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信息化考察情况报告
教育信息化考察情况报告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和全国第二次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教育信息化先进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扎实推进我县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工作,提高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10月11日,由政协副主任谢寒带队,我们一行六人到团风县考察了教育信息化装备应用情况,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基本情况
团风县现有102所学校,信息化装备安装到各级各类学校,校校人人能享受信息化便捷。特别是他们的许多创新性做法,扩大了网络信息化优势,盘活了现有的人力财力资源,破解了资金紧缺和教育均衡的诸多难题,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遵循了信息化建设的五个基本原则:
1、实用性原则:充分利用现在设备,避免盲目建设,保护教育系统的原有资源,最大限度满足实际需要。
2、易用性原则:应用系统采集B/S架构,全中文人机对话模式,打开浏览器后即可操作,方便简单。
3、先进性原则:采用当今最新和尖端的IT、通信、多媒体处理和视频会议等成熟技术,确保相当长时间内技术不落伍。
4、可扩展性原则:统一标准,因地制宜,对于空白教室,一次性按标准建设完成,对于已安部分设备的教室,分批改造升级,逐步达标。
5、可兼容性原则:系统遵循有关国际、国内标准,具有较高兼容性,能与现有系统进行完美衔接。
(二)实现了四大目标:
1、实况录制、直播、点播功能:安装1080P高清视频录像,录制视频格式为FLV格式,便于后期制作精品课程,满足在线直播、课后点播;录制文件可上传存储,满足师生课后观摩。
2、实现简捷易用互动教室:录播教室要以录播技术、大规模跨平台互动技术实现各录播教室实时互动。
3、实现良好的兼容性: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实现在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大屏幕多种观看方式,所有终端满足在移动、电信、联通不同运营商及全网络使用。
4、实现实时监管录(直)互动课堂教室的授权情况,管理平台可以对设备使用情况及各类应用软件,包括学校、教室、课表、教师、学生等应用的详实统计,作为开展教学督导和考评依据。
(三)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三大意义:
1、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它的建立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求,积极推动“专题课堂”建设,推广“一校带多点,一
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点开课率,提高教学点薄弱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2、教育信息化建立是实现均衡教育的重要抓手。校舍条件改善后,在教育教学设施配置和优质教育资源占有上,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仍不真正均衡,加强通过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能够进一步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实现城乡校际均衡发展。
3、教育信息化建立是解决偏远地区缺师少教重要措施。建立“在线课堂”搭建安装“一拖三”项目(1个主讲教室3所接收教室),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缺师少教,开不齐课的问题。
(四)实施了两大举措:
1、将全县所有学校网络服务职责,通过招投标承包给网络运营商,实现专业人员做专业事,要求网络运营商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网络,实现千兆进校园百兆上桌面。最后投标每年服务外包费为五十九点五万(59.5万)元。(此项经费从政府每年专项补贴、公用经费和薄改资金三个渠道筹措)
2、主播教室和分教室,由教育局组织招投标,每个主播教室投资约十万元,每个分教室投资约五万元,该县该项投资大约四百万元全部完成。(此项经费从政府每年专项补贴、公用经费和薄改资金三个渠道筹措)
二、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现状
我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05所(农村290),其中小学141所
(农村137)(含教学点37所),初中31所(农村28)(含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普通高中6所(农村3),理工中专1所,特教学校1所,幼儿园125所(农村122)。近几年来,我们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利用项目资金,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使我县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得以顺利开展。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及以上学校都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每所学校以10M-100M宽带接入了互联网; 农村偏远小学及教学点都配备了“班班通”设备,全县95%班级实现了“班班通”; 教师学生网络学习空间 “人人通” 应用工作正在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也在规划中。现有微机室87间、“班班通”设备2094套、录播教室3间、同步课堂3套,各中学和中心小学配备了视频监控设备,50所学校实现图书计算机管理。
虽然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与兄弟县市比,我县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依然非常薄弱:师生信息化学习终端设备配置率不到10%,早期的班班通设备严重老化,网络带宽严重不足,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还不完善,城乡校际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教育信息化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运维保障步履维艰。上级项目资金持续性不足,“全面改薄”项目明年停止,“教育信息化”项目配套资金难以落实,挤出用作信息化建设的公用经费也是杯水车
薪。2012年建设的900多套班班通设备急需更换,光这一项就需2000多万。全县2000多套班班通,2000多台计算机,200多所学校的网络,要保证正常运转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现状是维护经费没有保障,维护人员数量和素质均不足。项目资金规定用于建设,运维费用靠公用经费列支,往往捉襟见肘,设备坏了不能及时维修。信息技术人员,本来回来的大学生就不多,有的不愿干改了行,干得好的又留不住,造成现有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2、需求供给矛盾突出。随着认识的提高和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与管理效率,创新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师生日益增长的信息技术需求与相对落后的信息技术设备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矛盾。如互联网,过去拨号上网,现在千兆到桌面,网络带宽增长迅速。但同时,过去少数人上网,现在人人上网;过去上网只是看新闻、发邮件,现在上网下载、传大文件,看动画、视频,甚至高清,网络通道的狭窄如同现实中的中国交通一样,拥堵已初见端倪,网络供需矛盾突出。
3、学科深度融合不够。受限于资金、设备、软件、技术、年龄、资源、理念等问题,一些教师仍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在日常教学中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同时,面向学科教学的适用、好用、易用的教学工具和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匮乏,也影响
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改革的兴趣和信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
三、推进我县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建议
依据省厅“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指导模式,结合周边县市先进经验和我县实际,采用“政府主导、企业搭台、学校唱戏、师生应用、服务驱动”的市场运作办法,整体推进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具体建议如下:
1、通过招投标确定具有独立宽带业务和专业维护团队网络运营商,向企业出让县域内教育信息化运营权,企业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教育信息化项目运营维护。在协议运营期限内,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三通”网络建设及更新升级,城域网中心机房)与运营维护资金全部由企业投入(全县全覆盖预计需投入2000万左右),教育每年购买他们的服务,这样既能减轻政府和教育的投资压力,又能保证有专业团队为教育网络维护。
2、借鉴外县市成功经验,实行先试点后推广。对已确定试点的思源学校、实验小学和党政幼儿园的主讲教室,尽早完成装备任务,尽早实现直播、点播运行。待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评估可行后,再实现全县全覆盖。
3、试点完成后,分别在每个乡镇中心小学建立一个主课堂,各区域内小学(含教学点)建立分课堂,建立“在线课堂”项目,通过“在线课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解决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实时互动的有效实现,打通教学全过程,将师资力量优
异的中心小学的优秀教师的课堂,带给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有效解决偏远地区缺师少教开不齐课的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教育扶贫。预计需要建立主课堂13个,分课堂120个,估算要投入八百万元左右。这个项目可通过招投标让企业一次投入建成,政府分期偿还原则实现。
4、“在线课堂”先期开展音乐、美术、英语、写字、阅读等各科课堂同步教学,通过信息化手段满足全县中小学开足开齐规定课程的要求。计划每周每个主课堂送课不少于10节,每年送课将达400余节,大大缓解边缘学校专业教师的不足。
5、在开通“三通两平台”及“在线课堂”全覆盖之后,政府要有计划投入资金,或通过社会融资的方式,建设一批教师电子备课室。
6、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教师教育信息化技能应用培训培养的力度,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让绝大多数中老年教师也能够掌握和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
四、信息化建设产生效能
1、信息化应用后,可真正让边缘地区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真正均衡。
2、信息化应用后,通过直播课堂可有效破解边缘地区学校缺师少教的难题。
3、信息化应用后,可高清直播视频会议,有效降低会议成本。、信息化应用后,可将全县各个校园监控设施同步加入城域网,实行有效监管。
5、信息化应用后,可对城域网内网友传播不实消息、乱发帖子进行拦截,能有效实施舆情控制。
相信在政协大力呼吁,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我县一定能早日实现教育信息化大跨越。
第二篇:信息化考察报告
赴外地学习信息化考察报告
为了筹建省档案局数字化档案馆和更新档案展览陈列室,近日由省档案局赵海林副局长带队,办公室、保管利用处、电子文件管理处、科技信息教育处的相关人员参加,赴江苏、上海、浙江三省、市进行了学习考察。
此次考察目的明确,主题突出,准备充分,安排紧凑,成效明显,达到了预期目的。考察成员都觉得,这是一次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之行,大家感触颇深、收获很大。
一、基本情况
按照预期安排,我们先后考察了江苏省档案局、常州市档案局、上海市档案局、上海市浦东新区档案局、浙江省档案局、嘉兴市档案局等,与各局有关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大家加强了相关业务的沟通,也增进了感情。同时,出行人员严格执行安全和保密制度,未出现违纪事件,较好地完成了考察任务。
通过考察发现,在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方面江苏、上海、浙江三省市有着基本相同的建设经验,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电子文件中心: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是建立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对电子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管理,通过高速宽带通信网络设施相连接和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的超大规模、分布式数字信息系统,是电子政务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数字信息基础工程。三省市电子文件中心的建设成为所有党政信息资源、历史档案数字记录遗产的数据仓库,借助已有电子政务网络,成为架构在各个信息孤岛之间的桥梁和信息资源物流中心。“收、管、存、用”成为三省市电子档案中心主要职责。电子档案中心具体建设内容概括为“134”,即“一库三平台四中心”,一库:档案综合基础数据库;三平台:电子档案数据采集交换平台、电子档案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档案信息服务平台(网站);四中心:历史档案查阅中心、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中心、现行电子文件阅览中心、缩微备份存储中心。
(二)网络构架及安全:三省市档案局在网络建设上基本上是三个网络,第一是外网(internet网)是严格控制的;第二是内网,主要运行OA办公自动化,对外链接政务外网,可以直接链接江苏省政府门户网;第三是专网,主要是处理数据、加工数据的网络,对外信息发布审批通过网关控制。
三省市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都是对外采用等级保护和对内采用分级保护的制度进行管理,分别从人、场地、电源、防水、防火、防雷击等几个方面进行严格要求。具体网络安全方面,使用防火墙、网页防篡改、网络入侵检测、CA认证等技术手段,明确划分网络边界,严控使用范围。
(三)机房建设:在机房建设方面三省市档案局虽然都是旧馆,但机房的投入和建设下了较大的功夫,整个中心机房都在100多平米以上,数字采编加工间占地都在400平米以上。而且现在三省市都已经在新建的档案馆预留分配机房和信息化用房不少于1000平米。机房格局上为了减少负载采取了机房分开的办法,也就是将机房分为ups机房、专网机房、内外网机房及服务存储等三至四个机房,这样通过分机房有效解决了电压、网络及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在每个机房内安装精密空调解决调控温度。数据中心机房作为省档案馆核心要害部门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机房安全防范系统建设包括:出入口门禁控制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及入侵报警系统三部分。
(四)服务器、存储设备及系统集成:数字档案馆主服务器一般采用了SUN小型机,同时选用其他普通服务器做目录、声像、OA、备份等服务器。在数据的存储技术方面,他们采用了先进的SUN存储系统及磁带库脱机备份方式,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在数字化档案馆的系统集成方面他们普遍和国内大型软件系统集团公司合作研发出适合本局的管理系统,成功的实现了数字化档案的“收、管、用”平台。
(五)办公自动化(OA)政务系统建设:三省市档案局在OA系统的公文流转方面其实也是处在纸质和电子文件共存的现状下,要真正实现无纸化办公也难度较大,所以他们采取了OA系统连接市政府政务外网的办公模式,通常有些文件通过政务网就可以传输办理,这就引导大家逐渐使用OA的习惯。另外,他们在OA系统中增加了即时通讯、邮件管理、会议登记及综合业务办理等栏目,尤其在综合业务办理中包含了电脑设备报修、耗材的领取等业务,其他处室要有这方面的业务必须通过OA系统报到网络科技管理处(相关处室),得到网络科技管理处的确认后才会派人去维护。由于维护量太大,他们的维护都是采取外包的形式。
(六)标准规范的制定及科研项目:三省市档案局在标准规范的制定方面做的都是很好,他们在数字化规范方面制定了《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缩微胶片档案数字化加工》《照片档案数字化加工》《综合档案馆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数码照片归档与管理办法》《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数字档案馆建设标准规程》《数字档案馆(室)评估规程》等行业规范及办法;同时他们还在科研项目申报方面每年都在国家局有一个以上的项目成功申报。
二、主要收获
通过考察学习,我们觉得三省市在档案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档案文化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一是三省市信息化起步早,他们对档案特别是电子文体安全管理的法规、策略等举措,成效明显,值得学习借鉴。二是三省市同行正在进行的档案数字化、网络化工作,无论其思路构想还是运营模式,对我们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有启发,可以避免少走弯路,省去摸索的过程。三是三省市同行对档案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载体的广泛认同,对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给我们很大启发。四是“上海记忆”“浙江记忆” 工程全面实施,富有特色的档案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档案文化引领力、亲和力、影响力、竞争力显著增强,对经济社会、民生和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提升作用达到新水平。
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非常强的项目工程,是一个跨越空间的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主体是基于网络的共享数据库系统,它突破了馆与馆之间的物理界限,将分散在不同物理位置、不同载体上的信息联接起来,向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在线信息服务。数字化档案馆的主体是联接各省直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馆、室,所以我局在下一步建设数字化档案馆时应注重项目构架的搭建,将数字档案馆建设成为基于电子档案安全体系下的收集、管理和共享利用平台。我省的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省直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还没有开展本单位内部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的行成和收集仍延用老的管理模式,只有逐步走上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工作,才能为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对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还是存在一些困难,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强档案基础业务,根据自身条件逐步推进、逐步完善。
第三篇:信息化建设学习考察报告
京沪粤城市信息化建设学习考察报告
3月9日至22日,市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赵龙组织康巴什新区和东胜区有关人员一行10余人,先后赴上海、北京、广州、惠州等地参观考察数字城市建设、信息产业发展及城市智能化管理情况,并专程前往山东东营、甘肃兰州调研了城市一卡通应用情况。
随团学习考察期间,亲眼目睹了京沪粤数字城市建设的巨大成就,亲身感受了这些城市“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其发展思路之新、经济实力之强、信息应用之广、文明程度之高,无不使我受到极大的震动,不仅找到了思想认识、工作思路、发展措施等方面的差距,也激发了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搞好数字新区建设的强劲动力。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此次考察的京沪粤等地,都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早,整体发展水平居国内领先位置,从宏观层面看,信息化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适应,同时又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微观层面看,信息化在各行各业各领域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应用,应用效益比较突出;从组织层面看,信息化普遍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建设资金得到了充分保证;总体来看,北京、上海、广东均已初步构建起数字城市的基本框架,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居GDP主导地位,城市管理智能化应用水平较高。
上海:上海的信息化主要发展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平均水平。目前,上海97%的街道拥有社区政务管理平台,覆盖市、区、街道三级的电子政务网络已基本形成。信息化以平易近人、善解人意的姿态为市民提供贴心、周到的便民服务。比如在徐汇区,GIS综合平台如同一张电子地图,只要你输入有关地址信息,包括道路、人口、法人的分布,都能很快显现出来,这比起传统的文字描述,不仅直观,而且更有说服力。
近些年来,上海在普及信息化、信息化惠及全民等方面也作了很多努力,比如由政府出资推动的“百万家庭网上行”、百万“市民信箱”、付费通等,让上海市民充分体验到了数字化带来的便捷。在徐汇软件产业园区和大场动漫衍生产业园区,据介绍,信息及信息服务相关产业产值占GDP总产值达70%之多。“信息产业是低耗低排高附加值的产业,是真正的低碳产业,具有‘井喷’效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迅猛发展。”徐汇软件产业园区杨秋萍主任如是说,她也是鄂尔多斯市政府信息化发展专家顾问。
2010年5月,上海将举办全球瞩目的世界博览会。此次世博会,以“城市”为主题,信息化水平的展示将是上海世博会的重点和亮点。“通过3G视频点播,了解世博会的最新信息;在世博会景区,只需出示预先在网上订购的二维码门票,即可进入世博园区;在景点游玩,打个3G视频电话,让远在他乡的亲朋好友感受到世博会的精彩;游览了一天,来到世博会纪念品数字超市,用手机摄像头拍下纪念品的二维码标签,手机上立刻出现对应的单价、规格等信息;来到收银区,刚刚选好的纪念品已经被包装得整整齐齐;在手机上按下‘付账’,费用就自动从手机钱包里扣除„„”
总之,“数字上海”引领和支撑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构建起上下游的垂
直产业链,带动与信息相关的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管理的数字化,使上海逐步从信息港走向智能港。
北京:“数字北京”给市民带来高效便捷的数字化生活,在市民出行、购物、娱乐、医疗、教育、就业等方方面面,带来实实在在的方便和快捷,信息技术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医疗保健方面,全面推行的社保卡工程,推进医保实时结算、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服务功能集成,医疗费用报销等事项办理周期从过去几个月缩短至几十秒。交通出行方面,公交“一卡通”发卡量超过2500万张,可以用于乘坐公交、地铁、出租,轨道交通实现了“一卡通、一票通”。购物休闲方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北京网民开展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络炒股、旅行预订的比例分别为34.8%,27.6%,14.6%和10.2%,显著高于26.0%,22.4%,10.4%,4.1%的全国平均水平。教育就业方面,完成“校校通”工程,全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22万多台,学生平均每10人拥有一台计算机,专任教师平均每两人使用一台计算机。全市中小学生每人免费发放学生IC卡,不仅具有电子学籍管理、市政交通一卡通功能,还可以在图书馆、计算机房、门禁考勤、食堂、自助设备等场所使用。建设了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劳动力市场等应用系统,与全市所有市、区、街道300多个就业服务和管理机构和全市1000多家就业服务单位一起互联互通,构成一个就业服务网络。公共事业服务方面,银行卡发卡数量超过7000万张,设置各种缴费终端6000多台。“数字北京”缴费通终端布设3000多个,可通过网络、电话、自助终端、服务网点四种方式,代缴通信、宽带、有线电视、电费等40多项费用。政府服务方面,一是全面实现网上政务公开,网站已成为政务公开的主要渠道之一,新闻发布会、行政收费、行政执法职权、政府采购招投标、人事任免、公务员招考等9类信息,在“首都之窗”实现了100%公开。二是政府在线办事,全市2339项行政办事事项中,除涉密事项外100%提供了办事指南服务,近3000张业务表格可以在网上提供下载服务,实现网上申报、状态查询、结果公示等深层次服务的办事事项约1200项。农村信息服务方面,全市农村已建立了集上网、信息服务、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各类信息服务站点3955个。首都图书馆面向农村居民加工整合的信息总和超过10TB,包括电影、电视、戏剧、歌舞、讲座、电子图书等。
广东:考察团重点考察了广州“数字市政”建设情况。广州市市政园林局于2004年7月正式启动 “数字市政”工程。在“数字市政”信息系统管理大厅内,一个巨大显示屏上清晰地展示了一幅广州市的电子地图。工作人员只要在外面的操作间里轻击鼠标,在这幅地图上面就可以深入看到各类地下管线的立体模拟图、道路地形图、截面图等图形,进一步还可以详细查看城市路网、管网等市政公用设施状况资料和相关的管理信息。广州“数字市政”信息系统建立之后,使许多市政建设、管理、抢险等遇到的难题迎刃而解。以前,自来水公司当接到自来水管爆漏事故之后,往往需派人找图纸或现场摸查一番,才能确定关闸位置,因而影响了抢修。而“数字市政”却可以在数秒之内为抢修人员确定应对哪个闸进行关闭,事发点影响范围多大,将抢险时间缩短,减少造成的损失。另外,在通信、煤气、电力等管线铺设与抢险方面,“数字市政”也可以提供强大的支持和协助。目前“数字市政”已集合了数万份全市自来水、煤气、道路、桥梁、排水管线、园林绿化等专业图纸及数据信息,具备了数据存储、信息共享、信息展示、服务访问以及安全保护等各项业务功能。
惠州市开发完成了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包括地籍管理、建设用地、征地管理、土地储备、土地交易管理、土地利用规划与耕地保护、测绘管理、矿产资源管理、领导决策支持、信息发布等共13个子系统。启用以来95%以上业务在该系统中实现,在触摸屏、大屏幕、互联网可查询各项业务的办理情况和结果。
二、考察启示
(一)良好的机制是搞好信息化工作的基础。
京沪粤在成立工作机构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工作机制:由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总体决策与协调,信息委(办)负责规划、督查与指导,市直相关部门承担各项具体任务。这种机制做到了既统筹协调,又明确分工,体现和代表了目前国内信息化工作机制的主流与方向。同时,还普遍建立了信息化项目审核与管理机制,一般由信息委(办)会同发改、财政部门,对政府投资的各类信息化项目进行审核,统筹了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有序进行,这也是从源头上制止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的一个有效办法。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很多地方一开始将信息化推进简单地理解为领导重视、资金投入等问题,而忽视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使得信息化越往前发展,机制就越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一些城市在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网络建设之后,各项系统的软硬件水平都已达到很高,但很多系统的应用效益一直很难提高,专家分析后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性原因,在于缺乏科学顺畅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各部门都从局部利益出发,大量开展盲目建设,导致资源不共享、标准不统一,甚至出现了信息寻租、资源寻租等问题。目前,新区虽然已初步建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电子政务工作机构,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在工作机制和体制上都存在不少问题,信息化机构职能薄弱、人员不足、机制不顺的问题比较突出,对信息化项目的审核管理难以到位,导致信息化工作时松时紧,缺乏自发性与长效性。我们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与教训,就要在信息化工作起步之初,高度重视良好机制的建立,理顺关系,明确机构,变“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为今后新区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二)统一平台、整合资源是推动信息化发展的有效模式。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以行业、部门领域为限的现象,甚至在各个信息系统之间人为地设置了很多封闭与隔离,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共享,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广州早在1996年就启动了电子政府的网络互联平台和信息交换平台——政府机关互联网络交换中心的建设。到目前,该中心已经建成,具有与33个千兆(1GB/S)局域网、330个百兆(100MB/S)局域网、l06个2兆(2MB/S)广域网互联的能力和完备的网络管理功能。实现了上联国家、广东省,下连各区、县级市,并延伸到街道、居委会,横向连接市属各部门和公众网络的机关互联网络交换中心,形成了一个具有多媒体传输能力的广州市政府机关计算机城域宽带网络,对广州市政府信息化进程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数字北京建设过程中,在整合现有资源、打破条块分隔等方面进行探索,在全国率先进行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的建设与整合工作,并组建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跨行业、跨部门整合利用政务信息资源,可谓开了全国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工作之“先河”。
实践证明,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网络平台数量越少、整合程度越高,就越能节省投资,网络的维护与管理越集中,就越能实现资源共享,越能提高建设效益。信息化要持续发展,统一平台、整合资源是最基本的推进模式。新区建制不久,百业并举。一方面,财政与社会
性资金对信息化的支撑能力十分有限,而另一方面,不少部门和单位仍然热衷于建设各自独立的网络平台,形成新的“数字孤岛”,这是影响新区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遵循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统筹考虑,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标,充分整合现有各类资源,分层次构建统一的平台,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促使信息化工作健康地发展。
(三)要用新思路新办法来解决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
认识、资金与人才是推进信息化发展的三大关键因素,也被称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三大瓶颈性因素。认识跟不上,信息化无从谈起,有了正确的认识,没有资金就没法开展项目建设,而项目建成后,日常的使用与维护跟不上,信息化就不可能产生效益。
京沪粤信息化建设之所以走在全国前列,既与当地的经济实力有关,也与他们在工作中善于创新,较好地解决了认识、资金、人才三大制约因素有关。新区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这三个因素仍将是制约新区信息化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与做法,新区要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模式,运用市场化手段,吸引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IT企业的合作,引入咨询与监理机制,借助外部力量开展工作。同时,将信息化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和个人发展结合起来,想办法调动部门信息化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主动性。
三、推进数字新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通过此次考察学习,我强烈地感觉到,信息化不再只是一种发展趋势,已经在深刻地改变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任何一个地区要获得发展的后发优势,信息化是一个重要的制高点。新区信息化工作起步晚,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差距很大,这种差距不仅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关,表现在资金投入、技术保障与人力资源上,更与全社会的信息意识相关,表现在思想认识、工作机制与外部环境上。当前,新区已启动数字康巴什建设工作,要紧紧抓住“三年大建设、三年大变样”战略机遇,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发展,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工作目标与思路,缩小数字鸿沟、实现“信息惠民”,改进公共服务、实现“信息强政”,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信息兴业”,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崭新的发展空间,使信息化在服务“建精品城市、创文明新区”的实践中切实发挥应有的效益。
(一)信息惠民:围绕贯彻国家信息化战略之缩小数字鸿沟战略行动计划,突出以人为本,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着力解决好公共服务延伸到基层,让社会大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问题,实现信息服务均衡、优质、高效发展。
1、三网融合试点。积极争取国家三网融合试点,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进程,搭建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廉、高速带宽的多媒体信息通信网络基础环境,加快解决信息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市民群众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得信息服务。
2、无线城市建设。利用Wi-Fi、WiMAX等无线接入技术和3G通信技术相结合,构建具有易用性、移动性、便捷性的城市新信息平台。面向居民提供各种无线服务,逐步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安全、方便、快捷、高效地获取综合信息、替代通信、生活
辅助、企业运营支撑等多种服务,不断创新产业服务模式,优化新区商业、商务、创意、休闲、旅游等环境,提升新区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3、城市一卡通系统建设。与鄂尔多斯市民卡公司对接,启动市民卡发放工作,同时不断拓宽应用领域。规划、建设、信息化等部门要制定出台智能建筑设计规范和居民生活用水、电、气、暖等一卡通标准,并尽快实施。
4、计量供热改革。贯彻国家节能减排降耗战略,参照甘肃榆忠县(建设部试点)做法,在新区推行计量供热,并与一卡通有效对接。
(二)信息强政:围绕贯彻国家信息化战略之电子政务战略行动计划,结合城市管理水平和能力提升要求,突出电子政务体系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增强电子政务整体效能,促进政府实现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监管有力、服务到位。
1、办公自动化系统。着力加强培训,推进应用。同时将系统应用绩效纳入部门实绩考核内容,建立系统应用长效考评机制。
2、门户网站深化设计。从信息公开、在线服务、公众参与三个方面加强网站深化设计,开发有深度应用。同时要建立健全内容保障机制。
3、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积极与市信息办对接,做好系统需求调研、部署、培训等相关工作。通过完善系统建设,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规范行政审批建设的业务和技术标准,打破信息孤岛,整合形成统一的行政审批服务平台;促进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服务水平;整合行政审批资源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为最终实现跨部门联动“一站式”审批打好基础。
4、公务员学习培训系统。建设公务员在线学习系统,注重能力本位培训,形成长效学习机制,使公务员的管理目标、政策措施都围绕发挥每个人的能力设计、运作,从而做到各尽所能、才尽其用,促进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
(三)信息兴业:围绕贯彻国家信息化战略之电子商务、网络媒体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关键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等战略行动计划,促进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有效应用。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为手段,提高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促进服务水平提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编制数字新区实施方案。以《数字鄂尔多斯总体规划方案》为指导,制定出台新区数字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数字康巴什建设总体目标、具体任务和项目内容。
2、地理空间基础信息系统。新区地理空间基础信息系统是“数字康巴什”建设中其他专题信息空间定位及分析的基础系统,为相关部门提供多方位、多层次、多专业的最新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并充分发挥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使城市发展趋势分析信息化和科学化。近期着手各项前期筹备工作。
3、城市地下管网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对城市各类管线(供水、热力、煤气、雨水、污
水、电力、电讯等)的集中可视化管理。作为数字新区的开局之战,近期将完成技术设计方案评审认证,积极着手项目实施各项具体工作。
4、规划信息服务业园区。按照《数字鄂尔多斯总体规划方案》总体部署,将在新区重点打造信息服务产业,带动与信息相关的二、三产业发展。要在企业发展软环境上做大文章,以确保引得进、留得住、养得大。
第四篇:枣庄妇幼保健院信息化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
一、引言
为进一步学习和借鉴外地医院先一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我院组织信息化实施小组成员的同志,于2012年2月29日赴枣庄市妇幼保健院进行综合考察。考察组在谭院长带领下,就其院医护工作站及电子病历等系统的实施运行情况进行学习考察。经过学习考察对其院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有了直观、深入的认识,感受颇深。
二、感受被考察方信息化建设
1.基本情况
枣庄市妇幼保健院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一所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编制床位500张,实际开设床位800张,职工800人,年收入1.4—1.5亿元。枣庄市妇幼保健院采用东软公司的医护工作站及电子病历等系统1年多来,分次分批上线了 HIS系统、绩效管理系统等系统,据院方反应该系统运行情况基本稳定,能满足其院日常管理需求。
2.该院信息化建设
经考察,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根据其实际和发展的需求,其使用东软公司的信息化系统分以下7大功能部分:
1.HIS系统(医护工作站等基本管理功能)
2.LIS系统(去年10月份上线)
3.PACS系统(去年10月份上线)
4.电子病历系统(制定严格的病历标准,使之规范化)
5.财务管理系统(住院收费管理、门诊收费管理、门诊划价管理、绩效管理等)
6.合理用药
7.人力资源管理
3.该院管理系统的特点
在组织管理方面,该院在信息化基础建设、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网络服务建设方面统筹规划、科学设计、投资到位、合理建设、统一管理、努力实现医院信息系统的全方位实施。该院领导高度重视其医院信息系统的上线规划,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领导组织与管理机构,科室职能与人员职责明确,医院与软件供应商合作紧密。
在日常管理运行方面,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信息化建设项目,统一开放接口,尽可能减少软件系统的冲突,实现数据与功能的兼容,并能保障后期维护与升级。据院方信息管理负责人反馈:“统一接口是实现信息化兼容的必要条件”,并提出了一些合作协议的必要条目。
在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前期准备工作中,该院认识到医院信息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准备工作的好坏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整个网络升级计划的顺利进行和流畅使用,对整个医院的网络规划起决定作用。该院的机房建设处于中游水平,配置有8台高效企业级系统服务器及一台中心交换机,双路供电,大型电池贮电,保证整个医院网络畅通,数据安全。
三、分析被考察放信息化艰涩,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从总体上讲,枣庄市妇幼保健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得好,这些成功实践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1.超前的思想意识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按照本院业务需求的特点,重视信息化管理和制度的配置建设,为信息化持续发展提供健全的保障机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多项信息管理项目,使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保证建设与应用有效连接。
2.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工作的起步阶段,该院领导层高度重视系统的上线与实践,成立临时的实施小组,遇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信息系统建设的顺利和成功。
3.重视提高全员信息化素质该院在上线初期,对全员职工进行系统的信息化培训,限期达到有关标准,同时,该院高度重视自身人才素质培养,积极做好人才储备和技术储备。
四、学习被考察方信息化建设推进策略,加速我院上线速度
医院信息化成功推进的关键是软件的应用,而软件的稳定运行又离不开良好的网络硬件环境。结合我院实际,建议着重加强以下方面:
1.加强信息化领导小组职能,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按照我院实际
业务需求,重视信息化管理与系统建设,制定符合我院实际的系统项目的特点与要求,为信息化持续发展提供健全的保障机制。
2.在医院现有的软件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做好机房建设,强化医务人员使用电
脑、网络和处理电子信息的能力。
3.完善基础设施后,医院信息系统项目的引进要循序渐进,可先建立医护工作站,并
在全院运行平稳后再依次进行其他系统的上线,如此分批进行,保证项目是“以点带面”的稳定实施。
四、总结
通过此次参加对枣庄市妇幼保健院信息化建设的考察,切身感受到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的主流趋势,是把握医院管理未来发展的契合点。信息化是一项高科技产业,如何做好信息化,将其融入日常工作管理项目中,是现今医院高效、稳定发展的关键。
第五篇:教育考察报告
教育考察报告
整合 · 提升: 从新理念到新实践
——赴海林市子荣小学教育考察报告
一、前言
2015年9月22日牡丹江市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的全体成员在王伟主任的带领下,赴海林市子荣小学、海林二中两地,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教育考察活动。海林市给我们留下美好回忆,参与中小学校长论坛,参与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和学校的考察活动,又让我们领略到海林市中小学名校长的风采和办学的高端水平。
海林市子荣小学优秀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上,听取三位优秀校长们对教育的解读,感受到他们对教育事业浓烈的情怀,对教育本质深刻的理解和对未来教育的高瞻远瞩,“有热度”、“有深度”、“有高度”这种感觉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回想自己的校长生涯,对照自己的办学实践,顿感差距之大,内心的撞击是强烈的,这种撞击不仅仅是因为办学水平的差异,更源于自己办学理念的落后和肤浅。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为有必要对自己的办学理念进行一次重新定位,通过梳理、整合,提炼、提升,以实现学校在新理念指导下重新启航,快速稳健远航的愿景。
二、考察活动及感悟一天的教育考察活动共分为三部分:
(一)海林市子荣小学校长论坛
中海林市子荣小学校长论坛由大课间操展示、王校长对学校教育管理的解读、艾校长对大课间操的设计排练成型等一系列的讲解,孙校长以《信息化时代下的教育变革》为主题,三位校长进行了论坛发言,参与论坛,分组讨论,最后听王伟主任总结点评,让我们了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教育的深度影响。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信息化教育”,什么是“信息化校园”,让我们感受到科技改变教育,科技创新教育,以及在“信息化教育”引领下“智慧校园”出现的必然趋势。
通过论坛,也让我们认识到信息化教育带来的诸多挑战和问题,让我们在兴奋地迎接信息化时代到来的同时,也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正如陈玉琨主任所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息化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教育的某些方面,是革命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信息化在推动教育变革的同时,带来的挑战和问题是我们必须理性对待的。正如汽车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不能因为一时堵车而丢弃汽车。这个精辟的比喻令人记忆犹新。
(二)海林市中小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及感悟
教育考察期间,我们集体参与了海林市中小学优秀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听取了几位优秀校长的办学思想汇报发言。
几位优秀校长的教育思想从不同角度对教育进行了阐释,让我感觉到在中国基础教育这片热土上,有一大批对中国教育忠诚的捍卫者,有对中国未来责任的担当者,有对精神信仰的积极引领者,有对心灵的深情呼唤者,有对智慧教育的热情开启者,有对美丽教育的辛勤撒播者,有对学生个性的积极张扬者,其中三位校长的教育追求令人敬仰:
1、海林市子荣小学学王校长的《做有信仰的教育》,让人感受到王校长对教育的强烈情怀和高度的责任感,他把尊重人、关怀人、发展人、成就人作为他的教育追求,把“关怀教育”(关怀生命成长)作为她的核心价值追求,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教育画卷,她的心目中,有对教育独特的理解,那就是教育必须立德树人,必须让学生有生命尊严,教育必须能够提升国家与民族的尊严;她的心目中,有理想的学校标准:那就是学校必须致力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必须确立道德的核心地位。学校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教育的价值追求;她的心目中,有对理想学生的描述:有敬畏之心,有富足完善的精神世界,有自主发展的意识及能力,拥有强健的体魄。她的教育追求中,还有理想教师的描述:关爱学生,有仁爱之心,能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在单纯朴素的教育生活中体会幸福等等,她不仅设想了,而且真正实践了,她的关怀教育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感悟到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育的实践既需要热情投入,更需要冷静理智、寂寞和坚守。
2、海林市二中李校长以《还师生完整的教育生活》为主题,赢得满堂喝彩,他从对教育本质的深度思考入手,对现实教育进行冷静、理智的批判,浮躁、功利、短视已成为当下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教育的目标与追求忽视生活,教育的内容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育途径与方法脱离现实生活,教育过程与评价远离生活,学业负担出现倒挂现象,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分析问题之后,有了李校长的“还原理论”,并且有了他坚持不懈的教育实践:加强文化建设,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挖掘学校精神文化,打造生态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提升教师思想境界,以政策激励促进师专业发展,关心教师身心健康,丰富学校精神文化生活,在打造教师丰富精神世界,文化生活和事业成长平台的同时,追求有质量的、有幸福感的学生教育生活。首先是让德育回归生活,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生活化教育环境。
我认为:李校长的教育追求是坚定的。对现实教育出现的问题,他不是一个冷嘲热讽者,他有对教育的理性批判,更有对理想教育的执著追求。罗曼·罗兰的话:“我看透这个世界,但我仍然热爱它”,正是何勇校长教育追求的智慧和勇气。他说:“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如果说种子意味着希望,愿景,那么岁月就是坚守,就是意志,作为一个承担文化传承和培养民族振兴人才重任的教育者,应该从使命感的高度坚定教育信仰,执著地走下去。他的理性思考,他的教育追求值得学习。
(三)学校考察及感悟
本次海林之行的第三个内容是考察学校。我们一共考察了两个知名中学,分别是海林市子荣小学,海林市二中。
作为牡丹江市周边发达地区的知名学校,多数学校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有丰富的文化传承,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一流的教学资源,有优质的教育水平。在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引领着中国基础教育的方向。以海林市二中为例,谈谈我的感悟。海林市第二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始建于1970年3月,1997年9月与海林市第四中学合并,是全国第二家远程教育示范校,黑龙江省一类学校,黑龙江省绿色学校。多年来,学校精心培育,倾力打造,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校现有教师13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高级教师35人,一级教师59人,牡丹江市骨干校长2人,牡丹江市骨干教师11人,黑龙江省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4人,牡丹江市学科带头人1人。师德高尚、工作高效的教师群体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和学校可持续发展。
海林市二中人秉承坚韧执著、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主体、张扬个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根本宗旨,以建人民满意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健全管理机制,优化育人环境,强化师德建设,培植学校文化,以深厚的内涵濡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针对当前教育实际,提出了“为国家民族未来负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和“笃志、笃厚、笃学、笃行,让责任成就人生”的育人理念,强化责任教育,实现质量发展、精细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以管理优势、队伍优势走在教育教学的前沿。自1999年起海林市第二中学中考屡创佳绩,先后有胡伟、范晓磊、林涛、姜龙翔、林静婧、孙月娇、艾晨等同学夺得全市的中考状元,升学率屡创新高。智慧在这里生长,生活在这里充盈,素质在这里提高。学校以先进的办学理念,规范科学的管理,突出的办学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先后获得“牡丹江市规范化初中”“牡丹江市双全学校”“牡丹江市文明单位标兵” “黑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海林市教育教学标兵单位”“海林市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牡丹江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如今,海林市第二中学全体教职工在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致力于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向着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与品位的目标迈进,为实现海林二中跨越的和腾飞而努力奋斗!
⑴执信中学是一所有丰富人文底蕴的百年老校,历史积淀深厚,学校重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重视人文情怀培育。
⑵德育方向,开展丰富多彩教育活动。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建设。学生们精神饱满,乐观进取。
⑶校园文化丰富,体育艺术活动多姿多彩,社团组织众多,注重学生特长培养。
(4)书香校园特色浓郁,教学管理细致到位,注重校本课程开发。⑸注重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国际交流活动丰富。
⑹追求教育本色,不华丽、不媚俗、务实沉静、不事张扬、朴素大方。
三、反思与追求一天的考察活动尽管很忙碌,很紧张,但收获是丰富的。考察的海林市是经济发达市县,考察的学校是牡丹江市知名一流的中小学,而我所在的林口县个经济欠发达县,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比性,但是发达地区一流名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实践给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应该是未来林口教育,尤其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方向。
通过参与论坛、考察学习,让我对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教育怎么做、今天如何当校长、今天怎样做教师等诸多问题有了较为明确清晰的认识。通过考察学习,我认识到校长的领导力对一所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好校长的标准我认为至少应该有清晰、科学、务实的办学理念;因该有忠诚事业,不为名利所累的教育情怀和坚守精神;应该有科学民主的管理思想;应该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学识,开朗的性格,顽强的意志等等。
通过考察学习,我强烈的感觉到做教育不能浮躁,不能功利,不能短视。教育的追求不能仅仅体现在一张张高校录取书上,不能仅仅是“升学率”的攀升,应当让教育回归本色。教育应该为学生终身幸福负责,应当为学生人生幸福奠基,为社会进步助力,为民族富强蓄势。教育应该培养能够承担社会责任,担当民族大义,为国家民族未来负责的公民。培养人格完善、心态阳光、体魄健壮、知识丰富、能力多元、善于创造、有家国情怀、有高度责任的公民。同时我也在思考: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认为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应当追求“适合”,不能“迎合”!
通过考察学习,我认识到培育有文化的学校教育,应当成为校长的追求。没有文化的学校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而培养有责任感的高素质公民,应当也必然是现代教育的命题。这种责任教育就是要培养对自我、对家庭、对同伴、对集体、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强烈感情。唯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我们的每一个家庭才会和睦幸福,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爱心、文明和谐,我们的国家才会真正走向繁荣富强,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才会轻盈而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