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携手共进 中美共探“医教结合”之路——“关注特殊教育儿童发展
携手共进 中美共探“医教结合”之路——“关注特殊教育儿童发展·中美医教结
合研讨会”专题报道三
9月12日,“关注特殊儿童发展?中美医教结合研讨会”进入第二天议程,与会中美专家就“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支持与保障”、“如何发挥儿科团队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作用”、“教育机构(特教、普教)中慢病儿童的医教结合服务”、“社区、家庭中特殊儿童的医教结合服务”等做出了主题演讲,中美医教代表踊跃提问,各方展开了热烈讨论。
主题一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支持与保障
大会的第一项议题是关于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支持和保障,该单元由上海市教委计较出倪闽景处长、国际儿科学会前主席陈作耘教授、美国儿科学会后任主席兼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James PERRIN主持,上海市教委基教处陈东珍副研究员、美国儿科学会学校卫生委员会兼夏威夷大学Jeffery OKAMOTO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陈东珍副调研员针对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服务网络的架构与运行首先做了主题报告。上海目前对特殊儿童采取分类安置的办法,轻度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中重度特殊儿童在特殊学校,极重度特殊儿童则送教上门。各级各类特教机构都为所有特殊儿童提供医疗教学服务,但专业力量是极不平衡的,所以构建市-区县-学校的三级服务网络,共享优质的特教资源,能让特殊医疗教育惠及每个特殊儿童。Jeffery OKAMOTO教授从“医教结合”独立进行的失败案例入手,详细介绍了美国的卫生服务系统以及如何对待需要特殊医疗护理的儿童。介绍了美国的政府、学校促进“医教结合”发展的经验。OKAMOTO教授认为必须明确职责,处理好医疗服务和学校卫生之间的协同性,政府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加强研究、设立保健基金、加强公共卫生发展等措施来促进这种协同。他亿夏威夷为例,详细介绍了美国州立学校和公共卫生系统的做法。
主题二 如何发挥儿科团队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该单元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副组长江帆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桑标院长、美国儿科学会执行副主任Jonathan KLEIN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族中金星明教授、哈佛大学医学院Carolyn BRIDGEMOHAN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金星明教授深情指出医教结合理念最早于07年在上海提出,从提出到接受到具体落实经历了不平凡的路程,政府、医学与教育专业学者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医学评估、教育评估、医学干预、特殊教育等医教结合方式改善了众多特殊儿童的发展、增强了特殊教师的信心,也更好地指导了家长在对特殊儿童治疗和教育过程中发挥正面的作用。
Carolyn BRIDGEMOHAN教授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美国发育评估在学校服务中的作用。通过发育评估,可以鉴别高危儿童、计划安排安置、教育这些儿童所需要的医疗、教育资源。这种早期的鉴定为诊断评估提供依据,有利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计划。Carolyn教授还特别介绍了《残疾人教育法》、《1973年复健法案》和《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等相关法案对特殊儿童教育诊疗等方面的规定。最后,Carolyn教授详细介绍了美国发育评估系统的结构以及机构中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主题三 教育机构(特教、普教)中慢病儿童的医教结合服务
该单元由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处副处长蔡淳、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刘春玲教授、美国儿科学会学校卫生委员会兼夏威夷大学Jeffery OKAMOTO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系黄红教授、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科科长罗春燕教授、肯塔基大学儿科Thomas YOUNG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黄红教授对医教结合工作模式的探索这一论题展开了介绍,通过对学校健康可以解决的问题、学校健康模式试点工作的回顾与启示、对国外学校健康模式的学习、学校健康的未来展望四大论点展开了详细全面的分析与阐述。黄教授在对公共卫生现状、目标等分析同时,对目前上海市学校健康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说明,对医教结合工作模式的探索进行较深入的阐述。
罗春燕教授针对上海市中小学校慢性病管理与展望作出了报告,通过对上海市学生慢性病患病现状,肥胖和高血压的关系、青春期血脂水平与发育以及以人群为基础的慢性管理策略引出了近年来上海市学生健康指数的变化以及改观。罗教授指出,我们目前正处在一个比较好的时间段,上海市教育部与卫生部所提出的医教结合策略可以更好的完善工作网络,使慢性病的管理工作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Thomas YOUNG教授的发言重点探讨学校医疗服务对于特殊儿童的重要性,并回顾了特殊儿童在学校就医的模型以及学校提供医疗服务的模型。根据他的研究调查,中国有至少580万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心理疾病、多动症、哮喘等慢性病也是儿童的常见病,34所学校1500名儿童样本中有33%需要特殊医疗服务。通过解析学校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模型,给出了对有特殊医疗需求儿童的学校医疗保健服务的完善建议。
主题四 社区、家庭中特殊儿童的医教结合服务
该单元由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常务副所长汤春林教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副组长徐秀教授、美国儿科学会主席Thomas MclNERNY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终身教授方俊明主持,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儿童保健及康复科杨红主任、青浦区复读学校校长陈建军、宾夕法尼亚大学儿科系Nathan Blum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杨红主任详细介绍了中国基于社区的脑瘫儿童早期筛查和系统康复服务。据悉中国每年新增约4万名脑瘫儿童,构建完善的筛查与康复体系有着极端重要性,而上海正在尝试做这个先行工作,西方康复治疗法TT、OT、ST与中医治疗相结合目前被广泛运用于儿童康复领域,国际通用的GMFCS、、GMS评定分析工具也被运用于实践,并努力构建早期筛查网络、基于社区的链式康复网络、医教结合、系统管理与全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统筹体系。
陈建军校长针对送教上门特殊儿童的医教结合服务进行了发言,通过对全区27名重症儿童进行调查,从服务目标、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形式、服务手段、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对全区医教结合服务进行了全方面的介绍。陈校长指出,在实施过程中过,需要多资源的整合,科学性和针对性显得尤为重要。在对特殊儿童进行送教上门服务同时,需要医教结合,多方整合。Nathan Blum教授主要分析了家庭和社区在有特殊卫生保健需求儿童中所起的作用。他简要回顾了20世纪美国儿童患慢性病增加的严重状况,然后探讨了为慢性病和智障儿童提供保健服务的模式。Nathan Blum教授为此建立了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的协调各方面力量的保健模型,整合临床医疗、家庭、附属专业保健、社区服务系统等各方面资源与优势,共同为慢性病和智障儿童提供保健服务。
整个专题研讨会持续了一天时间,在每个主题演讲之后分别开展了约1个小时时间的集中讨论。中美专家纷纷结合自身研究与实践经验对演讲作了进一步解释,医教两界的工作者以及政府行政部门相关人员也踊跃提问,各方针对中美两国学校招收特殊学生的标准、对特殊儿童的筛查项目、公办与民办评估机构与教育机构的分工协作、开展特殊医疗教育的资金来源问题、医疗机构与学校的合作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为期2天的“关注特殊教育儿童发展·中美医教结合研讨会”在一片掌声中落下帷幕,中美双方的专家热切期盼着明年的相聚。
专题报道一:“关注特殊儿童发展 中美医教结合研讨会”开幕式 专题报道二:中美医教结合研讨会专家组访问上海特殊教育学校
来源:上海市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