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实现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
关于实现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的调查研究
XX县XX镇人民政府 XX(职务:党政办副主任 联系电话:0771-XXXX)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广泛深入开展,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文明程度都有了极大的提高。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与城市始终存在着一定差距,从而使精神文明建设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为我们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打造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新体系,对于推动城乡资源的有效整合,增强城乡统筹发展的软实力,促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许多地方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局着眼,组织开展了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旨在发挥城市的相对优势,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迎头赶上,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这一创新性活动一经开展,就取得了很大成效,充分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提出了必须将活动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的一系列课题。在这种情况下,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探讨、明确城乡联动的实现途径,以找准切入点,丰富活动的载体,增强活动的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途径一:建立城乡共建对子,直接拉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新水平。
动员和组织各级文明单位与村屯结成共建对子,一对一地帮扶村屯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文明程度,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城乡联动实现途径。
采取这一途径有利于发挥各级文明单位的多种优势:一是职能优势。一些文明单位所特有的业务职能本身就是一种不可 多得的优势,充分发挥可以在结对村屯办许多农民群众关心、影响大、效果好的实事、好事。比如,医药卫生部门可以送医送药到村屯、帮助培养村级医务人员,有利于改变农村普遍存在的缺医少药的医疗卫生状况;文艺部门可以采取赠送图书、举行文艺表演等形式,送文化下乡,有助于一定程度地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电信部门可以为结对村屯安装电话等创造便利条件,帮助改善通讯状况、采集信息,等等。二是信息优势。信息传播通畅的城市环境,使臵身其中的文明单位具有信息灵通的相对优势。文明单位可以向结对村屯及时准确地传递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是勤劳致富的信息。包括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掌握的有关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新科技、新项目、新政策和市场动向等;另一方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信息。包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全国各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以及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方针政策等,为结对村屯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活力,指明方向。三是资金优势。许多文明单位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一定的经济实力,有可能通过多种方式筹措到一定数量的资金,注入结对村屯的精神文明建设,帮助他们进行改善生活环境、修建文体设施等精神文明硬件建设.发挥这一优势实际上有助于解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必要而紧迫的物质保障问题。
在这条途径的实践上各地显现出不少成功例子,比如:广西南宁市开展的“能帮就帮 城乡联动 共建文明”活动以联建帮扶为主体,筛选市、县(区)的各级各类文明单位与共建村镇、村屯结对子,通过抓组织指导、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惠民工程、环境卫生整治等方式进行共建帮扶,积极探索文明生态村、文明小康村、文明卫生村等创建工作的新机制,形成一批文明村示范点,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治安环境明显好转,环境卫生明显变化,乡村整体文明达到较高水平,实现以点带面、以面联片,真正起到引导示范作用,推动全市农村文明建设上新台阶。连续三届获得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称号的山东 省莒县,走出了一条城镇乡村文明互动、共同提高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新路子。该县找准促进城乡文明水平整体提高的“结合点”,莒县文明委组织县直100 个文明单位与全县各乡镇100个村庄开展双百结对共建。共建双方结合实际制定共建计划,签订责任书,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重点抓好以文明街为重点的环境建设,以农村文化大院为重点的阵地建设,以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为重点的道德建设,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的经济建设,从根本上提高了共建双方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针对农民群众缺信息、少技术以及农村干部服务方式相对落后等问题,采取多种形式,整合各方力量,深入城乡群众,切实为群众服务。在把握群众脉搏上,乡镇设立了“365”服务热线,书记、镇长“绿色信箱”,倾听群众呼声需求,及时改进工作。在信息服务上,县农业局、信息中心、民营办、外经贸局等单位通过信息咨询热线的形式,实现信息与农民“对接”。在技术服务上,开展了“十百千”活动和便民服务大集活动,即选择十大农业技术,从县乡涉农部门选派100名业务素质高、有基层推广经验的技术员联系100个村,结对帮扶1000户农民,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为农民提供农产品标准化服务。便民服务大集活动,即在乡镇驻地大集设立便民服务点,由县乡涉农各部门抽调业务骨干,轮流值班,现场解答农民群众的咨询。在农村干部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上,开展了 “每月一讲”活动,提高农村干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水平,促其转变服务方式,增强服务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加强了城乡联系,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途径二:深入开展文明小城镇创建活动,抓好城乡精神文明的联结点。
近年来,各地抓住小城镇建设的契机,按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小城镇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小城镇在精神文明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主要体 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方面它具有中介地位,是沟通城乡两个文明的联结点;另一方面,它具有中心地位,小城镇是一定农村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这一区域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这种中心地位表现在,小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全面促进其影响所及的农村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比如,小城镇的环境卫生建设会潜移默化地陶冶一定农村区域的干部群众的情操,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推动他们更加自觉地投入到村屯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活动;小城镇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会一定程度地满足周边农村干部群众的文化需求,促进他们文化素质的提高,进而激发他们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的热情;小城镇的思想道德建设会促进周边农村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而自觉进行移风易俗的实践,等等,广大农村集镇对周围农村形成了点多面广的多中心辐射。
正是由于小城镇具有上述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开展城乡联动活动中就应紧紧抓住这个关键。而要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城乡联动中的重要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广泛深入地组织开展文明小城镇创建活动,借鉴创建文明城市的经验,进一步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树立行业文明新风,促进小城镇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这显然在充分吸收、借鉴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成果和经验的同时,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减轻大中城市压力;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更重要的是可以辐射带动更广大农村区域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在农村形成更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与辐射点,开创全局性城乡联动的生动局面。
途径三:开展农村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将这一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城市延伸到农村。
综观城市和农村精神文明,不难发现,二者有一个共同的展现领域,即窗口行业。然而近年来,就在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在城市广泛开展的时候,农村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却长期被忽视 了,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在城乡联动中,充分重视和抓住这个薄弱环节至关重要。当前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往往集中在农业、信贷、卫生院、派出所等各行各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农村群众中的威信和声誉,成为农村精神文明落后于城市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城乡联动过程中慎重对待和通过创建文明行业来解决提高农村行业的文明程度这个重要课题都显得极为必要和紧迫。开展农村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可以尽快实现行业精神文明的城乡平衡。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在城市已经开展了多年,在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树立行业新风,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等方面,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对于这些现成的做法和经验,农村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可以结合农村实际加以借鉴和利用,就能够促进农村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在短期内出现飞跃。与此同时,行业的从业人员相对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特殊的社会地位,使他们在广大农民群众中一般具有较大的影响。因而,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他们的规范化服务和文明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农民群众,促进整个农村文明面貌的改善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从而实现行业范围内的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平衡,也就是局部达到城乡联动的目的。
途径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城市带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
城市的整体服务水平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不但最直观地反映出城市的精神面貌,而且起着直接影响乡镇的作用,也是一个城市能否内增凝聚力,外增辐射力的关键。为此,实施以城带乡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增强对乡镇的辐射能力是一个核心问题。要以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为契机,突出抓好党政机关、执法部门、窗口行业、工矿企业等城市重点部门,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抓行业带社会,不断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树立良 好的社会风尚,促进城市整体服务功能的强化。根据各地的实践,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一是建立科技服务网络,提高农村经济的科技含量,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人农村,因地制宜地开展科技推广,科技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技术示范服务;二是开拓农村服务领域,加快农村商贸市场建设,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民进人流通领域,开展农村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服务;三是搞好农业生产服务,主要是做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系统服务,包括农业生产资源的供应、经济信息、资金、保险和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储运等系列化服务;四是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市场咨询和发展决策服务,避免重复投资浪费;五是开展农、林、牧、渔业全方位服务,如林木粮种和种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人工养殖等科技服务,开展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和水利技术、物资供应等服务项目。六是引导大型工商企业进人农业,实行企业联动农村集体经济或激励企业的农业投入行为。依靠大企业的长线投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更大规模和更为有效地组织和带动分散的小农户从事商品生产、吸收富余劳动力。坚持在现有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租赁经营促使大企业与农民组织的有机结合,推动农村企业产业升级,突破产业化的区域和城乡界限,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要素优化配臵。七是要持之以恒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文化馆(站)、图书馆、电影公司等单位要深入到农村去,为农民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用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发挥农村文化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总之,城乡联动的实现途径是多样的、互补的,而不是单一的。上述几条途径是统一的整体,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好这些途径,才能做到点面结合,推动城乡联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收到更大的实效。
第二篇: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
以城带乡、城乡共建
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
伊春市嘉荫县文明办
嘉荫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县份,全县行政区域面积6739平方公里,总人口8.7万,县辖3镇6乡、73个行政村。
嘉荫县在高起点开展文明县城建设的同时,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积极调动和发挥各级文明单位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典型带动作用,与全县各村屯结成帮建对子,统筹谋划、综合研究,使县城与乡村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推进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各级文明单位在帮建过程中,结合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以“三帮一带”为切入点,即:在发展生产上帮建、在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上帮建、在培育新农民上帮建、以民营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所帮建村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全县各村屯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广大农村呈现了“环境清洁、规划齐整、绿树繁花、纯朴清新”的新形象。几年来,我县共创建省级文明乡镇3个;省级文明乡镇标兵1个;省级文明村7个,省级文明村标兵2个;市级文明村18个,市级文明村标兵9个。
一、立足实际,勇于创新,开创文明示范村帮建工程新局面
由于我县农村建设起步较晚,村屯环境面貌较差,大部分 村屯仍是道路狭窄泥泞,障子七倒八歪,村屯绿化较差,牲畜随处可见。针对这种现状,2002年,嘉荫县委、县政府多次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情况,经过研究后发现,随着我县经济战略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广大农民在生活水平提高后,急切盼望解决治理和改善村屯环境,但由于农村基础相对薄弱,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单靠农村自身的力量很难实现,广大农村的发展必须借助外力,急需实在而有效的帮助。
为加快我县农村各项事业建设及村屯文明创建工作进程,2002年2月,在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和结合我县实际情况下,嘉荫县委、县政府决定由县文明办牵头,在全县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中选取26个单位,与26个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屯结成帮建对子,针对农村、农民关注、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了以“文明示范村帮建”为主题的文明村创建活动。为加大帮建力度,嘉荫县委、县政府在财力紧张的轻况下,每年拿出八万元,以奖代投,奖励在帮建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村屯。此项活动通过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提高农民道德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村屯环境面貌等项工作,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极大地推进了文明村镇建设步伐。2002年至2006年,通过开展文明示范村帮建工程,我县广大农村呈现了“环境清洁、规划齐整、绿树繁花、纯朴清新”的新形象。全县共整修村屯道路61420延长米,挖设边沟51250延长米(石砌、水泥边沟11000米),种植绿化树45530株,种花草22210平方米,清理垃圾1000余吨,安装路灯291盏,新建及粉刷临街铁、板杖子4.2万延长米,安装街牌198块,出动义务工16700余人次,投 入帮扶资金196万多元。
二、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深入推进新农村帮建工程向纵深发展
2006年,嘉荫县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机遇,围绕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要求,为进一步巩固文明示范村帮建的成果,全面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进程,嘉荫县委、县政府将帮建工作列入新农村建设“十项工程”之一,继续由县文明办具体负责,通过市级以上文明单位帮建村屯的典型带动下,全县各级文明单位纷纷投入到新农村帮建工作中,对全县73个行政村全部实施帮建。并以“三帮一带”为抓手,大力开展新农村帮建工程,着力解决农村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推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2006-2010年,嘉荫县委、县政府连续五年制定出台了“九补两免”、“十二补两免”、“十八项三十一条”等优惠政策,加大新农村建设投资力度,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势头。几年来,我县的新农村帮建工程共计帮建项目115个,具体工作356项,累计投入资金1560余万元,其中物资折合556万元,帮建物资有农业生产资料、路灯、水泥、健身器材、电脑、科技图书及光盘等。
(一)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在发展生产上帮建。发展经济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快发展,农民增收,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的实现。在帮建工作中,嘉荫县坚持把引导和组织帮建对子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帮建的首要工作,协调、指导帮建单位千方百计拓宽农村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每年初,在帮建工作对接会上,各帮建单位和帮建村都要对全年经济发展工作作细致的规划,针对各村的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等项实际,大力发展以优质大豆和水稻、绒山羊、民有林、袋栽黑木耳为主的“四色经济”、北药、绿色食品为主的特色产业等,帮助帮建村找准经济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极大地促进了帮建村的经济发展。县交通局自2006年开始帮建青山乡建华村,为大力发展建华村袋栽木耳种植,投资30万元,为建华村修建了面积达18.2万平方米的木耳园区,购臵了喷灌设备,修建了304平方米的菌房,极大促进了该村木耳项目的发展,目前,建华村每年种植袋栽木耳502万袋,人均增收1.85万元,一跃成为全县闻名的经济大村。
(二)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在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上帮建。
嘉荫县从村民最关心、最期盼、最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薄弱、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入手,组织帮建单位在改善村屯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上下功夫。在每年的帮建方案中,要求各帮建单位指派班子成员驻村抓帮建,科学规划,切实落实基础设施项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资金、物资及人力上给予大力帮助。在对村屯内主要街路进行维修、绿化、美化的同时,着力解决村屯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集中清理村内柴草垛和垃圾,努力为群众营造干净、整洁的村容环境。县建设局在帮建红光乡燎原村过程中,利用自身优势,帮助村屯科学规划村整体布局,加大了绿化、美化力度,使燎原村成为道路齐整、4 绿树环抱的优美村庄。同时,将村外河水引入村中,修建了人工湖,形成了河水绕村、碧波荡漾的醉人景象。
(三)围绕提高农民素质,在培育新农民上帮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村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嘉荫县文明办坚持以农民夜校为主阵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普及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培养农民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为培育新型农民,我们组织各涉农部门利用农闲时节,进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讲座,传播科学耕作、养殖方法,面对面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有的帮建单位还为村屯送去科技图书、光盘等先进生产资料,使农民学习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应用技术。同时,针对当前农村缺少文化设施、农民的文化生活单调贫乏,每年都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发挥乡镇文化广播服务中心作用,帮助村民组织文化演出队伍、创办文化大院,挖掘民间艺术人才,在农闲及重要节日为村民无偿演出,如秧歌赛、农村文艺汇演等文艺表演,让广大群众经常看到喜闻乐见的节目,既满足了他们的需要、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有效遏制了玩麻将、打扑克等赌博活动的现象,使村民们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汲取健康的精神营养。
(四)以民营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嘉荫县通过招商引资、重点扶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一批民营企业相继落户嘉荫县,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近年来,在全县各级文明单位帮建新农村的典型带动下,以县万通祥木业、华银供热公司等一批民营企业也纷纷投 入到新农村帮建工作中来,带动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形成了“村企共建新农村”的良好局面,为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6年以来,县万通祥木业有限责任公司与永安村结成帮建对子,多次深入村屯调查了解实际情况,为村屯提供致富项目,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同时,为解决村屯剩余劳动力无法安臵就业的问题,招收部分村民为企业员工,既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又加快了农民的致富进程。几年来,县万通祥木业有限责任公司累计为永安村投入资金20万余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500余人次,人均增收1500元。
三、真帮实建,务求实效,新农村帮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自新农村帮建工作开展以来,嘉荫县文明办及全县各级文明单位深入帮建村进行实地考察,科学规划,立足村实际,积极寻找农民增收致富的科技项目,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把新农村帮建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进一步积极探索帮建工作的长效机制,拓展致富门路,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使输血帮扶变为造血帮扶,切实为全县广大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使新农村帮建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结构调整为动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把调整农业结构作为提升农业比较效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优化农业各项产业比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速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步伐。大力发展以优质大豆和水稻、绒山羊、民有林、袋栽木耳为主的“四色经济”,实行农、牧、林、副四业并举。扩大北药、绿色食品为主的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道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 构,优化产业布局,现代农业格局初步形成。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07元,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基础设施完善,生活环境优雅。2006年-2010年,我县通过对上争取、财政投入、农民自筹等方式,累计投资7.8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环境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几年来,全县新建农村住房1487栋、2108户,面积17.33万平方米,全县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1.5%,比2005年提高17.1%;硬化通乡通村公路759.3公里,通畅率和通达率都达到100%;硬化村内道路182公里,全县73个行政村,3个农场连队,3个林场所的主次干道,全部实现了硬化,有46个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修建水泥边沟8.26万延长米;完成了全县所有行政村的安全饮水工程,其中,打井79眼,管网铺设75个村,水质处理20个村,全县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6%,比2005年高出39个百分点;有线电视光缆联网45个村,3322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3%;全县安装户用沼气626户,养殖小区沼气工程1处,联户沼气工程5处,并实施了1处秸杆燃料示范点项目;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了2233个,地热取暖房37户;完成村屯及道路两侧绿化14219亩,植树139万株;安装路灯1573盏,农村改厕3685个。
(三)农村文化丰富多彩,文明向上氛围农厚。为进一步丰富农村文化,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我县多方筹资200余万元,用于新建和维修村级文化活动室,更新了VCD和彩电,赠送了乐器、音响、桌椅等文化设备。为了解各种信息,全县73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电脑并实现了上网。农村有线电视实现全县光缆联网,农村广大用户也可以看到中 央及各省的37套节目。我县连续开展了十六届科普之冬活动,编印下发《科普之冬活动教材》、《嘉荫县实用技术汇编》、《绒山羊养殖技术》、《民有林种植技术》、《北药种植实用技术》等几十套实用技术资料。闲遐时农民改变了以往打麻将、摸纸牌的旧习惯,进图书室、参加科普培训班,自编自演、上网查询致富信息等活动都在逐渐成为人们追崇的新时尚。以向阳乡农民杨胜才为代表的农民业余演出队在当地政府的帮助支持下,活动花样不断翻新,自编自演的节目增多。这种群众演自己,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人,歌颂党、颂扬社会主义的节目内容,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到目前,全县有秧歌队31个,农民文艺演出队4个,民间艺术团体1个(皮影戏),特殊人才3人,约1800人参与文艺活动。有农村剧场1个,村级活动室77个,1.99万平方米;村级活动广场73个,9.3万平方米;图书室32个,1628平方米,藏书87060册;文艺器材75件;体育器材231件。
当前,嘉荫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虽然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但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水平低的基本县情尚未根本改变,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嘉荫县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以帮建工作为契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活动。同时,虚心向先进县市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与自身实际相结合,使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再获新成果。
第三篇:城乡互动促和谐 以城带乡谋发展
城乡互动促和谐
以城带乡谋发展
——永德县开展“双联双推”活动纪实
永德县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把开展“一个党员联系一个农村党员,帮扶一个党群致富联合体;一个党支部联系一个农村党支部,帮扶一个新农村建设产业协会和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推进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双联双推”活动作为转变党员干部作风、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城乡党建统筹一体化发展格局的有效途径来抓。
“双联”构建“和谐园”
永德县把“一个党员联系一个农村党员,帮扶一个党群致富联合体;一个党支部联系一个农村党支部,帮扶一个新农村建设产业协会”的“双联”活动建成发展的“和谐园”。围绕“一个党员联系一个农村党员,帮扶一个党群致富联合体”,开展“四好四送”(结好对子、出好点子、找好路子、办好实事,送技术、送信息、送经验、送温暖)活动,做活“党员+党员、党员+农户”帮扶机制,使机关党员成为为民服务的先锋,农村党员成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先锋。围绕“一个党支部联系一个农村党支部,帮扶一个新农村建设产业协会”,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机关党组织结合本单位实际,发挥自身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优势,加大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会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支持力度。把“支部+支部、支部+协会、协会+服务”的党建工作双向交流、产业建设、筹资筹劳、信用互动、营销管理、培训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等机制做活,使协会成为支部开展活动的有效载体,让支部成为协会的有效依托,构建城乡党组织之间互动互通、双促双赢的党建工作格局。
县供销社党支部挂钩联系亚练乡章太村,多次深入村调查研究,积极帮助该村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俐侎群众改变传统观念。帮助村“两委”建立了茶叶、泡核桃、龙胆草等产业协会。投入28000多元资金为农户无偿提供核桃种苗和肥料等,建成泡核桃基地5420亩,茶叶基地1016亩。支部每年拿出12000元资金作为产业发展循环金,以有偿无息、滚动发展的方式扶持章太村产业带头人,帮助群众带头致富。设立“紫玉爱心基金”支持章太村教育事业,每年为章太完小贫困学生捐赠服装鞋帽和学习用品,并以每年每生700元的标准,资助该村完小品学兼优的学生7名,直至完成学业。班卡乡畜牧兽医站挂钩班卡村,该站党员积极与村党员沟通联系,培训养猪知识技术,帮助村里成立“养猪协会”加快生猪养殖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致富。
“双推”树起新形象
在开展“双联双推”活动中,全县基层党组织把“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推进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双推”作为对照发展、树起形象的一面镜子。围绕“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开展“先进(股、室)、先进个人”评比活动,建立“学习实践园地”;开展“知识竞赛和业务技能竞赛”活动,提升机关党员干部素质和工作技能;开展“凝聚人心”活动,建立“职工之家”,使职工感受到单位大家庭的温暖,提高部门工作效率。围绕“推进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支部阵地建设”、“党员示范群体”创建活动,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推行承诺制,组织开展在业务工作骨干中发展党员、在党员中发展业务骨干等活动,在部门中形成有困难找党组织的习惯,增强机关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
大山乡建立“党员帮扶中心”,实施“党员创业致富工程”帮扶农村党员发展产业,乡党委每年筹集10万元帮扶资金帮助有致富欲望、想干事、敢干事的党员发展产业,建立党员烤烟示范基地,党员烤烟责任区。在全乡党员中开展“思想优、学习优、作风优、创业优、致富优、帮带优、解难优、文明优、守法优、和谐优”的“十优评选”活动,推动党员队伍素质建设,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和群众队伍组织建设。大雪山水库工程管理局党支部创新载体,在召集施工库区农民工,成立“劳务协会”,党员干部带头实行“三班”制施工,昼夜加班加点服务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联推”延伸发展链
全县118个县直机关(企业)党组织与118个农村(社区)党组织挂钩“联姻”,118名机关(企业)党组织书记兼任挂钩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1057名机关党员与1057名农村党员结对“亲家”,开展“双联双推”党建工作创建,延伸党建发展链,夯实基层党建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全县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得到加快,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不断加大。全县各级党组织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宣传政策的窗口、传授知识的课堂、凝聚党员的阵地、联系群众的桥梁”的一项德政、惠民工程来抓。按照“一院二栏三室七有”目标要求(建有独立院落,制作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设有村干部办公室、为民服务办公室、计划生育服务室,有活动室、管理制度、电教设备、书报学习材料、宣传栏、广播、国旗党旗),省市认定需要新建和重建的48个建设点已全面启动,投入资金720.5万元,已建成16个,主体工程完工25个。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4777人次,新型农民培训921人次,基层农技人员培训343人次,农村劳动力培训774人次,绿色证书培训202人次。
全县村级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群众纷纷向组织靠拢,组织力量不断充实。全县在开展“双联双推”活动中,强势推进“四挂两会一联组、一议三审一公决”基层组织建设模式。以乡(镇)为单位建立10个“党群致富联合体”,共有92名党委委员挂钩联系70个乡(镇)机关党支部、有70个乡(镇)机关党支部挂钩联系118个农村(社区)党总支(支部)、有1280名乡(镇)机关党员挂钩联系5859名农村党员、有5021名农村党员挂钩联系31291户非党农户,建立14类318个产业协会、1095个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成立联合互助组15196个;对118个村(社区)村(居)民10项事项进行公决;建立党员与群众“双向承诺”机制、推进“党员帮扶中心”建设,增强农村党员的“双带双强”能力(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村(社区)党总支(支部)书记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公开招募21名大学生志愿者到基层服务,考录33名公务员到基层一线锻炼,公开招录了70名大中专毕业生到教育、医疗等基层岗位工作,公开招考了95名“特岗”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下派了95名新农村指导员到基层实践锻炼,选聘了86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充实基层组织力量。
全县农民服务站(点)建设得到完善,群众的优质服务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县建立农民服务站(点)119个,配备工作人员225名,组建流动服务队55个,共开展服务1787场次,受惠群众4560人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6101件。服务站(点)涵盖民政、新农合、计生、劳动保障、畜牧、财政、司法、农业、国土资源等的业务咨询办理,对农民群众进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在服务站(点)建立亮证挂牌上岗制,设臵“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窗口”等,亮出党员身份,公开“12371”咨询电话和“12380”举报电话,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2009年共发放宣传材料2842份;为年过55周岁老年人免费照正规照、办理优待证8600余人次;筹集新农合参合资金571.878万元,全县参合率达97.02%,回补报销1985.23万元;新增就业1039人、失业再就业344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89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6453人;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2565人次;为全县年满70周岁的1465名农村老党员发放关爱资金352080元。“双联双推”活动的开展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2009年,全县实现县内生产总值18.51亿元,增长11.9%;实现财政总收入1.22亿元,增长10.7%;完成财政总支出7.4亿元,增长3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6亿元,增长2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4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647元,同比增长16%。
第四篇:华亭县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调查报告
华亭县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调查报告
2013年11月27日
一、华亭县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做法及成效
“十一五”以来,为了有效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华亭县委、县政府在科学分析县情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型经济发展规律,确立了“以工哺农”的战略思路,用发展工业的思维谋划农业,集中工业经济发展成果和人、财、物,全力支持农村支柱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走出了一条集工业成果哺育新农业、聚全县之力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较大改观。“以工哺农”战略实施9年来,全县共投入财政支农资金4.1亿元,农业总产值在2004年3.9亿元基础上,年均递增6.6%,2012年达到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4年1990元基础上,净增2996元,达到4986元,年均递增12.4%;农村小康实现程度达到62.47%。主要做法是:
(一)优化思路、完善政策抓反哺。县委、县政府在外出考察学习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转移”的重大举措,即:在工作侧重点上,由注重抓工业经济向既抓工业又抓农业转移,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工业发展成果反哺农业,促进工农、城乡健康协调发展;在工作着力点上,由单一抓农业产业化开发向既抓农业产业开发又抓农业工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在全市率先提出了“一体两翼”工作部署,实行全员招商和全民创业,用老板的钱办发展的事,用财政的钱办农民的事,使更多的财政资金流向农村,县域经济发展重心开始由“强县富民”向“富民优先”,特别是优先帮“富”贫困乡村群众上转移,农村经济发展势头空前强劲。在完善政策措施上,自2004年底县上做出《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加快推进小康建设进程的决定》,提出全面实施“以工哺农”战略构想之后,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县农村小康建设进程的扶持政策》、《关于集中力量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华亭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优惠政策》、《关于华亭县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华亭县2013年农村贫困家庭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规定,“十一五”期间,连续5年按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3%列支支农资金,2010年以后提高到15%,运用市场规则和信贷手段,采取专项、贴息、补助、奖励的办法,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开发、龙头企业建设、经济合作组织和基础设施建设等7个方面,加快农村发展。
(二)配套资金、整合项目抓反哺。实现“三农”又好又快发展,资金是“助推器”,项目是“牵加力”。华亭县巧妙整合“推进、拉动、帮带”三股力量,极大促进了“三农”发展。一是支农资金“推”。在支柱产业培育上,坚持每年县财政列支1600万元以上支持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每年以100万元贴息资金撬动金融贷款1200万元,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开发。对新建一处千亩优质核桃、优质饲草、优质药材示范点,每亩分别补助30元至50元,繁活一头肉牛补助37元;对贩运大户、产业协会和龙头企业每年支持10至30万元的贴息贷款。对发展蔬菜、食用菌等区域特色产业的农户,每户贴息贷款1000元。2012年,县财政列支支农资金3500多万元,对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3类24个涉农项目进行扶持和补助,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到了比较充裕的资金保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县财政投资4000多万元,组织实施了21个县列整村推进项目和20个历年整村推进巩固提升项目及农
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对农宅建设规模达到30户以上的新农村,每户配套2000—3000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并协调信贷资金2万元,财政贴息两年;通村道路硬化每公里补助10元;每年列支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完成小城镇建设任务,达到标准的乡镇,一次性补助建设资金10万元。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县财政投资100万元,设立了农民培训基金,大力实施“两后双百”和“双百计划”农民技能培训,建立了“不掏钱就上学、培训后能就业”的“零费制”转移培训机制。在支持贫困乡村发展上,倾斜安排县财政支农资金扶持贫困乡村群众发展壮大草畜、药材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施通路、通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013年,列支县财政支农资金3260万元,支持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柱产业开发,4000多户近2万名贫困群众受益,贫困群众“想办的事无钱办”的问题得到缓解,脱贫步伐明显加快。二是整合项目“拉”。将各级各部门、各渠道争取、引进的农业综合开发、道路、水利和良种引进推广、高新技术试验示范等项目资金和县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有机整合,集中投放,发挥项目和资金的集聚效应。近年来,共整合各类涉农项目84个,整合资金2.3亿元,扶持建办农业园区3个,产业化龙头企业23个。三是社会力量“帮”。在“手拉手结对共建新农村竞赛活动”中,县直部门、省市驻华单位(企业)、乡镇(民营)企业累计落实帮扶资金5000万元,实施优势产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包抓联建项目300多个。2012年以来深入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市、县130个单位3377名干部联系128个贫困村(社区)3991户特困户,帮建新农村、帮扶贫困村,扶持贫困户,全社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联手共建新农村合力倍增。
(三)统筹城乡、突出重点抓反哺。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把“以工哺农”的重点放在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上,不断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一是统筹城乡产业开发,突出“反哺”农业特色产业。按照“四大产业齐发展、适宜区域全覆盖”总体要求,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富民工程,全县核桃、药材、蔬菜种植面积累计分别达到24.3万亩、8.07万亩和7.01万亩,牛饲养量达到17.49万头,出栏6.84万头。建成肉牛繁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核桃加工和种苗繁育4个高效农业示范区,发展培育龙头企业23户,全县各类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达到178个,全县农业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被列为甘肃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和中药材、干果生产基地,建成全国核桃种植标准化示范县,进入了全省养牛大县,药材种植大县和蔬菜大县行列。“华亭核桃”、“华亭大黄”、“华亭独活”地理商标成功通过国家核准注册,农业品牌经济开始起步。农民人均支柱产业收入由2004年的320元提高到2012年的1728元。二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反哺”农村基础设施。按照转型发展、中心辐射、城镇带动、扶贫攻坚四种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对城郊经济基础比较雄厚的村,实行整体“农转非”;对实施项目的村,坚持新农村建设与项目建设相结合;对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扶持其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对偏远山区和采矿塌陷区,实行整村社移民搬迁;对经济状况较差的村,重点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对农村特困、残疾家庭、低保人口等弱势群体通过财政扶持和农户自筹的方式探索实施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县累计完成7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省列整村推进项目30个,实施县列整村推进项目23个,新建、改造农宅1.6万多户,实施农村特困家庭保障性住房138户,为所有新建和改造村配套了支柱产业。深入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农村公路
总里程达到601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和城乡客运站点全覆盖;解决了全县107个行政村12.36万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97.7%;累计建成水利灌溉设施17处,有效灌溉面积3.69万亩,梯条田面积累计达到39.7万亩。扶持完成偏远山区和采矿塌陷区移民搬迁1274户4841人,支持13个村近2万名村民进行整体“农转非”,近1000 户群众集中住上了“单元楼”,东华镇东华社区、西华镇龚阳村的部分群众搬进了“小别墅”,农民群众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镇区面貌大为改观,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三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突出“反哺”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加快发展农村科教文卫事业,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事业覆盖面。新建标准化校舍27所,全面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扶持完成全县所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工程,坚持每年为每个基层组织拨付奖励工资3000元,将村干部培训、村级组织支出、选派村干部及安置到乡镇工作的贫困生生活补贴,一律纳入财政进行补助,有效解决了基层组织运转难的问题。按照每人10元的标准,全面落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县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8.7%。在整合扶贫“雨露计划”培训、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的同时,每年列支100万元大规模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29个大中城市建立劳务基地87个,积极发展“订单”劳务,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150期,培训农民4.5万人,输转6.3万人(次),劳务收入5.3亿元。
(四)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抓反哺。一是完善目标管理机制。坚持对财政支农资金实行项目运作机制,项目总投资内必须要有项目实施单位(农户)的配套资金,凡扶持政策所涉及的支持内容均按照项目形式进行论证、立项、申报、批复、实施、管理和验收;县财政设立支农发展基金专户,实行报帐制,涉及个人、农户、村社、企业的扶持奖励资金,由相关乡镇和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拨付到位,规范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程序。二是推行贴息放贷机制。县政府委托财政局、县委农办与农村合作银行签订了财政贴息信贷资金放贷协议,坚持“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原则,按照农户自愿申请、村社初选、乡镇审查、村域内公示、县委农办审批、农村合作银行审查放贷、县报帐中心报帐贴息等一系列程序,向农户、龙头企业和农业园区发放贴息贷款,放大了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和扶持范围。三是坚持择优扶持机制。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向产业基地和新农村示范点集中,产业开发项目向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较好的区域集中,财政支农资金与农业项目相互匹配,捆绑建设,新上大项目、建设大工程、培育大典型。四是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坚持月调度、季督查、半年观摩评比、年终考核验收等制度,定期组织对所建项目进行督查分析。项目建成后,组织农办、发改、财政、审计、农牧、林业、水务、交通等部门进行严格验收考核,确保了财政支农资金扶持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差距缩小难。农村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的特殊县情,决定了全县农业综合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目前,还有36个村没有实施旧村改造,16个自然村不通车,62个村3500多户1.45万人急需移民搬迁,8400多户5.5万间危旧房急需改造,全县贫困人口高达4.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2.43%。与之相反,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无形中拉大了工农差距和城乡差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倍多,是林缘山区贫困农民收入的8倍多,差距悬殊。农村道路、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城镇,农村群众住房等人居环境明显落后于城
镇居民。农村科教文卫、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缓慢,农民群众享受教育、医疗、文体娱乐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
(二)自有财力不足。华亭县煤炭“独臂撑天”的产业结构特征明显,全县经济对资源型企业的依赖性较大,煤炭产业提供的税收占大口径收入的比重为90%以上,随着煤炭市场的不景气,蕴涵着极大的财政收入不稳定性。加之大口径财政收入的60%上解上级,自留财力不足40%,县级财力增长有限,属典型的贡献型财政,严重制约“以工哺农”力度。
(三)农业产业开发难。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煤电化运和新农村建设确定为全县两大工作重点,着力改善农村面貌,基本实现了农村自来水化、乡乡通油路、通村公路农一级化、主干村道硬化目标。相对而言,农业产业开发明显滞后,有产业无规模、有基地无效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四大支柱产业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
(四)贫困群众贷款难。虽然县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额的贴息贷款资金,但金融部门服务不到位问题仍然相当突出,贷款政策要求严格,过分追求行业利益,将大多数贫困户拒于贷款大门之外,融资难度大。
(五)农民素质提升难。农民群众普遍存在思想观念落后,文化和科技素质低下,法制意识淡薄等问题。近年来,虽然在农民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众多,培训资源不能充分整合利用,大多培训机构采取“会议式”、“满堂灌”的培训方式,机制僵化,方法单一,与实际生产生活脱节,收效甚微,大多数农民群众还难以依靠文化和技能创业致富。
三、关于加快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思考和建议
华亭县已整体进入推动转型、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领域更广,和谐发展将成为科学发展阶段的主旋律,实施以工哺农战略将会面临新形势,必须采取新措施。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加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力度,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不断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夯实“反哺”基础。工业是强县之本、哺农之基,只有工业经济的繁荣发展,才能够筹集到更多的支农资金,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要按照“开采—洗选—发电—煤化工”发展模式,控制开采量,提高回采率,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增强竞争力,逐渐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度,提升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发展壮大地方工业经济,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财力支持和资金保障。
(二)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反哺”投入。全面落实国家有关“三农”的各项补贴政策,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还草、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各级各类补贴资金落实到位的同时,逐年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比例,使更多的财政资金向农村流动,让农民群众共享工业化发展成果。完善“双联”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参与式帮扶,形成紧密持久型的结对关系。建立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特派教师、特派医师制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以资金扶持、物资援助、智力帮扶等方式支持“三农”发展。
(三)倾斜支持农业产业开发,突出“反哺”重点。针对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下的实际,把“反哺”的重点由注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向既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又更加支持农业产业开发转移。继续按照“四大产业齐发展、适宜区域全覆盖”总体要求,加快整村、整区域规模化产业开发进程。坚持以标准化生产为目标,大力推广种养技
术和节能增效技术,切实提高主导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商品化水平。按照标准化要求规范农产品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依托“华亭核桃”、“华亭大黄”、“华亭独活”品牌效应,加快特色品牌经济发展,切实提高华亭农产品商品价值。全面落实招商引资兴办、扶持大户创办、鼓励能人引办,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注重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协(学)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逐步建立企业、农户、基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帮助农户增产增收。
(四)加快推动农业转型发展,彰显“反哺”特色。在全县产业转型、城镇功能转型、社会功能转型的大背景下,应大力引导和支持“三农”特别是农民自身发展迅速转型,使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战略更加具有华亭特色。要努力培养“多栖”农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让农民当好农民,让农民兼当农民,让农民不当农民,促进农民全方位增收。积极整合“阳光培训工程”、“扶贫科技”、“两后生”、“党员远程教育”等培训项目,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和引智增智培训工程,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创业技能和致富本领。进一步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性培训,稳定开拓劳务基地,促进农民有组织稳定转移,引导农民工有苦力型向技术型、智力型转变。立足华亭工矿企业多、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大的特点,大力发展建材生产、民用建筑、山野菜加工、工艺品制造等农村第二产业,积极发展股份制、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农资供应、农机销售、产品营销、技术协作、生活服务等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
(五)努力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反哺”活力。加快建立农业龙头企业担保体系,鼓励设立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和完善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有效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融资难、贫困群众贷款难的问题。大力支持地方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发展,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区域联合重组,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和鼓励农民、城镇居民、工商企业、民营资本等民间资本投资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信用社拓展新业务,调动金融系统让利农民、服务农业、支持农村的积极性。支持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主体的农村保险体系,对商业性保险公司提供的农业保险业务给予政策优惠,增强其支持农业的信心和能力。
(六)着力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明确“反哺”宗旨。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战略,其宗旨就是让农民群众更加幸福地生活。要努力把社会财富的积累变为人民群众幸福感指数的增加,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有效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大力实施县内移民、塌陷治理、危房改造、特困家庭保障性住房,探索解决山区散居、采矿塌陷区农民群众下山进城问题。加快农村科技、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养老保险、农村灾害救助、农民工权益维护等制度,真正使农民群众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
(七)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保障“反哺”成果。一是强化项目建设。积极向上争项目,扩大招商引项目,整合资源要素主攻大项目,新上一批农业产业化开发和龙头企业建设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农业转型发展。二是强化资金管理。既要重视项目争取,又要管好用好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项目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严格审核把关,防止挪作它用,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以争取各级更多更大的支持。三是强化学习实践。积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增强“三农”工作推动力、落实力,全力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点建设,以点串线、以线连片,整村、整区域推进。四是强化督查指导。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开发、科技示范园点建办、龙头企业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齐抓共管,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八)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模式,拓宽“反哺”渠道。要改变 “反哺”就是“给予”、“反哺”就是“投资”的狭隘认识,按照“尊重民意、自愿参与、注重实效、持续发展”的原则,探索不同模式,实现反哺由“输血”向“造血”功能转变。一是以企带村型。就是村办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依托企业与经济联系和历史、地缘、人缘关系,支持所在村建设和发展。二是互利协作型。就是企业出资金、建项目,乡村提供土地、劳动力,实现企业拓展空间与乡村改变面貌、农民增收的共赢。三是基地带动型。就是企业通过在农村建设原料基地、产品配套基地、劳动力供应基地等形式,带动农民转移就业增收。四是经济顾问型。就是聘请素质好、见识广的企业家担任村经济顾问,帮助理清发展思路,提供参谋、咨询和资金帮助。五是公益捐助型。就是企业或个体老板捐资兴办村级各类公益设施和福利项目,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九)调整共享税种分享比例,增强“反哺”后劲。目前,华亭县共享税种占地方财政收入比例较高,但共享税种大部分上划上级,留县财力较少。建议上级适当增加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两个共享税种留县比例,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强“以工哺农”力度。(华亭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