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毛概论文)

时间:2019-05-12 12:5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毛概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毛概论文)》。

第一篇: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毛概论文)

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引言

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口号已经喊了很长时间,但即使作为社会思想非常活跃的大学校园,创新思维依然对于很多大学生比较陌生与遥远。现在大学中有关创新的组织社团不在少数,同时各种创新平台也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方式。我通过自身经历及调查了解了同济大学的现状:现在同济的社团组织中有校团委科技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学校创新活动的组织工作,同时有些小型社团也在围绕某些特定方面有创新活动,如我校汽车协会等。作为材料学院团学联科技部的一员,我和团队其他同学也会和相关院系,比如机械工程学院联合举办一些科技节等活动来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但这些组织社团等主要是作为一个组织联系或提供服务平台来鼓励学生创新,本身缺乏专业性。这些活动多数都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响,在整个同济的影响不大。

再看各种平台,如上海市创新实践项目,挑战杯,陈嘉庚杯,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SITP)等有关创新的竞赛或项目等,虽然报名学生数量或项目数量很多,但最后结题率很低,而竞赛得奖也只是凤毛麟角,在大学中的影响力还是很有限。所以我想通过自身创新体会及对学校创新制度的分析来给出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普遍培养方式的建议。

二、分析原因 在引言中提到,我校在学校组织方面主要由校团委科技服务中心负责,本人曾是该部门的工作人员。作为一个团委服务部门,校团委科技服务中心主要是负责组织一些科技活动及参与到各项竞赛答辩的宣传及后期工作中,其面对的受众主要是对科技创新有兴趣的学生。由于资金有限,在组织活动方面也会感到力不从心,能力有限。绝大部分学生无法以学校组织活动的形式培养创新意识。

再看对创新较为热情的同学:以材料学院为例,第五期SITP项目中申报的项目数多达50多个,但最后能够完成项目答辩并最终结题的仅有不到十个。之后我又针对这个学期的上海市创新实践项目做了一个网上问卷调查,发现有高达50.4%的项目来自于本专业导师的引导,20.8%的项目来自于相关过去的未完成项目,仅有不到30%的项目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创新想法。又通过分析学生报名参加该项目的动机发现,大多数学生是以跟风的态度报名参加的,参与人数中60.1%的同学是完全参与到立项人的活动中,起初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有13.2%的参与学生称自己有自己的创新想法并进行了本次实践。这样的创新实践能有多大作用值得怀疑。可见即使去参加有关创新活动的同学其创新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再将视野转向全校,我调查了身边的一些同学,他们对于创新的看法让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以下是摘取的一部分回答记录:

刘同学(我院奖学金获得者):“创新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把考试考好,绩点上去才是硬道理”;

王同学(同寝室的同学):“创新就是那些对科技感兴趣的学生做的嘛,又不是大家都得创新”;郑同学(机械学院好友):“创新挺难的,我们专业知识这么缺乏,能有什么创新?”

唐同学(原传播与艺术好友):“我们文科专业,创新点少,你们理工科应该努力创新啊!”

在被问到他们的创新意识怎么样时,他们几乎全部回答很少有创新意识,理由就如上面回答中所言。有的认为创新只针对科技;有的认为创新没必要,没动力;有的认为自己专业知识少,很难创新;也有的认为自己专业不适合创新。

这些同学的回答可以反映出我们现在绝大部分大学生十分缺乏创新意识,一方面是他们对于创新意识的理解有些狭隘,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激励方式或制度来促使所有大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创新。

经过分析,笔者认为由于大学未能把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纳入到考核学生的综合成绩标准或所占比重太小才是根本原因。同时由于现实社会的影响,大学生依然未能摆脱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影响,在考试的制度瓶颈下越陷越深,对创新意识理解有误,这些原因也直接导致了大学教育方式的扭曲及创新思维教育的缺陷。要想真正实现大学生创新意识及思维的普遍提高,必须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考核纳入学分范畴,通过各种方式综合评估出学生创新学分的绩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活跃大学校园,使大学的思想更富创新精神。下面我将以个人经验及经历为线索,分析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创新意识,同时改革大学创新制度,将学生的日常创新思维表现体现在具体的学分上。

三、解决方案

(一)主科必修课增加“联想学分”

【个人经历】:

我经常在必修课中听到老师由此学科产生的种种联想。就以本人所学专业材料类为例,有一门必修课叫工程力学。其中讲到梁的受力分析时老师结合社会实际说,我们要想做国家的栋梁,就要学会弯曲,只有弯曲才能产生力的作用,造福国家,对社会产生影响。短短的一句话就让学生了解了梁的弯曲受力使其产生力的作用的原理。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我们要先学会适应社会才能真正对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道理,如果不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如何展现自己的力量?另一个例子,在学大学物理有关熵变化这节的内容时,我知道了一个自然规律,就是一切自发的反应变化都是熵增变化的,即从有序到无序是自然变化的,而从无序到有序则需要外界提供能量才能发生的。笔者以此联想到社会亦是如此:国家发挥的作用就是提供外在的能量使社会变得有序,但这种方式归根到底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在“毛邓三”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社会性质的最高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无序”的,这个“无序”是说人们自由,无需用国家机器外在提供限制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这也与老子思想中“无为而治”的终极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也许笔者的想法有待进一步探讨,但这种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而联想创新的思维习惯却是很重要的,但现在很多大学生恰恰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以上两例中第一例让同学们上课感觉平添乐趣,将哲理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使同学们的听课效率提高,而笔者自己的一例则给自己也带来了无尽快乐,后来与物理老师分享自己的想法,他也认为这种方式很好,真正理解了自然万物相通的原理。

【具体操作】:

于是我想,为何不可以增加一个主科或必修课的创新联想学分,每门科目0.5学分。具体操作是可以在学期末让学生将本学期学的这个科目知识的相关创新联想以书面形式交给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给出成绩。提倡跨学科联系,也可以是本学科知识的延伸探究或与生活中的联系等。这个学分可以算,也可以不算,属自由学分。如果学生交了此作业,便将其学分增加0.5计算。也许会有人认为这0.5学分不值一提。其实不然。以我大二上学期主课为例,工程力学,C++,电工学,大学物理(下),线性代数(“毛邓三”由于学分较大,奖励方式可另行计算)共计5门课,对应也有2.5个学分,这对于想出国或保研的同学来讲至关重要,也许可以为他们的奖学金提高一等。同时这种方式可以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用上之前学生的有趣联想,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跃,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另外这种分散学分给予主体的方式可以避免出现学分成绩造假等现象,并且给有余力的同学更多发挥他们创新思维的空间,或许一些想法就是未来科技创造的源动力。

(二)文理兼修,提倡通识教育

【个人经历】:

我本身是一个比较喜欢文科专业,比如文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工科学生,在大学中也选修了很多偏文科方面的选修课,比如在大一选了公共经济学,社会心理学,文化遗产概览,在大二选了诗歌美学,文化产业学等选修课。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想象思维及创新思维。例如,在文化遗产概览课上老师会鼓励学生做PPT展示,展示学生在学期中对于上海及周边的文化遗产的游记或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所思所感。这种方式既使学生走出去体验可触摸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感悟历史,品读文化魅力的能力。中国古语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真正在实践中才能培养人文素养,进而帮助学生将工科知识与生活艺术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笔者在这门选修课中选择了上海的朱家角作为展示对象。其题目为《且行且珍惜,且爱且回忆》,主要讲了本人在游览朱家角过程中感觉到的文化遗产在城市化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朱家角水乡之情的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愈加浓厚的商业之感,但即使这样,来朱家角游览的人们依然络绎不绝。这也反映了人们在城市化过程中非常渴望拥有一个接近自然,享受心灵放松的时光。恰恰是这些细致而微的感觉让我体会到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物质财富的渴求虽然较高,但仍然离不了精神生活的享受。在城市化进程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中如何做到协调发展同时坚守必要的人文底线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济是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土木工程及建筑是全国知名的专业,而这些专业培养出的学生一部分会在设计院或从事与城市规划、房地产建筑相关的专业。如果学生可以在专业知识已经具备的前提下同时具有一定的艺术人文修养,则不会做出现在社会上一些不合理甚至违法用地,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我记得在诗歌美学这门选修课上老师讲过,在单纯学习科技的人们眼中,文化遗产毫无价值,只有文理兼修,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才会知道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意义,才可能会有一种敬畏精神,才会遵守一定的道德底线。而这种在城市规划中坚决保护好文化遗产,以创新的意识将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结合起来的方式谁又能说不是一种创新?

创新的含义很广,在笔者认为,只要是人们没有想到的思想灵感或是一种简单的意识都可称之为一种创新。如果连这种创新意识都没有的话,之后的创新实践就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刚刚去世不久的乔布斯可谓是现代社会创新的杰出代表,他的“苹果”之所以畅销世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创新意识,而这种创新则源于他的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他对于书法的酷爱帮助他实现了i-phone系列输入法的大胆创新,成为了全行业的领军者。这种创新就是源于他的文理兼备的特质,如果没有他的艺术修养及对艺术的不断追求,苹果产品很难成为这个逐渐开始注重细节,讲求艺术生活的世界的弄潮儿。

在我看来,工科学生从高中开始基本上就是以锻炼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为主,进入大学后有很多学生还是习惯于逻辑思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试想如果大学教育依然只看重自然科学,而对人文艺术等社会科学不重视的话,很难想象同济的理工科学生可以在创造性及发散思维方面有很大建树。就现在的情况来看,虽然学校多次强调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实力,鼓励学生综合发展,但同学们对文科科目的兴趣依然不高,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学校有特定要求的文史类选修8学分才去上的,上课积极性差,很多都是走过场,在课堂上玩手机或做其他作业。以我所在的“诗歌美学”这门选修课来看,共有学生三十多名,但上课能参与到与老师互动交流的仅有不到十个人。而这种参与程度还是建立在老师对于发言即可记录名字,并且直接计入最后平时成绩评定的奖励基础上的。即使这样,情况也并没有明显改观,活跃课堂气氛的就是那几个同学。深入分析原因,我认为是选修课的学分偏低,导致学生不重视选修课。但选修课恰恰又是学生跨专业学习的主要方式,所以应适当增加选修课学分。

【具体操作】:

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1、在1.5学分的基础上增加0.5个创新思维学分,鼓励学生将本课程中与其他科目联系的想法与后期实践以书面形式交与任课老师,并鼓励学生以不同方式表现这门课中所学到的知识与相关创新联想。最后由任课教师给出0.5学分所对应的绩点。

2、本科阶段可以要求学生在文法、经管、艺术类三个大类中必须每类都至少选择一门课程作为选修,共计要求8学分。这样可以综合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及创造性。

(三)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多思考

【个人想法】:

这一点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十分重要。人们常说现在的大学生缺乏社会担当意识与责任感。而这种现象的直接体现就是大学生逐渐缺少了独立的思考,人云亦云,行为趋向于世俗化和功利化。我不是批判功利化,但同时要知道社会也需要那些敢于承担责任,做出与众不同而对社会有利的事情的人。敢于做与众不同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体现。思想上亦步亦趋,思维僵化的人很难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我每天都会去图书馆自习,在等待电梯的过程中发现嘉定校区图书馆的电梯停靠楼层设置有缺陷。笔者认为三部电梯在每个楼层都停靠是不合理的。比如经常会出现某一个电梯人很多而另外两个比较少的现象。同时也经常会出现从高层下行的电梯在低层无谓开启的现象:因为此时(一般是图书馆即将关门或吃饭时间)从上面下楼的人很多,下行电梯很多次在较低楼层被打开,但此时已无法容纳更多的同学,导致既浪费了等待乘坐电梯及在电梯中学生的时间,又造成了电梯的无谓损耗及电力浪费。因此我认为可以将三部电梯像四平路图书馆一样,设置分层停靠,并且其中一部电梯只提供八层以下的运行服务。虽然这个建议并未被图书馆方面采纳,因为图书馆有自己的考虑。但图书馆管理人员也对笔者这种敢于创新,积极思考的精神予以了充分肯定。在这个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创新源于生活与思考的道理,只有鼓励学生感悟生活,积极思考才能真正实现创新意识的提高。

【具体操作】: 于是我认为,可以将辅导员与学生形成参与主体。在形势政策课之外单独设置0.5生活创新学分,在期末结束时以书面形式将本学期中学生感悟到的或实施了的创新想法或实践以书面形式提交,由辅导员做出考核评价。同时鼓励学生与辅导员在学期中进行交流沟通,这部分可算作平时成绩。同时为了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也可以将一个同学的创新想法所引发的同学之间的思考讨论以各种方式交与辅导员,使学生在讨论中不断激发创新思维。

(四)建立全校范围学生与老师互动交流平台

【个人经历】:

我作为上海市创新实践项目及SITP项目的参与者体会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学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过少。虽然某些学院有导师制,但很大程度上也是走形式,没有真正起到导师与学生切磋知识,激发创新灵感的作用。虽然大多数本科生的专业知识还很欠缺,但提早让学生了解学校老师所研究的项目有利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导师的学术促进,或许一个本科生的一个想法或意见可以给导师原本停滞不前的研究道路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灵感。同时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同时使其创造性得到充分地发挥。众所周知,只有感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高考填志愿制度的不完善已经让很多学生被迫学习自己本身并不喜欢的专业。如果大学校园又不能给这些学生提供了解实践他们所喜欢的专业的机会,那这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我本身喜欢偏文的专业,上大学之后发现自己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于是在选修课中选择了心理学课程。但由于同济没有心理学专业,因而很多心理学想法与实践计划由于没有同伴或老师专业指导而暂时搁置。如果学校可以让一些有部分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老师作为我的跨专业指导老师,则可以对我在心理学方面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也可以使我在这方面的创新思维得以发挥。

【具体操作】:

基于此我提出另外两个建议:

1、每学期开始及学期中期学校将本学期在职教师所研究的项目或课题及老师所在学院及开设课程(指那些没有具体研究课题的教师)公示于校选课网上(涉及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或机密的课题除外),学生可以在这两个时间点的任意一个时间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及导师或感兴趣的老师作为本学期的创新专业或跨专业指导老师,设置1学分。要求学生参与到老师所研究的课题中或与老师交流自己在指定老师所学专业领域的想法与学习计划。参与方式平时可以以邮件或见面等形式交流。学生最终将自己在这学期的创新专业中所学到的内容或创新点以书面形式交给老师,由老师给出评定。(为了防止该设置流于形式,可以要求老师最终的成绩评定形成梯度,如“优”等级只能有25%等类似选修课评定的方式来评价。)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导师制在专业方面的局限单一性,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建立了校师生之间有效的学术联系,可谓一举两得。

2、在以上的实践基础上,相应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决定是否将学生的创新想法公示。学院可以将愿意被分享的创新想法汇总,在下个学期末在选课网上公示。此时这些想法自然成了SITP项目的母课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自由选择项目,形成学习小组共同研究。这个项目可以作为假期创新学分,如果最终可以完成答辩并有成果展现,每个参与人可以有0.5学分算入总成绩,而立项人也可有其他额外奖励。这样既使创新项目的数量质量得以保证,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以人为本,最大程度促使学生思考和创新。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于本人创新经验的讲述及关于校创新制度优化方案的思考,可见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思维习惯方面无论校方还是学生自己都还有待做进一步实践。只有在学分设置制度方面勇于尝试,不断完善,参与主体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普遍提高。

希望创新意识的美丽之花可以在学分制度改革的肥料滋养下,在大学这个自由富饶的土壤中朵朵盛开,让大学校园永远充满创新的气息!

第二篇: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本文通过讲述创新思维的来源,让人理解创新思维其实就在身边,只是你没没发现而已。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就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让人更好地去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来源培养

一 创新的来源

(一)交叉学科的开设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交叉的学科,是当今社会的需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今的学科是交叉的,学习除了要思考问题之外,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应变。有时考虑医学问题时,我们可以将物理或化学中很基础的问题与之巧妙联系起来,好好分析,认真思考,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而在我们考虑物理或化学问题时,往往都要考虑其他因素对探究的问题产生的影响,如果忽略,有时就会得到错误的结果,以前所作的努力都会白费。而交叉学科的开设,让我们更广泛地去学习到其他领域的知识,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地开阔,我们的头脑也更好地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能更好地学到思考的能力,学到动手能力,学到与人相处的能力。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我们的思维会得到质的发展,思考能力也会大大的提高,从而对一些问题的探究就不会单单局限于一个方面,我们会联想到各个方面,从不同的地方入手,有时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就是创新的来源。不拘泥于单个方面地去思考问题,敢于去想,敢于去做,这是交叉学科带来的好处。因此,重视交叉学科,有时创新的灵感就会浮现。

(二)不同专业的人的交流是产生创新思维的源泉。

我们都有同感,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员交流中,会突然打开困尧多时的问题谜团。在交流的时候,也许你什么都没有听进去,但却使你有了一个“想法”,那就已经很有收获了!说白了,这个想法的产生,其实就是在别人交流的刺激下,自己所谓灵感的爆发。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要重新学习一个专业可能很难,但通过不断的交流,就会对这一学科产生进一步的理解,我们的思维也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因此,跟不同专业人员的交流可能是获得创新思维更有效的一种方式方法。

(三)接触新的领域也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刚刚进入一个新坏境,我们一般都会对周围环境特别的关注与好奇。而接触一个新的领域,我们也会对这个领域产生浓厚的好奇心,正因为好奇,所以才会去接触它,才会去研究它,才会去学习它。经过不断的探究观察与学习,我们就会对这个领域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与加深,我们的头脑也会得到充实的知识。有时不断地探究观察与学习就会得到新的发现。

(四)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许多科研课题都是在开题论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结果,这其实是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实验结果有时候刚刚和我们预想的结果相反,或出现我们根本就没有预料到的新情况,然而,这很可能才是问题的真实结果。因此,此时千万不要简单的以为这是实验出了错,或者是意外,而应该想到这有可能就是新发现的开始!是创新性发现的苗头!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应该重复实验,确认所谓的“意外”究竟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还是一些干扰和假相,一旦经实验确信正确,那就可能是很好的一个出发点。重视实验过程中的微小错误,不断地实验,你可能就会得到重大的发现。这也是创新的一个来源。

二 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换言之,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应是高校重视的一个课题,也应引起个人的思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

好奇心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而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强弱,起码有三种因素:其一 是创新意识,即创新的意图、愿望和动机;其二是创造思维能力;其三是各种创造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掌握。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的基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如果提不出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好奇心包含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到底的精神。谁想在茫茫学海中获得成功。就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正如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教育学家乌申说:“没有丝毫兴趣的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好奇心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有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而我说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二)、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放射思维等,它是指围绕某一问题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 聚合思维是一种与发散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又称辐合思维、收敛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等。收敛思维要求将多路思维指向某个中心点,以问题为中心,围绕中心组织信息,从不同方面向中心收敛,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既要重视聚合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当前,各级学校比较重视求同思维的培

养而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如有的教师往往按照一张标准答卷给分,而学生也往往按照固有的一个答案回答问题。这样,无形之中使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发展。通过这种办法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知识积累型的学生。发散思维本身有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答案的特点。具有良好发散思维的人,一般对新事物都很敏感,而且具有回避老一套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所以应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想象。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支点。陆九渊曾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就要提出来,先不管它的对与错,提出来就证明你学会带着思考去学习,你的思维也会得到发展。没有疑问的学习,是不正常的学习,有疑问而不敢提出来的学习,是不能取得巨大成就的。带着疑问学习,勇于提出疑问,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到我们学到了什么,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就会引起我们的求知欲,我们也会不断的思考,不断地探究,我们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提出了疑问,我们还要大胆的想象。这里的想象不是空想,也不是幻想,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想象。大胆的想象,是你不但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大胆的想象,你就不会有创新,勇于想象是造就成功的基石。

参考文献:《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和应用研究》研究报告中国著名教育家及思想—经典教程百度文库

第三篇:毛概论文。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

人类的学习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经验的文化活动。在当代信息社会中,由于知识、信息量的不断增长,每个人要能积极地作用于环境并发展自身,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一学习一再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人的生存可以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

一、自主创新学习观

自主创新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大学习观。现在基础教育中正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儿童青少年能具备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基础教育如果能带领儿童青少年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必然会大大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对他们个人来说,将终身受用;对社会来说,则可为我国的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奠定坚实而牢固的基础。自主与创新两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只有自主与创新的完整统一,才能充分展示高科技、高情感时代人的自尊、自信、自强、自律这一进取型的人格精神。

虽然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需要具备良好的外界条件的,但大学生自身必须善于利用这些外部条件,积极主动的锻炼及增强自己的创新素质。

大学生要了解自身的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大学生创新的优势在于总体素质较高,理论知识丰富,善于接受新事物,能够抓住变化的趋势。劣势则是经验非常不足,而且创新多凭一时激情,较冲动,不够成熟和系统化,心高气傲,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大学生还应该尽早的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样才能在大学期间尽可能的学习对将来有用的知识,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等。大学时代要会学习,更要学会学以致用才能将所学的各种知识相互连接起来,迁移到未来实际的工作中去。

大学生必须学会自我管理。许多国外的高等学府在教学管理中融入了学生自我管理。这一机制使得学生的自律能力大大提高,并且能够积极对学习、生活、学生工作甚至学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努力寻求解决办法。这会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一)能有目的地学习。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其社会价值有所认识,并能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

(二)能有选择地学习。根据学习的要求有效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在大量信息面前,具有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

(三)能独创性地学习。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习的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使自己的视野不断拓宽。

(四)能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对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结果等具有自我认识和调控的能力,能主动发现学习中即将出现或已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五)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前途和人生道路有美好的憧憬和丰富的想像力,并有实现理想的愿望和责任感;

三、自学能力

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为现在与未来,知识信息的更替将会越来越快,单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想用一辈子是绝对跟不上知识经济的发展,一个人如果遇到问题不会想,离开学校不会自学以获取新的知识,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所以现在的学校教育,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学,教师要以启发式,点拨式的教学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班级授课制的合作课堂上,重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今天的学生成为未来合格的真正具有创新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

四、提供实践平台

随着社会与高校的联系日益密切,企业、专业研究机构等与高校的合作不断加强,这种强调在广阔的社会环境里进行具体实践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方法也已被逐步接受。学生参与学校与研究机构的项目研究、到院校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实习、到公司企业参观学习等,不仅可以辅助课内教学,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拓展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协助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态度作风、人际交往能力,都能起到推动作用。

五、学习无止境、探索无止境

世人皆知的“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警世名言,早已超越了历史时空,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则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光明日报》驻外记者以“建设„知识的欧洲‟”为主题浅析了欧盟跨世纪的发展战略,倾力引人注目。去年底欧盟委员会发表的“为了建设十个知识欧洲”这一《白皮书》指出:信息技术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改变着过去生产组织的性质;从而改变着整个社会。所有这些变化都引起了对劳动力素质更高的要求。这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变教机构办教育为全民办教育,特别是企业要参与办教育;变一次性学校教育为持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由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全面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分析判断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第四篇:大学生实用创新思维论文

如何在计算机专业学习中进行创新思维培养与训练

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作为高等教育的层次,本科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本科生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创造欲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力,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大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本科生教育成效的最高标准。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近十年来的蓬勃发展,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审视高等学校计算机学科大学生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笔者结合学习体会,从计算机学科本科生价值取向,主体地位的确立,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学术活动等角度探讨该学科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下是我个人总结的一些培养自己自己在专业学习中的创新能力的方法: 

一、确立起创造财富的价值取向。



 在国家人才体系中,大学生是较高层次的人才,其任务是创造新知识,创造新财富。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却热衷于在政府机关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部门工作。有人这样形容,报考某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队伍中“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据10月30日《工人日报》报道)。当下社会的公务员热,正折射着如今社会某种创富能力的衰退,因为受过系统知识训练的精英不是进入社会去创造财富,而是争相涌向官场寄望“分配”和“分享”,勿庸讳言,这是传统“官本位”和现实“权本位”对知识精英的精神庸俗化和涣散化结果。

 如果计算机学科的本科生毕业后,考虑的不是在研究所、it公司等科研生产等创造财富和知识领域工作,而是削尖了脑袋往政府部门钻,可见他们读本科生的目的只是为了日后谋到一份公务员的职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理智的大学生应该努力克服这种慵懒、不健康的价值取向,从容镇定地去追寻计算机理论发展的坚实足迹,从欧拉,费马,高斯,康托,图灵等巨匠那里寻找方法论的珠宝。





二、恢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

 创新是主体能动性的体现。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前本科生教育中,本科生到底是不是培养关系的主体?这种主体地位应该给予哪种意义上的界定?比如说,教育关系上本科生是不是主体?回答是肯定的,本科生当然是教育关系的主体。在教学关系上本科生是不是主体?这个问题的回答就不尽一致。在法律关系上,本科生是不是主体?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我国基本上是空白。如果我们把本科生当“生物”,大学生学习过程则应该是生物生长的过程,大学也就成了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面,大学生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动物,如果是动物应该允许他长成老虎,也应该允许他长成猴子,因为老虎有老虎的威猛,猴子有猴子的机智;如果他是植物的,应

该允许他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也应该允许他长成一朵艳丽的奇葩,供人欣赏。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可以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允许其生长过程中的自我选择和自我满足。如果大学生在大学里面具有这样的地位,就是恢复了他的主体地位。



三、重视大学生交叉学科知识的培养



 计算的概念在过去的10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教育方法会有深刻的影响。我们称之为“计算”的概念已经拓展到难以用一个学科来定义的境地。21世纪是以创造为特征的时代,计算机学科和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将更为深刻与广泛。世界许多重大计算机技术的突破都是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才得以解决的。时代需要那些具有创造力的超越型人才。深化基础理论,尤其是注重基本理论中的本质问题的渗透和互通,克服本专业学科分割过细、知识零散的弊端,力图从本质上把握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文理渗透,基础与专业结合,体现知识的广博性、整体性、内在结构性和智能型的发展方向,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生教育的重任。要达此目的,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交叉学科基础。必须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培养中打下较好的交叉学科的基础,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

从事计算机学科科学研究的本科生应重视从其他学科吸收营养:





1、科学哲学。

 这是核心中的核心!这是一门教你如何“钓鱼”的学科,在一切科学研究中居于最核心的地位,它是古今科研方法和思维方法的集大成者,很难想象一个成熟的研究者没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体系。科学哲学最需要的是领会与总结,它的思想与启示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



2、重视数学理论的学习。

 理解康托集合论,矩阵方法,离散结构,图论方法,群论方法之间的紧密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认识这些理论对实践的重要启示和方法引导。我始终认为,如果你学了一门理论之后,却不知道这门理论有什么作用,那么你的理论就白学了。所以,学习任何理论之前,先问自己:它有什么用?在哪里用?如何用?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理论,你才会真正地学到东西。计算机学科的大学生应学会从这些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



3、重视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学习。

 经济学是社会学科中最独特、最富有挑战性的一门学科。因为经济学同时跨越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两种文化”,正如P.A.Samuelson所说:“它是一门把自然科学的精确和人文方面的诗意兼济一身的学科”。经济学理论的学习不仅可以活跃思维,它还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现代计算机理论和工程实践需要大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C.H.Papadimitriou认为,如果计算机科学理论的下一个重要研究议题是Internet,那么博弈理论和数量经济学将成为重要的研究工具,他在互联网的研究中引入博弈论和市场机制,成功解决了网络资源的分配问题。将经济学理论成功应用于计算机理论和工程应用的例子还有很多;其次,大学生的创新成果最终要应用于社会。大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经济

学理论,才能从市场的角度分析社会的需求,从而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技术创新,创新的成果最后也要转为产品进入市场。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黄伯云院士认为科学研究应站在国家需求的高度,大胆创新,并且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只有这样科学技术才最终转换为生产力。





4、清晰了解计算机学科和信息类学科的关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三个二级学科。信息技术相关学科研究的内容有:地理信息系统、电气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通信工程、微电子学、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自动化等。计算机学科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要了解信息类学科的知识。当前IT领域的许多创新点处在这些学科的交叉点,如3G技术,综合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无线移动的技术。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从事电信领域的研究者纷纷涉足计算机软件,网络的研究。可见,我们计算机学科的本科生也应开阔视野,以创新的勇气,大胆踏入电信等领域的研究。





四、开展研究学术报告活动以端正大学生学术态度,激发创新精神。

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想先在学校缓冲一下,于是边搞副业边学习,真正热爱所选专业,潜心钻研业务的人不多,加上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不够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还不够深入,部分大学生在学期间心态浮躁,科研精力投入很不够。这就使得本科生教育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本科生教育的培养对象所应有的质量就大打折扣。开展本科生学术报告活动不仅有利于端正本科生正确的学术态度,也有利于鼓励大学生增加对科研精力的投入,激发创新精神。



 创新的思想需要浓厚的学术氛围去孕育,需要通过交流和借鉴来产生。学术报告活动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开放环境、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和了解学科发展动向的窗口,通过学术报告活动与同学、导师切磋交流,可以开阔眼界,激发灵感,产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避免由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而导致的局限性,突破个人固有的框架,萌发创新思想。其作用是单纯的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所不能替代的。通过经常性的学术报告,每个大学生不仅可以与自己的老师保持定期的直接联系,而且可以与讨论班中包括老师和同学的所有同行方便地进行直接交流;能不能经常做出有水平的报告,可以直接反映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其科研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这本身便是对每个大学生的一种压力,也是无形的竞争机制。大学生的某一论文或研究工作的全过程,从选题,攻坚,讨论,难点突破,到成果正确性的确认和成果的完善,都与学术报告活动直接相关。国外成功经验表明,大学生长期参加学术报告活动,并经常作报告,是帮助他们出高水平论文的有效机制。

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大学生作为国家创新工程的一支重要力量和生力军,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方式和程度,以及科研活动的性质和类型,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学校和老师应当为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更

多的机会,创造更好的条件,带领大学生跟踪和挺进学科前沿,不断加大大学生参与高水平课题研究的力度,让他们从中接受指导,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第五篇:大学生毛概实践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 程 实 践

名:学

号:学

院:班

级:指导老师:完成时间:关于大学生考研动机调查

邵伟敬

2010132144

计信学院

10级电子1班 张寒梅

2010年 5月日

大学生考研动机调查

关键字:大学生,考研,动机。

研究目的: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愈加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考研作为追求人生发展的重要选择。那么,大学生的考研动机到底是什么?又有哪些影响因素?对大学生的考研动机进行调查,探究大学生考研抉择背后所蕴含的精神风貌、学习目标、人生追求,有利于更系统、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从而有的方矢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和引导大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

一、大学生考研动机的调查对象与方法

鉴于网络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本次调查采取现代的网上问卷调查的方法,在照顾到性别、年龄、学科等项目的平衡同时,提高调查的广度和深度,最大限度的做到调查对象的全面性、针对性和代表性。

本次调查发放对象为随机选取的普通高校本科生,网上填写的问卷为400份,其中主要是大

三、大四学生,也有部分大

一、大二学生和少许的研究生,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就业、职业发展、更好更多的教育、换专业、家庭要求、朋友影响、随大流、学术研究、为实现自我价值等十项。

二、大学生考研动机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思考(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具有很高的考研热情。

从文字版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倾向于考研的同学占绝对优势。85人中有53%明确表示考研,23.75%表明不会考研,而是选择就业、创业或者出国留学,23.25 %还在犹豫是否要选择考研。从年级看,大二学生基本上徘徊于考与不考之间,仅有16%左右的人坚决选择了不考研;大三的被调查者中有48%的人已经决定考研;大四选择考研的人数过半,表示曾经有过考研意向的人更高达89%。

(二)诸多因素影响着大学生考研的选择。

从网上问卷的调查来看,有48%是为了以后的就业考虑;22%为了受更好更多的教育;8%是因为职业发展的需要;12%的人想去更好的学校和2%想换换专业;家里的要求和朋友的影响仅各占1%;还有8%是因为随大流;17%是学术研究的渴望;18%为实现自我价值。影响大学生作出考研选择的因素很多,涉及到大学生生活、学习和个人发展的各个方面,教育工作者应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抓住大学生决定考研的主要因素,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和引导大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社会因素是大学生选择考研与否的重要因素。

当代大学生富有生机、朝气蓬勃,思想积极向上,但同时也承受着来自不同方面的社会

压力,如就业压力、对社会发展的认知与专业的“冷”、“热”变化等。各种社会因素对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也成为衡量考研与否的重要砝码,“找到一个好工作”和“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成为确定考研的动力和诱因。在社会因素的激励下,部分大学生未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个性、特长及其人生发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路而只是在压力的迫使下要盲从地赶潮流、不切个人实际地一味加入考研队大军。考研的前提未建立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上,考研的目的也不是为国家为人民谋福祉求发展的正确选择之中,造成考研过程中出现不能良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不易形成为共同的学习营造和谐融洽、团结互助的氛围。

三、积极关注,主动投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做出科学的价值选择(对策建议)

(一)积极关注,引导大学生做出科学的价值选择。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关注大学生的考研行为,通过班会、学生干部会议、深入学生宿舍和与学生谈心等途径,及时了解大学生考研动机与心态,掌握大学生考研行动的进展,在此基础上,增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以全面介绍和综合分析考研的意义、考研对不同人的得与失、是否适合个人的长远发展等诸多大学生关心考研的热门话题为媒介,提高大学生对考研热的理性认识,帮助他们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个人的价值选择;通过抓主要矛盾,重点针对占主要因素的考研动机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努力扭转和更正大学生中“为了那一个高学历”而选择考研等各种不成熟、不科学的的动机和心态,引导大学生作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实现其价值选择的科学化、长远化,推动大学生的健康成才与成才、个人的科学发展。

(二)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提高大学生考研行动的科学化。

大学生既要准备考研,为考研付出自己的艰辛劳动,同时又要合理规划个人的经济、精力,做到综合与协调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教育和帮助大学生制定出符合个人情况的、较为合理的考研计划,既做到考研过程中经济、精力与情绪的健康运行,把考研的各种要素与行动控制在个人的承受能力之内,又能够正确地处理考研与专业学习、考研与个人生活、考研与个人综合发展等各个层次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并进,做到学业与事业的双丰收。同时还要关注备考研究生的同学的心理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与心理活动规律,从大学生的选择出发,分析不同大学生的需要层次及其产生原因,确立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及时满足其合理的心理与思想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入心、入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主动投入,为大学生考研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主动投入到对大学生考研的关怀行动之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如广泛关注、了解各个大学生的学校特色、招生信息、专业设置等考研选择的各种因素,在团委及教学楼设立专门的公示牌,及时地向大学生宣传、推介和公布,拓展大学生的选择和

关注视野,为大学生的考研选择提供选择参考;在教学楼开设专门的考研自习室,为备考研究生的同学提高固定、安全、良好的学习地域和学习环境,并以学生干部为抓手,加强考研自习室的管理,充分发挥和大力提高考研自习室的综合功能;邀请已考研成功的师兄师姐为即将和正在准备考研的同学,分享其考研路上的经验、教训与感悟,回答备考研究生的同学的疑问和咨询,使得备考研究生的同学对考研有更清楚的认识,在备考研究生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多走捷径,较少不必要的精力、经济和情绪的消耗,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清晰的头脑投入考研行动之中。

(四)培育高雅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考研提供丰厚的精神食粮。

校园文化不仅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而且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群体意识,校园文化通过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渗透和升华,将其长期培育和积淀的传统作风和学术气息转化为环境中大学生共同的观念追求、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从而不断作用于校园文化主体,实现育人的目标。高校应当大力营造以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底蕴、以外来文化为补充的校园文化,不但要体现学校特色、注重促进学生发展,以良好的教风、学风为依托,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渐形成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而且还要经常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融思想性、趣味性、科学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学术精神、竞争意识,增强其个性发展,增强自我意识,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合作,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思维与判断能力,帮助他们作出更加符合自身科学发展的人生选择。

大学生考研动机问卷动机问卷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2、您现在就读的科目更偏向于哪一科目 A文科 B理科 C工科

3、就目前来说,您更倾向于 A考研 B就业 C其他

4、您是什么时候决定考研的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5、您现在就读的是什么类型的大学

A211、985高校 B普通一本 C二、三本 D专科

6、对自己目前的专业前景

A非常满意 B一般满意 C不满意 D非常不满意

7、家庭支持度

A反对 B一般 C支持 D非常支持

8、您考研的动机是

A家人的期望 B逃避就业 C继续学习深造 D满足对名校的渴望 E其他、9、打算为考研付出多长时间

A3个月 B6个月 C一年 D更久

10、对现在学校的满意程度

A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D非常不满意

下载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毛概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毛概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概论文大学生就业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专业:08级旅游管理 学号:00860009 姓名:岳晓燕 指导老师: 程宝华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浅谈......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摘要] 国家的富强靠创新,民族的兴旺靠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

    毛概论文

    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变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从未遇到过的新课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的......

    毛概论文

    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姓名:张军 学号:0904240132 毛泽东可能治国无方,但战争时期的著作绝对是值得拜读的。前几日,读了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颇有感触,这一见解不仅适合那......

    毛概论文

    KTV、迪厅也是非主流人群的聚集地 核心提示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郑州一位中学教师拿印象派诗歌开山篇来形容自己的学生。她说的......

    毛概论文

    毛概期末论文 题目:我看中国贫富差距 学 院:理 学 院 班 级:数 学111 学 生:李XX 学 号: 201112010103 2013 年 5 月 26 日 我看中国贫富差距论文关键词] 贫富差距 现象 影......

    毛概论文111

    吴妍青 2010101624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和运用了......

    毛概论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世纪末,国际局势最重大的变化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世界格局由两极转向多极。在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中,世界一直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其中起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