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信息化教学资源 广开校本教研渠道 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用活信息化教学资源、激活校本教研总结

时间:2019-05-12 12:31: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活信息化教学资源 广开校本教研渠道 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用活信息化教学资源、激活校本教研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活信息化教学资源 广开校本教研渠道 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用活信息化教学资源、激活校本教研总结》。

第一篇:用活信息化教学资源 广开校本教研渠道 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用活信息化教学资源、激活校本教研总结

用活信息化教学资源 广开校本教研渠道 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用活信息化教学资源、激活校本教研专项总结

我校自全区推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试点工作开展一年来,在区教研室领导和专家的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导下,主要围绕校园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三大目标,把校园信息化建设作为基础性的工程,把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特别是把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用活信息化教学资源,全面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作为工作重点,使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驶入了高速路。

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工作,为我校的校本教研注入了活力,拓宽了校本教研的渠道,激发了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教研的工作热情。广大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学习教学理论,分享实践智慧,实现专业理想,逐步在这块肥沃的园地上成长,成熟,成名。现就我校在用活信息化教学资源、激活校本教研方面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丰富网络资源,为校本教研开辟源头活水

为了方便老师们学习,为了使老师们能及时的了解课堂教学的最新动态,也为了加快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步伐,学校先后启动了了西部地区远程教育项目工程,投资开通了中国现代教育网、校视通,建立了学校网页,接通了校园局域网,并通过其中的“教育资源”、“信息技术”、“空中课程”、“网校空间”、“教育资源库”、“数字图书馆”、“教育影视馆”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凭借网络教育资源“全方位、大容量、立体化、零距离、共享性“等优势,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形成了一种“高效、节省、便利”的教研形式,既节省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又节约了培训成本,实为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

学校开展校本研究的一种好方式。

二、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培训,强化教研意识

根据学校实际,我们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中国现代教育网、校视通上的资源的优势,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每周利用两个早自习时间进行网络学习,组织收看“学生课堂”、“ 示范课”等资源,并从视频课的教学设计、典型例题、习题精选、学科动画、扩展资料等方面来学习借鉴,还就相关环节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其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学习目标编写、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评价等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包括计算机基本知识、Windows操作、excel、powerpoint的使用等);多媒体CAI课件的制作与开发,多媒体课件的选择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原理与操作(包括网络查询和网络通讯的方法,Internet浏览器的使用和E-mail等基本服务项目的使用技术),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一年来,学校共组织开展网络学习培训25次,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实行集体电子备课和网上评课等模式,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 学校紧紧依托远程教育资源网、现代教育网、学校局域网、宁夏教研网中的“教案示例、媒体资源、探究活动、习题精选、扩展资料”,组织开展网上看课例,看设计,网上说课评课等活动,并将教学反思活动融入集体备课中,努力实现集体备课的广泛参与性。

在集体备课中,我校教师先是依据教务处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库中的教案独自修改,接着采取“四定六备”的形式开展集体备课。“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 “十备”,即备单元教材的分析、教学资源包的建立、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具的准备、共性

与个性教学设计的形成、练习题的设计、教学后的反思、单元检测试题的命制、单元教学得失原因分析。我们规定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每周运用网络资源库中的素材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教师按照“四定十备”的要求,踏实有效地进行备课活动,备课时任课教师要反复研读教材及本知识系统所涉猎的相关教学资源,追求活力课堂,高效课堂,做到广采它山之石,为我所用,努力提升了教师备课的综合素质,努力实现了网络教育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我们要求教师一课一反思,要求教师依据课堂上知识生成过程中的相关事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反省、分析后制定应对策略,努力提高教师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我们还组织老师们在学校网页上上传自己的教学设计、课件、录像课、论文、教学故事等,以供其它老师通过回贴的方式借鉴、讨论、答疑、解惑等。

这样的网络备课,网络教研,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教师们往往足不出户,就能参与网上备课和网上研讨,与名家对话,与名师切磋,与同伴交流,增加了信息流量,丰富了信息储备,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

四、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交互性,建立教师成长的“传、帮、带”机制

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理论和业务水平,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学校采取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师徒结对形式“,不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学校要求名师、骨干教师每学年与一位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结对子,一同学习,一同实践,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学校以网络教育资源为平台,以学科教研组、骨干团队为主体,促使教师与资源对话,与同伴对话,在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中明道理,长见识。同时我们还通过网络与县内外的兄弟学校开展网上联片教研活动。如本年度中就与县

内的石狮中心学校、预旺中心学校进行了网络环境下的联片教研活动。上体办法是学校组织某一个年级组的老师就某一单元的或者某一课的教学设通过网络与联片学校进行集体备课,或者是通过网络祖上直播课堂实录,邀请兄弟学校同年级、同学校的教师听课、评课,以达到共同研讨、共同诊断课、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为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贡献各自学校的教育智慧。

五、借鉴网上成功的教研模式,开展专题性教研沙龙活动

本学期,我们在观看了宁夏教研能力大赛的视频后,颇受启发,于是组织开展了组内专题性教研沙龙活动。一般来说,组内专题性教研沙龙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准备阶段。组内教师根据学校教务处在校园网上公布的教研专题库,自选主题,自定论点后,由组长根据组内教师的特长实行组内分工,要求组内教师利用运程网,校园网以及自己教学素材库中的相关资源对所选主题进行前期论证;二是研讨论证阶段。学校组织全校学科组的教师集中研讨论证。组内成员根据专题要求和分工内容引用相关教育理论、名师名言、教学设计案例等内容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论据。在此过程中台上台下老师积极互动,或提出质疑,或阐明自己的观点,直到辩清楚,弄明白为止。整个活动场面气氛热烈,思辨敏捷,效果非常不错。本学期进行的组内专题性教研沙龙有五年级语文组的“学生习作‘可炊之米哪里来’?”、四年级语文组的“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六年级数学组的“口算最优化方法集锦”等六个方面的主题。三是成果展示阶段。活动结束后,学校教务处要么将专题活动的过程制作成文本集,要么将各组的教研沙龙实录上传于学校网页,以求校内外同行评议、指正,谋求专题成果效益的最大化。

六、网络展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催生了课题研究的如期开展 目前我校有正在研究中的区、市、县级课题9个。如何促使这些已经立

项的课题健康、有序地开展呢?以前,我们发现有个别同志申报了课题后,并没有真正投入多少精力做研究,只是到了快要结题时才闭门造车,临时补过程性研究的相关资料。这样缺少指导、缺少监督的研究,不仅没有实效,而且还会在某种程度上败坏学术风气。现今,我们要求所有的课题研究的完整资料或上传于学校网页,或上传于宁夏教研网上,从立项计划书到过程性研究资料,从阶段性研究成果再到结题报告,全过程全方位接受专家和同行的指导、质疑、监督。这样做既保证了课题研究的如期真实完成,也增强了课题研究的公开性,科学性。应该说这是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走向真实化,成果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总之,我校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的背景下,校本教研的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活跃。今后我们还将会沿着这条务实、创新、活跃的教研思路,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的平台上,不断创新,使我校的校本教研锦上添花。

第二篇:201409(优秀教研表)扎实开展校本教研 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扎实开展校本教研 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是当代教师生存的概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当然教师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增加或者学历层次的提升,还意味着个人的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要促进教师专业化不断成长、必需要增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引领教师持之以恒地学习。

可是,当前校本教研(教研组)活动中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教师专业发展。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研活动中大量存在的是“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教研活动中比重最大的是“听布置,执行具体事务”,与其核心工作“教学研究”相比,“管”的色彩似乎偏浓,“教而不研”或“教而少研”是常见的现象。

2、教研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组内交流活动及开课——说课——评课活动等。教研活动停留在随意性的层面,没有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研究;

3、教师们缺少专业发展的意识和教研的内驱力。我们的教师比较长于内省而缺乏公开自我、倾听与回应以及问题化与问题解决的习惯与能力。教师们经验有余而反思不足,缺乏内驱力的被动的反思,影响了教学研究质量的提升。

所以我们要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让老师通过校本培训把握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校本培训改进工作—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通过校本培训完善自我—走进自己的“真实世界”,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寻回校本教研的根——打造优质常态课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式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粉墨登场”,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让人陶醉,回到现实却很难有这样的教学效果,现实教学往往很难象公开课、观摩课那样进行。常态课是教师学生接受最多的课,教学基本是常态课进行的,因此上好常态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在校本教研时我们打出了这样一个口号:打造优质常态课。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聚集课堂”,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校本教研的根在课堂,我们必须“聚集课堂”,从小问题中探究出真问题:即课题研究课堂化、课堂教学课题化。要把校本教研与课堂教学做成一件事,让教师带着研究意识上课,围绕学校的整体规划在课堂上研究、改进和提升。这样,教师才能因课堂叙事、因课堂反思、因教学需要而进行理论学习,把课堂教学改革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也不会因为教研而增加工作负担。

基本的操作流程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讨——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

上学期初,我们征集本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根据轻重缓急将它们排列出来,在10个问题中,将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作为本学期教研活动的主题。针对这个主题,我们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开展理论学习,搜集有关的理论文章提供老师们选择学习,这样老师们就会感到这种与实际运用紧密结合的理论学习十分有用,能使课堂观察的目的更加明确,更容易发现问题,也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例和总结提炼校本教研成果。同时我们也鼓励教师自学并撰写心得体会。

然后通过双周的组内研讨课,集体听评课进行专题研讨: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备课,并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加入自己的创意。听课教师要针对上课教师的创意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观察,看上课教师围绕问题做了哪些努力,还有哪些不足,自己能给他以什么建议。这就加强了听课环节的针对性。

在评课环节,首先由上课教师认真反思授课过程,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设计思路,并就教学方法的适当性,实践与预先设计的吻合程度谈自己的看法;听课教师要针对自己在课堂中的观察,围绕上课教师的创意仔细斟酌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给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

然后大家坐在一起围绕执教教师的创意进行专题研讨,进行互动交流。比起以往的评课更加具有条理性,问题思考得更加深入透彻。这样就加强了评课环节的针对性。通过一个学期的探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研学环节形成了四步操作模式: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质疑——指导学生释疑——鼓励学生自评互判。

这几年来,我们立足课堂,服务课堂,抓住教学中的某一个细节,各个击破,取得了显著成效。

2、在 “海星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形成了具有本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这也是经历了一个学习、提炼、完善的过程。

(1)我们先是利用一段时间进行推门听课,找出我组课堂教学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找到我组课堂评价表的主导思想。根据大量的听课,我们发现教师普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课堂教学现状,教师虽具有一定的新课程理念,但在教学方式上还是比较单一,教师讲授多,学生自主少,缺乏师生互动;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在优质课比赛中,教师课堂教学又呈现出新的问题:一是过于放手,对教师应有的主导权把握不足;二是教学活动多,但流于形式,没有为教学内容所服务;三是课堂驾驭能力欠缺,无法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根据现状,然后我们在教研组内开展了一次“我心中的好课”的主题研讨活动。通过研讨引导教师重新审视自己以往课堂教学行为的得与失,初步形成对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3)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海星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了本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经过一段时期的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升了组内教师的备课效率,促使教师依据学情落实重难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提升了组内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减少了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行为,大大提高常态课的质量;提升了组内教师的评课行为,改变了以往评课凭总体印象、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等不太合理的评课现象和标准,使得一堂有效的好课,有据可依,有理可持;提升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学质量也得以不断提升。

海星09届初三(初一/初二)期末成绩比较分析

二、落实校本教研的精髓——打造精品公开课

公开课和常态课绝不应该站在对立面,他们应该相辅相成,是家常菜和盛宴佳肴的关系。尽管家常菜是我们生活的主要食料,但吃惯了家常菜,再到宾馆吃吃美味佳肴,对我们的胃口绝对是一次质的提升。况且,吃过了美味佳肴,有心学习的人一定会发现,这些美味佳肴对我们今后的家常菜品质的提升是一次多么好的示范和启示。因此这几年我们在打造常态课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初步形成了公开课磨课四部曲:

第一步:先从模课开始(模仿名家的课):因为现在网络资源发达,同一课内容在网上有很多的相关资料可以借鉴,通过借鉴一些名家的课,可以使上课教师少走很多弯路。

第二步:个体研究,设计教案,尝试说课并进行试教:上课老师认真备课,设计教案,然后把自己的教学思路、设计意图,在组内进行交流,并进行第一次试教。

第三步:小组研究,完善设计,再次试教:首次试教后,教研组内集体研究,群策群力,共同修改教学设计,反复推敲,理清教学思路,完善教学策略,形成新的教案后,再次试教。

第四步:群体总结,资源共享,个体提升:教研组内集体研究每个教学环节,落实每个细节,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再试教。

最后,大家觉得成熟了,于是,就由上课老师作为总的厨师,把这道凝聚着全组教师智慧结晶的盛宴呈现出来。因此在优质课比赛上,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执教老师的精彩,更可以看到凝聚在这种精彩背后的集体备课的智慧结晶。在这种“四步曲”的活动中,教师教学水平得以不断提升,教研组的凝聚力得以增强。

可以这样说,没有经历过公开课打磨的老师,即便他(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理念,或许他(她)的课上可能会迸发出灵动的火花,但课堂往往是粗糙的,其细节是经不起推敲的。而,“细节决定成败!”教学的细节恰恰是高效课堂的保证。多年来,我们教研组不仅坚持每人每学期一堂公开研讨课的教研方式,每学期的校级优质课比赛、每学年县级优质课比赛、市级优质课比赛更是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舞台,一个又一个的老师就这样在无数的公开课的磨砺中成长起来。

从2006年开始,我们组内已有三人获得舟山市优质课比赛的一等奖,一人获得浙江省新生代课堂教学比武一等奖,大大提升了教研组的整体实力。

当然精品公开课的打造更离不开常态课的积累,没有常态课的稳扎稳打,就没有公开课的激情飞跃。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公开课成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一大捷径,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表面的师生互动和课堂活跃,往往大量的提问,所提的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又太难;提问时,几乎没有等待时间,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展开就要求回答问题。因此课堂效率往往适得其反。于是在2006年,我们立足课堂,以“如何用恰当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为主题,开展校本教研,在2006年的市思品优质课比赛中,我根据课文的重难点从整体上设计一条线索,根据线索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使所有问题环环相扣,分析和综合相结合,部分和整体相结合,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思维不断走向深入。因此获得了市优质课一等奖的好成绩。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会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我们同时也发现很多时候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因此2007年,我们把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7年,周红燕老师在省新生代优质课比赛中,成功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从而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说起思想品德课,很多学生往往感觉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学习的兴趣,于是我们把“创设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作为上学期校本教研的主题,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挖掘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设计生活化的教学问题——在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然后在今年的市思品优质课比赛中,我组的秦相斌老师成功运用这一模式,从而获得市优质课的一等奖。

结束语:教研文化的根在课堂,只要我们辛勤的耕耘,扎实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就一定能逐步增强校本教研实效,促进学校教研文化的形成(变独立为合作,变说教为践行,变客串为主角,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研究的主人、发展的主人)和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

1.让公开课引领常态课

公开课有很强的观摩性和展示性,可以展示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研究成果;可以展示教师的思想与理念、素质与水平;可以展示学生的优良学习状况。因此,教育管理者要花大力气精心打造公开课堂。学校每一两个月以年级和学科组为单位推选出教师代表轮流上课;学校教研处组织学校课改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员,对公开课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形成评估报告,重点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意见。每年的第二个学期,大约在10月份后,用一至两个月的时间进行优质课比赛,邀请校内外专家参与评审,做好点评工作。

进行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实验研究,就需要把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成广大教师平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优化常态课教学过程。公开课和优质课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养和教学水平,有着很大的引领作用。

2.让听评课提升常态课

听评课活动是常规的教研方式,抓不好,往往会出现执教者“作秀”、评课者“忽悠”的现象。为把这项工作引向深人,教育管理者有必要采取“点面互补、跟踪深入”的方式。面就是“教师全员参与听评课,每人上好一堂课”;点就是跟踪一个教师或一个教研组进行系统性听评课。听评课后,要求教师写出教学反思,课堂案例分析。学校教研处要在常规听评课、公开课、优质课等系列听评课后,收集、研究、交流、评选、奖励教师的教学反思、随笔、案例分析等。在此基础上,学校不定期跟踪检查听评课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新变化。随着听评课的深人研究和督导,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就会明显提升,常态课的效益和质量就会

明显提高。3.让常态课也精彩

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效益:

(1)加强常态课的管理。多年来,很多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偏重于依靠教师个人的素质和水平,而轻视对常态课的过程管理。要改变这种倾向,首先要以创新思维构建新的教学常规,引领教师转变教学行为。对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测试、反思等校本教研工作实行细化管理,引导教师有效工作,指导学生制订自主学习和发展计划,并配合教师的课堂内外学习指导方案而进行有效学习。其次,教学常规管理既要量,更要质。管理细则上不能只看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量,还要对教学质量提出具体指标,否则,很容易助长教师浅尝辄止、不思进取的工作作风。再次,教学检查要深人。教学督导中我们常发现学校在检查教师教案时,很少顾及教案的规范、质量和原创性,更没有作出对教案的评价,而只是草草签上时间、盖章了事。这就造成教师只为应付检查而写教案,甚至是抄写教案、重复使用教案的现象。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人调查研究,研制出符合校情、学情和教情的教学常规管理和评价机制,调

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为常态课教学注入活力。

(2)不定期地随机听课,及时反馈听评课信息,督检整改出现的问题。

(3)组织研讨会、教研沙龙等活动,就课堂教学存在的有关问题让教师们进行主题研讨。(4)让教师自觉进行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对于每个教师都会产生缺憾,所以说“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如果教师只注重教学实践,不进行教学反思,那么自己的教学就不会长进,甚至会出现滑坡,课堂教学也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笔者认为,教学反思有两层含义:一是对课堂教学反反复复地思考,努力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二是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与措施。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解剖自己的课堂教学,就是寻求自己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创新。解剖了课堂教学,反思了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你就朝着高效课堂的建设迈出了一大步。

下载用活信息化教学资源 广开校本教研渠道 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用活信息化教学资源、激活校本教研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活信息化教学资源 广开校本教研渠道 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用活信息化教学资源、激活校本教研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