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育课题阶段总结二
第二年度(2009.9-2010.7)
班主任工作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
课题研究进展报告
在上级领导和海城市教师进修学校科研室的指导下,我校的《班主任工作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组在上一阶段的总结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和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更加清醒和理性的深刻理解班主任工作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完善发展教育理论知识,过程中更加注重科学与实际相结合,实效和发展相结合。在研究构成中使得课题组教师的教研水平和学生的品德素养用了进一步的提高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和平、合作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流,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生活日趋信息化,国与国之间的距离逐步在缩短,但以人的全面素质为决定因素的竞争也更加尖锐了,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而在当前社会,一些现象令人担心。精神文明导刊2007年第一期报道:①‘2004年底,南京大学校园内出现了一封署名为“一位辛酸的父亲”的信,信中一位父亲控诉儿子对父亲除了索取还是索取,从不体谅父母不说,为了多要钱物,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浙江某高校研究生嫌家穷欲解除父子关系,放狂言要踩死老父’;社会缺乏感恩的土壤,一些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遭到严峻的挑战。这些例子说明学校教育不能离开德育教育,和谐学校期待感恩教育。以人为本,完善人性,始终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
一、实验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定期开展课题经验交流会,对各子课题研究绩效进行评估。
1、举办校内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树立典型班级和文明标兵。
2、研究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论文和总结形式形成阶段性成果,为研究积累材料,着重探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发展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实验过程注重观念的转变和操作实践
七年——“自觉”教育;八年——“责任”教育;九年——“理想”教育
阶梯递进,针对落实,系列活动,以面促面。七年:“自觉”教育
重点:“学习自觉,劳动自发,生活自理”——自觉性培养活动。首先是家长会、年级大会的广泛动员,明确诸如生活自理的基本要求为一周至少做一次家务等等要求及目的意义,再组织本年级同学“自觉性主题”大会演讲、高年级同学广播演讲。制作了《告家长书》及自我、家长评价表。组织清晨巡查作业大队,组织“三.八节”“我为妈妈做件事”.学校值周劳动、“温馨标语牌设计活动”(张贴、展示)和自觉绿化活动:班内柜、橱绿化,学校绿化。另有和学校活动结合的自主自觉教育: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争章活动;“我长大了”换巾仪式;新世纪贺卡制作竞赛;“跨世纪”大型班会活动;主题班会等。为了让学生加深体验,还组织学生参观“好八连”教育基地,评选学习的“挑战冠军”,“进步冠军和总分冠军”,张榜并大会表扬等。
八年:“责任”教育
重点:“责任,我明白,我体验”主题活动。分四大层面:
1.培养对自己的责任心---如:“过好青春第一关”活动,有“青春期心理辅导讲座”,“悄悄话信箱”;“争当学习冠军活动”,(学习情况评价、反馈,家长会展示,“学习冠军”表彰大会,代表发言,摄影留念)。有“责任心之我见”---自制格言竞赛活动,评选学习,汇编成册,通过展示颁奖加深印象;有“十四岁生日活动”等。
2.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心:如“小鬼当家“活动,平时要求每周至少为家庭做一次家务,假期任选一天,全包各类家务,体验父母甘苦,写作成文《难忘的一天》,进行照片、评价和作文展。
3.培养同学对班级的责任心。如“我为班级增光彩”活动,即要求同学积极主动地为班级做各类好事,诸如拿牛奶,出黑板报,包括最佳值日班长、卫生员、搬水员等,帮助病同学复习功课、搬水等,期末总结所获奖项,评选出年级“光彩之星”并表彰。开展主题班会,进行正面教育,如“我的“家”,我来当”,“责任---体验着,快乐着”,“学生仅仅是学习的责任吗?”还有系列广播活动---“夸夸我的家”,show出同学、干部、老师的风采。
4.培养同学对学校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心。如“放飞梦想---十年后的我”漫画大赛展示颁奖。(实际也为初三理想教育作好铺垫)再如迎奥运英语演讲大比拼;值周劳动发扬传统;校首届“科技节”绘画、爬行车比赛,科技节节水活动、师生蓝球比赛一展风采,体验责任心等
九年:“理想”教育
重点:以“勤奋学习”为核心的“扬起理想的风帆”理想教育活动。如“树理想,战一年,争做优秀毕业生”,全年级学生总动员。“争做优秀毕业生”,国庆计划、实践、评价。“手拉手、不掉队”互助组竞赛活动。“自信、进取、扬起理想的风帆”年级活动,请来上中、南模的上届校友谈自身经历、感想与体会,明确:在初二“责任心”基础上,再树自信心,进取心,勤奋学习。(爱学习、敢学习,会学习)另还有理想与升学指导专题讲座等。
三、本课题初步成果
进一步增强师生的道德修养与情感素养,更新养成教育方法促进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掌握先进的德育方法,端正教育思想,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改革,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构建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和健全多途径、多方位的养成教育和习惯培养教育网络,转化认知型。养成教育观念,使养成教育生活化、具体化、系统化,将养成教育渗透、整合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掘和构建校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体系,积极创建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及保障机制。
四、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点:
1、“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还须进一步理顺。
2、部分学生的文明自律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
3、德育环境的优化还有待增加完善。
辽宁省海城市牌楼中学
《班主任工作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主
2008年3月(执笔:岳志强)
第二篇:德育课题阶段总结一
第一(2008.9-2009.7)
班主任工作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
课题研究进展报告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正是面对这一重要问题深入研究,逐步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高文化科学知识,高道德素质,的要求。
我国目前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达3.67亿。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一双双关注的眼睛。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新挑战、面对的新问题,提出了亟待完成的新任务及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新要求„„它们如同一个个巨大的问号和叹号,叩问着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呼唤着期待着来自实践的回答!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以知识为载体的“知识经济”风靡全球,社会对人才的标准越来越高,不仅需要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更需要相应的道德素质,给教育带来巨大挑战,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一、确立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确定实验对象和活动主题,分年级确定实验班级和参照班级。制定各主题活动实施办法和评价机制,采取多途径、多种方法进行相关主题活动,并对活动情况、效果,作出具体记录或情况调查。观察跟
踪记录,进行阶段活动检测与反馈,总结阶段性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经验。进一步充实和修改《牌楼中学学生考核制度》,进行新一期的家长会和新一轮的家访,撰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二、确立本课题的研究方式方法
常规管理抓得实,抓得细。经过逐步的完善,学生德育管理制度已基本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继续抓好学生、班级的量化管理。学生的量化工作以《牌楼中学学生考核制度》为准则,对月德育分不及格的学生与学校处分制度挂钩,这增加了它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支持了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挖掘一批有专长的人才,学校开展了“艺术节”系列活动,内容丰富,有棋类、电脑、摄影、演讲、朗诵、英语讲故事、演讲、物理小发明、书法、插花、剪纸、泥塑、政史地知识竞赛、体育运动会等等,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并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建立学校、社会、家长三点一面的网络功能,加强了学生的安全教育。明确了对家访的要求,学校对家访进行统计,并纳入到文明班的评比中,加强了对家访工作的力度,据统计的数字表明,每个班都完成了学校给的任务。加强了警校挂钩,牌楼派出所的指导员针对性的给全校的学生上了三次法制教育课,并且针对学生常出现的交通安全情况上了课,而且还与我校共同组织了“交通安全教育图片”的宣传。在第十周组织了一次全校性学生“消防安全演习”,大大提
高了师生的消防意识。每一次的长假期,如,“国庆”、寒假等,学校统一印制“假期须知”,规范学生的假期活动,以减少违纪和其它意外事故的出现,并要求家长配合学校予以监督,除此,学校还收集一些校外的教训性的资料。
注重对优秀学生的正面宣传和对差生的转化。学校在加强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的基础上,对差生侵注了大量的时间。一方面通过对差生在学习加强辅导,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开办德育学习班,指出他们的不足,为他们指明努力方向,并进行法制教育。另一方面,依制度对违纪学生进行处分,有的是吸烟的,有的是打游戏机的,有的是对老师不尊敬的,有的是上课违纪屡教不改的,等等,对这些学生的处分,对全校学生起了一个很好的教育作用,维护了学校的正常的教学秩序。由于我们的措施得力,本学期的处分学生明显减少,对这些学生的处分,对全校学生起了一个很好的教育作用,维护了学校的正常的教学秩序。为了给这些学生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对表现好的,学校会依据一定的程序撤消处分。为了弘扬正气,加大正面学生的榜样作用,利用升旗仪式或颁奖大会对各类考试、各类比赛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公开的颁奖,学期结束时,评出学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优秀团员加强学校的宣传文体活动和学生会的工作。学校除了对出好校园黑板报、宣传橱窗外,对各班板报加强指导和监控,对外宣传上加大了力度。
加强对新教师在班主任工作的培训和指导。在新教师培训班上,让新教师详细我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和班主任的有关要求,在实际中,以开会和个别指导的方式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一个学期的几个新班主任的工作来看,他们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三、下一阶段的研究构想
继续落实家访工作,办好家长学校。要求组长组织1-2次较大影响的年级家长会,每学期班任到家访率要求达40%以上,力争全学年普访率达100%。校拟定召开一次后进生家长座谈会和后进生转化工作探讨会。
加强警校共建文明活动。本学期联合乐从派出所落实“交通安全学校”与“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各项工作继续抓好德育阵地建设,构建校内外德育网络,组织好年级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开辟板报心理专栏,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同时要加强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辽宁省海城市牌楼中学
《班主任工作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主
2008年3月(执笔:岳志强)
第三篇:德育小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德育小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自我校课题立项这两年来,我们这些一线的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按照课题申报书的预定目标,积极制定了自己的子课题以及自己的研究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了实验研究工作。截止目前进展顺利,课题研究已基本进入结题、成果汇报、总结阶段。现把在我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的情况及阶段性成果汇报如下:
一、通过深入调查学生在校、和在校外具体表现和家庭影响因素,分析出了我校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多数学生在校表现:
1、他们表现出智商高,聪明活泼,好胜心强。(女生居多)
2、逆反与任性、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能独立面对困难和挫折。(男生居多)
3、他们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相互关心爱护,不易理解和同情别人(班级干部在内)。
4、经常吃零食,消费高(占百分之百)。
(二)通过对学生调查,学生对父母的态度为:
认为父母给自己做饭、盛饭、洗衣服等对自己非常关心的学生高达80%以上,父母每年都给自己过生日的95%,而认识到父母付出的仅有32%,只有10%人知道妈妈的生日。
通过对家长调查研究,结合独生子女学生在校表现,我们发现他们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造成孩子对感恩没有足够的认识
有些家长对别人要求很多,而回馈很少。现在许多父母缺少感恩意识,怎么可能教孩子产生感恩之心?再者,父母为孩子做事,自己认为是理所应当,从不要求言谢,孩子根本意识不到家人、父母的付出,怎谈感恩?
2、孩子没有体会感恩的机会
过去我们的大多数家庭孩子多、生活条件差,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深沉的爱,也就自然地接受了情感教育。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很少有机会再体验父母的艰辛,也就很少体会感恩了。
3、孩子感恩的想法一般不会受到鼓励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孩子自发的感恩得不到表扬和鼓励。
4、家长对孩子的溺爱
现在家庭孩子少,几个大人看护一个或两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在情感上被动的获取,不知道回报,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形成了心中无他人、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长此以往,孩子们自然就缺少爱心,缺少责任感。
5、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感恩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学校、读名牌大学、成大业为头等要事,却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理所应当,丝毫没有内疚之感,也根本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
6、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感恩教育活动少
二、基于以上情况,我们采用了一下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
经常组织有针对性的各种活动
1、我们经常学习、讨论有关感恩的专题文章,并以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橱窗等为阵地,全方位地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发动。
2、各班定期召开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
各班的每次班队会,老师们都与学生共同策划、准备。
3、有效地开展其他活动,提升了学生的感恩意识。
我们年段的“亲近父母,感恩情深,”的家长会,在会后每位家长都收到孩子写给他们的亲笔信或爱心卡,许多父母看到信或后泪流满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得到校领导的好评。
其他活动我们也能精心指导。每次学校组织的“感恩教师”“庆六一,童年心曲”方面的文艺活动和国旗下一分钟演讲活动,在庆六一活动中我们学校参加的人数最多,人人参与,而四年段汇报的是以“感恩”为主题的节目——《游子吟》《读唐诗》《可爱的鸟儿》《音乐之声》,受到了市、校领导的好评;此外,还有许多同学参加有关“感恩”的征文比赛获奖并汇编成书,其中刘洪和林宜萱两位同学参加泉州市“敬老爱老”演讲比赛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
我们还经常要求学生利用周日或其他在家时间,实践自己的感恩活动,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展了为父母做事,对父母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服,体会和感受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弘扬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传统美德。
3、我们还鼓励孩子阅读有关学会“感恩”的书籍。据统计我班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读过《感悟父爱母爱》,百分之九十的人读过《爱的教育》;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充分利用班队会或课前三分钟等时间学习了《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
4、充分利用作文的机会表达学生对父母的爱。利用作文课以《父爱》或《母爱》或《妈妈我爱你》《感恩父母,与爱同行》等为题写作文,要求细心观察父母每天的的言行后,写出真情实感,再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由作者朗读并由教师讲评,从而使学生感受父母深沉的爱。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我们还组织召开了一期“感恩父母”的主题家长会!在这个家长会上好多家长走上讲台给孩子们讲了在外打工、工作为生活奔波的经历、见闻、感受、希望!孩子们明白了父母的不容易、发誓要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4、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通过举行演讲比赛、举行作文比赛、开展“尊师重教”活动。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用语,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问好,遇见年长者(不管是校内职工、还是校外来校办事人员)自觉问好。教师节,帮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如帮老师擦办公桌,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还组织同学们“感谢师恩”的贺卡制作大赛、展览。
5、开展下列活动以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1)每周“我为同学做一事”。(2)“今天我值日”活动。(3)写一篇你受挫折的故事。
(4)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人,然后写周记。
6、这两年来,老师们坚持不懈地与学生共同搜集了与“感恩”有关的名言、警句、诗文、故事,并背诵。
在语文课上,老师们还相机指导与学生共同来根据所学内容自己编“名言“关爱,会使人走向成功。
激励是攀登者的力量。关爱,是成功者进步的阶梯。
得到了关爱,等于努力进取的人拿到了迈进成功彼岸的金钥匙。记得教学完《游子吟》后我们的孩子们也积极地创编了自己的“名言”:
“妈妈的鼓励像春风、细雨”;““母爱如春雨”“妈妈,是你给了我生命,给了世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不会因为爸爸、妈妈的„太差‟而使我的理想搁浅,因为,我懂得那是爸爸、妈妈对我的爱”……
记得教学《游子吟》这一节语文综合实践课时,我们还组织了一场辩论会,学生深深体会到:父母亲无论是“打”还是“骂”的评价,都是父母表达对我们“爱”的方式。
7、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挖掘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三、通过对学生的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现在学生有以下明显的变化:
1、学生对老师有礼貌了,当犯错误后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在课堂说话的少了。2、大多数学生知道关心父母并主动帮大人做一此力所能及的家务,和过去相比,独生子女家长们普遍反映学生们开始变得懂事了,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开始懂得了家长的爱不是理所当然的,和父母顶嘴的次数少了,沟通交流的多了。可以看出我校开展的感恩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对学习较差的同学和遇到困难的同学,学生会主动帮助。过去粗言烂语,爱打闹的学生,如今待人有礼貌讲话也文明了。
四、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课题组在实施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课题组也发现实施阶段存在一些问题: 社会、家庭环境给学生的某些负效应,宜重视。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使本课题研究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下去。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
虽然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接近尾声,但感恩教育还有必要按以下方式长此进行下去。(1)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充分认识加强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开展感恩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2)明确目标,扎实推进。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宣传教育,各部门、各班级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班会、黑板报、宣传栏、征文、演讲等形式,寓教于活动之中,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家校结合,齐抓共管。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必须坚持家校结合,要采取多种形式,要求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做好该项工作。
(4)在各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特别是要在语文课堂上做到“情满课堂!”“情系语文课堂与感恩同行!”
第四篇:层教学课题阶段总结(二)
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
第二阶段总结
迎河中学数学课题组
分组分层教学的开展做到了有计划有落实。现将本学期分组分层教学课题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总体情况:
1、由于统一了思想,教师能将其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保证了分层教学能顺利展开和各项交流活动完成的质量。
2、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与经验交流和研讨,充分利用课题组科研的平台,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具体案例说明了如何进行分层备课、分层上课以及分层布置学生任务等。
3、继续经过该学期得继续努力,实践证明分组分层教学是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整体数学成绩(后附对比班级期末成绩);同时能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情况得到提高!
二、阶段收获成果
(一)实践成果:
1、学生的提高。(1)自信心提高:实行分组分层教学后,学生的自信心有了很大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他们如果是C组的就做简单的题目,如果会做了,再做B组的题目。基础打好了,成绩比以前提高了,觉得有些数学原来也是很简单的。
(2)学习自觉性提高了,比以前更喜欢上数学课了。因为数学课有加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层次题目,加分给他本人及本小组争得荣誉。
(3)培养团队精神:分组分层教学把几个学生的成绩捆绑式地放在一个小组,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即一个人进步,全组都进步,一个人违反会影响全组的积分,所以提高他们团结、互助、自律的精神。
(4)学习成绩提高了:这是最主要的,也是最明显的,数学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进步都较为明显,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能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能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
2、教师的提高。充分地体现集体备课的力量,通过备课、上课、评课,我们的青年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数学一线的骨干,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成绩。
(二)理论成果:
1、教学体会
2、教学反思
3、教学论文(论著)等。
三、阶段思考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
1、怎样克服学生分组分层中的自卑心理?如何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客观地宣传分组分层教学有利的一面,强调分层是动态的分层,只要努力,就会有进步,就可以升级,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克服自卑心理。
2、今后研究方向:如何使分组分层教学更充分地发挥其积极效应,全面提高教学成绩和班级凝聚力!最后在教学改革的路上大家继续思想统一,齐心协力,今后在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连接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很多教师的分层教学教案需要尽快落实,这也将是我们继续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之一。总之,课题研究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我们刚刚走完其中的一程,但我们会冲出重重迷雾,迈过道道险关,勇往直前。
寿县迎河中学刘克 2013
第五篇:19中学德育课题阶段总结
初中生新市民养成教育校本德育课程 研究与实践阶段总结 沈阳市第十九中学
和平区作为实验区承担了“十二五”国家级德育课题《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本课题的研究是针对德育脱离中小学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脱离中小学学生主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脱离与学生生活实际的不良状况,开发既具有生活气息又真正让学生参与的富有地方资源的德育课程,从而促进中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使中小学德育工作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适应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强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具有较大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我校“初中生新市民养成教育校本德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于2014年被批准列为“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的子课题,现已一年,现将近阶段工作做以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新时期对教育的根本性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新形势下对学校德育认识的深化,它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来到沈阳工作、生活。如何使这些新市民从思想和行为上迅速的融入城市生活,成为我们身边的一份子,需要全社会做大量的教育工作。特别是他们的随迁子女相当一部分也来到沈阳生活和学习,他们心智尚未发展成熟,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思想上更容易产生波动。但他们也更渴望融入城市生活,更希望成为一名新市民,更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教育工作。
目前关于新市民特别是新市民子女的教育各地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我校作为和平区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指定就读初中,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生总数近80%,构成我校生源上的一大特色。他们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家庭氛围,导致外地孩子与本地孩子之间的诸多不同,特别是在行为习惯、礼仪修养、文化素养、道德水准等方面差距明显。这些因素使我校德育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第一,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务工家庭的父母忙于工作和生计,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指导教育,这类孩子的家庭教育成为盲区,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第二,许多学生小学时候在农村或偏远地区小城镇读书,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以后才来到城市生活,基础教育相对落后,没有养成系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第三,生活条件艰苦,流动性大,归属感较差,自卑心理严重。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和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也给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面对这样一个错过了小时候兴趣培养的关键期、前期的文化引领基本空白、行为自由随意而不讲规矩的特殊群体。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牢记责任,不辱使命,认真分析研究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实际状况。大家发现这群孩子虽然有许多不足和缺陷,但也有许多闪光处,如吃苦耐劳、纯真朴实、容易相处等。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非常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渴望学习一技之长。虽然现在生活条件艰苦,但更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在城市里工作、生活,成为一个新市民,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虽然他们的不足和缺陷增加了学校工作的难度,导致了学校发展的困境,但只要我们转变视角,改变态度和教育方式,积极开发,扬长避短,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一样会出众、优秀,成为融入沈阳这座大城市的合格新市民。如何引领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市民,我们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开发地方德育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德育课程,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学生行为养成、思想道德和人格的健康成长。
二、课题研究
(一)研究内容
1.研发校本德育课程教材,使教育系统化、规范化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特点,我们规划设计的的德育课程分为四个部分:懂礼仪、遵道德、爱沈阳、做贡献。我们相信:通过补习缺失、改掉陋习、树立典型,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一样也会成为出众、优秀的新市民。懂礼仪: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程度,用良好的语言、行为、仪表、仪态展示自己的风采。
遵道德: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为载体,践行沈阳人基本道德准则,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明素质。
爱沈阳:介绍沈阳的地理位置、人口构成、政治地位、经济文化情况。
做贡献:结合家庭教育,以身边好人、优秀毕业生、文明市民为榜样,立足身边,为“第二家乡”沈阳做贡献。
学校编辑校本德育教材,七八年级上下各一册,共四个部分,每学期上八节课,使教育系统化、规范化。
2、开展多种规范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丰富体验中完善言行
活动育人是教育永恒的规律。作为教育者,我们深知这一点。所以,在实践中,我们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各类规范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生规范意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们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沈阳市第十九中学学生一日常规》,开展“行为规范达标评比活动”,评选“行为规范示范班”。积极利用学生群体中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监督、管理作用,设立学校行为规范监督员。启动“优秀学生”、“校园文明标兵”、“班级之星”评选活动,激励导行,各班每学期评选1次,每次可评选十多名学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获得品尝成功的机会,并逐步完善评价体系。
设计启动“行为规范特色班”建设活动。各班从本班学生行为习惯的整体表现出发,以学生的特点或弱点为切入点,师生研讨共同确立创建主题。如“遵纪班”、“自律班”、“惜时班”、“诚信班”、“爱心班”等。各班围绕创建主题展开系列活动,设计制作班标、制定班规、打造班级特色文化、设立班级行为规范监督岗等等。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强化,会较好地促进学生文明素质的整体提升。
3.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年龄特点,开展教育活动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开展全校性整体活动和年级系列活动,体现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层次性、新颖性和实效性。如组织“国学诵读经典活动”,“礼仪之星”评比活动,“知沈阳,爱家乡”活动,评选“身边好人”活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等。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请各界成功人士作报告的活动,通过自觉遵守法律纪律,维护社会公德的教育,开展争做社会好公民、家庭好孩子、学校好学生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好学校每一项设施,利用媒体舆论宣传活跃校园文体生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创建各具特色的校园、班级文化,逐渐形成“自强、自立、自信、自尊”的良好校风、班风。各班级加强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力争达到每班有班歌、班训、班级公约,有适合班级学生的评价标准,逐渐形成师生和谐、精神振作、身心愉快并具有本班级特色班风、班貌。
学校适时开展文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发挥他们的特长,展示个性风采。并把有体育特长和爱好的学生组成体育训练队,进行严格系统的训练,发挥他们的优势,培养集体荣誉感和拼搏向上的精神,也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探索一条新的出路。4.提高家长家教技能,让学生在合力中养成良好习惯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家教活动,总结外来务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有效经验,提高外来务工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育人质量,解决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管轻疏的问题,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开展家校互访,教授家教技能。倡导班主任主动到学生家上门了解情况,班主任每学期对外来务工家长普遍走访1至2次,班主任手机24小时开机,出现情况随时与家长联系。班主任通过家访、家长到校、家长会、家长学校、电话联络等途径,提高进城务工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办好家长学校,规范有效办学。家长学校让家长走进学校,坐进课堂,学有所得。每学期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和家长为进城务工家长举行专题讲座,介绍好的家庭教育经验。创设活动平台,推进家庭教育。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活动,借助活动提高家长素质,优化家庭育人环境。如评选“孝心小使者”,假期要求学生每天帮父母做家务,体会做家务的辛劳,感受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
设立家长开放日,增进家校沟通。每学期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在运动会或其他活动时邀请家长参加,在活动中发现各自孩子的特长和闪光点,使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真实的情况。构建信息平台,促进家校互动。定期通过家校通发放《家教指南》。收集提炼优秀学生成长的个案,积极推广他们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不定期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引导进城务工家长针对特殊时段或特殊问题给予指导,如每年寒暑假、节假日等。5.开展个案跟踪研究,让学生在矫正中转变不良行为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转变已有的不良行为习惯更是不易。在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有一部分孩子的陋习根深蒂固,光靠单纯的规范学习、活动参与是难以奏效。在实践中,我们需关注到了这部分孩子,并积极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对他们进行个案矫正研究,为他们付出了更多的爱心、耐心、恒心。
各班为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较差的2-3名学生建立跟踪档案,每月做一次跟踪记录,由班主任或科任老师和同学指定帮扶,努力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这种方法主要针对行为上存在严重偏差的学生展开。
6、丰富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中得到激励
制定评价制度对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在对学生进行了规范宣传之后,校行为规范监督员每周进行常规检查,检查结果第二周公布在学校橱窗,每周根据检查结果颁发流动红旗。各班也设有班级行为规范监督员,参照学校检查内容每天管理班级,每月进行综合评价,结合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的意见评出一月的“文明小标兵”“形象之星”,对进步较大的同学授予“进步之星”。学生在学校里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回到家要么把学校的习惯忘得一干二净,要么受家长的影响回到初始状态。我们拟把家长评价作为一个评价指标,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使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得到落实,也借此督促家长注意形象,对孩子产生正影响。
“行为规范达标评比”活动中,以前学生违反了规范,班级就会被扣分,会影响流动红旗的争夺。我们拟对班级在哪方面做得特别出色,或者为学校做出贡献的,进行加分,这样就可弥补前面被扣的分。这种双向多角度的评价是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是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目的 1.科研目标:
探索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初中生新市民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程体系及校本课程教材,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应用于德育工作的实效。2.育人目标:
使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逐步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为将来成为合格的新市民奠定基础。3.工作目标:
提高教师德育理论水平和艺术,整体提升教师的德育工作水平,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三)研究的对象
我校2013年入学的学生,目前为八年级。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行为研究法为主,并辅之为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三、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6月)
1.通过专题调查、理论研究、专家论证等方式确定课题研究方向,明确研究思路,向和平区课题组申请课题立项。
2.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根据研究方向和学校特点确定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细化任务分工,夯实研究基础,为后续研究做好准备。3.课题开题论证,对于课题实验教师和实验班进行实验前培训、辅导,开展理论学习和培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提高对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能力。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6月-2015年6月)
1.各实验教师和实验班根据学校课题研究方向,结合学校特色开展研究。
2.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库开展创设新市民养成教育德育校本课程的研究,形成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校本德育教材。3.召开阶段研讨会,在前期形成阶段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德育实践完善校本德育课程,并形成我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操作模式。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6月-2015年9月)
1.进一步提炼理论成果,丰富实践操作模式,进而形成适应我校特点的校本德育课程,初步构建起新市民养成教育德育课程体系和实践模式。
2.形成《初中生新市民养成教育校本德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3.形成具有初中生新市民养成教育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校本教材。4.形成实验教师论文汇编。
四、阶段研究成效、成果 目前我校已编写《初中生新市民养成教育校本德育课程教材》,隔周一节课,由班主任授课,要求完成教案,德育处检查。部分班主任撰写了初中生新市民养成教育校本德育课程教育实例。
通过班主任授课和各项活动的开展,使我校学生整体面貌有了大的改观,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好学,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为将来他们成才,走向社会,成为一名新的沈阳市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家长的配合是我们工作中的难点,一些家长由于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有将学校当做托儿所的思想,把孩子放在学校不出事就万事大吉了,加大了我们班主任的工作难度。需将学生家长的教育纳入我们的日常工作,加大力度,使其尽量配合我们的工作。
六、课题下阶段研究重点及预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