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多元课程,聚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三林中学二期课改试验总结(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2 12:3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多元课程,聚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三林中学二期课改试验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多元课程,聚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三林中学二期课改试验总结》。

第一篇:建设多元课程,聚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三林中学二期课改试验总结

建设多元课程,聚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上海市三林中学二期课改试验工作总结

我校创建于1896年,是一所百年老校,现为浦东新区重点中学。从1992年开始,我校参与了上海市一期课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来看,还存在着不少的距离。有幸的是我校又成为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基地学校之一。为了借助新课改,来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我校把二期课改试验作为学校的工作重点,使其与我校创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相吻合。概括地说,我校五年的二期课改试验工作经过了三个阶段:①理念转变阶段(2001年—2002年),从以知识为本转为以学生发展为本。②整体实践阶段(2002年9月—2005年8月),主要是两块内容:一是新教材的试验,二是三类课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转向三个板块(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并逐渐形成我校的课程体系。③反思总结阶段(2005年9月—2006年8月)。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理念的转变贯穿其中,用理念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入领会和反思理念。

从一路艰辛的探索中,我们明确二期课改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改变以往由学生适应课程的被动式学习,建立起让课程适应并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现代课程体系,这就带来了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评价体系、教与学方式等一系列重大变革。课改五年来,我们紧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建设多元课程,聚焦课堂教学,提出了“多元服务,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初步形成了我校的课改特色。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概述。

一、建设多元服务性课程,提供学生发展的平台

(一)对课程的定位与思考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积淀下了很多优良传统,但也存在着不少历史沉垢。基于我们对当代基础教育的理性思考,我们认为随着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文化的发展,学校教育将来必然会成为买方市场,成为一种特殊服务性行业。而学校课程,也就是学校根据国家、社会、学生及家庭需求所制定的课程,是教育服务产品。因此,学校的核心功能应定位于“为学生发展服务”,并运用优质高效的课程体系与管理体系来确保“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得以实现。为此我校努力建设多元服务性课程,提供学生发展的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符合社会需要。

(二)对课程建设的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学校二级课程管理,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国家课程确保了公民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了课程的普 识性和共性。而从学校的发展来说,个性化的有特色的课程集中体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上,因此我们的多元服务性课程建设的重点在课程的校本化上。努力深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逐步建立校本化、模块化、网络化的课程机制,力求在课程的多元性、服务性、自主性、选择性等方面有所突破。

1、关于课程开发的主体。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不仅是老师,学生也应大量参与成为双主体。学生不仅参与,我们还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来开设校本课程,如动漫课程就可由学生自主开设。

2、关于校本课程的特色。每个学校和学生都处于或来自于某一地域,因此地域的文化,必须应成为校本课程的特色资源,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课程。这么多年来,我校逐步开设了“三林小史”、“世博与我们”、“刺绣”等有地区特色和三林中学特色的课程,使课程更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3、关于学生社团。我们认为学生社团同样是我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更具有个性特色的课程。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更能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领袖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在学生社团的组建上,采用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组建。在管理上,由学生自治委员会自我管理,老师只是提供必要的服务,如进行指导等。在形式上,要求学生立足于学校,但要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等社会资源,来丰富社团的内容。如我们和三林绣庄联合举办“三林刺绣”,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为弘扬三林镇的民俗文化作了努力。再如与三林镇文化中心联合举办跆拳道、街舞、拉丁舞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满足了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起来。

4、关于研究型课程。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方式不能局限于研究型课程,而要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渗透到各个学科。就是说老师要在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引导他们从中发现问题,并把问题上升为研究性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让他们在体验研究方法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得以提升的目的。当然,研究型课程作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我们在课程安排上确保其有一定的比例,使每个学生都有时空来实践他们的课题研究。

5、开发和实施学校大德育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德育不仅是说教,它必须通过具体的载体(课程)来实践它的“德性传播”。于是我们将德育教育课程化,分年级分阶段,各有侧重,具体实施,加强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课程的研究和开展。

(三)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

1、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制定《三林中学课程方案》、《三林中学课程指南》,负责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和管理。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室负责学校课程的开发管理,教学服务处和学生服务处负责课程实施管理。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基本流程:宣传动员→提供模式→提出申请→撰写提纲→编写教材→评价审批→网上 发布→网上选课→安排课务→实施教学→教学调查→总结奖励→优化课程→形成特色;对课程的实施做较为系统的检测与评价。

2、开发和实施自主性拓展课。组织教研组学习讨论校本课程建设方案,要求每位老师三年内至少开发一门自主性拓展课。审批通过的自主性拓展课放在校园网上,组织学生网上选课。规定每位学生三年内必须选修3—4门课,学期结束由教学服务处考核并反馈给学生。

经过五年的努力,我们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效,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四大空间”的课程体系。

1、第一个空间

主要指上海市规定的基础课程。我校按照国家和上海市规定的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在教学活动中倡导教师努力实现两个“创作”,一是从教材到教学设计的创作,二是从教学设计到实际教学过程的创作。另外,这一部分课程还包括学校开设的以主题教育课系列为主的德育课程。主题教育课一般利用晨会、午会和校班会课等时间,由学生服务处、年级组或班主任组织实施。

2、第二个空间

主要指限定拓展课程,主要表现为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学校文化和社团活动四种课程形态。主题活动既是学校形成教育特色的抓手,又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智力、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从三个“定”(即定方案、定内容、定教师)着手,将主题活动课程化、传统化、系列化。主题活动课程包括升旗仪式、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专题活动、竞赛活动、自主活动等内容。

社会实践也是开拓教学资源,实施大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实践证明,社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并不亚于学校教育。现在学生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仅占其生活经验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在课外、校外的家庭、社区和大众媒体中获得的。为此,我们要强调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开辟校外教育活动基地,将社区实践活动开发成为有价值的重要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包括军训、学农、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全方位值日、家政劳动和勤工俭学等内容。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而学校文化每时每刻都在对学生产生着影响,这种影响所表现出的教育作用具有持久性、经常性、渗透性等特点。因此,我校把学校文化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该课程建设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表现为对学校物质环境文化的建设,而后者主要表现为对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经过不断探索,我校以传承百年文化底蕴为突破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已初步创设出一种高雅的学校文化和与之适应的课程内容。

社团活动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和重要的教育阵地,其价值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锻炼学生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我校社团活动形式 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学生喜爱。为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学校每年都将组织学生赴国外考察,这也成为我校社团活动的一大亮点。

3、第三个空间

主要指自主拓展课程,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科知识的加深、拓展,为学生向某一方面发展打下基础;二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人而异地开设适应于学生发展的课程。目前我校开发了学科类、人文素养类和科学素养类三种系列的校本拓展课程,并组织一定数量的专题讲座作为补充。

4、第四个空间

主要指研究型课程。这类课程最大的价值是让学生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获得开展自主探究的体验。

二、聚焦课堂教学,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实践

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二期课改的内容和要求也不能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必须走进课堂,和常规性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用二期课改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用课堂教学来印证和反思二期课改的理念。据此我们创导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其内涵是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尊重学生,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的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二期课改的精神。具体来说我们抓了两个方面的改革。

(一)实现教材的二度创作,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只是文本,教学过程中“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长期以来,教师普遍地是把教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工作。教学过程的展开,即是完成教材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因此,当教师们拿到了二期课改新教材后,普遍的看法是“这书不会教”。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新教材一改过去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取而代之的是将知识模块化,多了学习探索的内容,少了结论性的陈述,多了课外阅读的拓展,少了教条式描写,增加了学生的自主体验的知识,使习惯于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教师,普遍产生不适应。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我们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还是对新课程理念不理解,对教学的本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于是我们以如何用好教材,如何用教材进行教学为突破口,结合各种专家的课改报告,组织全体教师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仔细研读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以做到理论先行,务虚在前。然后组织备课组仔细分析教材的内部联系,加强教学的研究,实现对教材的二度创作,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主要采取了“看、讲、补”的方法,来优化教学内容。“看”即学生能看懂的知识,少讲甚至不讲;“讲”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细讲、精讲;“补”即补充新教材中没有的知识点而新课程标准里有的内容,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我们坚持试验的原则,做到 教材试验基本不走样。个别学科新教材尚有先天不足,教师针对其知识体系不完整的缺陷,进行了适度调整,使知识序列化,使新教材更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打好基础,培养能力。

(二)改变教和学的行为,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改革与试验

1、改变老师教的行为。

长期以来,教师们习惯于传统教育方法,即经过教师的认真备课,关注如何通过教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学生的学从属于教师的教。而二期课改的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也就是说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拥有真正的话语权。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学过程就必须从过去的“关注教”转为“关注学”,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只能是教学的促进者,这就必须要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为此,我们强调教学的全过程必须围绕着学生来展开,强调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真正能够关注到充满生命力的学生个体。使学生学得更主动,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具体方法有:

(1)用磨课的方式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智慧)。每一章节由一位老师主讲并进行教学实践,组内老师观摩,并辅以摄录,然后进行教学评议。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等方面进行打磨。在学校层面上,我们成立了教师自愿参加并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研究会”,其视点和作用就是研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课堂为实验室,深入研究,达到思想上的一致,改变教教材的现象。经过不断的实践,目前我校的老师基本上能适应新教材所呈现的文本,并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实现从教材的文本向教学过程的转化。我们所理解的“二度创作”,其实质就是对教材进行再处理。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和课时的安排(因为目前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与初中的不匹配,有些内容初中没有学,所以在高中阶段还需要补充),如果我们简单地按课程设置制定的时间进行教学,则无法完成正常地教学任务,特别是理科学科。按过去普遍的做法,就是增加课时数。但我们认为这样做无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同时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学校要求各教研室对新教材的内容进行处理,尽量寻找章节中能统领其他知识要素的问题,突出重点加以解决,从而带动其它知识点的落实。但是要真正做好“二度创作”要依赖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以及团队精神。所以,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只能说初步或基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一些深层次的加工创造还有待继续努力尝试。

(2)将“备课”改变为“教学设计”。过去教师备课主要是根据教材内容,制订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内容,其本质是关注“如何教才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生的主体无法体现。也就是说只注重知识的传承性,忽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此我们要求教师们变“备课”为“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关注“学情”,即关注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知识基础,心理状态,要求所有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点上。我们把任何一份不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都认为不合格的教学设计。其中教学设计的内容不仅有学情分析,而且很注意教学目标的确定和陈述。教学目标确定依据有①课程目标;②学生的自我学习目标。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上,我们也要求教师关注“行为主体”,尽可能避免“培养”、“训练”等“以教师行为为主体”等词语的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提升”、“促进”、“体验”等词语,以便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开始确立教学的主体。同时每一节课后我们要求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决策,教学技术,教学理论等方面加以反思,找出教学中的问题,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如此反复,使我校老师基本上都具有正确处理教材,优化教学内容的能力。

(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以文本为中心展开阅读,针对具体的学生对象和教学情境,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人文关怀。认识到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育人。为此,课堂上不再由老师一讲到底,而注意结合小组讨论式、合作学习式、角色扮演式等学习方法,使教师——学生的关系发生实质性变化,由传统的“我——他”关系转变为“我——你”关系。在“我——你”关系中,学生摆脱了“他者”的被动性,主动和教师一起成为文本的阅读者,真正自由进入文本,表述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则由“灌输者”、“仲裁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这实际上改变了师生“我——他”的不平等关系,真正成为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把话语权回归给学生。我校语文老师陶静华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后,深有感触地说:“我最大的感受是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和教师展开的交流是基于文本为中心的对话,课堂在民主的气氛下更趋于活泼,学生的思维则更加活跃,畅所欲言,不时有新的火花在爆发。可以感受到课堂的话语权已经逐步回归到了学生身上。”

(4)加强课后的教学反思,提升老师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力。为了使课前的教学设计,课堂中的教学行为确实能落实二期课改的理念,我们强调老师上完课后要有所反思。一是老师自己自觉的反思,二是团队助其反思,即通过大量的研究课(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学期开始前,申报研究课及研究的内容),让教师们体验教学过程的变化,并在研究课后,一起来研讨,从研究内容(找主体)开始,观察教学设计转化为教学行为的实效性。通过这种研讨式的评价反思,不仅使开课教师看到了优点和不足,也使参与评课的教师接受了一次教学能力的提升。通过不断地打磨,目前我校教师基本上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课改要求。当然,教学行为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每个个体教师来说,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转化得快一些,有的慢一些。我们也正视这一客观现象,但不管出现什么情况,有一点是必须的:那就是教学行为必须改变,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

2、改变学生学的行为(1)预习,目前是我校要求学生的一项基本学习工作。要求学生在上新课前必须预习教学内容,其要求不是读文字,而是要求带着自学的目的来预习。预习过程,必须完成两件事:①通过预习,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体会,写出学习目标。②对预习内容,提出需要教师帮助解决的问题。课前学生须交预习内容给老师,老师在阅读后,根据学生的要求来确定教学设计的内容。这样做既能使学生知道预习的作用,也使教师在设计时更有针对性,从而在源头开始,使教师和学生的主导和主体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最大的效能。

(2)知识内化。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每堂课留出一定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提出学习过程的问题,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课后练习采取基础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3)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基础练习进行反馈订正。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现成的概念和结论,更要引导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顿悟”,学会创新。

(4)重视学生的课堂笔记,定时检查评价,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完成课堂笔记,而不是仅抄老师上课的板书,并把笔记作为平时分数的30%记入学年总评。

经过上述努力,在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限于篇幅列举几例)。

(一)教学质量有所提高。2005年我校一名学生考取北大,也是当年浦东新区区重点学校中唯一考取北大的学生;2006年高考升学率创我校新高,达82%。

(二)积极举办和参与市、区级的大型课改研讨活动。市级活动有:2003年组织了北蔡学区二期课改展示活动;2003年劳技教师李营获上海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一等奖;2004年计华杰老师参加高一数学新教材教法研讨,2005年朱小华老师参与高一政治新教材教法研讨;2006年童自强副校长开设化学教学展示课。大型区级展示有:2005年蒋超群老师开设高一英语教学展示课,童自强副校长开设化学教学展示课;2006年高国平、顾微微、周敏三位老师开展高一数学新教材教学研讨活动。

(三)在各项常规性教学评比活动中成绩优秀。心理老师杨琳琼、英语教师沈丽分别在2001学年和2002学年新教师基本功考评获一等奖;在2002学年新区青年教师新苗杯教学评优中,数学教师计华洁、地理教师张传颖和物理教师乔勇获中学优秀奖,语文教师叶霁、体育教师何燕获中学优胜奖。物理老师张辉在2004学年新教师教学设计评比中获一等奖,化学老师徐丽辉在2005年新区青年教师新苗杯教学评优中获二等奖。

(四)学生知识面较以前开阔,学习方式有所转变,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 所提升。5年来,学生获市级以上(含市级)的奖项有二十多个,其中突出的有03年获“金孔雀”集体舞大赛市一等奖、区特等奖;2004年在《上海黄页》与国际“根与芽”组织举办的“回收旧号薄,保护环境”的活动中获成绩突出奖,秦威同学到瑞典领取了“沃沃”探索奖;2005年熊晓晴获第六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一等奖;2006年朱殷的两项科技论文和创造发明《渗透到岩石内的纳米级碳墨石画》、《太级八卦图阿贝尔加法群破解》获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三林刺绣社团作为区级优秀社团受到社会关注,并接受《新民晚报》等媒体的采访,产生良好的声誉。

(五)部分学科在上课模式和课程资源开发上有所成就。体育课模式是我们学校校本课程的特色。从1992年一期课改开始,学校从师资力量、场地器材条件、学生兴趣出发,体育课采用分组选项教育,逐步形成三林中学“三班五教师”的体育课模式。这一上课模式得到了市、区有关领导的肯定,被称为“三林模式”。在教师不断的改革、创新、学习、总结中,我们结合二期课改的精神,采用基础和拓展相结合形成了“六班十教师”的上课模式,正是这种上课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对体育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兴趣中开始,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英语的校本课程建设已形成了我校的特色和强项,我们准备进行总结,努力形成一套具有“三中”特色的校本教材。

三、改善教育环境,营造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文化氛围

一种好的文化氛围,既能有助于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能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和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在课改中我们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一条腿努力为学生服务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一段时间以来,教研组的活动与工作已渐渐失去了教研的功能,教研组的工作已逐步异化为布置工作,传达校长室的指令(当然这也是必须的)。由于教研工作的削弱,教师的工作就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造成了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往往简单处理。一些专业化水平较低的教师甚至不敢直面教学问题,采用“迂回战术”,绕开问题,久而久之,教师的专业水准渐下。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质量就无法保证。由于重点中学的生源相对较好,于是,较高的升学率也就掩盖了教师的教学能力。随着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和学校优质资源扩大,目前学校的生源也出现了参差不齐,学习能力相差很大。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完成二期课程改革试验任务,要解决好课改过程中而出现的各种教学问题,单靠教师的个体劳动,显然是杯水车薪。为此,二期课程改革更关注校本的教研活动。如果我们将课堂作为教学的实验室的话,那么校本教研组应成为教师的研究室或者研 究会。鉴于此,我们认为校本教研的基点应该是:(1)基于学生;(2)基于课堂;(3)基于学校。教师在这三方面所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是校本教研的内容。

2、开展自我学习、同事研讨、导师带教、专家引领、制度保障的校本教研方式。我们要求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努力地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要求教师们每年看一本教育专业理论书籍,强化教育理论的重要性。通过同事间的相互对话,达到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目的。本着自愿与推荐、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让骨干教师带教新教师,校外名师带教骨干教师,来提高教学技能。针对目前专家、名师与一线教师之间普遍存在的单向、线形关系,教师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无法实现的状况,我校在邀请专家对课堂教学研究时,更加注意寻求专家的有效指导方式。比如,让专家以咨询者和理论资源提供者的身份介入教师的课堂设计和实施过程,并以参与集体讨论和个别答疑的方式,即时地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邀请专家、名师来校开设二期课改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听课评课、上示范课,让教师走近专家、名师,则是校本培训中集体培训的一个重要策略。这样做至少有两种效应: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的教育思想发生深刻变化,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与研究能力。我们还让每个老师制定了三年自我发展规划,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在制度上,我们主要建立和改革了三个方面的制度。

第一,理论学习制度。学校隔周进行理论学习,要求理论学习必须紧密联系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具体有专家讲座,分专题展开学术沙龙,读一本指定的理论书籍等多种形式。

第二,对话交流制度。学校教务处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两次教学调查,根据教学调查结果,由校长、教导处主任、教研组组长和在教学上有困难的教师或在教学上存在问题的教师进行谈话,交换意见,我校领导以“诚心”的态度帮助这些教师,对他们就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深度会谈,并由教研组就教学中的问题作专题研讨,实现信息交换、经验共享,真正帮助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三,教研组长负责制度。我校改变了以往组长们只是教学工作的“传声筒”的角色,而赋予他们更大的权限(如组长有人事安排建议权,教材及教学质量评价权和责任处理的决定权等),特别是要求组长们承担起教研组建设和校本培训基本任务,帮助和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另外,在课程建设档案管理制度和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制度也作了探索。

(二)强化科研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提升老师教学服务能力

课改之前教师们的教学科研意识相对薄弱,总认为教师只要上好课。所以一年发表的科研论文最多只有十几篇,其中能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就更少。面对这种状况,学校提出课堂就是实验室的口号,并成立了“青年教师‘仰高’科研基金”,对课改中所出现的任何问题加以深入研究。学校在科研资金上加以保证,每年投入近十万元作为课题经费,并要求每个教研组,每个处室都有课题,并鼓励全体教师撰写论文,根据论文发表在各刊物的层次给予不同的奖励。同时,将发表论文的多少作为评选优秀教研组的主要指标加以考核。建立教研激励机制。规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计入继续教育学时,将教研工作情况作为新课程实验评估、年度考核的主要条件之一,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年终设立了教科研服务奖,并制定了教科研服务奖评选条例。

在这些制度的保证下,目前教师的科研意识有很大的提高。每年发表的论文都在几十篇以上。其中有二十多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教师们的科研意识的提高也带动了研究型课的开发,学生的研究课题也得以丰富。每年结题的学生研究课题也有三十多个,涉及到的领域方方面面。所有这些,都为科研兴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学校的课题“高中阶段现代教育服务体系的探索和研究”已立项为市级课题,几乎每个教研组和绝大部分教师都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

(三)建立以课程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服务环境

1、应用模式——学校课程本位

(1)为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并通过课程平台架构课程资源。建立校本课程的开发、评价机制以及操作流程,并为学校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提供技术支撑。

(2)为学校课程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构建数字化工作平台,并探索和制定相应的规范与流程,实现学校课程管理的高效率。

(3)建立起以学校课程为核心并整合其他各种日常活动的动态课程系统,实现各功能的有机整合,让每个课程活动的参与者均成为课程平台的建设者,使运作模式和课程资源不断优化。

(4)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多元化的沟通渠道和交流机制,能进一步完善学校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社区、家庭、外部教育资源及其他行业的信息交流。

2、课程建设——网上课程开发

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更由于自身所具备的交互性和可选择性,给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带来了可能,使得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使课程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考虑校本课程的的主要形式是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为此,我校开发了课程平台为学校提供了一整套基于任务驱动、角色参与和量表开放的校本课程自主开发基本模式和流程。

3、课程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我们以学校课程的具体特点和目标的要求出发,向师生提供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整合课程资源的网络化环境。提供多种格式的多媒体呈现方式,使教师和学生能综合运用各种媒体为教学服务。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学校的信息化平台为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认知风格、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 设个性化学习的环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帮助学生提高“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我们还强调对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的作用,并为之设计了如课程选修、课题(项目)研究、社团开发等一系列涉及“过程与方法”的课程学习经历。在信息化平台中还引入了师生、家长、社区、学校管理人员网上互动机制,围绕课程开展多向信息交流和综合评价,以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4、评价体系——综合发展评价

根据“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的指导思想,参照《上海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项目和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凸出传统管理方式难以实现的学分制管理、成绩分析、过程评价等评价方式,我校建立了学校网络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5、知识门户——教育知识管理

学校信息化平台引入了教育知识管理的基本观点和操作思路,帮助学校逐步建设和完善教育知识管理体系,并使信息化平台成为学校的知识门户。首先,通过课程平台发生知识的高效累积,能增加学校整体知识的存量与价值,促进学校内部的知识流通,提升师生获取知识的效率。其次,在信息化环境中有效发挥了师生的知识能力与开发潜能,提升了学校个体与整体的知识学习能力,形成有利于知识创新的学校文化与价值观。再次,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开发和使用,增强了学校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并能利用现有资源和收集外部资源,为学校创造更大的教育价值。

(四)完善管理制度,激活人力资源

学校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而教师是学校最大的人力资源,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激活教师资源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为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使其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我校在最近几年作了有益的探索。

1、加强教师培训。我们认为学校能给予教师的最大“福利”即是为教师的未来发展提供平台,让教师能从中拓宽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取后续发展能力,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此,学校制定了进修高一层次学历的有关奖励制度,让教师参加硕士研究生在职学习和由华师大举办的研究生课程班学习。目前参加学习的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1/3强。这为学校后几年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打下了人才基础。

2、加强职后管理。所谓“职后”即是职称评审通过后对教师的管理。在学校中,当教师评到高级职称后,有部分人往往有“革命到头”的思想,于是工作热情有所消退,主动性有所下降。针对这种状况,学校制定了高级教师管理条例,其目 的就是要促使这部分教师能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我校也制定高级教师评审条例和一级教师评审条例,从制度上去规范教师的行为,努力激活和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主动做好岗位工作。当然对于经过帮助后仍无法适应正常教学工作的教师,我校采用了减少工作量进行岗位培训的措施,来使他们能达到学生的要求。

3、鼓励教师努力工作,对于教师们为学校所做的任何贡献(无论大小),学校都记录在案,列入学校大事记中,并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

4、成立中青年教师课堂研究会。作为教师群体中的自发组织,学校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学校也寄希望它能成为一个教学“孵化器”,使经过该研究会培养的教师们都能成为教学的中间力量。

5、建立“导师制”。对于二级(或二级以下)的青年教师,学校要求导师带教三年,而这些导师必须是区骨干教师以上。通过这部分教师的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带教,使他们能更好成长。

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一种基于为学生服务的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已初步形成。

四、我们的认识与思考

(一)教育服务理念的提出顺应了课程改革的趋势。教育服务理论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深化而出现的一种教育经济学理论。教育市场化的出现,意味着政府的放权、学校的自主,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本”、“学校要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政府要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呼声。许多学校都在努力实践优质教育服务的理念,打造教育服务品牌,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我校正是在这样一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提出了“多元服务,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希望能在课程改革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课程改革应是一个严密的科学系统。从科学上来说,第一,课程的改革应是延续性的,绝非是割裂的。二期课改只是教育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的一次重大的改革,这样的改革以前有,将来也会有,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而且这样的教育改革应该建立在以前取得的教育成果上,它和以前的教育是延续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发展和突破,谈二期课改不能把它和一期课改割裂开来。第二,部分学科的课程标准不合理。如英语学科的课程标准要求太高。词汇量从一期课改的1800提高到3500,再加上1500拓展型词汇,要达到5000单词。这是每个高中毕业生要达到的基本等级(B级)的要求,而要达到较高等级(A级)的要求,词汇量要达到6000以上。这样的要求,我们学校都觉得有困难,更何况普通完中呢?这不符合现在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又如语文学科,新教材强调拒绝经典。其实经典的东西不是你想拒绝就能拒绝的,而非经典的东西也不是你想推崇就能推崇的,这需要时间的检验。如果真要对学生的发展负责,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慎重。

从系统上来说,课程的改革只是其中一块内容,至少还要包括评价体系的改革和资金的投入。如果评价体系没有变化,那就无从验证变革后的效果,尤其是升学考试的改革。高考是整个课程改革之牛耳,高考不过关,其他方面学得再好,也得不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承认。尽管近年来高考有很大的改革,但比起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进度来,还相差很远,明显的滞后。如何进行高考的改革,使这根“指挥棒”与课程改革相适应,是这次课程改革题中应有之义,是今后需要着力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又如“研究性课程”怎样评价?它与高考的关系如何?这是许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其中有些困惑我们也无力解决,希望有关部门尽早提出解决办法。

(三)成长记录手册的使用尚须思考。成长记录手册代替成绩单,能多方面多层次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当然是种进步,可是里面的内容烦琐,给班主任老师带来很大的操作难度,结果我们只能填写其中一部分内容。所以希望能够完善内容,突出重点,更能利于实际操作。

(四)老师工作量繁重。课改给老师带来了繁重的任务,从课前的指导预习,写出教学设计,课堂中教学行为的转变,到课后的反思,老师必须熟悉新教材,大量查阅资料,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大大加重了老师的工作量。还要参与校本培训和教育科研,老师感到分身乏术,有心无力。而现在对老师工作量的计算,还是沿用以前的计算方法,所以怎样计算老师的工作量,需要重新思考。

(五)需要加大课改宣传力度。课改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更应让全社会来关心和参与,特别是家长的支持,否则,再好的课改方案在具体实施中总要异化。目前学校需要接受社会评价,所以希望社会大力宣传课改,让学校有一个较为宽松的课改环境,来实施“以人为本”的真正的教育。

三林中学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室执笔

下载建设多元课程,聚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三林中学二期课改试验总结(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多元课程,聚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三林中学二期课改试验总结(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