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
青州市黄楼镇阳河小学 李红香
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
对于安徒生的童话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安徒生及其作品近百年来在中国有广泛的影响。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从幼儿时代就对安徒生的童话有所了解,今天学习安徒生的童话他们会感觉有些浅近,因此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给学生一个新的视角,激发他们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同时,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在阅读中能通过自己感悟品味出作者所蕴含的对穷苦人民的 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2、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美丽的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想象。借助语言文字,通过自读感悟,感受小女孩美好的幻景,体会其所面临的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3、情感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借助幻灯片精美的画面,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体会小女孩命运的悲剧,社会的不公,从而产生高兴------悲伤------悲愤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教学策略:
1、教学重、难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2、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借助精美图画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悟重点语句,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
3、教学准备: Flash动画歌曲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师: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上课,老师特别高兴,想放一段歌曲给大家听,想听吗 ?播放《火柴天堂》。(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听吗?这首歌讲述了 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屏幕出示),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课件展示问题)
2、读后全班交流。
三、品读课文中擦燃火柴的部分。
过渡:师:小女孩又冷又饿,孤零零地一个人蜷缩在墙角里,在临死前擦燃了手中的火柴。请同学们再快速读课文,想一想: 小女孩几次擦然火柴?每次看到了什么?(课件展示问题)(1)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2)全班交流。
生1: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大火炉。生2:第二次擦燃火柴看到了烤鹅。生3:第三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圣诞树。生4:第四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奶奶。
生5:第五次擦燃火柴看到小女孩和奶奶一起飞走了。相机板书: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飞走了(3)大屏幕展示小女孩幻想的图片。师: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把感受深刻的地方多读几遍,画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课件展示读书要求)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句子并作批注。师巡视指导。(2)小组内交流自己画出的语句及感受。
(3)结合具体的语句全班汇报交流,感受女孩命运的悲惨。学习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
师:我们一起交流大家画出的句子以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师:屏幕展示大火炉图片
生:“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小女孩犹豫了一会儿,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才抽出了一根火柴擦燃了。
师:小女孩为什么犹豫?
生:因为火柴是小女孩家的经济来源,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她舍不得擦燃火柴。但是她冷极了,最后鼓足了勇气擦燃了火柴。
师: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指导朗读,读中体会小女孩擦火柴时的犹豫不决和勇气。(通过读、议体会小女孩矛盾的心理和激烈的思想斗争过程。)生:“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多么舒服啊!”从这句话我体会到小女孩非常寒冷,渴望得到温暖。
师:此时小女孩的心情怎样?
生:感情朗读,体会小女孩看到火炉时的高兴喜悦。生:“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从这句话我体会到小女孩此时很失望。
师:为什么?
生:因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小女孩又回到了 残酷的现实中。
师:是啊,此时小女孩非常失望,谁能把小女孩的失望的心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指导朗读,感受火柴灭后小女孩的难过失望。
指名朗读这一整段,分别读出小女孩敢擦火柴的勇气,读出火柴光艳的奇异,读出小女孩面对温暖的大火炉的喜悦的感觉,读出火柴熄灭回到现实的冷酷无情。
(在读中感悟小女孩渴望得到温暖。领悟作者的想象描写完全基于现实,十分合理。)
师: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小女孩为了把火炉留住,她又擦燃了一根火柴。
学习小女孩第二次擦燃火柴的段落 出示画面,体会情境。
生:“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从这句话我体会到小女孩很饥饿,很想吃到食物。她快饿晕了产生了奇妙的幻觉。
师:什么奇妙的幻觉?
生:小女孩看到烤鹅向自己走来,眼看就要吃到它了。师:指导朗读,把小女孩幻觉的奇妙读出来。(通过读和议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性和合理性)
师: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得墙,小女孩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时她看到了一颗美丽的圣诞树。
学习小女孩第三次擦燃火柴的段落。出示画面,体会情境。
生1:“这一会,她坐在一棵美丽的圣诞树下。〃〃〃〃〃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他眨眼睛。”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小女孩很痛苦,她希望得到欢乐。
生2:小女孩希望像富人家的女儿一样在圣诞树下过快乐的圣诞节。
指名读文,再现情境。
师:火柴又灭了,为了把圣诞树留住,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会奶奶出现在亮光里。
学习小女孩第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出示画面,体会情境
生:“奶奶出现在亮光里,〃〃〃〃〃〃就会不见的。”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小女孩很孤独,她渴望得到亲人的疼爱。
师:奶奶是世界上唯一疼爱她的人,如果你是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你会怎样兴奋地叫起来?怎样乞求奶奶把自己带走?
师:指名学生感情朗读,读出小女孩兴奋的心情和乞求的样子。配乐齐读。(通过不同学生的朗读,进一步感受小女孩的痛苦与孤独和她的可怜,催人泪下。)
师:这时火柴又灭了,小女孩为了把奶奶留住,她赶紧擦燃了一大把火柴。
学习小女孩第五次擦燃火柴的段落。再现图片画面,体会情境
生:“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小女孩死了,她死了就没有了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了。
师:小女孩真的飞走了吗?她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生:天堂。
这样的地方对于小女孩来说存在么?
生:这样的地方对小女孩来说是不存在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 师: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配乐齐读
(通过读、悟体会小女孩的命运的悲惨,体会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四、升华情感,深入理解课文
师: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美好的幻象?(课件展示小女孩的五次幻象)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寒冷 饥饿 欢乐 疼爱 幸福 师:火炉、烤鹅、圣诞树、亲人的疼爱对我们来说是很平常与普通的,对女孩来说却是渴望不可即的,同学们课文读到这里,你想说些什么吗?
生1:当时丹麦的社会太黑暗了,穷苦的劳动人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人情淡薄。人与人之间是金钱关系。
生2:小女孩太可怜了,我很同情她。
生3:小女孩的命运太悲惨了,她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她真可怜。
生4:〃〃〃〃〃〃
师:小女孩只有在幻想中才是幸福的,只有死亡才能摆脱寒冷,饥饿和痛苦。小女孩的命运太悲惨了,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真叫人憎恨)
(设计意图:为突破难点进行这一设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于的深切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五、布置作业
师:小女孩的命运多么悲惨,真让人同情,同学们假如小女孩来到了我们中间,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课下把你想说的想做的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六、拓展阅读
师:最后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书《安徒生童话全集》,希望大家像今天这样用心地读一读,一定会受益匪浅。
第二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模版]
《卖火柴的小女孩》学案
张庄联校新城小学路素芳
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不陌生的,因为安徒生及其作品近百年来在中国有广泛的影响。有的学生从幼儿时代就对安徒生的童话有所了解,但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时代离孩子们很遥远,她的生活对孩子们来说也是陌生的,因此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给学生一个新的视角,激发他们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同时,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在阅读中能通过自己感悟品味出作品所蕴含的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3.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使其对安徒生及其作品有初步的了解。课堂开始用安徒生创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背景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奠定情感基调。然后主要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和师生的交流,并借助课件来感悟文本,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激发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安徒生”。说说你了解的安徒生。
2、安徒生的很多童话故事都有他自己生活的影子。1848年,他到国外去旅行,在途中收到了一封信,要他根据信中的三张图片写一则故事。其中一张图片上画的是一个穷苦的小女孩,黄黄的头发打成卷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她手里拿着许多火柴,瞪大了一双可怜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着看着,双眼湿润了。他想起了自己要饭的妈妈,相依为命的奶奶,还有千千万万穷苦的儿童。想着想着,就提笔创作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童话世界里去。
二、初读课文,铺垫情感。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课件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师:你能用“课文先写„„接着写„„最后写„„”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生:课文先写大年夜,天下着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写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看到种种幻想;最后讲小女孩冻死了。
师:根据“先写„„接着写„„最后写„„”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吗?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你读了课文的感受吗?
生:不幸。
生:悲惨。
生:可怜。
四:解读不幸。
1、师:那么,课文主要描写小女孩不幸的是哪部分?
(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2、你能结合有关句子来谈谈你的感受吗?
学生自读勾画,随机反馈,教师引导感情朗读。
(1)“在这又冷有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2)“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3)“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4)“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照在她小小的身体上。”
3、小女孩冻死街头很悲惨,对于最后一个部分,你有什么问题吗?
出示图片和文句,师读: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生:为什么她冻死了脸上还带着微笑?
生:为什么说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师:是啊,是谁给了她幸福呢?
生:奶奶
师:是奶奶吗?谁有不同意见?
生:是火柴,小女孩的奶奶已经死了,小女孩是在火柴的亮光里才幻想到奶奶的。
五、感悟火柴带来的幸福。
1、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二部分,想想火柴给小女孩带来怎样的幸福?
2、填空作业。
火柴给小女孩带来了 火炉,因为小女孩渴望得到 温暖。
火柴给小女孩带来了,因为小女孩渴望得到。
火柴给小女孩带来了,因为小女孩渴望得到。
火柴给小女孩带来了,因为小女孩渴望得到。
3、体会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
师: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抽出第一根火柴的?
生: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才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擦燃了。
师:为什么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这个“敢”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小女孩犹豫 了一会儿,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才抽出了一根火柴擦燃了。师:小女孩为什么犹豫?
生:因为火柴是小女孩家的经济来源,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再把火柴自己用了,回家爸爸会打她的。
师:从“终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小女孩实在冷得受不了了。
师:擦一根火柴竟然要鼓足勇气,那么,火柴给小女孩带来了怎样的幸福呢?
生:“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多么舒服啊!”
师:我们知道这种幸福实际上是小女孩的幻想,现实是怎样的呢?
生“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师:我们来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一段吧。注意要读出小女孩一开始想擦火柴的犹豫和擦火柴时的惊喜。(指导有感情朗读)
4、自己有感情朗读第二和第三次擦燃火柴,简略交流感受。
师过渡:因为擦火柴时带来的幻想,带给她片刻的幸福和欢愉,所以她不假思索地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下面自己读一读第二和第三次擦燃火柴,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5、体会小女孩第四、第五次擦火柴。
师:当小女孩第四次擦燃火柴时,她看到了什么?
生:奶奶。
师:奶奶是世界上唯一疼爱她的人,如果你是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你会怎样兴奋地叫起来?怎样乞求奶奶把自己带走?(指名学生感情朗读,读出小女孩兴奋的心情和乞求的样子。
师:这时火柴又灭了,小女孩为了把奶奶留住,她赶紧擦燃了一大把火柴。这时发生了什么?
生:“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是说小女孩死了。
师:是啊,小女孩只有死了,才会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她这样悲惨的命运是什么造成的?
生:当时丹麦的社会太黑暗了,穷苦的劳动人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人情淡薄。人与人之间是金钱关系。
生: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真叫人憎恨。
6、回归第三部分,体会“幸福”。
课件出示最后两自然段
师:现在,你理解小女孩的“微笑”和这两个 “幸福”了吗?
生: 因为小女孩是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的,所以她的脸上带着微笑。
生:第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曾经看到的美丽的东西,第二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师:这真是含泪的微笑、悲惨的幸福。
六、回顾全文,体会写法,拓展阅读。
师:你喜欢安徒生的这篇童话吗?
生:喜欢。
师:作者采用虚实交替的写法,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使这个故事凄美而动人。你还想读他的其它作品吗?(出示《安徒生通话全集》)
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教学结束了,回顾课堂,我感觉自己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一、用安徒生创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背景引入,一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迫切地想从卖火柴的小女孩身上去搜寻这位“世界童话大师”点点滴滴的往事;二是创作的背景故事也是非常凄凉,为学生较好地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二、教学思路清晰严谨。由初读感悟到解读不幸再到体会“幸福”,过渡自然合理,比较清晰地反应了文章的脉络;教学过程有祥有略,较好地体现在第二部分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先由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情景;由于几次擦火柴写法的相同,第二和第三次擦火柴的情景就进行略处理,主要引导学生自己感情朗读就可以;第四和第五次擦燃火柴重点放在“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个句子中,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造成小女孩这样悲惨的命运其实是社会制度的原因。回归第三部分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目的也在于此。
三、教学过程中朗读的指导比较有效。孩子们能用适当的语气和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文本的体会还是深入学生内心的。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舍弃了课本上的诗歌朗读《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感觉稍有可惜。
第三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悲惨遭遇。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显示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写作特点,同时,也是这个童话故事最打动人的地方,它向我们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心的冷漠,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二、学情分析
基于六年级上册已学过的短篇小说《穷人》,对于同一时代背景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学生预习过基本能掌握大体内容,但学生整体感悟不深,浮于表面的东西学生能较容易地体会,而对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其次是学生的整体朗诵水平一般,只有个别学生的朗读特别出众,因此,在朗读这方面需加强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乖巧、围裙、硬币、裂缝、橱窗、圣诞树”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整体感知,把握重点语句。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唤起学生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体会小女孩美好的愿望,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五、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脑筋急转弯)题目:小戴手里拿着火柴,走到厨房,还有一个煤气灶和一个酒精灯,如果想烧开水,请问:他应该先点燃什么? 答案:火柴。
对了,就是火柴,很久以前,有些人只能靠卖火柴以维持生计,在安徒生爷爷笔下就有这么一位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个小女孩。(板书课题:卖火柴的小女孩)
2.看完了这个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怜)
(二)新授
1.第一部分—卖火柴
师:快速浏览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找出能体现小女孩可怜的句子,圈出重点词句,体会小女孩的情感。
(生看后交流汇报。)
生1:“在这又黑又冷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一向是她妈妈穿的。”这一句写出了在大年夜这样欢乐的晚上,小女孩还在外面卖火柴,穿的拖鞋还是她妈妈的,而且是穿了很长时间的,表明小女孩的家里非常穷,根本没有自己的鞋可以穿,由此可以看出小女孩非常可怜。
生2:“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这句话可以看出小女孩很可怜,小女孩在外面卖了一天的火柴,结果却一无所获,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卖火柴的困难以及小女孩没有钱,也没有人可怜她。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当时社会的冷漠,人们的无情,在朗读的时候,两个“谁也”要稍微读得重一些,慢一些,表达出对小女孩的同情。还有其他能体现小女孩可怜的语句吗?
生3:“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坐、蜷、缩”这些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忍受寒冷的样子。冻了一天,饿了一天,不仅没有人关心,反而回家还要挨打,如此冷漠的亲情,进一步突出了小女孩的可怜与无助。
生4:„„
„„
2.第二部分—擦火柴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阅读课文,知道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真的很可怜。她后来的命运是什么样子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能跟大家分享分享吗?让我们一起默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想想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美丽的东西,又感受到了什么样的幸福?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在你觉得感受很深的地方写下你的感受。(1)学生快速浏览第二部分,交流:小女孩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在擦第一根火柴之前又经历了怎样的心理斗争?从哪些语句中我们能看出来?(生交流后汇报。)
生1:“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师:她敢擦燃火柴来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又是什么原因促使她点燃了第一根火柴?
生:她不敢擦燃火柴来暖和自己的小手,但又不得不擦燃火柴取暖,因为“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前面也讲到“她的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所以不得不擦燃火柴取暖。
师:回答得很好。火柴是小女孩一家的生活来源,一根火柴对小女孩来说都是很珍贵的,一天都没卖出去火柴,已经让她的内心充满了内疚和恐惧,使她不敢再浪费一根火柴,但天气的寒冷又促使她迈出了这踌躇的一步。借着火柴的温暖,几乎冻僵的小女孩已经迷迷糊糊了,在这种情况下,她开始了怎样的幻想呢?哪位同学来读读这个句子?
师:看到大火炉时,小女孩是什么心情,为什么第一次点燃火柴就幻想的是火炉?在幻象中,小女孩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幸福),这就是小女孩感受的幸福,有暖烘烘的火炉。同学们一起带着小女孩欢乐幸福的感觉读一读这段话。
师:幻象中的小女孩是幸福快乐的,可是突然—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这是怎么回事呢?又回到了怎样的现实中?
生:残酷的现实,冷漠的现实„„
师:幻象太过美好,火柴留下的温暖稍纵即逝,小女孩又回到残酷、冷漠的现实生活中。第一次擦燃火柴是因为小女孩他愣了,后面的几次擦燃火柴都已经跟寒冷没有关系了,那她还为什么接连几次擦燃火柴呢?
师:请大家将第6~10自然段齐读一遍,读出你的感动,把你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然后跟同学一起讨论。
生:第二次擦燃火柴,为什么幻想的是烤鹅出现呢?
生1:因为小女孩一天都在卖火柴,天又下着雪,她又冷又饿,第一次幻象中出现了火炉,解决了寒冷问题,紧接着擦第二次火柴就是为了留住这些美好,于是幻想着烤鹅出现了。
生:那为什么第三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又是圣诞树呢?
生1:因为这又黑又冷的晚上是大年夜,每个孩子都很期待年夜,大年夜里孩子们都有好吃的食物还有礼物,小女孩也渴望得到礼物,渴望快乐幸福,但这一切对于小女孩来说仅仅是幻想。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透彻,思考的角度也很好,借着幻象中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空中的星星,当一颗星星落下,小女孩想到了曾经最疼爱她的奶奶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就意味着一个人快要死亡。那一段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
生:过渡的作用。
生1:暗示小女孩即将死亡,为小女孩的命运做好了铺垫。
师:于是小女孩擦燃了第四根火柴就是为了想看到奶奶,这一切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大家注意到这一自然段(第9自然段)的标点符号,你发现了什么?从四个感叹号中,你体会到小女孩什么样的心情?
(生讨论交流后总结)
总结:小女孩的话中出现了四次感叹号,这是小女孩内心的呼唤,她恳求奶奶把她带走,因为她知道,只要火柴一灭,奶奶就会不见,更加凸显了小女孩的痛苦和难过。朗读时,要将小女孩内心的急切读出来。
师:紧接着,小女孩赶紧擦着一大把火柴,更加表明小女孩心中强烈的愿望—把奶奶留住。小女孩的幻象就是她对现实生活的渴望,她就这样从痛苦到幸福,从幸福到痛苦,从这幻象与现实的对比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总结:幻想越是美好,现实就越是冷酷,幻想中越感到幸福,现实中就越感到残酷,痛苦,小女孩的命运真悲惨!3.第三部分—小女孩冻死在大年夜
结尾处这样写道:“小女孩就这样在美好的幻象中带着微笑死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作者在结尾写小女孩在微笑中死去,我们能体味出蕴含在这个故事中的凄凉,从而鞭挞社会主义的罪恶。
生:“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如何理解句中的两个“幸福”呢?
生1:我是这样理解的:第二个幸福并不是真正的幸福,说她“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实际上是说她死了。
生2:我是这样理解的:小女孩并没有真正的幸福,但她在临死前看到了她最希望看到的东西,特别是能跟唯一疼爱自己的奶奶在一起,她觉得幸福。
生3:„„
师总结:你们的理解都有道理,安徒生这位伟大的作家,又着博大的胸怀和善良仁慈的心,他是多么希望卖火柴的小女孩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他一生写下了一百多篇童话,希望同学们能像今天一样用心阅读,你们一定会受益匪浅。4.课堂小结
设置游戏,将课堂活动推向高潮。老师上课之前设置好几个问题,并编上序号,指派学生代表抽取问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行文的?
2.课文中几次提到“大年夜”?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体会它的作用? 3.如果当时,你出现在小女孩的面前,你会怎么做? 4.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有何感悟? 5.你能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篇童话的主要内容吗?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是体现以学生为主,力求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并适当作总结。最后,设置游戏,将课堂活动推向高潮,让学生在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时,体会学习带来的欢乐以及收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感恩的心,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第四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
《卖火柴的小女孩》学案
张庄联校新城小学 路素芳
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不陌生的,因为安徒生及其作品近百年来在中国有广泛的影响。有的学生从幼儿时代就对安徒生的童话有所了解,但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时代离孩子们很遥远,她的生活对孩子们来说也是陌生的,因此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给学生一个新的视角,激发他们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同时,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在阅读中能通过自己感悟品味出作品所蕴含的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3.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策略: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使其对安徒生及其作品有初步的了解。课堂开始用安徒生创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背景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奠定情感基调。然后主要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和师生的交流,并借助课件来感悟文本,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激发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安徒生”。说说你了解的安徒生。
2、安徒生的很多童话故事都有他自己生活的影子。1848年,他到国外去旅行,在途中收到了一封信,要他根据信中的三张图片写一则故事。其中一张图片上画的是一个穷苦的小女孩,黄黄的头发打成卷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她手里拿着许多火柴,瞪大了一双可怜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着看着,双眼湿润了。他想起了自己要饭的妈妈,相依为命的奶奶,还有千千万万穷苦的儿童。想着想着,就提笔创作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童话世界里去。
二、初读课文,铺垫情感。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课件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师:你能用“课文先写„„接着写„„最后写„„”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生:课文先写大年夜,天下着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写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看到种种幻想;最后讲小女孩冻死了。
师:根据“先写„„接着写„„最后写„„”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吗?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你读了课文的感受吗? 生:不幸。生:悲惨。生:可怜。四:解读不幸。
1、师:那么,课文主要描写小女孩不幸的是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2、你能结合有关句子来谈谈你的感受吗?
学生自读勾画,随机反馈,教师引导感情朗读。(1)“在这又冷有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2)“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3)“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4)“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照在她小小的身体上。”
3、小女孩冻死街头很悲惨,对于最后一个部分,你有什么问题吗? 出示图片和文句,师读: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生:为什么她冻死了脸上还带着微笑? 生:为什么说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师:是啊,是谁给了她幸福呢? 生:奶奶
师:是奶奶吗?谁有不同意见?
生:是火柴,小女孩的奶奶已经死了,小女孩是在火柴的亮光里才幻想到奶奶的。
五、感悟火柴带来的幸福。
1、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二部分,想想火柴给小女孩带来怎样的幸福?
2、填空作业。
火柴给小女孩带来了 火炉,因为小女孩渴望得到 温暖。火柴给小女孩带来了,因为小女孩渴望得到。火柴给小女孩带来了,因为小女孩渴望得到。火柴给小女孩带来了,因为小女孩渴望得到。
3、体会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
师: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抽出第一根火柴的?
生: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才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擦燃了。师:为什么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这个“敢”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小女孩犹豫 了一会儿,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才抽出了一根火柴擦燃了。师:小女孩为什么犹豫?
生:因为火柴是小女孩家的经济来源,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再把火柴自己用了,回家爸爸会打她的。
师:从“终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小女孩实在冷得受不了了。
师:擦一根火柴竟然要鼓足勇气,那么,火柴给小女孩带来了怎样的幸福呢? 生:“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多么舒服啊!”
师:我们知道这种幸福实际上是小女孩的幻想,现实是怎样的呢?
生“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师:我们来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一段吧。注意要读出小女孩一开始想擦火柴的犹豫和擦火柴时的惊喜。(指导有感情朗读)
4、自己有感情朗读第二和第三次擦燃火柴,简略交流感受。
师过渡:因为擦火柴时带来的幻想,带给她片刻的幸福和欢愉,所以她不假思索地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下面自己读一读第二和第三次擦燃火柴,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5、体会小女孩第四、第五次擦火柴。
师:当小女孩第四次擦燃火柴时,她看到了什么? 生:奶奶。
师:奶奶是世界上唯一疼爱她的人,如果你是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你会怎样兴奋地叫起来?怎样乞求奶奶把自己带走?(指名学生感情朗读,读出小女孩兴奋的心情和乞求的样子。
师:这时火柴又灭了,小女孩为了把奶奶留住,她赶紧擦燃了一大把火柴。这时发生了什么?
生:“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是说小女孩死了。
师:是啊,小女孩只有死了,才会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她这样悲惨的命运是什么造成的?
生:当时丹麦的社会太黑暗了,穷苦的劳动人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人情淡薄。人与人之间是金钱关系。
生: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真叫人憎恨。
6、回归第三部分,体会“幸福”。课件出示最后两自然段
师:现在,你理解小女孩的“微笑”和这两个 “幸福”了吗?
生: 因为小女孩是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的,所以她的脸上带着微笑。
生:第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曾经看到的美丽的东西,第二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师:这真是含泪的微笑、悲惨的幸福。
六、回顾全文,体会写法,拓展阅读。师:你喜欢安徒生的这篇童话吗? 生:喜欢。
师:作者采用虚实交替的写法,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使这个故事凄美而动人。你还想读他的其它作品吗?(出示《安徒生通话全集》)
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教学结束了,回顾课堂,我感觉自己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一、用安徒生创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背景引入,一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迫切地想从卖火柴的小女孩身上去搜寻这位“世界童话大师”点点滴滴的往事;二是创作的背景故事也是非常凄凉,为学生较好地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二、教学思路清晰严谨。由初读感悟到解读不幸再到体会“幸福”,过渡自然合理,比较清晰地反应了文章的脉络;教学过程有祥有略,较好地体现在第二部分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先由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情景;由于几次擦火柴写法的相同,第二和第三次擦火柴的情景就进行略处理,主要引导学生自己感情朗读就可以;第四和第五次擦燃火柴重点放在“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个句子中,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造成小女孩这样悲惨的命运其实是社会制度的原因。回归第三部分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目的也在于此。
三、教学过程中朗读的指导比较有效。孩子们能用适当的语气和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文本的体会还是深入学生内心的。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舍弃了课本上的诗歌朗读《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感觉稍有可惜。
【案例分析】
回顾这两个教学片断,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短短几十分钟内,孩子们的“爱心、善心、同情心。”伶伶俐俐地流淌出来,我不禁深深感悟到“爱”的确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是“灵魂的雕凿”。语文教学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对学生各种爱的陶冶,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爱”的教育充分地体现,下面就这两个教学片断,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1、巧妙迁移──引导“爱”:
教学中我通过与学生谈话,让学生谈谈自己大年夜幸福与快乐,从而话锋一转,很自然地迁移到课文中。再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让小读者与文中的小女孩作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感悟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哀,从而“披文入情,心生怜悯”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了学生的“爱”心。
2、渲染情境──流淌“爱”:
“情”与“境”关系十分密切,情能移境,境能生情。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当时的生活情境,从内心深处打动学生的心灵,我设法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产生“爱”。
我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充分运用“农远”课件,再配上凄美的《二泉音乐》,创设一种如歌如泣的境界。学生通过观看课件,无形中由画入情,由情入境,再加上音乐的渲染,使学生的听觉、视觉、神觉无形中融合为一体,深深陷入对小女孩的同情,他们的心灵由此在颤动,我分明地看到“爱心”在流淌。
3、把握“契机”──传递“爱”:
当学生要“一吐为快”时,我们千万不要打断他们的思维,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动情点,营造独特的情感氛围,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所以在教学第一个片断中,当学生发现小女孩的脚太胖时,我便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讨论及仔细观察,发现原来小女孩的脚是被冻的,并由此想到自己。让学生深深体味到小女孩的命运悲惨,由此产生对当时冷漠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憎恨。另外在第二个教学片断中,我紧紧抓住学生动情的时刻,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怎么帮助小女孩”,便让学生说说如何将这份“爱”传递下去?于是孩子们畅所欲言:“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要发动一次募捐帮助我校低年级的王平同学,因为他家很穷;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命运的人──
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孩子们稚嫩的心灵中溢满着“爱心”,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握一切机会,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爱”,便激发学生的“爱”,从而让“爱”永远的传递下去。让“爱”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流动。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的重点是讲这个小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为了暖和暖和快要冻僵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能够让这些在幸福中生长的孩子们领悟到作者这种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我实施了这样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抓住重点,读议结合,落实目标。我先是让学生精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这一段中的写法以及小女孩的心理变化,读出感情来,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行相互交流。如此实施,效果甚好。
孩子们在读中议,议中读,懂得抓住“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一重点句子来讨论,先是提出了:“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炉边度过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残酷地写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孩子们通过交流,不仅理解了:是因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说这火光是奇异的;还了解了作者这样对比写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同时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接着我再让学生以此方法学习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教起来简单,学生学起来轻松。
《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作文教学设计
一、激发写作欲望
同学们,还记得安徒生爷爷笔下的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吗?(出示图片)她是个怎样的小女孩?
在那个年代,在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连父母也无法关爱她,小女孩的结局只能是悲惨地死去。我们为小女孩的命运所伤感,我总是幻想着,幻想着,假如她没有死,有一天我们能穿越时空隧道与她相见,小女孩的命运会不会因为遇见你们而发生改变呢?谁想改变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二、理清写作内容 1、想一想:
你会在哪里遇见小女孩?她是什么样的?你的心情如何?
(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拓展想象,如在除夕夜、商店里、街头叫卖的时候、在风雪交加的夜晚„„)
2、此时,你想对小女孩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生以“我要„„”发挥想象。)
3、小女孩看见你们为她所做的一切,她怎么会不感动呢?她会想些什么?
三、明确习作要求
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来个故事新编呢?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为内容,也来写一篇想象作文?我们要写清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小女孩的同情,可以从外表入手。二是写出对小女孩的关心,可以从你要为他做些什么这些具体的事例入手。
2、在没落笔之前,让我们来商讨写这篇作文要注意些什么?(生讨论研究,师提出写作要求。)
这篇想象作文,其实也是写事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这些细节来写,写得生动、具体,另外,想象作文还要注意从人物的身份出发想象得合情合理。
同学们,如果你的心中已经有了清晰的写作思路,可以尝试由同情到关心写出全篇,也可以抓住一部分,写出一个感人的片段。
3、现在还有什么疑问吗?
四、习作成文,集体评改
同学们,在你们的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找到了幸福,找回了快乐,老师被你们的善良所深深地打动。此时此刻,我想以一首小诗来表达我心中的无限感慨:
香甜的蛋糕送给你,温暖的棉衣送给你,请你抹去眼中的忧伤,驱散心中的愁云,别担心,别害怕,这里就是你温暖的家。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冷死在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的重点是讲这个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为了暧和暧和快冻僵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为了能够让这些生长在幸福的孩子们领悟到作者这种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我实施了这样的教学方案。
一、强调精读细说
“读”是语文课的基础,要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卖火柴”的这部分,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结合具体语句、段落相互交流感受,重点认识小发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擦火柴”这部分,让学生自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想象描写完全基于现实,十分合理。同时抓住课后习题来说。课后习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关注阅读理解的个性化,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我给学生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读、说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或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己选择读、说的内容形式。全班交流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选择独立体验。
二、读议结合
我让学生精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这一段中的写法以及小女孩的心理变化后,针对“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一重点句子来讨论,先是提出了: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就在暧烘烘的火炉边度过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残酷地写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孩子们通过交流,不仅理解了:是因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说这火光是奇异的,还了作者这样对比写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同时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接着我再让学生以此方法学习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最著名的童话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暖和自己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柴的光亮中,她看到了美丽的幻景,这种种这种种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本课设计从人文关怀这个角度重新定位教学目标,从而把握安徒生在童话创作中追求平等、博爱的初衷。
一、创设情景,读中感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往往具有综合的作用。引入情境,生发情感,是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第一个过程,也是孕育直觉的情感体验的主步骤。本课所描述的故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因此,通过对比手段把学生引入那个寒冷的大年夜,再通过具体的感悟式朗读,促进学生的经验和情感世界的结合,让本课人文关怀的目标得到落实。
二、合作交流,集中反馈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保持学习者之间融洽的关系和互相协作的态度,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在精读课文第二部分时,不停留于情节,而是启发思考对幻景怎样描写的探究,设计采用交流合作、集中反馈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引路指导,以达到教与学的情感共鸣。
三、多元开放,升华情感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所以在文章的结尾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女孩的死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你对这样的结局满意吗?如果叫你改写故事的结尾,你会怎么改?引导和鼓励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去思考,或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去理解,还可以超越课文、超越教师进行大胆想象„„一句话,看谁的体会最深刻,最有创意。多维的教学预设不再指向一个已知的“单一未来”,而是为学生敞开无数扇自由之门,打开无数条自由之路,指向多元的开放,更加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关爱,以升华学生的情感,再次落实人文关怀的教学目标。【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每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么度过的呢?
生:我们家是大鱼大肉摆上桌,冷盘热炒样样有,一家人相互敬酒,别提有多热闹了。生:我们家也是这样,还要请来不少亲朋好友,大家你敬我一杯,我敬你一杯,菜嘛,不要说是烤鹅了,天上飞的,河里游的,应有尽有,怎么也吃不完。
生:我们家除了吃丰盛的年夜饭以外,爸爸还要放好多好多五彩缤纷的烟火,过大年夜真是开心极了。
生:我们家是边吃丰盛的年夜饭边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爷爷奶奶和亲戚门还要给我送红包呢!
师:同学们家里过大年夜可真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啊!可是,你们知道此时此刻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怎样一幅情景呢?
生:她光着脚流落在街头,没有温暖的火炉来取暖,享受不到喷香的烤鹅,没有圣诞树带来的快乐,更不可能拥有奶奶的慈爱。
生: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这一切,只能是小女孩不可实现的幻想罢了。小女孩的生活是多么痛苦,她和我们比起来可真是天壤之别啊!
师: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啊!同学们,请你们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这个小女孩有机会来到我们中国,来到你们中间,你会对她说些什么?为她做些什么呢?
生:我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小女孩,不要伤心,不要难过,虽然你失去了最疼爱你的奶奶,可是,你还有我们大家呀!你放心,在我们中国这个人与人相爱的大家庭中,大家都会帮助你,给你吃,给你穿,你会和我们一样快乐的。
生:小女孩,你虽然失去了你的奶奶,不过别忘了,还有我的奶奶呀,她会像爱我一样去爱你的。
生:小女孩,我想请你去我家住,我的妈妈是一个老师,她一定会收养你做义女的,她还会给你补习功课,凭着你的勤奋和聪明,将来你一定会是个出色的大学生。
生:我想说,小女孩,我要为你做的第一件事是帮你做一双精致的小皮鞋,不再让你受冻;我要真诚地邀请你住在我家。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从你们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你们一颗颗火热、真挚的心。我想: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听到这些话,她也一定会被你们的真情所感动。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我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过大年夜时的幸福情景,再让学生说说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惨遭遇,让两者进行强烈鲜明的对比。这一适度的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在学生的侃侃而谈中,他们深入理解了课文,课文的中心也从而得到了升华。最后顺着课文延伸想象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的情形,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并形成高潮,一声声发自肺腑的话语,表达了学生同情他人、关怀他人的美好情感。这又一开放性的说话练习,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更适时有效地对他们渗透了思想品德的教育。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教学这篇课文,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的配乐导入,渲染了凄凉的课堂氛围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一开始,我利用音乐和自己的导语,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大雪纷飞的大年夜,乞求别人买她的火柴。可是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的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结果,小女孩冻死了!──可怜的小女孩!同学们呼之欲出!整堂课,就在这样悲伤、凄凉的氛围中进行。
二、自读、自悟,体会小女孩的可怜
依据《课标》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在引导中不仅注重了对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图片等,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三、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学习、理解课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发挥教材的课程功能,依据教材、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重组,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我抓住文中的重点句: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抓住“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在此基础上,精读、感悟课文一至三自然段。同时又抓住重点句中小女孩脸上的微笑,利用课件展示她五次擦燃火柴,曾经看到过的美好的东西——温暖、食物、快乐与疼爱。幻想是美好的,可是现实是多么的不幸,于是小女孩只得乞求奶奶把她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小女孩死了,为了美好的幻想她付出了幼小而鲜活的生命,小女孩的境遇实在是太凄惨了,同学们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并深深的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而鸣不平!
四、课堂写话,升华主题
在旧年的大年夜,小女孩冻死了。嘴上却带着微笑。这是一个幸福的微笑,因为悲惨的她曾经看到过那么多美丽的东西;这也是一个带泪的微笑,为了美好的幻想,她付出了年幼而鲜活的生命;这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微笑,她警示我们,应该去关注并关爱像小女孩一样被穷困生活所折磨着的人。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们身边,你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身边,我想对她说: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们身边,我会(怎么做):
通过课堂写话,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理解,还进行了一次爱的教育与洗礼,懂得只有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懂得爱并珍重爱,学生能明白这一点实属不易!
【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日新月异,人文性凸显出来,语言感悟增强了,合作学习体现了探究过程重视了„„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读中悟,悟中读”已成为广大语文老师的共识。然而所谓的“多读”,仅仅是读的机械重复或是花样的变换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朗读,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不仅是一种能力,一种熏陶,从情感入手,分层朗读,已成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艺术手段之一,所谓从情感入手,分层朗读,就是教师在深入研读文本,开发文本的基础上,从不同情感层面挖掘文本中所蕴涵的丰富内涵,并加以提炼,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之后,设计出不同情感层次的朗读训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学生在教师的激情引读中逐渐进入高潮,进而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就会在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得到升华。
在上面的教学朗读片断中,费老师引导学生紧紧扣住可怜的小女孩这个切入点,逐渐展开深层次的朗读,而学生每一次的朗读都是情感的升华。首先教师用激情的语言描述情境,点燃学生对小女孩悲惨人生的关注,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走进文本,与文本里小女孩的人生境遇展开了心灵的对话,读着读着,小女孩所处悲惨生活的情景,在学生的脑海里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又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卖火柴的小女孩因家境贫困,父亲虐待而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欢乐,饱尝了世间的炎凉,在大雪纷飞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她饥寒交迫,孤苦无依,她忍受着有钱人对她的蔑视,小男孩对她的欺侮,更让她无法忍受的是亲生父亲的冷酷无情——挣不到钱就会被打,这是多么可怕的世界,这是多么悲惨的人生,小女孩究竟犯了什么错,受到如此的不公平待遇,小小年纪就遭受如此摧残?读到这里,学生就会更深切地体会到小女孩的“可怜”,心中就会油然而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和怜悯,情感在朗读中得到凸现;无奈之下,小女孩擦亮了她卖不出去的火柴,在虚无缥缈的幻想中小女孩享受着自己从未拥有过的一切,而这世界这位小女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唯一的奢望,读到这里,我们怎能不为小女孩小小的幻想而动情,仅仅是一场稍纵即逝的幻梦,也能让悲苦中的小女孩如此的沉醉和幸福,我们怎能不为小女孩生活在这样一个黑暗的世界而感到悲哀,触发心灵的情感此刻完全融入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在朗读中,学生悲怜小女孩的情感得到升华,最后是小女孩在幸福与甜蜜的梦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这真是个人生的悲剧。读到这里,学生无不心潮澎湃,为小女孩悲惨的人生而惋惜,更为小女孩生活如此黑暗的世界而鸣不平,是世间的炎凉,亲情的缺失造就了这样一个凄苦悲凉的人间悲剧,这一则凄凉的故事,这一段悲惨的人生,这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唤起了学生心灵深处情感的共鸣,在老师深情的朗读和学生情感共鸣的朗读声中,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第五篇:教学案例分析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案例片断分析
上泉九年一贯制学校 巴鹏基
下面是笔者就所听的一节课的片断就自己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第二段描写幻景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幻景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然后集体交流。
生1:我感受到这些幻景给人以美好的感觉,让人觉得好幸福。生2:我感受到幻景很温馨,像梦境一样。
师:是呀,多美的幻景啊!我看到许多同学读后都幸福地笑了。在这些幻景中,你对哪次幻景最感兴趣?请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一次说一说。
学生自由找伙伴交流。然后大班交流。
生1:我最感兴趣的是描写烤鹅的幻景。因为烤鹅正冒着热气,真让人垂涎三尺。而且它还可填饱小女孩的肚子。
生2:我喜欢出现火炉的幻景,因为这是大年夜,小女孩想到了圣诞树,圣诞树是那么美丽。
生3:我最感兴趣的是奶奶出现的这段幻景,因为奶奶是那么慈爱,她可是唯一疼爱小女孩的人啊。
师:你们说得真好,老师已被深深感动了。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请大家再读有关的语句。读出“美好”的感受,你感兴趣的幻景部分可以多读几遍。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五次幻景,师个别点拨。
师:好,谁愿意先将你最感兴趣的那次幻景读给大家听听。生:我读烤鹅这次幻景„„
师:应该说你读得不错,如果几个关键词能再强调些的话,就更好了。比如“更奇妙的是”,应突出怎样的语气?
生:奇妙的、美好的、有趣的。师:对呀,谁再来读?
生:(读)
师:好极了,你看多么诱人呀!有感情朗读就应该抓关键词在语气上加以处理。
生:(按照老师的提示分别读其他几次幻景,读中师生共同评议)。生:(五次幻景读完后,一生提问):老师,我想提个问题,小女孩的眼前怎么会出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些幻景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透过幻景思考产生的原因,同学们,这就是钻研,很多时候我们就应该多想想“为什么”。这位同学,你真行,对他这个问题,大家能回答吗?读后想一想。
生1: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小女孩是寒冷、饥饿、痛苦的,她想得到温暖和幸福,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
生2:因为小女孩渴望得到温暖、幸福,还有快乐,而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能给她温暖、幸福、欢乐,所以她会产生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些幻景。
师:讲得多好。是啊,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只有寒冷、饥饿,还有孤独,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幸福,然而,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结果怎样?作者又是怎样写的?读读描写小女孩的现实部分,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略)
生:(读小女孩现实部分,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案例反思: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如果仅仅靠教师从课外书中来摄取,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学生仍旧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而加强学生参与教材篇内的整合与开发,不失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求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上述案例中,教者引导学生参与教材篇内的整合与开发,做到了到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此及彼,由果及因。文中描写小女孩的五次幻景,教者并没有平均使用气力,而是以其中的一两次幻景作为教学点,重点引导学生去朗读、感悟小女孩幻景的美好,并由此伸展开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学习其它几次的幻景描写。学生在感受“幻景”美好的同时,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急于弄清小女孩产生幻景的原因,从而转入了对小女孩现实部分的阅读。通过“幻景与现实”这两部分内容的整合开发,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感悟。最后学生由小女孩的命运想到了已学教材中的小人物的命运,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这样的教学显得立体、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