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县2009年度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项目技术工作总结(博士王辣椒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

时间:2019-05-12 11:4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川县2009年度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项目技术工作总结(博士王辣椒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川县2009年度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项目技术工作总结(博士王辣椒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

第一篇:云川县2009年度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项目技术工作总结(博士王辣椒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

云川县2009年度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省级科技推广

项目技术工作总结

云川县2009年承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省级科技推广项目---博士王辣椒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以来,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有关文件精神,在省、市、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下,在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专家指导下,在项目承担单位全体人员共同努力下,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农民种植实际需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省级科技推广项目实施工作。现将2009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省级科技推广项目---博士王辣椒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简述项目推广地原有种植制度、品种和技术应用情况。

1、种植制度 项目实施区兴业镇位于淮河入江水道以北,云川县县城东侧,云宝南线横穿腹部,是云川县菜篮子。历来是云川县蔬菜新品种高产示范镇,周年为县城居民提供新鲜可口的蔬菜,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经过多年不懈的农田水利建设,已形成沟、渠、路配套,涝能排、旱能灌。

2、品种和技术应用情况 兴业镇秦庄、五星村劳动力比较充余,劳动者素质高,蔬菜种植水平好,对蔬菜种植技术较有经验。项目实施区历来是蔬菜新品种示范、推广的核心区,农民对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接受速度快,应用熟,已经总结出大面积蔬菜无公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二、推广的技术与品种优势(特性)、在当地的适应性

1、技术特性

(1)苗期病害 辣(甜)椒苗期主要病害是猝倒病和立枯病。①病症 猝倒病发病初期,茎基呈水渍状,后变黄褐色,缢缩成线状,在叶沿未枯前倒伏。立枯病发病时,茎基部产生椭圆形褐色斑,以后病斑向四周扩散,使茎基变褐,缢缩;早期病苗叶片白天萎蔫,晚上恢复,严重后,地上部萎蔫不再恢复;在一段时间内,病苗仍然直立不倒。

②发病原因 低温高湿。③防治方法

A.适时通风排湿,及时间苗,追施叶面肥,增强幼苗抗病性。B.发现病苗,及时拔除,周围撒上石灰粉,防止病情传播。C、及时喷施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8%瑞毒霉锰锌300—400倍液,72%的普力克400倍液。

(2)辣(甜)椒病毒病

①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和枝条。病叶呈淡绿色,叶面凹凸不平,叶脉起皱,有的叶片呈线形蕨叶或花叶形;枝条染病,则有褐绿色条斑,植株矮小。

②发病原因 高温干旱且有蚜虫条件下易发病。③防治措施

A、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对种子进行严格消毒;预防高温干旱;整枝打杈在晴天中午进行。

B、化学防治:定植后用40%的抗蚜威2000倍液及时喷施灭蚜;发病后喷施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 2 液,7天一次,连续喷施2—3次即可。

(3)辣(甜)椒炭疽病

①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病叶和病果上初为水渍状褐色圆形斑,后来逐渐形成褐色同心轮纹斑。

②发病条件:属真菌病害。病菌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通过叶片或果实的表皮及伤口侵入植株体内,借助风雨、田间作业和育苗传播。当气温在15—30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时,容易发病。

③防治措施

A、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避免连作;采用温汤浸种杀灭种子表面病菌;加强田间管理,推广配方施肥;预防高温高湿;采收后及时清除病果及病残体。

B、化学防治: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农抗120的300倍液喷洒,每7—10天一次,连续喷2—3次。

(4)辣(甜)椒疫病

①主要症状:叶片、茎、果实均受此病危害。病叶有暗褐色圆斑,其边缘为黄绿色;病茎有水渍斑,病斑绕茎表扩展成黑褐色条斑,分枝也有褐色斑,病部易缢缩折倒;病果的果蒂部有水渍状暗绿斑,潮湿时长出白霉,呈褐色腐烂,干燥后成为褐色僵果。

②发病条件:病菌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借助雨水和育苗传播,在气温25—30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时发病重。

③防治措施:

A、农业防治:实行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对种子进行温汤 3 浸种;推广无土育苗或无菌土育苗;加强田间管理,预防高温高湿;及时清理病残体。

B、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25%瑞毒霉可湿粉剂7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每7—10天一次,连续喷施2—3次即可。

(5)辣(甜)椒软腐病

①主要症状:该病主要危害果实。病果有水渍状暗绿色斑;后期果皮变白,果肉呈褐色,腐烂并有臭味,干燥时果实干缩,但并不脱落。

②发病条件: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借助雨水、浇水和昆虫活动传播。阴雨天、气温25—30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时,易发此病。

③防治措施

A、农业防治:实行轮作;及时清除病残体;加强田间管理,预防高温高湿。

B、化学防治:杀虫防病,控制传播,用2.5%溴氰菊酯2000倍液或40%菌杀乳油3000倍液喷施,及时杀灭烟青虫、棉铃虫等钻蛀性害虫;在发病初期,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剂500倍液喷施,7—10天一次,连续喷2—3次。

2、品种特性 在该项目实施中,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高抗辣椒品种博士王。

博士王是从天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引进的设施辣椒新品种。4 2005-2006年在赣榆县设施蔬菜主产区沙河、青口、赣马等镇的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内进行多点试验、示范,博士王表现出早熟、优质、丰产、抗性强,商品性好等特点,深受菜农和消费者欢迎:

(1)特征特性

①产量高 博士王在本地设施栽培,表现为结果早、果实大、单果重、连续结果性强,且后期结果仍能保持大果特性,据日光温室结果期调查,博士王果实长度10.1㎝、果肩直径4.3㎝、单果重42.5g,较对照品种苏椒5号果实长度平均增加1.0㎝、果粗度(直径)增加0.6㎝,单果重增加12.0g,日光温室栽培每667㎡产量达6500 kg,塑料大棚栽培每667㎡产量达 5500 kg,较苏椒5号平均增产35.6%。

②熟性早 博士王比苏椒5号早熟6d左右,6节即可开花,比苏椒5号提前1节,分枝性强,早期结果多且连续结果性强,果实膨大速度快。

③品质优 主要表现为:一是果实外形美观为长灯笼形,果色为黄绿色、皱皮、色泽鲜亮;二是果实大且均匀;三是果实口感好,为微辣型、皮薄质嫩,适合大众口味。

④抗性强 博士王植株长势强,开展度大,耐肥、耐低温、耐弱光能力强,夜间温度14-16℃时能正常结果,抗病性较强。

⑤效益高 实践证明,苏椒5号博士王较苏椒5号增产增收2000元/667㎡、增质增收600元/667㎡以上(市场售价每㎏比苏椒5号高0.1元左右),设施栽培每667㎡经济效益增加2500元以上。

⑥商品性好 由于苏椒5号博士王的果实具有果型大、口感好(辣度适中)等特点,其抢占市场能力强,销售前景好。

5(2)无公害栽培技术 ①培育壮苗

A、日光温室冬春栽培育苗

8月中旬播种,播前种子用55℃水烫种,搅拌10分钟后,捞出种子再放入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0-15min,取出种子,清洗干净后,用清水浸种5-6h,种子吸足水后,捞起沥干直播,一般不催芽。采用高畦育苗,注意遮阴保湿、防高温、防水淹、防暴雨,出苗后及时揭去地膜,防止烧苗或出现高脚苗。

B、塑料大棚栽培育苗

11月下旬催芽播种,将经消毒且浸泡好的种子先用湿纱布袋装好,然后再用干毛巾包裹,夹在装满热水的两个盐水瓶之间,放入保温箱(泡沫箱)内催芽,每12小时盐水瓶换一次热水,注意保温箱不要直接与地面接触,防止受热不匀影响催芽效果。采用大棚+小拱棚+地膜、小拱棚外加草苫的“三膜一苫”保温育苗。育苗时,每10㎡苗床施用腐熟的有机肥50 kg,50%多菌灵80-100g,土、肥、药一定要混合均匀。

C、苗期管理。温度及肥水管理同常规。当幼苗长到3-4片真叶时进行分苗。8月份育苗因采用遮阳网等遮阳降温,早盖晚揭,遇雨覆盖塑料薄膜,防暴雨伤苗,停雨后及时揭膜。11月份育苗应注意保温,出苗后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立枯病、猝倒病。

②整地施肥与定植 A、整地与施肥

平整土地重施基肥,每667㎡施优质腐熟的圈肥,日光温室用量为8000-10000kg,塑料大棚为6000kg,三元复合肥50kg,饼肥100 kg,深翻细耕后,日光温室做成南北向畦,塑料大棚做成东西向畦,畦宽100㎝。

B、定植

日光温室10月初定植,塑料大棚4月初定植。定植行距,大行距为60㎝,小行距40㎝,定植株距为33㎝。

③田间管理

A、定植后的肥水管理

辣椒对肥料较为敏感,追肥应以复合肥为主,配合少量氮肥。在对椒采收后第一次追肥,随灌水每667m2施45%三元复合肥10-15kg,第二次追肥,在盛果期随灌水每667m2再施45%三元复合肥10-15kg,以后根据植株长势酌情追肥。定植时一定要浇足定植水,生长期间,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补水,避免土壤过于干旱,灌水应采取膜下暗灌,切忌大水漫根。

B、植株调整

在门椒结果后应尽早摘除内生弱枝,生长盛期还应及时疏剪密枝,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合效能。

C、病虫害防治

辣椒病害主要有病毒病、疫病等。病毒病的防治在做好种子处理,及时防治蚜虫、粉虱等传毒媒介的同时,生长期间应预防高温干旱,在发病初期,可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喷雾。疫病的防治,在发病初期可用68%金雷(雷多米 7 尔)水分散粒剂600倍液灌根或50%福帅得悬浮剂2000-2500倍喷雾,视病情连续防治2-3次。辣椒虫害主要有粉虱、蚜虫等。粉虱可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可用10%蚍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

④采收

辣椒的门椒应适当早收,以免坠秧,结果期采收应在果实已长到最大限度,果皮变厚时进行,最好在下午采收。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1、宣传发动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简报、数字农业网等新闻媒体,跟踪报道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工作的政策措施,先进经验和实施效果,加强信息服务,加大对优质辣椒博士王增产增效的宣传力度,努力扩大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工作的影响。

2、制定工作方案 根据云川县2009年度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项目任务书,项目承担单位云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制订了项目实施工作方案,并报县农业局、县农业资源开发局审批。同时,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进行实施。

3、授课与田间示范指导。

(1)授课 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举办了三期技术培训班,分别于2009年6月26日在云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四楼会议室由高级农艺师赵建华讲授辣椒适期基质培育壮苗技术,参加培训人数70人。2009年7月8日在云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四楼会议室由高级农艺师张远芬讲授辣椒精细整地,覆膜定植技术,参加培训人数60人。2009年11月25日在云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四楼会议室由高级农艺 8 师汪龙生讲授辣椒科学肥水管理技术,参加培训人数70人。

(2)田间示范指导 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承担单位云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组织专门技术人员赵建华、汪龙生、王云川、何春正等专门驻点,深入到兴业镇秦庄、五星村进行进行跟踪技术指导。

四、推广后所取得的主要成效

对照项目合同,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建立了2000亩博士王新品种辣椒生产基地,其中设施大棚辣椒200亩;选用推广了优质高产辣椒新品种博士王;适期基质培育壮苗;精细整地,覆膜定植;合理调控棚内温湿度;科学进行肥水管理;适期采收;组织大棚辣椒生产技术培训,主要培训村组干部、农民和种田大户3次200人;印发技术资料2000份。

2、辣椒产量明显增加。在辣椒大面积成熟采收前经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邀请有关专家、有经验的农民,进行测产验收:项目实施基地兴业镇秦庄、五星村平均亩产3058.8公斤,较前三年平均单产2500公斤/亩,增产558.8公斤,达22.3%。总产达6117.6吨,较前三年平均总产增加1117.6吨。

3、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通过大棚辣椒生产技术的推广,可减少辣椒全生育期内用药次数;同时由于采用高效低毒农药,生产优质辣椒,实行优质优价,基地农户辣椒平均亩产值达到24470.4元,亩纯收入为7830.5元。总产值4894.08万元,总纯收入为1566.1万元。

4、社会效益进一步增强。通过该项目的实施,项目明确主导品 9 种、选准主推技术、开展主体培训,提高了基地广大农户科技学种田水平。按照“技术培训到村、技术明白纸到户、示范指导到田”的要求,集中向广大农户推介和传授辣椒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使广大农民应用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及科学种田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5、生态效益进一步提高。在项目实施中,云川县大力推广辣椒新品种、新技术、新药肥。广大农户大力应用优质、高产的辣椒新品种;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辣椒专用肥、有机肥,减少了水体污染,保护了环境,实现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确保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五、体会和建议

1、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省级科技推广项目—博士王辣椒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有利于辣椒生产技术的提高,有利于辣椒产量的提高和辣椒品质的改善,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2、进一步加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省级科技推广项目资金投资力度,扩大农业科技推广普及面,实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药肥应用。

第二篇:苦瓜新品种及配套无公害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技术总结

《苦瓜新品种及配套无公害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

技 术 总 结

松溪县植保植检站

新翠苦瓜新品种经过2007~2010年推广和栽培技术示范,在我省的西北部和东南部目前已成为主栽品种之一。新翠苦瓜是“翠玉”苦瓜的改良品种,从育种和种子生产上解决了苦瓜发芽率低的问题,根据福建农科农业良种开发有限公司种子检验,四年来多次的室内种子发芽测定,新翠苦瓜种子的发芽比翠玉快1~2天,新种(种子采收之后半年内)的发芽率98%以上,种子放置1年左右,发芽率几乎不下降,可保持95%左右。而翠玉苦瓜种子的新籽(种子采收之后6个月内)发芽率为85~90%,种子放置1年左右的发芽率为80~85%。该品种是杂交一代新品种,长势相对较旺,要求适度稀植。现把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播种育苗:

苦瓜喜温,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是28~32℃,植株生长的适宜温度是20~30℃,15℃以下生长缓慢,10℃以下植株生长受到抑制,甚至受到冻害,因此苦瓜播种不宜过早。由于苦瓜种皮坚硬,发芽较慢,播种前一般需要浸种催芽,可将种子用50~55℃温水浸泡并不断搅拌,使种子受热均匀,保持50℃以上10~15分钟,之后加冷水至30℃左右,继续浸种8~10小时,之后将种子搓洗干净,放入28~32℃的恒温环境下催芽,当种子露白芽长3毫米左右时播种较好,用营养袋(钵)育苗,(秋季)也可直接在苗地上育苗。营养土可以是专用的育苗土,也可以用干净的菜园土,加1.0~1.5%的钙镁磷和适量的草木灰混合均匀后作为育苗土,播种后淋透营养袋(钵),待水下渗后覆盖1厘米干湿适中的营养土,盖上地膜保温保湿,苗出土后应及时翻开或改用小拱棚,定植前一周左右要进行炼苗,使幼苗逐渐适应早春较低的环境,增强幼苗的抗寒抗逆能力。

2.栽培方式

可根据各地架材的丰缺和栽培习惯有篱笆式,大人字架,平架式,拱架式。篱笆式:春种提早上市为了提高前期产量可采用篱笆式密植栽培方式,深沟龟背式整畦,畦宽(含沟)1.3~1.5m,苦瓜苗应定植在畦正中,整齐划一,定植株距为0.9~1.0m,苗种植450株左右,采摘期一般在2个月左右。

大人字架:适合于采收期长的越夏高产栽培,沟宽0.8~1.0m,畦宽2.2~2.0m,1

植2列,即株行距1.5×3.0(2列),每亩300余株,架材以竹竿为主,长3.5m左右,藤蔓生长空间大,东西走向定植搭架,采光好,通风透气,深沟40㎝以上,夏季高温时沟里保持一定的水层,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温度,以利苦瓜的生长,初采收后复合肥可直接撤在水沟的两旁,有利于根系的伸长和肥料的充分利用。

平架式:春末至夏播的冷凉地为了追求总产量,其采收期长,栽培上可采用平架式栽培。而我省南部早春栽培和海拔较高的冷凉地的苦瓜栽培多以平架式为主,株行距多以1.5×1.5m,每亩300株左右,优点是架材用量较少,架高1.6~

1.8m,棚架平顶上可用网眼为0.25×0.25m的尼龙网,规格为30×2.0m,或根据需要订制,引蔓也可用尼龙绳,春植时采收期能与我省的气候特点相吻合。

拱架式:方法同平架式,做法为用两片5.4m长的竹片对接成拱宽3.0~3.5m,拱高1.6m左右,根据苦瓜定植密度1.0~1.5m拱一架,架上可用网眼为0.25×0.25m的尼龙网,规格为宽度4.0m,长度不限,可根据拱架长短剪取。近年在闽侯县的桃田等地被普遍采用,优点是拱架牢固,抗台风,不拆架,重复利用两年,省工。

3.定植管理

苦瓜喜湿怕涝,所以种植苦瓜要选择地势较高,土层疏松,保水保肥,排灌方便的土壤,前茬忌瓜类,深耕晒白后整地起垅。根据不同的地块、架材和种植习惯,选择适宜的栽培方式。春季苦瓜幼苗长到3~4片真叶,夏秋长到2~3片真叶时就可定植。一般选择晴天的下午进行,每穴1株,定植后,浇足定根水。

4.摘心与整枝

苦瓜为蔓性植物,摘心整蔓对提高产量、延长采收期、减少病虫害等作用非常重要,特别是在较高密度的栽培时,在苦瓜生长的中后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新翠苦瓜一般主蔓雌花分化比侧蔓快且多,所以苦瓜主蔓1.0~1.2m以内,一般不留侧蔓或稀植时留2~3条粗壮的侧枝,以集中营养确保主蔓生长粗壮,叶片肥大,并为主蔓上部萌发新枝和开花结果积累更多的养分,上棚架后一般以放任为主,藤蔓均匀分布,叶片间的重叠率应控制低于50%。为提高座果率,根据植株的载果量在部分侧枝雌花后2~3节摘心,并适当摘除一些弱小侧枝,以利通风采光,提高光合效率,生长后期应适时摘除病、老叶片。

5.肥水管理

苦瓜耐肥不耐瘠,喜湿不耐渍。整个生长期要保持畦面湿润,结果期水肥不足时果实易畸形。施足基肥,勤施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一般每亩深施腐熟的鸡、鸭粪1000~1500㎏、50㎏钙镁磷、35㎏复合肥。在第一批商品瓜采摘后

结合中耕除草施一次肥(每亩25~35㎏进口三元复合肥),以后根据采收及生长情况及时追施肥(一般每7~10天追施一次,每亩15~20㎏进口三元复合肥,并根据植株长势决定氮肥追施的数量)。

6.采收

苦瓜连续采收期长,适时采收商品果有利于苦瓜延续结果,提高产量。新翠苦瓜开花后14~16天,单瓜重400~500g即可采收。

7.病虫防治

苦瓜的主要病害有枯萎病、炭疽病、霜霉病和白粉病等,主要虫害有瓜绢螟和瓜实蝇等。

7.1枯萎病是土传病害,可选用20%抗枯宁、50%多菌灵或甲基硫多灵500倍液、恶霉灵、敌克松、适乐时等。按各农药的说明书要求配制浓渡,进行灌根。整个生产季灌3~5次,第一次在伸蔓期进行,各农药要交替使用(药剂使用方法下同)

7.2炭疽病:病菌借雨水、地面流水、某些昆虫及人畜活动而传播。病菌生长适温为24℃,8℃以下或30℃以上即停止生长。10℃~30℃均可发病,其中24℃左右发病严重,湿度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空气相对湿度越大,发病越重,湿度低于54%时则不能发病。气温30℃、相对湿度低于60%时,病势发展缓慢。

药剂防治:可选用百菌清、50%甲基硫菌灵、80%炭疽福美、2%农抗120等。

7.3霜霉病:其发病规律是温度在15~25℃,湿度大于80%时,苦瓜叶片均可受到侵染,且湿度越高发病越重。田间气温低于15℃或高于30℃时发病受抑制。该病主要侵害功能叶片,幼嫩叶片和老叶受害少。

药剂防治:可选用75%百菌清、72.2%普力克、安泰生、甲霜灵锰锌、乙磷铝锰锌、安克、安克锰锌,丙森锌等。

7.4白粉病:其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主要靠气流传播,气温16~24℃,湿度40~90%之间,湿度越大发病越重。

防治药剂:可选用10%世高水、仙生、20%三唑酮、15%粉锈宁、70%甲基托布津,75%百菌清、可杀得、腈菌唑、翠贝、戊唑醇(立克秀)、十三吗啉等。

7.5瓜绢螟:可用5%锐劲特乳油、除尽、Bt乳剂、20%氰戊菊酯、50%马拉硫磷等。在瓜绢螟的危害期7~10天喷一次。

7.6瓜实蝇:双翅目实蝇科。别名针蜂、瓜咀等。成虫体形似蜂,黄褐色在杂草、蕉树越冬,翌年4月份开始活动,福建以6~11月为害严重。成虫白天活动,夏日中午高温烈日时,静伏于瓜棚或叶背,对糖、酒、醋及芳香物质有趋性,雌虫产卵于瓜内,幼虫孵化后即在瓜内取食,受害瓜先局部变黄,而后全瓜腐烂变臭,大量落瓜,即使不腐烂,刺伤处凝结着流胶,畸形下陷,果皮硬实,瓜味苦涩,品质下降。

防治方法:

毒饵诱杀成虫:通过对比试验,我们选出以下3种配方,可就地取材,配制简单, 诱杀实蝇效果好。

毒饵-1:用熟透的香蕉去皮40份,90%的敌百虫晶体0.5份,加少量的水调成浓糊状。

毒饵-2:用去皮香蕉(占总毒饵配制量的5%)、糖(占总毒饵配制量的2%)、陈醋(占总毒饵配制量的3%)、90%敌百虫晶体(占总毒饵配制量的1.0%)和适量的面粉、水调成稀糊状,搅拌均匀。

项基本原则

毒饵-4:用糖(占总毒饵配制量的2%)、陈醋(占总毒饵配制量的3%)、90%敌百虫晶体(占总毒饵配制量的1.0%)和水配成糖醋诱杀液。

使用方法: 就地取料,配制三种毒饵的一种,装入上半部带有4~6个1.0~

1.5㎝小洞的矿泉瓶中,每瓶30~50ml,盖好瓶盖,挂于瓜架下或离地1.0~1.5米高的阴凉处,可引诱蝇类进入吸食,而毒死在瓶中。如果果蝇密度大时应尽量增加挂瓶密度,当瓶中的糊状物被蝇类盖满时及时换下清洗,重新装入毒饵,一般7~10天换一次,防治效果非常理想,有效率可达90~95%。建议在整个瓜果开花至采收期间持续使用方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物理诱粘成虫:

用台湾嘉农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黄色稳粘直接喷在矿泉水瓶的外侧或内侧,可迅速把瓜实蝇引诱过来并粘住,达到诱杀的目的,方法简单有效,可以诱杀绝大多数的实蝇。

化学防治:在虫口密度较高时,由于物理防治见效较慢,建议用低毒高效的化学药剂加以辅助防治。目前生产上使用的高效低毒农药有甲微盐,阿维菌毒,豆赢,功夫,黑光灯(丙溴灵+灭多威),辛硫磷,等,浓度要严格按照农药说明进行,安全采收间隔期至少5~7天。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六日

第三篇:《优质彩椒新品种申椒一号示范推广与高产栽培、繁育技术的应用》项目总结

《优质彩椒新品种申椒一号示范推广与高产栽培、繁育技术的应用》

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彩椒因富含vc,味甜、质脆、适口性好,具有大果、肉厚、亮丽等特点,因而不仅商品经济价值极高,而且用途广泛。常常是制作高档菜肴以及高档蔬菜色拉的重要原料,而为欧美等西方国家所青睐,是欧美等国一种传统的十分重要的高档蔬菜作物。近年因畅销香港等东南亚地区,风靡日本、俄罗斯等世界各地,而倍收国内市场的注目,并成为近年我国出口蔬菜生产上的一个亮点。而由于国产品种的缺乏,目前生产上栽培的彩椒品种几乎都是国外引进品种,价格昂贵,成本较高,给本市彩椒的生产发展增加了障碍,为了促进国内彩椒的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品种特色,提高农民收入,在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主持下,我区蔬菜技术推广站会同上海松亭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园艺场、上海绿秾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多家蔬菜生产基地共同参与了编号为沪农科推字(2006)第 号的《优质彩椒新品种申椒一号示范推广与高产栽培、繁育技术的应用》项目实施工作,实施时间为2006年12月至2008年11月。根据项目规定的具体实施内容、计划进度、考核指标等各项要求,通过两年的努力工作,基本完成项目考核内容,现将松江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示范基地和辐射基地面积及生产情况 根据项目要求,松江区要在上海市现代农业先行区建立蔬菜生产基地,完成项目示范面积40亩,实际示范种植面积43.2亩;要求辐射种植面积150亩,实际完成辐射种植面积121.2亩;项目实施期间实际完成彩椒种植面积164.4亩,由于2008年头雪灾严重,彩椒秧苗冻死,导致可种植面积减少达30亩以上。2007年项目实施示范基地种植面积10.2亩,生产商品彩椒总产量16344.9公斤,总产值61036.8 1 元,平均亩产量1602.4公斤,平均亩产值5984元;2008年项目实施示范基地和辐射基地种植彩椒面积154.2亩,生产商品彩椒总产量233679.2公斤,总产值393999元,平均亩产量1515.4公斤,平均亩产值2555.1元;两年合计生产商品彩椒总产量250024.1公斤,总产值455035.8元,平均亩产量1520.8公斤,比2006年平均亩产量1300公斤增加220.8公斤,增加了16.98%,超过项目考核指标近7个百分点。平均亩产值2767.9元,平均单果重153.6克,平均单果重130克以上的彩椒商品率达到93.3%,比2006年提高了13.3%。

二、落实项目实施基地、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依据主持单位项目实施方案和课题合同书要求,成立了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并在上海市现代农业先行区建立示范基地和辐射基地,2007年在上海松亭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蔬菜园艺场和上海绿和园艺有限公司建立了核心示范基地,实施面积分别为6.6亩和3.6亩;2008年核心示范基地种植面积分别扩大到24亩和9亩;同时辐射周边蔬菜基地四个,辐射基地分别为新浜许家草标准化蔬菜基地,实施面积48.2亩;泖港黄桥标准化蔬菜基地,实施面积31亩;上海双海有限公司蔬菜基地,实施面积33.6亩;上海龙腾园艺有限公司蔬菜园艺场,实施面积8.4亩。

三、完善彩椒操作规程、加强现场技术指导

1、申椒1号彩椒品种的育苗技术

根据申椒1号彩椒品种特性,适时播种是关键,保证肥料是重点,我们采用保护地地加温营养土育苗,播种期一般在11月中旬为宜,出苗率可以达到90%以上,苗龄控制在 2 60-65天,可以延长采收期,提高彩椒产量,提前上市,增加收入。

2、科学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

增施有机肥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减轻土壤盐渍化程度,促进彩椒根系的生长,提高彩椒的抗病能力,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项目实施核心示范基地平均每亩施用“利江”牌商品有机肥900公斤,两年中所有实施基地施用商品有机肥139吨,平均施用量845.5公斤/亩,实施基地推广蔬菜(彩椒)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基肥和全程2-3次的追肥方式,推广施用BB肥12吨,平均施用量73公斤/亩,提高彩椒商品率和产量起到积极作用。

3、彩椒植株调整技术的应用

植株采用吊线牵引或插竹固定方式,根据申椒1号品种生长实际情况,选留2-3个健壮的枝条作为主蔓,其余侧枝及时打掉,每蔓留2-3个果实后及时摘芯,注意摘除畸形果,生长后期及时摘除植株下部的黄叶、老叶、病叶。

4、彩椒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

(1)以松江区蔬菜病虫测报中心为主,在彩椒种植基地都设立了观测点,及时收集和分析彩椒病虫害发生情况数据,由松江区蔬菜技术推广站汇总分析,把病虫情报发布给彩椒种植基地,对症下药,及时防治,特别注意开花结果期棉铃虫和后期炭疽病的防治,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

(2)项目实施基地70%以上使用了裙边覆盖方式的防虫网,有效阻隔了害虫进入大棚,实施基地还安装使用杀虫灯,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确保彩椒达到质量标准。

(3)彩椒种植基地重点推广使用了上海市重点推荐的 3 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主要有海正三令、辛硫磷、艾美乐、阿米西达、菌克毒克、施佳乐、世高等农药品种,还采取政府财政补贴发放,减轻种植户生产成本。

(4)在大棚彩椒生长过程中蚜虫、烟粉虱等小型害虫危害比较严重,以上几种防治措施还无法彻底解决,所以在使用防虫网、杀虫灯和化学农药防治的同时采用棚内悬挂黄板粘杀的方法,起到了一定的防效。

四、建立了彩椒生产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1、建立彩椒生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制度:项目实施基地全部制定了彩椒安全生产工作制度,根据各项制度要求严格执行,并对基地管理和生产人员进行了培训,2007年培训2次,培训人员36人次,2008年培训2次,培训人员57人次,其中12人取得了蔬菜园艺工职业资格。发放上海市蔬菜农药安全使用指南,彩椒高产栽培技术、彩椒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等资料135份,对提高基地技术人员彩椒种植水平,为基地提升产品质量,保障产品食用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2、建立田间档案记录制度:通过我区开发的农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把实施基地彩椒生产全过程基本情况全部记录在案,再及时向主管部门上传,发现问题及时追查、整改,未联网基地通过田间档案记录本记录生产过程,特别对农药、肥料使用情况必须严格记录,项目组经常到现场指导检查情况。

3、建立蔬菜产品农残检测管理制度:项目实施基地都配备了农残检测仪,并有检测上岗证的检测员专门负责采样检测,对每批上市的彩椒进行检测,实施基地两年内检测样本合计136只,合格率100%。

五、项目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经济效益明显:通过项目两年的实施,实施基地及辐射基地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07年建立项目核心示范基地面积10.2 亩,全年生产彩椒总产量达到16344.9公斤,总产值61036.8元,实现利润35700元;2008年扩大辐射面积121.2亩,总计实施面积达154.2亩,全年生产彩椒总产量233679.2公斤,总产值393999元,年利润92520元;项目实施两年累计面积达164.4亩,生产商品彩椒总产量250024.1公斤,总产值455035.8元,总利润128220元。

2、社会效益显著:通过项目实施,加大了项目实施基地技术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了技术人员管理水平和开发引进新品种意识,把新品种、新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同时积极制定蔬菜(彩椒)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并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树立了农产品品牌意识,增添了蔬菜花色品种,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3、生态效益显现:由于项目实施都围绕新品种结合新技术、保护环境开发设计方案,主要通过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等技术,保护土壤环境;通过覆盖防虫网、安装杀虫灯、悬挂黄板等防虫新技术,可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降低农药残留,减少环境污染。

上海市松江区蔬菜技术推广站

2008年10月19日

第四篇:2008年会宁县马铃薯种植与挖掘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工作总结

会农机发[2010]27号

关于呈报《2011年会宁县

马铃薯种植与挖掘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

项目所需资金》的报告

市农机局:

现将《2011年会宁县马铃薯种植与挖掘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所需资金的报告》随文呈报,请审阅。

二0一0年十一月十六日

2011年会宁县马铃薯种植与挖掘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所需资金的报告

会宁县地处甘肃中部,白银市南端,年降雨量312.9毫米,而蒸发量高达1651.7毫米,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海拔高度1420-3941毫米,南北气温差异较大,气候凉爽,区域内以黄绵土、红绵土为主,土层深厚,耕地养分富钾,是我省马铃薯的主要产区,马铃薯种植是全县三大粮食之一,2010年全县种植面积达到100.9万亩,总产量达到116万吨,总产值达到18.56亿元,为我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特别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截止目前,由于我县马铃薯的生产,大面积仍旧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农艺措施,人畜力耕整播种,小垄稀植,分散经营,效率低,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投入高,产出低,形不成规模化,产业化,经济效益上不去,严重制约着我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2011年县农机局承担实施甘肃省农机局下达实施的甘肃省农机化科技推广《马铃薯种植与挖掘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在县农机局的精心组织安排和农机推广部门及实施乡镇及农户的紧密配合下,按照项目合同及实施方案的要求,已确定在我县新添乡新添村建立“会宁县马铃薯种植与挖掘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示范点”1个,在示范点完成马铃薯机械化种植1000亩,马铃薯机械化挖掘1000亩,完成示范推广面积2000亩。该项技术包括机械化整地,机械覆膜栽植,田间管理和机械收获等环节,核心是马铃薯的机械种植和机械收获,结合机械深松整地及机械化中耕技术突出发挥机械化配套技术的优势。该技术通过示范推广,改革我县马铃薯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旧的传统农艺,将大大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该项目在我县推广前景广阔。

一、项目投入

1、农机具投入

为确保项目实施,农机局将引进投入东方红-55拖拉机2台及配套深松机2台,18-25马力小四轮5台,引进投入马铃薯种植机5台,马铃薯收获机5台,中耕施肥机5台,铺膜机40台。完成示范推广面积2000亩。

2、资金投入

项目实施中共计需投入资金60万元,其中申请市上解决50万元,(其中:机具购置补贴费45万元,示范推广费3万元,技术宣传及培训费2万元),地方配套及农户自筹10万元,主要用于示范推广作业中农机燃油补贴及购买肥料等费用。

二、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技术路线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以机械全方位深松、机械种植、机械挖掘为主体技术,辅之以机械喷药防治病虫害、机械化节水补灌等农机化技术。县农机局在示范推广中主要做到以下六个统一:一是组织大中型拖拉机对示范田统一进行深松耕;二是统一进行种子处理和刀具消毒,组织农户有严格选种的基础上进行晒种,给农户发放高锰酸钾和旱地宝,进行刀具消毒和拌种;三是统一种植模式,结合当地实际,全部采用一空二的种植模式,种植密度每亩3500株左右;四是统一进行机械配方施肥。在重施农肥的基础上,增施磷肥,合理施用氮肥,巧施钾肥,按照N:P:K为1:1:0.5的比例进行统一配方施肥;五是统一进行培训,在播种前,技术人员逐社开展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六是统一田间管理,及时组织群众进行中耕培土摘花打顶、追肥等工作,同时调运机动喷雾器2台,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了集中连片防治。通过示范推广,总结出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即机械全方位深松一机械播种施肥一机械喷洒农药一机械挖掘。

三、预期效益

在项目实施中,累计推广马铃薯优质高效生产集成技术示范面积2000亩,获得直接经济效益72万元。

1、增产增收:亩均增产马铃薯100公斤(其中机械收获减少损失80公斤),共增产20万公斤,每公斤1.8元计,共计增收36万元。

2、节约开支:亩均节省薯种10公斤,共节省2万公斤,每公斤3元计,节约支出6万元;亩均节省人工5个,共节省人工1万个,人工日工值以30元/个计,共节省人工费30万元。

以上合计节约开支36万元。

四、保障措施

1、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县农机局采取行政技术措施相结合,成立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组织协调、资金、机具、任务落实;成立技术小组、负责培训、技术骨干和农民技术人员,并进行田间技术指导,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引进马铃薯种植、挖掘机具,作好机具的组装配套。

3、在示范乡选择好示范推广地块,认真做好示范推广数据检测及管理工作。

主题词:马铃薯种植与挖掘 示范项目 所需资金 报告 抄报:市农机局

会宁县农业机械管理局

2010年11月16日印发

第五篇:海涛村优质种鸭孵化及水面放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工作总结(定)

“海涛村优质种鸭孵化及水面放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

工 作 总 结

2010年自贡市科技局以自科发[2010]2号文件下达联络镇“海涛村优质种鸭孵化及水面放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实施期为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项目在市、区科技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海涛村两委及干部群众的密切配合下,通过项目单位及课题组成员的精心组织、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取得了预期的示范带动效果。现将项目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开展的总体情况

(一)项目的主要目标任务 技术内容及考核指标:

1、选育适宜品种:引进樱桃谷鸭、奥白星种、中山鸭、花边鸭、麻鸭、北京鸭等品种进行孵化选育,初步选出适宜我区饲养的肉鸭品种。

2、研究规范化养殖技术:在传统放养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探索出适宜我区的肉鸭水面密集放养技术,提高肉鸭品质,进行产业化示范推广。

3、种蛋孵化率为85%,年孵化鸭苗80万只

4、示范推广商品肉鸭60万只,生长周期约50天左右,比传统养殖方式减少10天。

5、降低饲料消耗。与普通放养相比,节约饲料10%以上 经济效益考核内容和指标:

1、肉鸭水面密集放养与传统肉鸭养殖经济效益对比 采用樱桃谷SM3鸭等优良品种,水面密集放养,仅用45-60天,从雏鸭出壳到出栏屠宰仅需50天,可缩减15天左右,平均毛重3.4公斤,可增加重量1公斤,成活率高达98%以上。按每只肉鸭3.5公斤出栏计算,水面放养可节约饲料3.25公斤,成本降低近4元

2、投产后直接经济效益

公司年出栏肉鸭80万只,按每只商品肉鸭节约成本3元计算,年节约成本240万元,即利润提高240万元。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按近期发展100户养殖大户,每户年出栏肉鸭5000只计算,每户可提高经济效益1.5万元,全年可带动养殖大户增收150万元。

(二)项目的总体成效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进行了品种选育。本项目通过引进樱桃谷鸭、奥白星种、中山鸭、花边鸭、麻鸭、北京鸭等多个品种进行孵化选育,初步选出适宜我区饲养的樱桃谷鸭和奥白星种肉鸭两个品种,在海涛

村建立起了樱桃谷鸭种鸭养殖基地。

2、研究规范化养殖技术。在传统放养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成功地实施了肉鸭水面密集放养,提高肉鸭品质,对产业化示范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

3、建立种鸭孵化养殖基地。种蛋孵化率达到85%以上,年孵化鸭苗80万只。

4、年示范推广商品肉鸭60万只,每批次肉鸭养殖周期为50天,比传统养殖方式减少10-15天。

5、与普通放养相比,降低饲料成本10%以上。

6、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肉鸭水面密集放养与传统肉鸭养殖具有明显优势。通过采用樱桃谷SM3鸭等优良品种进行试验,水面密集放养,仅用45-60天,从雏鸭出壳到出栏屠宰仅需50天,可缩减15天左右,平均毛重3.4公斤,可增加重量1公斤,成活率高达98%以上。按每只肉鸭3.5公斤出栏计算,水面放养可节约饲料3.25公斤,成本降低近4元以上。公司投产后年出栏肉鸭80万只,按每只商品肉鸭节约成本3元计算,年节约成本240万元,即利润提高240万元。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已发展年出栏肉鸭5000只的养殖户100户,每户提高经济效益1.5万元,全年带动养殖户增收150万元以上。

7、积极探索“基地+业主+科技单位+协会+农户”的产研销一体化模式。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科研单位、业主、协会、农户适

时介入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逐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农村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建立组织机构,加强科技服务。为了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联络镇成立了“海涛村优质种鸭孵化及水面放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区科技局、畜牧局、联络镇等项目涉及部门的领导组,明确了相应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建立了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大户示范、农户参与的工作机制。领导组办公室挂靠在联络真农业中心,并在组织发动、纠纷调解、集中打造、资金落实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项目期间还由区科技局组织督查项目进展情况2次。市区扶贫协会多次到基地视察,并对产业的经营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开展技术合作,寻求科技支撑。我们积极利用各种科技资源,广泛寻求技术合作,加强科技服务,为肉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是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我们围绕项目实施,积极与市区科技部门、畜牧部门联系,争取专家的技术支持,多次聘请富顺县的畜牧专家到镇开展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服务,并发放了技术资料2000多份。项目期内,培训养殖户350余人次,开展技术咨询180余人次,通过培训,共培养了肉鸭养殖能手 200余名。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建立种鸭孵化养殖基地。我们依靠

自贡恩雅养殖有限公司,开展优质品种培育、饲养与管理,市场销售及深加工等引导服务,建立种鸭孵化养殖基地,激发农户养殖肉鸭的积极性,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推进肉鸭产业化发展,自贡恩雅养殖有限公司积极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销售信息等服务。

三是建立技术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农户参与自贡市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平台、四川省统筹城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互动,寻找技术、市场信息,共推产业发展。

(三)运用科技手段,促进成果转化。

一是选育适宜品种。通过引进樱桃谷鸭、奥白星种、中山鸭、花边鸭、麻鸭、北京鸭等品种进行孵化选育,初步选出了适宜我区饲养的肉鸭品种樱桃谷鸭和奥白星种。

二是研究规范化养殖技术。在传统放养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积极探索适宜我区的肉鸭水面密集放养技术,提高肉鸭品质,进行产业化示范推广。对育雏期,育成期及产蛋期的种鸭饲养管理进行分期研究。雏鸭出壳24小时内自由饮水,引导鸭认食找食。1-3日龄每小时喂一次。4日龄后饲料少给勤添,促使鸭昼夜自由采食,同时饮水要清洁充足。中鸭期是增重最快的阶段,要定时喂料,让其吃饱吃好,并加大运动量,使之发育健壮。育肥期主要是提高鸭的食量和改变鸭肉品质,每天填3-4次,填饱为宜,减小运动量。食槽、饮水槽应保持干净,饲料保持新鲜,饮水应

清净。

三是实施产业化示范推广。公司建立种鸭孵化养殖场,年孵化鸭苗达80万只以上,种蛋孵化率达85%。示范推广商品肉鸭60万只,生长周期为50天,比传统养殖方式减少10天左右。

三、带动发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自贡恩雅养殖有限公司创建于2007年9月29日,是一家专业从事种鸭饲养、种蛋孵化、商品鸭饲养的规模化、专业化鸭业公司,目前是自贡市唯一一家取得禽类《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是自贡市规模最大,集种蛋孵化、种鸭饲养一体的鸭业公司,公司年出栏雏鸭苗80万只,出栏养殖商品鸭40万余只。公司有养殖基地和种蛋孵化场,现有标准化种蛋孵化室6间,标准化育雏舍10间、标准化成年鸭舍26间,标准化商品鸭舍30间。公司能为联络镇及周边地区提供优质的鸭苗及技术服务。公司投产后年出栏肉鸭80万只,实现收入2350万元,按每只商品肉鸭节约成本3元计算,年节约成本240万元,即利润提高240万元。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已发展年出栏肉鸭5000只的养殖户100户,每户提高经济效益1.5万元,全年带动养殖户增收150万元以上。

积极探索“基地+业主+科技单位+协会+农户”的产研销一体化模式。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科研单位、业主、协会、农户适时介入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逐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农村科

技服务的长效机制。

四、资金筹措、使用及管理情况

(一)资金投入情况

“海涛村优质种鸭孵化及水面放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投入资金50万元,其中公司及农户自筹资金44万元,自贡市科技局下拨科技项目研发经费6万元。

(二)资金使用情况

自筹资金的使用情况:总支出44万元。主要用于本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其中用于肉鸭新品种肉鸭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人员差旅费及科技示范支出2.4万元,万元,建立种鸭孵化箱的科技设备支出26.6万元,养鸭设施材料建设支出15万元。

市科技应用研究资金的使用情况:总支出6万元。主要用于本项目肉鸭新品种技术选育试验支出2万元,科技培训的专家人员经费支出1万元,科技设备支出3万元。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1、需进一步整合资源力量,加大政府对龙头企业、养殖户的扶持力度。

2、种鸭孵化及水面放养技术示范推广有待进一步完善,示范大户有待进一步扶持。

(二)下步打算

1、进一步培育示范户,扶持示范大户和龙头企业,依靠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发挥肉鸭养殖基地的作用,加强无公害肉鸭养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不断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

2、要针对目前肉鸭产业发展趋势,积极争取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完善肉鸭养殖的技术集成与创新,进一步探索“基地+业主+科技+协会+农户”的产学研模式,进一步推动肉鸭的整体养殖技术水平和肉鸭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我镇肉鸭产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海涛村优质种鸭孵化及水面放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组

二0一一年十二月八日

下载云川县2009年度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项目技术工作总结(博士王辣椒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川县2009年度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项目技术工作总结(博士王辣椒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