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教师应树立大德育观(共五篇)

时间:2019-05-12 12:3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品教师应树立大德育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思品教师应树立大德育观》。

第一篇:思品教师应树立大德育观

思品教师应树立大德育观

学校教育以德为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此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德育即生活”因此,“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为品德教师不懈的追求。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校园里经常有一些学生,甚至是女生,说起话来,满嘴污言秽语,旁若无人;有些学生,因不满同学的指责,竟欧打同学致伤;因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有两位年仅十几岁的七年级学生离家出走;有些同学因迷恋上网,沉迷游戏,竟几天几夜未回家,为筹划上网费用,竟然偷拿同学的东西;令人不解的是,学校里,孩子们不是没上过思想品德课,也不是不知道那么多的大道理,有些学生在他律的作用下确实做的较好,一但失去他律往往就管不住自己,因此还是不断有问题发生„„作为思品科老师应善于抓住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适时进行指导教育,目前,当务之急是要采取科学的、有效的德育教育形式转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德育回归生活则为我们提供了方向。

德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我们的道德教育也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成长的环境出发,多采用一些符合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类实例来导入、来分析,让德育回归生活;德育要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多于学生沟通和交流,多参与学生的活动,了解学生心声和需求,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给学生写评语的形式,肯定学生的一些优点并委婉的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鼓励学生完善自我,积极上进。

所以我觉得德育只有关注学生成长过程的真实需要,才是有效的。德育要关注学生的内心需要。今天朱小蔓教授讲:道德教育是做学生心灵上的工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对学生发自肺腑真诚的关爱和欣赏是激发学生追求进步最佳的教育契机,一个成功的德育工作者,首先要是一位能走近学生心灵,关爱学生的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多,留守儿童问题成了教师教育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留意留守儿童的变化,关心他们成长和发展,并更多的给予他们缺失的那种关爱,让孩子们从老师这里得到温暖和安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而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从而使留守儿童的身心能健康发展。

让德育回归生活,让每堂课都成为师生生活中美好的回忆。

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雷锋同志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与集体是相互依存的。个人只有在集体中,并积极承担一定的责任、履行一定的义务,才能更好的维护集体的利益,也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一旦脱离了集体,就无权享受作为集体成员能够享受的权利。正如以往常说的“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一般情况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有时候也会发生矛盾,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并愿意放弃和牺牲一些个人利益。要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就要树立大局思想,时刻想着大局,胸怀大局,切实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关心学校和班级的发展。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明确,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并不是只顾集体不顾个人,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是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的。譬如,202国道修建中,占到了农民的土地和房子,老百姓都得到了相应的补偿。结合身边的实例,如在全县组织的篮球比赛中王某以怕影响学习为由在家长的纵容下,毅然退出学校篮球队;在学校组织的艺术节文艺汇演中,七

二、班文艺委员张某不顾实际给本班打高分的情况,以及九年级学生会干部,在卫生检查中,即使本班卫生打扫的不干净,也不顾他人反对,从未为本班减过分的实际,告诉学生,坚持集体主义就要反对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

同学们都知道:学校是个大集体,班级是个小集体,每个人如果都为集体着想,就能汇成巨大的力量。坚持集体主义就要做好集体分配的任务,为集体做贡献并不一定都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随手关掉正在滴水的水龙头或大白天正在亮着的电灯;不乱扔垃圾;关心和帮助他人;……

现在我们要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发扬集体的好作风,为创建优秀班集体而努力奋斗。如果每位同学都热爱自己的集体,愿意为自己的集体付出自己的努力,那么集体就会变得更有光彩。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后进生转化

“后进生”是指那些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两方面落后的学生,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种客观存在。尽管他们在班上人数不多,但不良影响力大。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班风、学风的好坏。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个教师应该树立“教育转化一名后进生与培养一名优等生同等重要”的理念,摈弃“精英教育”的思想。后进生转化的有效方法有很多,这里仅谈四种。

一、了解弄清“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后进生是一本厚实的书”。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和细细揣摩的书。但我们常常更喜欢阅读优等生这本书,却会忽略后进生这本更为厚实的著作。因为优等生给带去的是省心、是荣誉、是愉悦、是面子,而后进生是一本需要我们不断研究、解读的厚实的著作,它语言艰涩、难于理解。

要认真研读“后进生这本厚实的书”,老师就要“蹲”下来看学生。即老师要走近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当我们弄清“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或者是智力障碍,或者是学法障碍,或者是思想障碍,或者是外因障碍:因受疾病、社会环境、家庭变故、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等)之后,我们的教育才有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与后进生进行书面沟通

书面沟通可以谈得更从容和深入,可以有效避免面对面的拘谨和尴尬,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具体方式有:

悄悄话联系薄。可在班上开展“老师或同学,我想给你说悄悄话”的活动,师生互动交流。

操行评语。操行评语是对学生一学期表现所给予的总结,但往往失之于语言平淡、内容空洞、形式单调。我们可以大胆改革,把个性化操行评语变成老师学生之间感情沟通的桥梁。

赠贺年卡、生日卡。每当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常以赠送贺年卡表示情意。每位教师都会收到很多贺年卡。于是,我们可顺手拈来,借水行舟,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可在上面写上简短的激励语,也可借用名家名言,以表达对学生的希望、期待之情,这就很容易产生“期待效应”。

三、改进教法,实施分层教育

要引导后进生的转化,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其学习成绩。一般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按照中等学生的水平讲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的是一个学习目标,导致“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这显然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我们教育者应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课堂教学要改进教法。我们经过实践认为,在现有教育体制下,采取“分层次”教学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法。分层次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降低教学内容的起点,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课堂教学中分合结合,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合”的环节,又有面向学习困难生的“分”的环节。学生的作业也按不同层次布置,分A级、B级和C级。A级是巩固基础知识的,要求全体学生完成,这主要是面向学习困难生而设置的,B级习题主要面向中等生,C级则要求极少数优生去做。这样即使是基础较弱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独立完成A级作业内容,甚至有时也能做

一、两道B级习题,比较好地掌握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学习内容,同时也给优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重视课后的“补 漏”和“矫差”。一些学习困难学生因以往学习中“欠帐”较多,仅靠课堂已难以解决问题,对这部分学生实行课后“开小灶”是必要的。可采取集中补,同学帮和个别教。以及采取个别谈话、作业面批面改等方法,帮助学生查找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拿出改进和提高的对策。

四、对犯错后进生适当“惩罚”

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惩罚应是在关爱的前提下对犯错的后进生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这个措施首先必须确实必要,其次要有一个“度”,应该行之有效。在这个强制过程中,“罚”是为了爱,要“让爱做主”。我们在惩罚学生时更应该“路留一步,味减三分”,给学生留有改正错误的余地。

现在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少用惩罚性手段,再加上新闻报道中少数学生在受到批评后,动不动就寻短见,或是离家出走。这样的社会压力以及法律条文的规定,已使得许多教师几乎放弃使用了批评惩罚的武器。但是,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担负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总有一些惩罚让自己终身难忘。一般地说,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们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人的一生中必定会遇到许多的挫折、失败,所以在学生时代有了错误或缺点就应让他正确地面对,让他懂得自己应负的责任,接受为承担这样的责任而付出的代价——惩罚。这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宝贵财富,是不可替代的,只能自己积累。

那么,怎样进行“惩罚”呢?

惩罚之中讲策略。惩罚的根本宗旨在于“治病救人”,惩罚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是出于爱,一切都是为了爱护学生。罚是为了矫治缺点,而不是为了打击,甚至是伤害学生的自尊;它不是讽刺、挖苦,让学生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勇气,它犹如春风,催人奋进,它要求以情动人;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罚得无奈,老师也正为他着急,不安,难过;罚不仅仅是指出不足,更要给予学生以希望,应该避免说这样的话:你太让我失望了,我对你缺少信心„„这些话犹如利剑,会刺伤学生的自信心。罚中要多这样的勉励和期望:努力一下,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你能改正,老师信任你„„。至于罚的内容与形式,更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在苏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惩罚中,有罚学生“画画”、“写作”代替惩罚的,这类意在彰显学生特长的惩罚,更应该说是一种激励。我也学着用了一些方法,有学生上课不认真,就让其为我代收作业,等到了办公室后,再跟他谈谈课堂里的问题,使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要让他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有作业经常不完成的,我就让他自己确定一个时间补上,如果他比较调皮还想偷工减料,就跟他“讨价还价”,直到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为止;有学生经常违反一日常规,造成班级检查被扣分,就让他在课前五分钟为大家献歌一首,以示歉意。其实,惩罚和激励也许本是同一回事,只不过这种惩罚,“让爱做主”,因而更富有人情味,也更易被学生接受。

惩罚注意时效性。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更深,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延迟的惩罚处理会因事过境迁而使学生忘记、淡化错误行为,惩罚意义也不大。教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不能听之任之,等到学生的错误行为造成危害后,再来“揭伤疤”、“算总帐”,这样易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反感和对立,不利于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忌提“惩罚”,因为它极易被误导为“体罚”。但是适当的惩罚的确是帮助学生克服和杜绝不良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只是应该讲究惩罚的艺术,对学生的惩罚要做到:合法、合情、文明、科学、理性,这样就既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又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后进生不是天生的。转化后进生需要我们教师辛勤地去耕耘,不要“误人子弟”这警世名言要时刻谨记。看当今教育改革,坚持“以人为本”,我们更不要忽略了这些后进生,他们也是国家的花朵,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同样对他们寄予希望。没有不能转化的学生,只有不想转化的老师!只要开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

栾湾中学思品组于上午8点准时观看了专家做的模块五的报告与视频。本次培训活动丰富多彩,内容充实,效果较好。感谢网络研修平台,让我对新课程标准核心课程理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们将借本次研修的东风,认真学习和研讨,不断提高自己,使我校的思品教学更上一层楼。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通过课程教学来适应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发展有利呢?我认为上好思品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遵循适度“放”与“收”的原则。这样才能发挥好主导与主体的作用。

所谓“放”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意味着让学生能自己学懂的尽量自学,让学生在尝试中有个性地自行摸索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摸索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好方式。那么,应怎样去“放”呢?一是放之有纲,即要有放的思路和纲要,拟定学案就是一个好方法。二是放之有情,即要运用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变换教学方法,特别运用讨论、辩论、模拟法庭、电教手段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兴趣。三是放之有法,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特别强调成立学习合作小组,思考、讨论、合作、交流,进行研究性学习。

“收”就是根据了解的学情进行引导、总结。这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好方式。那么,又应该怎样去“收”呢? —是收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二是收要点和面结合。三是收要有高度。

好的教师,应当是一位出色的“导游”,他既为“游人”领出一条快捷路径,又能抓住每一处胜景予以指点评价。这样才能把学生导入知识的新境地,放手让他们探幽揽胜,才能做—名合格的“解说员”,达到导与讲、放与收的和谐统—,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思品观课报告

思想品德课观课报告

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

商冬梅

本思品课研修,我共观看了四节优秀课例。许庆珍老师的关于“依法治国“内容的活动课《我在成长》、李茂新老师的复习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复习课《预防违法和犯罪》、李绍娟老师的《热爱集体、融入社会》。通过观看这四节优秀课例,在认真观看、学习四节优秀的课例后,感觉到这几节课老师在教学设计上的确下了很多的功夫,都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教材,都能紧紧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 感目标三维目标去组织教学,创造出了和谐、高效的课堂。结合四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一、取得的成绩。

这四节优秀课例,我发现老师们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注重学生情感的提升;注重对学生生活的引导;无论何种题材,都努力地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教师真正走进生活,把生活引进课堂,做学生良好品德的引领者。

1、课堂生活化,教师做学生品德的引领者

《思想品德》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四位教师都抓住思品课生活化的特点,显示了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课上得真实、高效。李绍娟老师执教的《热爱集体、融入社会》都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教师制定了一套系列性的活动——孟杰的一天之篮球比赛、孟杰的一天之放学路上、孟杰的一天之倡议行动,三个活动贯穿课堂始终,而且活动内容的设计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使整节课有连贯性,学生的思维也随着课堂活动内容的深入而发散开,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储备。让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能在课后生活中践行。另外,课堂实现了高效,授课教师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明理。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比如:角色扮演小游戏:当你考试没考好时,怎样与父母沟通的?学生通过换位思考,体会到家庭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及时沟通。教师还关注了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及时调控学生的积极性。总之,大多数课堂是师生和谐共生的舞台。

2、注重合作、学生做课堂上的探究者。

这些课中高效的课堂,都注重了学生的合作。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得到了锻炼的空间、发展的机会、展示的舞台,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不可能每个同学都发言,因此大部分教师非常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尽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讲求课堂的效率、追求品德的和谐;所有教师均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心中的目标。李绍娟老师《热爱集体、融入社会》,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相应的活动——情景剧表演、撰写倡议书因为活动形式比较新颖、活泼,引起了学生广泛的兴趣,同学们积极参与小组谈论,每个小组都在积极准备表演、展示。徐庆珍老师的活动课《我在成长》中,有学生进行法律角色扮演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很积极地投入并参与课堂的每个活动。例如:情景剧表演,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而且能够突出主题,情节逼真,结局耐人寻味引发台下同学们思考;在说说我的班集体、剖析现实、撰写倡议书等活动中,学生也积极配合老师,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可见投入进了课堂中。

3、教师呈示的个人基本素质和基本功扎实过硬。

每节课节课中,教师都表现出较强的亲和力,始终面带微笑,教态自然,对学生进场进行鼓励和赞扬,有利于与学生创建民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语言准确度高,精炼、简洁,基本无常识性或者专业性的语病出现。体现了教师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扎实的基本功底。教师呈示的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即时评价能力较强。如在李茂新老师《预防违法犯罪》中,同学们对本组最后得分提出质疑而出现课堂混乱时,老师能迅速的把话题导入到本课的主题上来,自然巧妙的将矛盾及时的解决;无论是活动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能衔接的自然融洽,有条不紊;时间安排恰当、紧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既没有出现冷场,也没有出现活动失控等情况,体现了教师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课堂协调能力。

4、教师呈示的活动构建及问题设置与学生认知水平的相符。各位老师老师设计的活动,在活动之后让学生上台共栽合作树,活动设计新颖、有效,体现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学生有话可说、有所感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有所提高。体现了活动构建的有效性。

二、发现的问题。

寻找生活的链接点不够准。有些老师的课总感觉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教师设置的情境不够典型,与生活得链接不够到位。教师不局限于教材的设计,适时运用教学资料。但是,有的教师把所有的文化版面都进行了罗列,导致学生的学习空间变小,学生没有机会介绍自己的真实想法,没有充分的汇报交流时间,这就告诉我们不管教材内容是何种题材,教师在设计时都应关注学生,课堂上都要有探究的层面。

三、建议:

1、希望县里组织教学活动时,比如送课下乡、优质课评比等能在乡镇举行,让更多的教师能听到好课,把准思品课教学的脉。

2、《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课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要指导生活。希望任课教师在平时用心观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备课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学生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得以实践,能指导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应该是常态化的课堂,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世界,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观察体验。

3、高度重视品德课的教学研究。多数思品课的教学内容和语文课紧密相联,如果教师把思品课上好了,可以一举多得。既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希望老师们重视常识课,让我们的学生能全面发展。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感悟,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导帮助

第三篇:新课程下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师德师风新的体会

物理组林旭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创新都是新旧教学观念斗争的结果。那么,广大教师作用实施新课程、深化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实践者,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才能适应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呢?根据新一轮课改的宗旨和全面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树立以下新的教学观念:

一、树立人本的学生观

大家知道,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树立“人本的学生观”,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倾向,真正把他们视为具有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并将教学实施的重心放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情感、激励不断上进、促进和谐发展上。这是实施新课程、搞好新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树立发展的教学观

我国的教学观有一个演变发展过程:解放初期可称为“知识型”教学观;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80年代中期可称为“智能型”教学观;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可称为“育人型”教学观;进入新的世纪,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发展型”教学观(其内涵是“双基”加“智力”与“非智力”再加“学会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孕育而生。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偏重知识技能传授向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转变,既是当今世界各国教学价值观方面的一个根本性转变,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学不再是为学生谋求一纸证书、多少考分(不是追求短期、表面效应),而是为了开发学习者的个体潜能,促进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教学也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实现理想的“就业”目标,而是一种贯穿于学习者终身的活动。因此,树立“发展的教学观”,要求我们广大教师重新审视和定位自身的教学职责——要从单纯为学生的学习、升学作规划转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可持续发展作规划;要从单纯为当前考试、升学负责转变为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一生健康成长负责。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真正处理好“双基”与素质、智力与非智力、科学与人文、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从学生的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来谋划教学、实施教学,在教学实施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上都体现出“一切为了发展”的理念。

三、树立动态的知识观

在历史上有三种不同的知识观:一是认为知识是有确定性的价值的、中立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二是认为知识不是中立的,知识的创立以及创立后的学习都渗透了创立者与学习者的价值观;三是认为知识既有确定性的一面,又具有

不确定性的一面,它会随着认识的深化、社会的发展以及学习者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长期以来,在单纯“应试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在教学中所信仰与执行的是第一种知识观,即把知识看作“绝对静止不变”的东西,教师的教学也是孤立地、死板地进行,学生当然只能不加分析地“全盘接收”(形成的是静态知识结构)。但在现代教学论,特别是新课程中所体现的主要是第三种知识观,即动态的知识观。也就是说,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根据动态的知识观我们可以得知,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不仅是一个“接收、储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主动选择、分析、探究、创造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实施新课程教师教学“不能只为学生的一阵子着想,而要为学生的一辈子着想”;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质疑、探究、想象、创新,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持续学习的动力、习惯和能力。

四、树立开放的课程观

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所以“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具体表现为课标、教材、教学参考。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需思考课程问题,其任务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当然就只能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样一来,课程和教学逐渐成了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由此一方面导致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繁难偏旧”;一方面导致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和沉闷。新的开放的课程观则认为,课程不仅仅是指教材、学科知识,这是教科书、教学材料、师生、情景与环境的统一,是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的整合;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仅是知识载体,而是师生探知的过程;课程也不再是封闭、专制、静止不变的东西,而是一种开放、民主、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并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束缚的冲破、课程内涵的变化,课程空间的扩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照本宣科”,更重要的是深入地钻研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不断开发与创新课程资源;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不再以狭小的课堂作为传授知识的唯一场所,还要把目光伸向教本之外、教室之外、学校之外的广阔天地,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师生周围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切实加强课内外联系,搞好课内外结合。

五、树立合作的师生观

由于“师道尊严”的长期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地位过于强化,严重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导致教师教学走向专制、僵化,学生则丧失个性、缺乏灵气、滋生惰性。实施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重新审视和定位自身的角色地位、重新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并逐步实现以下转变:要从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乐队中的“首席”;要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程教材当做“靶子”(例子),引导并与学生一起用审视和探

究的目光来对待它,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认同或标新立异,教师真正做到与学生一起学习、思考、讨论、探究。这样,失去的只能是依葫芦画瓢般的墨守成规,收获的一定是知识更新后、思维放飞后、合作成功后的喜悦!

六、树立民主的教风观

记得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教师;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被完全颠倒过来了——站着的教师始终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学生们坐着的躯体里掩藏着的却是一个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刺耳,但的确我们仍有相当多的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虽然沐浴着创新教育的春风,站在现代化的教室里,讲授着新世纪的最新知识,但教育思想、教学作风却往往还是19世纪之前的“出土文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以独裁者的身份主宰教学活动,导致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严重失落,制约了学生主动、活泼、生动地学习与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开放的教学、是一种张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培育学生创新力的教学,因此必须实现教学活动的民主化和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真正实现民主化教学,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五条: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赏识学生、宽容学生、期待学生。一句话:要实施赏识教育、善待学生。

第四篇: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比赛】

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小学肖远义邮编:401332电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它诠释了在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的根本方向——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此,语文教师应当重视语文教育的宏观研究,牢固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呢?笔者据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粗表浅见,求诸同行与专家指点。

一、领悟“大语文教育观”的内涵。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成为具有发明创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信息能力、社交能力和判断能力的现代人。这种种能力无不与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密切联系,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只重视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思维发展及人格的完善却不同程度的忽视了。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状态,是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

大语文教育观,即把语文教育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它是针对微观语文教育提出的一种宏观的语文教育观念。它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扩大语文学习空间,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立足课堂,面向生活”,切切实实改进课堂教学。不再把语文教学简单地束缚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上,“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着重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念。

语文教育需要“大语文观”,“大语文观”则需要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念。作为语文教师应牢固树立以下观念: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的是人的能力培养和人的发展性教学策略的研究,确立正确的主体观,是“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改变“三唯一”(即:以课本为唯一的知识源、以教师为

唯一的知识传授者、以课堂为唯一的获取知识的场所)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把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把一味的灌输变成不断的探究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充满创造的活力。

其次,要树立过程观念。

现代创造教学观认为:现成的结论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发展过程。从孔子率先为师发展到现在,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一直是“结果教育”,古代多少贤人“四书五经”倒背如流时并不深谙其理,只有步入社会,经历人生几番挫折,才终悟所学乃至真至善之理。这说明“结果教育”只能使受教育者“知其然” 而不能“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育对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是大为不利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优化过程淡化结果。

第三,要树立语文学习新观念。

现在,很多学生乃至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家长,都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只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才是语文学习,只有对语文教材进行的学习,对具体的语文知识进行的学习才是学习,而其它的,如阅读文学作品,看报刊杂志、看电影电视等,就不是语文学习。这样的观念,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宽度、广度和深度。

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并且明确地告诉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凡是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内容都是语文学习。如商店里的海报、街上的广告、商品上的说明书、小说、诗歌、散文、电影、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知”“情”融合,做到“三个为主”“四个让”即师生互动为主,语言交际为主和学生参与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坚实起来。唯有这样,才能一步步地实现教学目标,也唯此,学生才能逐步学会学习,日渐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三、转变角色行为,践行“大语文观”。

首先,要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大语文教育观”首先要求培养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能力。在教学中应不断拓展:听要广泛,不仅听老师讲课,还要听广播、看电视及进行社会交际等;说要增多,不仅回答问题要说,课堂讨论要说,社会实践更要说;读要变化,过去读一般是揣摩文意,现在读还要筛选信息;写要实用,既写供闲暇欣赏的华章妙文,更须写好社会交际需要的各种实用文体。所以,在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还应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及思维技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大量课外阅读,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知识,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教学内容的延伸,既能补充教材的不足,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健全他们的人格。

面对21世纪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语文知识必须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统一,语文技能不单指听说读写和归纳、概括、综合演绎的技能,还包括语言信息的获取、识别、过滤、检摘、评注、编辑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内外语言活动和学生个性创造的作用,把听说读写训练与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培养以及品质修养等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大胆创新,大胆超越,不断形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风格,把学生培养成语文素养高、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其次,将语文学习延伸进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去。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语文学科既接纳各种信息,也放送着各种信息,这就要求学习者既在课堂上学,更在生活中学。语文无所不在,它在社会科学里,也在自然科学里;它在课上校内,也在课余校外;它在书本里,也在生活中。尤其是书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它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

“实践出真知”本是人尽皆知的道理,可传统的语文教学却有不同程度的忽视或是脱离实践。许多小学毕业生写请假条、通知、留言条等错误百出,甚至连常用的条据便条都写不成。仅此,便可烛照出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纠正的途径就是加强社会生活需要的实践教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堂上学得的知识,还应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还应把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结合社会生活,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很多知识只有和具体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从根本上去认识清楚,更何况还有许多知识只能到社会生活中去获取,在课堂上是根本学不到的。毫不夸张的说,学生在社会性生活实践中学到的某些知识远远超过了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若干倍。所以,将课堂教学延伸进社会生活的大课堂,将那些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活动纳入语文教学中,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正在向我们招手,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信心,倾注热情;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大胆探索研究,勇于实践创新,语文教育的明天将会更辉煌。

(此文获《小学语文教学》编辑部论文评比二等奖)

第五篇:教师应树立理念意识

教师应树立理念意识

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学习的奇妙与乐趣,理解学习的意义,丰富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此,我想:我们教师要树立“理念意识”,用高度的理念引领自己的教学行为;树立“学生意识”真正地在教学行为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活动的角色;树立“服务意识”,教师树立服务与学生的服务意识,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树立“方法意识”为了学生更好的乐于参与学习,我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不如“授人以鱼场”,我们不仅要教给孩子们学习的方法,更要给孩子创设引起思维挑战的学习情境场,还要给孩子们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经历体验发现、探索、挑战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真正让学生在体验中享受学习。

“理念的高度决定行为的宽度。”“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相信,在我们教师理念的转变下,我们的教学行为就会随之转变,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是有活力的,生命才是鲜活的。

下载思品教师应树立大德育观(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思品教师应树立大德育观(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网络思品优质课心得体会

    观网络思品优质课心得体会 紫泥中心金定小学 陈燕华 4月8日上午有幸聆听了两节优质思品课,它们触到了我的心灵深处。 第一节课是由福鼎实验小学林洁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

    浅谈初中思品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总结

    浅谈初中思品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总结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乃是做人之根本,学校教育理应坚持德育为先。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思品工作计划汇总(共五则)

    思品工作计划汇总8篇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我们要好好计划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了。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计划吗?下面......

    思品教案(共5篇)

    第三课 同济携手共进之 男生女生 简案 云梦倒店罗庙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男生女生在心理方面的主要差异;懂得异性同学之间积极交往的意义;知道男女生之间怎样进行正......

    【热门】思品工作计划(共五则范文)

    【热门】思品工作计划四篇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开始做一个计划。你所接触过的计划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思品......

    思品工作计划(共5篇)

    思品教研工作计划 在新年伊始之际,我们的工作也将如火如荼的开展。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在春天,我们就要将任务安排好,计划好。在新学期里,我们就要将计划圆满的规划好,制......

    思品 教案(共5则)

    第四课《我有一颗感恩的心》 孔埠小学 张军义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家庭生活中长辈对自己的呵护,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育,感悟家庭中的亲情。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自......

    思品教案(共五则范文)

    我要攀登 大庆路小学 刘倩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第二单元“成长不烦恼”的第一课。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学过《成长与学校》《成长与家庭》《成长与他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