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政治新课改总结
2015年秋学期高中政治新课改总结
新课程改革为思想政治课的改革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要求。以往的政治思想课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其带来的后果是政治思想课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课程改革以来,从刚开始面对的重重困难到现在,我校高中政治课程改已进行较长一段时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们来对高中政治课程改革进程做以下总结。
一、课改初期遇到的问题
(一)新教材的精神实质难以准确把握。
1.教材编写过于匆忙,教材不完善,教辅资料不配套。
由老教材变到新教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教材自身不够完善,编写质量参差不齐,内容跨度大,深浅安排不够合理。新教材的编写对“双基”的要求、难度、深度、广度一时难以把握,在高考方案没有确定前,教辅资料不配套,方向不明,思路不清,方法茫然,困惑很多。2.一线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状况不乐观。
很多老师对新教材有很大的意见。有很多老师反映面对新教材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把握好教材的知识点。有更多的老师反映,第一次接触新教材,没有经验,心里没有底,不知道怎么教。有教师说:“新课改后不知该怎么上课。”20%的教师认为旧教材比新教材好用,原因是新教材的体系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深度,广度都不好掌握,而且与高考相背离。40%的老师认为新教材内容编排不合理,而旧教材知识条理清晰,授课容易,学生容易把握。其中有60%的教师反映新教材内容简略,学生基础差,学生难以把握知识。有的老师认为新教材虽然体现了创新性,更加人性化,但是却缺乏严密性。
(二)教师教育观念没有转变。很多老师认为所谓课程改革就是教材改变而已,对于整个课改的理念还是知之甚少。由于教育理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所以在实际中,教师还是沿用旧模式进行教学,用旧的思维、旧的方式去适应新的大纲、新的教材,致使教改出现“形式化”“公式化”“穿旧鞋,走新路”的现象
(三)高考制度与课程改革不相适应,发生背离。
高考显著的社会效益迫使高中学校的一切工作“唯高考是瞻”,而现行高考形式和评价标准还明显滞后于课改思想;许多教师习惯于将高考与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关系绝对对立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课程标准与课程改革只能成为换汤不换药的应付上级的表面文章。
(四)教学培训效果不明显。
调查中虽然显示绝大部分的教师都参加了新课改的培训,但是据老师的反映,培训的效果对教学作用不大。有的老师认为,“专家们讲起理论来头头是道,而对我们最想了解的操作中的问题却不置可否,既说不上来,又不愿深入讲,这样的专家讲学对我们实在意义不大。”也有老师反映,这种纯理论培训只是摆摆花架子而已,根本谈不上对新课改实践的科学模式指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面对新课改经验几乎为零的现状,教学只能用老模式教新课程。
二、课改问题的逐步解决
(一)一线教师共同努力去改变以及提高。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做到在课标指导下的对教材的全面把握。教师从原来的不适应到努力去配合新课程改革,不断地尝试去认识每一个课程模块的功能定位和教材的风格特点,努力把握新教材的难度、深度和广度。了解该教材的编写原则——遵循科学教育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学观念。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把新课程、新教法与课改前的教法优势进行整合、互补。首先通过加强对老师的培训,让他们充分了解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从而促使他们转变教学观念——从政治教学转为政治教育。其次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政治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政治老师要具有丰富的政治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最后,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如可以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学习法、交流辩论法等,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效果。
(三)积极进行“3+X”的高考改革研究工作,以推动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为使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积极、稳妥、卓有成效地顺利进行,我校政治教师认真领会高考改革方案,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设计增加应用和能力型题目,努力引导学生由考试分数竞争转变为办学整体水平的竞争。学校培养政治教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做好高考改革的有关准备工作。例如,现在政治的高考题目多了很多开放性的题目,不局限了书本的死记硬背,而是体现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课改成效
在新课改过程中,新教材不断完善,教材的内容越来越趋向系统化,而且新教材的所举的例子、设的情景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新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在政治教学中,学生增强了政治意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生对政治的兴趣。
(一)课程评价更加注重激励,强调过程。
尝试采用档案袋、成长记录、激励性评语、学分制等多种形式来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成长,更加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加关注不同学生差异的体验,体现了关注过程的新型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方式人文化、开放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主要以现在:一是创设了人文的教学情境,把人文关怀的理念投射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生活在教育情境中,成长在教育的世界里。二是创设了开放的教育平台,把学生所学知识延伸到自然、社会、历史和未来中,在学生的学习世界与生活世界、课程与生活之间架设了一条通路。
(三)学习方式转变到强调主体体验、合作探究。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认真钻研、创造性工作,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参与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并通过体验、感悟、,发现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 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在三年的课改实践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更新,教学方式也有了较大的转变,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师生互动,营造民主、和谐、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即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较全面的发展。
总之,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政治教师必须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新课标、新教材为依据,以政治课堂为主阵地,不断深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第二篇:高中政治新课改培训总结
高中政治新课改培训总结
2011年8月2-10日,夏日炎炎,我参加了甘肃省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学习培训。在培训中认真观看视频辅导,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把每次作业都当做一次反思,把每次反思的成果以文章形式发表,把反思中遇到的问题以主题帖或班级互动的形式发表。通过培训,我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领会,尤其是对新教材中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的实施心里大致有了个底,对即将开始的新高考模式及应对策略也有了一个良好的期待。结合本人学习实际,现对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一、更新思想,较好地理解和把握了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思想政治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依据,包括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等。新的课程标准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较强,是新课改的旗帜、方向。搞好新一轮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树立课标意识。同时也启发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更新思路,不能再沿用老一套。
二、全面认识了将要实施的新课程,较快地较好地认识了解了新教材,理清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材的编写思路、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方法策略及主要特点。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新教材具有较强的引领教学的功能。只有熟悉把握新教材,才能正确使用教材,发挥教材引领教学的功能。
三、通过学习观摩新课程课堂实录,听专家评课议课,揣摩、体会了新的教学路子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在今后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学习新路,有了一定的思路路,有利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
四、通过培训认识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传统的高中政治思想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特别是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而新课程标准的试行为我们解决这一弊端提供了机遇。在新课程改革大潮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五、通过培训认识到在新课程教学中要确立“创新”意识。需要我们实实在在的打破教学思维定势,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现成观点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转变。创新品质所需要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问题意识,在我们的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出错、怀疑、争论。因为出错是创新的前奏,怀疑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争论是创新观点产生的加速器,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怀疑、引导学生争论,鼓励学生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真正的人才。
六、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有一定的意义。但我们也要明确多媒体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的应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多媒体不宜喧宾夺主,舍本求末。
总之,通过培训,我深刻认识到,走好新的课改之路,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系统把握课程标准;寓新理念于课堂教学中;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必须注重学习策略的研究。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生活变化多端,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将层出不穷。改革的过程是复杂的,也是坎坷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思想上的阵痛和新生。但我相信,这个改革方向是大势所趋,创新的课堂教学之路也必将越走越宽!
培训是辛苦的,学习也是辛劳的,但学有所得,值!
崇信职中杨爱社
二零 一一年八月十日
第三篇:高中政治新课改培训总结
高中政治新课改培训总结
2011年8月,酷暑炎炎,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学习培训经过十天的学习圆满完成了。但我依然沉浸于课改培训学习的氛围中,依然陶醉于学习的快乐中。通过如火如荼的培训工作,我更新了思想,弄清了新课改要走的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学习新路。结合本人学习实际,现总结如下:
1、更新思想,较好地理解和把握了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思想政治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依据,包括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等。新的课程标准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较强,是新课改的旗帜、方向。搞好新一轮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树立课标意识。我认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2、全面认识了和了解了新教材,理清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材的编写思路、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方法策略及主要特点。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新教材具有较强的引领教学的功能。只有熟悉把握新教材,才能正确使用教材,发挥教材引领教学的功能。
3、通过学习观摩新课程课堂实录,评课议课,揣摩、摸索出了新的教学路子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引领学生走的自
主、探究、合作、体验的学习新路。
4、改变单一授课模式,利用教学新手段。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媒体是引起教学变革的重要条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政治课必须结合新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光碟软件,音像资料,网络资料,新闻时政等资源。为此,我们政治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自己原来的业务水平,而要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新的技能和新的操作能力,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的前提下,以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为切入点,把政治教学和实施网络化教学作为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推进政治教学的课程改革。而其中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是最重要的一环。
5、拓宽教学范围,采用教学新思路我们在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书本的知识,教材上有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没有拓展延伸。而在现代教育中,教育与高中社会实践相结合,传统的以教材教教材的方法已不再适应教学实际。因此要把教材的作用扩大,从原来只是知识的载体扩充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的一种工具、一种途径、一种方式;在用教材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必须的学习技能、学习方法、培养好的精神状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来正确分析和了解现实生
活中的社会现象。让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也“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总之,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树立教学新理念,掌握教学新方法,运用教学新手段,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把握教材整体结构,以锐意进取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姿态去迎接时代的挑战,去为推动中学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高中政治新课改心得
高中政治新课改心得
孝义三中高一政治组 辛秀娟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不仅为我们的政治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经过将近一学期的具体实践,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和体会,也给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一、要从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高中政治新课改给人最直观、最强烈的冲击就是教材的全面一新。高中的政治教材从过去的五本必修,转变为四本必修和六本选修,表面上看必修的教材数量上减少了,但是内容上却增加了一个过去所没有的文化生活的模块,而且增加的选修内容也都是全新的领域。
过去用旧教材的时候,在教师备课阶段我们也在反复强调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由于受教材内容的制约,我们只能是在教教材。现在进行新课改,首先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容变少了,深度增加了;学生能够自读了,深入理解却困难了;形式更新了,内容更是与时俱进。因此,这也就让我们政治教师需要真正的转变教学观念,先要转变对教材的认识,把它真正的看作一种帮助学生学习,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其次在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案上就要花好几倍的时间,而且在教材的把握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在课改中,教材是根本,学案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引,所以,一份好的学案对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学案导学”开展教学工作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上课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主人。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教学,不是“新”就好用,关键是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能够结合现有的条件。长期的“灌输式”到突然的“探究式”学生往往很难一下接受,所以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方式就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摸索,我们政治组在学案的设计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在制作过程中,对课本重难点的设计上花费很大功夫,在练习的筛选上也是精挑细选,尽量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并且在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对课本的熟悉方面也想尽办法,总之在这个过程中我从中获益匪浅。
三、重新认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存在价值,因此必须确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在这次课改过程中,最初我们的课堂模式是讨论+学生展示+学生点拨,其中老师讲得很少,基本都是学生在探讨。实践了一段时间,证明效果不佳,学生重难点知识吃不透,讨论后还是很茫然。而且政治的重难点学生没有时间巩固,学生对课本一无所知,之后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作了一个调整,上课10分钟复习旧知识、研究新知识,学生展示成果,中间穿插重难点的点拨,最后总结。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讲什么、讲多少非常重要。关键要讲规律方法、讲重难点、讲易混易错点,学生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在“讲什么”上老师首先要把握准确,这需要我们下大功夫,也给我们提出了挑战。
在这次课改中,我也有很多困惑:
第一:课改的效果还不那么好,我们仍然在尽快完善。进行课改的目的是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要提高成绩,而且考试成绩仍然是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这使我们在课改过程中仍然非常关注学生的成绩,在结合热点进行探究、学生展示时能力的全面提升方面还没有完全放得开,总觉得还是很欠缺。第二:在知识的巩固环节上还应当大力加强。学好政治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多巩固记忆。面对学生课余时间很少,仅靠当堂的学习也只是有一点印象,在当堂学习后采取什么办法做好后续巩固最为省时方便,也是我在思考的问题。在思考实践之后,我也为自己的下一步作了设想: 首先还是得提高自身素质适合学生需要,尤其是课堂驾驭能力亟待提高。现在是学生是一碗水,而老师必须是十桶水甚至更多。广博的知识、先进的理念、良好的自身素质都将成为新形势下对老师的一个不变的要求,要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我们不仅要博览群书,广泛吸取营养同时还应该积极关注天下大事、要事,及时汲取新知识,以自己的博学,激发学生热情,拉近师生距离,这样才能在大潮中生存下去。其次,在课改的课堂上,不能只追求表面的生动,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最终必须要落实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上来。所以必须聚焦课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要让学生不仅要知道这些知识点是什么,还要知道考什么、怎么考,而我们应该如何答。只有通过这些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和转化,也才能真正让课改走下去。最后,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时政融入到课堂中,运用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提供给学生丰富的信息,培养学生用政治理论去分析其正确性的能力,真正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将近一学期的课改实践,我觉得还是得比失多,尽管还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毕竟我们是在探索着,前行着,希望在以后的课改实践中克服更多的不足,获得更多的成绩。另外,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还应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去选择;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去寻找答案;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第五篇:新课改高中政治探究
新课改高中《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教学探究
四川省西充中学高2013级政治备课组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与广大师生见面了,它标志着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与全市的步调一致,我校新课程改革实施已近半个学期。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不仅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学校、特别是一线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挑战。结合平时的新课改培训和具体教学实践,谈谈我们遇到的一些困惑和体会。
一、关于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关于对学生的评价要求是“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教育行政部门要对高中教育质量进行监测。”然而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发现:
1、对学生的过程评价机制操作性不强
按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对学生评价必须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目标、学习情感、学习方式等。这样一来,“如何指导学生尽快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如何随堂、随课进行学习评价”,“如何做到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公正和客观”等一系列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但上述过程的评价机制过于复杂、烦琐,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容易操作和把握。
2、对学生的结果评价机制仍然未变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所有的教学工作仍然摆脱不了高考这根指挥棒。当前,虽然我国部分高校探索性地迈出了自主招生步伐,但和统招相比名额比例仍然较小。因此我们认为:在结果评价机制不变的情况下抓过程评价改革,到底能走多远,谁也说不清楚。据我们了解,我市一些学校根本没有按照新课改要求来进行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连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都存在困难,就更谈不上规范教学了。
所以,无论是对学生的过程评价机制还是结果评价机制都需要我们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尽早、尽快拿出一套既符合教育规律,又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好的评价方法。
二、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教学实践中,教育改革与教师固有的价值观和教师教学实践的矛盾始终是影响新教材有效使用的重要原因。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从根本上改变是非常艰难的。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带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落后,最后也就出现了“新教材老教法”的现象。
今年暑期,四川省教育有关部门利用远程网络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省内高2013级教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新课改培训,以推进我省高中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正式实施。但从培训的结果来看并没有完全达到应有的目的,对被培训者来说收获并不明显。因为培训中宏观的内容多,微观的内容少;理论的内容多,可操作的内容少,对培训缺少针对性,其结果自然就缺少实效性。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多组织一些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的教学交流研讨会,充分调动基层教研室工作主动性,切实发挥学校学科组、备课组的作用,通过“三方联动”机制把上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起来,共同探究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关于教材设计和课时安排
新教材不仅反映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标所规定的基本内容,而且还通过课文的“名词点击”、“相关连接”和“专家点评”等栏目,以及教材的“探究”模块、单元的“综合探究”模块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提供了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使学生从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技能提升到“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思考”。但这样也使得高中新教材的容量过大,教学设计中的探究活动过多,实际教学操作困难,课时严重不足。
比如,《经济常识》在旧教材中共安排了一个学年的教学时间,而在新教材《经济生活》总共只安排了一个学期,教学时间缩短了一半;教材篇幅和旧教材相比虽有缩减,但新课标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并没怎么减少,反而增加了综合探究等内容。新课程下的高中学生,在两年时间里要学完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四个模块(文科还有2个选修模块),并要顺利通过省级会考、备战高考,这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再如,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材有两个框题,按新课标要求只有两个课时的授课时间,但具体内容却很多。第一框,“揭开神秘的面纱”有三个目题,即“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按教学参考书里的教学提纲讲,三个目题中就有11个子目题,而每一个子目题中又有若干个问题需要展开说明和分析。讲第一个目题“货币的本质”,首先要增加等价物的含义;其次讲什么是一般等价物;再次讲货币的含义和本质;最后分析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的关系。作为第二个目题“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讲六个方面,流通手段讲四个方面,其中还要涉及两个公式(物物交换:W—W;商品流通:W—G—W),并要说明两者的区别。在第三个目题“纸币”的内容中涉及五个问题,其中最难讲的是“名词点击”里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要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名词,并让他们知道产生的原因及后果,课堂上简单几句话是无法讲清楚的。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么多的内容,同时包括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及知识的巩固,我们用1课时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
新课程改革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但实际上,实施新课程以来,作为政治老师,我们明显地体会到肩上的负担加重了很多,甚至出现了“重教学进度、轻知识巩固”的走马观花式的教学现象。以前旧教材中2个课时的内容,甚至3个课时的内容,在新教材里有的只安排了1个课时,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既要把内容浓缩,同时又要让学生很轻松的理解和掌握,实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四、关于教材体系及教材内容
新教材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简缩本,虽然淡化了理论,打破了原有的理论体系,表面上看好像简单了许多,但实际上要把所有的知识点讲清楚,难度却相当大。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缺少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
尽管新教材注意了知识的可读性,趣味性,与生活联系密切,但缺少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
比如,教材第一课在讲货币的本质的时候,先提到商品,紧接着提到货币产生的过程,之后又设计了一个商品基本属性的探究活动,最后谈到货币的本质。据课后学生学习效果信息反馈来看,学生学完这个知识点之后感觉到知识比较散,很不系统。我们做了如下调整:先讲商品的含义,接着讲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再讲货币产生的阶段,最后总结出货币的本质。这样一来,脉络清楚,更容易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再如,新教材第四课讲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只用了短短一段文字,但条理不是很清楚。我们的做法是借鉴旧教材内容直接根据新教材“探究模块”归纳出四点原因:一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二是社会主义制度,三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四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这样安排,条理性更强,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2、新概念、新理论“出场”有随意性
新教材中不少地方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安排具有随意性,哪里需要则哪里出现,有些隐性的新概念甚至没有进行哪怕是简单的介绍。
比如,新教材第一课在讲纸币的发行的时候提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但新教材只是用了一个“名词点击”栏目简单介绍了一下二者的概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把概念讲清楚外,还从二者的表现、本质以及应采取的经济政策做了必要的比较和补充。
再如,新教材第六课在讲保险的时候提到“这里所讲的保险是区别于社会保险的商业保险”。但教材对与学生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社会保险的具体内容却只字未提。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对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在承办主体、性质、保障水平、费用承担、保险依据、保障范围、保险对象等方面的区别进行了比较和补充。新教材第七课讲按劳分配的时候提到了社会总产品,而学生对什么是社会总产品一无所知。新教材第七课在讲“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其中涉及到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这三个概念学生都还比较陌生。上述这些,我们在教学实际中都做了相应的补充。
3、知识之间逻辑不严密。新教材淡化知识间的逻辑、过于看重感悟、探究和活动。教材的编写者试图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用大量的材料来说明观点,并展开探究活动来达到降低难度、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发现性、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目的,但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阐述不够简洁明了,缺乏严密性,给人一种什么都想讲又什么都讲不清、讲不透的感觉。
比如,教材删去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这一知识点,但是在涉及商品价格对生产的影响这一问题“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时,又必须用到这一关系,我们只有进行必要的补充。
再如,关于“价值决定价格”这一知识点的讲解,我们认为关键是要弄清楚个别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单位时间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这“十大”关系。新教材论述衔接不紧、逻辑性不强。
五、关于练习题的处理
一方面,从新课标的要求和教师用书给出的样题来看,内容过于偏低、偏易;江苏广东等地的多数练习题偏难,他们立足于当地情境的开放性试题让学生无从下手。这是否符合我们四川将来的高考?
另一方面,作为同步使用的学生教辅资料上的习题偏旧,参考答案思维答法老套,有的提法仍然沿用旧教材(比如有的试题仍然说纸币的本质是货币符号)甚至出现知识性的错误,使学生不知道以哪里讲的、哪里做的为标准。该如何来规范教辅,让学生手中的教辅资料跟上新课改步伐?
三是改革的不同步、不配套。旧高考大纲的要求与新课标要求相差甚远,二者空间距离较大,教师普遍感觉不好把握。如果完全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上课,等到新的考试大纲下来却与旧的考试大纲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学生的高考成绩;如果还按旧的考试大纲要求上课,就要对新教材增加许多内容,这样做不但课时不够,而且还会失去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意义。新的高考大纲何时出台?
面对着这些疑问,作为力量单薄的基层一线教师的我们只好采取观望的态度,走一步看一步。
六、关于教材与教参的匹配
新教参与新教材有脱节之处,造成课时与内容不相匹配,如果新课改实施过程中过于依赖教参,显而易见是不行的。在新教材中为了体现“三贴近”原则删除了大量的知识点的介绍,但是有些知识点虽然教材删除了但教参却依然在用大量篇幅进行补充说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要注重根据课标内容目标和要求,按照以大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对高中政治教材进行删减、补充、延伸,合理重组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但这无疑又加重了教学负担、加大了教学难度。更何况,哪里详讲,哪里略讲,依据何在?
七、关于教学生活化 学生生活经验贫乏,使得教学生活化难度较高。
比如,安排学生设计家庭消费结构及其开支比例方案,他们连对“生活必需品”、“家庭实际开支状况”等问题尚不能准确认知,出现随心所欲、五花八门、不切实际的设计结果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再如,在家庭的过多关怀和直接保护下的中学生获取生活经验的途径还较少,根本就无法直接体会到我国当前就业形式的严峻,进而无法对自主创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导致关于就业形式和应对措施的探究活动只能是“纸上谈兵”。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逻辑又怎样体现呢?
总之,我市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仍处于探索阶段,必将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可谓“任重道远”,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研究机构、一线教师携起手来,充分发扬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精神,加强对新课改下政治学科教学探讨,加强交流、不断学习,努力把我市新课改推向前进。
以上不成熟的看法,请指正。
董文军(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