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爱留守儿童 服务教育民生
关爱留守儿童 服务教育民生
近年来,南川区以打造区域教育中心、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紧紧围绕民生民计,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关爱留守儿童,服务教育民生,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一、南川区教育发展现状
南川区现有中小学106所,其中小学6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3所,单设初级中学9所,完全高中5所(其中市级重点中学2所),职业教育学校2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中1所),特殊教育中心1个。另有电大(进修校)1所,幼儿园87所(其中公办市级示范幼儿园1所),校舍总面积102.6万余平方米。全区在校(园)生规模达97098人,现有在职教职工5800人。
(一)教育基础设施有了新的改善
“十一五”期间,新建、改造、扩建城乡学校70所,累计完成投资3.0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2倍,新建、改造、扩建校舍38.4万平方米,是“十五”期间的1.4倍,新增校舍19万平方米,是“十五”期间的1.9倍,新增教育用地503亩,是“十五”期间的3.8倍。中小学塑胶运动场从无到有,投入5090万元新建成中小学塑胶运动场22块。
(二)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提高
坚持德育为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领区内“唱读讲传”系列活动,组织举办了多场爱国故事、经典诵读示范活动;组织举办了桃李芬芳、书香南川师生现场书法大赛;深入推进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实验,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明显提高。建立了督学责任区制度,构建“管、督、导”一体化共向合力的督导运行机制。以中小学校综合目标考评为抓手,着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效果达标率、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综合素质合格率、体质健康合格率、中职学生就业率均达标准。2011年我区普通高考上线率为 89.8 %(全国高考上线率平均为72%),重点本科上线率为14.8%(全国重点本科上线率平均为10%)。
(三)学生资助体系有了新的发展
不断完善覆盖各类教育的资助体系,建设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目前,我区已建立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积极推进重庆市“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试点”课题研究,不断营造社会捐资助学氛围。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落实,每年投入资金1100万元惠及2.5万名学生;推进落实普通高中学生国家助学金和低保家庭学生学费减免政策,资助面达50%,每年投入资金600余万元惠及5200余名学生;在进一步做好中职涉农专业全免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免费中职教育,每年投入资金700余万元惠及3900余名学生,中职资助全覆盖;切实做好高校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应贷尽贷,发放贷款1800余人次,贷款金额达1050余万元;加强社会捐助的统筹和管理,每年坚持开展“爱在南川〃爱心圆梦”、“唐仲英爱心奖学金”、“夏仕连基金会奖学金”等大型助学活动,每年社会捐助150余万元;把助学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教育活动丰富多彩,感恩社会、传承爱心、报效祖国成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启动“四把钥匙”,克服“大班额”突出问题,“解决子女就学难”
(一)“建”即加快城区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扩建城区学校10所,投资9500万元,新征建设用地343亩,新建校舍81812平方米。新增学生容量5400人。城区部分学校占地面积、校舍面积、办学规模成倍增加。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整合教育资源,改造、完善隆化职业中学老校区,建成南川中学分校,南川中学初中办学规模扩大1倍。
(二)“扶”即扶持薄弱学校的改造。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加快均衡发展。投入4049万元,改、扩建农村学校23所,新建校舍3.3万平方米,初步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3所;投入1152万元维修大有中学等27所学校校舍3.1万平方米;投入500万元用于义务教育学校装备建设。
(三)“调”即加强学校布局调整。根据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科学调整学校规划布局,使学校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四)“限”即严格规范招生行为,限制新生班级人数。从2010年秋期起实现了起始年级无“大班额”的目标。
三、实施“六大行动计划”,培养、照顾好全区1.1万名农村留守儿童
(一)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
2010年,投入资金4521万元,实施校安工程项目52个,维修校舍10.9万平方米,扩建校舍1.2万平方米,建成中小学塑胶运动场22块。累计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6所。
(二)实施农村幼儿园建设计划
2010年,我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 5 所,改、扩建民办幼儿园10所,全区幼儿园达89所,在园幼儿1.9万人,保教人员1100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人。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95%,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73%。近期区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市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将出台《南川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年—2013)年,计划投入上千万元力争三年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9所、城镇社区幼儿园6所,改扩建一批城乡公办幼儿园,确保全区每个乡镇有1所规范的公办中心幼儿园,每个街道有2所公办社区幼儿园。
(三)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培养模式创新计划
我区继续推广自创的“代理家长”、“寄宿之家”“还原教育”、“社区共育”等四种模式,在全区学校增设“亲情电话”100门、“视频聊天室”30间,为留守儿童亲情沟通搭建平台。着力实施好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4+1”培养模式项目,并在“思想政治、人格品质、心理情感、行为养成、身体健康”等“4+1”的基础上,增加培养“艺术特长、劳动技能”等“X”项目,形成“4+1+X”的培养模式,农村留守儿童的培养内容更加丰富,逐步形成了营造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六有”经验,即有固定的学习环境,有固定的生活条件,有固定的联系对象,有固定的心理疏导场所,有固定的家庭氛围营造的渠道,有固定的监护管护办法。保证了农村留守儿童“有书可读,有饭可吃,有苦可诉,有娱可乐,有家可回”,得以健康、快乐成长。
(四)实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共育计划
通过推行“代理家长”制、和“三进三同”相结合建立干部联系留守儿童制度、发挥“五老”作用等措施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共育机制。截止目前,全区建有“重庆奥美传媒留守儿童教育成长中心”1个,“渝电春苗之家留守儿童活动中心”2个,“博赛村级留守儿童活动中心”6个,以学校为依托的留守儿童活动室50间,以村(居委)公共服务中心为依托的留守儿童活动室100间,家庭教育校外辅导团开展家庭教育知识培训100场次。全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等6000余人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实行结对帮扶,做到了“应帮尽帮”。
(五)实施农村留守儿童营养健康促进计划
从2010年9月起,我区累计投入资金400多万元,保证每个农村学生每周食用3个鸡蛋,全区近1.1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全部受益。从2011年1月1日起,区财政预算资金630多万元用于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免费爱心午餐,各校通过维修食堂、增添设施等措施保障爱心午餐的提供。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区四大家领导均走进学校、走进村社、走进家庭看望、慰问留守儿童,给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
(六)实施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计划
做到校园安保四落实。一是机构落实,建立“五位一体”的校园安全新型警务体制。二是人员落实,全区落实了校园安全保卫支队人员11名、校警102名、专业保安407名。三是经费落实,区里投入近1000万元完成了学校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任务,学校投入近40万元,自行购买、使用防护装备。四是制度落实,落实了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制度、上(放)学等重点时段和治安复杂路段的“三见”制度、校园安全防范通报会商制度。开通农村留守儿童维权联系电话70余门。
第二篇:浅谈如何关爱教育留守儿童
让爱温暖每一个孩子
---------我关爱教育留守儿童的点滴做法
内容摘要:我认为如何关爱教育留守儿童,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是一个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关 键 词:共同
关爱
留守儿童
在农村小学从教十一年的经历,我认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难题。我所任教的陈邸小学,处在城乡结合部。许多学生的家长,随着打工浪潮远走他乡。“孩子在家上学,父母外出打工”的现实状况,让这些孩子因此缺少家庭的亲情温暖及良好的家庭教育。可是,爱是教育的基石啊!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缺失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更需要大家的关注。作为一名教师,我意识到应把关爱学生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用平等的爱去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那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怎样让这些孩子和其他同学一样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在学习和生活上关爱帮助留守儿童。
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关爱,拥有爱心的老师才能让学生信任。于是在平时的工作中,我给予那些留守孩子更多的关爱。无论课内外,我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期待。在生活中我无微不至地关心帮助他们,对其嘘寒问暖。当我得知班里的哪个孩子生病了,不舒服时,第一时间和家长取得联系有几次,学生家里的电话无法接通。我就将她们送到附近的卫生院治疗,付了医药费,并亲自送她们回家,嘱咐她们按时吃药,多休息。我经常开导留守的孩子:老师是你们的朋友,遇到难处时别害怕,及时地向我汇报,我会帮助你们解决问题的。
在学习上,我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指导帮助;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儿童天性和生活心态。我尤其注重哪些成绩差、生活习惯差的孩子。我们班的留守儿童陈雨,父亲在外打工,她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她比较胆大,懒惰,经常拖拉作业又不修边幅。她的学习兴趣不浓,喜欢我行我素,班上有些同学不愿意和她交往。针对这种现象,我经常和她谈心,循循诱导,并赠送给了她学习用品。看到她,衣着不整,头发凌乱时,替她收拾整理。她看到镜子里整齐干净的自己,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我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她的作业,并让同学们多多帮助她。渐渐地,她上课能认真听讲,能按时交作业了。我就及时地表扬了她。后来,她的性格变得开朗多了,学习也明显进步了。看到陈雨的进步,我感到很欣慰!同学们对陈雨的看法也改变了,也愿意和她玩耍了。我认为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会让留守儿童感到集体的温暖,陶醉在快乐和幸福之中,渐渐便对学校师生产生向往和依赖感,淡化化思念父母所带来的痛苦。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爱心在校园搭建快乐成长平台。
1、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该给予留守儿童充分的关注,不能歧视他们。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尤其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我针对部分“留守儿童”孤独、自卑、自弃等不良心理,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吴明,性格急躁,喜欢独来独往。每
次,我让大家分组讨论问题时,他总是一个人坐在位上。日子久了,他变得不合群,有时还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我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咨询等途径,规范“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引导教育他们要有爱心,要团结同学,遵纪守法。
2、我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活动,让爱传递。我班进行了“献爱心募捐活动”,组织学生为贫困的留守儿童献爱心。一首歌曲《爱的奉献》揭开了活动帷幕。同学用你一角,他一元,连同老师的几十元汇集起来的钱,为他们买了作业本、铅笔等学习用品。在这个个充满关爱的集体中,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温暖。
“父母亲节”时,我班开展“感恩父母”书信活动。王梅同学在给父母的信中写到:“爸妈,我很想你们,你们辛苦了!我的学习成绩不太好,老师和同学们都给我辅导了。班里的同学都很关心照顾我,我和李娜成了好朋友。我们经常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不让你们操心。年末的时候,你们早点回来。”短短几句,包涵孩子的真情。我让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不仅能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而且有助于沟通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在相互的交流中促进了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的不断升华。
三、和留守儿童的家长及其现任监护人密切配合,构建家校合一教育新理念。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是巨大的。我认为:学校家庭教育同步,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而这群留守孩子,缺失的正是来自父母的爱。于是,我便进行家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情况,与他们现有监护人进行交流,授予他们家教的方法: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监护人要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一定程度上满足。
我班有个孩子林奕,很喜欢看书。她经常和几个小朋友去新华书店看书,有时趁服务员不注意顺手牵羊,拿了几本书回来。我知道后,严格批评了她,并与家长沟通共同批评教育她。她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据了解,她喜欢画画,我送了她一本简笔画,她挺开心的。她的绘画作品,在六一画展中获得一等奖,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我知道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和期盼是任何亲情都无法替代的,我引导他们通过电话多和父母交谈。我定期和儿童父母联系,向他们反映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他们意识到虽在千里之外,但不能忘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当林奕同学亲耳听到远方父母教诲:“孩子爸妈很爱你,我们也想在你身边陪你,可迫于生计,不得不在外打工啊!你要听外婆和老师的话,改掉坏毛病。我会寄些钱回家,你去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吧。”她真切地感受到父母一直关爱着自己,她说:“妈妈,我错了,我改。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我很好,我会努力学习的,你们放心吧!”在我的努力下,远在他乡的家长们,能经常跟儿童通电话传递他们的爱心,鼓励孩子们积极向上了。
“勤俭节约是美德”。可是一些儿童的父母为了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经常寄钱回家。孩子的任性,再加上监护人宠溺,孩子要什么买什么,养成了乱花钱的不良习惯。我班的丽丽同学,觉得外婆做的饭不好吃,经常要到餐馆里去吃,一顿饭就吃要去十多元钱。我知道后,当着外婆的面批评了她,指出了她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挑食,铺张浪费的坏毛病。他若有所悟的说:“老师我错了,改掉这种不良现象。父母赚钱的不容易,要将钱花在刀刃上,不能随意浪费。”其他同学也表示要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努力做到勤俭节约。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好下一代,需要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让我们携起手来,让爱心凝聚起来,让爱温暖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走好成长路上的每一步!
第三篇:教育信息关爱留守儿童
教育信息:
通许县练城一中开展“三三活动”关爱留守儿童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营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近日练城一中紧紧围绕“建好、管好、用好”的目标要求,积极探索留守儿童爱心家园的长效机制建设,开展了“三三活动”,即“三知三多、三沟通”。三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知道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知道留守儿童的班级和任课教师情况;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多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里走访。三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托管人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任课老师沟通。此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练城中心校安文君
第四篇: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总结
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总结
杨店初级中学 2018年10月10日
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总结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必然要求,根据《驻马店市教育体育局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和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驻教基【2018】94号),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全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认真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现就开展情况作以下总结:
一、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学校十分重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全体教师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各负其责,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留守学生留得下、学得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现状。从调查中发现,多数留守儿童思想健康,自我要求严格,学习比较认真,也有成绩拔尖的,对父母外出持理解支持态度。有的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还有一定的自主自理能力。但总体来看,由于监护人绝大多数都是孩子的祖辈,他们中有的是隔代管护,过于溺爱,往往放任自由,管护工作难以到位;有的只重视生活上关照,放松了思想道德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有的由于老年人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对留守儿童很难管理。因而,一些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思想、行为、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了一些缺失。
1、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较差。
从调查情况看,在现实表现较差的名学生中,他们中的监护人绝大多数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能力给予帮助和辅导,形成家庭教育的缺失。
2、是个人性格改变,家庭亲情缺乏。
留守儿童正处在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由于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情感的沟通,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变得内向、孤僻,情感缺乏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南莫小学留守学生在座谈时,提到父母就伤心落泪。还有一名学生父亲外出打工一年只回来一次,母亲出走多年未回,孩子心灵创伤很大。不少孩子对自身变化、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虽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但也产生许多麻烦和冲突,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3、是行为有所偏激,价值观取向有所扭曲。
留守儿童一般自理能力较弱,部分人纪律松散,言行偏激。调查中了解到,少数孩子在家不听祖辈的教导,我行我素,在学校也时有不良行为。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管教不到子女,往往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这样容易形成孩子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很容易养成奢侈浪费的陋习。
4、是存在安全隐患,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农村留守儿童上学一般都由祖辈和其他人接送,祖辈的年龄都比较大,在接送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安全事故。也有少数留守儿童在家喜欢玩火、玩电、玩水甚至玩农药,如不及时加以制止和教育,容易引发重大事故,酿成悲剧。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出现安全事故的比例高于其他儿童。
三、关爱留守儿童做法
农村留守儿童的素质如何,是一件关系到未来人口质量、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决不能忽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此,关注留守儿童,促进其健康成长,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1、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学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学校的留守儿童,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并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2、建立代理监护人队伍,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根据“父母在外打工创业揪心,临时监护人教育闹心,社会关心教育担心”的社会现象,认识到营造良好的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家庭、学校、社会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作为第二监护人,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组建假日活动小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予集体的温暖。
四、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思考
虽然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工作进展还很不平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措施还不够完善,效果还不太明显,还需要继续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确山县杨店初级中学 2018年10月10日
第五篇:关爱留守儿童
关爱留守儿童
在这个寒冷的二月,我参加了“携手明天,共享成长”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游戏、课业辅导、家书手机短信送亲情、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同时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尊重了他们的人格。与孩子们的接触与交流,丰富多采的活动内容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让我更加理解了“纸上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的含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会体验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与感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展现自我绚丽的舞台,也是一次让大学生能投身社会、体验生活、服务人民的绝好机会。就从我们这次深入下车乡留守儿童的调研活动来说,了解到由于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导,时常想念他们的爸爸妈妈,以致有些孩子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心中不免一阵心痛。但是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能够努力学习,为了梦想而奋斗,我不禁又感到欣慰,为他们感到高兴。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只有真正的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才能在今后遇到挫折与挑战时,用自己在实践得到检验的知识与能力去解决它,克服它。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而那些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的人,是不可能有长远发展的。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如下:
一、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
三、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事就会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
首先,监护的“盲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而他们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其余的是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单亲监护型占49.5%。主要特点: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比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缺乏友爱等。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再次,社会环境存在不利因素。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
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极容易导致他们行为的失范,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
农村儿童也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如果对孩子的监控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使他们失去家庭的温暖和教育,其后果将不堪设想。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出现“断层”,因此,极易产生生活失助、学业失助、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现象,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反社会人格。
留守儿童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令人担忧。由于父母法定监护职责的缺失,临时监护人监督不严,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部分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不少留守儿童欺骗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更有的留守儿童有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违法违纪行为。
党中央正在大力号召新农村建设,这么多的留守儿童对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是极为不利的。他们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与帮助。令我们欣慰的,今年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与解决同等重要,也是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心在外务工的爱民措施,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呼吁层面上,应从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方面解决。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