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准扶贫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途径探索
花垣县农广校 石明珍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目的就是将普通的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有技能、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极大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县级农广校坚持“为全县经济持续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我们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途径认真的探索
一、因地制宜抓培训
花垣县龙潭镇、道二乡地势平坦,万亩稻田相连,适合大型农机作业。2013年7月16日,我们就积极与农业、农机、畜牧等部门衔接,在龙潭镇古老村举办了“农机操作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农民朋友52名。龙潭镇古老村村民石永刚等三人合资购买了一台大型水稻收割机,当年就帮助75户村民收割水稻3000多亩,节约劳力320个,农户每户节约开支300元,而石永刚三人每人创收2300元。
道二乡农民石振武等15户农民购买小型农机具,活跃在田间地头。
民乐镇、两河乡、猫儿乡地处山区,适合小型农机具生产。2011年春,我们在民乐镇田家村,举办了“小型农机操作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农民朋友46名。主要是培训小型耕整机平整旱土和小型铁牛耕作水稻田。
田家村村民石昌元等12人,各自购买了小型耕整机。为自家和同村农户耕作。不仅帮助农户节约耕作开支抢到了农时,农机手石昌元等四季都有事做,一年下来农机手每人创收2800元以上。
花垣县边城镇气候温和,适宜柑橘生长。2011年,我校在边城镇板力村、小寨村举办“柑橘植保培训班”。参训农民达150人。通过柑橘培管培训、植保员培训。两村农户基本掌握柑橘管理技术,生产的柑橘品质高销路好,两个村1240户,每户仅柑橘生产一项,每户平均创收5000元以上。其中板力村村民罗安辉一户年创收220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柑橘大户。
二、因时制宜做培训
因时制宜培训农民,利于学以致用。比如:收割机培训,我们就选择在水稻成熟前的7月份。学会操作后,水稻接近收割期,学员就可以下田操作。
耕整机操作手培训,选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学院通过培训会,立即投入春耕生产。几乎现学现用。
而柑橘管理培训就分为冬季管理、盛花期管理、蔬果套袋管理。分期培训,学以致用。
三、特色制宜
我校苗绣培训基地——蚩尤村位于花垣县城郊,属纯苗村。苗绣培训是我校的特色。苗绣是苗族人民喜爱的艺术。苗绣产品不仅是苗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旅游光畅销的纪念品和民族艺术的收藏品。
我们在基地定时举办培训,十里八乡的苗族绣娘巧妹积极参加,每季度举办一期讲座,邀请苗族老艺人传授技艺,现场示范。
排料乡桃花村绣娘龙春兰,是该村苗绣的传承人。她自己设计制作的苗绣产品,不仅在吉卫镇、排料乡、排碧乡等附近乡镇畅销,还成了德夯苗寨、凤凰古城、乾州古城的旅游纪念品。
通过培训,龙春兰等150名学员,技艺都得到了提升。苗绣,也从作品到产品,从产品到产业。
四、贴近农民送培训
一是明确责任,多方联动。为切实推进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我校相互配合,互帮互助,形成了多方参与、各司其职、管理规范、流动有序、多元化培训的工作格局。2014年3月5-6日,我校先后在我县边城镇小寨村、板栗村开展了地方特色职业农民培训、等。
二是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我校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作为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渠道、多形式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具体实施中,以扶贫村为重点,利用阳光工程、库区移民培训等项目到村入户进行宣传发动,广泛发动农民参与培训,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
三是注重技能,强化培训。为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实效,切实增加农村群众收入,我校充分利用培训基地现有各项设备设施,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技能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013年,共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8场(次),参加培训的农民4500多人次;发放各种科技与信息等宣传资料5300多份,完成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500多人次的任务。
花垣县农广校深入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4月2-3日,湘西州农广校、花垣县农广校两级联动,带领教师深入花垣县团结镇老雅塘村为当地群众传“经”送“宝”。
随着花垣县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在该县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新型职业农民也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因此,只有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育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更快的促进该县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在为期两天的培训会上,农业专家先后就《农作物种子知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技术》等农业实用技术为农民群众进行了详细讲解。在油菜基地现场为受训群众解释了转基因技术,分析了转基因育种与传统杂交育种的优劣性,并对受训群众提出的生产实际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回答。
培训会后,受训群众高兴地说:“通过这次培训,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在春耕生产时,对选种、播种、培育有了更大的底气。”
据花垣县农广校介绍,今年省农广校将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启动省级示范校建设项目,该校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严格按照省级示范校培训标准,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服务全县农民。截至目前,已开展培训2次,培训200余人次,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坚持“为全县经济持续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认真做好岗前和在岗培训工作,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一是明确责任,多方联动。为切实推进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我校积极与农业、农机、畜牧等部门衔接,相互配合,互帮互助,形成了多方参与、各司其职、管理规范、流动有序、多元化培训的工作格局。2014年3月5-6日,我校先后在我县边城镇小寨村、板栗村开展了地方特色职业农民培训、柑橘培管培训、植保员培训等。
二是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我校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作为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渠道、多形式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具体实施中,以扶贫村为重点,利用阳光工程、库区移民培训等项目到村入户进行宣传发动,广泛发动农民参与培训,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
三是注重技能,强化培训。为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实效,切实增加农村群众收入,我校充分利用培训基地现有各项设备设施,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技能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013年,共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8场(次),参加培训的农民4500多人次;发放各种科技与信息等宣传资料5300多份,完成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500多人次的任务。
花垣县农广校深入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4月2-3日,湘西州农广校、花垣县农广校两级联动,带领教师深入花垣县团结镇老雅塘村为当地群众传“经”送“宝”。
随着花垣县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在该县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新型职业农民也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因此,只有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育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更快的促进该县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在为期两天的培训会上,农业专家先后就《农作物种子知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技术》等农业实用技术为农民群众进行了详细讲解。在油菜基地现场为受训群众解释了转基因技术,分析了转基因育种与传统杂交育种的优劣性,并对受训群众提出的生产实际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回答。
培训会后,受训群众高兴地说:“通过这次培训,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在春耕生产时,对选种、播种、培育有了更大的底气。”
据花垣县农广校介绍,今年省农广校将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启动省级示范校建设项目,该校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严格按照省级示范校培训标准,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服务全县农民。截至目前,已开展培训2次,培训200余人次,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阳光工程培训工作是重点
2011年7月,我校通过竞标后被列为花垣县2011年7月,我校通过竞标后被列为花垣县阳光工程项目培训基地。几年来,我校根据阳光工程培训需求调研情况认真开展工作,已培训“病虫害专业防治员”、“农机驾驶与操作”、“植保员”“地方特色职业农民”“农村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社骨干人员”等专业。重点围绕农药的安全使用、植保知识及植保机械使用与维修及保养方法、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防治知识,田间作业注意事项等开展培训;农机驾驶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农机管理法律法规、农机安全操作规程、新型农机具使用维修,做到“实施阳光工程,服务现代农业,服务农村经济,服务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阳光工程项目培训基地。几年来,我校根据阳光工程培训需求调研情况认真开展工作,已培训“病虫害专业防治员”、“农机驾驶与操作”、“植保员”“地方特色职业农民”“农村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社骨干人员”等专业。重点围绕农药的安全使用、植保知识及植保机械使用与维修及保养方法、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防治知识,田间作业注意事项等开展培训;农机驾驶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农机管理法律法规、农机安全操作规程、新型农机具使用维修,做到“实施阳光工程,服务现代农业,服务农村经济,服务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
(四)培训取得的成效
1、转变观念,提高了农民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和积极性
过去,农闲季节,农民朋友无所事事,整天沉浸在聊天中,封建迷信思想在留守农民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留守农民中仍比较浓厚。不少农民朋友相信天命,相信迷信,导致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地区比较常见。调查显示,有些地方逢年过节就烧香求神,修坟建庙,聚众赌博现象屡见不鲜。通过培训,改变了以前的状态,大多数农民朋友在得到实惠的同时转变了观念,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2、提高了科学种植管理技术,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学种植管理技术,促进了农民增收。如:在我县花垣镇岩拐带村办的花卉培训班,在开展培训前,农民种植花卉一直处于摸索阶段,整个水平不高,通过学习后,种植花卉成本降低了许多,花卉成活率也由原来的40%提高到了90%,出花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90%,收入随之增加了近40%。
3、提高了农民的就业能力,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 以往农闲季节,由于大多数农民没有技术,从事其他行业工作困难。通过技术技能培训并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后,大多数农民能从事其他行业工作,从而为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4、促进了乡村文化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促使大多数农民变农闲为农忙,广大农民朋友在得到一技之长的同时,真正达到了增收致富,从而为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和谐发展起到了作用 围绕“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活动开展培训,紧贴农时、农情、农事,突出实际、实用、实效,坚持“六个结合”,即培训内容与农民科技需求相结合,培训形式与农民实际情况相结合,培训目的与提高农民素质、增收致富相结合,现代手段与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集中培训、进村办班、实地指导与广播、电视、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多年来共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法规、务工须知等培训。三年来共开展各种培训38期,受训农民上万余人/次。农忙季节利用送教下乡、深入田间实地指导100余次,完成实践指导5千余人,举办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三进村8个村培训人数1110人,举办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干部培训班6期,培训人数580人。同时积极开展技术人员科技承包等活动。2011—2013年完成农民科技示范户培训15期,培训科技示范户850户。发放了《农民务工培训读本》等培训资料1万余册。通过培训使大多数科技示范户成为了当地土专家,并对周边的农民起到了积极地辐射带动作用。
我校苗绣培训基地——蚩尤村位于花垣县城郊,属纯苗村,共有两个自然寨,3个村民小组,168户682人。2011年初,该村被州委、州政府确立为全州农村综合改革示范村,2012年被评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3年被湖南省绿化委员会评为“全省绿色村庄”。
苗绣培训是我校评为省级示范校后工作重点。
2011年在边城镇小寨村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人数150 人。专业:植保员
2011年下半年,边城镇板力村培训,人数100人。专业:地方特色职业农民。
2012年,团结老鸭塘培训,人数150人。专业:农机驾驶与操作人员。
2013年,团结杨家寨培训,人数200人。专业:农村经纪人。2014年上半年,团结云盘村培训,人数250人。专业农村经纪人。
第二篇: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
25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 2015.10.16
一、现状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
“学习笔记”评述:
——从贫困人口的数量看,贫困人口仍然较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还有贫困人口7017万人。
——从贫困人口的分布看,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经过多轮扶贫攻坚,目前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角落里”——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偏远山区,无论采取何种扶贫方式,难度都比以往增加,不少地方面临“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矛盾。
——从贫困群众的诉求看,日益呈现多样化。一方面,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另一方面,“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也增加了扶贫开发难度。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在民生问题中,困难群体往往有更多更强烈的诉求,因此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扶。距2020年还有不到6年时间,要确保7000多万人全部如期脱贫,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每个月要减贫100万人,任务非常重。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学习笔记”评述:
减贫与发展是反映经济转型、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认识和掌握贫困化发生机理、演化特征及分布规律,是制定扶贫规划的重要依据。总书记明确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自己花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日渐紧迫,“不容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建成”目标的实现与扶贫成败与否有巨大的关联。“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迫切期待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和政策“组合拳”取得看得见的成效。三、六个精准
“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四、四个施策 “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 五、五种渠道
“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六、十项工程
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
“学习笔记”评述:
有些地方扶贫投入不少,但实际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扶贫对象的精准性、因贫施策的科学性不够。而精准扶贫,正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六个精准、四个施策、五种渠道,十项工程”,就体现出精准扶贫中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的行动。贫穷是一种系统性弊病,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扶到点上、根上,才能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理解“精准扶贫”的要义,用我们老百姓的话,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其中,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被称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2014年全国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00多万,并录入扶贫业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动态化管理,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七、多元主体
“我们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学习笔记”评述: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国已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不少人将“1017”谐音为“邀您一起”,意在最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扶贫济困工作。目前,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互为支撑,拓展着全新的扶贫格局。从各方“单打独斗”到整合资源“握拳出击”,这也是精准扶贫思维的重要体现。从各地实践看,在吃透当地情况的基础上,搞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常常成效更加明显。以政府一元主体为核心的扶贫计划往往多依赖于行政力量,搞大水漫灌、一刀切,从而忽视市场与社会,群众不但没有富起来,大量的投入还打了水漂。精准扶贫的思路动员了我国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广泛参与到扶贫的行列中来,开创了多维联动的社会扶贫新格局,真正反映民情民心,将脱贫致富带入到寻常生活中。
八、管理
“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
“学习笔记”评述:
我国自1986年起开始设立贫困县,旨在集中资源扶助最贫困的地区。然而,在原有考核机制下,为争取政策扶持,部分地区出现了“哭穷”争戴“贫困帽”的现象。为创新扶贫县考核机制,2014年中组部、扶贫办印发了《关于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扶贫县考核、约束、退出三项机制改革。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的文件,对贫困县必须作为、提倡作为、禁止作为等事项作出了明确规定。在退出机制上,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调查研究,河北、贵州、甘肃等省份制定了贫困县退出标准、程序、奖励办法和脱贫时间表。
正在编制的“十三五”规划将把扶贫开发放在重要位置,从顶层设计着手,谋划了一整套制度保障,尤其强调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充分调动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作为抓扶贫。除地方政府外,规划还拟对行业部门的扶贫责任做出明确要求,今后行业部门扶贫工作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顺手之举”,而是有一系列制度体系予以监督保障。
九、扶志与扶智
“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学习笔记”评述:
扶贫扶贫,关键是一个“扶”字。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安格斯·迪顿认为,没有国家与积极活跃的公民的有效互动,就很难形成战胜全球贫困所需要的增长。精准扶贫不是强行脱贫,而是要拔除贫根。用科学的态度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制度环境,转变一些地区“等靠要”观念,才能解决“人的素质性脱贫”问题,引导民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说到底,扶起贫穷的人们,最终是要让他们自己站立。精准扶贫摆脱了以往社会保障制度中被动盲目投入的趋势,政府着力于建设一个环境,培育脱贫的能力。
十、展望
让精准扶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学习笔记”评述:
总书记在听取云南和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时均指出,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在精准扶贫政策影响下,贫困地区的人口红利、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正在逐步释放,人力资源的运用,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技术都在刺激着贫困地区在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上找到新的“效益生长点”。
随着扶贫工作进入冲刺期,单纯依靠一个政策、一项举措让上百万人脱贫已不现实,扶贫政策边际效应不断递减。顺应这一趋势,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分类施策,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职业技能培训、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保障兜底等举措将成为扶贫开发工作“主轴”。而这些举措的实施,将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给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第三篇:精准扶贫
茌平:开展创业技能培训 搭建就业平台 【导语】茌平县始终把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通过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劳动技能培训,提高群众的创、就业能力,搭建服务平台。【解说】近日,信发办事处委托县职教中心对全街道下岗、失业、待业劳动人员免费进行月嫂、育婴师、保洁等家政服务培训。邀请高级月嫂讲师进行授课,生动、细致地讲解有关产妇哺乳、康复和新生儿喂养、洗澡等护理等知识。200多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培训2周后,将颁发家政服务员初级资格证。【采访】(信发街道光明社区 魏兰芳)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通过这几天,学了以后让我觉得受益匪浅,家政这边还给我们找工作,让我们有了出来工作的机会。【采访】(信发街道劳动保障管理所所长 单月峰)不仅为下岗、失业、无业妇女搭建了服务社会、服务家庭、创业就业平台,更提高了她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努力倡导诚信守法经营,建立员工服务质量、诚信档案,建立服务质量回访、跟踪、抽查制度,保证服务质量。营造发展家庭服务业的良好氛围,优化务工就业环境。
【解说】为给广大劳动者提供畅通的就业渠道和可靠的就业保障,拓展致富技能,提高生活质量,茌平县密切关注人力资源市场变化,坚持分类施教,开展送技能、送岗位活动。积极加强农村劳动者与各乡镇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根据劳动者的年龄状况、技能掌握程度进行分类培训,经过培训后,分别推荐到企业生产一线和辅助性岗位工作;茌平县加快城镇化发展深度融合,支持劳动者从事家政服务、机械加工、自由职业等岗位;对有创业愿望的各类群体进行创业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发放政府贴息的小额担保贷款,帮助劳动者成功创业。【采访】(茌平县劳动就业办公室主任 袁桂红)我们人事部门作为就业工作的主管部门,充分发挥了培训机构的专业优势,紧贴企业用工需求和求职者的需求,针对市场的热点职业,有计划地举办了机械加工、人造板制造、营业员、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等专业的就业技能培训,今年我们刚开始举办的家政服务培训受到了广大家庭妇女的好评,通过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服务技能,学得了一技之长,为促进其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茌平:巧借优势 做好扶贫新文章
【导语】在扶贫工作中,茌平县创新扶贫模式,把脉问诊,积极为落后村谋思路、出点子、促发展,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解说】当前马上进入春节,在贾寨镇大海服装厂正在加班制作一批衣服,七八十个妇女分工协作,各个工序有条不紊。附近村庄的徐留菊,由于家庭原因,不能出去打工,便来到这服装厂打工,每天工资不到一百元,让她很满足。
【采访】员工(徐留菊)咱自己周边村上的,都不远,小孩都在这念书,接孩子、送孩子、直接连孩子送来,都不走了,在这里干点活,下了班接完孩子随着就走了。
【解说】为了帮助群众脱贫,贾寨镇根据一些村庄以人均纯收入少、贫困人口较多的实现,制定优惠的创业政策及举办务实的创业培训,使一些小服装加工企业在家门口发展起来,手工成为留守妇女增收的新途径。【采访】(贾寨镇大海服装厂负责人徐中海)在不耽误接孩子、送孩子、照顾老人、不耽误家里农田的情况下,给他们提供一个很好地平台,展示自己的我才能,提高家庭的收入。【解说】为了确保贫困群众彻底脱贫,茌平县变“输血”为“造血”,向困难群众辅导农业生产技术,为困难户提供致富渠道,鼓励各村增加村级集体收入,通过招商引资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到村办厂,激活“造血”功能。同时,茌平县鼓励群众原地创业,协调国土、农业、畜牧部门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并及时办理土地、养殖等手续,为村民提供一站式帮包服务;整合有关上级扶贫资金、村民自筹资金和财政贴息贷款资金,为致富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实现贫困群众顺利脱贫。茌平:做好“精准培训” 助力“精准扶贫”
导语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茌平县始终把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通过提供劳动技能培训、小额担保贷款,提高群众的创、就业能力,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解说在龙跃家政服务公司的培训室,30多名下岗职工和就业困难群众,正在认真听取高级讲师生动细致的讲解,免费学习有关产妇哺乳、康复和新生儿喂养、洗澡等护理知识和中国结、十字绣等手工编织技巧。周凤凤是一名留守妇女,因为家庭原因不能外出打工,通过参加免费培训,熟练掌握了护理知识和手工编织技能,在家门口就能做些工作,增加了家庭收入,增强了生活的满足感。采访
解说 为了帮助群众脱贫,增加群众收入,茌平家政服务部门针对待业、无业家庭妇女,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举办务实的创业培训,使一些针对小众的服务业快速发展起来,为待业、无业家庭妇女提供了增收的新途径。采访
解说为给广大劳动者提供畅通的就业渠道和可靠的就业保障,拓展致富技能,提高生活质量,茌平县密切关注人力资源市场变化,坚持分类施教,开展送技能、送岗位活动。积极加强剩余劳动人口的普查和分类,根据劳动者的年龄、家庭、身体状况进行分类培训;支持劳动者从事家政服务、机械加工、自由职业等岗位;对有创业愿望的各类群体进行创业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发放政府贴息的小额担保贷款,激活“造血”功能,帮助劳动者成功创业,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第四篇:精准扶贫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让“精准”成为习惯
“精准扶贫的精髓是‘因贫施策’”“提高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和措施到户的精准性”。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话题建言献策,为脱贫攻坚贡献了不少智慧。为什么脱贫攻坚必须精准识别、因贫施策?“精准”,是一种怎样的方法论,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道德经》有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大事者必以精准思维、精准做法为遵循,方见成效。《礼记》也有载:“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做事情一开始就要慎重,不能马虎大意,哪怕开始只是一丝一毫的差错,其结果也会事与愿违。0.99的1000次方接近于0,道理就是这样。
精准,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追求。《庄子》里讲过“庖丁解牛”,“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这些关于熟能生巧的故事提醒我们,穷尽所能、做到最好,是对待工作的基本态度。精准就是这样一种力求完美的自我追求。
精准,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作风。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如果对什么事情,都抱着“无所谓”“想当然”的态度,对情况了解停留在“大概是”“应该是”之中,能有多少成就?敷衍了事、毫无“精准”可言,既容易误事误人,也会迷失自己。从作风上砥砺精准的要求,万事无难。
精准,是求真的延伸。共产党人是最讲认真的,精准就是一种认真精神。闭门造车、异想天开,吃老本、拍胸脯、拍脑袋,既不会有好决策,也不会有好成效。深入基层、接入地气,听得真言、听进诤言,谦虚好学、积极进取,方能从精准中出成就、出公信。
精准,也是求实的升华。有些人在扶贫攻坚中不善精准、在改革发展中不愿精准,原因不外乎怕自己吃苦受累、怕事情繁复麻烦。精准意味着实事求是、敢于较劲,而不是浑浑噩噩、安于现状,畏葸不前、怕这怕那。吃得苦,不怕死,霸得蛮,耐得烦,精准中充满了求实、务实的精气神。
追求精准,就得要有胆有识、抓铁有痕。何为“有胆”?正确的敢坚持敢坚守;不对的,敢直言敢批评;错误的,敢纠正敢改进。何为“有识”?要有正确的方向,要有科学知识,要对实际情况了解透彻。何为“抓铁有痕”?做什么就有什么的样子,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总书记向来重视精准化做事方法,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他就强调: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让我们就从当下、从自己开始,把“精准”养成习惯。
总书记对干部的要求在代表委员中激起强烈反响
想干愿干积极干 能干会干善于干(热议)
3月7日,总书记在黑龙江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不断提升工作精气神。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代表委员表示,要保持勇气锐气朝气,凭实立身、以实为尺,向实处着力,用实干说话。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为群众跑腿,为百姓干事,把实事落实,把好事办好,才对得起人民。目前基层干部的担子重、工作苦,建议建立更加科学的激励机制,让基层干部更有干头、更有奔头。
——陕西安塞侯沟门村杨丰岐代表
“不断提升工作精气神”,总书记的要求必须时刻铭记在心。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的健康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卫计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湖北省卫计委杨云彦委员
要想发展,必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当前面对下行压力,市场竞争加剧,企业更要提起一股子劲儿,向改革要动力,以创新谋发展,生产出更多高技术含量、高品质的产品。
——安琪集团研发中心姚鹃代表
“双中高”为世界贡献更多正能量——国际人士看好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会呈现怎样的面貌,举世瞩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了中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了一系列事关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这是“十三五”期间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外专家学者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将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持续利好。
体现完成经济转型的坚定决心
政府工作报告把2016年经济增长目标定为6.5%—7%,设定这一预期目标考虑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考虑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此次两会让中国经济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增长。”韩国湖西大学教授全家霖表示,随着一个国家经济规模不断增大,产业水平向中高端不断发展,与增长速度相比,应更加重视增长质量。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中国问题专家克里斯蒂娜·奥托女士认为,与过去相比,6.5%—7%的增长区间不高,但同其他工业国家相比仍然相当可观。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中国经济增量相当于挪威全年的经济总量。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伴随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也应该看到,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中国物质基础雄厚,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中国政府有信心通过改革,在经济新常态下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俄中关系研究预测中心主任乌扬纳耶夫表示,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的驱动力之一。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有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带来的影响,但也给中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创造了机遇。他表示,中国政府为应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周密的发展规划,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政府实现结构性改革、完成经济转型的坚定决心。
德中经济联合会理事长哈罗德·卢克斯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攀升,出口驱动增长模式让位于消费和服务业。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方案,致力于消除贫富差距,鼓励消费,增加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将确保中国经济成功转型,实现今后五年的增长目标”。
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今年要重点做好的工作,“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是其中之一。报告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从注重‘量的增长’转向‘质的增长’。”哈罗德·卢克斯认为,煤炭、钢铁、水泥和其他工业产品的利润率下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加剧,去产能过程不可避免。“兼并重组或企业停产起初是痛苦的,但对于保持中国未来的竞争力是必要的,这样中国才能在国际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他说,“中国对高技术和环保产业的重视,无疑给德国相关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全家霖赞赏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说:“中国目前充分认识到此前重‘量’快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的产能过剩等问题,并采取了相应调整措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上下功夫,有利于充分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他表示,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并与百姓共享发展红利,具有重要意义。
巴西智库瓦加斯基金会教授埃万德罗·梅内塞斯曾在复旦大学金砖中心任研究员,也亲眼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他表示,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情况符合国情,结构性改革也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他认为,中国政府提出的推动新技术、新产业的创新,着力推动供给侧改革正当其时。“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和巴西都面临产业调整的巨大挑战,中国政府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更加优化产能,使产品与市场匹配,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克里斯蒂娜·奥托认为,中国制订的经济发展规划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加强内需、发展战略性产业、制造业升级等,这些举措将有助于中国建立新的增长极,而非依赖于投资和出口。中国经济转型对德国也意味着机遇,德国企业能够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好伙伴。德国能够提供先进的制造、环保和医疗技术,以及高质量的消费品。
仍是世界经济重要推动力量
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凸显新经济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作用,引发海内外广泛共鸣。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系列新举措将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向前发展,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增长过程中产生的机遇,值得韩国产业界和政府共同关注。”全家霖表示,中国经济发展重心过去主要集中在下游的生产环节,通过创新驱动,向上游产业发展,期待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成为世界经济的又一推动要素。
通过创新驱动,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不断释放,新能源汽车、生态产业、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经济亮点频出。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杜大伟认为,中国经济表现依旧良好,消费和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高,正在新常态下继续前行。
乌扬纳耶夫表示,发展先进制造业、创新产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些政策手段都是在有针对性地改变过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引导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培育稳定增长动力。他同时强调,经济转型升级过程必然存在挑战和风险,中国经济经过多年高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厚重的基础,有理由相信中国政府能够顺利实现增长目标,为世界经济贡献更多正能量。
协调发展 奏响民族复兴协奏曲(代表委员议国是)
制图:张芳曼 区域协调“大合唱”
“依托黄金水道,让东中西部联动起来。”重庆两江新区汤宗伟代表认为,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将打破区域壁垒,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让路更通,让货更畅,让东中西部的发展更协调,经济发展更健康。
“发展新兴产业,不是不要传统产业了,而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翼齐飞。”江苏阳光集团陈丽芬代表认为,不可能全国所有地方都发展新兴产业,要提升传统产业,优化生产力布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一带一路’建设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要好好抓住。”内蒙古神华乌海能源有限公司伊永春代表表示,内蒙古外连俄蒙、内靠京津冀,借“一带一路”东风,将迎来更好发展,提升质量效率。
城市农村“比翼飞”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云南迪庆州同乐村村民余秀芝代表表示,配套设施的完善,能以更大力度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过去村里山远路陡,守着“绿色银行”却提不了款,如今条条大路连起了山村和城市,林下经济的发展让村民鼓了腰包乐开花。“让更多的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江苏盐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进进代表认为,城乡协调发展,还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江苏从2010年开始启动提高农村大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目前累计有5.13万人获得重大疾病保障,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负担。
两个文明“两手硬”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中科院南京分院周健民委员表示,没有软实力的提升,就不会有真正的全面小康,学校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教育促进形成13亿多中国人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为全面小康、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富了口袋的同时,要全力富脑袋。”新疆大学教授阿不都拉·阿巴斯代表认为,文化产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要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字字句句皆民情(新风扑面话两会)
“我想为鞍山钢铁的下岗工人说几句话……”在政协分组讨论时,冯佐库委员的开场白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是十余本特殊学生的作品,希望他们的教育和健康问题能被更多的人关注……”袁敬华代表的行李箱里,装着厚厚的学生作品;“海外引进人才希望我能把他们的心声带到会上……”王亚君委员娓娓道来。无论是在全体会议还是在分组讨论,代表委员甘做百姓的“民声传递员”,字字句句皆民情。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悠悠万事,民生为先。教育、医疗、住房、就业这些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反腐倡廉、司法公正这些群众最迫切的期盼,需要及时传递到两会的政治舞台,而代表委员就是传递民声的桥梁,是百姓的代言人。说真话、说实话,为民请命、为民代言是代表委员应尽的职责。正如一位委员所言,“只要是百姓的呼声,我们都有责任反映。”
为了这份责任和嘱托,代表委员在过去的一年里脚踏泥土,躬身实践。在各自领域,用实打实的调研问民情、用面对面的交流汇民意。在调研中探寻,在履职中思考,整理了大量的来自一线的翔实材料,准备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议案、提案与建议,带来了老百姓最想说的话、最想实现的心愿。
大国制造,需要大国工匠(融·我的两会·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
“一边是老百姓到国外大量购买马桶盖、电饭锅等日用消费品,一边是不少国内品牌滞销、经营困难。我认为这里面既有危机,也有商机。”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华丰村党委书记朱张金代表有切身感受。他做皮革产业20多年,在这个被视作传统产业的领域里,其创办的浙江卡森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去年出口增长了30%,今年1、2月份,出口同比又增长30%。
传统产业真的没出路吗?朱张金的实践表明:“传统产业也是有市场的,缺的是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国内消费者从国外买的也大多是高质量的品牌产品,这提醒我们,高质量高品质,就有市场、有商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令朱张金印象深刻:“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目前就是低端产品供大于求,而高端需求空间还很大,我们就是要开拓和满足中高端的需求,占据高端市场。”
说起对企业的转型升级建议,朱张金首先想到的是人才。他的企业25年前就聘请了欧洲的技术人员。那时候聘请“洋员工”成本很高,很多人想不通。但实践证明其带来的质量意识、设计理念都是当时稀缺的,这保证了产品的高品质。其次,国内中小企业发展也需要政府部门在人才政策、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上给予更多帮助,增强企业技术升级的意愿和信心。此外,质量把关也很重要。朱张金说,欧美、日本等国家的产品很多是中国生产,包括被疯抢的日本马桶盖有些就产自杭州。原料和设计都一样,但出口的产品由外方检验,质量标准比国内产品要高,“我们需要制定更高更好的标准,并且严格执行到位。”
朱张金认为,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企业一定要有长远眼光,不断培养更专业的高级人才,开发立于不败之地的高端产品,“我对中国制造有信心,相信不久的将来,民族品牌也会让消费者使劲地‘买买买’。”
深意莫高于爱民,嘉行莫厚于乐民。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从来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增进人民的福祉,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历史反复证明,谁能认真倾听老百姓的意见建议,谁能真正解决老百姓的问题,谁就会赢得真诚的拥护,谁就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人民网评:习近平五喻巧论生态,绿色发展建美丽中国
在文学家笔下,美丽中国像“荷塘月色”般迷人;在艺术家眼里,美丽中国可化身为“山水中国美”。在两会好声音里,美丽中国离不开一个新理念的支撑,那就是绿色发展。毫无疑问,即使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美丽,“绿色”也是最绚烂的色彩。
全国两会的各项议程还在顺利进行,关于“绿色发展”的讨论早已掀起高潮。“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牢牢守住生态红线,不能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否则受伤的还是我们自己”“是不是绿色发展,说了不算,干了才算”“成效可持续,才能避免污染和治理交替循环的怪圈”„„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多数人的共识,不仅要说一说,更得实打实地干,不仅要守住底线,关键要自觉行动。
守得住绿水青山才能守得住家园故土。“十二五”时期,中国减排目标超额完成、成为全球污水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之
一、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站在“十三五”的新起点,当过去与未来交替,挑战不容轻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15%、18%,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政府工作报告中给今后五年定下了“硬指标”,天蓝、地绿、水清的中国需要在关键方面、重点行业做出突破,更需要持之以恒。
有人曾经总结,总书记用五个比喻来巧论生态环境——“公共产品”、“绿色银行”、“金山银山”、“生命共同体”、“眼睛”和“生命”。不难发现,每一种形象的表达都在给生态环境留下足够的生命空间,这其中既内含了生态富裕的现实关切,又饱含了生态为子孙的长远考虑。说到底,绿色发展不仅仅体现为对生态的保护、对环境的整治,它更是一种思想、一个理念、一种生活方式,“绿色化”应该在生产和生活中深入人心并渐成风气。
然而,在环境与发展的天平上,不平衡的倾斜还在时常发生。尤其是一些地方和企业,还没真正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去。正如环保部长陈吉宁在答记者问时痛批的那样,一些地方的保护主义严重,干预环保监测监察执法,环保的责任不落实;同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也大量存在。可以说,形势虽然见好,但并非“一片光明”,如果地方政府都不能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摆好、摆正,怎么能要求企业来牺牲利益,又怎么给老百姓树立表率?“律人先律己”,各级政府务必在践行发展新理念上做到“当仁不让”,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双赢。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诗词中的美景令人向往,老百姓对现实生活中绿水青山的呼唤应该被重视。绿色发展,为的是眼中见“绿”、手中有“富”,否则,环保部官员被当面数落“看把天搞成什么样”的事情还会出现。把绿色发展凝聚成全社会共识,齐心打造一个美丽中国,我们始终行动在路上。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从“董姐饭局”看工匠精神
“白色的小餐盘里,放着4勺白米饭,这就是她请的饭。”两会期间,有个“饭局”引来各方关注。坊间称之为“董姐”的格力董事长董明珠,请人品尝4勺米饭,进行“盲测”,结果用国产电饭煲煮出的米饭完胜。尽管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场营销活动,但还是给中国制造平添了几分底气,也让人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升消费品品质”有了直观感受。
“制造大国怎么造不出让人心动的产品?”当不少国人去海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时,这样的“拷问”也接踵而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早已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Made in China”随处可见,但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低端产品和廉价产品。这从消费者的“用脚投票”,也可看出。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境外消费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7000亿至8000亿元用于购物。如何在国内激活这样巨大的消费力?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谁能提供高品质的产品,谁就能赢得市场。消费能力上去了,产品质量、性能和用户体验,就变得更加重要。
不过,正如此前中国游客在日本抢购的马桶盖被证实是中国制造的一样,此次“董姐饭局”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出更多高技术含量、高品质的产品;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品牌推广、品质宣传,让我们已有的国产优质产品能被消费者认可。
从这个意义上讲,产品的比拼、质量的比拼,到最后都是精神与文化的比拼。“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可谓一个关键词。
其实,中国并不缺少技术精湛的工匠。给导弹铸造衣服的“大国工匠”毛腊生,“39年,他只做了一件事——读懂砂子,铸好导弹”;胡双钱在35年里加工了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然而长期以来,为了追求速度和规模而导致的粗放型生产,使得技术条件难以提高精度;“有供给就有需求”的卖方市场,也在看不见的层面上损害了追求质量的态度。培养“工匠精神”,仍然任重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企业家和工程师的赓续接力。
“工匠精神”也包括着创新的内蕴。工匠的耐心坚守与创新的弯道超越,本身就是一体两面。产品的升级换代一方面在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另一方面在于把“匠心”融入生产的每个环节,既要对职业有敬畏、对质量够精准,又要富有追求突破、追求极限的创新活力。有人说,“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抓创新,要在抓住技术突破的同时,抓住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认真做事”的品质,这样才能真正“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有人说,对未来越有信心,对现在就越有耐心。大国匠心、卓越品质,是一种制造业的耐心,更是一种发展的信心。一个“饭局”可能说明不了太多,电饭煲技术的高下也自有市场来检验,但用工匠精神开启一场品质革命,才能真正“让世界爱上中国制造”。
第五篇: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
(一)建档立卡,为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按照自治区扶贫办关于扶贫开发建档立卡的统一部署要求,在库台克力克村开展建档立卡工作,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全村贫困户电子信息档案,为更好的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建档立卡,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树立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理念,掌握每一个困难群众致贫原因,挖掘其再生产、再发展潜力,针对每一个人制定操作性强的扶贫帮困方案。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有效落实低保、新农保、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民生政策,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二)落实措施,提高扶贫开发成效。明确“一个重点目标”,把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目标,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雨露计划”、互助资金试点和社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平台,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力争实现扶贫对象脱贫。
一是进一步强化整村推进工程。依据自治区扶贫办《关于做好2011-2015年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实际,坚持“一次确定、分年实施”的总体方针。
二是进一步创新产业扶持模式。以创建扶贫示范基地为基础,创新产业扶持模式。重点倾斜“一村一业”,让多数贫困户受益,同时发挥扶贫贴息贷款作用,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
三是进一步规范“雨露计划”培训。依托自治区级扶贫培训基地、知名专业学校和扶贫龙头企业开展培训,做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继续开展扶贫教育资助行动,对在册贫困户子女高中以上阶段学生,实施扶贫教育资助行动。
(三)强化监督,发挥扶贫资金效用。在积极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准确把握资金使用方向,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坚持资金项目到村到户,使有限的扶贫资金更多地直接用于扶贫对象。强化扶贫资金的检查和审计,进一步完善扶贫对象、扶贫资金和项目公告公示制度,改进公告公示的方法方式,确保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持“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项目实施的指导和督促,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检查活动,切实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发挥扶贫资金效用。
(四)建立完善精准的扶贫机制。一是按照当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创新发展思路,抓住关键,凝聚力量,优化发展环境。确保农村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真正把农村建设抓出成效。结合农村实际,把农村建设与安全稳定工作结合起来,真正把党的群众路线工作做到实处,为库台克力克村扶贫工作打牢基础。二是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在政策、步骤、批次上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不搞“大锅饭”。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要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因疾病致贫的,要纳入社会民政救济体系中去。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懒惰酗酒致贫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经教育不改的,采取缓扶或不扶的措施。以此激发、激活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通过勤奋劳动,自我脱贫,走向富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从而最大限度调动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使贫困户把压力变为动力,把动力变为活力,从根本上让贫困户从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劳动能力、生产方式到收入水平产生变化。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没,完善用水、灌溉、村路设施。改善土地盐碱度,扩大人工河流的范围,发挥人力资源,不断完善用水灌溉系统,修建防渗灌溉水渠,扩大人工水流影向范围。消除坑洼土路,修筑一些砂石路、水泥路,解决农民出行难、卖农特产难的问题。四是调整经济结构,结合当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打造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农特产品,进行农特产品的深加工。产品的种植、生产,形成生产规模、将本村打造成一个以红枣、杏子、甜瓜等农特产品为主的生产基地,吸引购买商前来收购,并在此基础上号召有能力的村民进行农特产品深加工,扩大生产链,取得经济效益。五是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牧业实用技术和家庭手工业技能培训,策划一系列参与度大、通俗易懂的科普活动,丰富农民头脑,增加农民科学种田知识。对贫困户所住危房进行改造,整修院落,使其有围墙,有院门,修建牲畜棚圈和禽舍。鼓励他们养殖牲畜;帮助贫困户学手艺,制作花毡、地毯、花帽、刺绣等,开展汽车驾驶、汽车摩托车维修、电焊、建筑、厨师、家政服务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村民就业增收;帮助、引导贫困户建立合理的家庭成员结构,使每户都有一名会经营的明白人,一名外出打工的创收人,一名上学有成的读书人,家庭成员都是家庭养殖、种植的勤快人。从而使贫困户在初级起步阶段,就能够实现在家门口劳动,积累生产实践经验,成为最现实、最直接的增收方式。开展家庭种植业、家庭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要在村中进行实打实的实验,让村民尝到科学种田的甜头,从而达到运用科学知识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同时,又借助国定贫困县的政策优势,积极争取各类扶贫资金,从而使扶贫开发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六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思想素质。将农村中的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中考和高考落榜生,另一部分是农村中那些思想素质较好、头脑灵活的人发动起来,作为农村思想教育推广工作的骨干和带头人。创新思路,丰富宣传手段,把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用图片或者书籍的形式,送到田间地头,送到每户村民手中,贴到农户墙上。向全村群众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村民看得见,记得住,提高思想素质。消除“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精神扶贫,激活农民的潜在发展动力,帮助农民转变落后观念,转换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树立自强自立观念、自力更生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勤劳致富观念、积累观念、科技观念等,尽早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七是加强风尚引导,提高文明素质。建设文化活动场所,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生活风尚的引导,帮助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文明素质。大力推行农村政治生活的公开化与民主化,使信息畅通。在农村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抵制各种错误的思想倾向,提高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引导农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八是加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贫困地区往往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中。因此,要将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密切联系起来,控制贫困地区人口的过快增长。同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对实行计划生育户给予资金、物资、技术和教育等方面的优先扶持和适当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