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统整:撑起高职院校运行的三大软肋

时间:2019-05-12 12:5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效统整:撑起高职院校运行的三大软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效统整:撑起高职院校运行的三大软肋》。

第一篇:长效统整:撑起高职院校运行的三大软肋

长效统整:撑起高职院校运行的三大软肋

南邮吴江学院

戴国忠

内容提要:中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兴未艾,但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短视和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进一步剖析其成因,提出比较有效的发展路径,对于保证高职院校顺畅运行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关 键 词:长效统整

双师

大师

操作技能

职业技术 教学业绩 科研成就

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也是统领高职院校管理运筹的核心要素。而从当前该类院校运行的现状上看,或则按普通高校的逻辑来规划,或则以中等职技学校的办学经验来维系,并且后者极为多见,既缺少对“职业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统整,又缺乏“理论教育与技术训练”的理性。产生的结果便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走低,就全国而言,2003年为50%,比总体就业率70%低20个百分点;2004年9月初统计为61%,仍低于总体的20个百分点。教育低效凸现了高职院校运行“软肋”,实行“长效统整”则势在必行。

一、发展“双师”与培养“大师”统整:撑起低水平岗位服务之软肋 所谓“双师”,往简单里说,就是一个教师能做两个甚至多个教师的事情,能承担两门以上学科或者跨专业课程教学的任务。从角色转换上看,就是一个教师受过两种或两种以上正规的专业教育,拥有相应专业的毕业文凭;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专业的教师资格,拥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并有比较成熟的两个甚至更多的“课程角色”,及不同课程的教学经验。“双师”是支撑高职院校特别是通过对若干所中等学校整合之后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兴高职院校的中坚力量,其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满足了“不强求学科建设只强调职技训练”的高职院校发展运行的需求,特别是迎合了高职院校“专业应市场变化而需灵活调整”的客观实际。在另一层意义上,“双师”也会使高职院校“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建设“双师型教师”也就因此成了高职院校队伍建设的重点。问题的关键是:“双师”在教学中产生的“功力”究竟有多大?

勿庸置疑,“双师”是为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处于特殊阶段、特殊时期所必需的,其在支撑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上所能产生的后劲、功力毕竟还是有限的。第一,“双师”应有接受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业教育背景,这一背景大多又都集中于本科层次,而本科教育在其根本上还属于专业基础教育。高职教育,首先应该是高等教育,它具备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对教师仍然有着较高的学历层次和较强的专业化水平要求,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不同的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应全面关注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技术动态、技术层次和技术发展前景。也就是说,不具备比较丰富的特定技术领域的专业化知识的教师,是难以保证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的。把高职教育仅仅理解为是“实验室实验、数控机床上的操作或基地实训”的教育是非常可怕的。第二,“双师”因缺乏比较深厚的某一特定技术领域专业化了的背景知识,那他在这一技术领域的知识视野、人文特质、诱发学生革新创造的能力都将大大受到局限。因教师本人只受到本科层次基础性教育不能有效实现专业升华,而无法领略到特定技术领域的前景变化与发展,这将使他在授课时不大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课程领域或技术革新发展的过程上来。这一现象,在当前的高职院校运行中甚为普遍。基于此,我认为,高职院校必须尽快建立起“双师”与 “大师”的统整机制,把培养具有丰厚的专业背景知识、较高层次的技术研究与革新创造能力的“大师”,作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这也是为增强这类院校可持续发展能力所必须的。

二、“操作技能”与“职业技术”统整:撑起职业技术教育失范之软肋 在为数较多的人看来,高职教育就是技能教化与技术培训。于是便“基础课可有可无,专业基础课降低要求;专业课不设难度,实训课全体牧羊”。这不仅挫损了教育质量,妨碍了学生正常的发展,而且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以至于产生“学生就业难——招生难度大——新生报到率低”的恶性循环。更大的危险还在于:那些已经处于办学困境中的高职院校,对此还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带着“实训时间长,就业增优势”的盲从,把学生招进来忽悠忽悠就推向市场(实际是推向社会)。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认清:高职教育中的“职业技术”是怎么一回事?它需要有什么样的教育帮助才能形成?

高职教育中的“职业技术”根本的不同于熟练工人掌握的操作技能。众所周知,技能是通过有目的的、有步骤的、有程序的反复训练而形成的,大多可以通过“模仿与尝试——练习与试误——纠错与训练”来掌握。换句话说,技能型的人也就是“师傅型”的人,他们所拥有的也只能是经验性或操作性的知识,是关于某项操作的步骤,而且,这个知识的获得路径是“实际场景的总结”。而高职教育中的“职业技术”,其形成路径与上述相反,是先拥有特定技术领域的专业背景知识,再通过相应岗位实践而获得的,程序应该是:“知识应用与验证——岗位操作与实训——环节简约与优化——步骤整合与革新。”这一程序所蕴涵的教育意义显然是博大而又精深的,它需要对特定技术领域“金字塔”形结构性知识的掌握,需要对技术特质的全面把握。“职业技术”需要“操作技能”,“操作技能”也是“职业技术”形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是高职教育的主体更不是全部,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一开始就应是“能手”而不是“徒弟”,高职毕业生的成长方向应该是“技术驾驭和革新创造者”而不是只懂得工作程序的“操作师傅”。把具有一定科学理性的职业技术教育,当成是只具有一般操作意义的技能培训,只会大大贬低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高职教育的价值。

三、“教学业绩”与“科研成就”统整:撑起偏重泛教育评价之软肋

在高职院校现行教育评价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泛教育评价”现象:模糊印象和感性主义主导着评价行为,在对教师劳动的考核评估中“领导说了算”的主观主义倾向仍表现突出,仅仅以平时表现论等次,以德勤评说论奖酬,轻视能和绩,不计岗位服务的价值,这与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高职教育运行极为不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人难留,人难引,人难塑”的教师工作难题,反思其成因,不能不说是我们的一把不具有科学理性和人文特质的评价之尺让人胆怯、让人退却、让人失落。大学者大师也,没有人才大学如何办?没有高层次人才,学科如何建?没有大师级人才,学校何以产生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而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大师级人才其劳动的价值何以能简单的用“备课认真否”、“上课有套路否”、“作业批改及时否”、“辅导学生多少个”来评其功过?

泛教育评价,只能把教师的岗位服务导向注重具体的事务和繁琐的“表面文章”上来,在纵向上,对教师为掌握“特定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结构”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因此而可能产生的知识创新有所忽略;在横向上,对教师颇具个性化的劳动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劳动实绩有所忽略。这种科研成就被贬缺乏长效统整的高职教育评价会大大影响其办学效益的提高。比较理想的并适合于高职院校的教育评价方式应该是:按照不同的岗位建立责任和绩效体系,评价则就是对责任和绩效体系达成情况的考量。在方法层面上,高职院校的岗位有“类型”和“层次”之分,“类型”决定着岗位人员对教育质量形成所做出的贡献的价值;“层次”决定着岗位人员对教育质量形成所做出的贡献的大小,在对全部教职员工作出“类型”归分之后,通过责任大小和责任标准的厘定区分出“层次”。评价的意义就是看其所取得的绩效。在内容结构上,高职院校根本的不同于中小学或普通高校,那些事务性、不具有实际价值的繁琐工作在评价中所占的比例必须降低,转而围绕特定技术领域的专业工作和研究能力所建立起来的责任心、效率性、价值性和创新程度进行内容体系的建构,特别要关注教师在岗位服务中自身素质的提升程度和自觉探究的热情、能动性。只有这样才会让教师自身价值在工作中得到体现,使其源源不断的产生行动内驱。在价值评判上,教师劳动始终与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是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教育评价立足的应是“社会效益”,创造条件晋升教师职称、嘉勉教师荣誉、培养拔尖人才、建构人才培养工程,也就是说,那些有助于学校社会影响力提高的因素都应通过评价结果体现出来,并给予重视。

中国高职教育的历史很短暂,但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而如何保证其有效运行,建立比较优化的高职教育运行机制则是诸多高职院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的重中之重。

地址:江苏苏州 邮编:215200 电话:0512-63791899

第二篇: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模版)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研究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傅永强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通过推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方式,不断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不只是对书本知识的演示和验证,而更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才能和职业道德,因而对实训基地的功能和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笔者结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需寻求一种规范的管理体制和科学的运行机制,调动企业介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实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使基地进入最佳运行状态,发挥教学、生产、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社会服务等功能。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体制 1.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模式是指实训基地的土地房产和主要设备由校方投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即校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学校单独设立具有企业性质的实训基地管理机构,或者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学校作为出资主体享有选择管理者、资产受益和作出重大决策等主要权利,保证投资目的得以实现;学校不再直接干预基地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积极引导其走向社会、服务大众,激励其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参与社会竞争,协助其挖掘潜力、增强活力、提升竞争力。基地作为独立经济实体拥有学校出

资所形成的法人财产权,逐步发展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基地内部形成责权分明、管理科学、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激发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研发、生产、销售、经营以及对外合作等活动,同时按照学校要求做好生产与教学科研之间的协调工作,完成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任务。基地经理人员由学校聘任,享有企业法人的所有权利和义务,履行相应的职责,在用工、薪酬等方面与校内教师完全分离。学校采用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形式,以产生经济效益和完成实训任务为依据,用以考核和评价基地管理部门的实绩;根据其所提供准确的财务报表,用以考核和评价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

2.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模式是强调企业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校方提供生产场地,企业通常为基地的投资主体,由于其生产规模不大,加上地方中小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管理体制比较多见,凭借其自身的设备、技术、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在保证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发挥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功能。企业把整条生产线或一个车间设在学校,可以节省大量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借助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品牌效应;同时利用学校的科技研发能力和特殊的优惠政策,以及优质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学校与企业之间必需形成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

利益分配,相互约束,共创双赢,协议内容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投入的设备在一定期限内享有使用、经营和管理的权利,到期后产权归学校所有;②学校有偿提供生产所需的水、电等必备资源,在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提供方便,协助企业办理相关营业许可手续,③学校每年向企业收取一定的场地使用费或管理费,用于基地建设;④企业必需明确校内基地的生产项目和产品名称,依法经营,自负盈亏;⑤企业在进行生产的同时,须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工位和规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⑥安排学校的专业教师参加生产实践,安排能够胜任生产活动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并给予适当的劳务津贴;⑦其它事项如确保安全生产、符合环保要求以及违约责任等条款。

3.校企共管

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模式是指校企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共同出资、协作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种形式,实行股份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管理体制,该模式综合了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缺点,是目前校企合作管理实训基地的主要途径。校企双方通过契约形式,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可以设立基地管理委员会,由双方选派代表参与重大经营问题的决策。学校方面积极参与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引导企业进行技术研发、产品更新等工作,协助企业开展科学化管理和运作,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在提供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前提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分层次教学,保证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从而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提高基地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

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基地长官负责制”管理体制,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其特点是:①产权独立,可以使基地脱离对学校或企业的依附,进行独立经营;②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经营者专心从事经营,避免发生短期行为;③管理过程更加民主、科学。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1.学校与企业合一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不是两个并列的机构,而是体现双重功能的同一个实体;通过实训基地这个平台,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融合体。

1)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形成动力机制。企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往往体现为人才和技术的竞争,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数量、质量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单位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形成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一方面有利于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另一方面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保证工人质量,避免出现技工慌、招工难的状况,同时节省人力资源的培训费用,产生经济效益。

高职院校所从事的是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的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引进先进完整的设备、产品生产、实训指导师傅、企业管理模式、职业文化氛围等软硬件设施,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增强办学活力,使学生在产品生产中进行真枪实战,提高职业能力。

2)以基地为中心,形成共建共管机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必需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在制定基地建设规划之初,学校要主动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讨论,广泛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充分体现企业方面的意愿,明确基地建设目标。对于某一个基地建设,可以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方案,共同参与方案论证,共同承担建设费用,共同分担运行成本。在基地运行过程中,成立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独立机构,共同参与管理,例如共同制定规章制度、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流程,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共同承担训练任务等等。

2.实训与生产同步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突出实训与生产同步进行的特点,在实训的同时进行着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着实训,两者不分时空,有效地避免了教学与实习脱节、实训与生产脱节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1)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基地顺利运行。根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特点和定位,必需建立健全一整套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类制度,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条例和细则》《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常规》等;二是行政工作管理制度,如《会议制度》《行政值班制度》《教职工考勤制度》《采购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三是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如《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教学工作规程》《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学生学分制实施办法》等;四是实训管理制度,如

《生产性实训管理制度》《生产性实训安全文明管理制度》《生产性实训考核制度》《生产性实训教学检查制度》《校内生产性实训设备管理制度》《校内生产性实训工、量具使用管理制度》等。五是其它相关制度,如《仓库管理制度》《易耗品领用制度》等等。

2)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基地实训教学。结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特点与规律,应把开展目标管理与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以ISO9000系列标准为框架和基础,全面渗透目标管理的思想,在涉及到生产和实训的每一个环节,尽可能制定出切实可操作的总目标、层级目标以及子目标,把一切影响到生产性实训质量的因素,全部处于受控状态。校内生产性基地质量保障体系应由基地内部质量管理、政府质量监控、行业企业质量评价三方面共同组成,其中基地内部质量管理是核心,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生产性实训的管理,确保实训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政府质量监控是导向,政府通过各类评估以及对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的审核发放,达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间接掌控;行业企业的质量评价是主要依据,因为行业企业评价完全根据真实职业岗位所需要达到的技能要求进行严格把关,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企业需求,说明实训教学质量达到要求。

3.育人与盈利双赢

企业需转变观念,由关注用人转变为关注育人,从订单培养向全程参与延伸,学校需强化市场意识,挖掘身边资源,采取多途径、多方式积极寻求企业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一方面是一个教学场

所,通过科学有序地指导学生实训,达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育人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企业,通过生产产品盈利和培训社会员工盈利,达到创收的目的,运行的结果既使学生学到了技能,又使基地获得了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育人与盈利共赢。

1)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全方位管理。校内生产性型实训基地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学环境和训练方法的改变,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符合时代要求,为企业所欢迎的有用人才,因此基地运行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进而激发学习动机。校企双方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从“监督管理”转变为“自主管理”,从“纪律约束”转变为“措施激励”,进而培养出能够适应生产实际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发展要求的人才。

2)以效益为先导,体现互惠互利原则。学校与企业长期顺利合作的关键是能否真正体现双方的利益。学校要为企业提供合适的生产环境、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减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输送合格的员工,使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生产设备不断更新,生产工艺日趋先进,从而促使学校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出为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一大批具有高素质、强能力、技术娴熟、适应快的优秀毕业生充入企业,改变了企业职工的结构,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使企业增强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也直接为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效益,实现双赢。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对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它所形成的“教室与车间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运行模式,是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

第三篇: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探索[最终版]

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探索

摘要:作为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将实-训基地建设与校园形态相融合,使“校园成为大职场”,营造出仿真的企业环境;同时,以拓展教学功能为主题,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使“企业成为大课堂”,建设了具有真实~,Ak氛围融专业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群,有效推动了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的深度发展:构建实训基地建设体系和实践教学实施体系,实训基地运行规范化、科学化,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有特色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示范校:实践教学:实训基地

作者简介:张春满(1963-),男,河南内乡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技术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0)03-0066-03

实践教学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和首要条件,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启动了以专业建设为主要内涵的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训基地建设是示范性院校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项目之一。作为首批示范高职建设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将实训基地建设与校园形态相融合,使“校园成为大职场”,营造出仿真的企业环境:以拓展教学功能为主题。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使“企业成为大课堂”,建设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融专业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群。有效推动了学院实训基地建设向纵深发展:创新实训基地建设体系和实践教学实施体系,使实训基地运行规范化、科学化,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有特色的探索,充分发挥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示范、带动与辐射作用。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体现生产性,使校园成为大职场

学院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紧紧抓住“生产性”的特点,结合校园形态。建设具有真实职场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从而保证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岗位工作的全过程。邀请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员共同设计和建设实训基地的职场环境,营造出仿真的企业环境;学生在校园即可受到职业技术、职业道德的熏陶,获得“工作”任务内容和过程,实现从学习到实践,从实训到生产,从学生到员工的人才培养过程。

1、多样化建筑形式展示工程文化。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验区整体规划设计以学校性质为依托,充分尊重学校历史文脉,校园建设中采用多种建筑形式,体现水利文化,建立环境中学习氛围,提供学生认识实习,将教学区庭院变为真实的第二课堂。

2、测校园大地,绘神州经纬。学院利用校区原有的土山包,使用工程建设中的建筑垃圾,为学生提供地形测绘场所。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按照“真实职业氛围、真实作业流程、真实测绘产品”的设计原则,与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测绘信息工程院、河南省测绘工程院、葛洲坝测绘工程院、黄河水文勘察测绘局、开封市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合作根据校区地形、建筑形式与分布特点,建设了满足教学、技术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功能要求的测绘实训场。

3、气象站、水文站、污水处理厂,生产教学相得益彰。学院结合水文水资源专业实训需要,将校内灌溉水渠系统加以有效整合改造,形成人工湖及河道,按照生产要求的标准建设水文站、气象站。为水文观测提供真实实训环境,并将水文站建筑中建设有景观水车。使水文站既是校园景观,又是生产实训场所,景观实训两相宜。

学院将污水处理生产和环境与化学工程专业教学、学生实训结合起来,建成具有生产性实训功能的污水处理厂。该厂既承担着学校的生活污水处理,又是校内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给排水工程、水务工程、自动化等专业的生产实训基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监测、生产维护,以实际生产项目进行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岗位必备的职业技能,同时,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日后就业及其发展奠定基础。

4、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水工专业以培养施工技术应用、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三项核心能力为主线。按照“理实融合”、“实训场所工地化”的标准,把水利工程搬进学校,将典型水工建筑物按比例缩小,修建具有不同枢纽形式、不同水工建筑物结构的27个水工建筑物,构成模拟水工建筑物群。

由于水利工程建筑物类型各异、地点分散,施工过程不可再现,且运行管理也不允许学生等外来人员实际操作。在校园内建设仿真水工建筑物群,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按能力培养要求,模拟施工导截流、施工与管理等过程,逐项重复进行训练。同时,可进行闸门运行工、河道修防工等技能培训与鉴定。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体现教学性,使企业成为大课堂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的平台。我院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时,紧紧抓住“教学性”的特点,以拓展教学功能为主题。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逐步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为突出校外实习基地生产实训教学性,明确规定顶岗实习应完成的教学内容,和学生顶岗实习应达到知识、能力、态度的要求。

1、以职教集团为桥梁将实训基地建在工地。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在近80年的办学实践中,与行业企业和行业学校形成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水利部人教司、中国水利水电总公司的支持下,以中国水利教育协会为指导,以中国水利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和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联合全国13所水利高职院校和81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中国第一家水利教育集团――中国水利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了理事会制度,成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以“职教集团”为纽带,创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共进”的水利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新局面。

通过职教集团牵线搭桥,由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无偿提供土地,我院出资建设,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工区内建设了小浪底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占地15亩,总建筑面积4530m。以小浪底水利枢纽为依托,在其周围100km左右范围内,利用三门峡水电站、陆浑水利枢纽、故县水库、洛河拦河橡胶坝、西霞院拦河闸、南水北调工程等水利工程,构建了包括多种类型水利工程的实训基地群。

实训基地群的多个实训基地组成联合使用,可根据学生的实习实训项目,提供真实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将校内模拟实训变为真实工作,强化职业岗位能力,可以满足水利建筑工程专业培养学生职业

岗位技能需要的生产性实训,同时,服务于道路桥梁工程、测量工程、水文等专业学生的实训。

2、实施顶岗“三导师”“四过程”,强化企业大课堂。我院实施顶岗实习“三导师”制。顶岗实习教学实施由校内专业指导教师、辅导员与企业指导工程师相结合的“三导师”共同完成。顶岗实习的具体操作流程概括为岗前培训、多元指导熟悉岗位、独立工作融入岗位、答辩评价等四个过程。

企业指导工程师对学生进行企业安全生产、企业制度等教育。开展职业讲座:以师徒传承形式进行现场教学,指导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经企业指导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现场考核合格后,单独进行顶岗生产。

校内专业指导教师与辅导员组织学生结合工作任务开展讨论,参加技术革新,指定毕业答辩题目,并提出具体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在企业进行学生毕业答辩。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运行探索

(一)构建实训基地建设体系,使实训基地运行规范化、科学化

我院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创立了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以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规划、生产性工艺流程设计、仪器设备选购、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实训教学文件与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制定、生产实训成果评价为主要内容,构建行业企业全程参与、贴近实际生产、运行管理开放、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实训基地建设体系。

实训基地建设体系规范了实训条件建设的校企合作建设流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建设实施过程;实验实训设备论证、招标、采购,设备验收、监督过程:实训基地的基本任务、体制与结构、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日常管理要求:实训基地实训教学工作检查及评价。实训基地人员职责等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运行、管理中的各项工作。该体系成为建设满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融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考核体系完备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制度保障。

(二)创建实践教学实施体系,明确各实训室在人才培养流程中作用

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基地,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流程中的定位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我院创建实践教学实施体系,把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条件支撑体系具体落实到每个实训室,明确了各实训室在人才培养流程中的位置、功能作用。

实训室体现出实践教学环节教学体系的各自作用、功能、相互间的协调配合等。明确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实现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的有机统一:突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实现从基本技能、专项能力、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循序渐进的训练层次;明确了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实训基地管理、实训指导教师等管理责任。

(三)实训基地运行与市场接轨,变消耗型为生产经营型

我院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实训基地运行与市场接轨,变消耗型实训基地为生产经营型实训基地,将教育教学任务同生产任务统一安排、密切结合,融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四位一体。

我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积极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的结合,将教学内容与国家技能考核内容进行衔接,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在毕业时除拥有毕业证以外,还能拥有一个职业资格证,根据所学专业的不同,考取不同的执业资格证书,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加强校内学生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同时,我院实训基地还初步实现了资源共享,为河南省和水利行业继续开展在职职工学历教育、新技术应用培训和堤防建设等专业培训、新职工岗前培训,为开封地区农民工进城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培训,发挥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发挥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示范、带动与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3]张尧学,端正思想,建设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J],中国高等教育,2007(3),[4]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5]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责任编辑 吴学仕

下载长效统整:撑起高职院校运行的三大软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效统整:撑起高职院校运行的三大软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