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西餐烹饪专业教材《西式烹调》编写的实践与思考 - 北京市商业学校

时间:2019-05-12 13:1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职西餐烹饪专业教材《西式烹调》编写的实践与思考 - 北京市商业学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职西餐烹饪专业教材《西式烹调》编写的实践与思考 - 北京市商业学校》。

第一篇:中职西餐烹饪专业教材《西式烹调》编写的实践与思考 - 北京市商业学校

中职西餐烹饪专业教材《西餐烹调技艺》编写的实践与思考

北京市商业学校 侯德成

内容提要: 本文从西餐和西餐烹饪专业发展的现状,指出教材编写紧迫性和必要性,明确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教材特色,并从《西式烹调》教材编写的实践,对如何使用好教材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西式烹调 教材编写 实践思考

改革开放使人们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支付能力的增强,促进了需求的多样化,同时国家对外开放形成了大量的商务来往,促进了外国人的来华旅游和居住,增加了对西餐的需求。还有海归人士的大量增加,其生活习惯促进了西餐市场的发展。西餐市场的快速形成,致使社会急需大批量的西厨技能型人才,一些学校看好这个市场需求,西餐烹饪专业的普及程度逐步提高。

而中职学校在西餐烹饪专业建设中缺经验和现成的可借鉴的模型、缺乏了解西厨行业前沿经验和发展趋势的能工巧匠型的师资,学生则缺乏“职业全景式”条件的见习及实训和场所,缺适应西厨岗位技能需求的教材等等。

在2010年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中职专业目录中,烹饪专业被细划为中餐烹饪专业(包含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2个专业化方向)和西餐烹饪专业(包含西式烹调师、西式面点师2个专业化方向),旨在促进中等职业学校西餐烹饪专业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27年的教学经验,5、6余家国内外酒店、餐厅等企业的工作经历,12个国家的学习、考察实践使我认识到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教育的中介,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

看到西餐专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对西餐人才的求贤若渴、各校各地区培养学生能力、水平的参差不齐,强烈的使命感,使我在时隔十余年后,我又开始西餐烹饪专业《西式烹调》教材的编写工作。

一、指导思想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肩负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培养大批合格劳动者的历史任务。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了《西式烹调》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编写,以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改变了原有教材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学习轻工作能力培养的模式,为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合格劳动者提供支持,为培养、造就技艺精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做出贡献。

二、编写原则

(一)目标导向原则

职业教育的的目标之一是“以就业为导向”,教材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聘请丽晶酒店总经理边成山、中国烹饪协会边疆副会长、王府饭店厨师长宋国强、怡亨酒店总厨刘鑫等行业专家、其他兄弟学校的专业教师,还有我所教过的优秀毕业生参与教材的编写和校内评审工作,以教育部专业目录和企业的用人标准作为专业培养目标,细化分解到每个学习单元,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西餐厨师。

(二)理实一体原则

教学做合一,理实一体化。作为实训教材,本系列教材突出体现了通过具体实训项目和任务的完成来达到教学目标,同时配有丰富的与实训相关的知识链接和制作秘籍等内容,体现教学做合一,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三)学生主体原则

教材编写立足于学生的“学”。教师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构建知识,掌握技能,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衔接性原则

教材中基础篇与拓展篇知识、技能有机衔接,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鉴定有机融合。

三、教材特色

1、符合“四性”要求:

一是实用性。西餐烹饪专业的实用性比较强,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实际操作,故教材加大与企业对接的实训内容;

二是先进性。在教材中删去过时、旧的内容,引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用明天的专业技能培养今天的学生。

三点通俗性。教材中降低理论深度和难度,语言简练,做到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使用通俗简练的语言将教材写明、写透。

四是创新性。在突出技能训练、能力培养的同时,融入烹饪文化。教材中结合工作任务,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引入大量烹饪文化知识,增加学生烹饪文化积淀,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处理好六个关系:

理论与应用的关系中,应用优先,体现实践和应用;深度与广度的关系中广度优先,知识多概括,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难度与易度的关系以易度优先,不追求过多的理论性;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中,在不失传统的基础上,以创新优先,注意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不仅教材内容创新,而且教材的编写方法、教材形式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利教与利学的关系:以利学优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在编写中注重有利于学生自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关系:以技能培养优先,体现“能力本位“的职教思想

四、《西式烹调》教材编写的实践

1、在人员上,我们聘请丽晶酒店总经理边成山、中国烹饪协会边疆副会长、王府饭店厨师长宋国强、怡亨酒店总厨刘鑫等行业专家与其他兄弟学校的专业教师,还有我所教过的优秀毕业生参与教材的编写和校内评审工作,他们既有企业的工作经验,又有国外的工作经历,还有学校专业教学的优势,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在体系上,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整合课程内容

围绕行业岗位,满足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实际岗位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岗位上做什么,教学中就教什么。怎么做,就怎么教,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彻底摆脱传统学科教学的影响,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打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按照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为主线整合知识和技能,并使之序化。

3、在理念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运用多种多样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教育部专业目录和企业的用人标准作为专业培养目标,细化分解到每个学习单元,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升学的双重任务,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西餐厨师。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不同地区学生在学习水平、学习速度、专业实训等方面上的差异,增加可选择内容,满足有差异学生及专业和专门化方向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4、在内容上,紧扣行业需求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当前,餐饮业空前繁荣,菜品的流行变化、菜系之间的交融也是频繁交替,加上人们饮食观念更加追求营养、健康、美味 ,教材中紧跟这种变化,将行业中的新原料、新技术、新口味、新工艺及时融入教材中去,确保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5、在形式上,体例编排与板式设计新颖独特。对有关制作过程、原料等的讲述,多辅以图片,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在检测反馈环节的设计上,将职业应知和职业能力应会的两大方面,融汇其中,强化教材的职业技能要求,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教材的特点,既方便教师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练习与测评。

6、在特色上,突出中职西餐特色。

我们编写组教师走访了北京23家四星级以上饭店,调研了6类厨房、7类岗位,就企业发展趋势、岗位实际需求、人才规格标准等进行了调研,按照饭店厨房的岗位分工进行分类(三个厨房、7个岗位),再按照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分析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岗位工作要求,分析综合所有相关知识和技能,对知识按照原料、菜系、设施、工具、安全、卫生等分类,对技能按照基本技法、烹饪技法、成菜技法等归纳,综合出若干个基本表,共填写了3000多个单元格,分析出14类知识、12项基本能力、5项拓展能力的具备和应用标准,形成了西餐烹饪专业的“学生岗位能力结构分析”,而且既考虑了毕业上岗需要,还考虑了岗位发展和未来转岗需要。

教材分为基础篇和拓展篇。

基础篇,将西餐专业应掌握的制作西餐的知识与技能分解在十一个项目,75个任务中,每个任务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制作方法、制作秘诀、成品特点、拓展练习、知识链接、相关术语、检测反馈等内容,拓展篇:包括25个菜单,每个菜单包括: 情景(小故事、小提示、小模拟等),内容可以是民族风俗、菜的来历、名厨介绍、名店介绍、小窍门、生活体验等,目的是自然引出所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工具、环境;菜单介绍(双语);制作工艺(设计、特色、原料、加工方法、基本要求);巧做经验(技能要领和关键,烹饪诀窍,装盘造型);相关知识(原料、设备、营养等);实操指南(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的规范);菜品鉴定(含评价方法);拓展练习(相近的工艺拓展,创新设计)等。采用菜单式教学,我们打破章节限制,按课题设计授课计划,按照西餐上菜的习惯,冷菜——汤——头盘——主菜——甜食一整套顺序编制了系列菜单,一整套菜单里面蕴含着西餐制作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而这些知识与技能,菜单中没有阐述。需要学生上课时动脑子去揣摩,动手去实践,更需要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7、在创新上,特别是将主要西方国家文化、餐饮文化与企业文化渗透在每个任务中和每一套菜单里,真正实现了校企文化对接,符合企业用人需求,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还有教学内容任务化、菜单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一个个菜单的通过,也就是学生一步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同时菜单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和条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加全面、巩固。

8、在衔接上,将职业资格要求融入教学内容

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求职、任职的资格凭证,也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的主要依据,因此,学生毕业时取得双证是最基本的目标。在教材编写中,将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相互融通,将职业技能鉴定中技术要点渗透在教学内容中,将理论考核要点体现在【检测反馈】环节中。

9、在标准上,解决两个标准化,一是教学内容标准化,采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西餐烹饪专业教学标准》;二是开发技术标准化,从共享使用的需求出发,构建完整的标准体系,通过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提升全国中职学校西餐烹饪专业的教学效益。

五、对《西式烹调》教材编写的思考

教材的编写、使用,得到了师生的认可,但是在教材编写和使用的实践过程中,有些问题值得思考。

1、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背景下,教材编写人员应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确保由企业技术人员、学校一线教师组成。一方面能把最新的技术信息和科研成果引入教材,避免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脱节;另一方面能够遵照教育教学规律,运用较强的理论研究和科研开发能力,把社会最新发展的技术和人才的规格要求灵活地固化为教学内容,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

2、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教材应向立体出版。为适应现代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教材的组成应在原有纸质出版物的基础上,逐步拓展为多种媒体组合和多种形态组成的教学资源的集成系统。这种教学资源的集成系统包括教学指导方案、主教材及配套教材、电子出版物和职业化的教学环境等。同时,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实现教材建设及信息网络化,进一步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拓宽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渠道。

总之,教材的开发是一件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们西餐烹饪教材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我愿在以后的探索中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第二篇:论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论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学校与企业联合共建实训基地,以“工学结合”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可以使学生、学校与企业三方互利共赢,本文对市场经济下的中职烹饪专业学习提出了“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对其实施中的难题与对策进行分析探讨,以供现代职业教育参考。

关键词:工学结合;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于2005年出台的,在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的方针政策,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还可以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其关系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意义重大。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依据

“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企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而使自身工学相长,成为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更是一种教育制度、一种育人模式以及一种工作探索。它代表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政府大力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尝试的一项新指标。“工学结合”模式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以及学校管理制度,探索新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以及考核学生成绩的方法,进而制定长期有效的工学结合机制,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中职烹饪专业的优势

以江苏常州为例,在建设中职烹饪专业省级示范性专业的过程中,笔者对常州餐饮业进行大量调研,从市场调研结果来看,餐饮企业愿意参与“工学结合”与学校合作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短缺。有的企业因扩展或转型需要大量人才,但是从社会上直接招聘困难较大,还需进行培训。此时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受过完善教学的备选对象。他们只需提出相关的用人要求,派出业务指导人员就可以完成培训工作,这样不仅解决急需用人的问题,还节省了人力、物力。

其次,招收实习生可以降低餐饮企业的劳动力成本。遇到临时大型宴会时,顶岗实习生的到来解决了他们的用人之急,也降低了餐饮企业的运行成本。若面

向社会招聘则成本就相当高,权衡利弊,与学校合作接收顶岗实习生是其最佳选择,有所牺牲也十分值得。

再次,餐饮企业的人力资源流动性较强,因此,餐饮企业需要储备一些人才,以备不时之需。

三、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1、订单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措施

常州地区餐饮企业的阶段性人才需求境况如下:4月、6月、9月为餐饮淡季,11月至3月为餐饮业旺季,临时大型宴会等需要阶段性人才。结合具体情况,我校与一些酒店,如竺山湖度假村、万豪国际大酒店,合作实施了订单式“工学结合”培养方案:第一学期学生在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到合作企业参观学习;第二学期在校学习烹饪专业技能,企业委派骨干为学生上课,指导学生烹饪技能;在第二学年,在餐饮淡季时将学生派到企业学习烹饪菜肴制作,在餐饮业旺季和临时大型宴会时学校将学生派到企业顶岗实习。由此,学生可以完成了角色的过度;学校也完成了培育人才的目标,也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技能岗位的完美对接,解决了企业用人的燃眉之急,最终实现了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的互利共赢。

2、学校与企业联手共建校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改革活动的展开,企业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要调动企业积极性,让其主动为培养人才做贡献。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其产品研发、文化内涵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均是重要的内容,因此,学校必须抓住这长抓不懈的内容,站在互利共赢的角度与企业进行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一个很好的的实现途径,学校烹饪专业尝试与上海酒店合作共建“仿真酒店”,其内部设立的岗位、设备设施等均以酒店为样板,在运作过程中,学校与酒店签订了协议,酒店派骨干为学生进行技术讲座。教学中利用“仿真酒店”,让学生分别担任各个岗位角色,从而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成果。将科目综合于一体,如中西烹饪、酒店管理、酒店礼仪、成本核算、酒店营销等,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渗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较大提高。

3、学校建立“产品研发中心”的平台

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学校应当在此方面利用自身优势与企业合作。学校应该研

发创新菜肴,并免费提供给长期合作的酒店,同时把职业技术优秀的学生输送给企业,进而达成三方互利共赢。

4、培养“尖端”技术人才,解决企业用人之需

在此次调研中,笔者发现餐饮企业都有自己的招牌产品,但是制作这些“招牌产品”的人才奇缺。学校应挑选相应特长生,与企业一同培养,这些学生应利用假期到相关企业进行学习以及强化训练,以便学生毕业到企业后能为企业所重用,成为技术骨干。

四、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模式实施的难题

首先,实施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必须共同严格执行。学校代表了两个主体,始终为学生在“结合”中受益做出不懈的努力,在教学上严格要求,使学生达到各项培养目标的标准;但是企业考虑则是工作效率以及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因此实训很难进行。

其次,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学校的行为不理解,特别是在餐饮业淡季没有报酬给学生,导致他们认为学校出卖他们的劳动力给合作企业,是有利所图的,尤其培养计划有变时,部分学生会产生其他异议。因此,学校与企业在签订培养协议的同时,还应将其与学生绩效考核相结合,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工学结合”的优势。

再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德育教育较弱。“工学结合”模式符合企业的要求和特点,而企业的第一要意是要发展,因此必然把工效和利润放在首位,很少有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进而导致学生不能系统地进行德育教育。这就需要在制定培养协议时,学校与企业应从双方角度考虑共同研制,制订出合理的方案并严格执行。

结束语:

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学校与企业三方互利共赢,突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职业教育特色,加强了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技能得到了强化。企业管理者和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研究中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模式,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技能人才。参考文献

[1]卜雪梅.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5).[2]陈王劲,汤欣.五年制高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3]谢春山,包丽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4]许曙青.关于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8,(6).

第三篇:中职教育汽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职教育汽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李显贵

(广西机电工程学校 广西 南宁 530001)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中职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及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得出当前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及注意事项;介绍本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并引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职汽修;实训基地;思考

1中职教育汽修专业课程及实训基地现存问题

1.1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

目前的课程体系不是从生产实践中引出课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性较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各门课程各自独立纵向成线,缺乏彼此应有的沟通;没有达到教学为生产实践服务的目的。由于实训条件所限,实践环节严重不足,使学生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不能达到生产实际的要求。

1.2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有较大差距,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没有体现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现有课程的设置受传统职业教育的影响过大,没有考虑到本专业毕业生的业务范围中的基本内容,如汽车维修岗位中,汽车维护的内容占整个维修内容的50~80%,岗位的技能也是最基本的技能,而现在的课程体系从未将完整的维护内容列入课程,即使部分课程中涉及到维护的内容也是在学完发动机、底盘构造与维修以后,这样的课程安排,将复杂的内容放在前面完成,而将简单的内容放到后面,不符合培养人才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规律,也造成学生毕业后基本操作不会,理论与生产实际脱钩的现象。

1.3教学内容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职业的生产过程和实际要求,强调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的针对性,以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教学内容。目前执行的教学大纲和使用的统编教材,虽然增加了部分新内容,但课程的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并存在内容陈旧的问题。

1.4教学手段落后,先进的实训器材和设备不足,职业教育理念落后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班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当多的时间用于书写板书和绘图,课时容量小。能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实物结构、挂图、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模拟设备、检测仪器、维修设备缺乏,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理实一体化、就业导向、行动导向、学生为主体等教改思路,还没有完全落实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

2中职教育汽修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方向:实训基地的建设要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实训基地不仅仅是一些硬件和场地,而应当是在理念主导下的物质的综合。只有有了优质的课程体系,然后按照这一课程体系的实施要求来建设实训中心,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实训基地建设要与课程建设相统一。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要重视学生校内实训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仿真软件教学,开发虚拟实训、虚拟车间。

根据职业岗位中工作任务的技能要求、工艺流程,调整设置实训室,强化工作过程项目实训条件建设;根据过程项目设置实训项目;根据技能要求购置设备。汽车实训室,按照工作过程化来安排工位,向4S维修站靠拢,结合教学情况,尽量贴近生产一线来布置。

2.1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改革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前提。因此实训基地建设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配套。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本专业职业岗位群进行广泛调研,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设相配套的实训基地。

2.2充分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以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围绕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推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3达到共享的目标:集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校企合作、技能培训鉴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师生科技创新、学生创业实践等 7大基地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3中职教育汽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注意事项

3.1先进性和实用性兼顾

汽车维修实训基地的建设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体现职业教育水平。实训基地的器材和设备配置要符合先进的职教理念和职教规律,满足教改的需要。场地环境要体现先进的管理理念。设备的技术水平应与汽车维修行业发展水平基本同步,同时考虑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实训基地的场地和设备布置要便于教学的开展,也要尽量与企业的真实环境相同。使学生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配备仿真模拟教学设备有助于汽车高新技术的理论教学,保证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3.2软硬件兼顾

实训基地的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实训基地在硬件建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软件的建设,弥补硬件的不足。充分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配置先进的汽车教学学习软件,提高汽车专业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做好实训前的知识储备,克服设备配备的滞后和数量的不足,满足汽车新技术和特殊车型的教学要求。要制定与教学内容和器材条件相适应的实训教学工艺文件,充分发掘实训器材的潜能,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学生的训练效果,保证实训器材使用的最佳效益。

3.3考虑经济性

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因此,车辆和设备的损耗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实训基地的器材配备主要按照汽车维修专业教改的分层次要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技能水平,配置不同价值的器材。既保证各层次实训教学需要,又能够节约购置和日常使用费用。如汽车维护实训主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配备的车型可以是低档的汽车。汽车检测诊断实训教学所用的车辆、设备要配备较为先进的,既保证教学效果,又因为是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操作技能,车辆器材不易损坏。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和教具可以让学生反复演练汽车各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故障诊断方法,运行费用较低。4本校汽修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4.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本校采用学习借鉴、集中研究,分块突破、团结协作,动态交流、跟踪服务,逐渐完善、宏观调控的的研究方法,完成调查研究、实训设备配备,开发校本课程、改变教学方法、设置评价体系、研究实施效果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

4.1.1对本地区汽车行业进行调研论证,调查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要求、发展能力要求,确定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4.1.2调查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新生的文化基础水平、调查学生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习动机及兴趣,研究教学方法。

4.1.3扩建汽修实训中心,加大投入添置实训设备,现有实训室面积5000多平米,设备价值300多万元。经过整合现有设备,重新装饰、布置实训室,设有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室、底盘构造与维修实训室、汽车电气构造与维修实训室、汽车检测实训室、电控汽油发动机实训室、自动变速器实训室、柴油发动机维修实训室、整车维修实训室等齐全的实训室。按照工作过程化的要求来布置实训室。根据本实训室的实训设备,按照工作过程化的要求,开发一系列校本实训课程,编写实训实习指导书和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今年获得区财政厅250万元的财政资助,投入添置汽车实训设备。到位后,实训基地将建得更加完备,功能更加齐全。

4.1.4打破“学科本位型”的课程模式,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建立“能力本位型”的课程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改变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与职业活动相脱离的现状,解决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问题,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综合课程为基础,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探究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即任务驱动教学法。

4.1.5调整教学的评价体系,将实践能力及学习、工作过程性的评价列入考核体系,突出培养的重心是实践技能。

4.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我校把汽修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像学校的招生大事一样重要来抓,动员并鼓励全校教职员工,通过各种途径与汽车相关公司联系,加强沟通,打造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提高专业品牌。目前录用我校实习学生的区内外汽修公司多达40多家。汽修校外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基地除了作为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等平台外,还是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它能弥补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提供真实的实训场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工作适应期;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扩大学校影响力和辐射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整体办学实力。5实训基地建设效果

经过近几年的实训基地建设,汽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得到很大的进步,其中12位老师是“双师”型教师。8人为南宁市汽修职业资格考评员。本校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及社会人员汽车维修中级工考证中心,也是本区域本行业技师考证考核点。本专业招生连年增多,今年招生达10个专业班。共480多人。毕业生98%以上获得“汽车维修中级工”证书,就业率达95%以上,对口就业率60%以上。校外实训企业反馈良好,学生较满意,逐渐形成良性循环。6几点思考

虽然我校汽修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不少现实的问题:

6.1 4S店一般一年招的实习生人数很少(4-6人),而中职学校汽修专业学生人数这几年突飞猛进,并且学生整体素质较低,年龄偏小(很多学生在学校读完两年后,还没有满18周岁,未能考取驾驶执照),与较成熟的高职汽修类毕业生竞争显得明显逊色,因此对口实习率偏低。国家能否学习德国的“双元制”,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纳更多实习生呢?例如一些综合修理厂,可以接纳20-40人,甚至更多。

6.2钣金、喷漆这些工位很缺人,而且待遇也较高,但中职生不愿意从事他自认为学不到技术的岗位,所以在职业指导上如何让中职生转变择业观念也是关键所在。

6.3汽修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较多,学生分散,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采取什么措施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呢?

参考文献:

[1]姚丽梅,王玉生.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27).[2]杜世禄.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7、8)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下载中职西餐烹饪专业教材《西式烹调》编写的实践与思考 - 北京市商业学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职西餐烹饪专业教材《西式烹调》编写的实践与思考 - 北京市商业学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