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路遥《人生》

时间:2019-05-12 12:3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路遥《人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路遥《人生》》。

第一篇:读路遥《人生》

读路遥《人生》

断断续续地看完了路遥的小说《人生》,依旧是《平凡的世界》那样戛然而止的结束,小说中似乎强调这命运的强劲,玩笑中充满无奈,让人渐渐品味出轮回的错觉。常说小说是生活画卷式的凝聚,总能在某一次不经意间读出自己的影子,当然这需要经历足够的生活,不然拿什么印证。

当结尾高加林顺德爷爷怀中哭泣时,有辛酸,更多的后悔,对自己的以前,更对被自己狠心抛弃的美丽姑娘巧珍,却没了对生活的不甘心。生活一次又一次地和他开着玩笑,当民办教师的身份被高明楼撤销让他儿子代替时,在灰心时却无意收获了巧珍卑微而又付出的爱情,一个需要安慰,一个愿意付出,不可否认,那段时光他定时幸福的,在田间,大马河的桥头上……

后门永远比前门威力大,由于自己的二叔调回本地,下面人为了讨好,他到了县城的报社工作。自己不虚的才能,多年读书的经历,让他多多少少去了农村的不少痕迹,洗去了愚昧和自己父亲身上的软弱,也让他增加了对外面生活的渴望。县城里的他,才华横溢,风头一时无双,似乎前途光明。就连高中时自己心仪的黄亚萍也断绝了与张克南无味的爱情而走向高加林。他们张扬激情,但高加林却时常在这样的幸福中想起农村的巧珍,黄亚萍的任性与巧珍的顺村相比,他觉得很可笑。矛盾中依然留恋与县城张扬而又热情的

生活。后来张克南的妈妈为了报复,告发了高加林,他被退回了生他养他的农村,黄亚萍不会追随,巧珍也结婚了,所有的梦在一瞬间破灭,高家村质朴的人们没有嘲笑。这样的结局实际上很好,黄亚萍会和家人回南京,找到另一份爱情,巧珍嫁给了深爱自己的马栓,而他似乎又有机会当起民办教师,生活又一次复原了,一段一段回到原点,重新来过。

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能使人成熟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欢乐。不知以后的高加林是否可以坚强的活在这片土地上,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接受了顺德爷爷的一番谈话,而又一下子扑在黄土地上。就这样,小说就结束了,给我们 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

小说中写的高加林的个人遭遇,看上去值得同情,但仔细想来也是必然,他告诉我们,年轻人追求梦想无可厚非,但不能用不正当的方式去实现,这样就会站的越高,越容易摔下来。作为年轻一代要有自己的原则,就像《平凡的世界》里面的孙少平那样坚强又韧性,孙少平正好和高加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文化程度相同,都高中毕业,也喜欢文学,都心怀梦想。不同的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事业上,孙少平以走“后门”为耻,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下,他都能自持人生准则,清风高洁。而高加林也反对走“后门”,但最终没能坚守,致使失去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高贵的品质。

在感情上,孙少平把亲情、友情、爱情看作高于一切人生中值得去守候的东西,他对亲人的那种爱已经超过了对自己的爱,他坚信活着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身边的人。而高加林却因为事业抛弃了最爱的人,对未来的憧憬麻痹了他的感情,直到事业处于低谷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在对待挫折上,孙少平能坦然面对,不管在什么 情况下,他都对劳动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热情。而高加林却无法正视,从当老师被返回来当农民是时,他萧条了一个月都不能自拔,总觉得劳动是一件耻辱的事情。因此两人的结果或者说是生活轨迹,却大有不同,孙少平比较平稳,没有大起大落,而高加林却受尽生活的苦楚,说老天和他开玩笑,还不如说他在和老天开玩笑,有一句话说的好“生活是一面镜子,反射的是每个人自己选择的道路。”一切的不管是欢乐还是痛苦,都有他必然的因数,而这些必然的因数往往是源于自己。

就借用小说里的一句话“生活就如春夏秋冬,一寒一暑,不尽相同。”是啊,生活不会是一样,它有苦有甜,它是甜是苦,关键在于人们的心态。所以我觉得不管出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的一切不幸遭遇,不能责怪时代本身,更应该去想想自己。小说的一个并非结尾的结尾,告诉我们,即使生活中遇到再大的坎坷,也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因为生活仍在继续,今后何去何从,都靠自己的拼搏和选择。一个

人,只有懂得了满足,懂得了停留,才能让我们的心更静,眼更明,去欣赏沿途的风景,去找寻生命的重心,去选择人生道路,去珍惜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人生从此也不再孤独,因为一片大好的河山,一份人间最真挚的情意。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高彦琼

第二篇:浅读路遥《人生》

浅读路遥《人生》

我并不十分喜欢路遥的小说,虽然迄今为止我只读过《平凡的世界》和《人生》。我不太喜欢抓住某个作家不放,读全或者读大部分某一个人的作品,我更倾向于细细品读他们的代表作然后对该作者留一个大概印象在脑海里,对于只求顿悟不求深思的我来说,如此阅读,省时省力。

昨夜与一师妹网络聊天,谈到路遥的小说《人生》。这本书我早已读完,也曾与将此书推荐给我的这位师妹有过约定,读完后第一时间与之分享心得,然而由于实习、签约等琐事耽搁了,拖延至今,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并不喜欢这本小说。

围绕高加林和刘巧珍的情感纠葛,在夹杂着各方面的东拉西扯中,师妹与我达成了一项共识——这是一个由寂寞引发的悲剧。高加林后来选择“抛弃”刘巧珍并不是干了坏事,反而对于一段错误交集的斩断是为了不让更大的悲剧发生。我猜测女性读者大概会天然地站在刘巧珍一方,对高加林嗤之以鼻,然而我认为这只是女人对于女人的同情分在起作用而已。师妹的立场,佐证了我的猜测。

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短暂结合,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错误,所以趁早结束其实是正道。我不敢想象一对思想永远不在同一个维度的男女,一起相处一辈子,将是怎样的尴尬与无奈,这就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一代一代夫妻之间凑合着过的又一次延续吗?刘巧珍给予高加林的爱可以淹没全世界,但不足以支撑一生婚姻的幸福。没有共同语言的两个人,是连朋友都做不了的,如果非要做夫妻,那将是怎样的阴差阳错。那么,高加林在处理和刘巧珍之间的关系时的所有举动都是合理的吗?并不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铸成大错。他不应该在被剥夺掉民办教师的身份后,因为空虚寂寞而接受刘巧珍。我想他肯定知道,自己和刘巧珍很难修成正果,他有他的梦想,有他的才华,认为自己总有一天可以再走出这穷乡僻壤,那么,你为何还要轻易开始一段看不到远方的“爱情”?事实上,我觉得高刘的结合只是刘巧珍单方面的爱慕恰巧遭遇了高加林精神的空虚,根本不能用“爱情”两个字来标注。高加林后来的“移情别恋”“抛弃巧珍”我是表示理解的,而他轻易坠入巧珍的怀抱,没耐得住寂寞,寻求失意、空虚里的一份慰藉,才是让人唾弃的。

高加林的感情历程里,除了“耐不住寂寞”,还有一条同样也会拉低他的形象。当他在给自己找理由去爱黄亚萍而不是刘巧珍的时候,他有一条特别功利的想法——我可以到大城市去了,我有更好的前途了。这也许是路遥跟琼瑶的差别,琼瑶故事里的爱情,那必然是纯纯的爱情,不参任何杂质的真爱,然而,高加林内心的想法使得爱情熏上了铜臭。他跟黄亚萍有着共同的学识,共同的思维节奏,共同的语言方式,共同的喜好,共同的校园经历••这些许许多多共同点构成了高、黄两个在一起要比高、刘在一起会更有滋味、更幸福,他们之间唯一匹配不上的,是家庭背景,但是我认为在两个独立有学识的青年之间,家庭背景的差异不会带来太大问题,时间,会让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发酵出足够的默契,并填平两人之前的差异。

爱情这件事情,也许我总是想得太理想化,很多实际问题没有被考虑进去。但是既然是“爱情”,这个写出来,念出来,听上去,都会有神圣感的词汇,怎能叫人不对其抱有梦幻期待?《人生》中,也许

高加林和刘巧珍能在山窝窝里过一辈子,但是可曾设想过,这会是两个思维上背道而驰的人组合起来的无趣婚姻,更会是高加林梦想和才华的坟墓,即使,它会很牢靠。这样的“人生”,你想要吗?

第三篇:读路遥——《人生》有感而发

人生

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离开了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甚至是对于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可是《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他太幻想了,失去了自己的爱人巧珍,失去了自己的情人亚萍,最后也失去自己的工作,这一切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当我们再现实中要“知足常乐”!

人生常常会你开一个天大的玩笑,把你摔一的大更头。让你出丑。可是,社会也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真正看清生活中无数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亮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是那些正徘徊在生活的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走向正轨,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的理想得以实现。

现实,他是一把双韧剑,看你怎么利用。

我们不能做高加林,我们虽处在21世纪,但也往往犯这也会犯类似的错误。

加油!朋友们,祖国的未来属于年轻的一代,祖国的未来也得指责他们轻率。——君心可晴

2009,11,15

第四篇:读路遥《人生》有感

选择

——读路遥《人生》有感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你怎么也想不到。

你会感叹人生难免有挫折还是惋惜道路弯曲的无奈?路遥切入实际,以情圈住了高加林,刘巧珍和黄亚萍。可世事多变,人生之路难免塌陷,一波三折。

高加林,一个有才气,有抱负的青年,从高中毕业到乡下教书。这个职业,他已经十分满足,每天都是如此。但是,好景不长,高三星顶替了他的位置。如今,他已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刘巧珍,大马河川最朴实最漂亮的姑娘,与他展开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纵使家人反对,他们也依旧潇洒。当机会再次降临到高加林的身上,他牢牢的抓住了。他成了县里的干事,一个有头有脸,风光无比的人物!他是真心爱巧珍的,但光明的前途摆在眼前,他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他的中学同学黄亚萍;他被迷惑了,他抛弃了巧珍,抛弃了一份最纯真的爱情!张克南,当他最爱的亚萍抛弃了他,他最信任的加林背叛了他,他还是依旧祝福他们。每天砍树发泄。张克南是一个好人,他没有想要报复。但是,他的母亲告发了高加林。最终,高加林回到了乡下。但是巧珍已经和爱他的马栓结婚了。老光棍德顺爷爷,也为高加林感到叹惋。“一块金子啊,就这样让你给丢了。”“什么金子?”“巧珍啊,这一块大大的金子啊!”“我的亲人啊!”

我佩服高加林的才华,我理解他的理想与追求,我明白他选择的爱情,我叹惋他的人生!回到土地,离开土地,最终又回到了土地,一波三折,但是他展现出了自己的价值与才能!爱情使他艰难的选择,为了自己的前途,他选择了黄亚萍。可他不知道背后还有一个深深爱着她的朴实的姑娘。刘巧珍,她为了高加林,她肯付出,她做了一切的一切。“巧珍,我们分手吧。”大马河川,那条木桥,在孤独地流泪,曾经,这条桥见证了加林与巧珍的爱情。今天,无情地看见了巧珍那真心的泪。大马河川,这片土地,从此也谱写了一篇新的文章!虚伪,迷惑,前途,利益,该如何抉择?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最终,高加林回来了,他失去的比得到的多了十倍百倍,马栓,巧珍,已经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他,他又得到了什么,是冷酷无情的克男母亲告发了他?不,不是。是他自己,改变了这一切。怨天尤人,不如想想自己。“加林啊,一块金子,一块大大的金子啊,就这样让你给丢了啊!”高加林扑到了德顺爷爷的怀里,十分懊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今,已和七八十年代不同,那时候的原则,现在还有吗?现在也依然抛却,那些干事,村书记,都遵守老规矩,现在呢?改革开放了,社会模样已然不同。正确地选择,不后悔,不改变,那种朴实无华的爱,温暖了世界。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人生如棋,我愿为卒,行动虽慢,可曾见我后退一步?落子无悔,把握机会。人生之路,坎坷众多,只有选择好,你该走哪条路。那条路,也许会影响你的一生。人生苦短,道路漫长。平淡生活,平凡做人,平常做事,越久,越能品出那香醇的味道!

第五篇:读路遥《人生》

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有一天发短信告诉我,说他刚刚看完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简直有点喜出望外了,实在觉得难能可贵,忙回问他有什么感觉,他说:“孙少平的奋斗精神确实值得我学习。”我好像被噎住了似的,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于是又想起早些时候我让学生看路遥的另一篇小说《人生》之后问他们的感想,当时好几个学生都语带义愤的说,高加林不该背叛刘巧珍,他最后的结局是咎由自取——还好,没用“罪有应得”。

这两件事使我想到文学阅读中的两个现象。一是一个人读一篇作品总容易受自己价值取向的影响。读《平凡的世界》的那位,因为正处于找工作难的境地,因此他需要坚毅顽强的精神,自然很容易从孙少平身上看到这一点。一是大众读者包括青年学生常常习惯于从道德的角度评价作品中的人物,而不能进一步思考作者要表现的更具广度的社会生活,不能进一步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更具深度的对生活的看法。

我是通过《人生》“认识”路遥的。开始在杂志上读到这篇小说,后来又看了根据小说拍的电影,从此对路遥有了特别深厚的感情。他的五卷本全集出版后,我买了一套精装的,不知什么时候谁借去了《人生》所在的第一卷再没还给我,我只好重买了一套。除此之外,我还先后三次买了《平凡的世界》送给对文学有爱好的学生作为毕业留念。

读路遥的作品,感觉得到他是一个用全部身心、用血泪进行写作的人。对自己笔下的人物,他倾注了全部感情,不论是孙少平,还是高加林,还有那个刘巧珍,以及生活在农村的那些父老乡亲,哪一个不是作者深为同情的人物?读他的作品,你还感觉得到他是在抒发内心一种强烈的呼唤,希望这个社会更加公平,更加人道,更加有利于弱势群体的生存。正因为是为此而写作而不是为稿费而写作,路遥才令人痛惜地英年早逝,而且死后其养母一度陷于贫困。出于对路遥的崇敬,我对他由于受时代影响在语言方面存在的过于直白、甚至某些地方宣传味太浓这些不尽如人意之处都不愿、不忍而且觉得不该计较。

我也是在路遥描写的那个时代、那种环境中度过自己的年轻岁月的,因此对孙少平、高加林的生活苦难和内心痛苦很容易产生共鸣。我曾经在一篇回忆性散文中写到过,什么人最痛苦?没读多少书,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的人,不知痛苦;书读得多,又进入了外面的世界的人,没有痛苦;痛苦的是那些读了一些书、又知道外面的世界、却只能“窝”在乡下一隅的人!

更有感受的是,《人生》所写的是一个人们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我对现在有些人动辄就拿“毛主席那个时候”如何如何来反衬当下社会弊端极为反感。这样说的不外乎三种人:要么是那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改革开放使他们失去了(或他们觉得失去了)某些东西;

要么是没有受那个时代的苦,“站着说话不腰疼”;要么是视野有限,找不到横比的参照物,于是只知道纵向地拿过去来对比。当然,《人生》描写的时代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典型的毛泽东时代。高加林的叔叔高玉智获得平反并重新被任用,农村里有明有暗的搞起了单干……从这些情节来判断,那时文化革命高潮时期已经结束,中国已经迎来变革曙光。那么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毛时代和改革开放时期新旧交替的年代。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我们可以从一些情节窥见它的端倪:高加林民办教师被顶替,巧珍因为是个女孩儿没有读过书,高玉智一复职马上就有人把高加林安排到县广播站当记者……不过对于故事中的主人公而言,最大的现实问题是中国社会还处于农村和城市的撕裂状态,我们一系列造成这种撕裂的政策制度都还牢牢地控制着整个社会的结构和管理机制,也控制着所有的社会成员。因此,一个人只要出生在农村家庭,那他基本上就只能一辈子做农民(我记得当时农村青年倒有一条出路:当兵。不知道为什么高加林那么好的体质却没有走这条路)。当民办教师算是取其次:虽然也是记工分,虽然收入只是跟完全的农民不相上下,但是它可以让你的知识有用武之地,可以让你避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我至今记得有一次公社书记在教师会上批评的话:“有的民办教师还闹待遇,你总不会日晒雨淋吧?”)。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被下之后,他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陷于无望境地。那时没有高考,没有公务员考,没有个体户,没有进城打工

——他是什么出路都没有。有时候我不禁联想,这种残酷的身份制度不跟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差不多吗?这是一种严重窒息生机、消磨社会发展动力的制度。但是今天想来,当时这种残酷的身份制度其实是有它产生和维持的原因的。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把社会的“可控制”看得比“可发展”更重要,而“文化革命”不过是这种观念发展到极点的产物;又由于多次政治运动尤其是“文化革命”对生产力的破坏,国民经济及其薄弱,国家无力为农村人口提供非农业就业机会,于是农民便堕入自生自灭的状态。高加林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当民办教师不由他,离开教师队伍不由他;进城当记者不由他,清退回农村不由他……他就像一只没有船舵没有动力的舢板,完全听任波浪的起伏而抛上去和跌下来。他的主观努力毫无用处:当老师认真教书,还是被下了;当记者不避风雨,还是被退了。

一个有知识的人陷于这种境地,其精神之痛苦是我切身感受过的。《人生》中最感人的描写,我觉得莫过于高加林进城卖蒸馍的路上练“吆喝”的那一段,它让我这个读者潸然泪下。当然,高加林进城掏粪的那一节也是写得很精彩的,把一个受歧视又不愿失去尊严的农村知识青年的心理活动写得入木三分。

这样的生存环境毁灭了不少有发展潜力的人,刘巧珍就是被毁灭的人之一。她天资聪颖,却没有读书的机会;她仰慕有文化的高加林,而且得到了她苦苦追求的爱情,却最终因为高加林成了城里人而自己仍然是乡里人而分手。

高加林与巧珍的感情纠葛是小说里的重头戏。只要稍为有点深度的人,大概都不会把把高加林看成当代陈世美。作者对他的态度与其 说是批判的,不如说主要是同情的。高加林一开始对在村里被称为“能人”、又与书记高玉楼结为亲家的刘立本这个不识字的二女儿并无好感,可是巧珍替他卖蒸馍的举动大大地感动了他。我想,任何一个处于这等孤苦无助境地的人恐怕都可能被这样一种雪中送炭的温情所融化。在两人相处的日子里,高加林也偶有发现两人在见识、观念、情趣等方面不和拍的时候,但是他觉得“既然我亲了她,就应该对她负责”。后来高加林重逢了中学同学黄亚萍,试想,一个在中学时代口不离国际时事的人,怎么可能不与这个能写诗的黄亚萍碰出火花,而能够与告诉他“家里母猪又下了几个猪仔”的刘巧珍说话投机?何况当初就对高加林心存爱慕的黄亚萍这会儿又发动了如此猛烈而持久的主动进攻?作者之所以这样如此细致地写出“情变”过程,就是为了给高加林找寻可原谅的理由。高加林和刘巧珍都是悲剧人物,制造这个悲剧的祸首主要不是当事人的道德,而是那个社会环境。如果谁不能为高加林掬“一把辛酸泪”而只能伸出你的“千夫指”,那你支配看台湾影视剧。

读路遥的小说时我不禁想,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他必须有两颗心。

一颗是怜悯之心,能悲天悯人,也就是人道之心,同情弱势群体之心;一颗是批判之心,能直面社会的弊端,尽管你也许对这些弊端无可奈何。文字技巧其实是第二位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都没有什么玩弄技巧的痕迹(顺便提及,电影《人生》里有一个设计特别好的长镜头:德顺老汉给高加林和刘巧珍说他自己恋爱经历,影片一直只拍出老汉的“说”,而不是像通常的那样在银幕上出现回忆中的画面)。但是读着它,你会感觉到有人在抚慰你苦难的灵魂。而我们的文坛在相当长的年代里缺失的正是这种给读者带来精神抚慰的感觉。

下载读路遥《人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路遥《人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路遥《人生》有感1000字

    读路遥《人生》有感1000字芙儿这是第二次阅读路遥的作品。第一次拜读路遥的著作还是大学期间,他的《平凡的世界》至今还是我心目中的NO1。我没想到乡土味儿的文字竟然如此有......

    读路遥《人生》有感1500字

    读路遥《人生》有感1500字白会军读过路遥小说的,最喜欢的莫过于长篇《平凡的世界》,中篇《人生》。我个人认为,《人生》是弱化版的《平凡的世界》,而《平凡的世界》是加强版的《......

    浅析路遥《人生》

    浅析路遥《人生》 ——高加林悲剧结局的深刻启示 《人生》以农村题材为主,通过对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的社会生活作了深刻的反应,对当代青年的人生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这部作品......

    读路遥的《人生》有感(精选5篇)

    理想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价值迷失 ----读路遥的《人生》有感似乎还没有结束痛苦的孕育过程,他便满头大汗地从人生的沟沟坎坎里走出来,疲惫不堪地站在人们面前,他叫高加林,是路遥中......

    读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读《人生》《平凡的世界》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出生于农村,其后就读于延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1988年完成百万字宏篇巨著《平......

    读路遥《人生》有感作文[精选5篇]

    人的一生,有些东西与生俱来、难以改变,有些东西则可以自主选择、自我把握。选择对了、把握住了,则人生没有虚度,相反就可能枉度一生,不可不慎。针对一些人的思想纠结,我们应做好这......

    路遥人生读后感

    路遥人生读后感 怎么写? 内容详情 作文分类×篇一:路遥人生读后感 人生,好像一片海,时而波涛汹涌,叫嚣着仿佛要吞噬整个世界;时而又平静死板,似乎星球毁灭也打不破它的安宁。也许......

    路遥《人生》读后感

    人生路漫漫 ———读路遥《人生》小感一个寻常却又不寻常的故事,一个陌生却又倍感亲切的故事,以人生冠名,却是点点滴滴的人生路„„ 人生之路跌跌宕宕,坎坎坷坷,谁也不能预料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