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蒙台梭利理论关于混龄教学的优势
其实混龄教育就是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混合在一起活动的管理教育方式。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日趋增多,幼儿中普遍存在着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偏差,如: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别人、怕苦怕难、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意识和责任感、缺乏创新和接受挑战的意识、心理脆弱、经不起批评和挫折等。混龄班教育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大带小”的活动方式为幼儿提供了社会角色体验的机会,创设了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由哥哥姐姐来引导弟弟妹妹,避免了单一呆板的说教形式。
在蒙氏混龄教育活动中,孩子们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形成幼儿健全人格,在社会性方面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在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社交圈里,很难懂得什么是谦让,什么是互相照顾。蒙氏混龄班让大大小小的孩子经常有机会一起玩耍,一起生活,很自然就形成了兄弟姐妹的关系。有些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偏大,和小孩子在一起,阻碍了孩子的智力发展;有些父母则认为,自己的孩子偏小,跟大孩子一起什么都跟不上,会吃亏,会产生依赖和自卑感。其实,在蒙氏混龄班中,大孩子会处处以哥哥姐姐的身份要求自己,逐渐忘掉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殊地位。小的孩子怀有崇拜心理,会用感激的态度服从大哥哥大姐姐的要求。大孩子不会像父母那样全面包办,他们会要求小的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例如一起收玩具等。如果不服从就不让参加活动,这是最伤心的惩罚。为此,小的孩子必须“听话”,不敢像在家那样,以发脾气来要挟大人。让不同龄年龄的孩子的交往能力都可得到锻炼,同时也让孩子的语言得到了发展.在蒙氏混龄教室中,当小孩子不知如何选择工作时,大孩子会自发地说:“来和我一起工作吧,我教你。”当某项工作有吸引力时,小孩子也会说:“我可以加入吗?”孩子间的心智比成人更接近,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精神上自然发生的“渗透作用”。小的孩子能从大孩子的工作中获得灵感和榜样,学会与人相处,经验中知道等待、轮流、不打扰他人,学会许多成人无法用“语言”传授给他的东西。大的孩子在教导过程中受到尊重,并能分析、综合、重组、总结自己的知识,增强自身能力,实现自身价值。他会自发的要求自己为小的孩子做出更积极的、正面的行为示范。大孩子在生活上也会照顾弟弟妹妹,组织和领导才能得以发挥和培养。他们像一家人一样,感受到了同伴间的亲情、友情,生活在温暖的集体中。在蒙氏混龄教室中,孩子们是个体学习,他们都有一份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有多种学习的途径:观看他人工作或征求对方同意后参加他人的工作,互相学习,跟教师学,自学。因而混龄教育有利于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有利于满足个别幼儿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幼儿整体素质的发展。
总之,蒙台梭利教育的混龄形式是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提供了一个充分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增进交往与互动的机会与环境,也就从根本上为幼儿的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发展创造了空间。在蒙氏混龄教育中,无论是个体化的教育还是小组性的活动形式,都是利用幼儿的优势智能带动发展他有待发展的潜能,通过多元智能的教育途径进行合作学习,互补潜能,同时兼顾发展幼儿的自信心、同情心、责任感等美德,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场所。
第二篇:蒙台梭利混龄教育问与答
蒙台梭利混龄教育问与答
核心提示:蒙台梭利教育采取混龄制,所谓混龄教育,就是把3~6岁不同年龄的孩子放在同一个班内游戏、生活和学习。开设的目的就是扩大幼儿的接触面,有更多的机会和不同年龄儿童相互交往,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在混龄班级中,大孩子是如何成为小孩子的学习榜样?老师又是如何帮助大孩子的?
在混龄班级中,教师会直接对大孩子进行指导教学,而其他年龄孩子的学习则是主要通过对同伴的观察、学习、帮助来进行。
蒙台梭利教育的原则主要是以大带小的方式进行。大孩子的学习是老师最首要的任务,因为老师需要不断培养大孩子的兴趣、自信心,并指导大孩子新的学习内容,不断促进大年龄孩子的发展。
这样,小孩子有机会观察大孩子的活动,而且小孩子向大孩子学习的效率比起老师直接指导小年龄孩子来说更高,由此,大孩子会成为小孩子心目中的榜样,大孩子的自信心得到充分的发展。
混龄教育在环境创设上有什么优化配置?
混龄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幼儿园的班级类似一个温馨的家庭。具体表现在:
1、为适合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要,所有的桌椅大小高低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2、为满足各年龄段孩子需要,提供的材料将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需要,并体现层次性。
3、为让生活在一起的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生活的喜好和空间,我们充分因地制宜的创设不同的活动区域。
4、为让孩子们都能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发现区的植物架都是高低不同的。
5、在班上适当的地方摆上观赏性强的阴生植物,墙壁上挂些艺术性强的装饰画……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的混龄班级到处能体现出简洁有序、温馨舒适的“家”的感觉。
混龄教育是不是适合每一个孩子呢?或者在孩子能力上比较弱的时候,会不会失去老师的关注呢? 混龄教育比起同龄教育来说更加适合每一个孩子,因为年龄不一样,所以老师主要开展因材施教的方法,也就是说老师必须关注每个个体,用适合每个孩子的不同方法进行教育,这包括年龄、兴趣、能力水平等特点。能力弱的孩子会得到更加适合的帮助和指导,包括关注。
能力弱的孩子除了得到老师的关注外,还可以接受到更多的有益的环境的协助,例如年龄大能力大的孩子会帮助他,同时他也会有更多机会观察别的孩子进行学习。
除此之外,应该说明一点,能力弱应该只是某一个方面,而不是整体上都弱,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其实每个孩子都具有某方面的天赋。而做为混龄班级的老师更加会关注这样的孩子,老师必须去观察和发现这样孩子的特点,从而才真正帮助孩子进步和发展!混龄教育对于促进幼儿的发展来说体现在哪些方面?
1、混龄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幼儿学习主动性
在混龄教育中,大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做他们感兴趣的事。这种自发的内动的学习会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他们大量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来理解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是发展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好方法。
2、混龄教学有效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在混龄班级里,孩子在语言上更明显地表现了想说、愿说、敢说,并喜欢共同感受说的快乐。0-6岁是语言发展最迅速的关键时期。这时进行有效的混龄教育,年龄较大的,口语表述能力较强,词汇量较多的幼儿会通过示范、帮助来影响年龄较小的幼儿,从而提高了大孩子的自信心。
3、混龄教育活动有效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实践证明,混龄教育中的孩子,由于年龄的差异性,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年龄大、能力较强的幼儿从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提升其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幼儿混龄教育对幼儿情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何作用?
1、混龄教育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情感体验的机会,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有利于幼儿善良人格的形成。
在混龄班中,他是老师的学生,其他幼儿的弟弟、妹妹,哥哥、姐姐或同龄伙伴。作为同时拥有这些身份的角色,这个横向和纵向的交织,使幼儿在幼儿园的三年的情感体验机会大大增多,归纳起来体验有:尊重、敬畏、钦佩、感激,关怀、爱护等等。
2、混龄教育有效地促进幼儿情感交流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幼儿集体意识的培养。
混龄教育模式为幼儿构造了相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里幼儿之间的关系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幼儿与其他幼儿的情感交流不在单一层面上的,而是多角度的。三个年龄层面的幼儿的能力、经验、情感体验都因年龄的差异而明显不同,因此,他的交流的方式与难易程度将明显不同于只与同一年龄层面幼儿的交流。
3、混龄教育通过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与情感交流,令幼儿自觉地进行情感调控的反复实践,培养幼儿的情感调控能力,有利于幼儿优良意志因素的形成。
混龄教育组织形式为幼儿进行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的体验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有更多机会增强对消极情感的承受能力和排斥,增强对积极情感的认同和渴望,这两方面的落差为幼儿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从消极方面导向积极方向打下了基础。
混龄教育的多方面的情感交流也为培养幼儿的情感调控能力提供了重要条件。对小龄幼儿而言,大龄幼儿正面的行为对其可提供良好的榜样作用,并由于年龄相近更具感染力,因而通过与大龄幼儿交流可在榜样的感染下克服自己的消极情感(胆怯、任性等)。
而对大龄幼儿而言,面对小龄幼儿,由于他具有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有做榜样的自我心理暗示,因此,他们会自觉地展示自己作为哥哥姐姐的一面,克服自己的任性。这种向榜样学习及为做好榜样而对自己的调整,在反复的实践下,就会转化为幼儿对自己的情感调控能力。
第三篇:蒙台梭利混龄教育问与答
蒙台梭利混龄教育问与答
核心提示:蒙台梭利教育采取混龄制,所谓混龄教育,就是把3~6岁不同年龄的孩子放在同一个班内游戏、生活和学习。开设的目的就是扩大幼儿的接触面,有更多的机会和不同年龄儿童相互交往,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在混龄班级中,大孩子是如何成为小孩子的学习榜样?老师又是如何帮助大孩子的?
在混龄班级中,教师会直接对大孩子进行指导教学,而其他年龄孩子的学习则是主要通过对同伴的观察、学习、帮助来进行。
蒙台梭利教育的原则主要是以大带小的方式进行。大孩子的学习是老师最首要的任务,因为老师需要不断培养大孩子的兴趣、自信心,并指导大孩子新的学习内容,不断促进大年龄孩子的发展。
这样,小孩子有机会观察大孩子的活动,而且小孩子向大孩子学习的效率比起老师直接指导小年龄孩子来说更高,由此,大孩子会成为小孩子心目中的榜样,大孩子的自信心得到充分的发展。混龄教育在环境创设上有什么优化配置?
混龄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幼儿园的班级类似一个温馨的家庭。具体表现在:
1、为适合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要,所有的桌椅大小高低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2、为满足各年龄段孩子需要,提供的材料将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需要,并体现层次性。
3、为让生活在一起的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生活的喜好和空间,我们充分因地制宜的创设不同的活动区域。
4、为让孩子们都能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发现区的植物架都是高低不同的。
5、在班上适当的地方摆上观赏性强的阴生植物,墙壁上挂些艺术性强的装饰画……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的混龄班级到处能体现出简洁有序、温馨舒适的“家”的感觉。
混龄教育是不是适合每一个孩子呢?或者在孩子能力上比较弱的时候,会不会失去老师的关注呢?
混龄教育比起同龄教育来说更加适合每一个孩子,因为年龄不一样,所以老师主要开展因材施教的方法,也就是说老师必须关注每个个体,用适合每个孩子的不同方法进行教育,这包括年龄、兴趣、能力水平等特点。能力弱的孩子会得到更加适合的帮助和指导,包括关注。
能力弱的孩子除了得到老师的关注外,还可以接受到更多的有益的环境的协助,例如年龄大能力大的孩子会帮助他,同时他也会有更多机会观察别的孩子进行学习。
除此之外,应该说明一点,能力弱应该只是某一个方面,而不是整体上都弱,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其实每个孩子都具有某方面的天赋。而做为混龄班级的老师更加会关注这样的孩子,老师必须去观察和发现这样孩子的特点,从而才真正帮助孩子进步和发展!
混龄教育对于促进幼儿的发展来说体现在哪些方面?
1、混龄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幼儿学习主动性
在混龄教育中,大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做他们感兴趣的事。这种自发的内动的学习会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他们大量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来理解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是发展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好方法。
2、混龄教学有效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在混龄班级里,孩子在语言上更明显地表现了想说、愿说、敢说,并喜欢共同感受说的快乐。0-6岁是语言发展最迅速的关键时期。这时进行有效的混龄教育,年龄较大的,口语表述能力较强,词汇量较多的幼儿会通过示范、帮助来影响年龄较小的幼儿,从而提高了大孩子的自信心。
3、混龄教育活动有效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实践证明,混龄教育中的孩子,由于年龄的差异性,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年龄大、能力较强的幼儿从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提升其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幼儿混龄教育对幼儿情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何作用?
1、混龄教育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情感体验的机会,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有利于幼儿善良人格的形成。
在混龄班中,他是老师的学生,其他幼儿的弟弟、妹妹,哥哥、姐姐或同龄伙伴。作为同时拥有这些身份的角色,这个横向和纵向的交织,使幼儿在幼儿园的三年的情感体验机会大大增多,归纳起来体验
有:尊重、敬畏、钦佩、感激,关怀、爱护等等。
2、混龄教育有效地促进幼儿情感交流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幼儿集体意识的培养。
混龄教育模式为幼儿构造了相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里幼儿之间的关系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幼儿与其他幼儿的情感交流不在单一层面上的,而是多角度的。三个年龄层面的幼儿的能力、经验、情感体验都因年龄的差异而明显不同,因此,他的交流的方式与难易程度将明显不同于只与同一年龄层面幼儿的交流。
3、混龄教育通过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与情感交流,令幼儿自觉地进行情感调控的反复实践,培养幼儿的情感调控能力,有利于幼儿优良意志因素的形成。
混龄教育组织形式为幼儿进行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的体验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有更多机会增强对消极情感的承受能力和排斥,增强对积极情感的认同和渴望,这两方面的落差为幼儿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从消极方面导向积极方向打下了基础。混龄教育的多方面的情感交流也为培养幼儿的情感调控能力提供了重要条件。对小龄幼儿而言,大龄幼儿正面的行为对其可提供良好的榜样作用,并由于年龄相近更具感染力,因而通过与大龄幼儿交流可在榜样的感染下克服自己的消极情感(胆怯、任性等)。
而对大龄幼儿而言,面对小龄幼儿,由于他具有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有做榜样的自我心理暗示,因此,他们会自觉地展示自己作为哥哥姐姐的一面,克服自己的任性。这种向榜样学习及为做好榜样而
对自己的调整,在反复的实践下,就会转化为幼儿对自己的情感调控能力。
第四篇:探讨蒙台梭利混龄教育的中国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探讨蒙台梭利混龄教育的中国化
作者:刘英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年第02期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继福禄贝尔之后意大利的一位世界著名幼儿教育家,她毕生致力于探索“科学的教育学”,创办了“儿童之家”,创立了独特的幼儿教育方法,并通过撰写教育理论著作和开办国际训练班等方式传播自己的教育方法。其中,混龄教育是蒙台梭利教学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方式给儿童带来了许多益处,被各国竞相引入,我国也不例外。
一、混龄教育的内涵
所谓混龄教育,“就是将年龄在3~6周岁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相对大的环境里共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有很多东西教师是不能传授给3岁儿童的,但5岁的儿童却能轻而易举地做到。”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渗透‟,而且3岁儿童对5岁儿童所做的事情也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些与他自己的能力相差不远。蒙特梭利认为,混龄班有利于儿童的交往与合作。通常年龄大的幼儿会自发地去帮助年龄较小的幼儿,特别是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会被年幼儿童重复时,就会要求自己为年幼者做出积极的、正面的行为示范,而年龄较小的幼儿则能从年龄较大幼儿的工作中获得灵感和榜样。
这种教育方法非常可贵,因为5岁孩子的心智比成年人更接近3岁幼儿的心智,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精神上自然发生的“渗透作用”,所以幼小的儿童很容易模仿那些我们班级传授的事物。有一些父母担心自己孩子年龄偏大,和年龄小的幼儿在一起,阻碍了孩子的智力发展;而一些家长亦认为,自己的孩子年龄偏小,和大孩子在一起会跟不上,产生自卑感……事实并非如此。蒙台梭利指出:“年龄偏大的幼儿并非一直在教别人,教学比他小的幼儿,可以帮他更了解自己先前所学的一切。”他必须分析、重组自己的知识,才能传授给别人。他们还认为自己是较小幼儿的保护者,于是自律和责任感自然产生,所以他们的“牺牲”并非毫无所获。而较小的幼儿在大孩子的带动下发展能力获得提高,并且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许多成年人用“语言”无法传授给他们的东西。
二、提倡混龄教育的意义
前面也提到了一些混龄教育的优点,但远远不止。那些传统教育模式容易突显孩子的个体差异,使一些聪明、能干的孩子显得突出,这往往会产生嫉妒、憎恨、羞辱、攀比等反社会情绪,较突出的幼儿会变得自负,处处想凌架于他人之上。在蒙特梭利教育中混龄幼儿之间避免了这些反社会情绪的滋生,只有和谐、融洽与爱。
1.能让孩子们学会包容。在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取分组教学或为孩子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混合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个班时,这里就像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孩子可以面对不同年纪、类型、能力、特质的孩子。在交叉互动之下,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尊重彼此的不同、互相包容及互相协助。孩子不光由教师方面获得知识,同时他们由其他的孩子身上看到了不同阶段的成长结果,这亦会成为督促自己追求进步的动力。孩子在环境中看到较大孩子的表现时,会期待自己能赶快长大,并视长大为一件光荣的事。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有能力帮助他人,就成为长大的象征,而这样的孩子经常成为孩子崇拜的对象。因此,在教室内,常会看到较大的孩子或能力较好的孩子会主动地协助年龄小的或较弱的孩子,因为他们自己曾经在过去的某一段时间被其他的孩子照顾过。孩子与孩子之间相处不再是恶性的竞争,而是较多的相互支持。
2.促进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发展。混龄的设置是和蒙特梭利的吸收性心智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讲,在演示各个教具或材料时,老师和孩子是一对一的,即老师必须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进度来演示不同的教具。在给一个5 岁的孩子演示十进位制的教具时,经常可以看到有几个4岁的孩子在旁边饶有兴致的观察着。在和4岁的孩子作英语语音游戏时,3岁的孩子会一边做他手上的工作,一边看两眼我们的游戏。等下次再邀请这个3岁孩子做同样游戏时,他会非常高兴地答应而且他的接受程度有可能比4岁还快些,因为他已经吸收了一些东西在他的头脑中。有些孩子甚至等不及我的邀请,直接就要求演示某种教具给她看。孩子的心智无时不在运动着,他吸收着环境中的一切,在和环境的互动中成长着。
对于大孩子来说,他又能像小老师那样教年龄小一点的孩子。这不仅仅滋养了他的自信心,领导的感觉,教的过程本身对他来说更是一种复习,他必须是非常了解掌握这项工作的玩法才有可能去教。而对小孩子来讲,就像一个哥哥姐姐在教他玩一样东西,他的状态是最放松的,一点也没有被老师“教育”的感觉。这种孩子之间和谐的相互学习也是蒙特梭利教育的特点之一。
蒙特梭利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为孩子设置一个符合孩子年龄和成长规律的“有准备的环境”,在学校中,这环境有3个要素:孩子,指导老师本人和老师设置的整个教室(室内室外),缺一不可。从孩子这个要素来看,就是孩子的年龄组合必须是混龄的。从学龄前来说,就是0~3 混龄,3~6岁混龄;小学是6~9,9~12混龄。这是蒙特梭利学校或班级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存在大班、小班一说。
3.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交往能力是在一个复杂的、多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得到发展的,他们不仅与父母相互作用,而且还与兄弟姐妹和其他幼儿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使幼儿学会了平等交往的规则,并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获得有关他们自身能力的信息。幼儿交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交往活动的成败,要想使幼儿很好地适应生活,顺利地进行各种交往活动,必须不断地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目前,幼儿园普遍以年龄段划分大、中、小班,幼儿往往只能与同龄儿童一起游戏、生活和学习,他们交往、活动的范围受到较大程度的限制,从而制约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而混龄教育的优势就在于冲破了年龄界限,扩大了幼儿的接触面,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和不同年龄幼儿相互交往,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
交往活动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活动,也是一种塑造幼儿性格、培养幼儿品德、提高幼儿能力,使幼儿从个体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实践活动,对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独生子女家庭,没有了与兄弟姐妹相互作用的人际环境,只能从成人那里得到单一乏味的信息,只能在单一乏味的祖父母、父母等成人的百倍呵护下成长。幼儿缺乏交往对象,缺少良好的交往环境,尤其是没有与兄弟姐妹般的同辈而不同龄的伙伴式相互交往环境。他们往往存在任性、自私、独立性差等个性问题,而家长的百般疼爱,或多或少的误导,养成孩子唯我独尊、不顾他人的不良品德,以及不愿与人交往、行为退缩等习惯。而混龄教育,可以使不同年龄幼儿在交互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作用,逐步建立起一种与其他幼儿直接交往的兄弟姐妹般关系,这对幼儿的社会化、良好的个性与品德的形成、合作意识的培养及交往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由此可见,混龄教育的优势非常突出,提倡混龄教育意义重大。在这种形式下,混龄教育不可避免地进入中国,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
三、混龄教育中国化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目前在我国幼儿园,主要采用的是活动混龄。即只有在一些活动时,才会采取混龄,让3~6岁的孩子在一起,而在上课时,还是采取传统的大、中、小班编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体现在这些方面:
首先,是我国的国情。人口众多,虽然实行计划生育,现在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可基数太大,导致幼儿还是很多。这就使得我国幼儿园班额过大,人数太多,实施混龄不太容易。其次,对教师来说,一方面,对蒙台梭利教育法没有更深的了解,只是浅显地知道混龄教育的一些优势,不能了解混龄教育的精髓。另一方面,能力不足。蒙氏的混龄教学环境中,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不再依据一般年龄的能力作为目标设定的方向,而是更精准地以各个幼儿的个别能力为目标,这点也许是对大多数教师最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幼儿必须有个别的、全面性的了解。这意味着教师除了必须对幼儿的发展理论有深切的了解外,还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如何配合孩子的能力,提供孩子适当的学习内容,常是孩子能否获得成就感的关键,而这会影响到孩子是否愿意主动地接受更具深度工作的挑战。此外,还有一点,对教师来说,没有现成的课程资源,要让教师自己去创造、去挖掘,显然难度太大。
第三,幼儿家长方面。有些家长观念陈旧,怕自己的孩子年龄小被大孩子欺负,吃亏;有的则认为大孩子天天跟小孩子呆在一块学不到知识。
所有这些导致混龄教育在我国实施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为了确保混龄教育在我国顺利开展,应当采取一些措施。
1.加大投入力度。政府要继续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幼儿园建设的投资,使我国能建成更多的幼儿园,解决班额过大问题。另外,这种投入也希望能得到社会各界、团体、组织以及个人的支持。
2.提高教师素质。首先,加强师资培训。加强师范类幼儿教师的培养力度,增加培养教师观察力、耐心的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应给师范生提供更多的平台,让师范生参加实践,到实实在在的蒙氏幼儿园进行实习,了解更多的混龄教育理念,积累教育经验。对于已经在蒙氏幼儿园工作的教师,要不定期地对他们进行培训,帮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混龄教育。
其次,进行课程研发。针对混龄教育教师没有教材的问题,理论工作者要密切与幼儿园的合作,从我国混龄教育的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理论。要更多地站在儿童的角度,联系他们的生活,针对他们的各个年龄特征,制定适合混龄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使儿童在现阶段得到全面发展,并帮助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
3.做好家长工作。可以对家长进行一个有关蒙台梭利混龄教育的培训或讲座,让家长全面了解混龄教育,帮助他们摒弃以前的错误观念。同时,能配合学校教育更好地教育儿童,让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无论如何,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来说都是一次挑战,但这样的挑战是值得的,它背后的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各界要众志成城,做好各项工作,保证混龄教育在我国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育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杨汉麟.外国教育名家思想[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3]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王承绪,赵祥麟.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蒙台梭利.吸收心智[M].北京儿童之家教育研究中心编译.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6]张玉萍,苏彦捷.混龄编班对四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7,(6).[7]杨影,郭良璞.蒙台梭利混龄教学实施现状调查[J].民营科技,2012,10.[8]罗璇.我国幼儿混龄教育现状与展望[J].毕节学院学报,2011,3.[9]赵敏.蒙台梭利教育法在我国幼儿园运用中的不足[J].毕节学院学报,2011,3.[10]李颖,赵海燕.蒙台梭利教育中的混龄教育[J].淄博师专学报,2008,2.[11]武建芬,陈冰美.间断性混龄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组织形式[J].幼儿教育,2006.
第五篇:蒙台梭利教育理论
蒙台梭利教育
蒙台梭利生平(1870-1952)
1870.8.31生于意大利,父亲是军人,贵族后裔。母亲博学多识。1886毕业于米开朗基罗工科学校。
1892年基尼如罗马大学医学院就读,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医学院就读的女性。1896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成为罗马大学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启蒙阶段(1906-1909)
1906年第一所“儿童之家”于罗马贫民区成立。1909年举办了第一次师资训练课程。《蒙台梭利教育法》在意大利出版发行。1910年蒙台梭利协会在罗马成立。
1911年在瑞士法国英国美国“儿童之家”设立。1913年国际蒙台梭利训练班开课。1922年《蒙台梭利教学法》译本出版。
1929年蒙台梭利协会成立于德国柏林。AMI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为世界蒙台梭利教育领导与管理中心。1949.1950.1951年连续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1952年去世。
1960年AMS在美国纽约成立。<一>蒙台梭利教育十大特点
1、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0-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
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7、混龄教育
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屏除单一奖惩制度
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式的教学成果
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需求,让孩子适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一)儿童发展具有“胚胎期”
蒙台梭利所谓“心理胚胎期”是和“生理胚胎期”相对而言的。在蒙台梭利看来,人和生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有两个胚胎期——生理胚胎期和心理胚胎期。在生理胚胎期,人和其他动物一样,开始时一无所有,以后由一个细胞分裂为许多细胞,然后形成各种器官,并生长发育至瓜熟蒂落。而心理胚胎期则是人类特有的,新生儿期就是这个心理胚胎期的开始.心理胚胎期既区别于儿童在母腹中的生理胚胎期,又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是儿童通过无意识地吸收外界刺激而形成各种心理活动能力的时期。蒙台梭利认为心理胚胎期的心理发展经历着和生理胚胎期的生理发展同样的路线,开始也是一无所有,经过吸收各种各样的外界刺激,形成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然后才产生了心理。
蒙台梭利指出,正如作为生理胚胎的儿童的发育需要母亲的子宫这一特殊环境一样,作为心理胚胎的儿童的发展也需要一种相适应的特殊环境.这种特殊环境要求要尽可能排除有害生命力呈现的任何不利因素,要尽可能专门设置能满足儿童各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如适应儿童力量和形体的桌椅、促进儿童感官发展和运动协调的教具以及不断观察并及时给予指导的教师等。
(二)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时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儿童发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蒙台梭利强调说:“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同时,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和必不可少的东西„„使自己对某些东西敏感,而对其它东西无动于衷”。
根据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蒙台梭利指出了一些心理现象的敏感时期——感觉敏感期:出生到5岁,这时,儿童不仅能有选择地注意周围的环境,而且开始建立并完善各种感觉功能;秩序敏感期:1岁至 4岁,这时,儿童能够理解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并对物体进行分类;细节敏感期:1岁至 2岁,这时,儿童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事物的细枝末节上;行走敏感期:l岁左右,这时,似乎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驱使幼儿去行走;语言敏感期:出生后8个星期到8岁,这时,儿童对人的声音产生兴趣,然后对词、最后才对语言产生兴趣,并逐渐掌握复杂的人类语言。
蒙台梭利指出了多种心理现象的敏感时期,并要求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时期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从而促进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并避免延误时机带来的儿童心理发展障碍。
(三)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
蒙台梭利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儿童的,她认为儿童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在发展的每一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都和前一阶段不同,而每一阶段的发展又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基于这种认识,她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阶段(0~6岁)是儿童各种心理功能形成期。这一阶段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整个第一阶段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出生到3岁即前面提到的“心理胚胎期”,这一时期儿童没有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只能无意识地吸收一些外界刺激;第二时期是个性形成期,这一时期儿童逐渐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慢慢产生了记忆、理解和思维能力,并逐渐形成各种心理活动之间的联系,获得最初的个性心理特征。第二阶段(6~12岁)是儿童心理的相对平稳发展时期。第三阶段(12~18岁)是儿童身心经历巨大变化并走向成熟的时期。
(四)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蒙台梭利认为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她在《教育中的自我活动》一书中指出,儿童由于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和心理的需要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这种自发性活动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儿童获得有关经验,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她给活动以极高的评价;“活动、活动、活动,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作关键和指南;作为关键,它给你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它给你指出应该遵循的道路。”但是,蒙台梭利不认为儿童最主要的活动是深受福禄贝尔及其追随者推崇的游戏,她认为游戏特别是假想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的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行为习惯。在她看来,只有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而且只有工作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蒙台梭利把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称之为“工作”,而不是像前人一样称之为“游戏”呢?这主要是因为,她在“儿童之家”中亲眼目睹了儿童不喜欢现成的普通玩具而热衷于操作她所设计的教具的情形,同时也确实地感受到儿童喜欢“工作”一词而不喜欢“游戏”一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蒙台梭利对儿童的“工作”和“游戏”进行了区分,她将儿童使用教具的活动称之为“工作”,而将儿童日常的玩耍和使用普通玩具的活动称之为“游戏”。可见,蒙台梭利所谓的工作既不是以往成人所谓的游戏,也不是成人所从事的工作,它是自发地选择、操作教具并在其中获得身心发展的活动。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身心的发展必须通过“工作”而不是“游戏”来完成。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工作与成人不同,这种不同集中表现为儿童是“为工作而生活”,成人是”为生活而工作”。具体地说,儿童工作是内在本能的驱使,遵循自然的法则,而成人的工作必须遵循社会规范和“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生产量”的原则;儿童的工作以自我实现与自我“完美”为内在工作目标,没有外在目标,而成人的工作追求的则是外在的目标,以团体的共同目标为目标或以外在的诱因为目标;儿童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性和建构性的工作,而成人的工作是一种机械化、社会性和集体性的工作;儿童的工作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无人可以替代的工作,而成人的工作是经常需要分工来完成的工作;儿童的工作是适应环境、以环境为媒介来充实自我、形成自我并塑造自我的过程,而成人的工作是运用自己的智力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造环境的过程;儿童的工作按照自己的方式、速度进行,而成人的工作不能拖延、讲求速率和充满竞争。
儿童正是在与成人不同的独特的工作中,实现了心理各方面的发展并走上了心理发展的正常化之路。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从无意识的工作——>心智工作——>有意识的活动性、创造性与建构性的工作,都是为了沟通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展开人类的自然秉赋,使自己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了帮助儿童更好地工作,蒙台梭利主张必须为儿童准备工作材料,以此作为有准备的环境的一部分,从而使环境更适合儿童特点和更有教育意义。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工作遵循着自然的法则,她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儿童工作所遵循的一些自然法则,这些法则有:1.秩序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与追求;2.独立法则,即儿童要求独立工作,排斥成人给予过多的帮助;3.自由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要求自由地选择工作材料、自由地确定工作时间;4.专心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非常投人,专心致致;5.重复练习法则,即儿童对于能够满足其内心需要的工作,都能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进行,直至完成内在的工作周期。蒙台梭利儿童观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儿童心理发展存在敏感期、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通过工作实现的(笔者对蒙台梭利儿童观的整理和概括)基本上可以比较完整地反映蒙台梭利对于儿童及其发展变化的看法,它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础。那么,上述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及其发展变化的看法可以给我们今天哪些有益的启迪呢?
(一)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即是心理胚胎的发展、肉体化的过程、潜在生命力的分化和吸收性心理的作用。蒙台梭利的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成了批判当时成人中心的教育观、号召重视自我发展的基础。当时,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是说教的、灌输的和干预的,成人在爱护孩子、帮助孩子、教育孩子的外衣下隐藏着一种关于孩子的观点,即认为孩子是无知无能的,必须由自己向幼儿进行教导,让幼儿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正是当时这种轻视幼儿能力、否定幼儿能力的观点导致了成人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强加给幼儿,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幼儿,用成人的尺度去评价幼儿。相应地,这种成人中心的教育观使幼儿的正常发展受到了压抑和歪曲,妨碍了儿童内在生命的发展和内在生命力的展现。蒙台梭利认为成人对待儿童的这种错误的态度导致了几乎所有3岁儿童都不能达到正常化,都脱离了自己的正常的发展轨道,按照蒙台梭利儿童心理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的观点,就是导致了几乎所有儿童的天赋能力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自然表现。
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自然表现的观点则站在了当时成人中心的对立面,认为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精神生命就已潜藏在尚未发达的肉体之中,肉体只不过是精神的一个容器,精神生命由它存在起就具备自我发展的积极力量,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心理(或精神)胚胎的发展速度惊人,每一幼儿的心理(或精神)胚胎各不相同,特别是心理(或精神)胚胎的发展需要特殊准备的环境;随着幼儿身体的发展,肉体化过程会随之发生,即意志、心理等精神因素“归于肉体”并支配肉体的活动;潜在生命力会逐渐分化并形成复杂的心理现象;具有吸收性的心理帮助幼儿获得关于环境中的各种经验,使之成为自己心理的一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如果成人没有看到儿童生命力的自我展示并引导儿童的自我发展,没有看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而是压制儿童的自我发展,用奖惩的办法诱骗儿童集中注意和缄默不动,则在儿童发展上就会导致一种非自然的结果,使儿童的尊严丧失殆尽,类同机器。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的观点要求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要求成人所进行的教育是帮助幼儿按照自己本身的规律去发展,而不是用一种外在的力量强迫幼儿脱离自己的发展轨道。
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也是我们今天教育面临的挑战,是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同意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这一在遗传与环境问题上彻底倒向遗传决定论的观点,但是我们可以从蒙台梭利关于重视儿童自我发展的观点中得到不少的启发。我们的幼儿园教育自50年代学习苏联以来,形成了教师直接灌输为主,教师是幼儿一切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教育传统,长期以来忽视儿童的需要和发展,这与当今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显得格格不入。蒙台梭利重视儿童自我发展的观点在今天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敏感期,即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幼儿有某种心理倾向性,从而使儿童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刻对一定的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性和兴趣,并能有效地认识事物和掌握活动,而过了这一时期上述情况便会消失而且不再出现。蒙台梭利对敏感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指出了一些心理现象发展的的敏感期。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的论述以及她关于不同心理现象敏感期的说明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然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着敏感期,教育者就应该在不同的敏感期内为儿童提供适宜她敏感期活动的环境,促进儿童敏感能力最大限度的发展,而万万不能让儿童敏感能力的发展错过时机。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的论述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我们今天并不认为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是儿童本能的表现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我们仍然强调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敏感期,强调要促进儿童敏感能力的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认为在儿童连续不断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阶段性,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在心理面貌上有着不同的表现。进而蒙台梭利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不同的几个时期。蒙台梭利要求在儿童心理不同的发展时期,成人应该为儿童提供不同的环境,使环境能够帮助儿童获得发展。蒙台梭利关于成人所提供的环境应考虑儿童年龄特点的观点,不仅是形成她教育法的基础之一,而且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是蒙台梭利儿童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们今天考虑儿童发展问题的主要着眼点之一。抛开蒙台梭利的本能论,我们可以说,蒙台梭利关于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的观点,不仅在当时的新教育运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今天的儿童教育改革来说仍然是重要的课题。
(三)重视儿童的活动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而天赋能力又是如何得以表现的呢?蒙台梭利认为天赋能力是通过儿童的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由此,她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蒙台梭利所谓的工作是儿童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在蒙台梭利所提供的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活动。在她看来,通过活动,儿童的生命力得到表现和满足,同时,儿童的心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此,她非常重视儿童的活动,认为离开了儿童的活动,儿童的生命力则无从表现和满足,儿童的心理则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蒙台梭利所谓的活动是生命的自我活动,而不是成人干涉下的不符合儿童意愿的活动,她要求成人不能干预幼儿生命的自我活动,把干预幼儿自我活动的教育说成是应该予以废除的旧教育。蒙台梭利重视儿童的活动特别是自我活动的观点,在当时的教育改革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蒙台梭利从重视儿童活动特别是自我活动的思想出发,对当时旧教育压制儿童活动特别是自我活动的作法给予了猛烈的抨击.认为旧教育限制儿童的活动特别是自我活动,使儿童像被钉子固定的蝴蝶标本一样,被束缚在一个专门的地方—一桌子旁边,限制和妨碍了儿童的活动,因此,也就限制和妨碍的儿童的发展。蒙台梭利从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出发,提出了要求教师学会观察和探测儿童的活动,学会尊重儿童的活动,并为儿童的活动提供所需的适宜的环境的要求。蒙台梭利关于应该重视儿童活动特别是自我活动的观点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重视儿童的活动,认为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是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仍然是当今儿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强调儿童的自我活动,也与我们今天一再重申的要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有异曲同工之处。
总而言之,蒙台梭利的儿童观站在当时旧儿童观的对立面,主张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敏感期和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呼吁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重视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重视儿童的活动;反对成人用不恰当的标准去干涉和妨碍儿童,希望通过确定儿童发展的敏感时期和阶段来弄清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并通过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来保障儿童的自我活动。所有这些思想和观点在当时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对于我们今天关于儿童的认识也有着十分有益的启发。
蒙台梭利观察到,从婴儿期开始,儿童就对每种经验具有很强的吸收力,而且这种吸收是直接的。在儿童吸收经验的过程中,心理就逐渐得到发展。所以,儿童直接从他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吸收经验的同时,发展了内部的精神力量。正如蒙台梭利所定义的,“印象不仅仅进入他的心理,而且形成心理。它们被儿童纳入自己的体内,变成儿童自身的一部分。儿童创造了自己的‘精神肌肉’,用于吸收从周围世界中积累的经验。我们把这种心理称作有吸收力的心灵。”
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这种强有力的心理结构发生在出生到6岁之间,它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3岁,这时儿童处于无意识吸收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通过感知觉和动作探索环境,同时学习所处文化的语言。儿童会记住这些经验,但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也就是说,这些经验不能因儿童的使用需求而有意识地提取。蒙台梭利指出,“如果我们把成人心理称作有意识心理,那么必须把儿童(3岁以下)的心理称作无意识心理。但无意识心理并不一定是低级的。无意识心理可能是最富于智慧的”。
蒙台梭利举例证明了儿童对声音、节奏和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当环境中充满各种声音时,婴儿能自然而然地、无意识地从中区分出人的嗓音。渐渐地,不需要任何意识努力或成人直接的传授下,儿童就能记住本国语的声音、节奏以及词语、语义和句法。儿童,至少在发展早期,没有有意识记忆,但必须通过经验,无意识地吸收人类语言结构,而且这种吸收是强有力的、直接的。
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3岁以后,儿童的这种强大的吸收力开始变得有意识、有目的。这时儿童变成了一个讲求实际的、感性的探索者。他能注意到事物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对比。此时,儿童将感觉经验分类、提炼,将过去吸收的经验带入意识中。这样,“他逐渐建构自己的心理,直到它拥有记忆、理解力、思维能力。”
蒙台梭利敏感期
1、语言敏感期(0-3岁)书写敏感期在四岁以后
婴儿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的声音,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儿童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2、秩序敏感期(0-3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担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3、感觉能力敏感期(0-5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已产生智慧。
您可以在家中用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3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奥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您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5、运动敏感期(1-4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台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6、学习生活和社会礼仪敏感期(2.5-4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确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7、文化学习敏感期(3-6岁)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但是到了六至九岁则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爱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伸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8、数学敏感期(4岁后)
9、音乐敏感期(4岁后)
因此,在教育当中蒙台梭利认为要根据研究的九个敏感期的划分,把握儿童的敏感期,进行适当的教育,在适当的敏感期内给与幼儿相应的适当的刺激,才能为儿童将来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通过幼儿与外界世界的接触和探索,从而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发挥幼儿敏感力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不是教师自上而下的教授,而是教师协助儿童自下而上地自我发展。正是从这种教师观出发,蒙台梭利把“儿童之家”的教师称为“导师”,而不是“教师”。
因此,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案中,教师所具备的角色是:
1、环境的提供者。在蒙台梭利看来,由于儿童是在吸收环境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教师应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有准备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物质环境;二是人文环尺寸的室内设施以及教师自制的各种教学材料;人文环境则主要是指各种有价值的人类的文化遗产。
2、示范者。在儿童自我选择、使用教具材料之前,教师首先为孩子示范教具的正确操作方法。教师对教具材料作简单的介绍、示范时,话要简短、明确、客观,内容必须是直接涉及要解决的问题,不讲不必要的话。当孩子模仿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而是再一次示范或引导选择另一个新的教具。
3、观察者。教师随时观察孩子的行为,“以不带成人偏见的眼光境。特质环境主要是指蒙台梭利教具,各种符合儿童来看孩子”。在儿童摆弄和操作物体的时间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了解儿童的自由表现,观察儿童对教具材料的兴趣及兴趣持续的时间,甚至还要注意他的面都表情。观察的目的在于了解孩子的发展和需要,然后以此来提供适宜的环境。
4、支持者和资源者。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是通过吸收环境而自我达到的,但同时也强调教师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和资源者,离开了教师的协助,儿童的发展难以实现,孩子需要时,教师会随时出现在孩子的身边,成为孩子情感的支持者和学习活动的最佳资源。”由此看来,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教师是环境的提供者、观察者、示范者和支持者,使传统幼儿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在自由教育和自我教育原则的支配下,师生关系由直接交往而变成教师——教具——儿童的关系。
儿童成为了教育活动的中心和主体。研究蒙台梭利的著名学者斯坦丁(E·M·Standing)指出:“蒙台梭利教学体系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关键在既信奉不干预原则,又知道在何时必须干预,在什么情况下干预到何种程度。”总体来说,这是对的,但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虽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教师中心说,既承认了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也看到了教师的“导”学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观 有准备的环境。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是永恒的求知者,他们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住处并将它们纳入自身“儿童洋是被动的经验接收者。在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引起学习兴趣的环境中,儿童会有目的地、自由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同时产生自己的想法。这带来的将是积极的发展。蒙台梭利的有准备的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是有秩序的,而且与儿童的身体大小成比例。此外,物质环境须具有美感,在视觉上必须和谐。为了能对儿童作出及时的反应,在儿童进入环境之前必须做精心的准备。在蒙台梭利教育中,物质环境还需要不断地改善,以跟上特定的小组需要和兴趣变化的节拍。
环境的准备和随后的改进是蒙台梭利教育的重要工作。尽管教师不是教室里的中心人物,但她绝不是被动的,因为教师要对儿童所从事的环境工作提供以下支持,激发平和的心理氛围,启发儿童进行注意力集中的活动;对儿童作出真实、温和的反应,尊重每个儿童及他们的需要;协助儿童形成儿童与活动材料之间的“良好匹配“。有准备的环境是否成功,主要在于教师参与儿童成长的能力。蒙台梭利学习环境的六要素
自由,儿童可以随时选择最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经验。然后成人可以观察儿童的兴趣和活动,了解儿童的个性和发展,随时改进环境以适应儿童的需要。
结构和秩序,每天活动按日常生活周期进行,儿童能在自己期望的地方找到活动材料。
现实和自然:儿童手里的活动材料必须具有真实性,摸起来让人觉得是真实的东西。避免用质地较次的材料反映虚幻的事物的材料/。儿童受自然界的强烈吸引。
优美的环境和鼓励儿童对环境作出积极自然反应的气氛,材料要美感,环境本身必须具备完全和谐的气氛。是清洁的,富有吸引力、经过精心准备的。蒙台梭利教具 集体生活的发展。
蒙台梭利教具设计的六个原则。
每一学具中都有儿童所需要发现的问题与错误必须只有一种。材料的设计与使用都是由简到繁的。
针对间接帮助小朋友入学后学习所设计的。
材料归初以具体表达要领的方式出现,随后逐渐转为抽象。针对自我教育,含有控制错误的功能。群体化的生活,混龄教育。因人施教。老师的观察
观察重点
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儿童垢生理发展概况
儿童的心理与外显行为物质。
儿童的自发性行为模式(自发-本能,诱发-与环境互动)獐填报独立思维与选择能力。儿童的人际交流与社会纪律。观察方法 目视法 谈话法 作品分析法
老师观察的注意事项
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和情绪(不预设标签)
观察点(位置,项目)和内容要有固定的位置、时间、情境。不干扰儿童的工作(不批评、不夸赞、不打断)
要有适当的(应确定教室的观察点)观察位置(不要让孩子以为你在看他)一日生活中的观察点与观察内容 来园
儿童来园心情 家长的教养态度
儿童独立的生活理能力。儿童的行为能力 观察能力 对应能力 时间概念 精细工作能力 晨谈
观察儿童的兴趣(形成课程的依据)观察儿童表达与倾听能力。观察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直线观察
观察儿童的肌肉发展概况(包括大肌肉与精细动作、身体平衡与控制,动作的协调性,持物的动作要领掌握,惯性动作模式。)
观察儿童的心理状态:包括专注力、情绪稳定性,工作集中与专注的观察,坚持度的观察等)
静寂游戏的观察 隔离干扰能力的观察 专注、集中倾听能力 倾听的专注和行为的自控 团体演示的观察
专注集中能力 的观察 互动能力的观察(表现力、主动性、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