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朋伴互助 创新有效心育总结报告

时间:2019-05-12 12:3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设朋伴互助 创新有效心育总结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设朋伴互助 创新有效心育总结报告》。

第一篇:设朋伴互助 创新有效心育总结报告

设朋伴互助 创新有效心育

———关注心理健康,助人自助

总结报告

衡水市河西小学

刘文会

一、问题的描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据有关心理咨询机构统计,青少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健康或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笔者认为,现代少年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心理承受能力弱。风险和挫折是人生中难免的事,敢冒风险和战胜挫折,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品格。可是,由于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

(二)自私狭隘,虚荣心强。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充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数理化”,造成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封闭与狭隘。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上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三)缺少意志、毅力。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现在的独生子女多,有的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读书学习缺乏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四)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在决定成功的诸因素中,智商只起20%的作用,80%的作用来自于其他因素,其中包括“情商”等非智力因素。现在,有的孩子智商高、能力强,但脾气坏(情绪反应强烈)、情商低,表现为急躁、冲动,缺乏忍耐性,面对一点不顺心、一点委屈,就大动肝火,怒气冲天,与人相处,常常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一方面,现在的孩子心理现状越来越糟糕,但另一方面,学校里心理健康教师数量有限,十多个班级就一个心理健康教师,再加上马上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具有“亲同伴,疏老师、家长”的特点,有些同学产生了问题后,也不敢或不好意思来找心理老师帮助,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就成了时下不少校园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新课题,不找老师怎么办?有了问题,不想说怎么办?当然不能任其发展,作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因此,“朋伴辅导”心理健康辅导模式就这样在我校诞生了。

二、:活动宗旨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照耀心灵潮湿角落,带着一份关爱、聆听每一份无助的心情、缔造一个信任的空间,淡化忧郁,缓解压力。

三、朋伴(心理)辅导的含义

学校朋伴心理辅导是指学校鉴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运用与受辅对象年龄层接近或稍长、有相似经验的学生,经挑选并予以短期的培训,以这些半专业的助人者,即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够为其他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协助其他同学探索自我、适应环境、促进成长的一种辅导形式。籍以提升全校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理论基础:

朋伴辅导提出的理念包括:(l)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心理咨询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同龄伙伴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容易理解、沟通。(2)相信人是有能力、有价值、有责任感的,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和信任。(3)心理咨询是一种民主性的助人自助的过程。

五、研究目标及成果形式

研究目标:

首先,同学之间共同学习和生活,相互交流和沟通频繁,而且学生也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交流感情、倾诉烦恼。如果能具有一定心理健康知识,在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就能得到更好的心理帮助。

其次,助人与自助是内在联系、相互影响的,朋伴心理互助活动有助于提高广大学生心理卫生的意识和能力,助人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提高人际沟通、情感交流的能力,学会关心别人、接纳别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当自己碰到心理问题时,也可以自己帮助自己,从而达到助人者自助的效果。

第三,朋伴心理互助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互助、自助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正是当代中小学生应该培养和具备的基本素质,对孩子们今后的人生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成果形式:

论文、案例、档案资料等形式

六、主要做法:

㈠统一思想、制度保障:学校领导和心理教育中心组教师首先达成共识,即在开展以往常规心理教育(如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同时,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遵循心育实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积极探索和拓展行之有效的心育新形式。

㈡引智借才,即主动寻求专家学者的智囊参谋作用和引领作用。学校主动邀请衡水市进修学校有经验的心理学教授李真老师等学者与我校合作,由他们直接地对我校心理教育尽心谋划、精心指导。每周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㈢指导教师心育培训:

①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②对心理教育工作者精心培养,我校目前有多名教师参加了专业心理培训。

③对班主任进行朋伴(心理)辅导专题培训。㈣朋伴心理辅导员(学生)的队伍建设

1、本校朋伴心理辅导员(学生)的选拔和培养(1)全校班级选拔心育委员,一般每班两名学生(一男一女)。参加校级培训与实习,以心育委员为同伴心理辅导的骨干。班级心育委员选拔要求:

①学习成绩中等以上。

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生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③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务意识。④为人乐观、开朗,心理健康状况良好。⑤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⑥自愿报名,班主任把关推荐,心理老师面试确定。(2)建立以心育委员为骨干的同伴心理辅导学生队伍,该队伍吸收其他符合条件又热心于此的同学参加。

2、充分利用校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我们邀请已毕业的本校优秀毕业生担任我校的同伴心理辅导员,指导我校小学生同伴辅导员,由我校辅导员辅导本校其他小学生。

3、积极发挥班级心育委员职能,积极开展班级朋伴辅导:

①心育委员注重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②心育委员关注和了解本班同学的情绪、生活和学习情况等,多与同学沟通、倾听同学心声,力所能及为同学提供帮助,如果有特殊情况及时向心理老师推荐。

③如果发现班级中可能或者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苗头,必须马上向班主任、心理老师或学校领导反映。

④协助心理老师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⑤组织并参与出版心理板报。

4、培养朋伴辅导员,展开单独辅导

从五六年级选出1—3位朋伴辅导员,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由他们轮流在心理咨询室值班,对同龄伙伴心中困惑的一些问题进行辅导。同时这些朋辈辅导员又是班级的心理委员,对班级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及时反馈给心理老师,以便及早采取干预。

5、同年级班级之间,互助朋伴辅导 我们学校每周都有心理课,有时在同一主题时,把所有班级一拆为二,并两两组合成新的班级,陌生又熟悉的同龄人坐在一起,讨论关于“感恩”“合作”“自信”等话题,每位同学都有不同的收获。

6、以大带小的朋伴辅导,寓教于乐

中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要明显强于小学生,所以邀请在本校已毕业在三中就读的学生与河西小学班级结对,定期组织朋伴辅导活动。小到由中学生给小学生讲富有哲理,培养良好习惯等故事,大到中学部学生组织辅导小学班级做一些团队辅导游戏,大大小小的学生沉浸其中,寓教于乐。

三、基本成效

朋伴互助项目在我校开展一年多来,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首先这种学生辅导学生的做法受到被辅学生的欢迎。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们说:“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在讲故事时很自信。谢谢他们给我们讲了那么好听的故事。我们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希望以后经常有这样的活动。”

2、促成朋伴辅导员的全面发展。“关注心理健康,助人自助”是朋伴心理辅导工作的宗旨。朋伴辅导的学生辅导员在辅导他人的同时,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得到了锻炼。朋伴辅导员六年级的李阳同学这样说:“通过上次的朋伴辅导员活动,让我增加了与人交流的经验,在朋伴辅导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低年级同学在听故事时的反映,从中我也知道了该如何与年龄比我小的同学相处。

朋伴辅导员五年级的乔姗姗同学这样说:“从这次活动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老师的辛苦,无微不至地关怀我们,看着小同学们那一双双眼睛,我甚至有点紧张,活动下来,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很好的锻炼。在给小同学讲故事的准备过程和讲述过程中,自己也理解了一些道理,充实了自己,真是一举两得。”

3、提升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层次。实施同伴辅导项目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初具特色。

4、同伴辅导项目培养了一批能够辅助心理教师开展辅导的学生,满足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求。

四、推广普及

我校自从开展朋伴互助项目,首先在五

(一)班、六

(二)班、一

(一)班、三

(二)班做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本学期准备推广至目前全校的所有班级。

我们将努力探索,并以此为课题,力争取得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为同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整体框架的建构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尚属粗糙稚嫩,但我们创新有效心育的决心和实践永不止步,今后将更加努力去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二篇:心育引路让教育惩罚有效无伤无伤011

“心育引路”让教育惩罚有效无伤

湖南省常德市第六中学 盛兰清

摘 要:对于问题学生“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的理论,结果让很多教师头痛和无奈,投入的精力与实际收效相比很不协调,故呼吁还给教师惩戒权。在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内心自觉接受惩罚,从“他律”过渡到“自律”才会有效避免带给师生双方的伤害。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惩罚 有效无伤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深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许多教师越来越多地使用表扬的手段,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深受禁锢“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的理论,结果一样让很多教师头痛和无奈,投入的精力与实际收效相比很不协调。加上教育中的惩罚常常让师生双方两败俱伤,特别最近报道的造成学生杀死教师的恶性事件,让教师职业风险增高,因此很多老师认为对于问题学生“打不得罚不得管不得”的情况下睁只眼闭只眼不敢也不愿对学生进行惩罚,甚至到了谈“罚”色变的地步。

然而,学生在一片叫“好”声中成长得似乎并不好。有人提出要认识到惩罚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呼吁还给教师惩戒权。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不惩罚的办法只是对破坏分子有利,如果学校中没有惩罚,必然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保障。”“凡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1 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义务。” 学校为了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在必要的时候必须使用惩罚。如何让教育惩罚达到有效又能避免伤害?根据我三年多的学校心育工作总结出一个经验——心育引路,在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内心自觉接受的惩罚从“他律”过渡到“自律”才会有效避免带给师生双方的伤害让教育的惩罚有实效。

一、心理健康教育引路——对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接纳和宽容 心理健康教育引路,是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是由一定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选择和创设学校教育的环境,组织成学校的教育内容,采取相适应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施行有系统的影响。这是一种自觉的、积极的影响。所以,这种引路在学生心理迅速发展时期起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和训练,既能弥补心理发展上的不足,又能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选择性的影响,抵制社会生活环境中不良影响对学生的侵蚀;更能让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智能和才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德。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是对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接纳和宽容。

歌德在他的《叙事谣曲》中讲了这么一则小故事:耶稣带着门徒彼得远行,路上看到一块小小的马蹄铁,便让彼得捡起来,但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自己捡起来马蹄 铁,路过城镇时到铁匠铺换了三文钱,又用这钱买了18颗樱桃。两人继续前行,经过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稣知道彼得又渴又饿,就让藏于袖中的樱桃掉出一颗,彼得慌忙捡起来吃掉。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不堪地弯了18次腰。耶稣笑了,对彼得说:“如果当初你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了。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当门徒不愿弯腰捡起一块小小的马蹄铁时,他并没有说什么,他知道眼前即使强迫也无法憾动门徒的心灵。不难看出耶稣不厌其烦地丢掉樱桃其实是对门徒的一种惩罚,我们可以想像彼得在狼狈的弯18次腰的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怎样复杂的情感——自责、后悔或是理性感悟后的深刻?耶稣的教育充满了理性的智慧——宽容与等待。

二、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力戒伤害惩罚形式 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受社会和教育条件所制约。不同的社会条件、教育条件都会给学生心理发展带来一定的变化,甚至畸形的变化。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师和家长因情绪不佳或学生不合自己的喜好而以当时的情绪惩罚学生,如在众人面前批评孩子,用挖苦、讽刺、翻旧帐的方式批评孩子,批评时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和人格的语言。惩罚变得毫无人情,学生常常不服气甚至产生怨恨心理。这样的惩罚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达不到惩罚的积极目的,更不能预防学生再犯同样错误和避免危险破坏规则。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认为:不当惩罚让孩子自主意识特别是自我管理能力丧失自我价值感降低,带来不良 后果。我们会发现有时学生会为对错误行为“计算风险”(孩子们会花时间盘算他们是否会蒙混过关)、“盲从”(不能作出负责任的自我决定)、“逆反”(把对抗作为判断和行动的唯一标准,即你不让我做我偏去做)等阻碍学生心理状态和健康发展的轨迹上。

三、教育中惩罚的真谛——在爱的感动中激起学生的羞愧感 爱心应当成为教育者乃至每一名学生心灵的城堡,信心应当成为教育者乃至每一名学生走向成功的胜利旗帜。所以,笔者以为,教育中惩罚的真谛是教育者让学生在爱的感动中激起羞愧感,继而树立信心,改正缺点,走向成功。

我们常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惩罚就一定是对“爱”的背离吗?教育中的惩罚一定要无情和残酷才算是惩罚吗?

一切能激起违纪学生羞愧感(羞耻感或愧疚感等)的惩罚方式都有可能重塑他们对纪律规范的遵循情感。这是因为“羞愧感是内向的愤怒,如果一个人真正感到了羞愧,他就会像一只蜷伏下来的狮子,准备向前扑去。人因为有躲避羞愧的动机,所以才有发展道德品质的动力和完善道德品质的潜力”。惩罚不能只以身心受到压抑为主要形式,更要讲究惩罚的艺术。如著名的解剖学专家、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麦克劳德上小学时因为好奇误杀校长家的爱犬,校长对他的惩罚却是让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血液循环图。正是这位校长艺术的惩罚,才造就了麦克劳德的终生成就。

教育中的惩罚如果没有情感基础,就教育目的,根本不可能 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实施惩罚自然会产生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能使孩子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难过和内疚,进而从内心深处萌发改正错误的心愿。从“他律”过渡到“自律”的效果。

转化需要等待,心智需要培育。当你看到孩子打架的时候,当你看到孩子不完成作业的时候,当你看到孩子不遵守校规的时候……你是否想到他是个孩子,你是否想到他们的品格还是可塑的,你是否想到他们的情感也是能感化的,你是否想到变一种方式来处理、来化解。老师累点,苦点,甚至是心酸点都不要紧,可千万不要损伤孩子的身心健康。负责、耐心、用爱心呵护学生的心灵,对教育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①《心理健康教育》杂志2008.03;2008.05 ②中国教育网

③《教育心理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④《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湖南教育出版社 ⑤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网

⑥《生命教育》中国青少年科技出版社

2008.12 5

第三篇:创新德育新机制 心手相牵育新人——开展德育“三牵手”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德育新机制 心手相牵育新人——开展德育“三牵手”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在三年“基层工作年”活动中,燕东街道关工委在街道党委政府领导下,以创“五好”基层关工委为抓手,以德育“三牵手”活动为平台,架起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提高了个别化、社会化教育的效果,为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传递正能量起到了助推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明确牵手重点,形式多样结对。

德育“三牵手”(系指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学生、老同志与青少年牵手)活动是我市关工委倡导,在市委重视、市精神文明指导委支持下,于2002年3月启动,现已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品牌,中国关工委和省关工委推介的典型。

明确牵手重点。我们把牵手结对的主要对象界定在青少年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这两个群体最需要的是两大关爱:一是铸魂。我们通过春风细雨、润物无声的个别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帮扶。街道各级关工委及时掌握他们的疾苦和诉求,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形式多样结对。一是个人自愿结对。以“五老”为主体。“五老”居住在社区,熟悉周边的弱势、特殊青少年情况,哪些孩子亲情“缺慰”、生活“缺助”、心理“缺疏”、学习“缺导”、安全“缺护”、性格“缺陷”。哪些孩子思想发生“偏差”、行为“出轨”,他们都一清二楚。“五老”们积极主动,自愿与孩子们结成帮教、帮扶对子。由于就地就近,关爱帮扶做到随时随地,既具及时性,又有针对性,效果很好。二是组织牵头结对。主要以学校、社区等基层组织为依托组织实施。我们先后开展了留守儿童、“问题生”、“五失”等特殊青少年的调查摸底,依据这些对象的问题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并与“五老”沟通,根据“五老”等牵手人员的能力、水平及牵手意愿进行“对接”结对。每学年初举行新一轮结对仪式,牵手与被牵手对象各自在协议书上签字,按照帮教帮扶的内容、措施和要求,明确牵手方、支持方等各自责任开展牵手活动,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合力。三是单位群体结对。随着德育“三牵手”活动的扎实开展和不断深化,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辖区内的单位纷纷参与,扩大了牵手队伍,拓宽了牵手领域。现辖区内已有医院、学院(校)、文博等12个省、三明市和永安市属单位参与,它们利用各自资源和优势开展牵手结对,或捐资助学,或帮教帮扶,或组织各项活动,很受学校、家长和学生欢迎。

二、创新工作机制,保障活动开展。

为了确保德育“三牵手”活动的持久开展,我们在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力量、运行机制、活动载体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或改进,全方位把牵手结对活动落到实处。

在力量上化零散为相对集中。在各级关工委组织隶属关系不变、常规工作不影响的前提下,在开展牵手结对活动时,我街将条管机构的12个关工委的284名“五老”和269名志愿者都整合到我街10个社区、村关工委。这种灵活的组织模式便于把街道“五老”的力量统一整合使用,有序、有利开展牵手活动。如市四套班子老领导大多在所属的忠义社区参加牵手结对活动。

在机制上实行条块结合。平时的常规工作由各所属关工委负责,而开展德育“三牵手”活动等需要整体力量组织实施的,就由社区和村统一组织协调,确保活动所需的人、财、物,形成合力。如铁路永安车辆段、工务段、车务段关工委积极参与所在双桥、龙翔社区和东门小学、十二中的“三牵手”活动。

在措施上强化齐抓共管。为加强结对活动的组织领导,协调各方力量齐抓共管,街、社区、村都建立活动指导小组。每季度由街道相关职能部门及群团组织与社区、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通报活动情况,总结交流经验,“会诊”问题与不足,分别情况提出加强与改进的意见和要求。

在载体上拓展活动平台。为提高牵手活动质量,10个社区、村充分利用辖区内如三明市第二医院等各类文明单位的资源,创设教育平台、活动阵地。现全街共有40多个教育实践“平台”或“基地”。这不仅拓展了“三牵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而且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在活动过程中抓好跟踪总结。每次牵手结对后,指导小组不定期地通过家访、校访及与老同志访谈,了解牵手对象的帮教帮扶进展情况,视情召开牵手的家长、老师、老同志座谈分析会、经验交流会等,提高牵手结对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每年年终,德育“三牵手”的先进典型都分别纳入街道党工委、社区(村)党支部与其他先进一并表彰,树立和宣扬典型。

三、突出主题主线,推动活动深化。

据统计,自开展德育“三牵手”活动以来,全街道共有“五老”、志愿者参与牵手结对2370多对次。我们始终把铸魂育人放在首位, 积极为青少年排忧解难, 尽关工委和老同志所能做好事、办实事, 不断推动基层关工委工作的落实、创新和发展,全面提升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整体水平。

立足根本----思想道德教育得到创新。我们连续11年利用寒、暑假期,通过创办中学生业余党校、举办老少牵手夏令营、开展社会实践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教育融入其中,丰富和拓展牵手结对的形式与内容,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和全面发展,如林业新村等社区的夏、冬令营富有特色和教育内涵的活动形式,被省关工委肯定和简报推介;退休干部李书将关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事迹,2011年和2012年两次在省电视台【金秋】栏目播出。

关注成长----助解“问题生”之困之忧。许多老同志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持之以恒地与一些“问题生”牵手结对,成效显著。几年来,经过帮助的53名“问题生”中,有42名己明显转变;经辅导的学困生156名,绝大多数有明显进步,其中有72名学生赶上班级的中或中上档次,有41名已升入大学或毕业,参加工作。东门小学退休教师、校外辅导员张雪英,8年来共牵手18名学困生和家庭等原因出现的“问题生”,个个都健康成长。

紧扣民生——弱势群体得到人文关怀。对弱势青少年及其家庭从经济、物质、生活上给予帮助是牵手结对活动的一个重点。据不完全统计,帮扶家庭困难的学生达498人次,资助金额44.6万元,捐赠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达3千多件;协助监护教育失亲和留守儿童48名,协助有关部门安置11名青年就业。

着眼未来——特殊青少年得到转化挽救。近几年,我街各社区都陆续建立由老同志参与的关爱工作组,有46位老同志参与21个帮教小组,配合司法部门对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帮教、监管,同时还努力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如矫正对象王某因交通肇事被判缓刑,多名老同志不仅加强对其教育和监管,而且帮助王某联系参加就业培训,协助办理贷款手续,使王某办起一家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招9名待业青年在其公司就业,现年收入达200多万元。为此,王某十分感激社区老同志对他的帮教和解难。同时,转化挽救失足青少年12名,规劝因厌学而辍学生重新上学8名,调解青少年民事诉讼、纠纷和家庭矛盾39起。

我街开展“德育三牵手”活动11年来,各级高度重视,社区、学校积极配合,老同志广泛、主动参与,因而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我们决心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唱响“中国梦”的教育实践中,再接再厉,再创新路,为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奉献。

下载设朋伴互助  创新有效心育总结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设朋伴互助 创新有效心育总结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