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蒙养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蒙养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
很快的,一学期已悄然已过,回顾一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我们倍感欣慰,因为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进修、研讨老师们对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教育教学理论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存在因惑与不解。
一、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已遍及全国各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已是当务之急。作为教学改革第一战线上的教师,身系重任。唯有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才有改革可言。为此,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加强师资的培训工作。暑期,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并分派各位老师参加各类培训学习等;期初,学校丝毫不敢延误,及时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走进新课程》一书,学习语文、数学、艺术、体育等学科课程标准,学习一年级语、数实验教材的教学理念,学习二至六年级语文大修订教材的使用情况,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开发等。通过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基本上深入到每位教师的脑海里。
二、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方式。为此,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就“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召开研讨。每位老师都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看法,大家的意见都很中肯。最后全体教师达成共识: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各式各样“激励卡”的诞生及运用,就是我校改变评价学生方式的一项新举措。实践证明:学生容易接受鼓励、表扬的正面激励。
三、紧抓课堂教学,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为此我们提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多多阅读相关教育刊物上的教学实例,在教研上观看中央电教馆网上的教学录像,尽可能地为老师们提供一个学习、扩展的学习空间。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亦有不少困惑:如何备课,如何写教案,如何处理教材……我们倍感肩上的任务之重,压力之大。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第二篇:蒙养教育
中国传统蒙学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市丰满艺术实验小学(吉林 吉林 132013)
摘要:中国传统蒙学从肇始至今,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上都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本文立足当下,坚持扬弃的观点,以期处理好三对关系,秉承教育“人本取向”的观点。
关键词:蒙学,启示,人本取向
《易经·蒙卦》中有云:“蒙以养正,圣功也。”在《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中解读为:“启发蒙昧,通过教育和培养,使蒙学获得正确的认识,被看做是圣人的功德。接受启蒙教育,被看做是一个人终身事业的根本,被看做是一个人一生成败之所系,因而被认为是大事,也是难事。”因此启蒙教育一直以来倍受重视和关注,古代的学校中一般以年龄为依据划分小学和大学,其中的小学就是所说的蒙学,此阶段是要使蒙童学会并遵循传统的“行为规范,日与性成,习与渐长,日就月将,涵养纯熟,铸就圣贤的胚璞”。
一、传统蒙学教育目的、内容及方法的演变
蒙学是启蒙之学的简称,是指对儿童进行的启蒙教育,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中既有知识教育,又有道德教育,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虞舜时代就开始出现了“庠”这样类似学校的教育机构,由老人担负教育儿童的责任并逐渐演变发展为传授社会规范和知识技能的场所,即所谓“学”。至夏、商、周继承了这一教育传统,教育思想较前有很大发展,教育制度较前更加完善,周代将蒙学教育归于官学,“大夫七十致仕老于乡里为父师,士七十致仕老于乡里为少师”(《周礼·春官》),西周的学校中国学有大学和小学,其中的小学即蒙学。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衰落,礼崩乐坏,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导致官学不修,私学兴起。孔子作为私学的开创者,他的教育思想为以后的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决定了教育方向。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只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才能使民“有耻且格”。由于“仁”和“礼”于个体、社会的重要性,幼儿的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所谓“正其时,不物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故君子慎始边。”(《大戴礼·保傅》)“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培养人应从“人之初”开始,“心未滥而先喻教,则化易成也”。(《颜氏家训》)蒙学
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道德教育成为其中的主要内容。至汉代由于统治者采取举“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童科”、“公府辟举”、“品第人物”等察举选士的政策,影响和引导蒙学的教育方向和内容。由于官学不足于学,蒙学归于私学,办学不拘条件,教学制度灵活,无等级贵贱之别,任何人都可入学受教。从汉代起蒙学教育形式和内容都实现了重大进步,进入兴盛阶段。魏晋时期,官学因战乱而衰,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是官学盛行,低一级的蒙学在唐代属私学兴致,一般不为史书所载。
宋代进入科举时代以后,“学而优则仕”成为凡有条件的子弟追求的目标,蒙学教育兴盛,形成了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形式多样的蒙学教育系统;蒙学教育的对象从士阶层子弟推及到农工商各阶层的子弟;蒙学教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体裁多样。除了传统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综合性蒙学教材外,还有理学类、伦理道德类、史类、名物和科技类,包括农工商各业的实际知识和实用技艺、生活常识在内的各种“杂字”等分类撰写的蒙学教材,内容几乎涉及到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岁时节令、帝王朝廷、文臣武职、文事科名、礼仪乐舞、人伦关系、居处宫室、饮食服饰、农耕蚕桑、鸟兽虫鱼和草木蔬果等领域。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中国传统知识类型的一个缩影。教材中虽渗透着浓郁的封建伦理纲常内容,但编写中注意了适应儿童的兴趣和心理特点,多用故事,常配有插图,使儿童学习兴趣提高,并容易记诵。在识字读书中,懂得许多常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教育原则和方法上体现为宽严有节,爱教结合;精讲多练,及时巩固;智德并进,养智益德,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符合教学规律,它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在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教学的各个层面。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是进行识字、读书、写字和作文的训练,并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宋代的蒙学相当发达,影响到了少数民族统治的辽、金、元。
到明清时期,蒙学已遍布城乡,教育水平也有进一步提高。民间举办的蒙学可统称为私塾。清末“癸卯学制”规定初等教育机构为三级:蒙学堂、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首次把“蒙学堂”和“初等小学堂”列入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包括《小学堂章程》和《蒙学堂章程》,但“蒙养院”只附设于育婴院及敬节堂内,实际上仅有章程,并未开办。“初等小学堂”规定以官办为主,私人也可开设,透露出其私学的传统。清朝中叶至近代以前的蒙养教材,出现了一批采用旧形式介绍声、光、电、化、算等新内容的课本。即在西学东渐大潮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启蒙教材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出现了采用旧形式,介绍西学新内容的新局面。
二、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从以上史实,辩证地看待中国古代蒙学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各方面的利弊,所谓利弊只是立足于当下的分析视角,从历史的角度看,其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诸如教育目的中的“伦理本位”,教育内容中的“儒学取向”,教育方法中的“死记硬背”都是历史使然,站在今天来看,固然是需要批判的,不过就中国蒙学的意义而言,仍然需要坚持“扬弃”的观点,尤其对当今的教育实践,其积极意义是不能湮没的,具体在:
1、在教育目的上,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以德为先,先成人后成才 中国传统教育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蒙学亦然。其实,中国古代的蒙学经典看起来杂乱无章,但实际却是形散而神不散的。这个神就是生命,它们都是围绕着生命来展开的,它们都是对人的生命的某一侧面的或表达。《三字经》目的是实现人的初步教化;《百家姓》接上人的生命谱系,建构和扩大人的人际生命;《弟子规》注重人的行为规范的培养,《千家诗》要激发人的美感;《幼学琼林》旨在知识的综合传授,完成人文积淀。可以说蒙学教育的重心在于“人”,在于塑造“礼乐”之下的“性近习远”之人,在于使儿童增加见识并培养童蒙恭敬心,“存心宣志”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理想,这与当下的素质教育理念是相通的,对于教育现实中的“应试”取向无疑是一剂“清凉散”。所以说人的健康成长永远是根本的,其他的只是手段,对于人的培养一定是要先成人。
2、在教育内容上,处理好本与末的关系,以智为本,寓启智于求知 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关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是勿须赘述的,但现实的教育中,由于“应试”的需要,“知识本位”就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如: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大都重在知识传授,使儿童负担加重,也使传统文化经典的精髓——生命涵养功能被湮没。我们应重视经典诵读由传授知识走向生命涵养,发挥文化经典的生命教育功能。比如说《唐诗三百首》中对自然的讴歌、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叹等都是表达人生命情怀、人生感受的。我们背诵它目的在于从中获得生命的美感,提高人的审美感受能力。以史为鉴,从蒙学的知识取向,我们应看到“启智”的借鉴意义,要按照儿童“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发展顺序,“渐渐盈科而进”地达到知而获智,智达高远。
3、在教育方法上,处理好道与术的关系,以道为重,志到于方艺 借用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思想,在方法的启示上体现为两重涵义,一是教与学生人生的涵义,贵在于不要舍本逐末,我们要给予儿童立志高远,追寻理想的方法,而不是即刻获得利益的方法;二是准教师培养中的方法取向,亦是未来教师从业中的务本涵义。作为教师的培养上,我们也要
遵循于此。方式、方法永远是为思想服务的,换言之,方法的精髓在于思想,生活亦然,教育亦然,教学亦然。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蒙学中的“人本取向”其意义是深远的。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儿童的性格养成,这对今天的教育是有恒久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炳照.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郭娅.宋代童蒙教育兴盛的原因及意义[J].湖北大学学报,2003,1.3、徐春林.《经典学习与生命教育》,网络资料.4、孙培清.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9.5、俞启定.网络课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们六年级数学教研组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结合毕业班的实际情况,开学初我们反复酝酿制订出了行之有效教研组计划。这学期我们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基本能按计划进行活动。
我们教研组由8名老师组成,其中有连续三年带毕业班的老师××,也有一直教新教材历年较先进的老师××。她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优良的工作作风。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教师资源,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互帮互助,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
下面我把其中重要的几项做一总结。
一、解读教材,取长补短。
新教材给教师留下了太多太大的创造空间,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改变后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呈现方式,有时感到困惑,不知该怎样教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是摆在我们六年级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这学期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解读教材上。深钻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补充教材是当务之急。
这学期我们一共九个单元课,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统计等内容,有的老师从来没有接触过,大家就一起商讨这样的教材如何去处理。教材解读的过程中大家取长补短,就教学的先后顺序做大胆的调整,教学内容做适量的补充既让新教材充分发挥了作用,又兼顾了老教材的逻辑性强、有条理的特点。这样在课堂落实三维目标的同时,又能够夯实“双基”。
二、切磋技艺,共同发展。
在教学工作中抓住一切机会,向身边的同事学习,查漏补缺,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不给学生增加负担,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对每单元新授课确定人员进行会诊听课集体研讨,共上课16节。以“课堂质量工程”为契机,组员每人进行了两轮的听课。
以行动教研为主要形式,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确立了《关注学生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计算能力》、《如何转化学困生》为本组的微课题研究内容。在四校联片教研活动中,由马顺平老师做课《百分数应用题》,刘贵丽老师专题发言《关注学生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获好评。
同时做好每单元的过关测试,我们组的老师本着实用、有效地的原则都认真地作了本班的分析报告。分析报告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作了充分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除了整体上和其它班级进行比较以外,还具体从一道小题一道小题的进行比较,根据实际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找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家都写了很有参考价值的分析报告并作了相互的交流。对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群策群力,帮扶差生
学困生的问题一直是老师们头疼的事情。这部分学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我们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到这些学生的身上,而效果却不怎么明显,最后拉分的往往还是这些学生。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把这项工作的行之有效呢?在进行微课题教研时,大家集思广益。大家共想出了近十种办法,现将其中大家一致之认为最重要的三点与大家分享。
1、厚爱差生。教研时老师们说一定要“厚爱差生”。这个观点一提出,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正视差生,要厚爱差生。“一个学生很难具备七种智能的全部,每个人只能拥有其中的若干种。在一个人所拥有的若干智能中,可能其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占主导地位,其他单若干种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真诚的接受和理解差生的做题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课堂上多给他机会发言,课多和他交流、谈心。不要歧视这些学生,而是从内心深处感到这是一个需要帮助的群体,从而发自内心地去帮助他们。
2、耐心辅导。从“耐心”入手,去坚定学生的“恒心”。在学困生身上大多表现出的都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但是要养成学困生这些好的品质,不是一朝一夕、一招一式、或只言片语所能奏效的.这需打“持久战”。杨秀清老师说差生的个别辅导很关键,有的学生在课堂和大家一起听课确实是听不懂,这就需要老师在课下给开小灶,把没有听懂的环节给补上。在对差生进行辅导的过程中一定要让他感受到教师对他浓浓的爱意,从而激发学生自主的去学习。课间、放学后经常看到组里的老师耐心地对差生进行辅导。每当看到这个情景我就会想起一位老师说过的话: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我们能够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知道的全部传授给他,我们不是人,是神。
3、多帮一。在研讨时大家普遍认为: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如果让一个学生和差生结对子,会使得这个学生感觉到比较累。根据这个情况我们采取“帮扶小组”,让一个小组的几个学生一起去帮助一个差生,他们各负其责,这样地帮助能够做到比较全面、到位,效果也比较明显。
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有爱心、信心,更要有耐心、恒心。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可能一抓就灵,一做就通,更不可企求通过几次家访、几次表扬、辅导几次功课就大功告成。这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工作,它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要反复抓、抓反复,持之以恒,才能真正使“学困生”走出困境,学习成绩才会不断上升。
我们六年级全体数学老师在过去一学期的教研组工作中,我们组始终被一种浓浓的教研氛围包围着,有条不紊、踏踏实实地开展了教研活动,以解决新课程改革中实际问题为突破口,团队协作,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一定成果。在工作中我们充分认识到毕业班的时间紧任务重,自我加压,团结协作共同进取。大家都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也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教研组这个主阵地的作用,充分进行教研,发挥教师各自的特长,各展所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使得教研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上一页
[1] [2]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2013春季学期数学教研组
工 作 总 结
波那小学
数学教研组 2013、7、5
2013春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波那小学 数学教研组
时光流逝,一个紧张、充实、有序、奋进的学期即将结束。本学期我们数学教研组没有金灿灿的奖牌,也没有耀眼的光环,有的是我们全体老师们的辛勤付出,默默耕耘。我们组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依据开学初制定的教研计划,坚持以数学教学课堂为主阵地,认真贯彻落实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抓好各年级的课堂常规教育。以课堂教学质量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为主攻方向,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踏踏实实开展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我校数学教学质量得到稳步上升。现就本学期开展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本学期,我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有机结合,每位教师都有严谨、扎实、高效的良好教风,并努力培养学生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能认真备好每一堂课,随时保证有余课,课前作好充分准备,能认真探究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注重教法与学法的指导,及时研究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过程,并依据自己的教学感受做好教学后记。我校每位教师能精心合理布置作业,做到批改准确,反馈纠错及时,切实抓好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等工作。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发挥团体教研的优势,加强听课、评课活动。本学期,全体数学老师每人做了一节教学研讨课,还抽时间参加其他组开展的教研活动。每次研讨课,老师们都能认真研究教材,写出设计意图和详细教案。我们教研组尤其重视评课及反思环节,在每位老师开课之后,教研组都要在组内开展认真的说课、评课活动。首先由执教者先说课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思路、理念,同时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达到的教学效果或困惑,然后由已定的中心发言者点评,接着大家围绕执教的亮点、困惑或自己观课后的感受进行畅所欲言,最后教研组长做主题总结发言。这样组内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在参其他组的教学交流活动中,通过听课、交流、学习,使我们数学组教师开阔了视野,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关注课堂,处理生成与预设等问题有了直观的认识,激发了教师更深层次的思索。
三、存在的不足与改进的方向。
1、听课及评课的基本功仍有待于进步。如:对于听课的方向,听课前的准备及听课时所要观察的要领。(即听什么,看什么,想什么?),再则,我们的评课仍停留在点上。
2、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够。因为我们的理论水平仍存在着欠缺,所以老师的论文缺少生命活力。故今后应继续加强理论学习,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提升教师数学专业素养,使大家的教学艺术进一步得到提高。
3、进一步抓好后进生的辅导,减少不合格现象,提高优秀率。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本学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每一位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让每一位学生都取得了进步,这是我们数学教研组活动的目的。今后,我们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未来的工作中,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换取更好的成绩。2013、7、5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2011-2012年红圪垯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一学期的工作落近尾声。本学期,我校数学教研组工作继续坚持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以课改为核心,注重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求真务实、强化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开拓创新,努力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以总结:
一、以课改为核心,加强校本培训新理念的学习。
先进的新理念要走进课堂,教师是关键。教师是新课程的执行者,来实践新课程,实施新课程、落实新课程,更重要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创造者。因此,要加强教师新理念的学习,促进教师角色、课程意识、能力结构的更高的提升。
1、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育理念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根本主体。因此,我们切实认真组织教师开展了校本培训工作,每单周进行一次以组辅导的培训学习活动。有专人讲座、集中培训、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积极学习新课程,从而不断转变教师的理念。着重以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为主要内容,先后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法》等有关著述,不断提高认识,深化和发展,积极投入教学实践当中,体现课改的新理念;同时,每位教师都认真做好记录,及时反馈小结,交流心得感受,从而不断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2、认真学习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作交流的能力,更加突出教学观念,方法要有新的转变。我们着重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切实抓好教材研究分析工作。尤其对实验年级的教材认真进行了分析。同时还组织各任课老师也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交流。大家畅所欲言,积极探讨学习,对教材要有选择、加工的能力。这样,促进了教师间互相切磋、学习、共同发展提高教学能力,从而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形成教育的合力。
3、重视课改教研活动。在加强理论学习中,本着以教师为主体,校本研究为载体,培训为依托,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组织开展了教学案例分析工作,着重分析成功之举和败笔之处,鼓励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反思,每月一次及时总结、交流。按照认知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逐步反思实践中的得失,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我。对于优秀的反思,探索出的新方法、新路子大力宣传学习。此外,我们组织教师出外听课学习,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之后,我们集中评价、分析讨论、交流。各位老师都写好一份好的听课感受,切合实际谈出自己今后教学发展的方向。大家一致认为,要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重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体现“三维目标”。因而,我们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的研究,不断实施新课程改革。
1、组织教师进行了对前期新课程实验阶段的总结,着重谈做法,讲经验,提问题,出点子。尤其是对教学质量不高的班级进行评析,认真分析,找原因,找差距,定措施,并和教师进行学术讲活,真心交流、协商、学习,共同提高促进。同时,创建了老教师和年青教师搭对互帮小组,从而使我校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2、认真做好“二期课堂教学质量工程”活动。开展进行了课堂教学大联评活动。要求教师教学中必须体现课改的新理念,创建自己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人人登台,人人参与,每位教师都认真准备了一节高质量的课,由评价组听课评议,从中评选出优质课。其次,对评选出的优质课再进行公开示范课教学。这样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宣传推广好的教学方法,创建新课程教学模式,促进本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先后听了李当智和刘永玉的公开课,这两节课都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同时注重评价激励,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的设计。最后,再次对年青教师的教学进行追踪、调查、指导、评价,使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认真抓好教研专题的研讨,校本培训的工作,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体现课改的新思想,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参与教学的能力。学校领导非常重视亲自组织进行校本培训,研讨,采取定目标、下任务、压担子、搭建教学舞台、教学研讨平台。人人确定专题,参与研讨,从而不断在教学中大胆研究、创新。在教研中校长,主任,教研组长首先进行了专题讲座研讨;其次,各位老师分别进行了专题讲座,课程总结等形式的校本培训。大家齐聚一堂,畅所欲言,积极探究,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研氛围。这样有利于不断借鉴、实践、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