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真远行知”方向 回归乡村教育本色

时间:2019-05-12 11:3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继续“真远行知”方向 回归乡村教育本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继续“真远行知”方向 回归乡村教育本色》。

第一篇:继续“真远行知”方向 回归乡村教育本色

继续“真远行知”方向 回归乡村教育本色

——东社学校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2015年9月10日

(说明:今年开学,各项筹备工作面广事多,到今天才最后把工作计划的文字拢起来,虽然思路是明确的,但是在文字叙述上还很不到位,姑且记录在此,让大家知晓。)

过去两年时间,围绕“真远行知”主题建设,东社学校全体师生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在安全、教学、德育、后勤、工会等工作中均取得一定成绩,有力提升了学校在上级领导和社区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新的学期,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学校各项事业均已逐渐步入稳步发展阶段;又要接受最严峻的考验,初三年级是近年来人数最少、基础最薄的一届,同时还是外来流动儿童在全校学生中占比最高的一年。这些需要我们以更大的热情和努力去面对!

一、指导思想

新的一学期,学校将继续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 围绕区教育局2015年度工作意见,立足我校实际,坚持“真远行知”主题建设的方向,追求“活的教育、真的教育和远的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目标,推进教学改革,重建管理规范,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办东社人民家门口的好学校。

二、主要工作

1.以“真远行知”为统领,坚定前行方向; 2.以规范重建为抓手,提升管理品质; 3.以课堂改革为切入,提高教学质量; 4.以生命成长为追求,回归育人根本; 5.以品牌宣传为突破,增强办学自信; 6.以后勤保障为基础,服务奋进大局。

三、具体措施

(一)以“真远行知”为统领,坚定前行方向 新学年,要继续围绕“真远行知”主题建设的方向努力。自提出“真远行知”主题建设以来,将近两年的时间,我们大概理清了“活的教育、真的教育、远的教育”三个维度和“事件策略”的依托思路。

北京培训期间,北京教育学院校长培训学院的院长胡淑云教授强调,“在关注学校特色发展的时候,万不可忘了学校本色!”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真远行知”主题建设如何与学生的生命成长联系起来,如何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如何更加具体化和生活化。因为“真远行知”主题建设最终要表现为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和学校文化的积淀上来。落脚点要弄清楚,考量指标也要清楚……

(二)以规范重建为抓手,提升管理品质

站在学校管理的角度而言,今天我们在怎么强调,将决定明天师生的价值判断。所以,虽然东社学校今天还不是很强大,但还是要把学校当成一所大校来管理。因此,关于学校管理,新学期要在“规范”上花力气,做文章,必须把学校带上规范的轨道上来!

加强队伍建设。上学期末,本着人尽其才的原则,对学校行政组进行了调整和充实,意在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效率的教育教学管理队伍。新学期学校将通过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等系列法律法规和《东社学校教学常规》等校本制度的学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政治素质,着力培养敬业勤业、以身修德、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

加强日常校务管理,提高办学水平。我校将进一步实现和严格学校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做到校长办公会、行政例会制度化,建立科学、公正、民主、高效的决策机制。做到教职工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常态化,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人员。做到值勤导护规范化,导护人员职责明确,行动到位。做到公务用车、加班规范化,分块管理,专人扎口,严格审核。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宏观方面,继续坚决执行“退出”和“教学业绩优先”两大机制,鼓励良性竞争。操作层面,继续完善以公开课、随堂课、六认真检查、学生问卷调查等为抓手的多层面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评体系,严格执行巡课制度、听课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做实培优、补差工作,做到情感投入、时间落实、辅导灵活、重视反馈,不断改进方法,尤其要重视个性化辅导。继续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执行学籍管理规定,切实抓好学额巩固,制止流生,提高巩固率。优化德育管理,狠抓班级常规。以“八礼四仪”为主要内容,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专项检查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大力开展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完善班级考评制度,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落实班级管理规范化,积极探索创建优秀班集体的有效途径。

(三)以课堂改革为切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通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和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这两项有力举措,使教学质量状况呈现出了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本学年度,课堂教学逐步走进改革的深水区,作为南通市课堂教学改革样板学校,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推进“疑趣”课堂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寻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继续把“疑趣”课堂建设作为课堂改革的主线,坚决执行“低起点、小步伐、勤反馈”的基本教学策略。新学年“疑趣”课堂建构分要素推进:第一个要素,实现课堂“板块化”,每堂课由三个左右的“板块”构成,每个板块用时约10分钟左右的时间,因为每次让学生集中注意力10分钟,是能够做得到的;第二个要素,实现“疑群”导学,老师能够巧妙设计“疑群”,一个“疑群”对应一个教学的目标;第三个要素,实现“板块”和“疑群”的对接,即一个“板块”对应一个“疑群”,一个“疑群”解决一个教学目标;第四个要素,实现“疑群”的趣味化,以追求更好的发展学生,提升效果。其实,第一、二和三个要素,是同步的,但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告诉老师。“分步走,慢慢来!”

用各项校本培训为“疑趣”课堂建设提供指导和保障。本学年度,学校将全力确保教师培训资金,坚决把办公经费中的培训部分用足,围绕“疑趣”课堂建设,精心谋划和组织校本培训,开展沙龙研讨、公开课等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进一步帮助教师提升理论水平,提高操作技能,保证“疑趣”课堂建设走向深入,走向规范,走向科学。

拓展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只有校内或者外来专家进校,给老师带来的触动是不够的!一方面,坐井也要观天;另一方面,跳出井沿,真正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一学期,除继续保留过去已经探索过的方式,将新增“走出去”这一环节,一个是带老师走出去参观,看看别人在怎样工作;另一个是带老师走出去上课,这个已经谋划过很久,但一直没有付诸实施,这一学期要尝试落实。扎实做好学校承担的江苏省和通州区的两个课题。课题研究层次是一所学校教科研水平的体现,本学年度,我校要制定阶段性研究计划,保障研究活动落实到位,撰写研究成果总结,确保承担两个课题都能如期圆满结题。

(四)以生命成长为追求,回归育人根本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学校要发展,学生是基础”的道理。为有效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激发他们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感情,学校将继续以活动开展为抓手,辅以项目管理的办法逐步形成“活动引领、项目管理”的模式,成功打开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以“让孩子在节日中成长”为主线,以活动的组织开展为抓手,力求德育工作的系列化、课程化。新学年有一个重大的调整,就是把过去的“学风建设月”进行浓缩和过滤,调整为“读书节”,通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喜好。为恰如其分地发挥忠孝文化园和孔子像等不可多得的校外资源的价值,结合站在学生角度对“忠、孝”的理解。(引用和拓展东南大学徐嘉教授的观点,“忠”就是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茁壮成长,既成就自己,又服务人民;“孝”就是实现父母对我们的期待。)努力用“青春的方式”来引领学生读“青春”的书。这一学期除读书节外,学校将继续组织开展好体育节、艺术节、春节元宵活动,努力拓展活动的内涵和外延,争取效果最大化,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

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提升办学品位。这一年最令人激动的事情之一,是申报了乡村少年宫的资助项目,这对于公用经费并不宽裕的东社学校,无疑是雪中送碳。这项资助,将能为艺体教育增添器材,同时艺体教育的成果比如学生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将被展示在学校的各处,同时起到文化布置的作用。东社学校的学生主体是留守、流动儿童,这些孩子在艺体方面得到的教育无法和城区的孩子相比,因为城区的家长会让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兴趣班。学校将利用周末的时间,组织教师为这些孩子提供艺体学习上的帮助,支撑就是乡村少年宫。

(五)以品牌宣传为突破,增强办学自信

过去两年,学校形象的改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学校内部管理的改善,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是学校以合适的路径开展宣传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新的学期,我们将继续做好宣传工作,客观公证地把学校发展展示在大家面前,同时也是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指导。

成立“专业化”的宣传工作小组。经历两年的探索和尝试,学校在通讯报道、校刊编印、网站建设、广播台建设等方面已经建立起一只有力的队伍,他们专门负责学校的宣传工作,及时把学校的工作动态向各级报刊、网站、家长和东社地区的群众宣传,增强了了解,树立了形象。

编好《点典》小报。《点典》小报既是文学社同学发表优秀作品的载体,还是学校“反映学校理念、承载师生成长、传递东校心声”的综合媒介,每学期编印2到3期,分发给学生和家长,以及来校的客人,让他们有更深入了解学校办学实际情况的渠道。

强化家校联系,社区沟通。这一学期还将特别重视学生家长的培训工作,将通过家长会、学习材料发放、学校公众号推送、校讯通短信等方式尝试改变家长的理念和家庭教育的方式,力争为学校教育创造更加有利的合作伙伴。同时,也是学校努力抓住与社会各界接触、宣传的机会,建立起学校和社会的友好纽带,进一步发挥好社会舆论导向的功能。

校史教材《求真致远》的编写,已经进入整理汇总阶段,原东社学校的各界校友给母校提交的各项材料已经较多。本学期,继续做好各项收集整理工作外,整理修订的工作将正式启动,力争在明年在恰当的时间点上能够组织部分校友返校,为学校发展再创机遇。

(六)以后勤保障为基础,服务奋进大局

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保障性的重要作用,是“管理”加“服务”,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

因此,后勤工作将牢固树立服务育人的思想,求真务实,科学管理,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合理地用在学校建设、管理上,充分发挥学校后勤的保障作用,确保学校持续稳步发展。严格财务管理,经费使用做到公开透明,厉行节约,充分发挥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益。落实卫生管理制度,完善各项预案,杜绝食品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加强综合治理工作,确保校园安全,建设和谐校园。后勤工作人员将积极听取全校师生的每条合理化建议,主动配合其他领导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并把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工作中的敬业精神和不求索取的崇高境界,作为我们工作的动力源泉,在今后的学校后勤工作中,强化管理,竭诚服务。本学年度我校要接受南通市教育现代化学校的验收,完成乡村少年宫国家资助项目建设以及南通市绿色学校、南通市关工委工作常态化学校和南通市法制教育示范校的创建,时间紧,任务重,我校将充分利用资源,合理人员分工,明确职责要求,精心筹划各项工作,确保圆满完成验收、建设和创建任务。学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在上级主管部门和东社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将以狠抓教学质量为龙头,继续做好档案工作、红会工作、关工委退教协工作等各项工作,促进学校事业的整体发展。

因为过去两年里依靠活动开展实现的人心凝聚和形象改变,终究要落实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落实到教师队伍的成长、落实到管理水平的增强等核心指标上去,只有这些办学能力的核心指标都上去了,才能算是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也才能真正算得上学校文化建设成果的体现。所以,这一学期要我们要进一步把管理的重点从浅表转向深入,努力把团结的人心转化为对学校未来的憧憬,进而把大家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转化为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强大的动力。

新学年充满新希望,也充满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会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确立新的发展追求,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解放思想,埋头苦干,打造乡村教育的坚强堡垒,为开创东社学校教育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努力。

第二篇:学陶行知悟真教育

学陶行知 悟真教育

真教育是与世界万物亲近的教育,真教育要求教师真实自然为师,真实自然教学。真教育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

真教育是教师带领学生与人民万物亲近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教育是一种与人民万物亲近、在大自然、大社会里办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必须使学者与人民万物亲近。与人民亲近是‘做人’的第一步,与万物亲近是‘格物’的大门口。”③也就是说,学者与人民亲近才能懂得做人的道理,与万物亲近才能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这实际上就是陶先生一生着力推行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陶先生竭力反对为教育而教育,为教书而教书,为读书而读书的超然教育,并用日常生活中的种田、游泳等论证生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他说:“种田这种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泳也是如此,游泳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倘若只管课堂的教授,不去实习,即使学了好几年,恐怕一到池里,仍不免要沉下去。”先生创办的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就是一所拆去围墙、亲民亲物的学校。当然,陶先生所指的并不是真正的围墙,而且矗立在教师心中的一垛与生活隔离的墙。晓庄学生每天上午大部分时间阅书,所阅之书,一为学校规定者;一为随各个人自己性之所好者。下午工作有农事及简单仪器制造,到民间去等。晚上有平民夜校及做笔记、日记等。育才学生除跟教师学外,还跟伙伴学,跟民众学,走向图书馆去学,走向社会和自然界去学。为了养成儿童之自我教育精神,育才学校每日给予儿童相当时间,作为自由思考和自由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真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教育。陶先生倡导的真教育又是一种能解决问题,能创造新价值的教育。他以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不能解决困难,尤其不是真教育。”④“学问之道无他,改造环境而已。不能把坏的环境变好,好的环境变得更好,即读书百万卷有何益处?”⑤“真正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考、能建设的人”,能培养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陶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就对学生提出了二十三常能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其中有七项是高级常能,即会开汽车、会打字、会速记、会担任翻译、会临时讲演、会领导工作。对毕业生则提出必须具备应付社会环境所必需的人格以及制裁天然环境、生利和休闲所必备的知识技能。陶先生十分强调真教育是创造新价值的教育,不能创造新价值,就不是真教育。他严厉批评中国读书的人不去生利,是极不好的现象。要求教育者使学生“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国家创造,为民族创造„„为自己生利,为社会生利,为国家生利,为民族生利。”在这一方面,陶先生对于职业教育有过许多精当的论述。陶先生认为“职业课程之配置,须以充分生利为标准”“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陶先生倡办的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以及先生对职业教育的师资、设备、课程和学生的论述,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真教育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做人的准则,也是他倡导真教育的真谛。在先生看来,真教育就是“追求真理做真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教师只能说真话,说假话便是骗子,怎么能做教师呢?”要学生做真人、教师自己就得说真话、求真理、做真人。在育才学校办学最艰苦的日子里,陶先生带领师生外出募捐,并宣布一条纪律,募捐来的钱一律归公,任何人不得挪用分文。为此,陶先生的上衣缝有两只口袋,一只袋公款,一只袋私款。有次,募捐归来途中,他忽然发现私款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了,虽然疲惫不堪,又饥肠辘辘,但他决不从公款口袋拿一分钱,坚持从十里外步行回校。他提出“建筑人格长城”,要做到不留一点空隙。当他得知二儿子陶晓光为了求职,托人搞到了一张假学历证明时,即刻写信指出“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并叮嘱“追求真理做真人”。在陶先生真教育思想和伟大人格精神的鼓舞下,育才学生自觉地学做真人,据当年育才学校的留校生、现任上海市陶行知研究协会副会长吕长春老人回忆,育才学校所有参加革命的学生,没有发现哪一个是叛徒。这个了不起的事实,充分证明陶先生的真教育在育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如今,面对教育现状,我们深深感到陶行知先生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愈来愈显示着它永恒的价值。如今,在一些学校,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两张皮现象明显存在,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教学行为严重背离素质教育理念;一些公开课、示范课成了虚假的表演,有的教师上课象个电视节目主持人,过分追求技巧,为形式而形式,脱离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表面看似热闹非凡,但一笑之后,学生收效甚微;在某些课程教学中,动辄让学生课堂讨论,名为贯彻新课程要求,而实际上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包揽一切,学习能力差的当旁听,成陪衬,学生的合作学习实际上成了一种虚假的形式;一些学校不顾三令五申,无休止加班加点,向师生施压,以师生健康为代价换取少数学生虚假的高分;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脱离实际,远离生活,“假大空”严重。同时,对德育工作的评价只听汇报、只看过程,不论结果,不看实效,自欺欺人的虚假行为随处可见„„。这些问题的存在,根子在应试教育。充满功利色彩的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只有死知识而无真本领,只有高分数而无高素质的人来。只有靠真实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能够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应试教育是无论如何培养不出真善美的活人的。

第三篇: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祝彦

2006年06月21日10:05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陶行知以实验推广“乡村教育”作为改造农村的出发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陶行知主张“以教育救农村”,具有其独特性。陶行知1914年赴美留学,1916年回国后即与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积极倡导和从事平民教育运动,深入军营、商店、工厂、街道,开办平民学校。在这期间,陶行知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1925年以后,陶行知便把眼光投向农村和农民身上,深入农村调查研究。1926年12月陶行知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起草了《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其中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计划:“要筹集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陶行知主要是想通过发展乡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和文明意识,达到拯救农村的目的,于是积极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的思想

陶行知积极倡导和实践乡村教育的思想,实际是来源于他早期的“教育救国”主张。陶行知对此有很深刻而生动的阐述:“教育的力量与别种力量不同之点,就在教育的力量是能够达到个个民众的内心里头去的,他能够使民众自己从‘心里’发出一种力量来自己团结的。”

而中国教育的最大弱点是在农村,由是他主张把乡村教育作为“改进社最重要之事业”。1926年12月陶行知在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起草的《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中写道:“本社的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的中心,乡村教育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而要发展农村教育,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师资问题,陶行知认为,“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于是,陶行知主张大力培养愿意献身农村教育的人材。1927年中华教育改进社设立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招生,招生广告中声明其培养目标和报考条件均与传统师范教育明显不同。培养目标为:“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这种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非常明确地把乡村师范教育办成为农村农民服务的乡村工作者。因为在陶行知看来,乡村学校不单纯是教育机关,还应该是改造乡村的力量,乡村教师也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必须发挥其影响乡村进步的作用。“学校既是乡村的中心,教师便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教师的人格影响于学生和乡村人民很大。”

其次,陶行知主张,必须把办学与改造社会结合起来,即把农村教育与提高农民素质、推广农业技术等结合起来,使教育服务于社会,这样的教育才有社会意义。而且要把办教育与改造(农村)社会结合起来,使教育承担起改造社会的使命。对此,陶行知阐述道:“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是彻骨的改造社会。”

正因为如此,乡村教育的艰巨性可想而知。因此,陶行知特别强调,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必须要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去投入工作:“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我们的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针对此,在1927年1月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招生广告中,陶行知特别注明报考者必须“愿与农民共甘苦,有志增进农民生产力,发展农民自治力者”。

“改造中国乡村的试验机关”——晓庄学校

为了实践自己的乡村教育思想和改造乡村主张,1927年2月陶行知开办了晓庄中心小学,3月15日,又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原名小庄)。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晓庄学校,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使其教育思想得到实验。由于晓庄学校在当时乡村建设运动中所起的独特示范作用,被学术界和乡村建设运动者称为“改造中国乡村的试验机关”。

在晓庄学校,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同劳动、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并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晓庄学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开荒,自己建茅屋,做什么事,就读什么书,还走出校门参加村里的农协会和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这样就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

晓庄学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单位,而是作为“改造农村生活的中心”,承担起改造农村的任务。首先,成立了民众学校,对学校附近地区农民进行识字教育,通过办民众夜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扫盲教育。其次,开办中心茶园,为农民提供健康积极的休闲娱乐场所,帮助农民摆脱赌博、吸毒等陋习。第三,创办晓庄医院,给附近地区农民免费看病,并进行种牛痘、预防天花等卫生科学普及宣传,为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第四,成立晓庄剧社,由晓庄师生自编自演的节目拿到农村去演,丰富农民业余生活。第五,成立“联村自卫团”,将农民组织起来,开展防匪防盗等自卫活动,并培养农民的团结战斗精神。

但是,晓庄学校在社会上和附近地区农民之间的影响,引起国民政府当局的担心。由于晓庄学校师生参加了反对英日军舰侵入长江、支援工厂工人反帝国主义罢工游行示威等活动,1930年4月13日,晓庄学校被国民党政府武力封闭,陶行知等受到通缉,只好避难日本。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立足中国农村,适合农民需要,既不照搬欧美教育模式,也不步城市教育和传统书斋式教育的后尘,彻底告别那种“为教育而教育,与社会需要完全脱节”的路子,把乡村教育的目的定位于为乡村建设培养人材,以解决农村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这无疑对社会是有用的。其次,主张“教学做合一”,摈弃了那种动口不动手的教育方式,培养能够吃苦耐劳、自己动手解决生计问题的学生,“拔茅草,搬石块,自己的学校自己开。互相教导,互相信赖,读书不做书呆。分析过去,抓住现在,创造将来。”这种模式在今天恐怕也很有借鉴意义。再次,陶行知发明的“小先生制”,对于广大农村中扫盲工作非常有效,曾经在全国的二十多个省市中广泛推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陶行知给献身乡村教育的同仁题词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其精神在今天对广大知识分子还是有学习意义的

第四篇:践行陶行知乡村教育论心得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践行陶行知乡村教育论》心得

陶行知先生是教育的先模,多少教师是踩着陶行知先生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陶行知老先生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首先是服务精神,“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金钱主义,最是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教师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买得来。教师的服务精神是建立在自觉、自愿、自动的基础之上。金钱是买不到,别人也强迫不了的。金钱主义是教师的大敌。陶行知先生一直都警示教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从陶行知先生的一番言论中我深刻感悟到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利,没有悠闲自得的舒适和安逸,作为教师就要努力淡薄名利,淡化物欲,以平平常常的心态上班,踏踏实实的心态干事。

作为教师,遇事应以道德规范为准绳,合乎规范的事就做,违背规范的事不干,处处以身作则,事事做学生表率。还要努力做到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按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做,弘扬敬业、奉献精神,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了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首先致力于培养为人师表的品德。有人说过,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要有火种。陶先生说过,教师是平凡人,但平凡绝不意味着平庸和庸俗,教育工作需要伟大的品格和精神,要拥有一颗责任心,人生一世,没有人能逃脱这样那样的责任,不管是对工作、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只有富于责任心的人,时时处处尽责的人,古人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说法,勤勉尽责是一名工作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每个人的岗位不尽相同,所负责任有大小之别,但要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却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有了责任心方能敬业,自觉把岗位职责、分内之事铭记于心,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有了责任心方能尽职,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了责任心方能进取,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原地踏步,而是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奋力拼搏。学生就是教师的事业,学生的成功就是教师的成功,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个性的个体,不是冰冷的零件,所以教师要多加几份事业心、责任心和爱心以微火炖制才能出好味。教师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是以精神振奋精神,以人格感染人格的事业,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更是集中概括了陶行知先生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拥有爱心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事业“护照”,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前提。陶先生说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的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一直以来,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不是吗?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

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是后进生转变的催化剂;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俗话说:教师的活儿是良心的活儿,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们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我坚信,我们也一定能以一片至真至诚的爱心感动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我们面对的全体学生。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做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个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2017.4.26

第五篇:论文:坚信陶行知真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论文:坚信陶行知真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与“学做真人”是贯穿于我们学校教育的一条主线,它和十五大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目标相一致。作为班主任在引导和培养学生“做真人”方面负有更加重大的责任,特别是对班级中的一些“特困生”的转化工作更是责无旁贷。如何使“特困生”从“后进”转化为“先进”,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四有”新人是我们做班主任的必须经常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我认为,教师在做“特困生”转化工作中,一个最突出、最应注意的问题就是要尊重和理解他们,把自己真诚的爱奉献给他们。

一、尊重和理解是做好“特困生”工作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一个班集体的整体素质如何,和学生个体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学生个体素质高,往往班风正、学风浓、纪律好,班主任工作就得心应手。但“十个指头不一样齐”,一个班集体中总会有一些“特困生”,他们的存在,常使班级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是班主任最感头痛的事情。当然我班也不例外,会有这样的问题学生。开学第一天,有个学生就给我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这个学生没有一节课是很安分地坐在那里认认真真听讲的,有好几次我的上课思路也因为他而搞乱了,在平时也经常会有很多学生告他的状。每次面对他的时候,总是他做了不好的事惹我生气,自然我对他的态度也不会很好,好几次我都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了他,而他也是一次比一次表现的无所谓。其实这时就更需要班主任教师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从“教人做人”入手,对他耐心教育,给他讲清做人的道理,并恰当地指出他身上的缺点,做好他的转化工作,提高他的个体素质,促进班级整体素质的提高。可是,刚开始我并没有那么做。这样直到开家长会之后,才让我对他的印象有所改观。那是因为他妈妈和我反映,他在家里常和妈妈说:“妈妈,我肯定是有病的,我常常自己管不住自己,上课常做小动作,老师也是越来越不喜欢我了,你带我去医院看看吧”。听了这话之后,一时之间,我突然觉得这个孩子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差。所以从那以后,我第一次找他好好地谈了一次话,这次谈话让我了解到了他的另一面,其实一直以来他都是很不开心的,从和他的谈话中我感觉到其实现在的他是想改的,思想上也要求上进的,可是不好的恶习一旦形成,一时之间也很难改,所以他自己也是很苦恼。另外开学以来,我反思自己,也确实从来没有试着走入孩子的内心,去了解关心他,我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要求他。其实这样的孩子更需要鼓励和关心,如果周围人能给他一种期盼的眼光,给他信心,那么他一定会自我要求更严格。那次谈话之后,我明显感觉他上课时自我约束了,尽管不时还是会开小差,但是只要我把目光投向他,他就会收敛很多,他感觉这是老师和他之间地一种默契,老师是在为他好。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点,一时地压制学生,“罚”可能有用,但是想真正转化学生,那一定是要教师花心思的,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而且是个长期的教育过程。

二、关心和爱护是做好“特困生”工作的基础

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教师对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教书是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育人则是教师劳动的根本目的。对“特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教书育人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部分。如何做好“特困生”的转化工作,方法有千条万条,归根结底一句话,必须用“爱心”来实现。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爱”来对待“特困生”,才能打到他们心灵的深处。用“父爱”和“母爱”获得他们的信任,是转化“特困生”工作的基础。后来,我会常常找到这位同学,与他谈心,问问他其他学科的学习情况,生活上是否有困难。慢慢的我发现他变了,成绩提高了,一些坏习惯也在慢慢地改掉。与优秀生相比,“特困生”无论是学习还是行为习惯,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般来说,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周围环境都不太理想,甚至有的还比较恶劣,他们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护。但是,他们也有自尊心,也有被同学和老师爱护的愿望,他们希望得到社会、家庭、学校老师的一视同仁,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体谅与理解是激励“特困生”转化的关键

陶先生教导我们:“教师热爱儿童的高尚品德在于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当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虫害,这样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免枯萎”。要能“认识”学生,特别是认识“特困生”,“体谅”与“理解”、“支持”与“帮助”是很重要的一环。“体谅”与“理解”、“支持”与“帮助”的行为,可以导致信任和接受的行为反应。体谅“特困生”,扫清师生心理障碍,可以缩短师生心理差距,为转化“特困生”创造条件。

我班有一个女生,上课常常迟到,有时还打瞌睡,成绩也差,在老师眼中她是一个“懒”学生。我也常常批评她,每次她都低头不肯声。直到到有一次她妈妈来学校接她去看病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学生体质差常常生病。第二天,她照样迟到,我没有批评她而是微笑着要她回座位坐好,她用惊讶的眼光看着我。课后我找到她告诉她以后她可以晚10分钟上课,她同样用惊讶的眼光看着我。一天下午,她来找我对我说:“史老师,我身体不好上课有时要打瞌睡,如果我睡着了你能把我叫醒吗?”我说:“好!”后来,她上课迟到、打瞌睡的次数少了,成绩也进步了。事实证明:“特困生”不是天生的,关键在于教法,只要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引导他们,他们一定能转化为好学生。

“特困生”是完全可以转变的。他们也是不甘心走下坡路的,当他们做错事后,往往会感到懊悔。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思想反复、信心动摇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更加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急躁情绪,不断地从反复中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从动摇中鼓励他们坚定的信心,教育并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向好的方面转化。同时,还要注意做好巩固工作,防止他们思想重新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持久的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班主任应该像对子女一样爱护他们,要求他们,对他们负责任,既要有慈母之心,又要有严父之情,要爱得得体,严得适度,积极为他们创造有利进步转化的条件。

总之,教师是除了父母之外的“亲密接触者”,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现代教育要求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尤其是对待“特困生”,更不能歧视挖苦他们。我坚信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教师的教育唤起了学生理性的认同、情感的共鸣,学生的心灵才会绽放自信、美丽、成功的鲜花。

下载继续“真远行知”方向 回归乡村教育本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继续“真远行知”方向 回归乡村教育本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