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残疾人康复知识
残疾人康复知识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残疾人。任何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源于社会的需要。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数以千万计的人不幸残疾。为解决急剧增加的残疾人的康复需要,导致了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现代康复医学在概念上和体系上是对传统医学的革新,它的工作对象不是疾病而是障碍,它的工作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和保存伤病员的生命,而主要是强调功能训练,整体康复,最终重返社会。现代康复的概念是:综合地协调利用医学的、工程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和其它一切可能利用的措施,使残疾者的功能复原到尽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最终目标是使残疾人成为自立于社会的人,与健全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我国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是从1988年以白内障复明、儿麻后遗症矫治和聋儿语训等三项“抢救性”康复开始,到“九五”期间已扩大到低视力康复、肢残手术与系统训练、残疾人用品用具等九项康复。经过多年的努力,已使300多万残疾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残疾人康复事业不断的深入发展以及残疾人康复需求的不断扩大,为残疾人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康复服务日显重要。
(一)、康复的基本概念
康复的定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所下的定义,康复是指综合、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和其它措施,对残疾者进行治疗、训练和辅助,尽量补偿、提高或者恢复其丧失或削弱的功能,增强其能力,促进其适应或重新适应社会生活(见图)。
在现代社会中,残疾人和任何健全人一样,都有作为人所与生俱有的生存权利,但是身体和精神的障碍却使其权利、资格和尊严遭到损害。康复的意义就在于恢复这种做人的基本权利,因此,康复的含义不仅包括预防、治疗、训练等方面,还包括恢复人类天赋权利的意义。
康复对象
康复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增加,慢性病和老年病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因此,康复的对象还应包括老年人及慢性病人。
常见的康复病种为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颅脑损伤、截肢、手部损伤、关节炎、脑性瘫痪、智力发育低下、情绪及行为障碍、心肺疾患、营养不良性残疾以及盲、聋、哑等残疾。
康复的原则
残疾使残疾人暂时离开社会生活的主流。对残疾人通过功能训练,整体康复,最终目的是使其成为社会上一个有用的成员,重新参加社会生活,履行社会职责。为实现这一目标,需在康复工作中为残疾人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使其获得重返社会的功能,因此提出全面康复。现代康复遵循的全面康复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1、医学康复
凡是医学上为达到康复的目的而应用的功能诊断、治疗、训练和预防的技术和科学,称为医学康复。医学康复的工作内容包括功能测定和康复治疗。医学康复的主要手段有:物理治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营养治疗、康复工程等。必要时还应用手术治疗。
医学康复在康复的全部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残疾者得以全面康复的基础,对于康复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育康复
教育康复的内容包括对肢体残疾者进行普通教育及对智力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者进行特殊教育。教育康复的主要对象是残疾儿童和青少年。
对残疾人进行教育康复,应当适应其身心特点和需要,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化教育和身心缺陷补偿的同时,还要加强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需要创造条件。
教育康复是一个需要各有关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关心、协作的重要问题,应列入康复计划之中。
3、职业康复
工作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在康复过程中,为残疾者考虑工作和职业问题,对加速整个康复进程十分重要。
职业康复包括就业咨询,职业能力测定,就业前的职业教育与训练,就业安置,随访等工作。最终使残疾者能切实达到从事某项适当工作的适应能力。职业康复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仅仅是一个工作安置问题,在职业康复中还要注意启发残疾者对待工作和就业的积极态度,及其对自我价值的认识。
4、社会康复
实现残疾人重返社会的目标,仅靠上述康复措施是不够的。事实表明,决定残疾对于一个人日常生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环境。社会康复则是为消除环境障碍而采取的措施,它是指依靠社会帮助和残疾人自身力量,从社会的角度推进和保证医学康复、教育康复和职业康复的进行,维护残疾人的尊严和公正待遇,创造条件使残疾人在交通、住房、医疗、教育、经济、家庭生活、婚姻、娱乐、法律等各方面与健全人平等地享有权利,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实现其自身价值。
使残疾者获得全面康复,是现代康复的原则。由于各类残疾人存在着不同特点和需求,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应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康复措施。对于残疾儿童,则应以医疗康复和教育康复为主;对于功能稳定的而又无经济来源的残疾成年人,则应以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为主。
康复标准
各种因素影响着残疾人可达到的康复标准。这些因素包括功能状况、心理状况、康复措施、社会因素等。但起决定性因素的不一定是功能状况,例如:一个盲人可以有高水平的康复,而一个视力正常的残疾人则可能仅达到低水平的康复。
康复的标准,可根据残疾者的功能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而定为高、中、低三级,见表。
(二)康复项目
视力残疾康复
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两类。
常见病因与防治:
1、沙眼--沙眼是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症,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沙眼致盲的主要原因是它严重的并发症,如睑内翻倒睫、沙眼性角膜溃疡。对于沙眼,只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可以预防,家庭中要做到一人一巾,公共场所要做好毛巾的消毒工作。得了沙眼要及时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白内障--最常见的致盲眼疾,是我国致盲的第一位原因,它是由于眼内晶状体混浊而造成的。白内障常见的有三种,即老年性、先天性和并发性。
(1)老年性白内障:最常见年龄在45岁以上,年龄越大发病率愈高。初时视力逐渐减退,病情发展缓慢。
(2)先天性白内障:可因孕妇在妊娠头三个月内感染风疹而引起。婴儿白内障多为非进行性的,生下来瞳孔内就有灰白色的混浊。对视力的影响取决于晶体混浊的程度和部位,混浊明显或位于中央部的,影响视力就严重。
(3)并发性白内障:由于眼部其它疾病,如虹膜睫状体炎而发生的白内障。
先天性白内障如严重影响视力,则可于患者一岁后进行手术,视力恢复较佳;老年性白内障晶体要全部混浊(医学上叫成熟期)才是最好的手术时机;其它疾病引起的白内障,要根据病情来决定是否手术和手术的时机。任何白内障患者必须具备手术条件才适宜手术,否则手术徒劳无益。
3、青光眼--是以眼压持续或反复增高为主要特征的影响视力并导致失明的一种严重眼病,多为双眼患病。青光眼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先天性、混合性等类型,其中原发性青光眼较为常见。早期往往无自觉症状,有的患者感觉头微痛、眼胀、视力模糊,或看电视后感头痛,经休息或睡眠后可恢复正常,如此反复发作,次数增多,视力逐渐减退,眼压持续增高,压迫眼底神经,导致视神经萎缩,视野全部丧失,最终双目失明。
青光眼发病常由情绪波动及睡眠不足等原因诱发。因此,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情绪,注意饮食,常服用蜂蜜润肠通便,多吃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和蔬菜。
4、眼外伤--包括角膜异物、眼球钝挫伤、眼球穿孔伤,烫伤及化学烧伤等。
(1)角膜异物:常因处理不当,造成感染而引起角膜溃疡,严重的角膜溃疡有引起失明的危险。
(2)眼球钝挫伤:主要是较大的金属块、石块或工具冲撞眼部所引起,常见于儿童玩弹弓、掷石头或拳头击伤。
(3)眼球穿孔伤:是由锐利的器械(铣、剪、刀、铁片、玻璃等)刺伤或因爆炸时弹片损伤,穿破眼球造成。
(4)化学烧伤:主要有酸碱两类。尤其是强碱溅入眼内后,只要延缓急救数分钟就无法挽救视力,而将导致终身失明。因此,一旦发生,即在现场急救,可用生理盐水或自来水、井水、河冲洗,连续冲洗10-20分钟后尽快送入医院治疗。
工作要点
1、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防盲治盲的有关知识,增强人们防盲治盲的意识。
2、对符合复明手术条件的应尽早动员其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城镇要重点帮助无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统筹医疗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视力残疾人士进行复明手术;农村地区可采用在本地医院手术或组织医疗队下乡的形式,有计划地安排和解决白内障患者的手术问题,并在手术医疗费上予以减免。
3、视力在0.05-0.3之间的低视力患者,可让眼科专业人员为其配带低视力助视器,同时辅导患者学会使用助视器。
4、一旦发现盲童,应尽快设法送其到盲人学校接受特殊教育,使他们获得同龄正常儿童应具备的能力。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来发展盲童的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以代偿其视觉障碍,并从中使他们的语言交流、行走活动、生活自理、学习知识的能力得到发展。
5、成人视力丧失的残疾人,他们的心理压力是很大的,他们能否回归社会主流,职业训练及辅导非常重要。在接受职业训练前,盲人通常要接受康复训练,使他们可以在失去视力后仍能独立生活。康复训练内容包括独立行动、社交活动、自理能力及料理日常事务。
智力残疾康复
智力残疾是指智力低下,也称智力迟滞。是指在发育时期内一般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水平,同时伴有适应性行为的缺陷。它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第一,智力功能显著低于一般水平;第二,社会环境日常要求的适应能力有明显的损害。
智力残疾形成的原因有产前、产程、产后及其它不明原因等因素。弱智一经成为事实,就很难完全治愈。教育虽有效果,但也不能使弱智儿童完全恢复正常。所以,预防弱智的产生非常重要。要做到预防,必须做好优生、优育、优教。
对智力残疾康复的教育与训练应该制定和实施以下基本原则:
1、可接受原则 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训练内容应选择儿童容易接受、符合实际发展水平和特殊需要的。
2、实用性原则 在选择和确定智残儿童教育康复和训练内容时,应切实考虑到儿童未来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教给儿童脱离生活的或远离生活的“死”知识。
3、趣味性原则 对智残儿童的全部教育和训练应该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尽可能在游戏中学习,在生活中训练。
4、循序渐进原则 尽量将康复训练内容分成小步子,按照一定的顺序循环训练。
5、缺陷补偿原则 在教育和训练中,有目的地对智残儿童的身心缺陷进行 补偿和矫正,促进其尽快康复。
6、集体训练与个别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在集体训练中,可根据儿童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分层分组进行。个别训练要根据每个儿童的实际水平和具体需要对各部分内容适当增减,学习进度和要求允许有一定幅度的调整。
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
1、感知能力训练 要求:藉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的训练。
2、运动能力训练 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 大运动是指身体姿势或全身的动作而言,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从儿童的发展来看,有很明显的顺序性(弱智儿童也按这个顺序发展),并在一定的月龄范围出现(弱智儿童就不一定按同龄正常儿童同样的月龄范围出现),这是因为运动的发展与生理成熟有密切关系。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机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动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动作,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这些动作较小,也较精巧,精细动作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作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手段,是与人交往的工具,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小孩来说极为重要,弱智小孩绝大多数都有语言障碍,因此康复训练中,语言训练占极其重要的位置。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点、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 认知能力主要是指认识事物的能力,弱智小孩这方面的能力很差,主要原因是认知能力建立在概念上。而概念要用语言来表达,弱智小孩语言差,不能用语言表达概念,因而认知能力就很差。要求:能逐渐做到利用视和听认知外界事物,懂得生活常识、自然常识等,并作出正确反应(语言或动作均可)。
5、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生活自理是指小孩在不依赖他人的帮助下,每天必须进行的最基本动作,主要包括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如厕等自理能力。自理训练和认知、体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因而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育水平选择时机,训练越及时,效果越明显。要求:能逐渐做到会运用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和步骤,照料个人每天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并能配合环境,运用已有的自理常识,应付生活上的需要。
6、社会适应能力训练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与他人(包括儿童与成人)交往的能力,作为社会的一名成员,小孩必须适应他所处社会的文化背景或要求,因此必须结合年龄教会小孩一些生活常识,以便被社会所接受。要求: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7、通过游戏进行训练和学习儿童之需要游戏,犹如成人之需要工作,儿童从游戏中学习,“游戏”就成为儿童学习的媒介,是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长伴侣。游戏能增进儿童身体的发育;增加受教育的机会;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协助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发展。听力语言残疾康复 婴幼儿和小儿时期发生听觉障碍的儿童,由于听不到声音和语言,无法学会说话,因而发生语言障碍。
常见的听力残疾有:
1、传导性耳聋 是因为声压波不能通过正常的气体传导途径传至耳蜗而致聋。
2、感觉神经性耳聋 由于内耳的病变或从内耳到脑杆神经通路病变而致聋。
3、混合性耳聋 如外、中、内耳均发生畸形、发育不良或病变,则造成混合性耳聋。
4、中枢性耳聋 脑杆到大脑皮层聂叶神经通路的病变可引起中枢性耳聋。
5、功能性耳聋 常见于成人的伪聋,患病病人的精神性聋。发现小儿听力及语言的发育水平落后于同龄儿的水平,则应提高警惕,及早及时诊断,早日进行听力语言训练,以防残疾的加重。
常用听力检测方法:
(1)行为观察法: 在孩子(一岁以下的孩子)睡眠时用哨子或大铃铛发出声音,孩子会猛睁开眼睛寻找声源。
(2)视觉加强听力测验: 利用扬声器的声音和灯光的闪动,吸引小孩(1岁以上者)的注意力,可加强孩子的视觉训练。
(3)听力计检查法 又称电测听器,现代化的医院均有此设备。至少3岁半以上的儿童才能做此项检查,而且智力要正常。
(4)诱发电位测听 诱发电位测听是利用叠加技术,从人的头皮上引导出听觉诱发电位。是一种客观的听力测试方法,能有效地判断婴幼儿的听力是否受到挫伤。聋人在婴幼儿形成的整个时期内,不断得到医学教育和训练,以及就业技能与文娱的康复指导和实践,使聋人能独立生活于社会中。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帮助聋儿进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良好交往,补偿其听力缺陷及残疾程度。
通常的康复方法有:
1、早期发现:利用辖内的初级保健网、医疗卫生保健网和行政工作网络早期发现聋儿,早期进行听力测试确定听力损伤程度。
2、早期配带助听器。在我国80-85%的聋(哑)儿童保留有残余听力。如果在他们2-3岁前配用助听器,并长期(少则3-5年,多则10年)坚持听觉语言训练,几乎可以使半数以上的儿童摆脱聋哑状态,甚至可以进学校学习,有的还能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助听器的早期配带对每个聋儿都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
3、早期进行听力语言训练:聋儿在配带助听器之后,尽快进行听力语言训练,让他们很好地学习语言,掌握言语技巧,这一点对聋儿尤其重要。
训练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听觉训练的原则与方法,目的是教会聋儿注意声音、识别声音、理解声音和语言的含义。利用视觉和触觉去感觉声音。训练中家长的积极性是最重要的,在训练聋儿的同时,还应注意训练聋儿家长,让其成为聋儿最长期、最直接有力的训练老师。
二是语言训练的原则方法,在听觉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首先训练舌、口部的舌操、口操,以便发音器官灵活、协调地运动;然后训练聋儿的“看话”能力,利用“看、听、摸”的学习方式使聋儿能模仿语训者的发音,学会拼读字、词、句,循序渐进地使聋儿获得口语能力。训练中要注意趣味性,使聋儿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游戏中理解和学习语言。
肢体残疾康复
肢体残疾是人体因肢残缺,或因外伤、疾病等原因造成的躯干麻痹、肢体畸形,导致人体的运动功能障碍。常见的是由神经系统和骨关节肌肉系统所致的残疾。
神经系统损伤致残:脑血管意外(偏瘫)、脊髓损伤(截瘫、四肢瘫)、儿童脑瘫、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周围神经损伤、颅脑损伤。
骨关节肌肉系统损伤致残:截肢、断指再植术后、腰腿痛、颈椎病、手外伤、骨关节炎、骨折及骨关节术后、脊柱侧弯、进行性肌萎缩。
常见肢体残疾疾病:
1、脑血管意外(偏瘫)
脑血管意外又称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或中风,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以起病急骤、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血为特征。
脑血管意外按其病理过程分为出血性(脑出血、珠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栓塞)两大类,其常见功能障碍为偏瘫、失语及知觉、认识、意识障碍。脑血管意外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
2、截瘫
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脊髓结构、功能的横贯性损害,造成损伤节段水平以下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截瘫点要分为外伤性截瘫和病理截瘫。
3、脑瘫 一般指脑部在发育完成前,因任何原因使脑组织受伤变性所留下来的后遗症。
脑瘫代表脑的一组障碍,绝不是单一的脑病。除主要表现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外,还包括精神发育迟滞、视觉、听觉、言语和进食等障碍。
4、小儿麻痹症
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因发病年龄多见于出生后6个月至3岁之内的婴儿,故称小儿麻痹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的主要畸形表现为下肢短缩,长度不等,导致跛行及马蹄足、膝外翻与屈膝畸形,麻痹性脊柱侧弯等畸形。
5、截肢
因外伤、肿痛或先天畸形等原因造成肢体残缺。对肢体残疾人士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功能训练,最大限度地恢复残疾人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
主要训练方法内容:
1、肌力训练
2、关节活动度训练
3、上肢技巧性训练
4、步行或步态训练
5、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6、辅助器具的应用
7、家居生活环境的改造和辅导
训练效果的评估
1、评估的目的:检查康复训练的效果,为制定进一步的康复训练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2、评估的内容:按照日常生活端坐、站立、行走、穿衣、洗嗽、进餐、大小便、写字等八个方面进行评估。
精神病残疾康复
国内外调查资料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的发病率与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社会对精神病防治康复 的需求与日俱增,加强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实属必要。精神病患者康复的主要内容是对患者进行心理与社会功能训练,调整周围的环境水平,最终目标是尽可能恢复各种功能而回归社会。精神病康复的概念和原则有以下五个要点:
1、认真训练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行为技能,以训练行为技能的康复措施为中心,辅以适当的维持性药物,使精神病患者尽可能恢复参与社会生活的功能,并最大限度重建独立生活能力。
2、调整精神病患者的周围环境和社会条件。调整医院、社区及家庭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谋求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并在服务设备和生活条件上尽可能照顾到心理与社会功能障碍的需求。
3、始终贯彻支持和心理教育。在实行各种康复措施时,始终结合有效的心理治疗,从情绪上和理智上支持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处境,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和干预,努力促进心理康复。
4、积极采用家庭教育和干预的措施。动员家庭成员参与社区家庭教育和干预的措施,进一步发挥社区防治康复网络、基层康复队伍在这方面的作用,促进家庭负担起应尽的责任。
5、争取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回归社会。按不同对象和具体条件,尽可能建立有利的社区过渡性康复设施及适当的回归方式,积极寻求不同的途径和方式重返社会,争取社会支持以解决就业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防治康复方法和措施,根据国务院批转的《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九五”实施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1、摸清精神病人的底数,区分病况。各地的管理机构、技术指导机构、治疗康复机构应协同检查本辖区的精神病患者的人数、类型、病因和患病程度,针对不同对象提出相应的治疗、康复和管理方案。
2、建立家庭看护组和家庭病床,对所有患者提供不同等级的监护。对病情重无条件住院的病人建立家庭病床,由街道、乡镇的精防工作人员治疗,家庭负责护理病人。
3、重症急性病人要转到精神病院治疗。
4、举办工疗站组织开展康复训练,让患者参加适当生产劳动,对基本康复、病情稳定的病人提供就业机会。每个街道至少要有一个工疗站,安排精神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文娱体育活动,同时进行医疗监护。对病情稳定,有劳动能力的精神病人要尽可能安排就业。对于长期被关锁在家的病人,应组织力量给予治疗,解除关锁。
常见的精神障碍有以下几种:
1、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最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为5.69%,占精神病住院病人的60-80%。本病开始发病于青少年,以16-30岁居多。特点是病人的情感、思维和行为与现实脱节。一般没有意识和智能障碍。精神分裂症可分为传统的四型:①单纯型;②青春型;③紧张型;④妄想型。
2、情感性精神障碍 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精神病。本病具有缓解和复发倾向,缓解后的间歇期,病人精神活动正常。治疗效果一般较好,少数病人可以变为慢性。
3、老年性痴呆 有少数老年人由于各种原因,脑的萎缩性改变令病人产生痴呆症状,称为老年性痴呆。病人变得自私、固执,或做一些无目的无意义的事。记忆力减退,出门常迷路,夜间不眠而白天蒙头大睡。生活自理能力不断下降,日常生活常要家人协助。
精神病人的康复训练一般有:
1、生活行为的训练 生活行为的康复训练是训练精神病人逐步掌握生活的技能。可分三个方面:
(1)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主要是针对病期较长的慢性衰退患者。具体措施可着重培训个人卫生、洗、饮食、衣着、排便等活动,坚持每日数次督促教导和训练,可结合奖励加强刺激。除了严重衰退者缺乏效果外,大多数在2-3周内即明显改善。
(2)文娱体育活动训练:着重于社会活动能力,加强社会适应力,提高情趣和促进身心健康。内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除一般的游乐和观赏外,可逐渐增加带有学习和竟技性质的内容,如歌咏、舞蹈、书画、乐器演奏、体操、球类比赛等。
(3)社会交往技能训练:精神病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往往因脱离社会生活而削弱,有的慢性患者甚至严重削弱以至丧失。社会交往技能对参与社会生活起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促进其恢复。
2、学习行为的训练 是使患者学会善于处理、应付各种实际问题的行为技能。训练的内容包括一般性教育活动和家庭生活技能两部分。
(1)一般性教育活动,如卫生常识教育、科技知识教育。以提高其常识水平,培养学习新事物和新知识的习惯,避免过分脱离社会现实。
(2)家庭生活技能训练:在社区康复中,应训练精神病残疾者重新掌握家庭生活技能,包括家庭清洁卫生、家庭布置、物品采购、食物烹饪、钱财管理及社交礼节等。
3、工作行为的训练 工作行为训练指劳动作业与职业活动方面的技能训练。
(1)简单劳动作业:又称“工疗”,一般集体进行,工种简单易做,如糊纸袋、拆纱团、参加卫生清洁工作等。
(2)工艺制作活动: ①各种编织:如织毛衣、织网袋等;②各种美术品:如绘画、书法、摄影、雕刻等;③制作玩具、模型,园艺种植等。上述活动可按完成任务的多少,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以提高其参加训练的积极性。
(3)回归社会前职业训练:指就业前对口的职业训练活动。精神病患者的维持性药物治疗,其药物剂量为治疗量的1/4-1/2左右,如果维持剂量不高,睡前一次服用更好,这有利于病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也有利于改善病人的睡眠。有调查表明,只有1/3的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能依从治疗,1/3的病人部分依从,而1/3的病人完全不依从。因此,基层医务人员,街道精防人员必须经常上门随访,说服病人坚持服药,依从治疗。维持药物治疗是整个康复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属应该认真配合精防人员,切实督促病人服药、维持治疗。
精神病社区康复的几种形式:
1、工疗站和福利工厂
工疗站和福利工厂是街道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设施。采取工疗为主的综合防治康复措施,促使病人更好地全面康复。接纳的对象为辖区内病情部分缓解或尚稳定、有一定劳动能力的精神病人。
工疗站和福利工厂,以职业康复为主,兼顾医疗康复(药物治疗)和社会心理康复。职业康复的内容,以简单的初级劳动为主。如拆纱线、装配、包装等加工服务。工作任务由简到繁,先易后难。劳动时间不要太长,可通过“标记奖酬”等行为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对病人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情况定期加以评估,对有成绩和有进步者通过表扬或物质奖励使之强化康复。对不利于职业康复的不良行为设法纠正。
医疗康复是指在工疗站和福利工厂工作的病人,进行药物治疗,防止或减少病人回家后忘记服药。社会心理康复方面,包括社交技能、生活功能及心理功能训练的康复。在工疗站和福利工厂接受训练的患者,主要是通过文娱体育治疗及心理治疗来实现的。
2、家庭病床 家庭病床是在社区医疗服务形式之一,主要收治两类对象:一类是病情虽较重,但尚不必住院的病人,例如病情不稳定,有波动或有复发迹象,但无严重自伤倾向的病人;另一类是应住院但由于各种原因暂未能住院的,例如患者病情严重,关锁在家,但又因经济条件无法住院治疗者。
3、家庭看护小组 在我国,绝大多数病人在社区中和父母住在一起或生活在自己的家庭中,看护小组由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干部、基层卫生人员、患者家庭成员或民警组成。其职责是:定期随访、记录病情,监督病人按时服药,进行治疗康复指导;心理疏导,解决困难;防止自伤和危害他人及社会。
4、家庭干预 家庭干预工作要围绕家庭成员和患者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预,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
(1)疾病知识教育:内容涉及精神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处理,以及家庭应付措施等,可分为多次课程进行。
(2)用药常识教育:向家庭灌输使用精神药物的目的,使用方法,副反应及处理方法等。也可以同时对患者进行用药知识教育,提高患者执行医嘱服药的自觉性。
(3)调整家庭交流关系:主要的方法是训练家属和患者良好地相互表达想法和需求。能主动倾听对方意见和作出适当的反应,还要努力避免和消除家庭中的过度情绪的影响,如对病人的批评、抱怨、责骂等。
(4)解决不良行为问题:列出患者因病所致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日常不良生活习惯,饮食无规律和烟酒无度,不参加家务劳动,对亲友过分冷淡等。尽可能训练与动员家庭成员对这些问题的应付能力,逐一共同协商解决。
每次进行家庭干预时都要涉及以上各项内容。每1-2周对每个精神病人的家庭干预一次,几个月后减为每月一次,每次会谈时间为1-2小时。街道精防领导小组的工作任务,是根据全国以及上级下达的工作计划,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 具体的计划,规定进度,拟订实施方案:
(1)制定计划。各街道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时,应该在全面了解本地区的精神病患病情况、精神病致残情况和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人力、物力、财务资源状况,制定出切合实际有的放矢的计划。
(2)组织实施。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领导和群众都了解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意义;将辖区内的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将计划变为可行的实际步骤。
(3)协调和分工。精神病防治工作涉及许多部门。要按照计划协调好各部门的有关工作,使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设想,与各部门的有关计划相一致,做到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各部门必须有分工,有各自的具体任务和指标。分工不分家,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将工作做好。
(4)检查督促。要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辖区内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落实情况。了解进度,检查质量,使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落到实处。特需人群补碘 碘是一种化学元素,广泛分布于岩石、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中,空气中也含有微量碘。碘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特别是脑发育非常重要。一旦摄入不足,便会发生碘缺乏病。
碘缺乏对人体的危害有三方面:
1、缺碘的严重程序不同,对人体的危害不同。人体的碘主要来自各种食物和饮用水。如果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土壤和水缺碘,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就会造成人体缺碘。科学调查发现,一个地区居民的饮用水中碘含量应该在10微克/升以上,如果低于此浓度,人群就出现地方性甲状腺肿(地甲肿),并同时会有地方性克汀病(地克病)的发生。
2、缺碘发生时期不同,对人体的危害不同。
(1)胎儿期缺碘:孕妇早产、流产和死胎的发病率高;先天畸形或异常的发病率增高;围产期和婴儿期的死亡率增高;神经型克汀病、智力缺陷、聋哑、痉挛性瘫痪和斜视;粘肿型克汀病、智力缺陷、身材矮小、神经运动障碍。
(2)新生儿期缺碘:新生儿甲肿、新生儿甲低。
(3)儿童和青少年期缺碘:甲肿、亚临床克汀病、青少年甲低、智力缺陷、体格发育落后、单纯聋哑。
(4)成人期缺碘:甲肿及其并发症、甲低、智力障碍。
3、个体对缺碘的反应性,主要表现为性别及年龄差异。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缺碘的影响。一方面因为女性的生理特点不同于男性,另一方面女性对碘的需求量大于男性。儿童和青春期青少年因生长发育较快,对碘的生理需求量大。孕妇因怀孕而需求量提高,如果碘摄入不足,不仅妇女本身会出现地甲肿,而且其胎儿受威胁的可能性也显著增加,胎儿容易患克汀病。特需人群补用碘油丸 在山区、丘陵、平原的高度缺碘地区,需要对新婚育龄妇女、孕妇、0-2岁婴幼儿补用碘油丸。
(1)青春期妇女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女性一旦进入发育阶段,自身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女性对碘的需要量比同龄的男孩高得多。因此她们对缺碘极为敏感,一旦缺碘,极易发生青春期甲状腺肿,或青春期甲低而影响其正常发育和生长。大量调查结果显示:缺碘地区,女性甲肿患病率高于男性,青春期妇女更为突出。为确保下一代孩子智力正常,主张新婚、育龄妇女在登记结婚时,服用碘油一次,剂量0.2克。
(2)育龄妇女和孕妇
处于生育年龄的妇女特别是孕妇,对碘的需要量大大高于非孕妇;孕妇摄入的碘,除了满足自己本身的生理需要外,还要把碘供给胎儿,以确保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如果母亲摄入碘不足,会导致胎儿缺碘,造成脑发育障碍,而影响其生活功能。孕妇受孕前六个月内未服过碘油者,应在孕期头三个月内补碘油一次,剂量0.2克。
(3)0-2岁婴幼儿
人脑发育有两个关键期:第一个关键期是从女性妊娠第三个月开始,一直到出生前,主要是神经母细胞的增殖、分化与迁移的时候,大脑皮质、基底核和内耳的发育过程。在此期间发生因缺碘导致的甲状腺激素缺乏,肯定会影响到这些重要结构的发育,造成不可逆性损伤。第二个关键期是从分娩到出生后2岁,即生后期,在此期间,是神经细胞的树突分枝、突触形成、髓鞘形成与胶质细胞发育时期。如果这时候发生碘缺乏,会造成智力落后,特别是出现抽象思维能力的缺陷。
脑发育的时间性都有一个严格的临界期(关键期)。临界期结束,在此期间的有关发育便相应终止。如果在此期间缺碘,造成的脑发育落后,到临界期后,再进行补碘,则为时已晚,已经发育落后的脑组织再也不会发育了。换句话说,临界期内所形成的脑发育迟滞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抱憾终生。0-2岁婴幼儿服用碘油一次,剂量0.1克,凡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可以不服,由母亲服碘油一次,剂量0.4克。
全民食盐加碘
我国政府已向世界宣布并承诺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并实行全民食盐加盐碘,主要原因是:
(1)碘缺乏病区中的病人(如地甲肿和地克病病人)需要补碘治疗;病区中“非病人”也受到程度不同的碘缺乏危害,只是没有以人们可见的“病”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因此对于病区,无论是病人还是非病人都是碘缺乏的受害者,都要吃碘盐。
(2)7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尿碘在50微克/升以上,人群中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可见的甲状腺肿发生。进入80年代以后,人们认识到碘对人类最大危害不是甲状腺肿,而是造成不同程度的脑发育落后,只有补足了碘才能确保婴幼儿的正常脑发育。目前公认标准为:人群尿碘水平在100微克/升以上,才能基本上消除碘缺乏危害。从这个全新的认识出发,我国几乎所有地区,包括以前认为的非病区,实际上都是缺碘地区。
(3)近年来对我国十大城市儿童碘营养调查表明:这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儿童尿碘也在100微克/升以下,甲状腺肿概率在5%以上,证明大城市也存在碘缺乏。
(4)对于碘供应正常的非缺碘地区,吃了碘盐也是无害的、安全的。碘摄入量安全范围很宽,从150微克/日至1000微克/日。我们每人每天从碘盐中获得的碘仅200微克,因此,是绝对安全的。
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是在社区内促进所有残疾人康复、享有均等机会和融入社会的一项战略。社区康复的实施有赖于残疾人自己及家属、所在社区,以及相应的卫生、教育、劳动就业与社会服务等部门共同努力。
1、社区康复的特点
与在医院中开展康复服务相比,开展社区康复工作有如下优势:
①相对简单的管理系统。建立以三级社区康复管理网,三级医疗保健康复网、三级社会保障网为一体的三级社区康复网(见图)。
②康复技术通俗易掌握。社区中所采用的康复技术简单,易于残疾人本人、家属及他人掌握,易教易学,适用于社区及家庭。
③资金投入低,受益面大。充分利用和发挥社区中各类资源(人力、物力)的优势开展工作,为残疾人提供经济、有效、可行的康复服务,使社区中的残疾人及所在社区均可受益。
④强调个人和家庭成员的参与和配合。开展社区康复除了组织培训基层康复员参与外,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残疾人个人及家庭的参与与配合。
⑤强调全面康复,参与社会生活。依靠社区中社会力量的帮助和残疾人自身力量,从社会的高度推进和保证医疗康复、教育康复和职业康复的进行,与正常人享有平等权利,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身价值而达到全面康复。
2、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意义与目标
(1)意义 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虽然在原来较低的起点上,以较快的速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使各种残疾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复。但我国残疾人为数众多,且人员比较分散,而我国目前的康复机构亦存在数量较少,收费昂贵等不足。使得推动我国的残疾人全面康复受到了直接的影响和制约。如果仍以原来的方式发展康复工作,就不可避免地会使得广大残疾人接受康复、重返社会的机会和可能大为减少。而开展社区康复便可达到普及医疗、教育、职业等方面康复的目的,真正可解决残疾人的实际需要和康复需求,从而达到重返家庭和社会的目的。
(2)目标 ①残疾的预防和残疾人的康复,在社区开展残疾预防知识的宣传、讲座,以减少残疾的发生;②帮助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改善身体、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功能,使他们尽可能做到生活自理,能与人沟通,重返家庭和社会;③使社区内的残疾儿童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④让青壮年残疾人能重拾劳动能力和获得劳动机会,使他们能自食其力,回归社会主流。
3、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根据以往开展社区康复试点工作的经验和我市目前具体情况,社区康复工作要分几个步骤逐步进行。
(1)拟定计划,成立领导小组 根据本地区残疾人的分布、数量和种类,以及上级有关部门关于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指示和计划,组织残疾人或其家属的座谈,了解本社区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本地区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计划。由地方残联组织各相关单位(如地方的党政或行政领导机构、民政、卫生、医院或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召开会议,成立“社区康复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筹划、组织本地区的社区康复工作。
(2)开展康复培训和残疾普查 组织、选拔基层康复员,首先对他们进行社区康复的基础知识培训。培训工作可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协助下进行,培训内容应包括如何开展残疾普查,如何根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和康复需求确定康复对象,以及康复训练的基本知识和具体的训练计划的制定、实施方法等。
(3)组织评估和康复训练 评估分为初期、中期及小结评估,是指在功能锻炼或康复训练开始之前及开展一段时间后,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组织基层康复员分别对接受训练的残疾人进行康复功能评估,以了解训练效果,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措施。开展康复训练是最重要的一环,训练应以家庭式的为主,在康复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由基层康复员具体落实。
(4)善于总结提高 根据本地区社区康复工作开展的情况和评估结果,召开社区康复工作小组总结会议,或就开展工作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巩固社区康复工作成果,进一步扩大社区康复的受益面,争取把社区康复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并把行之有效的经验加以推广。
常用康复方法 运动疗法
1、什么是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理学疗法中的核心部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运动疗法不是被动的接受治疗,其本质是患者本身主动地按照医生的“运动处方”,在运动疗法士的具体指导下进行运动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运动疗法的种类
运动疗法可以分为全身运动疗法和局部运动疗法两大类。按治疗的顺序和内容可以分为:①局部功能恢复训练,包括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度、强化肌力、提高耐力、改善运动协调性等;②综合功能训练;③日常生活动作训练;④特殊训练,包括对截肢腰痛患者的训练及呼吸训练等。
3、运动疗法的应用
(1)关节可动范围的维持
关节本身即使不存在障碍,但患者由于某种原因不能进行或不能完全进行关节运动时,则有必要进行维持关节可动范围的运动,这种运动称为关节可动范围运动。
(2)关节活动范围的改善
关节的运动限制分为强直和挛缩。关节强直的改善,需要借助整形外科的手段。关节挛缩的治疗,运动疗法则是很有效的手段。具体操作上,可分为徒手法和器械法。
(3)恢复肌力训练
恢复肌力的训练根据徒手肌力检查的结果应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被动运动,是由训练人员或依靠器械来进行,而不伴有肌肉主动收缩的一种运动。主要适用于患者肌力在0级或1级,用来预防及治疗挛缩。
②主动介助运动,是在训练人员或器械的介助下,依靠肌肉的主动收缩而进行的一种运动。在肌力为1级或2级时进行这一运动,是向主动运动过渡的重要阶段。
③主动运动,是患者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的一种运动,抵抗重力。主动运动在肌力3级时进行。
④抗阻运动,是患者本身抵抗徒手或机械阻力,进行的一种主动运动,应用于肌力4、5级时。
(4)增强耐力训练 耐力多指肌肉持续某种工作的能力。增强耐力训练的原则是用比强化肌力训练小的抵抗和多的数量进行训练。然而,肌肉耐力与肌力密切相关,通常与强化肌力训练同时进行。
(5)平衡训练平衡训练一般是从坐位平衡向站立平衡过渡。训练时通过姿势镜进行,治疗师在患者身后不断通过口令等,调整患者的姿势;训练期间特别注意保证患者安全,防止患者发生意外。
(6)步行训练 步行障碍是康复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也是患者最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原因不同,训练要点也截然不同。下面简单介绍训练的程序:
①作为步行的准备训练,如关节活动度的维持与改善、耐力的提高、肌力的增强以及坐位的平衡。
②平行杠内的起立(从坐位到立位)和站立的练习。
③平行杠内步行练习。
④拐仗步行。
4、决定运动量的原则 运动量是用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来表示的。
其基本原则是:
①初次运动量应限制在最小范围;
②根据运动后的反应增减运动量;
③逐渐增量;
④每日短时间进行要比隔日长时间训练效果好;
⑤按照不同目的,改变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
⑥训练过程中进行短时间休息的间隔训练,要比相同运动时间的连续训练负担小。作业疗法
1、什么是作业疗法作业疗法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某种特定作业课题,以诊断、评价、治疗身体或精神功能障碍,使患者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2、作业疗法的目的
①作为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治疗方法,提供患者与其他人交往的机会,以及感情发泄的环境,协助诊断;
②作为身体功能障碍的特殊治疗方法,增强关节的活动范围,增进肌力,改善协调性;
③教给患者自立动作,即饮食、更衣、书写等日常生活动作以及假肢的使用方法;
④职业前评价,了解患者身体精神能力、兴趣、作业习惯、技能以及潜在的职业适应能力;
⑤提高作业耐性、维持患者工作中所必须的特殊技能;
⑥提高患者对娱乐及趣味性活动的兴趣。
3、作业疗法的种类及应用
(1)身体功能性作业疗法
①增加关节的可动范围,让关节在全关节活动范围内活动,经常与抵抗运动并用,达到增强肌力和增加关节可动范围的目的。
②改善运动的协调性、准确性、平稳性及速度。
③通过某些作业活动,进行身体功能的综合性训练,从而达到增进身体综合性功能的目的。
④通过作业活动,引起病人的持久兴趣,进行持久作业,达到增进全身耐力的目的;
⑤发挥代偿运动能力。通过一定的作业训练,利用代偿运动进行患者不能够进行的日常生活动作。它与高位脊髓损伤、偏瘫等的日常生活动作密切相关。
(2)心理性作业疗法
心理性作业疗法是通过作业改善心理状态的一种作业疗法。以心理问题为对象,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是作业治疗的目的。
(3)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日常生活动作主要分为基本生活动作、移动动作和生活关联动作三大部分。其中,基本生活动作主要包括饮食、更衣、排泄、整容、洗浴、语言交流等;移动动作主要包括步行、装支具步行、轮椅操纵、床上移动等;生活关联动作主要包括家务、育婴、购物等。其训练是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共同的领域。
(4)自助具的装戴及训练
自助具是为了帮助身体障碍者完成日常生活动作而设计的简单工具。其中,一部分是为日常生活动作特意加工的;一部分是普通用具按特殊的使用目的改造的。使用自助具可以更好地进行功能活动,帮助患者从介助向自立过渡,逐步加强日常生活动作能力,增加患者的康复自信。
(5)职业前评价及训练
患者在医学康复结束后,需要进行社会、职业康复。从身体和精神能力等方面,对障碍的程度及对职业的适应能力进行再评价及训练,为患者重返社会,重返工作岗位创造条件。
4、作业活动的内容
(1)木工作业。包括锯、刨、打锤、打砂纸等基本动作。
(2)制陶工艺。制陶工艺的全过程是训练手指精巧动作,提高上肢诸关节活动度,提高肌力的有效方法。
(3)马赛克工艺。此种工艺操作的过程对改善眼和手的协调性,提高集中力,改善手指的精巧性等都有好处。
(4)手工艺。手工艺的作业活动种类很多,可以根据社区条件和训练人员的特长自由选择。例如:刺绣、补花、编织、雕刻等。物理疗法
1、什么是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简称理疗)是应用光、电、声、热、冷、机械等物理因子治疗疾病和功能恢复的科学技术。在康复医学中,应用理疗的目的,在于缓解疼痛,促进循环、防止和矫正障碍,最大限度地恢复肌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和协调性,以及治疗某些并发症等。
2、理疗法的主要特点:
(1)收效迅速。某些电疗治疗急性扭挫伤和温热疗法治疗关节酸痛等,常能立刻见到效果,病人顿时感到轻快。
(2)没有痛苦。凡到理疗科接受理疗的病人,不但感觉不到有什么痛苦,相反常因其奏效迅速,顿时病痛减轻,而有一种舒适、轻快的感觉。
(3)副作用少。理疗与药物比较,不象某些药物那样,引起身体的过敏和毒性反应,因而不必担忧象药物治疗那样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4)疗效持久。一般地说,通过吃药打针途径进入体内的药物,经过几个钟头就从体内排泄掉。而理疗则不同,通过电流送入体内的药物离子,能在体内存留好几天。
3、物理疗法的种类 根据所用物理因素来源之不同,习惯上把它们分成自然物理因素和人工物理因素两大类,应用自然物理因素治病的,有日光浴、空气浴、温泉浴、海水浴、泥疗等。应用人工物理因素治病的,有温热、电流、光波、声波和无线电磁波等等。
4、物理疗法应用的适应症:
(1)一切肢体残端感染、褥疮或术后感染、疖肿、丹毒等急性炎症感染;
(2)各种关节、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扭挫伤;
(3)疼痛症候群、因肢体缺血、肌肉挛缩原因所致的疼痛、各种神经痛等;
(4)血液循环不良的患者,如脉管炎、外伤后遗症等;
(5)促进功能恢复,应用于各种器官功能障碍等。
慎用者:
(1)个体:年老体弱、婴儿、孕妇、有感觉障碍者等。
(2)部位:脑、心、肾、眼睛、睾丸等部位。
(3)有恶性肿瘤、出血倾向、活动性肺结核、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
特殊教育
1、什么是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是指由学校、专门机构或部门提供的把教学、心理、社会、医学以及护理等手段结合起来的教育。主要教育对象是残疾的青少年、幼儿。
2、特殊教育的内容
(1)盲童的特殊教育 盲校的课程与普通中小学一样,不同的是无美术课。近几年有的盲校从小学开始学英语和计算机课,初中增加化学课。盲童通过音乐课除学习唱歌外,还学习基本的乐理知识和简单的乐器演奏技能。通过手工课,训练学生手指的灵巧与触摸定向能力及观察思维能力,为学生以后能参加工作和独立生活打下基础。盲校初中的课程中加强以按摩课为主的职业技术课。
(2)聋哑儿童的特殊教育 聋哑学校针对学生存在听觉缺陷、丧失语言的特点,着重加强语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学会看话(听话)、说话的技巧,具有阅读、写作的基本能力。聋哑学校低年级增设律动课,通过打击乐、舞蹈、体操及语言的综合教学,以锻炼学生的感觉、触觉、振动觉和残余听觉,发展学生的平衡与动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3)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 针对弱智儿童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经常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自卑感,增强学习信心。在学习内容上要注意具体、形象,方法上新颖多样。
②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每个学生的具体能力或行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所以要考虑每个学生具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教法,耐心地进行教育。
第二篇:残疾人康复
残疾人康复
一、概念:由于躯体功能或精神心理的障碍,不能或难以适应正常社会的生活和工作的人。因病致残称病残。因伤致残称伤残残。残疾人应当得到社会的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在家庭生活、教育、就业、住房、参加政治社团、利用公共设施、谋求经济自主等方面,有权充分参与社会并获得和健全人同等的机会。
对致残的10大原因(疾病、遗传变异和先天畸形、营养不良、药物毒物伤害、社会和家庭变革中的心理冲击、交通事故、职业病和职业劳动事故、环境污染、自然灾害、战争)应进行有地区针对性的逐年的统计分析,为地区具体的预防决策提供依据。另外,从医疗卫生、行政管理两个方面,推行综合性的两级预防方案,并使之逐步落实。儿童残疾预防的关键是控制先天性及遗传性疾病。严格控制近亲结婚,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妊娠遗传学检查,是预防工作的中心。
二、伤残等级评定标准
伤残的等级分为一级到十级伤残。
一级伤残划分依据
a.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全靠别人帮助或采用专门设施,否则生命无法维持;
b.意识消失;
c.各种活动均受到限制而卧床;
d.社会交往完全丧失。二级伤残划分依据a.日常生活需要随时有人帮助;b.各种活动受限,仅限于床上或椅上的活动;c.不能工作;d.社会交往极度困难。三级伤残划分依据a.不能完全独立生活,需经常有人监护;b.各种活动受限,仅限于室内的活动;c.明显职业受限;d.社会交往困难。四级伤残划分依据a.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受限,间或需要帮助;b.各种活动受限,仅限于居住范围内的活动;c.职业种类受限;d.社会交往严重受限。五级伤残划分依据a.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受限,偶尔需要监护;
b.各种活动受限,仅限于就近的活动;
c.需要明显减轻工作;d.社会交往贫乏。六级伤残划分依据a.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受限,但能部分代偿,条件性需要帮助;b.各种活动降低;c.不能胜任原工作;d.社会交往狭窄。七级伤残划分依据a.日常生活有关的活动能力严重受限;b.短暂活动不受限,长时间活动受限;c.工作时间需要明显缩短;d.社会交往降低。八级伤残划分依据a.日常生活有关的活动能力部分受限;b.远距离流动受限;c.断续工作;d.社会交往受约束。九级伤残划分依据a.日常活动能力大部分受限;b.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c.社会交往能力大部分受限;十级伤残划分依据a.日常活动能力部分受限;b.工作和学习能力有所下降;c.社会交往能力部分受限
三、截瘫患者的护理
截瘫病人恢复期较长,往往会产生急躁悲观情绪,对治疗信心不足,影响疗效,家庭护理人员及亲友则应从各方面倍加关心体贴、耐心照料,帮助病人正确对待自 己的疾病,使病人逐步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病情好转。预防并发症
1.保持褥单及下身衣裤清洁、干燥、平整,易患褥疮的部位要垫以橡皮气圈(充 气1/2-1/3即可)、环形棉花或泡沫塑料圈垫。做到四勤: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换衣。通常每2-4小时翻身一次,用温水或50%酒精做局部按摩,每天至少一次。失去知觉的肢体不宜滥用热敷。必须用热水袋时其温度不宜超过 50℃,不能直接贴近皮肤以免烫伤。天冷时注意肢体保暖。如已有皮肤湿疹或早 期褥疮,可用红外线灯(白炽灯)照射,每次15分钟,每天3次,以促使干燥收 敛。必要时用新鲜鸡蛋内膜结合氟哌酸外敷治疗褥疮效果更佳。
2.预防便秘,饮食应含粗纤维,多饮水,定时排便。也可于晨起空腹时饮用热饮 料,促进肠蠕动而刺激直肠上端内容物往下蠕动以协助排便,必要时帮助患者用手 指挖出肛门内粪块。如腹泻应及时清洁肛部,涂擦油膏,以保护肛周皮肤。
3.有尿失禁应随时更换尿布,保持被褥清洁干燥,每天清洁尿道口,预防感染。恢复期积极进行瘫痪肢体按摩与被动运动,进行功能锻炼,预防肢体挛缩畸形,延 缓或减轻肌萎缩的发生。
四、偏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偏瘫的治疗除了必要的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等。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脑血管病患者约有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在脑血管病卧床期,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作业疗法:是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它主要包括机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知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肢体需要的运动设计成一项作业活动,比如说利用陶艺制作来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兴趣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语言治疗:约有22%-32%偏瘫者伴有语言-言语障碍,因此,语言训练必不可少。语言训练人员应先根据患者的语言情况和病变部位诊断出障碍类型,然后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途径的刺激引发并强化患者的正确语言反应。
心理治疗:身体的残疾和功能的障碍常引发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并且疾病本身也会造成记忆力、注意力及定向能力等方面的认知障碍。有效的心理治疗能增强患者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精神,主要方法为支持性心理治疗、理性情绪疗法和行为疗法等。
文体疗法:是采用体育运动项目及娱乐项目对患者进行训练,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改善、提高,并且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这对于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增强体质和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轮椅技巧、偏瘫体操和各种球类是主要内容。
传统的物理疗法:对偏瘫的康复也有特殊的作用。尤其水中运动疗法是通过水的浮力等作用,使患者的肢体在水中更容易完成正确的运动。
祖国传统医学早已用于治疗偏瘫,特别是利用针灸配合肢体运动具有独到之处。
五、残疾人及其亲友如何参与康复训练?
首先应从感情上对残疾人予以支持和理解,使其感到家庭和亲友的关爱及依恋,并及时引导残疾人的不良心理反应,如内疚、焦虑、失望等,帮助增强战胜残疾的信心和勇气。因为,只有在健康、良好的心理状况下进行康复,训练效果才可能最理想、有效。
由于残疾人亲友最了解残疾人,也是康复训练全过程最忠实、可靠的督促、监护和辅助训练人,因此,应积极配合和参与医学康复人员制定康复目标、进行康复评估、实施康复训练计划,并应尽可能多的利用各种方式学习与其残疾有关的医学、康复理论知识和训练技能,有条件的话最好能接受专业的培训指导,以便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技术,在家庭和社区中帮助残疾人进行长期的康复。残疾人亲友还应学会观察残疾人的一些常见病情及残障变化,在训练中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分析原因和向康复人员报告,以避免因某些病情发生变化,却未能及时报告、处理而导致残障程度加重和出现意外,如脑血管病后遗症再次发生脑梗塞或脑出血等。另外,在协助康复人员实施康复训练时,应做到耐心、细致,既不能急于求成,也应适当调整训练速度,以保证其训练效果。特别要提请注意的是训练中的安全保护措施非常重要,残疾人在家庭使用的专用康复设施一定要牢固,并经康复人员认可,以防止残疾人在训练时摔倒和发生意外。
(完)
第三篇: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
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
**县残疾人康复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市残联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多方协调,着重夯实基础,突出康复救助的工作思路,扎实实施各项康复服务项目。现就一年来的康复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住关键,推进康复工作有效化
做好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善于抓住工作的着力点。为此,我们不断探研康复工作的契入点,抓关键性工作的落实,从而推进工作的全面完成。
一是提前谋划计划做好相关康复工作。年初以来,我们在下乡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往年相关完成康复任务数,以文件形式制定和下发了2012年康复工作计划。尽可能科学合理地安排县级和各乡镇的康复任务数,保证康复工作任务能全面完成,使得县级和乡镇工作有目标和依据。
二是加大培训康复人员业务技能。今年以来,我们共举办了残疾人专职委员、康复协调员、残疾人及家庭成员、盲人定向行走、邀请康复专家讲课等各种技术和业务培训,160人次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基层康复服务指导员对残疾人进行施训和服务能力,促使对残疾人的康复达到“指导有方法、康复有效果”工作目标要求。
三是拓展了部分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和学习场所。为了满足智障等残疾儿童学前康复和训练的需求,**县残联筹办了公助民办的和祥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收治学前智障儿童18名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和学习,探索按市场化建设康复机构新路子。积极配合县教育局开办我县特殊教育学校,目前该校正在紧张装修,最迟明年可以投入教学。这些康复机构的成立将极大改善我县残疾人的康复训练和学习生活。
四是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大公共设施无障碍建设,达到了基本能够满足残障人士外出活动。
(二)突出重点,促进康复工作最大化
(1)精神病防治工作方面,为14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了基本用药免费服药救助,完成任务数的100%(2)安装假肢和矫形器方面,全年任务数105例,已报名人数110例,占任务数的104%。
(3)残疾人康复站方面,在县编制办公室批准成立了县康复服务指导中心,为县残联下属事业单位。县残联依托乡镇卫生院或中心社区,在全县建立了20个残疾人康复站,配送了相关的成套康复器材,相关制度喷绘上墙,在全县建立起了县乡村三级康复网络。
(4)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方面,创建了1所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完成任务数的100%。
(5)辅助器具供应方面,全年配发辅助器具95件,完成任务数的100%。
(6)康复训练与服务方面,康复需求评估建档已完成650名,超额完成任务数。(7)加强康复力量方面,配备了15名政府购买的公益岗位—康复协调员,专门负责康复站的管理和指导。
(8)落实康复工作经费方面,财政每年按全县行政人口每人0.3元标准将康复经费纳入预算,按人均1元的标准将残疾人事业经费纳入预算,这两项明确写入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并且每年及时拨入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配套经费。
(三)康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相关康复补助标准较低。特别是精神病患者免费服用基本用药补助标准备额偏少,每人每年才650元,只够正常服用药的一两个月左右,达不到长期预防、控制精神病突发效果,精神病人监护人普遍反映基本服药补助标准达到2000元/年,才符合实际达到贫困精神病人正常服药预防。
(2)康复站、康复技术人员与县乡卫生系统技术人员协作机制需要相关部门联合行文予以明确。
(3)基层康复硬件设施和设备基础薄弱,结合残疾人个体真正所需康复器材与家庭训练点的结合还没有探索出符合实际可行的途径。
***残联 2012年10月23日
第四篇:残疾人康复试卷
残疾人康复试卷
1、偏瘫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
A.运动疗法作业疗法B、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
疗
C、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D、以上都是
2、运动疗法主要内容包括()
A关节活动度训练B增强肌力训练
C关节活动度 增强肌力训练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
3.语言治疗主要通过()等多途径的刺激引发并强化患者的正确语言反应。
A听觉、视觉、触觉B听觉、触觉C听觉、视觉
4.文体疗法:可以采取的运动有以下那几种()
A 轮椅技巧、偏瘫体操B 轮椅技巧、偏瘫体操和各种球类C轮椅技巧各种球类
5.截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A物理疗法 作业治疗 康复工程 B 物理疗法作业治疗 康复工程 文体治疗C 物理疗法作业治疗 康复工程
6.上肢假肢训练主要有()
A开闭手、屈肘、锁肘、开肘锁、物体的拿放移动 穿脱衣服、开门、写字、打电话等B开闭手、屈肘、锁肘、开肘锁、物体的拿放
移动
C日常生活的穿脱衣服、开门、写字、打电话等
第五篇:残疾人康复知识讲座
残疾人康复知识
残疾是指由某种遗传或意外事故导致的某种身心残疾或功能丧失,如耳聋、失明、痴呆以及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和精神残疾。
康复治疗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使病、伤、残者康复的重要手段,常与药物治疗、手术疗法等临床治疗综合进行。康复治疗前应先对病、伤、残者进行康复评定,然后制、定一个康复治疗方案,由以康复医师为中心的,康复治疗师和临床医学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康复治疗组去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评定、调整,直至治疗结束。
康复治疗的内容很多,包括医学的、职业的、社会的等多种治疗以及康复训练服务等。
传统的康复医学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心理疗法、康复工程和中国传统康复疗法。
一、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是应用物理因子治疗病、伤、残者的方法。通常所称的物理疗法是指利用人工物理能的疗法(如电、光、声、磁、冷热等)常简称为理疗学;而利用力能(身体运动、按摩、牵引、机械设备训练等)的物理疗法,常称之为运动疗法或医疗体育(简称体疗)。若根据治疗中病人的主、被动状态,又可分类为以体疗为主的主动性物理治疗和理疗为主的被动性物理治疗。
二、作业疗法:
作业疗法是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生活、工作或生产劳动、休闲游戏、社会交往等活动形式,使用工具和或设备来进行作业训练,帮助因躯体、精神疾患或发育障碍造成的暂时性或永久性残疾者,最大限度地改善与提高生活自理、恢复工作学习和适应社会等方面的功能独立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一类康复治疗方法。
三、言语疗法:
言语疗法是对有言语障碍的病人进行言语训练来改善其言语功能,提高交流能力。若经系统的言语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者,可用非言语交流方式训练,或借助替代言语交流的方法来达到交流的目的。
言语疗法又称言语训练或言语再学习,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对有言语障碍的病人进行针对性治疗。
四、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通过治疗师与被治疗者的相互作用,医治病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问题。它是治疗师通过使用各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方法,通过解释、说服、支持来改变病人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行为等,达到排忧解难、降低痛苦,促使病人较好地面对人生和生活,适应社会。
五、中国传统康复治疗: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个整体,人的体形与精神是个整体,人与社会是个整体,进而形成自然一形体一精神一社会的医学模式。这高度综合整体的学术思想,反映到中医康复医疗,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气
血、精神等学说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康复医疗特点;采用独具风格的康复方法如针灸、气功、按摩、拔罐、牵引等传统的运动方法;构成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康复医疗体系。
残疾人往往不仅仅是躯体伤残,而且同时伴有心理的紊乱,即心理上的残疾,因此,要帮助残疾人进行康复,就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诊断、治疗和训练有着非常重要的目的和意义。诊断就是帮助残疾人及其亲属正确评估自己的残疾程度;治疗就是帮助残疾人医治躯体以及心理机能的创伤;训练就是帮助残疾人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使之向着“成为社会的积极的一员”的目标前进。
疾人的心理康复,应该采取下列各项措施:①广泛宣传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残疾人,尊重、理解和帮助残疾人。②继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发展解决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事业。③继续抓好残疾人的教育工作,提高残疾人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④积极开展残疾人的医疗、文娱、体育等各种活动。⑤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为残疾人办实事,解决住房、婚姻、乘车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⑥大力开展残疾人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⑦鼓励残疾人自强自立,调动残疾人自身的积极因素。⑧鼓励残疾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各项社会活动,以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提高自我价值。
残疾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它不仅给人带来生活、工作中的不便。而且严重困扰着残疾人的心理,搞好残疾人心理保健工作,对于帮助残疾人建立自尊、自主、自强意识,最终回归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体现,也是社会的责任。目
前,我国正处在激烈的社会转型期,科技、经济飞速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情感、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人际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变化加大,很容易引发人们出现心理问题,而处于“弱小自我”的残疾人,这些变化对他们的心理影响就更大,据心理科学统计,各年龄阶段人群中有80%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人格缺陷和习惯性不良行为,如孤僻、易怒、轻率、自卑、压抑、困惑、性变态、吸毒、迷信、自杀等,在残疾人当中存在心理问题的认输要远远超过这个比数,所以说做好残疾人心理保健工作,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态,对于解决我国的残疾人问题,促进社会稳定有着现实意义,如何搞好残疾人的心理保健工作,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全面了解、认识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残疾人除具有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残疾人除具有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心理表现,且随残疾类别、程度、发生时间及残疾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不论何种类型的残疾人一般都具有以下心理特点:
1.自卑感。这是残疾人相当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身残之后,由于丧失了正常人的生活能力,会认为被人瞧不起和低人一等,因而性格变得孤僻、胆怯,心甘情愿地成为弱者,意志消沉,丧失生活信心。残疾人在恋爱、婚姻、家庭、职业等问题的解决上,由于比健全 4
人困难得多,使得他们感到不为人们所了解,比健全人低一等,自尊心受到打击,滋长了自卑感。
2.孤独感。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残疾人由于生理上的某种缺陷不能或不愿主动接触社会,受到周围部分人,甚至家属的冷漠,以及社会对其提供的帮助不够毛豆可使其感到孤独,从而更加脱离人群,较少与他人尤其是健全人交往,从而感到不被人理解,这种孤独感随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增长。
3.敏感。由于残疾人身上的残疾,往往容易使其过多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都特别敏感,如果别人做出有损于残疾人自尊心的事情,他们往往难以忍受,甚至会立即产生愤怒情绪,以至采取自卫的手段或加以报复,这也决定了他们情绪反应强烈、且不稳定,如聋哑人由于听觉或语言障碍,与他人交往靠手势或靠直观或得信息,因此其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相对不发达,而形象思维较为发达,且由于其视觉十分敏捷,对事物形象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所以聋哑人性格外向,情绪反应多表现于外,且强烈、频率高、持续时间短,容易上火和发怒。而盲人情绪反应则多隐藏于内,虽然情感体验可以很激烈,但情绪表现并不十分明显,而且爆发性的情感较少,这是因为盲人缺乏或丧失空间概念,没有视觉形象与周围事物的完整图象,致使盲人的形象思维不发达,而由于他们听觉、触觉较为灵敏,使其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较发达,所以说盲人的性格一般都比较内向,又由 5
于盲人的语言、听觉、记忆都比较发达,所以盲人常有健谈,说话条理清晰等特点。
由于残疾人交往的圈子比较小,周围社会环境比普通人简单一些,这样就形成了某种固执、心理脆弱、忍耐性差、易急躁;肢体残疾人性格倔强、自我克制,他们容易情绪低落、忧郁、自卑感强;精神残疾人的特点是知、情、意及行为表现与现实脱节,为正常人所不理解,自己还以为是正常的;弱智人常表现出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等等,同时顽强拼搏,自强自立,不肯向命运低头,也是各类残疾人比较明显的心理活动的特征,只有真正掌握了残疾人的这些心理特征,残疾人的心理保健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提高效率。
二、针对残疾人的上述心理特征,开展心理保健工作。
首先让残疾人明确认识消极的心态是造成不良情绪的根源,是人类心灵的毒素。如残疾人较为典型的抱怨,怨恨心理,它对人的心灵、生活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因为怨恨犹如一种心灵毒素,它使人心志若化、情绪波动、精神压抑,严重的可以使人钻进怨恨的牛角尖、心理异常,行为反常、丧失理智。这时,当一个人不采取行动时,使自己心灵受煎熬,寝食难安,精神世界被黑暗笼罩,只剩下一个念头,那就是解心头之怒,除心头之恨。人的总是在这个小圈子里打转,那么他的理智的大堤终究是要崩溃的,如果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了行为,那么就会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严重的伤害。一味地抱怨父母,抱
怨他人。不但影响工作、学习和家庭和谐,而且对当事人的身心都有不良影响。当人际关系紧张时,随着情绪的波动,内分泌紊乱、消化系统处于应激状态,血压调节机能失调,会发生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溃疡病,妇女还会出现排卵机能异常,月经紊乱,痛经等现象,可见人的抱怨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危害是多么的严重。
其次,帮助残疾人掌握调适不良情绪和心态的方法,因为人的心理健康,应该是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这样人才能有安全感,有自信心,有认同感,精神压力小,身心发育也处于平稳阶段,从而达到精神舒畅,身体健康,要让残疾人明白,人生在于自己把握。有理智的人能够在情感发生被动时把握住自己,控制冲动和欲望,对周围的人和环境做出适度的反应,不让悲观、愤怒、焦躁等不良情绪控制身心。下面是一位已患病17年的精神残疾人总结的“养病要则”,通过这个要则,我们可以得到某种启发: 适当地、适时地读点书、看看报、写写作、看看电视,使大脑能够在正常的运转下进行调整,达到精神治疗、精神疗养的目的,并且从书和电视中吸取各种知识营养。忌过度用脑,早休息,早起床,劳逸结合,多干一些体力活。3 不生气,不兴奋。少想一些不愉快的事。天下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希望有可能实现,有可能实现不了的,对任何事情不要抱太大的希望,7
希望大失望大。在不如意的时候,要想好事;在顺利的时候,也不要高兴过度,要做到心平气和。
4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精神病人的通病是任性,改掉这种毛病,做到宽宏大度,有助于精神的好转。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要按照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看事物。6 家庭极为重要,多为家人着想,维护好家庭。高高兴兴生活,追求生活的质量,乐观地奔小康。在物质生活上用脑筋,让物质带动精神,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句话,物质生活要大于精神生活,才能养好自己的大脑,达到三分治疗,七分养病。
十七年来,该患者由于控制得当,基本没有复发。他不但能自食其力生活自理,而且还能上班工作,象正常人一样把本职工作干得很出色,并且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康复之路之所以这样成功,是和他时刻控制病魔,遵守自己制定的“养病要则”是分不开的。
由此可见调理好自己的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残疾人是多么重要。而正确地调整不良情绪的方法又是达到这种状态的有效途径。如对于悲观情绪严重的人,心理保健师应多采用一些积极鼓励的方法,把他们的注意力从消极的方法转到积极有意义的方面来,不要总是对自己说:“我真倒霉”,“我总是运气不好”等,而是要常常告诫自 8
己生活中仍有很多美好,学会欣赏事物,与人为善。关注那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你就可以逐步排遣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的情绪;另外还应告诉残疾人不做欲望的奴隶。乐观的人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对失败有点可贵的“马大哈”精神,而悲观的人经常焦虑不安,后悔本应做得更好的事未能做好,对别人获得的每一个成就、荣誉都想无条件取得,总是希望尽善尽美。最后总是既有无穷的欲望又有无穷的懊悔;最后还应告诉他们不要过分挑剔。大凡乐观的人往往是“憨厚”的人,而愁容满面的人,又总是那些不够宽容的人。他们看不惯社会上的一切,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能符合自己的模式,这才感到顺心。挑剔的人常给自己戴上是非分明的桂冠,其实这是一种消极心理,极易令人产生悲观情绪。怨恨、挑剔是心理软弱、心理“老化”的表现。另外,学会躲避挫折,偶尔地屈服有时也很管用。遇到情绪一时扭转不过来的时候,不妨暂时回避一下,打破静态体验,用动态活动转换情绪。有时只要一曲音乐就会将你带到梦想的世界里,如果能跟随快乐的歌曲哼起来,手脚打起拍子,无疑,你的心灵会与音乐融化在纯净的世界之中,带到充满欢乐的情绪世界。如在生活中遭受了打击,面临着痛苦、浮躁、悲观也是无济于事的,不如冷静地承认发生的一切,不被生活中的负担所束缚,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并重新设计新的生活,要做到能屈能伸,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不必过分固执。
三 充分尊重残疾人的人格,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鼓励他们建立生活的信心,残疾人的自卑感比较强,正常人在与他们交往时,首先在语言、行为方面要尊重他们,不要伤害其自尊心,不要把他们看成
是社会的包袱,要运用典型事例,鼓励他们建立自强自立、自尊自重的信念,面对遭受的挫折,应冷静振作起来,不要成为残疾的奴隶,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通过锻炼,是可以完全自立的,要与残疾人交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人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怕的是残疾后失去应有的人际交往空间及其它心理空间,因而残疾人最需要朋友和关怀。如果让他们感受到世间的温暖,世界并没有抛弃他们,就会从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也就会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珍惜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