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城乡小学生在受教育中遇到的教育机会不均等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城乡小学生在受教育中遇到的教育机会不均等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年8月7号——2012年8月11号 调查地点:某城市某镇部分地区 调查目的:了解城乡小学生在受教育中遇到的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情况,并对此作出分析研究,以此让人们了解更加详细的城乡教育差距,缩小城乡教育距离,使孩子们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权利,更好的投入到教育之中,培养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调查对象:某城市市某镇部分城乡的小学生 调查方法:
1、走访调查:走进一家一户,认真听取各个家庭对于小学学习情况的讲解汇报。
2、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60份,收回有效卷53份(其中城市调查问卷25份,乡镇调查问卷28份),每个孩子对问卷内容进行了逐项填写
调查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进一步成熟,教育需求的大幅度扩展与
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教育不平等问题为社会所关注。由于教育系统内外的 原因,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还存在教育不平等问题。教育不平等作为教育民主获 得原则之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这个问题不予重
视或处理不当,将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众所周知,基础的教育的关键是小学教育,而这种教育的不平等尤其表现在城乡之间,所以本文旨在分析我
国城乡小学生在受教育中遇到的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并对这种现象提出自己的 观点和解决方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教兴国”已成为我国的国策。教育史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立国之本,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又是实现和平目标的一个重要工具。因此,教育不平等问题更应受到我们的重视,特别是城乡之间小学教育的不平等,影响着以后初等甚至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所以只有先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更好的发展教育,振兴国家。
调查内容:
(一)、调查问卷及结果。
(1)关于城乡小学教育差距的调查问卷 1.你在城市还是乡镇上小学? A.城市
B.乡镇
2.老师经常和你们交流吗? A.有
B.没有
C.偶尔
3.在你的学校,每个班级都有晨会吗? A.有
B.没有
4.在课堂上,你们会用到多媒体教学工具吗?比如投影仪 A.有
B.没有
5.你们有没有相关课程的参考书? A.有
B.没有
6.学校里有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吗? A.有
B.没有
7.学校里纪律严明吗?
A.严
B.不严
C.还可以 8.有没有教育领导经常来学校视察? A.有
B.没有
C.很少(2)调查结果。
城市小学生的调查结果:
A B C
题2
53.7%
11.9%
34.4%
题3
100% 0
题4
87.1%
12.9%
题5
91.5% 8.5%
题6
97.2% 2.8%
题7
57.3% 6%
36.7%
题8
55.5% 5.4%
39.1%
乡镇小学生的调查结果:
A B C
题2
39.8%
24.2% 36% 题3
43.8%
56.2%
题4
37.6%
62.4%
题5
65.3%
34.7%
题6
31.7%
68.3%
题7
42.1%
23.5%
34.4%
题8
20.9%
40.5%
38.6%
(二)调查结果分析(结合走访调查的结果)
(1)首先,在师资力量上,城乡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众所周知,一位教师的素质的良好与否,极有可能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初入学校的孩子在懵懵懂懂的情况下,所有不懂的事情都是通过老师来学习的,老师的一举一动在学生的眼里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也是他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就会学习老师的点点滴滴。由于孩子还小,没有分清是非黑白的能力,只能通过盲目地学习老师来充实自己,所以,一名优秀的教师与一名品行不正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是大体不一样的。从调查的数据和走访来看,城市的教师还是比较注重自己的教学的,并且会适时的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虽然有小部分教师没有做到这一点,但是与农村教师相比较,那是好很多了,毕竟每一个老师的管教方式不同,虽然农村老师有的重视了交流这一环节,但相较城市来说还是少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孩子的教育与成长。
(2)再次,在学校配置上,更是不用多说,就知道肯定是存在差距的,而且还不少。如果一个学校没有完备的设施配置,那么要怎样提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呢?都说要对教育进行改革、改革,那么就要从学校设备开始改起。政府对于城市学习的投资拨款总是比农村及时的,而且出于各种考虑,城市的改革总是比乡镇的及时且彻底些的。如上述调查中提到的晨会或是多媒体亦或是上课专用教室,乡镇地区总是没有城市学校那么设施完备的,终究有所欠缺,其造成的后果,自然是影响到学生的教育质量。
(3)然后,就是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决定了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有所不同,这就直接导致城乡的小学生入学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了。城市的孩子基本上市可以全部进入小学进行学习的额,而乡镇就不同了,有的地区人们的经济水平跟不上,家里收入不稳定或是收入很少的,就会不让孩子上学,或者是中途辍学,虽然这样的现象在近些年有了相当大的好转,但是还是存在那么些人,坚持己见,剥夺孩子的学习的权利,就是为了家里那一点可怜的收入,这就影响了孩子一生的发展。
(4)最后,政府对于城乡学校的重视度还有各种政策都是不同的。大多数情况下,政府都是优先考虑城市学校的孩子,而忽略了农村孩子也是需要学习的机会的,从上述调查的问卷数据就可以看出。政府政策的不同,就间接影响了这些孩子能不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权利。从一定程度上,我觉得政府应该相应的更加关注农村的孩子多一些,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教育权利,享受更好的待遇,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
(三)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1)课程差异
城市小学课程设置完善,内容更具丰富多彩,也更有时代的特色。从总体的课程来看,城市小学除了有素质教育课程,还有辅助及特色课程也就是讲城市小学除了重视素质教育外,还比较重视小学特长的训练,从三年级开始就增开了两门具有时代特色并且社会十分重视的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英语,十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农村小学在课程设置上就在很大的问题存在相当部分的漏洞,农村小学的素质教育课程远不如县城丰富。虽然素质教育要求各门课程都有开设或曾开设,但在农村较偏学校在受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大多数农村小学只有“正课”教师,“副课”都没有专职教师,认为副课只是搭把秤一样,所以正课老师兼课的现象在农村小学里很常见。在副课方面,农村教师既没有副课所要求的知识和素养,也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课表上所到的有关课程也各不副实,同时也是因为没有专注教师和相关设备,如所言的体育、科技、文体通常是自由活动。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城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在农村和那些边远地区艺术教育还存在着大面积的空白,所以农村里大多数没有小学艺术教师,从而反应了我国在小学各艺术教师的分布也极不平衡,大中城市已饱和,可在农村却严重不足,农村小学在各艺术课程设置中由于艺术教育的设施、设备、器材严重的不足而导致困难重重,尤其是在农村小学中缺乏起码的教学设备,有的甚至是无经费。(2)时间差异
城乡小学在上课时间上有很多的不同,试从城乡的课程时间下表分析: 农村小学作息时间安排表 课程
时间
上 午
教师上班
8:00
早读
8:05-8:45
课间操
8:45-9:05
第一节课
9:05-9:45
眼保健操 9:55-10:00
第二节课
10:00-10:40
第三节课
10:50-11:30
午休
下 午
第四节课
13:30-14:10
第五节课
14:20-15:00
第六节课
15:10-15:50
放学
城市小学作息时间安排表 课程 时间
上 午
晨会
7:40-7:50
第一节课
7:50-8:30
课间操
8:30-8:50
第二节课
8:50-9:30
第三节课(含眼保健)
9:40-10:25
第四节课
10:35-11:15
午休
下 午
第四节课
14:40-15:20
第五节课
15:30-16:15
第六节课
16:25-17:05
放学
从以上两个城乡小学作息时间安排表可见,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在安排上课和放学的时间上不同,城市小学7:40就要到学校进行开晨会,而农村小学到8:05才上早读,从中午午休时间来看,城市小学午休了3个小时25分,农村小学午休2个小时,这不是关键问题,关键问题在于农村小学的正规上课时间比城市小学少,加上农村小学早晨上课较迟,下午放学得早,给从感觉农村小学的时间安排更轻松、自由一些。但作息时间安排的差异,主要是农村和城市学生特点造成的。农村的学生因为居住分散,有的离学校很远,且很多山路,没有汽车等交通工具,只有靠步行或单车,路远的学生中休也不回家吃饭,所以早上上课时间较迟,而下午上课时间又偏早。而县城的学生一般离学校都很近,中午也都回有吃饭,所以下午上课时间偏迟些。(3)质量差异
质量差异这主要指的是上课质量问题。在小学阶段,由于没有开学压力,在城市里,小学比较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以“合格+特长”的育人体系,此外,除基本的素质教育外,还关注学生的特长,而且对教师要求有师德建设和一定的科研活动。而农村小学虽然也把素质教育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在宣传,但是相比城市,内容比较单一,农村小学开展的许多活动和“副课”都各不副实或达不到相规定的要求,也一定方面地影响了质量上的问题。(4)学生起点差异
城市里面的小孩三岁起就开始上幼儿园,而农村要到六七岁才上学前班,城里的孩子小学要多一年,而且小学阶段就开始上英语、计算机课。而农村的学生这根本不可能的,甚至有些偏远的地方,那里的学生可能都没摸过电脑,只有在电视、图片上有所见过。所能,学生的起点就大不一样。城乡小学的差别还特别在体育课、音乐课等这类课上,农村这些课程都开了,但达不到要求,像体育课,摔个篮球就不管了,学生甚至反感上体育课,而城里的孩子很早就上各种兴趣班,所以城里的小孩子明显活络一些,而农村则比较单
一、拘谨。
(四)造成城乡小学生教育差异的原因与因素(1)经济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水平,城乡经济发展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乡教育发展的水平。城乡在经济上是有很大差距的,主要表现出了城乡居民的收入上、消费水平上。此因素有形当中就影响着城乡居民对家庭子女在教育上的投入。城市居民随着生活质量地不断提高,物质生活也逐渐完善,在城市居民物质生活充分满足之后,就会追求更高层面即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也在此时,城市居民就会更加重视下一代教育问题,比如从早期学前教育抓起。在当代的社会,更流行了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再穷,也不能在教育上来穷孩子”等话语,而在农村家庭,特别是偏远、穷苦的农民家庭,温饱问题仍是每天的当务之急,甚至时刻要紧皱眉头,连这温饱生活物质条件都没有满足,何谈让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及程度。而就我们现在来看城乡居民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城市父母对子女有较高的教育期望,而农村则就要现实得多,甚至对孩子的教育认为能识一点字即可了,可在城市这是不可能的。
(2)文化的原因
城乡就文化资本存在的差异巨大,从城乡小学的学习内容、学习辅导、学生见识等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导致的各方面原因就有交通、经济等原因。下面就从此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从学习内容上看,城市孩子明显占优势,而且城市孩子的阅读范围也更为广泛,除课程学习方面的书籍外,还涉及文学、历史、科学各个方面,并且相当部分孩子拥有一些时代特色的书籍,如《哈利·波特》、《和千零一夜》、《阿里巴巴》等等。农村孩子家庭藏书就少,大多数是学校安排的课程书籍学习,去个图书馆、书店也得跑到当地县城,而城市就不用。从学习辅导上看,城市的孩子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拼音、汉字、算术、古诗词,有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各种兴趣的培养,如钢琴、舞蹈、围棋等。农村孩子有的在入学前虽然也学过一些汉字及其简单的算术和古诗,但这些也是出现在一些少数农村受到过教育高的情况中。农村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时间很少,他们每天地里的农活还忙不过来外,除了农村的家长他们的能力有限之外,更多的是大鑫数的农村父母双双外出,孩子从小学教育就开始交给了祖辈们的事,由于隔代扶养,更加对孩子在教育上没什么影响及帮助,只是起到监护管理的作用,更无需谈孩子在学心上的辅导了。在学生的见识来看,农村孩子只去过县城的孩子占大半,甚至有的偏远的地区很少去过县城真正地玩一下,而城市里的孩子去过的地方就不只是县城了,他们去过很多的地方,家人带他们去旅游的城市、走亲戚的城市等,城市孩子去过了解的地方远比农村孩子多,影响的原因就是经济、交通、文化、历史等一系列的因素,但归根到底还是城乡的地区差异。所以,无论从上面的哪点分析看,县城孩子都比农村孩子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本及各方面的资源。
(3)师资队伍构建的原因
城乡小学教育在师资队伍的构建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除了城乡教师在学历水平上的差异外,还有很多因素,在城市,随着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发展,师资力量配备完善,很多优秀的老师都愿意留在城市里安居乐业,而在农村,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一直是困扰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于农村的小学师资队伍还存在的问题有: 农村小学教师学历偏低。
据调查截至2008年,农村教师中有16.7万人未达国家规定的学历层次需求,在农村小学教师中,除部分公办教师能达国家规定的标准外,其余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学历及期实际水平都不够,其中存在很多的“顶班”“民转公”等现象,还有些部分老师根本是没师范类学历,全凭靠关系来得到的工作。农村小学教师动力不足。
农村教师大多数是处于职业生存之需而停留在教师岗位上的,很少农村教师对事业发展和追求的实现为目的,从而也相对影响了农村教师在从教方面的态度,接着影响了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建设,所以农村教师大多数是在应付,敬业的很少,只有少数的老师是敬业和乐业于农村小学教书行业的。再加上村小山高皇帝远的,又是在岗位上工资不高,有些教师家里还有些家务,有时心里不是那么痛快,还有在教师岗位中又不进行评比,只是满足把课上掉就行了。甚至在有些农村地区,由于班级有数少,一个老师带好几个班,如几门课,工作压力大了自然也下降了对教书工作上的动力。师资流失严重
农村因为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留不住优秀的老师,大量的骨干教师向城市流入,好的老师走了,剩下的相对就是能力水平差些的老师或是年纪大的老师,以前在农村小学教师岗位上辛勤耕耘的园丁们,他们又面临着怎样的诱惑哪?他们身边呆城市的同学、朋友,一个个都过上了富足的日子,而自己在农村小学教师岗位上只能领那几个死工资,连吃饭都不够。从而农村优秀教师大量流入城市,也影响着农村的教师质量。当然了,这也是困扰农村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多数商城镇、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教师人员的大量流动也直接影响着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教师待遇偏低。总体来讲,与城市相比,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甚至农村教师的工资是城市教师工次的一半,还有在相关的福利待遇较差,这像前面谈及的农村师资流失严重也是因为农村教师待遇偏低,这也是因为农村的整体生活质量远不如城市,大家都想过城市繁华的人生生活,相对而言,农村小学教师在此方面的个人利益也没有相对有效的保障。(4)教育信息与传播的原因 随着现代社会抗美援朝的昌达,小学教育的信息与传播也日新月异。城市里的小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小学教学媒体的器材,同时针对城市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还能依据情境去学习的方式,而更新各类的教学传播手段,如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媒体等传播手段,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中、交流活动中去学习。随着教育传播媒体的更新,教育信息的获得来源也更为宽广,甚至是时时,事事都在传播教育信息。而在农村,就论及的经济方面的原因就制约了小学教学媒体的多项选择,也只能望而却步,所以在农村小学的教室里看到的教学传播工具很少,能有部老式的幻灯机也已经不错了,大多数的教室里除了黑板粉笔就没有其它了,更不用想城市小学教室的多媒体。从而农村小学里获取的教育信息就限当地人民的传播及学校发放的课本上知识的传送,相对城市小学来说,学习的教育信息受到限制,也不得不影响效率。
(5)教育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原因
城乡小学教育的差异可以从教育内容和评价标准③来看,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偏向。
从教育内容上看,首先针对城乡小学教育课本内容分析,发现城市代表着现代生活,代表着现代化;而农村则更多地与历史、自然有关,则代表着一种自然的过去的文化,还有就从课本的肉容看,中性的内容与有较大的比例。在城市里小学生则对课本的中性内容较熟悉,他们在家长的引导下,可以参观些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从那里了解的东西远胜于农村孩子。有些课本上的内容虽是农村学生非常熟悉的内容,可课本当中所表达的方式也是农村孩子比较陌生的,比如一些动植物的学名,还有一些有散文、诗歌、古诗词来描绘的树、景,所以学校课程的学习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将农村学生熟悉的事物而变陌生化的过程。从评价标准来看,文化的偏向表现在城市学生倾向,而大多数的评价手段是通过文化考试来进行的,这也是从古至今一直沿用文化考试来测试评价的标准。可是就现在很多地区的统考一样,在很多文化考试中,内容则更多反映城市里的生活,反映农村生活的极少。而且在对语言、文字的要求上也非常规范,完全排斥一些用口语和乡土的、不规范的东西。另外在评价标准上,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有更广的阅历、丰富的想象及多元的思维,可就这些评价标准,对于城市学生来说是公平的,那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评比,可就城乡之间的对比,这样的评价标准是不利的。
(五)应对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1)培养农村师范生
国家现在就在很多城市大学里设置了免费师范生保送计划,加大了知识青年对师范生的诱惑,并且培养了符合农村师范教育的人才,使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缺乏得以改善,减少优秀教师在农村的流失情况,并建立稳定高质的农村师资队伍,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2)要提高全民素质,转变思想观念、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的。应采取措施引导不同社会阶层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家庭教育理念
对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给予更多关注,大力加以扶持,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图片、文化知识下乡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使家长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牢固树立“教育为生产服务,教育助农治富”教育理念。使农村的学校成为农民脱贫治富,创业就业的基地,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指挥中心,成为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阵地。农村,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里,有着它独特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我们要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土地和生产,就算没有考上大学,仍然在农村种地放羊,他们的地也会种的比别人好,他们的羊也会养的比别人的肥。这就是效益,农民从教育中尝到了甜头,必然更加重视教育。
对待城市居民同样应加大教育的宣传力度,正确对待升学,摆脱应试考试的指挥棒。引导居民教育消费观念理性化。
(3)要加快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逐步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经济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达到了平衡,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追求教育的公平。因此国家有大力发展对农村的经济建设,以加速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1、国家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投入力度,实行一些倾斜政策,支持农村发展。
2、要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送技下乡,科学种田,提高农业收入。
3、要鼓励农民多种经营,优势互补,改变产业结构,多种渠道增加收入。
4、要鼓励农民劳务输出,外出打工,经商从工,增加收入。
5、要鼓励农民发展乡镇企业,从事手工业等。通过这些途径来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农民既受教育的经费保障。
(4)完善教育政策和体制,实现入学机会均等。
要强化政府在基础教育中的责任并改革现行教育政策和体制意义减少教育部均等的现象。首先,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确保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对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要实现全部免费,采用设立义务教育普及与发展基金的作法。其中,基金的经费来源,一是现有的中央、省对贫困落后地区的专项补助;二是从体制上把下划包干到地方的一部分资金重新集中到中央、省政府手中;三是社会各方、国际组织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的捐助。基金的用途,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支援一定时期内尚未按计划普及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边远和落后地区。二是给家庭困难的、无法入学的孩子以适当补助。
其次,建议废止重点学校制度。重点中学制度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完全违反义务教育法,造成强烈的择校热。公立学校必须体现公益性,全民性,应该停止对重点的优惠政策。制定严格的教育政策,严令禁止评比高中师范学校,创办重点学校,评选星级学校。严令禁止义务教育择校。而通过集权,政府则可以利用宏观调控的能力,实现基础教育在校园设施、师资条件、办学质量上的趋同,也即提供一种无差别的公立教育服务,这也是一种取消择校的策略。政府还要加大对学校管制的行政改革,加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再次,在招生机制上,由于学生个体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社区环境,对社会资源的占有能力是不一致的,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招生机制上,必须尽可能地降低形成对比和拉大个体差距的机会。义务教育阶段在公立学校必须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原则。在公立小学就近入学所辖片区的划分上,应尽力达到生源分配的相对均衡,同时,在小学同一年段不同班级学生的安排上采取相对公平的电脑派位制,防止择校现象的蔓延。还有的地方坚持“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的原则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或缓解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之间和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教育均衡作用明显,但也必须防止和控制新的教育竞争问题的出现。除此之外,小学教育阶段还应改革原有的按地域和户籍划分来选择学校的规定,取消人们头上的身份标签,减少以“赞助费”或其他名录录取的学生人数,保证初级阶段教育的机会公平性。通过立法规范国家统一考试。考试是一种必要的人才选拔机制,平等竞争是考试制度的灵魂,因此考试本身体现了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在现代法治社会,考试既要强调纪律层面的规范,也要重视将其纳入立法的事业;既有赖于纪律、规章等非正式制度的弹性约束,也需要法律这一正式制度的刚性约束。
第二篇: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社会问题分析
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社会问题分析
目前,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愈发严重,无论在小学中学,大学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增强了教育的内部活力和外部适应性,但是某些教育政策的制定却导致教育机会存在较大的不均等。
所谓教育机会不均等其实包括了很多方面,最近比较引起人们的关注的是择校问题等等。就一个小的方面来看,在我们日常的教育上面也有很多的值得人注意现象,比如说在我么的校园里,其实学生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说我们的教师偏心的问题,很多的教师在他们所教的班级中,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他们会对这些学生格外关注,给他们比其他学生更对的照顾,这些照顾往往是对这些学生开小灶,给他们补课,喜欢为他们排忧解难,找他们单独谈话,在高等教育中这样被关注学生往往得到的机会更多等等,但这无形中就让其他学生感受到了不公平,为什么这些学生会受到关注呢?首先,这些学生往往是学习优秀。其实,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学生的家庭,往往他们的父母家庭地位越高学生得到的关注也越多,根据韦伯和华纳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最早提出经济地位权利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其实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分层所带来的问题在每一个领域中都会有所体现,不仅仅是这些分层中地位高的孩子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择校其实也是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但是更偏重社会分层理论中对经济这方面的,一个孩子假如并没有符合一个学校要求的分数,他可以向学校交钱来得到入学的要求。那么这样就会有更多更多人去选择这样的方式。
教育机会不均等在城乡之间更是有所体现,在农村,师资力量不强大仅有的一些优秀教师也往往在之后会离开农村去城市发展,教育设备不完善,由于国家拨给的教育资金有限,一些农村的学校买不起更加先进完备的教育设施。而城市里却恰恰相反,所有的教师都希望在城市中任教,因为城市中教师的待遇往往要比农村教师好得多,城市中的教育设备也更加的完善。可以想象,同样的年纪所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却大相径庭,这无形中就使城乡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差异,所以农村里的家长更加愿意把孩子通过各种方法将孩子送往城市中去,让他们有机会去享受更好的教育。1978年以后,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不再是消除阶级差异及向工农出身的人提供上升流动的机会,而是为经济增长选拔培育人才。主要的教育改革之一是大众化教育模式向精英化教育模式的转变。对学校进行重点和非重点的登记划分,重点学校又分为全国重点、市重点、区(县)重点等等,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在地区内、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甚至是人为地制造差距,造成了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垃圾学校”。重点学校绝大多数设在城市、城镇,从而有利于城镇学生的升学。教育是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业,任何教育政策都应充分论证,征求各方面意见,并作出科学决策,否则必然导致教育不公平问题产生。例如近年的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目的是提高办学效益、改善办学条件。但是不顾农村实际的“一刀切”做法导致大量儿童辍学。在向市场机制转轨过程中,在市场机制不健全、中介组织的作用很微弱的情况下,新的教育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出现了某些漏洞,如“学权交易”、“学钱交易”,对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产生了巨大冲击。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增进社会公平,是更为容易实现的。因而,认识和调整这一制度性因素,应 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第三篇:关于当代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小学教育中的现状,弘扬传统文化,测试当今小学生对中国传统和 文化认识程度,以及小学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程度,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和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教育方法的态度,从而引发思考,是传统文化得以受到更多的重视,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调查形式
利用做义工的机会,向来参加培训的小学教师和学生们进行问答,并向传统文化教育的 专业人员进行咨询及意见的征集。
三.调查时间
2013年8月10日——2013年8月20日
四.调查地点
传统文化——“伏羲班”培训地点
五.调查对象
小学老师、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人士
六.调查内容
1. 当代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模糊,兴趣也比较淡薄。
由于认识的模糊,很多小学生被问及传统文化是哪些内容时,他们只认为是古诗词,文言文等,还有一小部分能提出服饰、器皿、建筑、书法、武术等。他们也认为,只要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是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只是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面对很多古代经典典籍中所蕴含的精神和内涵,往往不能够得以体会。当被问及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是,他们几乎都告诉我,是为了考试,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告诉我,是因为比较感兴趣才去学习的。
2. 学校里关于传统文化的教授和传播方式很单一。
教材中有不少关于古代优秀著作的文章,但教材只是将所谓的孔孟之道,优秀精神 放在语文书中,由语文老师上课解说,这就很容易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内涵造成疏忽,只是注重文言文,古诗词的本身,只看考点而没有拓宽,对传统文化缺少介绍,缺乏新意的方式去学习,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询问,我也了解到,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背起来也不易,大部分都是死记硬背出来的,文言文中所蕴含的的有趣的事物他们也没有体会到,就以为如此,他们才会越来越排斥,觉得越来越无趣。
3. 有一小部分家长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会多多少少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学习传统文化,但是大部分家长都没能意识到。
家庭在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时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如果父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观念都不够深,那么孩子的观念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会比较匮乏。
4. 许多老师都能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老师都表示,即使自己重视,但是由于教学的进程压力,不得不按部就班的上课。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多元化教学,利用有限的时间激发孩子的兴趣,很多老师的思维都被教学进程和教学时间限制了,从而使得文言文的讲述变得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孩子们的探索精神。
5. 虽然现在已经提出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但是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这些还是无法真正落实,很多教师都表示,大城市的发展比较好,但是一些小城市或者是农村,这些还都无法落实。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能够很好的提高人们的素质,但是对中国传统美德宣传的缺失,也使得素质方面的发展变得较为缓慢,而素质教育的无法真正落实,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念难以大范围传播。
七.从“伏羲班”中得到对当代小学教育的启示
“伏羲班”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吴鸿清教授在中国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土桥小 学创办进行基础教育改革试验的班级。“伏羲班”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其教学不受现行教育大纲的限制,自主设置课程,自主选择教材进行教学,其目的是通过教学和各种活动,努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中华传统优秀美德的现代人才。
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和调研,我也大致了解到了“伏羲班”的一些情况,四年的教学试验,其也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在课程上,他们除了设置了国家规定的语文、英语、数学、美术、音乐等,还设置了书法和武术等必修课。
启示一:可以考虑将传统文化教学从语文教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作为大学生,我们知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其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只有在大学里才会出现,但是从“伏羲班”我们可以看出,“伏羲班”采取的方式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即书法、武术都列为单独课程,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应该从小抓起,但是考虑到当代中国小学教育的现状,肯定无法实现“伏羲班”的那种模式,所以可在小学设立一个专门的科目进行学习,或者借鉴大学里的选课制度,让小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学习,例如,书法、国画、诗歌鉴赏等等较为专业的科目,多多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他们钻研的兴趣。
“伏羲班”的语文教材并没有用现行规定的教材,而是学习《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启蒙教材。
启示二:这些经典之所以流传千年,孔孟之道之所以到现在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其中所包含的的一定是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而小学作为基础教育,正是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优秀的道德观念的重要时期。受现代教育制度等一系列原因,虽然不能对现行的教材做大幅度改动,但是针对现行教材里的诗词或者文言文,教师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学习,或者是选择家校联合的方式,学校可以选择多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家长意识到小学生从小学习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小学生有丰富的课余时间,家长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对孩子们进行指导,与此同时,家长本身也会受益颇深。
“伏羲班”的学生在三年级之前完成常用字的认读和书写教育,三年级以后,着重培养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文言文的学习上面,也更加注重朗读。
启示三:现在很多小学生都是过于依赖参考书,有什么问题都是直接查资料或者询问他人,往往在这中间没有经过思考,独立思考可以锻炼小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而当代小学生受网络、电视等多媒体的影响,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而且读书往往也是读些小说等故事性较强的书籍,还有很多书籍受到了商业化的影响,许多都不适合当代小学生阅读,小学生可以多读传统文化典籍,遇到不懂的独立思考,然后再查资料进行解决。
八.调查总结
这次的调研为期时间不长,但是感触颇深,因为所调研的对象都是一线对象,在了解到 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现状并不理想的时候,我也不禁想到了当今的社会现状。当今的社会频频爆出青少年犯罪的案件,虚荣攀比风气严重,很多小学生也受到风气的感染。人们在惋惜悲叹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找出根本原因,那就是道德和心性。这些道德和心性在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中都是存在的,如果从小就开始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想这个社会将会更加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既悠远,又具深厚的底蕴,这是我们的骄傲,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习和继承这种底蕴,将其发展壮大,使其更加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让其为当代教育之所用。
作为即将踏入教师行列的我们,背负着巨大的责任,所以我们也应当提高自身素质,使当代小学教育越来越好!
第四篇:小学德育(论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学会知恩感恩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学会知恩感恩
柳州市景行小学潭中校区陈英萍
中华传统美德是每位小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品。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思想底蕴和顽强的生命力,完整地延续了下来,知恩图报、感恩教育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的一部分,强化感恩教育,对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具有重意义。
但是,当今社会各种思想充斥不同媒体,一些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各种不同的舆论导向所引导,很多青少年都有独立的主张和观念,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从教育实践来看,强化感恩教育,应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感恩教育。
一、重视课文教学中植入感恩教育
小学课文中,有很多涉及感恩内容,如四年级的《人类的“老师”》、《 天鹅的故事》、五年级的《师恩难忘》。在教学中,我们在备课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准备相关的内容。在上课时,结合课文内容,通过提问、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以及作业、作文,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感恩教育,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课文中的人物故事,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了解它的意义,学会在师生交流、同学交往、家人互动中能够运用这些观点去为人处事,实现教育效果。
二、组织读书活动增长学生感恩知识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亲子共读”读书活动。目的是为了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让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更亲密,孩子们将会喜爱阅读,进 1
而养成阅读和学习的习惯,增进学习协调沟通能力,加强经验传承交流以及独立思考和休闲娱乐的效果。本人在开展读书活动中,及时组织孩子们通过与父母共读文章,写心得体会,学习感恩知识,收到了良好效果。一名学生与父母共读丰子恺教育小孩故事后,在读后感中,深有感触地写了认识到感恩父母,长辈与子女互相尊重,平等交流的重要性,不仅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也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交流。还有一个学生通过和母亲读《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他在日记里写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学习,而且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可以退缩,要坚强地面对。现在的社会环境这么好,我们不愁吃不愁穿,有很多的时间可以用在学习上,我们更要多读书,学知识,而不是把时间花在无谓的玩上。家里的亲人总是期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报答家人,更是为了报效祖国,建设祖国。
可见,通过亲子共读的读书活动,家长也做了孩子的榜样,家长也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家长自己要做好榜样作用。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学会感谢,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只有家长孝敬了自己的父母,懂得感谢帮助过他的朋友,孩子才会在这个氛围中受到熏陶。孩子们通过文字上的表述,懂得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老师通过发表扬们的奖励措施,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感恩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纪念意义。纪念也就是怀念某人某件事,或通过缅怀某个事件或人物事迹,来激励后人。所以,传统节日是开展感恩教育的好机会。作为语文教师又兼任班主任,近年来,我充分利用母亲节、老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感恩教育。如母亲节前,我就
引导学生:“儿童节是你们的节日,爸爸妈妈都给了你们礼物。马上就要到母亲节了,你是不是也应该送礼物给妈妈,让妈妈高兴高兴呢?”接着,我就布置一些让孩子们选择的特殊“作业”。如:帮妈妈洗一次脚,帮妈妈做家务,制作一份精美的贺卡,给妈妈一个拥抱对她说声“谢谢”,写一封感谢妈妈的信等。我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更加懂得父母工作的辛苦,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平时对他们点滴的关爱。从而,在生活中更愿意去帮助别人。老师节到了,我就会让孩子们利用班队课的时间,组织孩子们说一说有关感恩老师的话题。如:我最尊敬的老师,我佩服的老师等。然后让学生写日记或者作文的形式,说一说自己感谢老师的心里话。可见,培养孩子感恩之心,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活动来进行。通过一点点一丝丝感恩练习,孩子从感恩实践中也会慢慢从对父母、对老师的感激中,升华出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热爱。
四、通过开展班会活动传授感恩实战经验
只有知识,没有亲历亲为,感触就不深。因此,在开展感恩教育中,本人注意开展主题班队活动,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近年来,我先后开展齐诵《弟子规》、“秋游传统美德经典诵读”、“爱我中华,美丽柳州”讲小故事比赛等主题班队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享受了一顿心灵交流的大餐,营造了一个“讲美德、树榜样”的浓厚氛围,师生们的品行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中央电视台每年一次的《感动中国》节目,我也要求家长尽量陪同孩子观看,通过电视中模范人物,感人事迹,生动画面,一个个英雄人物,来感染学生,以学生最乐于接受的视频形式,渗透美德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并将这些正能量,转化为孩子们的行动,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感恩,做到心地坦荡,胸怀宽阔。,自觉去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会生活,会做事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成长,茁壮成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努力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对回族地区小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对回族地区小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以临夏州广河县寺后子小学为例
广河县寺后子小学马成海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小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和前提,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2002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全国中小学纷纷成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负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科研的规划、指导、协调、检查及培训工作。尽管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差异,但心理健康问题同样在中小学有所表现。因此,西部民族地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广河县是一个少数民族高度集聚的县,有回族、东乡族、汉族等民族。总人口21.56万人,其中回族12.03万人、东乡族8.97万人,汉族5430人。回族、东乡族人口占广河县总人口的97.5%。寺后子小学地处广河县祁家集镇寺后子村,全村总人口2466人,女1251人,学校辐射本村12个社175人,黄赵家村地八坪社68人,现有学生243人,女112人,东乡族113人,女生55人,回族130人,女生57人,是一个纯少数民族学生就读的学校。
在这样一个纯少数民族学生就读的学校,如何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义务。为此,我们学校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对回族地区小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的科研课题。我们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创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解决了一些心理问题,形成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特色。从我县教育现状看,我们缺少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全员性参与策略是有效服务于学生的最佳途径。我们觉得最有实效、最广泛的是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做法
1.普及心理学知识,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不只是学生才有,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
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状态和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师充满期待信任的眼神会使学生勇于应对挑战;教师清晰的条理、恰当地分析问题会使学生产生自信;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表现差异的重要原因。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老师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因此,掌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师必须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
2.加强教师培训,用新课程理念开展教学活动
任课教师树立新课程理念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学校可以通过短期和长期的培训相结合,从班主任和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中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先,教师要树立现代学生观。教师应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不仅要以自己的智慧来点燃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塑造学生的健康的人格。其次,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者,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还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第三,要树立正确人才观,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是多元的,在某一领域有自己的创新和独到之处,能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人就是人才。因此,教师要发现学生的特长,加以培养,要坚持进步就是好学生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要让不同类型、不同状况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让不同类型学生都有成功体验。
3.在学科教学中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提出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各层面、多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是对每个教育点要全方位地进行心理键康教育。本着这样的思想,课堂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1)教师备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个性差异
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教学情境是不同的,教师在个体备课时,必须注意到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品质的个性差异。在导入设计、问题提出、知识讲授、知识生成、难点突破、课堂调节等方面贯穿一条心理健康教育主线,形成一种轻松活泼、紧张有序、情境交融的心理氛围,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又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到知识,在紧张的思维中获得能力,在和谐的氛围中思想得到升华。
(2)坚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信心
课堂教学,教师要做到形象美、教态美、语言美和情感美。以饱满的热情,殷切的希望,亲切的话语,丰富的手势,深入浅出的讲解,恰到好处的点拨,游刃有余的教材驾驭,收放得体的课堂调控,紧张有序的分类推进等,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艺术的殿堂,培养学生自信心。对于学困生,更应通过成功教育培养自信心,让这些学生体验一次“成功”,对他们来说,既增强了学习本学科的信心,又增强学习其它学科的信心;对老师来说,不仅会增强对这个学生的教育信心,还会增强对其他学困生的教育信心。
(3)在课后作业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后作业也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切入点,作业难度要循序渐进,难易适度,深入浅出。学生做完前一题,要有信心完成下一题。作业数量要符合学生实际,少而精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作业形式要多种多样,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尽量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中获得成功的感受、意志的磨练、创造性的发挥、美感的体验、能力的提高。在批改作业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指导,也是和学生进行广泛交流的一个好机会。要把这些死的内容鲜活起来,就要赋予它生命。教师的评语、指出错误所在、适当点拨促进提高等等,都会使学生受到鼓励、启发、指导或警示,产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4.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教材中有许多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如: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就是要挖掘教材内容,联系衣食住行,让这节课的学习不再面对考试,而是面向生活实际,让数学真正成为公民的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学科在学习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来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正确地看待自己,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学会与他人的正常交往,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引导学生保持开朗的心境、蓬勃向上的精神,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总之,学科渗透是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在探索中前行,我们希望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本文系甘肃省教科所2016年规划课题“依托家校合作,对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性研究---以临夏州广河县寺后子小学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LX201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