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12:4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

第一篇:“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

“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

和“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口计生委的精心指导下,在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态势。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一步确立。人口的有效控制,为鹰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较为宽松的人口环境。突出表现在: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在全市逐步推开。“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全面建立,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新进展。

——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得到有效加强。积极稳定基层计划生育机构和队伍,基本做到了人员、任务、报酬“三落实”。基层技术服务装备状况进一步改善,信息化建设初显成效;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深入开展。全面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关爱女孩”等活动,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积极推进以“三大工程”为重点的生殖健康计划。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取得新突破。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深受群众欢迎、被称为“德政善举,民心工程”。为解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生产生活困难和后顾之忧,围绕“奖励、保障、优惠、扶助”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各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

二、“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人口数量问题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人口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正逐渐上升为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新时期人口数量调控产生重大影响。“十二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一)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依然艰巨。我市经济欠发达,低生育水平是依靠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实现的。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风险。任何政策偏差、工作失误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平回升。特别是2011—2020年,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出生人口高峰,生育水平稍有反弹,出生人口将大量增加。

(二)出生人口素质和育龄人群生殖健康水平亟待提高。目前出生缺陷发生率为3%,每年约有400名畸形儿出生。婴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还比较高,分别为46.3/10万、22.7‰。50%—60%的农村育龄妇女患有至少一种生殖道感染,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并治愈的不足5%。

(三)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治理。我市出生人口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呈持续偏高之势。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49.84,2010年计生部门统计达112。重男轻女观念、社会性别歧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健全,相关法律和政策措施不配套,对违法案件查处不力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局面尚未形成。

(四)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不足,奖励优惠措施难以兑现。农村特别是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养老保障问题严重。我市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流入城镇务工,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缺失,导致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在生产、生活和养老方面的困难将非常突出。

(五)相当一部分党政领导对新形势下人口问题认识不足。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后,部分党政领导对解决人口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以及人口问题多元化带来的新挑战认识不足,存在盲目乐观情绪,抓计划生育工作的力度渐弱,对解决数量以外的人口素质、人口结构问题缺乏思想准备。

三、“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指导思想、目标与重大建设项目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遵循“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理念,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主线,综合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二)目标

“十二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是: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出生性别比在110以内。总和生育率继续稳定在1.8左右,避孕节育率达到85%,优质服务普及率达到60%以上,群众对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满意率达到90%以上。到2015年末,人口总量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8‰。

(三)重大建设项目

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凸现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度关注“人口安全”;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树立“大人口观”;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宜将(1)兴建鹰潭市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综合大楼;(2)育龄妇女信息化带动工程;(3)出生性别比综合治理工程;(4)生殖健康促进工程;(5)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建设工程;(6)基层基础网络建设工程;(7)经费保障工程等纳入鹰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库,以规划带动项目,实施项目管理。

四、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要继续坚持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推进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转变,变处罚多生为奖励少生和处罚多生并举,变行政手段为主为经济、法律、教育、科技手段和行政手段并举,建立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的新型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形成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效机制。

(二)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综合改革,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以机制建设为核心,构建工作运行、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公共投入等机制。加快建立“二十字”方针的工作运行机制步伐,综合改革工作逐步在全市推开,努力把市人口计生委的工作职能切实转到制定规则、创造环境、依法行政上来。全市基本建立新的工作机制,率先实现部门工作法治化。

(三)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切实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和行为,努力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的势头。一是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手段,切实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在全社会营造男女平等的社会新风。二是加强对B超、终止妊娠手术和药物的管理。三是严肃查处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进行选择性别引产、溺弃女婴、虐待妇女的案件,使出生人口性别有明显改观。

(四)进一步深化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强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一是扎扎实实推进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工作。二是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把计划生育各项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位。三是着手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困难家庭、手术后遗症家庭等的救助制度。

(五)加强和完善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与社会团体“三位一体”的公共管理组织及运行机制。一是在确保“机构、编制、人员、待遇”落实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功能,使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机构在辅助决策、提供服务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二是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和村(居)民自治组织在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的作用。三是在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大力弘扬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精神,进一步开展宗旨教育和法制教育,深入开展“新时期最可爱的人”的活动。

(六)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逐步建立完善以“县站为龙头、乡(镇)中心所为骨干、乡镇服务所为依托、村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一是把投资和技术力量集中到县和中心乡镇服务站,充分利用国债资金及省级配套资金对县站进行改建、扩建,使全市县级计划生育服务服务机构都达到国家建设标准要求。二是利用市级公共财政投入,加快乡镇服务所基建装备项目。全市规划建设25个乡镇服务所。并为每个乡镇服务所配备计划生育服务设备,以提升乡镇服务所的服务能力。三是县级服务所所有技术人员基本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水平,专业结构合理,配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占到技术人员总数的30%以上;乡级服务所技术人员达到医学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水平,所有在岗技术服务人员均应按照有关法规取得执业资格和证书;乡级中心服务所配有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四是与教委协调建立学历教育渠道,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进修计划,加强科技管理人员培训。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条例》及有关配套文件,并推行相应的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和服务标准,建立并完善相应的评估体系。五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使计生服务机构能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具备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活力。六是全面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认真实施“三大工程”生殖健康推进计划,满足群众在生育、节育、不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使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

(七)实施“数字计生”建设,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决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水平。到2015年,全市形成“数字计生”信息网络,搭建人口信息平台,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数据库,健全以公众网、政务信息网,办公网为基本构架的信息化网络与应用体系,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办理行政事务审批电子化,实现与相关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建立市级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

(八)深化统计改革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改革,建立科学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考评体系。一是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服务观念和质量观念,不断改进、完善统计服务的手段和方式,为领导决策和基层及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服务。(1)严把统计数据质量关,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社会公信程度。(2)建立和完善定期报表、专项调查、工作记录、信息共享、综合分析“五位一体”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3)设立统计监测网点,建立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信息监测系统。(4)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和动态监测制度,改善影响统计数据外在环境,建立真实反映人口基础数据的内在机制。(5)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群众满意程度为重点、全面反映人口数量质量分布结构及相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二是总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工作经验,探索保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的落实、客观公正地评价实际工作水平、有利于调动基层积极性的考核机制,推进考核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1)进行分类指导,不同地区实行不同工作内容与考核指标。(2)对党政领导、相关部门和计划生育部门分别进行分线考核。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是做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坚决做到“五个不动摇”,即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坚持稳定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坚持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不动摇;坚持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认真落实计划生育“一票否决”不动摇。

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人口发展宏观调控体系,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综合治理,统筹协调人口战略、规划、政策及人口相关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度和实施,形成多部门通力合作、综合治理人口与发展问题的工作格局。二是进一步完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责任制度。三是切实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统一领导,把各级党政领导落实人口发展目标纳入政绩考核,切实做到认识、责任、措施、投入“四个到位”。四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和备案制度,对工作失职的要追究责任,坚决落实“一票否决”。

(二)全面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继续大力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以及《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进一步树立法治意识,促进干部正确执法、文明执法,公民自觉守法。

(三)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机制。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属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投入,要切实予以保证。“十二五”期间,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增长幅度,确保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必需的政策性、服务性支出需求,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必需的经费支出。把资金投放的重点放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完善服务网络,增强技术服务和科学管理能力等方面。市级财政、发展改革、扶贫开发等部门应不断提高对农村、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保障力度。

第二篇:“十一五”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

为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构建和谐**,按照上级计生部门有关精神,结合**县计生工作实际,制定以上工作机制。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

口结构、构建和谐社会为核心,实施综合改革,完善各项制度,建立工作机制,逐步建立起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形成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服务优质、人民满意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格局。

二、总体目标:

按照**县“十一五”时期总体规划,到2010年我县人口总量要控制在8.5682万人以内;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并取得实效;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明显降低;育龄群众能享有基本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初步形成新型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建立多层次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探索建立城乡统筹协调、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体系;计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作风建设有较大改善,人民群众满意程度有明显提高。

三、工作新机制:

充分结合**现有实际,重点建立领导决策、宣传教育、优质服务、利益导向、村(居)民自治、经费保障、考核奖惩等工作新机制。

(一)建立领导决策机制

1、总体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上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2、目标与措施:

⑴建立集体决策制度。各乡(镇)场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专题会议,研究人口计生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本辖区内的人口计生工作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决策。

⑵建立“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制度。各乡(镇)场党委、政府“一把手”要高度重视人口计生工作,克服盲目乐观、麻痹松懈情绪,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人口问题,亲自抓,负总责。

⑶建立人口理论学习制度。各乡(镇)场党委、政府要把人口计生政策及法律法规纳入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制定完善学习计划和制度,强化人口理论学习,提高领导人口计生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⑷建立调查研究制度。各乡(镇)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本辖区范围内的社情民意,随时掌握基层人口动态。

(二)建立宣传教育机制

1、总体要求:紧紧依靠基层各族人民群众,以“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行动”等活动为主要载体,实践新举措,创造新经验,形成新闻媒体宣传、社会舆论宣传、理论知识宣传的新格局,建立新型人口和生育文化,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一样好等婚育新观念,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2、目标与措施:

⑴营造宣传大格局。各乡(镇)场要把人口计生宣传作为重要内容,广泛造势,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要把人口计生宣传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整体规划,在党员干部职工、农民群众中宣传新型人口和生育文化;要以专题、专栏的形式,对人口计生理论、政策进行新闻宣传;要做好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的宣传咨询服务;要通过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新型婚育观念和科普知识。

⑵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关爱女孩行动”等活动。基层党委要牵头,各基层站所要配合,依托各村和各族人民群众的力量,进一步把“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关爱女孩行动”等活动推向深入,广泛宣传“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力促各族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

⑶强化人口文化阵地建设。要充分发挥乡村人口学校阵地作用,乡村两级要在醒目位置设立固定式的宣传板报、标语广泛进行宣传,要利用“世界人口日”、“男性健康日”等重要纪念日,把人口计生宣传教育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宣传中,营造多层面、立体化的人口计生宣传新格局。

(三)建立优质服务机制

1、总体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技术服务为重点,以巩固“自治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活动为载体,实施“三大工程”,为群众提供便捷化、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服务需要,达到“领导重视好、政策导向好、依法行政好、服务质量好、民主管理好、队伍作风好”的标准。

2、目标与措施:

⑴计生服务网络稳定健全。各乡计生技术服务机构、人员、设施要严格按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规定配置,能有效承担起“技术服务、宣传咨询、人员培训、药具发放”四项功能,达到“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秀、环境优美、群众满意”的要求。各村计划生育服务室要逐步达到自治区定标准并能按要求充分发挥作用。

⑵计生技术服务规范。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许可证,计划生育

技术服务人员要依法取得相应资格,并按照批准的业务范围和服务项目执业;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标准和技术法规,建立健全技术服务质量保证体系。

⑶全面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服务。有效指导育龄群众选择以长效避孕措施为主的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方法,经常及时地为育龄群众开展咨询、随访、环情孕情监测等技术服务。坚持完善生殖健康检查制度,提高已婚育龄妇女服务率、避孕措施落实率、及时率和健康检查质量。开展规范的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的村达90以上,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保持在90以上,育龄妇女接受规范的生殖健康服务率达85以上。

⑷出生缺陷干预服务趋于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通过提供优生咨询、婚前教育、婚前检查、孕产期保健、产前诊断、病残儿鉴定等服务,进一步降低婴儿死亡率、出生婴儿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育龄群众生殖道感染干预服务,做好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检测和更年期综合症诊治服务。

(四)建立利益导向机制

1、总体要求:以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为龙头,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免、扶、助”,通过政策助推和利益激励,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2、目标与措施:

⑴认真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严格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定标准,确立奖励扶助对象。对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要保证奖励扶助金及时、足额、安全地发放到对象手中。

⑵兑现独生子女家庭优先优惠政策。对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每月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落实率要达到100;认真落实《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优惠证》规定的优先优惠政策,确保独生子女家庭真正得到实惠。

⑶建立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救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给予必要的经济救助,出台并落实可行的扶助政策措施,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户给予优先扶持救助,确保农村计生家庭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医,子女不因贫困而失学。

(五)建立村(居)民自治机制

1、总体要求:以推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评议”为核心,依法建章立制,调动各族群众计划生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各村组。

2、目标与措施:

⑴村级计划生育网络健全。村级要成立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机构,村(居)党支部、村(居)民委员会要充分担负起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职责,将各项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切实落实到基层。

⑵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制度健全。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制度,《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符合法律法规和社情民意,充分体现群众的民主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完善健康检查制度、生育证发放制度、培训制度、议事制度等管理与服务制度,同时要有合适的宣传阵地和服务场所,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六)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1、总体要求:建立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的体制,规范计生经费转移支出,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2、目标与措施:

⑴建立投入机制。切实把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月均衡拨付到位,无挤占、挪用现象发生,并按标准逐年有所增加,增长幅度要高于本地财政收入增长幅度。

⑵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人口计生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严格预算执行,确保免费技术服务经费、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村级计划生育宣传员工资报酬等专项经费足额发放到位。

(七)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1、总体要求:完善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监督考核评估,建立科学、公正、公开的人口计生考核评估监督体系,正确发挥目标考核的导向作用,推动人口计生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2、目标与措施:

⑴强化督导检查。县计生办要做到每一季度对各乡(镇)场督导检查一次,各乡(镇)场计生办要做到每月对包村计生助理员和村级计生宣传员进行检查考核一次,确保各项人口计生工作措施得以全面落实。

⑵强化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对乡村两级严格按照制定的各项计划生育督导考核方案进行考核,综合评估,实行“一票否决”;对各乡(镇)场计生办主任、计生助理员和村级计生宣传员分别按照各自的岗位职责进行考核,严格兑现奖惩。

⑶完善考核办法。实行平时调研、半年检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与重点考核相结合,入户调查与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平时掌握情况与群众反映问题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力求考核评估结果客观、公正,切实反映基层工作实际。

第三篇:“十一五”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

为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构建和谐**,按照上级计生部门有关精神,结合**县计生工作实际,制定以上工作机制。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构建和谐社会为核心,实施综合改革,完善各项制度,建立工作机制,逐步建立起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形成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服务优质、人民满意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格局。

二、总体目标:

按照**县“十一五”时期总体规划,到2010年我县人口总量要控制在8.5682万人以内;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并取得实效;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明显降低;育龄群众能享有基本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初步形成新型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建立多层次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探索建立城乡统筹协调、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体系;计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作风建设有较大改善,人民群众满意程度有明显提高。

三、工作新机制:

充分结合**现有实际,重点建立领导决策、宣传教育、优质服务、利益导向、村(居)民自治、经费保障、考核奖惩等工作新机制。

(一)建立领导决策机制

1、总体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上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2、目标与措施:

⑴建立集体决策制度。各乡(镇)场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专题会议,研究人口计生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本辖区内的人口计生工作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决策。

⑵建立“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制度。各乡(镇)场党委、政府“一把手”要高度重视人口计生工作,克服盲目乐观、麻痹松懈情绪,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人口问题,亲自抓,负总责。

⑶建立人口理论学习制度。各乡(镇)场党委、政府要把人口计生政策及法律法规纳入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制定完善学习计划和制度,强化人口理论学习,提高领导人口计生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⑷建立调查研究制度。各乡(镇)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本辖区范围内的社情民意,随时掌握基层人口动态。

(二)建立宣传教育机制

1、总体要求:紧紧依靠基层各族人民群众,以“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行动”等活动为主要载体,实践新举措,创造新经验,形成新闻媒体宣传、社会舆论宣传、理论知识宣传的新格局,建立新型人口和生育文化,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一样好等婚育新观念,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2、目标与措施:

⑴营造宣传大格局。各乡(镇)场要把人口计生宣传作为重要内容,广泛造势,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要把人口计生宣传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整体规划,在党员干部职工、农民群众中宣传新型人口和生育文化;要以专题、专栏的形式,对人口计生理论、政策进行新闻宣传;要做好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的宣传咨询服务;要通过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新型婚育观念和科普知识。

⑵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关爱女孩行动”等活动。基层党委要牵头,各基层站所要配合,依托各村和各族人民群众的力量,进一步把“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关爱女孩行动”等活动推向深入,广泛宣传“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力促各族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

⑶强化人口文化阵地建设。要充分发挥乡村人口学校阵地作用,乡村两级要在醒目位置设立固定式的宣传板报、标语广泛进行宣传,要利用“世界人口日”、“男性健康日”等重要纪念日,把人口计生宣传教育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宣传中,营造多层面、立体化的人口计生宣传新格局。

(三)建立优质服务机制

1、总体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技术服务为重点,以巩固“自治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活动为载体,实施“三大工程”,为群众提供便捷化、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服务需要,达到“领导重视好、政策导向好、依法行政好、服务质量好、民主管理好、队伍作风好”的标准。

2、目标与措施:

⑴计生服务网络稳定健全。各乡计生技术服务机构、人员、设施要严格按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规定配置,能有效承担起“技术服务、宣传咨询、人员培训、药具发放”四项功能,达到“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秀、环境优美、群众满意”的要求。各村计划生育服务室要逐步达到自治区定标准并能按要求充分发挥作用。

⑵计生技术服务规范。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许可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要依法取得相应资格,并按照批准的业务范围和服务项目执业;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标准和技术法规,建立健全技术服务质量保证体系。

⑶全面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服务。有效指导育龄群众选择以长效避孕措施为主的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方法,经常及时地为育龄群众开展咨询、随访、环情孕情监测等技术服务。坚持完善生殖健康检查制度,提高已婚育龄妇女服务率、避孕措施落实率、及时率和健康检查质量。开展规范的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的村达90以上,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保持在90以上,育龄妇女接受规范的生殖健康服务率达85以上。

⑷出生缺陷干预服务趋于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通过提供优生咨询、婚前教育、婚前检查、孕产期保健、产前诊断、病残儿鉴定等服务,进一步降低婴儿死亡率、出生婴儿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育龄群众生殖道感染干预服务,做好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检测和更年期综合症诊治服务。

(四)建立利益导向机制

1、总体要求:以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为龙头,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免、扶、助”,通过政策助推和利益激励,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2、目标与措施:

⑴认真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严格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定标准,确立奖励扶助对象。对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要保证奖励扶助金及时、足额、安全地发放到对象手中。

⑵兑现独生子女家庭优先优惠政策。对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每月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落实率要达到100;认真落实《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优惠证》规定的优先优惠政策,确保独生子女家庭真正得到实惠。

⑶建立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救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给予必要的经济救助,出台并落实可行的扶助政策措施,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户给予优先扶持救助,确保农村计生家庭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医,子女不因贫困而失学。

(五)建立村(居)民自治机制

1、总体要求:以推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评议”为核心,依法建章立制,调动各族群众计划生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各村组。

2、目标与措施:

⑴村级计划生育网络健全。村级要成立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机构,村(居)党支部、村(居)民委员会要充分担负起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职责,将各项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切实落实到基层。

⑵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制度健全。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制度,《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符合法律法规和社情民意,充分体现群众的民主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完善健康检查制度、生育证发放制度、培训制度、议事制度等管理与服务制度,同时要有合适的宣传阵地和服务场所,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六)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1、总体要求:建立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的体制,规范计生经费转移支出,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2、目标与措施:

⑴建立投入机制。切实把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月均衡拨付到位,无挤占、挪用现象发生,并按标准逐年有所增加,增长幅度要高于本地财政收入增长幅度。

⑵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人口计生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严格预算执行,确保免费技术服务经费、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村级计划生育宣传员工资报酬等专项经费足额发放到位。

(七)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1、总体要求:完善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监督考核评估,建立科学、公正、公开的人口计生考核评估监督体系,正确发挥目标考核的导向作用,推动人口计生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2、目标与措施:

⑴强化督导检查。县计生办要做到每一季度对各乡(镇)场督导检查一次,各乡(镇)场计生办要做到每月对包村计生助理员和村级计生

第四篇:2011 145 “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

2011 145

门源县国土资源局

关于“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展望 的报告

县人民政府:

现将门源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展望》随文呈上,请审示。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日

主题词:国土资源

十一五

工作总结

报告

抄报:县委、人大、政协、州国土资源局、县纪委办公室,尹抄送:县目标办、各有关部门、档。副县长。

2011年7月10日

“十一五”期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省厅、州局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认真贯彻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执政,深化改革,创新创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全面完成了国土资源“十一五”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

全县国土总面积6902.26平方公里,辖四镇八乡109个行政村,省属单位有浩门农场、门源种马场。门源地形高耸多山,地貌复杂多样。境内山地面积占83.1%,盆地面积16.9%。在已利用的土地中,以农用地为主,为603547.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7.4%。其中耕地43569.8公顷、林地面积130694.96公顷、牧草地427572.72公顷、水面1710.2公顷;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0.6%,为4287.28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165.38公顷、交通用地931.9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90公顷;未利用82391.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9%。

县境内共发现各类矿产20种,主要有煤、铜、铁、铜锌、铅锌矿、黄铁矿、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占全省已发现125种的16%。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10种。其中:金属矿产5种,非金属矿产5种,占全省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105种的9.5%。编入全省《矿产储量简表》的矿种10种,占全省编入《矿产储量简表》的矿种的11.2%。全县共有矿山企业32个。按矿种分类,煤矿11处、岩金矿4处、铜矿3处、铅锌矿2处、石灰岩1处、粘土矿 门源县国土资源局

关于“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展望 10处、萤石矿1处。其中国土资源部办理采矿权1处、省国土资源厅办理19处、州国土资源局办理1处、县设11处。全县共设置探矿权24处,涉及的矿种有能源类、有色金属和贵金属。其中国土资源部设置探矿权1处。

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77处,涉及西滩、阴田、仙米、浩门、青石咀、泉口、麻莲、珠固、北山、东川等10个乡(镇),涉及农户965户,涉及农牧民4724人。其中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共有11处,主要涉及麻莲乡、北山乡、青石嘴、仙米、阴田乡、东川镇等乡镇,涉及农户300户,1543人,我县主要地质灾害有泥石流、山体崩塌、滑坡、危岩体等。

二、主要工作

㈠、耕地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加大耕地保护基础工作投入,耕地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我县紧紧按照上级国土资源部门的要求,先后投入40万元,在全县共划定基本农田面积54.898万亩,在交通沿线竖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12 块,与全县109个村和省、州驻县的2个单位都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全面完成了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调整划定工作,基本农田保护率始终保持在84%以上;二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严把土地“闸门”。严格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执行基本农田“五个不准”。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制度,对审批后建设项目占用的耕地,由建设单位交纳耕地开垦费,并按照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委托省国土资源厅进行同等数量和质量耕地的易地补充,保持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三是加大耕地保护执法力度,坚决制止非法占用耕地的行为。全面建立多元执法制度,改变土地执法工作由国土资源部门一家执行的孤立模式,转向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社会监督的多元化执法方式,成立了由国土资源、公安、监察、司法等部门组成的“土地执法联动组”,并严格落实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制度,不断加大执法巡查力度,定期、不定期开展耕地保护执法行动;五是落实责任制,切实保护耕地。对耕地保护实行责任制管理,明确了乡镇长为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制定了耕地保护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对耕地保护实行目标管理,将耕地保护纳入了各乡镇目标考核中,层层签订目标责书,年终进行量化考核;为把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制止在萌芽状态,切实做到预防在先,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在全县109个行政村,2个场内聘请土地协管员111名,并建立了土地执法发现机制、制止机制,每月实行零报告制度;建立土地执法问责制,将土地执法工作作为目标责任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

㈡、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建设项目用地得到保障。在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的审查报批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控制征地数量和范围。严格执行“两公告一登记”制度。坚持积极介入、跟踪服务、纪检监察部门密切配合,使全县征地秩序规范、补偿安置到位。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坚持土地以供给引导需求,坚持集中利用、节约利用的原则,合理利用土地利用计划,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㈢、合理规划,加大投入,全面推进了土地开发整理。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占补平衡的主要途径,为做好这项工作,县上成立了专门的班子,将全县土地整理复垦工作纳入了日常管理,及时开展土地整理项目申报工作。自2006年起完成了投资1678万元的青石咀镇土地整理复垦项目;投资1155万元的东川镇土地整理项目通过了单位工程验收,待省级验收。同时,在实施好在建项目的同时,加大了以浩门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为重点的项目申报和项目库建设。目前,投资1484万元的浩门镇北山乡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已实施。拟投资3733万门源县泉口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已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复。

㈣、加强地籍管理。一是开展了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做到了专人管理土地登记、档案管理促于规范,并严格实行领导审批制度;二是配合青海省金地资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完成了浩门镇基准地价更新调整,并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完成了门源县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三是认真组织开展了全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全面完成了农村土地调查,完成调查面积6902平方公里;城镇调查工作全面完成,并完成了全县四个建制镇的首级控制及图根点埋设工作。

㈤、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明显好转。我局从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持证情况、矿业权管理、资源补偿费征缴等方面,加强了矿产资源管理。一是根据《采矿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检查暂行办法》和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严格对全县24家矿山企业采矿权进行了年检。并通过开展储量动态核实,针对各矿山企业开采利用方案,定期巡查督促,检查企业生产台帐,按时准确报送各种资料,督导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督导企业按时缴纳各种规费,使企业依法依规进行生产经营;二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意见》精神,本着政府引导、煤矿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对宁缠一、二、三、四矿进行了整合,着力解决了“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破坏浪费资源和矿山布局不合理问题;三是加强了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近年来,我县本着“治理一方水土,造福子孙后代”的理念,以资源整治为契机,以项目带动为抓手,把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积极配合项目实施单位,认真组织实施 了以大通河流域为主的砂金过采区、地质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期间先后累计投入6235万元,治理面积达10361亩,完成了大梁黄砂台砂金过采区,珠固寺沟砂金区,海北州红旗煤矿矿区,大梁砂金矿区硫磺沟段和永安河流域(大梁口门子)、大梁口门子、浩门镇莺歌嘴煤矿矿区、浩门河流域砂石料场、宁张公路遗弃砂石料场等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防止了土地荒漠化,使全县矿山地质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

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民生安全。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一项硬指标,通过方案制定,健全机制、落实责任,使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形成了群防群测的良好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充实了县、乡、村三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通过巡查、排查和认真梳理,结合我县地质灾害实际,认真研究制定下发了《门源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我县的地质灾害易发区段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具体落实监测和预防的任务。同时,向地质灾害隐患区农民发放防灾明白卡,设立地质灾害区警示标志,有效健全了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二是进入汛期以来,严格按照《门源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县委、县政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汛期值班值守、信息通报和巡查等制度,汛期24小时轮流值班、领导带班和重要天气预报信息通报制度,对全县77处(其中重点隐患点11处)地质灾害点做到了汛前检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三是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近年来我县通过项目支持和部门联动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从2006年起先后对麻莲乡中麻莲村8户32人群众因受泥石流威胁,投资5万元对7处泥石流易发点进行了挡洪坝设置;对阴田乡卡子沟村大沟口2处危岩体采取铁丝铅笼防护措施。2007年对东川镇两处危岩体进行了爆破,对东川镇上下碱 沟村48 户、青石嘴镇上吊沟村19户地下水位上升地质灾害威胁群众通过采取易地搬迁、置换等方式搬迁至安全地带。2008年对阴田乡卡子沟村、大沟口村两处危岩体脱落和泥石流滑坡地质灾害委托省地质环境勘察局编制了防治措施,并结合扶贫、民政、安居工程,筹措资金20万元,使卡子沟13户受灾群众进行了搬迁。同时,对阴田乡大沟口村危岩体用铁丝围笼进行了固定,竖立了安全警示牌;2009年通过配套民政危房改造项目,投资19万元实施了受危岩体影响的阴田乡措龙滩村12户群众搬迁工作。投资77万元对仙米乡龙浪村一社14户群众因受库区影响引发灾害,通过向当地电站筹资、结合游牧民定居工程等形式进行了整体搬迁;2010年阴田乡措龙滩村二社65户群众和东川镇寺尔沟7户群众因受危岩体威胁,我县通过发放地质灾害明白卡,设置安全警示牌等措施,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并通过整合部门资源,对受威胁较严重的东川镇寺尔沟群众发放5顶救灾帐篷。同时,为切实排除隐患,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邀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对威胁地段进行了检测,形成了《门源县阴田乡措龙滩村二社崩塌险情报告》和《门源县东川镇寺尔沟村一社崩塌险情报告》,对防治措施提出了意见建议。2010年我局被评为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及群测群防先进集体,我局一名干部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先进个人。

三、取得的工作成效

(一)耕地保护成效明显。全县耕地总面积为43569.8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36598.7公顷,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十一五”时期以来,各项建设批准占用耕地60.4公顷,我县通过整理复垦和易地补充增加耕地66.3公顷,与建设占用耕地相抵,占补净增5.9公顷。同时,通过土地整理 项目的实施,整理复垦面积17592亩,新增耕地面积2115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二)土地资源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牌出让制度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近年来全县累计出让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66宗,面积60.5公顷,征收价款3935.82万元。使全县土地市场化配置比例不断提高,土地资源逐步显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土地资源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三)矿产资源治理整顿成效显著。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的实施意见》,推进资源的节约和规模开采。按照做大做强、规模开采的要求,从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教育、环境保护、持证情况、矿业权管理、资源补偿费征缴等方面从严管理,全面进行治理整顿,依法查处和关闭无证开采、乱采滥挖行为。

(四)征地管理趋于规范。严格管理用地,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两公告一登记”制度,坚持积极介入、跟踪服务、纪检监察部门密切配合,使全县征地秩序规范、补偿安置到位,近年来,未出现拖欠农牧民补偿安置费现象。

四、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资源需求日益突出,失地农民的保障急待解决。我县地处高寒地区,自然条件严酷,耕地总体质量差,产出率低,土地生态环境脆弱,耕地后备资源非常有限,随着我县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全县新增建设用地需求量逐年增加,势必占用大量的农用地。因此,各项建设对土地资源尤其是对农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失地农牧民逐年增加,以往单纯的货币安置已不适应农民今后的生产、生活需求,也无法保障农民的长远 生计。

(二)土地资源管理机制有待改进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当前国土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急待修改完善;高新技术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不够普及,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率及信息的现代化与社会化服务程度有待提高。

(三)虽然,我县矿产资源开发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地勘投入不足,多数矿床勘查程度极低,开采利用的矿产地达到详查以上程度的不到10%,且探明储量较小,现阶段直接开发利用的矿产地不多;二是已开发的矿山几乎全为小型开采规模,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技术落后,低品位矿石开发利用率低,采富弃贫、资源浪费问题比较严重;三是资源整合工作力度与省州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严格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切实履行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职责,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一)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各项用地规划和管理,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按照村镇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统筹安排城乡各项用地,积极开展村镇用地规划。就我县而言,在村镇规划中,要在进一步摸清村镇用地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村镇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并结合《门源县城镇总体规划》、《门源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 容村貌整治实施方案》,加快全县及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依据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科学编制全县土地复垦整理等专项规划。本着“优先、同步”进行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合理安排和利用村镇建设用地。在全县建设用地总量中,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的城镇基础设施用地、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生活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要优先予以安排,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同时,要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审查报批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耕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最大支持。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在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按照建设用地各项法律法规,依据规划依法进行农用地转用和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严格审批程序,依法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继续认真落实耕地“占一补一”制度。严格实行和落实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三)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挖潜城镇乡村存量土地,不断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按照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在系统总结我县青石咀镇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资金,力争“十二五”期间开展并完成大通河流域14001.40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和全县14000公顷基本农田整理工作。依照门源实际,全面推进田、水、路、林、村的 综合整治,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我县城镇和乡村存量土地面积较大,为此,在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要依据各项规划,充分利用城镇、村内空闲地、闲置地(据统计,全县城镇村庄内空闲地、闲置地面积约300公顷)等存量建设用地,采取不占或少占耕地等措施,不断加大对城镇、农村宅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平改楼、房地产开发等形式充分利用城镇存量土地;对有条件、靠近公路沿线,宅基地比较分散的村庄,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引导农民集中建房,以集中建设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率。

(四)严格征地管理,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征地规定和《青海省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实现同地同价。在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审查报批中,严格控制征地数量和范围,加强对征地补偿标准、被征地农民安置措施和安置补偿费发放情况的审核监督。进一步规范征地程序,维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述权,严格执行征地公告、确认、听证、登记等规定程序,公开征地补偿标准、宅基地审批程序等。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依法明确农民土地产权,进一步探索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具体实现方式。

(五)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一是努力提升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水平,确保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各项任务的顺利进行;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增强地勘工作力度;三是继续抓好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探索符合我县矿产资源管理的长效机制,为推动我县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县“十一五”期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总结

县“十一五”期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总结

县“十一五”期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总结

县“十一五”期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总结

为了掌握我县“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情况,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为正确指导今后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按照榆政人口计生发〔〕6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进行了认真调查、核实和数据分析,现将我县“十一五”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我县地处陕西省最北端,辖7镇13乡,334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户数为56481户,总人口为214857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77461人,占总人口的82.6%。全县共有育龄妇女47989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38348人,占总人口的18.5%。其中零孩1641人,一孩12112人,二孩14094人,双女户228人,多孩10341人;累计落实各项节育措施35168人,其中上环10268例,绝育22278例,药具2550例。综合节育率达91.7%。

1、人口计划执行情况良好。

“十一五”期间,全县各级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市计生局精心指导下和县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广大计生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稳步提高,人口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自增率稳定在5‰以内,人口再生产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时期,出生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在95%以上。底总人口控制在21.5万以内,完成市上下达的人口计划目标。为全县的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2、进一步强化了“三个一”领导机制。

“十一五”以来,我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摆在了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县委、县政府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全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政策依据。针对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认真落实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市上下达我县的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量化,逐级签订责任书,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度,严格考核奖惩,兑现工作责任。进一步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县农村转移支付资金划拨计划生育经费460万元,划拨计划生育事业费319万元,保证了计划生育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3、宣传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我县在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全方位、多形式、系统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截止目前,全县共建成10条国策街,8个国策门,3条国策路。电视台《计生之窗》栏目14年未间断,“十一五”期间共播出200余期,在《报》刊登计生知识问答300多期,制作散发计划生育“一法五规”、生殖健康知识读本等宣传品30余万册,累计投资达15万元。积极组织宣传培训工作,使各级干部进一步转变了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通过长期不懈的宣传教育,人们的婚育观念较“九五”大有改观,“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旧观念逐步消除,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典型逐步取代了过去的一些抢生、偷生现象,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知识基本上做到了家喻户晓,激发了广大群众建立新型婚育文化的热情。在抽查的300名已婚育龄妇女中,249名家中有计划生育宣传品,入户率达83%,231人对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知识有所了解,已婚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工作满意人数为276人。

4、基层网络建设进一步健全。

“十一五”以来,我县对计划生育队伍不断充实,待遇进一步落实。全县共有344个村(居)委会,村村有专职计生副村长,在344人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就有307人,待遇报酬由乡(镇)政府在计划生育转移支付资金中兑现,使他们真正担负起应尽的职责,从而为我县的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全县共建立了村级计生协会组织344个,会员人数发展到2245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42%。我县共有县级服务站1个,达到省级优秀服务站标准,20个乡镇服务站,达到市级优秀服务站标准15个,县乡两级服务站有技术人员118人,其中取得计生技术服务合格证人数84人,取得高级职称的有4人,取得中级职称的有8人。近两年来,我县为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县服务站每年对乡镇服务站技术人员轮训三个月,县服务站8名技术人员到省市大医院进行技术进修,为全县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5、利益导向机制逐步完善。

以前,由于独生子女户及双女结扎户的优惠政策得不到根本落实,农村领取独生子女证户数较少。“十一五”以来,随着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方法逐步转变,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得到了进

一步落实。截止底,全县共领取独生子女证户数达到5836户,其中农村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有4469户,占到全县农村一孩户的48.1%。独生子女保健费全部按标准(5元/户/月)落实到位,为968户独生子女户和187户双女户家庭兑现了其他优惠政策(如独生子女减免杂费、办理养老保险等)。今年,按照中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对部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我县先后经过三次摸底,共调查核实出符合条件的72人,奖励扶助金已全部落实到位。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育龄群众少生优生和支持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性。

6、建立了计划生育信息网络平台,提高管理水平。“十五”期间,我县虽然投资40多万元为各乡镇配备了微机,安装了计划生育信息软件,但由于诸多原因,还是没能运行起来。“十一五”以来,全县共投入50多万元用于信息网络建设,先后对27名县乡微机操作人员进行了上岗培训,增强了操作技能,于底实现了市、县、乡三级联网,截止目前,38348名已婚育龄妇女的个案信息全部录入,为创建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甲级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计划生育工作现代化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7、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强化。

“十一五”以来,我们把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通过“综合服务乡镇”的创建,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不断完善村级网络建设,逐步推行“县指导、乡负责、村为主、组配合、户落实”的工作格局,加快“自治村”的创建步伐,截止目前,全县共创建“自治村”25个,创建“合格村”37个。通过抓两头、带中间,培植了亮点,攻克了难点,树立了典型,有效地促进了我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下移,推进了村为主工作进程。

8、实施综合治理,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转变了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变集中清查为经常性上门服务。在县城区将流动人口纳入社区管理,建立了“属地管理、居民自治、单位负责、社区服务”的管理机制,同时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凭一证办多证”和“房主、业主负责制”的工作机制,收到了明显效果。在干部职工管理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思路,规范了程序,建立了“单位负责、条条保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干部职工管理新格局,从强化三查工作入手,重点落实了“双向管理”体制。同时加大了干部职工“六假”案件的查处力度,在晋职晋级、提拔调动、评优树模等方面严把计划生育政策审查关,为进一步规范干部职工管理奠定了基础。针对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问题,重点采取了生育二胎只给一次性机会、跟踪服务和定点分娩等关键措施。严格b超管理,落实了操作人员的责任。严厉打击b超鉴定胎儿性别、溺弃、隐瞒女婴的不法行为。经过治理,新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势头有所遏制。依法行政是计划生育管理的核心,为了切实维护广大育龄群众的合法利益,我们从强化法制教育,提高计生干部的执法水平入手,完善相关制度,严格依法办事,认真落实“七不准”规定,严明计生干部纪律。今年未发生一例因工作不当而引发的重大恶性事件。

9、积极开展生殖健康全程服务。“十一五”期间,各乡镇、县计生服务站创造条件,因地制宜,积极开展了各项服务工作。首先各级服务站免费为广大育龄妇女提供“三查”、“四术”服务。其次,突出对育龄群众的查病治病工作,各级服务站始终贯彻防病治病的服务宗旨,充分保证广大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积极组织人员参加省计生委组织的百车千村送健康活动,受到广大育龄群众的好评。在每年的“7·11”世界人口日之际,各级服务站上街开展义诊活动,第三,积极开展“五期”教育和优生优育系列咨询服务,各乡镇通过乡、村人口学校,每季度对所辖育龄妇女有针对性地进行一次“五期”教育和优生优育教育,同时提供避孕节育技术及生殖保健系列服务,逐步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10、加强干部队伍和行业作风建设。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计生工作的需要,我们始终立足于教育和提高干部素质,坚持走群众路线,开门搞整顿,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边整边改和抓好工作相结合,确保了作风建设扎实有效。进一步加强了计生队伍思想、作风、纪律廉政能力建设,提高了计生系统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和优质服务水平,推动了行业作风的根本好转,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前全县计划生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面临的人口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难度很大,困难较多,主要表现在:

1、个别领导对计划生育工作认识不足。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党政领导亲自抓、负总责是做好当前计划生育工作的根本保证。个别领导对计划生育工作谈得多、做得少,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只是写在文件上,落到口头上。各级领导应做到亲自抓、负总责。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对计划生育工作不负责任的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2、综合治理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更需要相关部门的齐抓共管。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新的人口问题表现的相当突出,如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失业下岗人数大量增加,婚姻登记制度改革,非婚同居生育、早婚早育大量出现,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增大,各有关部门应切实落实“单位负责、条条保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十六字方针和流动人口“房业主负责制”,更需要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真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新路子。

3、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收效甚微,出生婴儿性别比仍然较高。性别比失衡问题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它将关系到下一代人的婚姻和社会安定。“九五”期间我县的出生婴儿性别比比正常稍高,自“十一五”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日趋严重,主要是二孩出生性别比,我县由的115升至的267,这一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计生、卫生、药监等部门应加强b超的管理,加大使用的监管力度,严格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格实行定点分娩和二孩生育只给一次机会制度,从根本上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加大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溺弃女婴等的违法事件的查处力度。

4、利益导向机制仍不健全,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是做好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改变过去那种少奖多罚为重奖少罚的工作方法。今后要加大国家对实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宣传力度,严格按照中省市有关对农村部分家庭实行奖励扶助文件精神,做到“一个不能多,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错”的原则,落实好独生子女户和双女结扎户的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保障制度,解决育龄群众的后顾之忧,从而更好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5、强化属地管理,实现流动人口计生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是当前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和难点。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尤其是年轻的育龄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加之目前流动人口管理不到位,“凭一证办多证”、“房(业)主负责制”机制还没有真正落实,给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由于我县各乡镇的流出人口大部分在本县范围内,多数乡镇在流入人口较集中的镇、新民等乡镇设立三查点,按季为流出育龄妇女提供三查等上门服务。我县截止3月底,流出育龄人口18413人,办理《婚育证》15762人,办证率仅为85.6%;同期流入育龄人口13191人,持《婚育证》11925人,持证率为90.4%。全县1-3月份应三查重点对象有18651人,实际已三查18390人,三查率为98.6%。

下载“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十一五”期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总结

    县“十一五”期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总结为了掌握我县“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情况,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为正确指导今后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十一五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十一五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总结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广播电影电视局始终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十一五工作总结

    夷陵区地处大巴山东麓与江汉平原的结合部,横跨美丽的长江西陵峡东部两岸,环抱世界最大水电工程——三峡大坝,素有“渝鄂咽喉”和“三峡门户”之称,是一个丘陵、半高山、高山兼容......

    广电局十一五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十一五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广播电影电视局始终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统战部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

    统战部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统战部在市委统战部的指导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全国第20次统战工作会议、紧扣“大团结、......

    “十一五”时期和2010年工作总结

    县党史县志办公室 “十一五”时期和2010年工作总结 2006年以来,县史志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史志部门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县各项政策和......

    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

    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2006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全县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县广播电视台2次获全县三个文明建设综合奖,4次被评为“......

    “十一五”时期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新机制建设规划

    为进一步规范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全面推进新机制建设,深化综合改革,深入贯彻落实上级计生部门有关精神,结合我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际,对“十一五”时期**县计划生育优质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