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案例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
案例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学生家长都外出打工或在外经商,因此出现了大量“留守学生”。留守儿童”这一非凡群体数量日益增加,对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留守儿童中,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情感孤寂。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良好的倾述对象,受到委屈无处倾述,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上难以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在情感上也得不到足够的关心。
在生活上,他们是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不足就是:这些爷爷辈份们的老人们对孙子辈份的未成年人们宠爱有嘉,在吃、穿的方面尽量改善,而在于学习方面以及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能想到的却少之又少。这样,学校不仅仅承担着这些留守儿童文化课的学习教育,更重要的是还要担负着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我校二年级学生栾士伟就是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位,他性格内向,不大与同学们交往,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作业是经常不完成的,偶尔还会上学迟到,问其原因,多半是一个
题倾向的留守儿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必须是一个时刻关注的对象。
案例分析
通过平时的家访,对栾士伟同学有了一些了解:栾士伟的父母均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才回家,其他的时间只能靠电话联系。我们通过学校留守儿童的亲情电话与其父母沟通,关于栾士伟同学的学习以及思想教育方面进行了交流。其父母表示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但是由于在外地打工,不能亲自到学校来,只能通过电话让栾士伟的爷爷对学校的工作多加配合,并表于,一旦放暑假,就会把栾士伟接到身边,弥补缺失的亲情。而栾士伟的爷爷是一位老实的农民,不识字,他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把栾士伟学习成绩搞上去,但是他自己却是一个文盲,在家只能督促栾士伟完成作业,在吃饭、穿衣服方面会尽量做到最好,可是学习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是少之又少了(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位爷爷有点“怕”他的儿子,某些方面如果做得不好,“得罪”了宝贝孙子,万一出了问题,等到过年儿子、儿媳回家就无法交待,所以,对栾士伟同学就有点溺爱,什么事都顺着他。),这样也易于滋长栾士伟同学的一些不良习惯。
析:
1、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栾士伟同学的父母均长年不在家,而他的爷爷对其又疏于管教,这样,栾士伟在学校之外的空间、时间里也就没有人给予管束,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在农村,还有一些不好现象,家长们多半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应该做的,做为家长也就给孩子们搞点吃的、穿的就行了;甚至还有的家长认为,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习成绩与否无所谓,只要平平安安就万事大吉了;也有的家长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就要负全部责任,诸如此类不负责任的话,在家庭教育里是极不可取的。缺少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对于栾士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况且现在栾士伟还仅仅是一位一年级的学生,一切都还来得及。
2、周边的不良社会环境
在农村,尤其是近几年,读书的作用越来越让人怀疑。当人们看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初中还没有毕业的就能外出打工赚钱时,就有了一些偏激的想法:在他们的眼里,谁在外地挣钱挣得多,谁就是英雄,谁家孩子挣钱挣得多,谁家就有面子,在乡里乡亲面前就会抬起头来说话。还有一些学生家长居然认为:现在的小学没有什么关系,在小学学习的;现在孩子还小,不懂事,就由着他们吧,等将来孩子懂事了,也就自然而然的变好了。这种不良的氛围对未成年的少年儿童们的教育影响是负面的。
3、学校里的德育有待加强
在学校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现象,老师们都会尽心尽力去引导,学校里的“留守儿童之家”也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了另一平台。然而,老师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疲于应付上级检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时就少了一些,这在学生的心目中不易形成良好道德规范准则。
实施过程及效果:
1、针对栾士伟同学内向的性格特点,我们的老师采取了蹲下身去,与他交流谈心的方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他最终融入班集体、为其他同学所接纳之目的。当正月开学时,栾士伟随其爸爸来到学校报名时,还是很腼腆地躲在他爸爸的身后,看到老师也不敢打招呼,但脸上一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开学之后,他的父母就去外地打工了,栾士伟就感到十分的失落,上课无精打采的。我及时对他进行家访,与其爷爷沟通,希望他除了照顾栾士伟的日常用生活以外,每天都要抽一些时间同栾士伟谈心,了解栾士伟的思想动态,并将其结果及时反馈到学校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口婆
放学也及时回家。在学校里,我们利用学校的亲情电话让栾士伟与他爸爸、妈妈经常联系;定时开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活动,在“留守之家”让栾士伟同其他留守儿童一起看电视、读书、交流以、游戏等。在课堂上,我也专门找一些他能够回答的问题,有意识多给他发言的机会;课外,引导其他同学多和栾士伟交流。慢慢的,栾士伟同学逐渐变得开朗起来,与其他同学交往范围也相应地扩大了,找到了自尊与自信,恢复了儿童的天性。
2、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栾士伟同学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作业经常不完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多表扬激励的方法,在不写作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栾士伟同学不写作业并不是他不能写,也不是他不想写,而是他自己管制不了自己,有时玩过时了,就耽误了写作业,最后干脆不写了。因此,当他作业没有完成时,我第一时间和他的爷爷取得联系,希望他在家里多督促栾士伟写完作业后再去玩,帮他养成认真写作业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上,我会根据栾士伟同学的实际情况,布置了一些难易适度的作业,鼓励他及时完成。当他偶尔“偷懒”不写作业时,我便对其他同学的作业予以表扬,让栾士伟感到因“懒惰”不写作业而受到老师的“冷落”,这样,他也会为了得到表扬去认真写作业了。当然,在表扬的过程中,一定要是的确进步了,以此来让他体验学习的成功感,激发其学习动机,增强其学习自信心。现在,栾士伟同学的作业和其他同学一样,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了,其文化课的成绩也在逐步提升。
案例反思:
近年来,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日趋加重,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更是重中之重。虽然,国家对未成人的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在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更为迫切。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对症下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改掉不良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面对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我们不能一味强行灌输,需要的是耐心、方法以及教育策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责任尤显艰巨,而对于他们的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作为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我们坚守这片土地,就是这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为坚强的堡垒。
具体经验总结
针对留守儿童德育工作,我校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但我们可以与他们取得联系,让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免发生教育的“短路”。老师要多进行家访,通过聊天,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让家长知道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自己也有责任,要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同时经常跟孩子父母取得联系,告诉他们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当他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还要求他们经常给孩子打电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老师也要经常给孩子父母打电话,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跟他们汇报,并跟他们商量对策,告诉他们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要让家长明白:钱不能弥补子孩子对亲情的需求,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会让孩子滋生好逸恶劳、铺张浪费的坏习惯;做家长的更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及时肯定,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到父亲对自己学习的关心;家长更要让孩子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家长每隔几天就要抽出时间来,给孩子打电话,了解孩子的学习及生活,同孩子沟通交流;也要主动给老师打电话,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二、倾自己之所爱,搭起信任的桥梁。
心的爱才能达到这种默契。
(1)走进心灵,倾注无限关爱。
老师要真心实意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在生活中给予他们妈妈般的爱,弥补他们因为缺少父母关爱的缺陷,驱除他们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要经常和他们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消除他们的困惑,让他们知道老师们一直在关注他。生活中有了困难,老师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们。
(2)拒绝训斥,力行宽容教育。
在留守儿童犯错误时,及时对其进行帮助教育,心对心、面对面的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在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书写潦草,丢三落四,迟到早退,纪律松散的情况下,对其尽量减少训斥,力争能抽出时间和他们谈心交流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宽容他们,或将作业量和难度降低。对他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3)发现闪光点,尝试成功教育。
要尽量挖掘其闪光点,努力从赞美中去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产生欣慰、幸福的内心体验,增强自信心、上进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的动力。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有
了兴趣与动力,他的提高就变得轻松、容易多了。让他们尽快融入班集体,找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三、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学校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童在集体中自然受到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经常给孩子创造不同的成功机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特殊对待这一类学生,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做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我相信爱的阳光能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共创留守学生成功的今天和明天。
(兴隆县北营房学区潘家店小学)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案例
反思邢丹事件
农村留守儿童案例
反思邢丹事件——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教和辍学
小组成员:
李必清
黄志涛
李侨玲
何锦川
罗冬梅
章丽日
农村留守儿童家教和辍学案例分析 1
前 言
所谓的留守儿童就是,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其中尤其指那些已经到达入学年龄,在学校学习的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可见,农村留守基本上是由处于在学校读书阶段的未成年人组成。因为缺乏第一监护人父母的监护,而其在身体上、思想上又未成熟,故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成为近年来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焦点。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同时,农村经济制度改革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农村留守儿童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在一些比较贫困的山区,教育和各种资源都比较缺乏,在加上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隔代人的代沟是这些孩子的价值观念和一些行为都扭曲了,他们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在情感上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呵护,是典型的弱势群体,极易产生个性心理发展异常表现。他们的父母在外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带回大量资金为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回乡创业积累一定资本。但是其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却出现了一系列大问题,发人深思。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当今社会的焦点和热点,但愿有更多有识之土能投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也让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家教和辍学案例分析
2案例简介
刑丹事件
农村学生辍学失学,一直是一个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近日,惠州三辍学失学青少年在高速公路路边投石取乐,而他这是世人难以承受之痛。他们的极端行为夺走了一位好人邢丹的生命。丛飞和邢丹生前致力帮助辍学失学孩子,而邢丹死于辍学失学青少年之手,三位青少年的教育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名犯罪嫌疑人没有案底,并自称是第一次做出这种行为,在高速路边扔石头砸车不以抢劫为目的,而仅是为了取乐。砸中致使邢丹所乘坐的车辆停下后,三犯罪嫌疑人并未上前,随后自行离开。经排查,案发现场附近的铁丝网被人割开一个大洞,三人即通过该处到达案发现场,站在高速公路边扔掷石块。当记者到其中一人家中采访,石头岭村村民介绍,黄某泉家里条件是村里最差的,有5兄妹,他在家中排行老三。林某健和蔡某成家,经济条件也一般。林某健母亲常年在外打工,父亲在家务农。蔡某成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当被问道有关孩子的行为的时,他们的父母都是无奈的回答:“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我们也有心无力的。”
根据警方披露的案情,击中邢丹所乘坐的车辆的石块,为林某健扔出。如果仅是“以取乐为目的”,该犯罪嫌疑人应无剥夺他人生命的动机,属于疏忽大意致人死亡,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而因为林某健为1996年7月出生,年仅15岁,属于未成年人犯罪。根据法律规定,量刑时可以从轻处臵。至于该案的另外两人,因为是一起前往事发地农村留守儿童家教和辍学案例分析
3点,都有投掷石块的行为,有共同犯意,涉嫌构成共同犯罪。
案例分析:
青少年犯罪,很频繁,大多是一些没有得到很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在本案例中也不例外。教育逐渐成为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而这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凸显,他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没有正常的父爱,母爱,对于价值观有所偏离,其导致行为没有跟社会接轨,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主,做事很少考虑后果更不要说周全。
一个有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做事相对会比较有经过思考的,至少会在扔石头前考虑到扔到人有何后果,这样很大程度上就会杜绝悲剧的发生了,虽然说他们都是未成年人,但是也不至于什么都不懂的。所以这就涉及到教育问题了,这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留守儿童一大部分都辍学,有些人辍学后就无所事事,有些人就打工,有些人当混混,各种情况都有。毕竟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很容易学坏,行为举止也比较不规矩,没有纪律性。
相应的对策:
一、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慎重选择,老师也应多一点关爱。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尽早定下来,不要随意更换,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边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责任感的年轻人,以便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把孩子完全交给没文化的老年人抚养,是对孩子极不负责的做法,也是很危险的,因为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如果一个孩子走上了岐路,将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很大的悲农村留守儿童家教和辍学案例分析
4剧。此外,在幼儿园或学校,老师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多观察他们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了解、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多与同伴交往,从而让他们发现交往的乐趣,进行一定的“亲情弥补”,使留守儿童形成与抚养人、老师、同伴间的深厚感情,避免他们情感世界的“荒漠化”。
二、留守儿童的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留守儿童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识,不要陷入黄土高原上“娃放羊挣钱成亲——娃再生娃放羊挣钱成亲” 似的恶性循环。父母平时在外地应多与孩子联系,尽量多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这些道理的讲解,对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结合父母的实际行动,例如:可让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三、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加强与老师、抚养人的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老师,这个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这既说明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拥有的最高决策权,也就是说只有父母才能农村留守儿童家教和辍学案例分析
5对孩子的教育负最终的责任。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处,都应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动性,应主动协调抚养人、老师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四、留守儿童的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全国目前有远超过2000万的留守儿童,这是我们的下一代中不容忽视的一大群体,他们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来解决,不能光靠他们父母来扛。在今年“两会”精神的指导下,湖北、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都推出了一些针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措施,例如招募志愿者当“代理家长”的做法就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的响应。一些打工者集中的大城市也成立了“民工子弟学校”,一些条件较好的公立学校也在降低外地民工子女的入学门槛,这样也能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但愿有更多有识之土能投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但愿以上那些好的做法及其它更有新意更有效的做法能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深入落实到每一位留守儿童身上。
我们组的期待:
希望成千成万的留守儿童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也希望父母亲不要因为养家糊口而忽略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你们的后代是祖国的希望,也是你们日后的骄傲,请广大人民回眸看看自己的孩子,多份关心,多点希望,祖国将会更富强!这个社会就会更加美好!
农村留守儿童家教和辍学案例分析 6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给老师,家长,社会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难题。
一、产生背景
近年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
二、案例描述
郭菲,女,11岁,郭菲同学上课比较认真,特别是在我的数学课堂上表现相当出色,可是不爱与同学一起玩耍,目光忧郁,心事重重,却尊师敬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属于典型的“普通型”留守儿童。
三、案例分析:
郭菲同学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尤其是近两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祖父母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陈梦霞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就是泪水了。
四、个案指导的设想及实施:
1、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1)交流谈心,从内心感染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常常走近郭菲,和英语老师杨建甫一起交流管理办法,一起与她分析现在的学习状况,帮助其想办法,竭力为其解除学习英语上遇到的困惑,多次在其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容。
(2)同学的榜样感染
为了让孤独、在英语学习上自卑的郭菲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括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她,与她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她,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3)集体的感化温暖
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班上开展各项活动的机会,让她主动的参与进来,全班同学为其加油助威,既让她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她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全班同学都是自己的朋友。
2、尽力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作为监护人的祖父母,由于自身病痛的原因和隔代观念差异的原因,对郭菲的教育和引导几乎为零,甚至有时还会将自身的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幼小的心灵上,对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对此,我特意与其祖父母一起分析和探讨他们的家庭和孩子的现状,安慰并鼓励他们坚强的站起来,度过难关;同时还将一些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方法交给他们。通过这些,消除了隔代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家人虽并不富裕,但也“其乐融融”。
五、个案教育指导结果:
1、在思想道德方面:
前面已经说道,郭菲同学在教育之前,除了存在较重的焦虑感和孤僻感之外,并无道德上的较大缺陷。通过学校、家庭两结合的教育,现在的郭菲已经变得非常的开朗,愿意与同学和老师接触,喜欢将自己的欢乐和痛苦与外人分享或分担,特别尊重老师和长辈,人际交往能力有明显提高。
2、在学业能力方面:
刚入四年级的郭菲,各个学科均落下很多,在学习上不能找到任何自信,而且非常推崇她在学习上的方法和干劲儿,英语也进步不小,可以说,郭菲同学的学习精神已感染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她在学习上的进步真有些令我吃惊。
六、个案教育启示和反思——“爱”的力量有多大? 从郭菲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还是在学业能力方面,他都有一个较大的转变,而这一切的转变,就其核心而言,应该要归功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爱”。爱可以为枯萎的小草带来整个春天;爱可以让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爱可以给孤独的小鸟一个浩瀚的天空;爱可以带来不可以的可以。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她们将会演绎更多的精彩!
新密市来集镇郭岗小学
冯洁萌
第四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
用爱激励留守儿童进步
前言:
做好留守儿童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一个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留守儿童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我作为教导主任,学生思想教育全看我这个“雁”,因此我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特别注意留守儿童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对留守儿童后进生的成因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现我对我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选几例典型案例供大家参考: 案例一(逆反心理型): 案例:
徐蕊同学是我校四年级学生,她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越说,她越烦;你越打,她越硬,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不能沟通。7岁那年,她因为要去广东打工的父母与爷爷奶奶闹了意见而被寄养在姑妈家,并在那儿读书。过了几年,父母又与姑妈闹翻了,又把她托付给外公外婆,就这样她成了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外公外婆年老多病,既要照顾孙子孙女,又要照顾外甥女——她。在这种情况下,她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此,她常把这种心态带到学校,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遇事毫不冷静,经常无故旷课,成绩始终无法提高。有时还同老师顶撞……老师进行多次家访,也毫无改变之心。分析:
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若没有足够的关心,就可能使他产生抵触心理,他们仇视父母,与老师作对,甚至在同学身上寻找报复。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一、最好的做法应先拉家常,谈谈自己的过去,不论成功还是失败,甚至有时还抖抖“丑事”,缩小心灵间的距离,并做到心平气和,以诚交流。和这样的学生谈心,我们切忌用“你自己想想……,是不是,对不对”等话语。如果赢得他的一句“老师,我和你好相似”,说明他把你当成朋友了,把你当做可以倾述的对象,那么以后的工作容易多了。
二、当他们犯错时不要当众批评,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
三、把他们身上的“侠义”之气激发出来,让他们时时刻刻为你着想,为他的朋友着 案例二(自由散漫型): 案例:
兰美美同学是我校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家庭破裂父母离异,跟父亲一起生活,是典型的单亲家庭。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是听之任之。后来,父亲打工去了,她跟随年迈的婆婆一起生活,婆婆哪有力气管住她?不久,婆婆去世了,又把她寄托在姑妈处,姑妈忙忙碌碌,哪有时间顾及她?就这样,由于常期放任自流,她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个性。学习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少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生活上,没有约束力,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逃学成了家常便饭。分析:
这类学生纪律观念淡薄,迟到、早退的事时有发生,自己感兴趣的课就听听,不感兴趣的课就不听或干脆一走了之。因为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可能厌恶自己的家庭,因此到处游荡,行为散漫。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一、每班建立班级学习互助小组,把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留守儿童后进生,让他们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
二、班主任要有颗仁爱之心,经常设身处地地为留守儿童后进生考虑、解决问题,让他们时时得到你的温暖。如安排座位,注意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帮助差生;课堂提问,多激励留守儿童后进生踊跃发言,让他们注意力集中,没有时间让思想开不差;班级活动,多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
三、父母离异的学生,要求老师经常与他们交谈,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带给孩子的心理障碍尽量化解。
四、屡教不改的学生,要求老师多寓爱于严,严中有爱。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案例2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
苏湾小学:甘 盛
案例背景
留守儿童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留守儿童教育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于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来说,在生活上,他们是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不足就是:这些爷爷辈份们的老人们对孙子辈份的未成年人们宠爱有嘉,在吃、穿的方面尽量改善,而在于学习方面以及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能想到的却少之又少。这样,学校不仅仅承担着这些留守儿童文化课的学习教育,更重要的是还要担负着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年级学生陈凯就是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位,他性格内向,不大与同学们交往,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作业是经常不完成的,偶尔还会上学迟到,问其原因,多半是一个人在路上玩,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是一位较为典型、略带问题倾向的留守儿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必须是一个时刻关注的对象。案例分析
通过平时的家访,对 姜达志同学有了一些了解: 姜达志的父母均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才回家,其他的时间只能靠电话联系。我们通过学校留守儿童的亲情电话与其父母沟通,关于 姜达志同学的学习以及思想教育方面进行了交流。其父母表示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但是由于在外地打工,不能亲自到学校来,只能通过电话让 姜达志的爷爷对学校的工作多加配合,并表于,一旦放暑假,就会把 姜达志接到身边,弥补缺失的亲情。而 姜达志的爷爷是一位老实的农民,不识字,他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把 姜达志学习成绩搞上去,但是他自己却是一个文盲,在家只能督促 姜达志完成作业,在吃饭、穿衣服方面会尽量做到最好,可是学习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是少之又少了(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位爷爷有点“怕”他的儿子,某些方面如果做得不好,“得罪”了宝贝孙子,万一出了问题,等到过年儿子、儿媳回家就无法交待,所以,对 姜达志同学就有点溺爱,什么事都顺着他。),这样也易于滋长 姜达志同学的一些不良习惯。
基于此况,我们对一些像 姜达志这样的学生作了以下分析:
1、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姜达志同学的父母均长年不在家,而他的爷爷对其又疏于管教,这样,姜达志在学校之外的空间、时间里也就没有人给予管束,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在农村,还有一些不好现象,家长们多半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应该做的,做为家长也就给孩子们搞点吃的、穿的就行了;甚至还有的家长认为,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习成绩与否无所谓,只要平平安安就万事大吉了;也有的家长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就要负全部责任,诸如此类不负责任的话,在家庭教育里是极不可取的。缺少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对于 姜达志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况且现在 姜达志还仅仅是一位一年级的学生,一切都还来得及。
2、周边的不良社会环境
在农村,尤其是近几年,读书的作用越来越让人怀疑。当人们看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初中还没有毕业的就能外出打工赚钱时,就有了一些偏激的想法:在他们的眼里,谁在外地挣钱挣得多,谁就是英雄,谁家孩子挣钱挣得多,谁家就有面子,在乡里乡亲面前就会抬起头来说话。还有一些学生家长居然认为:现在的小学没有什么关系,在小学学习成绩不好,等将来初中时,好好加把劲,学习成绩自然会好的;现在孩子还小,不懂事,就由着他们吧,等将来孩子懂事了,也就自然而然的变好了。这种不良的氛围对未成年的少年儿童们的教育影响是负面的。
3、学校里的德育有待加强
在学校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现象,老师们都会尽心尽力去引导,学校里的“留守儿童之家”也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了另一平台。然而,老师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疲于应付上级检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时就少了一些,这在学生的心目中不易形成良好道德规范准则。对策:
1、针对 姜达志同学内向的性格特点,我采取了蹲下身去,与他交流谈心的方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他最终融入班集体、为其他同学所接纳之目的。当正月开学时,姜达志随其爸爸来到学校报名时,还是很腼腆地躲在他爸爸的身后,看到老师也不敢打招呼,但脸上一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开学之后,他的父母就去外地打工了,姜达志就感到十分的失落,上课无精打采的。我及时对他进行家访,与其爷爷沟通,希望他除了照顾陈凯的日常用生活以外,每天都要抽一些时间同 姜达志谈心,了解 姜达志的思想动态,并将其结果及时反馈到学校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口婆心地耐心教育,姜达志同学能够做到上学不在路上贪玩了,放学也及时回家。在学校里,我们利用学校的亲情电话让 姜达志与他爸爸、妈妈经常联系;定时开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活动,在“留守之家”让 姜达志同其他留守儿童一起看电视、读书、交流以、游戏等。在课堂上,我也专门找一些他能够回答的问题,有意识多给他发言的机会;课外,引导其他同学多和 姜达志交流。慢慢的,姜达志同学逐渐变得开朗起来,与其他同学交往范围也相应地扩大了,找到了自尊与自信,恢复了儿童的天性。
2、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姜达志同学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作业经常不完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多表扬激励的方法,在不写作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姜达志同学不写作业并不是他不能写,也不是他不想写,而是他自己管制不了自己,有时玩过时了,就耽误了写作业,最后干脆不写了。因此,当他作业没有完成时,我第一时间和他的爷爷取得联系,希望他在家里多督促 姜达志写完作业后再去玩,帮他养成认真写作业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上,我会根据 姜达志同学的实际情况,布置了一些难易适度的作业,鼓励他及时完成。当他偶尔“偷懒”不写作业时,我便对其他同学的作业予以表扬,让 姜达志感到因“懒惰”不写作业而受到老师的“冷落”,这样,他也会为了得到表扬去认真写作业了。当然,在表扬的过程中,一定要是 姜达志值得表扬的事,并且让全班同学都认识到 姜达志同学的确进步了,以此来让他体验学习的成功感,激发其学习动机,增强其学习自信心。现在,姜达志同学的作业和其他同学一样,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了,其文化课的成绩也在逐步提升。案例反思:
近年来,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日趋加重,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更是重中之重。虽然,国家对未成人的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在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更为迫切。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对症下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改掉不良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面对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我们不能一味强行灌输,需要的是耐心、方法以及教育策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责任尤显艰巨,而对于他们的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作为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我们坚守这片土地,就是这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为坚强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