴、桌凳、图书、报纸、杂志等,并配备了羽毛球、拍,乒乓球、拍,仰卧起坐垫、臂力器、拉 2 力器、跳绳、毽子、哑铃、象棋、五子棋等体育用品。此外,还有毛巾、脸盆、饮水机、爱心雨伞、小剪刀等生活用品,安装了专用亲情电话,完善了内部设施,为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了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3.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
为了丰富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我校留守儿童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定期开放,周一至周五的午间和下午课后及双休日全天,都安排专人值班,定期组织留守学生观看电影电视,进行书法和绘画辅导,组织篮球、乒乓球比赛、游戏,举办歌咏比赛和心理咨询等。在这里,留守儿童可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读物、观看电视节目、拨打亲情电话,还可与父母进行视频聊天。这里,既是留守儿童猎取课外知识的主战场,同时又是留守儿童静心休息的避风港。从而淡忘了他们对父母的思念,远离了孤独和内向,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4.建立考核机制,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为了切实加强留守儿童工作的有效性、长期性,学校定期对班级及帮扶教师进行评比考核,学校积极研究科学的考核评估办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和完善考评制度,把考评结果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加强帮扶人员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竭力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成绩与不足
经过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留守儿童工作已取得了一 3 定的成绩,学生的行为习惯好了,成绩提高了,待人接物礼貌了,自主、自立、自信、自强了,就连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的老师也受益良多。“代理家长”陶应利老师在总结体会中这样写道:“当你用心关照这些留守儿童时,他们会体味你就是他的家长,心生温暖,心生敬意,心生情感,增添了作为一名普通老师的生存价值!”“做了一些这方面的事,学生、家长及自己都感觉到好,心里坦然多了!”
然而,留守儿童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落实到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留守儿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如双休日活动的人员安排、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文体活动设备的添臵等,都受到了财力不足的影响。
总之,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扎实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堰口中心校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