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写作实务与摄影技巧暨新媒体宣传高级研修班姚老师讲课笔录 - 传
根据姚赣南老师讲课笔录+摄影+录音==整理(其中可能有错别字)一,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此外还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编辑主任提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其实狗咬了重要人物也是新闻)
二、如何提高新闻敏感度?
新闻记者的首要任务是发现新闻,然后才去采访、写作、编辑、发表。
从以下5个方面去发现新闻:
a、新鲜性---像活蹦的鲜鱼、热气腾腾的包子
b、重要性---人物、项目、内容、事件的重要
c、接近性---新闻发生地与读者接近度
d、奇特性---与众不同、罕见、惊讶
e、趣味性---新闻要写得有文采,可读性强 如何理解“新”?
1,时间新
2,角度新
3,新发现
4,新观点
5,新问题
三、采访技巧
新闻采访只有在“三贴近”上取得新进展才能有创新。这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贴近实际-----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贴近生活-----深入、关注。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
贴近群众-----扎根群众之中,把握群众脉搏,了解群众愿望。可亲可信,深入人心。
采访的几个技巧
1.抓住机会,敢于提问。2.做足功课,善于提问。3.增强亲和力,才能出众。4.善于挖掘。5.想得远些。6.深入一线。
四、写好新闻稿的方法与技巧
要认识新闻与工作总结写作的重大区别: 时间上:新闻讲时效性,工作总结讲阶段性; 对象上:新闻对大众,工作总结对机关内部;内容上:新闻取一个角度,工作总结一般多角度、大而全; 结构上:新闻讲倒金字塔写法,工作总结一般是顺着写; 写作手法上:新闻追求新,工作总结则重程式。
把报道写得有血有肉的6个技巧
1,现场描写。2,语言对话。3,细节刻划。4,反差强烈。5,背景运用。6,议论几句。怎样写很重要,写什么更重要。抓准主题, 总编也要为你让路 文章是改出来的。 “一字师”的故事。
改文章要达到的境界: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五、会议新闻怎么写?
会议新闻最容易产生一般化、老一套的情况。
会议报道最忌内容死板、套话太多、文字太长、可读性较差。许多人常用“隆重”、“胜利”、“深入”、“认真”、“一致”、“纷纷”、“坚决”等词汇。
改进的方法是: 不求面面俱到。 尽量去掉套话。 力求选好角度。
应当承认,会议报道有程式化的一面,但也要创新。 求真求实,求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事来写。
只有了解会议报道的程式化,才能逐步摆脱成式化,才能使会议报道面目一新。(突出重点,描绘气份,总结意义)
1、努力克服一般化报道会议消息的习惯。(即不要把几个会议写成一个模式)
2、认真研究策划,提高会议消息在新闻报道中的质量,把不同内容的会议特点加以突出,加以强化,强调每个会议的不同重点,使会议消息新鲜亲切、生动活泼,不落俗套。
3、会议程序、会议时间地点、出席人物是需要报道的,但是会议会议所讨论的问题、制定的政策、以及指导思想和具体部署,才是会议最重要的实质内容。所以,在报道时应抓住这个重点,调动新闻取舍加工手段,使会议报道生动、感人、活泼。
4、增强感情色彩,沟通党群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感情联系。会议新闻基本写法,大致为四段七要素:
第一段,写好导语,点明与会时间、地点、人员;第二段,提炼领导讲话、嘉宾发言的主要内容;第三段,理清会议的程序,介绍会议举办的背景;第四段,举办该会议的意义及其成效。
写会议新闻稿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标题要恰当,符合会议的规格。如标题太长可用肩题、副题作修饰、补充。
2、导语中要体现会议的名称、举办的地点等要素。 写导语的要注意不能太省略,要把会议的名称、举办地点等写清楚。比如“2013年华力控股有限公司年终总结暨表彰先进大会”,这是会议的全称,不能漏掉一个字。会场横幅上的会议名称是如此,新闻中就应该这样体现,这是新闻真实性的体现。而会议举办的地点则要写得清楚明白,可写城市,也可写到街道、宾馆,视情况而定。
3、写清出席的主要领导姓名、职称,注意领导的排序问题。不一定每个人都写上。
4、对领导讲话内容进行提炼。在会议新闻中,领导的讲话内容十分重要的,但又不能将这些讲话的所有内容搬进新闻稿。因此可以对讲话内容加以提炼。在删节提炼中可以将各段的内容用一两句话提炼出来,按顺序组合。有时候,领导的一台精彩讲话就可成为新闻的标题,而会议名称在副题中体现。
5、会议新闻要突出重点。对一些琐碎的程序可以少写或不写,如会议的报告、讨论、表决、表彰等环节比较重要,而入座、分发、收取材料等环节有时可略去。
6、描绘会场气氛。会场的气氛的烘托有利加强新闻的可读性,使读者对此次会议留下感性认识,了解会议的生动画面,在这方面,可通过现场观察写出来。但不要总是写“彩旗招展、锣鼓喧天”。
7、简要概括举办会议的意义。
六、把新闻标题做得灵一些 新闻标题是最短的新闻,新闻标题是最短的评论,新闻标题是新闻(版面)的眼睛
胡乔木:有时想一个好标题,等于写一篇文章所用精力的三分之一。
邓拓:谁要是给我想出一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 新闻标题的“维纳斯原则”(残缺美)。 不要面面俱到。新闻标题快速入门
1、有主题
2、有对比
3、有文采
4、较精炼。“三有一较” 姚老师的制作消息标题口诀:
“把握主题动词巧,字数十几莫再超,练练对仗作肩题,多改几次勤比较。”
人民日报最近对标题的要求:标题是“篇之目,版之睛”。要做到生动活泼、朗朗上口。要狠下工夫,画龙点睛。把长标题改短 原题:
大新药业三峡库区水污染治理及黄霉素产业化国债技术改造项目竣工验收(32字)
改题:大新药业两项技改竣工验收
原题:
中国烟草投资管理公司副总经理、中烟摩迪董事长孙兰成及中烟摩迪总经理姜子学一行到我厂考察调研(44个字) 改题:中烟两企业高层领导来访 标题和文章都要少用套话 套话十五例:
开会没有不隆重,闭幕没有不胜利,讲话没有不重要, 决议没有不通过,鼓掌没有不热烈,人心没有不鼓舞, 领导没有不重视,贯彻没有不坚决,学习没有不认真, 进展没有不顺利,问题没有不解决,成就没有不巨大, 接见没有不亲切,交涉没有不严正,抗议没有不强烈。
七、深度报道、人物报道 关于先进人物的报道:
(1)直达人物内心。把握真实思想、感悟。
(2)人物报道要找时代感和亮点。(王进喜、焦裕禄例)(3)突出抓住一件和几件典型事例。(4)平常人加上不平常的事,就是新闻。深度报道技巧: 何谓深度报道?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新闻策划的重要性。 题材比较重大-----提供事件背景-----进行解释分析-----拓展新闻内涵
深度报道产生于二战时期
一般报道回答的新闻要素是:是什么?深度报道主要侧重回答的新闻要素是:为什么?怎么样?
在一般报道后面加上为什么,怎么样,即是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的主要特征为:主题的鲜明性,题材的重要性,报道的详尽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八、关于企业内刊内网
内刊内网是企业声音的舆论阵地; 内刊内网是企业观点的传播管道; 内刊内网是企业形象的展示窗口; 内刊内网是企业文化的建设手段; 内刊内网是企业员工的沟通平台; 企业内刊的功能与作用
企业内刊定位:对内建设企业文化,对外树立企业形象。它是传达意图、加强沟通、传播品牌、培训员工的阵地。内刊多重功能
传播功能—广为传播,众所周知 形象功能—树立形象,扩大影响 沟通功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联络功能—联系作者,联系读者 资料功能—便于保存,利于查询 休闲功能—图文并茂,赏心悦目 广告功能—广而告之,有利促销
读者对象
企业内刊的读者包括:职工、家属、客户、兴趣公众、合作单位、同业单位、上下级单位、行业管理部门和协会单位、媒体,等等。
栏目的设置
对栏目的设置,要深入研究栏目的内容是否具有广泛的关注性和可读性,是否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企业的文化、战略、目标等有深层次的认识和把握,对内刊的目标读者群有深入的研究。
栏目内容上:公司动态、品牌宣传、员工心声、言论、管理知识、产品知识、客户关注、时政短讯、文艺副刊、广告。关注要点
要实现多重功能,必须: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过问。 确立内刊主题。
撰稿人员的组成:内部、外部、专家。 通讯队伍的扩大与培训。 图文并茂。
注重整合“名人”、“名嘴”和“名衔”加入内刊的撰稿人队伍。
文章的编辑及图片的选配。 封面设计;插页设计;封底设计。内网与内刊如何互补?
纸质媒介的未来发展应该充当网络媒体的过滤器,将那些泛滥不堪的假信息不实说话统统过滤,将真正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到百姓的耳中,这是未来纸质媒体生存的根源。 内网是内刊的延伸
内网比内刊内容更丰富,更新更及时,反馈更迅速。 认识网络新闻的新特点:
1、即时性,2、开放性,3、互动性,4、自主性,5、放大性,6、便捷性。
网站栏目设置
网站栏目设置主要看你提供的什么服务。地方及政府网站要有新闻及评论。企业网站主要是方便用户查找信息,快速找到信息及联系企业。还有一些服务的常识等,,一般有公司简介、公告、公司新闻、行业新闻、产品介绍、用户案例、常见问题、联系方式等。
企业网站根据产业要求,一般都不需要设计得太过花哨,简单中彰显企业底蕴是其重要的用途之一。
舆论导向与媒介素养
对企业微博的运用要适当,不能发失实消息,禁传谣言,忌以讹传讹的小道消息及泄密内容。
在网络新闻的采编中,要把握技巧,快、新、实,加强互动,注意舆论导向。
要不断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的领导干部、媒体人的媒介素养,对信息的收集、汇聚、分析要到位,善于网络信息的筛选与专题策划。
严格遵守宣传纪律
严格遵守宣传纪律,规范新闻报道行为。刊播从互联网上下载的信息需审核。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渗透和传播,不引用、不报道未通过权威渠道核实的网络信息,不传播、不转载网上流言、传言或猜测性信息。不得传播歪曲事实、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的各种有害信息。不应为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而夸大渲染甚至恶意炒作。对负面事件中拿不准的问题要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重要稿件刊播前应送有关主管部门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