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教师专业标准

时间:2019-05-12 11:4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讲义:教师专业标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讲义:教师专业标准》。

第一篇:讲义: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专业标准》指导下的教师教学技能

北京教育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新思考网首席专家

朱筱新

一、正确理解《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

《教师专业标准》作为一部教师职业的国家标准,旨在规范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对于促进全国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师专业标准》首次明确了中小学教师必须理解和掌握的专业理念,必须具备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论、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明确了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教育教学素养和技能。

《教师专业标准》为中小学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教育和管理学生、组织和实施学科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指标。

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

1.《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表述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小学生,遵循中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2.教师教学技能的理论依据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成的一种共同活动。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内,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经验、方法、能力并指导其学习的活动过程。

教学技能是由各种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行为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一种教学技能。

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自身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师德)和专业知识关系密切。专业理念与教师职业道德,包括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认识、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个人的修养与行为等要素。

专业知识,包括学生发展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教师的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决定着教学技能的功能。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教书匠”、“读书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韩愈《师说》

韩愈对教师职业的解释,就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教育观和教学论。教师承担的是向学生传输哲理、知识,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其实质是“教师中心论”。

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师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技能,主要是讲和传授学生读、写、背、默等技巧和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

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技能的理论依据。

所谓学生主体,并非简单地指学生个体或群体,还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和特点,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教会学生学习。

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技能,主要是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即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必要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搭建必要的认知途径、提供所需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运用相应的学习方法,鼓励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3.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的构成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学科教学设计、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学业评价、反思与发展等方面的能力,是由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学科专业、学科教学、学生教育、自我发展等要素构成。

教师的教学技能,实际属于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学科教学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涵盖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的组织实施;从组织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到指导学生学习;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到正确评价教学和学生学业。

三、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即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为组织课堂教学或社会实践活动课制订的实施方案。

教学设计与备课(教案)的区别:

备课(教案)是以教材为依据,侧重于解读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依据,侧重于指导学生学习。《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学设计能力的表述(节选)小学:

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中学:

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1.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根据学科专业知识的特点和所教学生的实际,确定学生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并随学习的进程,形成梯度目标,循序推进。搭建教学重点与知识目标、教学难点与学习过程、教学难点破解与学习技能和方法应用的桥梁。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兼顾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立足于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熟悉的社会生活相连系。

强调理解,不鼓励死记硬背,不限制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向。鼓励学生参与和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对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及活动,应及时作出信息反馈。

规划除教科书之外,学生的学习领域和范围,并向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学习资料。2.教学设计的基本技能

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分析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分析学情、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精选和补充教学资源、确定教学方式和方法、编排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等能力。

(1)认识学科《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学科《课程标准》是为学生制定的学习标准。明确规定学生通过学习,应该在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方面达到的目标。

学科《课程标准》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和需要出发,规定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需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师应从学科《课程标准》中,准确把握本学科教学的目标,正确处理知识与学习方法、技能的关系,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关系。

教师应从学科《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提炼本学科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等信息,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参考和依据。依据“课程目标”,设计学生学习本学科课程应该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需要具备的学习基本技能;学生学习本学科知识主要的认知途径,需要运用的基本学习方法;可以应该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学习目标。

(2)教科书

教科书,是教师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对教科书的分析,不仅要了解每一课的内容和具体的知识内容,还应分析每一课的结构、内容与单元主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知识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或地位,每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正确处理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一、正文(大字)与阅读材料(小字)的关系。

二、文字与图片的关系。

三、课文与补充资料的关系。

四、课文学习与课堂活动的关系。

五、师生同用一本教科书的关系。(3)学情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能否采用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学生能否实现学习目标,教师能否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不同学段、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和特点、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储备,以及兴趣和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应了解和掌握所教学生的这些具体情况,作为选择和补充教学资源、选用教学方式和方法、组织课堂活动的依据。

(4)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

正确处理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的关系

学科《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项具体目标,或称“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为学生制订的学习目标,理应称为“学习目标”。在“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是落实其他二项目标的关键和基点,也是实现其他二项目标的载体和平台。

不同类型和内容的知识,决定了学生应掌握的学习能力,也决定了相应的学习过程和需要应用的学习方法,更决定了学生能够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引导和帮助、指导学生达到和实现这些目标。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亦即重点知识。在每课中均处于核心的地位,具有统领性、代表性、典型性等特点。

教学难点需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确定,而非教师的教学角度。是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存在认知障碍、理解困难或实践难度大的知识内容。

教学难点的确定,应是知识学习与学习方法、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相结合的最佳契合点。难点绝对不能以知识点的形式表现出来。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尤其是学生在理解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困难等,确定本课教学的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属于知识的范畴,需在知识的层面上确定。

教学难点,属于认知的范畴,需在认知层面上确定。即必须依据学生在分析、理解时的难度,亦即学生认知的水平和能力确定。

对于不同学校、不同班级,每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一致的,难点则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

四、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

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师的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是实现学生学习目标、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

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合理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1.教学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

有利于学科专业知识的“教”与“学”,协调“教学”与“学习”的相互关系。

体现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鼓励激励的学习机制等)。

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应有助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感知等实践机会和成就感。

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实现自主学习。突出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功能,有利于学生应用和掌握学习技能和方法。适时引导,及时指导。

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2.教学组织实施的基本技能 教学的组织实施,主要包括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进程的调控、应变突发情况等能力。

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对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方式,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是教师实现教学活动方式的具体方法;教学手段,是配合方式和方法借助的工具。

不同的教学方式,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目前,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主要有情境、导学(学案、问题、案例)、讲授、启发、研讨、探究、实操等。

常采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有多媒体、网络、语言表述、文字载体等。

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不同的效果。

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各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手段,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以利于学生的学习。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

教学活动,是由活动对象、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方法,以及活动的环境等要素构成。

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有阅读、欣赏、提问(置疑、质疑)、研讨、探究、练习、实操等。

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关系极为密切。

能使学生获得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的机会,还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不同的教学活动,利于学生运用与活动内容和形式相对应的学习技能和方法,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将教学过程变为自己的学习过程。

教学进程的调控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主干部分,也是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现状和突发的实现事先未曾预料情况,合理调控教学进程,调整教学节奏,是保证教学完整性,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障碍的重要手段。

合理调整教学进程,实际也是 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突发预料之外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

教学中的突发情况,或因教学环境的变化,导致学生不适应或心理紧张,思维僵化;或因初次接触新知识,思路不清,出现认知障碍;或因认知角度不准确、方法不得当,结论相悖;或因思维过度发散活跃,产生歧义,偏离主题;抑或为了引起教师注意,故意制造麻烦;等等。

对教学中的突发情况,需要教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对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调控课堂教学进程的依据 学生是课堂教学和学习的主体。

实现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目标,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点; 关注学生学习,是教师在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时体现学生主体的表现; 合理调控课堂教学的进程,则是基于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教学手段和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诸如认知障碍、紧张心理、错论或怪论,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都是学生存在学习问题的具体表现。如不加以及时的引导、指导或纠正,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更难以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表象,及时判断表象所反映的学习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是保证学生实现参与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自主学习,进而获得成就感的重要保证。

调控课堂教学的进程,调整课堂教学的节奏,也是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人的重要举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诸如认知障碍、紧张心理、错论或怪论,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都是学生存在学习问题的具体表现。如不加以及时的引导、指导或纠正,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更难以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表象,及时判断表象所反映的学习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是保证学生实现参与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自主学习,进而获得成就感的重要保证。

调控课堂教学的进程,调整课堂教学的节奏,也是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人的重要举措。

有效调控教学过程的功能与作用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主干部分,也是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现状和突发事先未曾预料的情况,合理调控教学的进程,调整教学的节奏,是保证教学完整性,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障碍的重要手段。

有效调控教学过程,是保证教学计划和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落实的重要途径。合理调整教学过程,实际也是 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

合理处置教学生的突发情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活跃学生思维,还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气氛,消除对教学的干扰和影响的作用。

有效调控教学进程的宗旨与原则

保持原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和结构,保证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的统一。突出教学重点,弱化枝节末梢,有益于学生的重点认知。破解教学难点,消除学习障碍,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立足于学习技能和方法的训练,有助于学生进行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迁移知识和技能。排除干扰,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

调控教学进程,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杜绝随意、盲目。合理处置突发情况,需要教师冷静底判断和分析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或引导、指导措施,或稳定学生的情绪,或提供认知的角度、方法,或补充搭建认知途径的材料,或提示学生关注问题等。

五、学生评价能力 学生评价的定义

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制订的各项目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发展、情感态度等综合素质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判断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活动。

1.学生评价的宗旨和原则

学业评价必须坚持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落实课程目标,鼓励、激励学生学习为宗旨;遵循全面、客观地检验学生学习的原则。

学业评价,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摒弃“一考定终身”的错误认识。轻结果,重过程。

保护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学习优势和长处的发展。2.学生评价的与教学的关系

有助于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发展状况,为制定教育教学目标和选择教育教学手段、方法,提供参考和依据。

有助于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判断教学问题,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改进教学;协助教师判断教学目标的落实程度,并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在学生身上的表现形式和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

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促进师生之间的民主、和谐。3.学生评价的类型

选拔(标准)性评价(中考、高考)水平性评价(达标、体能测试)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

总结性(终结性)评价

选拔性评价、水平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各有侧重点,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有助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矫正。

任何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单一方式的评价,只能反映学生某个阶段或某一方面的状况,难以反映学生的整体状况和问题的根源。

中小学教师应了解各种学生评价方式,掌握不同评价方式的功能与作用。善于应用各种评价方式,发现学生的潜能。

六、反思与发展

《教师专业标准》对反思与发展能力的表述

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1.教师反思与发展的宗旨和原则

教师的反思是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应立足于全面、综合,旨在促进自身全面均衡的发展。

反思应有助于树立和增强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信心,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应有助于发展自己个性化,保护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

反思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依据,重点考查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的关系。反思不是找错,不纠结纰漏或瑕疵,应抓住问题的本质,既要分析错误,也要查找原因;既要分析问题,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

反思,不是照镜子,不能依据以他人的教学作为标准,对照、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应坚持发展、动态的原则,不能孤立、静止地分析问题。2.教学反思的基本技能

善于从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以此作为反思的素材。从教学或学生学业评价中,发现自己教学的优势或不足。

通过反思,认识自己在教育教学理论及观念上的误解,并能及时转变。通过发反思,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制订个人的成长规划。从教学反思中,结合学生实际,制订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措施。

第二篇:教师专业标准

一、《中学教师专业标准》4个基本理念

个基本理念理念之一:“学生为本”

按照《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的“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总结、反思,改变教法,由习惯于批量生产形成的固定课堂模式,转型为以满足个性需求的分类意识,尊重学生人格,启迪心智,改教为育,变单纯教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也传播探究、创造的方法。在尊重学生人格基础上,信任他们、鼓励他们、挖掘他们内在潜能,诱发他们学习动力,调动他们学习兴趣,完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对自己、对家庭、对祖国的意义,让学习成为学生自然本能的行为流露。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素质的劳动者、拔尖创新人才。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对每一个学生深入了解,包括:知识基础、生活习惯、个性脾气、兴趣爱好、结交人群、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个人优势等等,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要有育人理念与本领。

理念之二:“师德为先”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的“师德为先”,首先对老师在理念上要求:有理想,有职业道德,有准确的价值观,爱自己的事业;其次在行为上能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有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只有这样,才会尊重学生、对学生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才能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与学生共享生命历程。

理念之三:“能力为重”

这里的能力指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明确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不但要教书育人,并且还要用自身形象影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自身拥有育人能力,才能培育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使学生成人,必须把学到的知识能运用于实际。《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具体教学工作的能力要求,特别强调要“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新意、找到乐趣、找到灵感,才能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为学生“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找到不足、找到短板、找到漏洞,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让他们成材。《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对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研究,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他们的个性形成过程,提供合适的教育,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教师要做好真正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让学生今后能够走上成功之路。当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三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就能使学生真正成人、成材、成功。

理念之四:“终身学习”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终身学习”理念要求有三点:一是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经验和做法;二是学习新鲜知识及注重文化含量;三是秉持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成为终身学习典范。作为教师,要终身学习的观点,向大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可以体会到《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健全中学教师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保障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中学教师

专业标准》对中学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科学有效的指导作用,对教师的观念、知识、行为等提出明确要求,教师按照这些要求,不仅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也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突出了师德为先,要求教师要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要求教师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促进每个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强调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体现时代特点,要求教师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转化为教师的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就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三个维度

通过对《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的学习,认识到专业能力与专业知识(包括经验)和专业态度共同构成人从事专门职业的素质,成为胜任某项任务的条件。

1、专业理念和师德:是针对工作对象(学生)和工作内容(教育、教学)的稳定的信念和态度。人是理性的人,但并不是在每件事情上都进行一番利弊权衡,然后做出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人的习惯支配着人的行为。专业理念和师德,是教师专业习惯的基础。

2、专业知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知识基础,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经验:是隐形的、未充分化的专业知识。

3、专业能力:能力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条件。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我觉得自己在专业能力这个维度做的不够好。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

1.做教师要做到终身学习”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数学教师的知识要“面广识宽”具备科学方法论教育的能力。

2.教学生要突出生命教育。

教师要全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将保护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中学生的人格”,“信任中学生,尊重个体差异”。积极创造条件,让中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以及学校管理思维等,因为教师对教育和对学生的理解与行动将会更为直接地决定学生是否能够拥有一个快乐的学校生活。

3.课堂上要运用探究教学。

探究式学习方式成为了现在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探究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为目的的学习方式,能够多方

面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和思维的能力。由学生得出结论,总结出知识。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的去思维、探索和创新。

三、教师专业标准的十四个领域: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3.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6.关爱中学生,重视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护中学生生命安全。

7.尊重中学生独立人格,维护中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中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中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中学生。

8.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中学生的不同需要。

9.信任中学生,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中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10.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11.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位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12.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

13.引导中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14.尊重和发挥好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

15.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16.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

17.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18.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19.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五)教育知识

20.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21.掌握班级、共青团、少先队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22.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

(六)学科知识

26.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27.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

28.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29.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及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的联系。

(七)学科教学知识

30.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

31.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32.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

33.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八)通识性知识

34.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5.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6.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37.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九)教学设计

38.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39.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40.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十)教学实施

4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42.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

43.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合理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44.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45.发挥好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生活、集体活动、信息传播等教育功能。

46.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

(十一)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

47.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48.注重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49.根据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德育活动。

50.针对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

51.指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发展。

52.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53.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十二)教育教学评价

54.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

55.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56.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十三)沟通与合作

57.了解中学生,平等地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58.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

59.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中学生发展。

60.协助中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十四)反思与发展

61.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62.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63.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第三篇:教师专业标准通知

关于开展《教师专业标准》知识测试工作的通知

各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局直单位,各中小学、幼儿园: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构建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根据教育部、市、区有关文件精神,津南区教育局定于11月底开展《教师专业标准》知识测试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测试范围

按照我区具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称的在职教师(含2012年新参加工作且尚未定级的教师)总数的一定比例作为此次参加区级测试人选,剩余人员由各单位组织测试。

二、测试时间、地点

测试时间11月底,具体时间地点待定。

三、测试形式

闭卷笔试。教育局按中学、小学、幼儿园三个学段分别命题。

四、测试内容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五、其他要求

1.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准备,积极做好备考工作,确保测试工作顺利进行。

2.测试成绩纳入本人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末绩效考核,对测试不合格或应参加而未参加测试的教师由学校在绩效考核中酌情减分。

3.各单位培训干部认真核对需测试人员,并于11月6日前将《2012年津南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测试教师报名表》加盖公章报送到人事科,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jinnanpeixun@126.com邮箱。

附件:《2012年津南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测试教师报名表》

教育局人事科

2012年10月29日

第四篇:《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心得体会

本周,我园的学习任务是自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于2012年由我国教育部颁布施行。通过对此文件的学习,我了解到《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分为四点: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针对这些基本理念,《专业标准》可分为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六十二项基本要求。

以下是我在本次学习中的一些感想体会:

读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我清醒地认识到,幼儿教师在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方面,是学无止境的。特别是师德作风,必须在思想上崇尚、遵守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修养,才能真正认识善和恶,才能体验到加强道德修养的紧迫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依靠自己的专业标准去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个幼儿。而在专业知识方面,虽然我经过专业培训,但是由于时间太长,还得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通过学习老师们的工作经验和敬业精神,来丰富自己的认识、知识及才能,并且我需要时常静坐独思已过,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剖析自己的不足,对症下药,在下一个阶段,积极进取。

不仅仅是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喜爱所获得的快乐,还应该是教师给幼儿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在一次次研讨中收获和提升,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根基。我们幼儿园将继续不断学习,更新自我理念,追随时代需要,努力提升全园教师素质,为幼儿更好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师资环境。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我清楚地认识到,专业成长的空间是无限的,成熟是相对的,成长则是绝对的。刻苦钻研,是作为一个教师的责任感体现,自己在教学中技巧、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自己在孩子中的威信、影响家长们对我的信任。这需要我在今后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懈地学习,艰苦的实践,才能不断完善,尽快成长。俗话说“根深方能叶茂”,老师也并非人人博学,但只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充实、与时俱进,以博学为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给予幼儿所要的,做到自己想做的,付出我们该付出的,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让自己的工作更优秀,让自己的教育生涯更精彩!

第五篇:学《教师专业标准》有感

学《教师专业标准》有感

听了专家详细的解读《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如沐春风,才真正了解了小学教师的重要。它主要包括四个理念。

一 学生为本

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天真活泼,规则意识强等鲜明特点。小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平等权益。小学教师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小学教师应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教育工作全面负责,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因人施教。记得接任这个班时,班里来了一个残疾儿童,她小脑萎缩,走路需要人搀扶,孩子们都对他敬而远之,通过几天的观察发现这个孩子非常的自卑,学习也不积极,鉴于这种情况,我首先动员班级的孩子主动接近他,帮助他,和他交朋友,学习上我也不断的鼓励,生活中也非常的关心他,渐渐地,这个孩子变得爱说话了,学习劲头也足了,还和班级的很多孩子成了朋友。通过这件事我觉得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你把握好了,才能促进小学儿童生动,活泼的发展。二师德为先

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是身心迅速发展,可塑性大,理性认识萌芽并发展快对成人有相对依赖的儿童。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承认的精心呵护与帮助。因此小学教育更需要有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事业。小学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富有爱心、耐心和细心。教师要为人师表。有亲和力。汶川发生大地震以后,我听到了这样一则新闻: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发生整体坍塌,而此时80多名孩子正在午睡,五名幼儿园老师将孩子一个个抱出房间,30多名孩子获救,救援队赶来时,在废墟里发现了一个个小枕头,小盖被,也发现了年仅21岁的瞿万容和她怀中的孩子,她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坍塌的水泥板,紧紧护住了孩子。这就是对师德为先最好的诠释。

三 能力为重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时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小学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才能提供具有发展适宜性的教育策略。小学教师要主动把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通过实践---反思---在实践---在反思,提升专业能力。才能为孩子提供不断需求的知识空间。

四 终身学习

小学教师即使小学教育工作者。又是与小学儿童、与教育改革以及与社会共同成长的学习者。小学教师要形成终身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意识。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者的知识决不能落伍,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始终走在知识的前沿。

《教师专业标准》的学习,就像一盏明灯,既确立了我们小学教师努力的方向,又使我们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小学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些都是我们努力做好的事情。

下载讲义:教师专业标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讲义:教师专业标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专业标准题库

    2013淄博继续教育填空题库 1、(《专业标准》)是中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2、(澳大利亚摩尔杜克)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讲师大卫......

    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一、《标准》的基本理念 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是确立教师专业化的前提,也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依据。《标准》提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

    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笔记及心得体会 教师专业标准定位为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的专业基本要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 我在认真观看了三位专家对《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的视频之后, 收获颇多。下面是学习过程中所了解到的知识和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范文)

    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 我们深深地理解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

    教师专业标准学习心得

    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反思 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学习,使我认识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更加注重教师在现实教学情景中内涵和品质的体现,教师个体内在专业的加......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我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一边学习,一边暗暗结合自身教育教学行为反思,欣喜有之——自己做到了很多要求. 《标准》确立了四条基本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

    教师专业标准学习体会

    《教师专业标准》学习体会很幸运参加了本次在线研修培训,跟着曾老师、武老师、裴老师、杨老师等老师后面学习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后,再反思自己以前的以前的教学经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