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检查评比太多,八成受访者喊累——请给校长老师减减负
中小学检查评比太多,八成受访者喊累——
请给校长老师减减负
“都说要给学生减负,可谁来给学校减减负呢?”一位中学校长无奈感叹。当前中小学在办学中承担了很多与教育教学并不直接相关的工作任务,给学校、教师造成严重负担。学校静心办学、教师静心育人本应是教育的本源,为什么如今却成了难题?
参与环境和水质检查、进行计划生育宣传、组织参与各类社区活动,已经和教书育人一样,成为众多中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
苏北一普通学校,4个月里接受检查验收24次,仅台账材料就准备了67盒,排在一起长达5米多。教师天天忙于应付表格,教育教学反而成了副业。
湖南一民办学校,2014年收到各级各部门文件48个,涉及创建国家或省级称号、食品督查、环境检测、水质评估、侨联督查等,此外还上交了50多篇各类总结和报告。
“都说要给学生减负,可谁来给学校减减负呢?”江苏南京一位中学校长向中国教育报记者无奈感叹,当前中小学在办学中承担了很多与教育教学并不直接相关的工作任务,给学校、教师造成严重负担。这些中小学办学中承担的非教育教学任务包括什么内容,负担究竟有多重?中国教育报日前发起“校长和教师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调查,13226名参与调查的校长和教师中,84.89%的人认为学校承担的与教育不直接相关的工作(如检查、评比、活动)太多,让校长、教师疲于应对;仅有1.27%的人过得很“幸福”,选择了“很少”和“没有”。
学校静心办学、教师静心育人本应是教育的本源,为什么如今却成了难题?对此,中国教育报记者赴湖南、江苏、河南、山东、四川、陕西进行采访调查。
“教育教学之外的负担太重,很多与教学无关”
一些中小学校长戏言,自己是“许三多”——检查多、评比多、文件多,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对于湖南益阳国基实验学校教务主任曹国军来说,2014年“真的好累”,因为“教育教学之外的负担任务太多了”。
过去一年,该校接受各级各类检查评估20多次,涉及国家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交通模范城市、双拥城市、省级文明城市评选,以及卫生防疫、工商管理、消防整改等。
“考核、评比、检查等活动太多,制约和影响了教师教学。”曹国军告诉记者,“很多检查评估与教学无关,完全没有必要。”
被检查“轰炸”的学校不是个案。河南某地一位中学校长介绍说,过去一年,该校接受了食品、卫生、防疫、物价、人事、农减办、纠风办、文明办等部门10多次的各类检查,收到上级各部门文件四五十份,包括宣传部门的征订任务、文明办的创建评比任务,以及公安、卫生、纠风办、农减办、督导、工会、妇联等部门的各类检查文件、活动通知、材料上报等,“真正和课堂教学有关的文件反而很少”。
这位校长形容,任何一个上级部门都可以到学校开展检查、评比工作,每个单位学校都惹不起,都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参与”。众多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相关的检查评比,严重干扰了教学秩序,“我们学校甚至接到有关部门的行政命令,要求教师停课走出学校承包路段卫生”。
一些中小学校长戏言,自己是“许三多”——检查多、评比多、文件多,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无法集中时间和精力抓教学抓管理,反而成了“社会活动家”。
迎接一次与教学无直接关系的检查评估,究竟要牵扯教师多大精力?山东威海一名初中教师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一次该市迎接创文明城市检查,各级领导反复预演检查,对卫生的要求甚是苛刻。学校办公楼地面老旧,“老师们只得蹲下身子,一点一点用洗衣粉和钢丝球擦拭出来”。
而且,很多学校在迎接省市一级的检查评估前,必须先依次接受区县级和乡镇级的多次检查,每次检查都会让学校和教师手忙脚乱,有时不得不中断教学甚至停课。
李强(化名)是陕西省一所农村学校的教师。不久前,学校在教职工QQ群里上传了今年以来的第15份文件,文件内容大致如下:为认真落实××文件精神,各校、中心园要如实填写《××情况统计表》。“这些文件很多与教育没有关系,更可笑的是,有些统计表设计得十分复杂,一些表格学校见都没见过,只得与其他兄弟学校打电话交流如何填写。”李强无奈地说。
除了各项检查、评比外,现在各种“日”和“节”很多,如“爱眼日”、“艾滋病日”等,遇到街道或社区举办活动,工厂和机关单位一般没时间或不愿参加,只能由学校“顶上”。一位校长告诉记者,学校本来就缺教师,不可能有专人从事这些工作,只得临时抽调一些教师,加班加点来应付。
曹国军曾计算过自己一天的时间:课堂教学3个小时,批改作业、处理偶发事件、备课、阅读等各占1个小时, 其他事情至少一天也要忙上3个小时,“我们老师也有家庭、孩子、亲友,有时真的好累”。
各类检查评比成了校长头上“紧箍咒”
许多地方的“土政策”,学校防火防盗、绿化建设、计划生育等指标不达标,都可能导致校长被“一票否决”。
在中国教育报开展的问卷调查中,27.98%的校长和教师认为,中小学承担的与教育教学不直接相关的检查、会议等,“严重影响了正常教育教学”;65.97%认为这样的检查、会议对自己“有影响,且牵扯了自己相当一部分精力”;认为“没有影响,很少接到这种非教育教学工作”的只有0.93%。
那么,对这些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学校为什么不能说“不”呢?
成都市一所“窗口学校”的女校长告诉记者,每逢检查、参观和展示,她的学校都“打头阵”。由于教育系统牵涉社会的方方面面,每个部门一年搞一次检查或是评比就够学校忙活的了,有的检查一年还多达三四次,“上面来检查,虽然也是为了学校好,但有时实在是应接不暇”。
这位校长坦言,这些检查评比的结果都会与学校年底的综合目标挂钩,作为评定学校办学水平的依据之一,有些甚至直接与当地政府的政绩挂钩,因此即便其中部分事情与学校关系不大,学校还是必须接待。
此外,根据许多地方的“土政策”,学校防火防盗、绿化建设、计划生育等指标不达标,都可能导致校长被“一票否决”,各类检查、评比因此成了校长头上的“紧箍咒”。此前某地发起“计划生育宣传进校园”,发动学生“小手拉大手”教育家长,学校对此不能拒绝,很是头痛。
有受访者直言,学校的各种荣誉大多要通过检查、评比才能获得,所以校长、教师再有怨言,也只能往肚里咽,“否则,上级部门不认可,家长也不认可,学校声誉会越来越差,生源就会越来越少,这样的结果谁都不愿意看到”。
这样的说法在各地中小学校长口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证实。山东淄博某小学校长李伟(化名)说,过去一年,学校收到的各级各部门直接下发的文件并不多,大部分是通过教育部门部署的,比如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收费、审计等,学校很难躲过去。
在李伟看来,去年学校接受的近20次各类检查中,有一些是必要的,比如安全检查,可以帮助学校发现问题,督促整改问题;教学业务检查,可以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而有一些检查则完全没有必要,比如综合督导,一年两次,把学校工作划分成若干项目进行量化打分,而打分的依据主要是看档案,没有任何意义。”李伟说。苏北某中学教师吴宝席告诉记者,泛滥的检查、评比往往成为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的“温床”。“对于学校来说,有些检查项目,学校在平时的工作中根本没有贯彻落实,检查临近时,领导们就让老师‘帮忙’补材料,做假造假,甚至是强派给老师任务。教师们只有加班加点,闭门造车、违心服从,以此来‘忽悠’检查团。这使老师们苦不堪言,心生愤懑,却又无可奈何。”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赵成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通过检查评比来看相关工作、标准是否落到实处,然后进行结果奖罚,这是国家治理中一个惯用手段,本身无可厚非。“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很多单位和部门为了评比而评比、为了检查而检查,用形式主义使评比、检查发生了异化。”
期待教育回归本源,让教师静心育人
教育要有空间才会有发展,给学校独立的办学权力,还教师足够的成长空间,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有可能。
“现在,要做一个安安静静教书的老师太难了!”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潘春雷如此向中国教育报记者感慨。一所学校,除了教育教学工作之外,承担太多的社会职能;一名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之外,有着太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负担,为教师减负迫在眉睫。
潘春雷引述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的一项调研结果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工作时间平均值为54.5小时,远超法定时间,然而真正能够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却不足总工作时间的1/4。
那么,教师的时间用到哪里去了?
潘春雷认为,从表面看这是时间不足的问题,实质上是教育要符合发展规律,教育要有内在尊严的问题,“说到底,教育要有空间才会有发展,给学校独立的办学权力,还教师足够的成长空间,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有可能”。
很多基层校长、教师呼吁,有关部门要为学校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给校长、教师“减负”,让他们回归教育的原点,把工作重心真正放在教育教学上。
河南省商丘市前进小学教师任欣表示,过多的检查评比等负担,使教师牺牲了很多教育教学工作时间来应对,“教育的原点就是教书育人,能静下心来思考、沉下心来教书。希望有关部门能给教师创造一种纯净的工作环境,让我们安心从教,实现自身价值”。
湖南一位中学校长直言,“我们的一些政府部门,好像不搞轰轰烈烈式的检查评比就不会做事情”,解决检查评比泛滥的问题,根子上还是要政府转变管理方式和管理思路。
他建议,政府应出台专门的政策,对各个部门的各种检查进行系统归类,看一看哪些是合理的,是必须进行的,哪些是不必要的、能合并归类的,检查最好是“少而精”,让学校能多些时间来组织教学,也让检查、评比能尽其用。
李伟则认为,好学校不是靠检查或评比产生的,而是看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行政部门要改变以检查评估给学校划分三六九等的做法,而是应该帮助学校梳理办学思路,帮助学校凝练办学特色,变评估为服务。” “行政干预太多太盛,教育就很难有内生的尊严感,校长也只能在行政体系中唯唯诺诺。”潘春雷建议,要大幅减少各级各类行政干预,整合精简各级各项检查验收,拟定统一的检查验收清单,为校长、教师送上“减负大礼包”,“让我们的教师阳光灿烂,每一张脸上都是自信、自豪和自足”。
(统稿:本报记者 张晨 采访:本报记者 阳锡叶 李见新 魏海政 沈大雷 王强 刘磊)
【网友声音】
@梦阮:很不满意!我们很多时间都被学校的一些琐事占用了,感觉总有做不完的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渴望有些制度能够规范,不要有这么多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做得再好,又能有何用?真正对得起学生、家长、社会,那才是硬道理,才是真正我们该做的!
@田野:现在的时间大多花在准备材料和教学管理上,真正用在教学上的实在是越来越少。希望少点检查,多点实干。
@说从心那是怂:我是名小学老师,我大部分时间就是应付上级的各项检查,有些检查与我们教育挨不上边。唉!
@五福人生:我现在都是“挤”出时间备课、讲课,大把时间都浪费了——检查、评比、比赛等。各种活动华而不实,甚至重复,都是各级领导为了自己的业绩、政绩造成的,建议取消。不要违背了教育的使命!
@天边的流云:我是一名小学老师。教学工作介入太多行政力量、太多政治任务,有好处吗?什么是教育?教育是百花齐放,是宽容的氛围。而我却感到被太多教学之外的任务压得没有了独立自主的思想。在这样的心态下教学,我愧对学生,愧对家长,却又无可奈何。
(实习生 刘水长 整理)
怎么看校长老师的时间账单
“时间去哪儿了”,一个略带调侃又颇具深意的流行语,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从教师日常工作的“账单”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是什么吞噬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如何让教师有充裕的时间潜心教书育人?我们约请一线教师和教育学者,解读和分析教师的“时间问题”。
详见第二版
给校长“扩权”就是为他们松绑
中小学校长几乎没有一个不喊“忙”的,这些“忙”都是必需的吗?眼下,围绕给校长减负,社会上已形成共识,就是扩大校长的办学自主权。怎样才能更好地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校长干校长应该干的事?听听教育专家们怎么说。
详见第五版
怎么看校长老师的时间账单
薛红伟 绘
编者按
新春伊始,《中国教育报》发起的“校长和教师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调查活动,2月27日晒出了教师版的“时间账单”。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老师中有84%的人认为,学校承担的跟教育不直接相关的工作太多了,让校长、老师疲于应对。是什么吞噬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如何让教师有充裕的时间潜心教书育人?本期我们约请一线教师和教育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教师的时间问题,以飨读者。
教育也要核算“时间成本”
教师的“时间账单”主管部门或单位领导几乎就从没有核算过,慢慢地就成了一笔糊涂账。这种饱负荷和零成本的“时间”概念,让每个职能部门都可以轻易地侵占教师的时间。
■邱磊
“时间都去哪儿了”,一个略带调侃又颇具深意的流行语,曾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共鸣。解读《中国教育报》这份教师日常工作的“账单”,看到的更多的是老师们盲目的、低效的忙碌。因此,在厘清教师时间分配的同时,也大致可以看到当下社会的教育生态,窥见我国教育的时代缩影。
在经济领域的成本核算中,“时间成本”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其背后代表的是不同的机会和可能。但在教育这个“无限责任公司”中,时间却成了天然的附属物,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是完全“同频”和“对接”的。只要学生不离校,校长也好,班主任、任课老师也罢,都不能有完全意义上的“下班”,“24小时待机”、“随叫随到”、“加班”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正是这种意识的缺失,教师的“时间账单”主管部门或单位领导几乎就从没有核算过,慢慢地就成了一笔算不清的糊涂账。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在没有可测量和精确的地方,是没有管理的。”这种饱负荷和零成本的“时间”概念,让每个职能部门都可以轻易地侵占教师的时间,并大肆布置各种“千奇百怪”的任务。于是,我们自然可以看到,在教师的“工作时间”中,做材料、列计划、应付检查、学科竞赛、课题研究等占了较大的比重,而真正用于备课和课堂研究的时间却少得可怜。这种“无所事事的忙碌”,让教师游离于教育教学核心任务之外,业绩或教育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关于教师时间分配的调查结果看似荒诞,却自有其道理:一方面是教育懒政现象尚存,管理、评价、考核体制陈旧,不科学的实施手段依然“涛声依旧”。比如,有些地区大班额现象很严重,导致学校管理效率低下;过繁过重的各项考核、验收、检查等,都让教师疲于应付。加上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渐提高,而教育的现代化综合治理并未跟上等因素,所有的“债”,都只好拿教师额外的乃至休息时间去偿还。
另一方面是依法治教落实不足。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清晰而详细的界定,两者之间也难以达到对等和公平的平衡。普通教师更没有维权的意识和行动,多年如一日地做老黄牛,不分白天、黑夜、周末、节假日地上班,心里还感恩戴德。因此,如果从这个角度去问“教师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多少是有点让人心酸的。
与工作时间的满打满算相比,教师的“生活时间”等自我支配的部分却恰好相反。由于现在大多数的学校,尤其是中学,依然有浓重的应试倾向,学生和老师常常难以从题海中脱离。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很难有多少休闲的机会。甚至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已经推演到了按“秒”计的管理,师生的身心牢牢被框住,利益紧紧被“分”锁住。有的学校实行“月考”制度,出题、监场、阅卷、分析和上报成绩,让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做阅读、休闲、旅游等事情。这种愈演愈烈的倾向,让有的学校在节假日不惜违规补课,老师也不得不与学生陪绑在一起,彼此都是应试链条上的螺丝钉。
透过《中国教育报》的这份“时间账单”,我们不难看出:作为“读书人”之一的教师,他们除了“三本书”(教材、教辅、作业本)外,读书其实并不算太多,部分教师甚至根本没有时间读书。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生态中,一个阅读面极窄的老师,一个精神生命尚有待健全的“熟练工”,除了生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外,又如何能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的下一代来?
一言以蔽之,在这份账单中,教师的整个职业生命都在其中。他们看似形式多样的工作和生活,其实只是一种“丰富的单调”,并无太多成长和建设的意义。如果我们的教育主管机构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依法治教,均衡发展,完善评价,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如果我们的老师们能多一些权利意识,少一些冬烘思维,多一些育人大爱,少一些功利算计,那么教师的职业生命结构将朝着更加理性和健康的方向改善,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使命也能像DNA的双螺旋结构一样,和谐而美好地孕化出生命的奇迹。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教师)
社会越浮躁 教育者越要心静
尽管现实社会充满功利和浮躁,但教师也需求诸于己,自己能否耐得住寂寞,能否坚持自己的理想,是否守住了教育底线,这些问题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极为重要。
■熊丙奇
很大程度上,《中国教育报》所做的“教师的时间都去哪儿了”问卷调查,客观反映了当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很多老师忙忙碌碌,很难有自己的支配时间。有的花在无关紧要的琐事上,不由自主地被各种活动牵着鼻子走。有的为评职称绞尽脑汁突击写论文、写书,“不堪重负”。还有的老师把很多时间用到去社会培训机构兼职,却让自己的教学和研究荒芜。如果要问为何会呈现如此状态,首先是外部因素,社会的功利化、教育的超载、学校的超负荷,让教师负担重,感觉累。
但换个角度分析,尽管现实的社会充满功利和浮躁,但教师也需求诸于己,自己能否耐得住寂寞,能否坚持自己的理想,是否守住了教育底线,这些问题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极为重要。几年前,一名乡村教师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大意是,她参加一名老校长从教30周年庆祝活动。老校长对她说,只要她努力,今后也会取得甚至超越这样的成就。可是,她却一下子看到30年之后的自己,觉得很绝望。她不喜欢这一成不变的工作,想追求“每日鲜”的生活,于是选择辞职到城市去“漂”。这篇文章据说引起很多网友共鸣。每个人当然有权利追求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可是精彩生活难道就是每天都有新变化吗?教师工作看上去是一成不变,但只要用心,就会发现每天的课堂都会有新的收获,自己比上一堂课讲得精彩,某个学生有新的进步,等等。
教师这门职业是需要全心经营的,需要遵守教育规律和教育常识,特别需要耐得住时间的寂寞。其实,这种寂寞是对外人而言的,对于乐在其中的人来说,他并不觉得这是寂寞,会在他人看来一成不变的工作中找到新意和乐趣。成为教育家,需要这种长期的坚守精神。很难想象,一名总是觉得“精彩”在别处的人,会在教育和学术研究中有所作为。很难想象,只会感慨外部挤压和社会浮躁的教师,会真正在教书育人中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幸福感。
必须注意的是,随着教育投入增加,教师待遇逐渐提高,我国教师的生存状态已有很大改变。在推进教师职业化、专业化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按教育水平和教育贡献评价教师,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有职业素养和职业理想,尤其是职业理想。近年来,教师中有职业倦怠感的比例颇高,感觉累、负担重,这有制度与环境的原因,但教师个体的迷失,随波逐流,也不可否认。
为此,每位教师需要做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这也是当前教师培训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方面问题。据笔者的调查,不但我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很多教师也不知道怎么规划自己,职业发展目标模糊,不懂得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没有继续学习提高能力适应岗位需求的主动性,一旦受到挫折就失去自信。解决这一问题,应该由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教师委员会,为教师提供相关的职业规划服务。我国学校相比一些注重人力资源的500强企业来说,还相差很多。我国的学校在建设教师队伍时,也应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做到以“教师为本”。
对于教师个体来说,则需要结合自身的个性、兴趣、能力,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如果确定把教师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就应该选择坚守,不能“人在曹营心在汉”,或者以“对付”的心态对待教师职业,这会影响教师形象,也影响自我价值的实现。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刊社签约评论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从“局长”那儿要回老师的时间
■廖言
最近,《中国教育报》开展了一次老师“时间去哪儿了”的调查。结果显示,老师们的时间多被与教学无关的事务“瓜分”。显然,这些与教学无关的事物并不是老师们自动“加压”的结果,没有谁愿意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到底这些无关的事物都来自哪里。比如应付各种评比、检查,参加各种无谓的活动,“适应”一些并不科学的职称评定、考核等。简单一梳理,你就可以看出,教师的时间其实攥在“行政官员”的手里。
在当前教育简政放权还没有达到理想程度的情况下,基层教育部门的权力仍然集中。无论是局长还是校长,他们在教育上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教师在忙碌什么。在教育的现实中,有的校长喜欢应试,有的喜欢宣传,有的看重学生发展,各有不同,有时候校长的个人爱好甚至会影响到教学,比如校长爱写诗,那他就可能会举办各种文学活动,校内的或校外的。
这些局长和校长们主导的各种活动,并不一定是坏事,更多时候可能是教育的常态。但问题是,对他们举办的这些活动,向来没有第三方评价体系来评价活动对推动教育教学本身的效率和价值,没有事后的监管与评价。这就意味着,教师可能会被动地处在很多无效、不科学的活动、评比、检查中。如果效果不好的教育活动过多积累,就会造成教师教学时间的“丢失”和本身的疲惫。但局长和校长们本身又是教师教学成绩的裁判员,教师不得不“疲于奔命”应付了事。
在我们看来,局长和校长们理所当然的种种权力,肯定有一些值得怀疑。我们要问问,这些侵占教师时间的种种活动,是否真正尊重了教育规律。目前,诸多检查评比、培训考核、职称评定的相关制度办法、要求,从本质上和相关单位的初衷来看,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健康发展。但体现的结果却是“添乱不帮忙”,影响了老师的实际教学工作和教育质量,并没有体现出通过管理促进教育教学的目的。
因此,校长要把权力的“拳头”松开点,校长要给教师时间。提高各种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别为了虚名玩花样,“绑架”了教师。同样,找回老师时间,局长要给校长空间,要尊重学校的法律地位。在现实中,各地对学校法律地位的尊重不够,简单以机关上下级关系看待和处理政府与学校关系的情况大量存在。由于缺少对学校法律主体资格的尊重,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出台对各单位的相关管理考评制度时(比如各种检查评比),将学校一并纳入并进行无差别要求,通过层层传导压力,教师的时间被大量占用。
究其原因,就是这些管理措施手段属于从其他领域简单套用过来,没有结合教育规律的特殊性进行改造;有的是从其他地区进行简单套用,无法融入本地区的实际。最终体现出来的,就是没有尊重教育规律,缺少对教育规律的研究,使得出台的管理办法措施“有法不可依”。
在教育领域简政放权的大趋势下,减少行政管理者对教育的无效甚至是负面干涉尤为重要,大到国家出台教育法律法规,小到教学单位出台教育教学和教师管理办法措施,都要从教育规律出发、从教师实际出发、从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出发。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为给教师松绑打下有法可依的基础。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声音
对于找回失去的时间,让每一天过得更有意义,让教育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让职业生涯有所收获,那些教育名家们都有什么高见?听听朱永新、于漪、窦桂梅、李镇西等怎么说吧!
朱永新:效率提高了 负担就轻了 职业倦怠是各行各业均可能发生的一种状况,但我在百度里输入“职业倦怠”,首页“相关搜索”共有9条,其中6条是指教师的职业倦怠,这个结果应该说是触目惊心的。它充分说明,教师的幸福正在被偷走。
教师的职业倦怠,一般无外乎有几种原因:一是工作压力大;二是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三是社会期望与教师实际素养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四是成就感过低。而一般的解决方案,从外部而言,多是要求给教师减压并提高教师待遇;从内部而言,往往是期望教师能够通过情绪管理等策略自我减压。
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并没有绝对的关联,工作压力大的人不一定产生职业倦怠。最根本的原因,与其说是由工作压力所致,不如说是没有充分专业化的必然结果。当教师专业化程度低的时候,职业与教师个体生命之间必然产生断裂并构成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正是职业倦怠的根源。
其实,比减轻负担更重要的是提高效率,减少无用功。要提高效率,只有提高专业化水平一条路可走。与其“减负”,不如“增效”,效率提高了,负担自然就减下来了。
当然,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使教师的自主创造和专业追求有足够的空间、受到足够尊重。
于漪:让工作有趣 累也是幸福
我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年轻的时候是很穷的,但是却感到很幸福。如果每一节课,我认真研读了文本,又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课上得得心应手,学生喜欢,那么我就有一种成就感、一种满足感,感到很幸福。
其实,若想感受做教师的幸福,要把了解学生当成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若想上好课,你是要动很多脑筋的,不仅对文本解读要到位,而且要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内心需求、兴趣爱好都进行了解。如果把事情都看得很累,那自己就不舒服了。其实,带着一种兴趣,一种探究的心态,去跟孩子交流沟通,你会觉得很有趣。
窦桂梅:捧起好书 心情舒畅
曾国藩说,有的人天生气质高贵,有的人需要后天的读书来改善。甚至可以说,书是最高档的美容品、最有效的营养剂。那些历经时间沉淀却依然流光溢彩的文字,在我们的心灵中留下缤纷的映像,让我们内心的气象漫卷云舒。此刻,你的脸上不洋溢着从容、淡定的自我满足才怪呢。
有的老师苦于没有时间读书,其实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只有读书,才能一头抓着教学,一头抓着学养,然后从中间串联起学生。这样,你才有底气站在讲台上。
不仅如此,还要读无字的书,要悉心结交那些爱读书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经常在生活中,在书信里、电话中和朋友交流读书、工作的体会。交流完毕,每每心情舒畅,仿佛从空气清新的田野刚刚休整归来。百忧劳心的日子里,能有这样的朋友们一起经营人生的时光,实在是一种幸运。
李镇西:拥有好心态 便拥有幸福
幸福,源于心态;不幸福,也源于心态。我曾给年轻的老师们评论过网上流传的一些段子,比如“一等教师是领导,吃喝玩乐到处跑。二等教师管后勤,轻轻松松维持人。三等教师体音美,上班还能喝茶水„„”我说,这些段子初一看觉得很解气很痛快,“终于有人为我们鸣不平了”。但实际上这些段子大多似是而非,夸大其词,不但不能减轻自己的郁闷,反而会增加自己的痛苦。
放眼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更多的人比我们更苦更累。我经常对老师们说:“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职业心态!”
我不是主张面对不公平要逆来顺受,不,如果可能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与权益。问题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时候事情并不那么简单,种种不公也不可能在一个早晨彻底消失。那怎么办呢?还是得调节心态,从容应对。何况,很多时候缠绕我们的不过是一些琐碎的烦恼,完全可以一拂了之。从某种意义上说,拥有了好心态,便拥有了幸福。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
给校长“扩权”就是为他们松绑
天津市开发区国际学校校长 杨骞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李雯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 常生龙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实验小学校长 柯中明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985工程”首席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新平
校长自主办学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坚守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国家法律法规,就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第二,围绕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立德树人,就是要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人;第三,建立一个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大力弘扬师爱教育,让家长和社区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接受社会的监督;第四,达到共治的境界,最终学校实现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共同治理的美好境界。
■本报记者 苏令
车站里、路途上、会场中、上传下达、迎检迎评,在与中小学校长联系的过程中,中国教育报记者发现,校长们大多形色匆匆,几乎没有一个不喊“忙”的。但是,这些“忙”,都是学校发展必需的吗? 眼下,围绕给校长减负,社会上已形成共识,就是扩大校长的办学自主权。怎样才能更好地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校长干校长应该干的事?对此,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了中小学校长、教育局局长和专家。
“被迫忙”加剧校长无价值感
记者:当前,许多校长都在喊“忙”,但他们在忙些什么呢?这些忙是否都对学校的发展有益?
柯中明:不同学校的校长,忙的内容和忙的节奏都会不同。有的校长在忙创特色、出品牌;有的校长在忙培根固本、打基础、抓常规,甚至在为学校基本办学经费而奔波。在忙的境界上,有的校长能做到忙中偷闲、忙而不乱;有的则手足无措、晕头转向。校长应该是有意义的真忙,而不是左冲右突的瞎忙,更不应该是吆喝掩饰的假忙!
常生龙:在当下的校长群体中,有不少校长每天忙忙碌碌,总有干不完的事情。很多校长的忙,就忙在总是在低水平上做一些重复别人的、但自己还以为是很有创意的事情。有些校长忙,还常与自己不相信别人、事必躬亲有关。学校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亲自过问,很担心哪个环节疏忽了,会给学校带来不良的后果。还有些校长的忙,是因为学校的“婆婆”太多,除教育局外,还有街道、居委会、各个部门,几乎都与学校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都可能有事让学校来干。这三种忙,对学校的发展大都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记者:校长“瞎忙”是否与其角色定位不清和自主权不够有关?
张新平:只要是想做胜任的和称职的校长,要想不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特别是一些学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给校长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带来更大的挑战。因此,校长们才感到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了。
当然,有些校长喊“忙”,可能是另有意图。他们或许是在提醒人们要更多地理解校长工作的不易,或在善意地提醒校长们,工作一定要有所节制,否则可能影响身心健康;工作一定要留有“余地”和“空白”,否则就可能侵占校长的反思空间,阻碍校长专业能力成长。
校长工作确实很忙,但一定要忙得有目的、有意义。在形形色色的繁忙之中,有一种“忙”可能加剧了校长的无价值感,需要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这就是“被迫的忙”。这种忙大多是由上级机关安排的,因而也可称之为被安排的“忙”。校长对于这种忙,常常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感,是迫不得已的和被操纵的。这种被迫的忙,有时也可能是被现实社会中的世俗人情所绑架,是为了面子和搭建“关系”而形成的一种交易性行为。这种“被迫的忙”,通常会令校长们感到工作忙乱而无意义。
厘清哪些是该做的事
记者:在办学治校的过程中,校长的核心角色是什么?
柯中明:校长的核心角色有很多,我最看重的是校长对学生健康成长担负的重要角色,因为这一角色需要的外在支撑最少,受外在的制约也是最少的。
我做校长十几年来,之所以较为成功,与地方政府立法保学、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减少干预、教育督导机构的科学评价密切相关。这三个方面是我依法办学的基本保障,能让我按照学校发展的规律办学,能让我一心一意地安静办学,能鼓励我饱含激情地潜心办学。常生龙:从世界各地对校长这一岗位的定位来看,校长的核心角色大体有三个,即教育者、领导者、管理者。在校长的三种职业角色中,最为基础的角色是管理者,最为重要的角色是教育者。当教育者、领导者、管理者合三为一的时候,一个优秀的校长也就脱颖而出了。
记者:校长该怎样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使自己忙得主动而有意义?
张新平:校长要忙而不乱,忙得主动和有意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在于重新审视他们自身的角色定位。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下,面对重构教育和学校的任务,校长的角色已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而应发挥更广泛的政治建设作用、社会文化作用、规则制定作用以及学校外部关系重塑的作用。
许多校长工作之所以忙乱,是因为误入了一种“问题诊断解决者”的角色定位。这种角色定位使得校长在具体事务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难以自拔。校长们在查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远比待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校长工作于是也越来越忙,也由此变得越来越茫然。
抱持“问题诊断解决者”角色定位的校长,在日常工作中大都养成了查找教育教学错误、不足的工作习惯,总在不断地检讨工作中的缺失,以为校长的责任、能力根本体现在对问题的查找与解决上。“问题诊断解决者”的角色定位之所以能获得许多校长的支持和推崇,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科学范式的规训使然、现代政治话语的怂恿结果、商业成功的典型利诱。这种基于缺失和以问题为本的问题诊断解决者定位,最可能导致一种整体上的失望情绪,造成人际关系的崩溃和想象力的萎缩。美国学者弗兰克·巴雷特和荣·弗莱认为,问题解决模式在社会工作中很容易造成断裂、漠视可能性、缺陷预言的自我实现、过度依赖专家和科层制、疲于应付和短视等弊端。
学校是一种旨在增进学习者成功的面向未来的组织,学校教育的奥秘集中体现在增进学习者的信心和开发学习者的潜能这一要点上,我以为,当代校长的核心角色应从“问题诊断解决者”,转移到做一位“欣赏型管理领导者”上来。只有成为欣赏型管理领导者,校长才能从繁忙中感受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将“被动的忙”转换成“主动的忙”。
需扩大校长的办学自主权
记者:校长要想“忙到点子上”,必须认清并扮演好自己的核心角色。而做到这些,是否需要进一步扩大校长的办学自主权?
张新平:校长工作之所以忙乱,除校长自身的角色定位出了问题外,也与体制机制上校长缺乏办学自主权密切相关。要根本解决校长工作的忙乱问题,就要切实落实校长的办学自主权。前面提到的校长“被动的忙”,就主要源自于上级领导部门的干预、包办,源自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过程中的越位、错位。因此,明确校长办学自主权的内涵、性质等,就显得很紧迫和必要了。
杨骞:在学校管理的现实中,校长承担着无限的责任,安全、管理、校本教研等,校长都是第一责任人。按照“权责对等原则”,校长既然承担着学校法人代表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就应该拥有相应的权力和权利。
柯中明:落实和扩大校长的办学自主权,是依法治国的需要,是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立德树人和现代学校建设的需要。常生龙:当前,促进现代学校的变革与发展,已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从教育行政部门看,就是要改变过去政府是“大校长”的角色定位,给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从学校层面看,就是要尽快提升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通过章程、制度等的建设与实施,形成学校的教育风格、办学特色和学校文化;从社会的角度看,就是要明确家长和社区是学校教育的利益相关者,要共同承担起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发展的重任。这三个切入点,都指向一个共同点,就是学校的自主发展。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因。
记者: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主要有哪些?哪些办学自主权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和扩大?
柯中明:校长的办学自主权,首先应该是具有课程设置的自主权,其次是教师的聘用权,再其次是对教师的奖惩权。其中,最难落实的是教师的聘用权和对教师的奖惩权。从表面上看,校长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理应拥有对教师的聘任权和对教师的奖惩权。但是实际上,这两个权力感觉如云如雾,抓不住!
常生龙: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校长的办学自主权其实就是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主要包括:依据学校章程和制度自主管理学校;在符合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前提下,自主确定办学目标、学校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有课程设置的自主权,通过课程建设和实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办出学校的特色和水平;有招聘教师的自主权,能够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聘用教职员工;有办学经费的自主权,依据学校发展的实际制定办学经费特别是教师绩效的奖励方案;有促进家长、社区参与教育的自主权。上述的这些自主权,有不少在当下的学校中还没有落实到位。
李雯:根据《教育法》的规定,学校享有管理人、财、物、各项活动以及学校常规运行的各项权力。就办学实践而言,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体现在学校办学实践的方方面面。它既表现为行政权力,学校借助这种行政权力维持和推进学校组织的运转;也表现为业务权力或者学术权力,学校借助这种业务权力或者学术权力维持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我国中小学和校长的行政权力还是比较大的,比如在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和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权力;而业务权力或学术权力相对比较小,比如课程领导权。
“扩权”不会让权力膨胀
记者:许多人会有这样的担心,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会不会使校长权力膨胀?
杨骞: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办学自主权应该是校长负责制的重要体现。如果遵照“权责对等原则”,实行问责制,则可以规避校长权力过大和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另外,应严把校长遴选关,“公开竞聘”是选拔优秀校长较好的方式,“聘任制(而不是任免制)”和“职级制(而不是行政级别)”是选聘校长较好的两项制度。
李雯: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应放在当前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特别是促进管办评分离的教育改革实践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和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是依法治理学校的综合体系,依法治理学校的关键是管办评分离。管办评分离从政府、学校和社会三个主体建立教育的治理体系。具体讲,就是政府层面的教育管理要从靠行政化管理转向依法治理,学校层面的教育管理要从行政化管理向依法办学转变,社会层面的教育评价要由专业化评价机构独立开展。记者: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是否需要对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进行限制?
张新平:学校办学自主权是指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在遵循国家教育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基础上,所拥有的适当的招生权、教学权、科研开发权、财产权等权力。学校办学自主权并不是完全的自主权,而是一种受限制的自主权。
学校办学自主权是学校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激发学校组织发展潜力、实现学校优质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前提条件。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学校的干预往往过度,使得学校无所适从。一些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将学校管得太紧太死,大到学校的班级建制、学校规模,小到学校教学楼的朝向问题也要“官大一级”说了算, 校长只有服从的份。正因如此,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一是要减少干预,扩大中小学校长的决策权;二是要排除干扰,扩大学校的经费管理权;三是要多方挖潜,扩大学校的招生权;四是要优化结构,扩大学校自身的人事调配权。
校长的办学自主权,本质上是一种集体协作共事的权力和能力,是学校办学自主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长的办学自主权,主要是通过邀请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培育学校特色文化、推动学校课程教学、激发学校管理活力而得以培育和实现的,它并不简单地表现为校长在学校人、财、物、事等方面所拥有的固化的处置权、奖赏权和惩罚权。
自主办学不是自由办学
记者:自主办学不是自由办学,怎样提高校长依法办学、依教育规律办学的能力?
柯中明:很多人把自主办学理解成自由办学,这是非常错误的!学校的办学不是校长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是教师想咋干就咋干,不是家长说要怎么办就怎么办!学校自主办学是建立在依法办学、依规办学的基础上的。校长自主办学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坚守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国家法律法规,就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第二,围绕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立德树人,就是要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人;第三,建立一个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大力弘扬师爱教育,让家长和社区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接受社会的监督;第四,达到共治的境界,最终学校实现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共同治理的美好境界。
李雯:可以从两个视角提高学校的自主办学能力,一个是规范管理,另一个是专业支持。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基于教育法规、理论规律和实践需要建立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各种专业标准;二是建立和落实问责制度,把校长依法自主办学和绩效问责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政府部门可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为学校持续提供深化教育改革所需要的各种学术服务;四是推进学校内部民主管理,依托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等平台,促进学校领导班子民主管理、教职工的民主参与,建立和谐的家校伙伴关系;五是加强校长的专业能力建设,通过校长培训项目、学校自主办学实践探索的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提升学校自主办学能力。
记者:在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情况下,如何构建新型的政校关系?
杨骞:究其办学自主权的核心与关键,就是如何处理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一些地方政府出于良好的愿望,常常举办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如学生英文类比赛等)或教师活动(如教师合唱等),由于政府自己没有教师,所以必须从学校抽调教师,在很多时候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因此,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从具体的行政管理转向依法监管、提供服务,依法保障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常生龙:逐步实施管办评分离,其实就是要让政府、学校、教育督导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和界限,各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别人的事,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强加干涉,也不应该去干涉。今天教育的很多问题,与界限不清是有很大关系的。为了促进学校自主发展,虹口区教育局给自己的定位是:一是引领,二是监督,三是服务。构建新型的政校关系,关键就是明确各自的辖区和边界,不要手伸得太长,不能越俎代庖。
记者:校长该如何加强民主管理,用好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杨骞:学校内部治理是共治主体依据规则开展的教育管理活动,涉及管理的多主体、多因素、多环节:多主体包括学校、社会组织,以及教师、学生、家长等公民个体;多因素包括发展规划、课程管理、教学管理、经费管理、人员管理、质量保障、质量评价等多项管理内容;多环节包括计划、决策、执行、控制等多个管理环节。在学校内部治理的情况下,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如何实现?这又产生了新的困难和问题。
常生龙: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核心是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从学校内部,积极推进学校章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学校规划的编制和执行,促进学校特色的建设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在学校和社区的关系上,积极推进家校互动,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积极推进学校理事会建设,让社会贤达、教育专家、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和教师代表参与其中,共同担负起学校发展的历史重任。
第二篇:请给校长老师减减负
请给校长老师减减负
中小学检查评比太多,八成受访者喊累——
请给校长老师减减负
“都说要给学生减负,可谁来给学校减减负呢?”一位中学校长无奈感叹。当前中小学在办学中承担了很多与教育教学并不直接相关的工作任务,给学校、教师造成严重负担。学校静心办学、教师静心育人本应是教育的本源,为什么如今却成了难题?
■调查时间:2015年2月15日至25日
■投票人数:13226人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
■制 图:中国教育报 李坚真
参与环境和水质检查、进行计划生育宣传、组织参与各类社区活动,已经和教书育人一样,成为众多中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
苏北一普通学校,4个月里接受检查验收24次,仅台账材料就准备了67盒,排在一起长达5米多。教师天天忙于应付表格,教育教学反而成了副业。
湖南一民办学校,2014年收到各级各部门文件48个,涉及创建国家或省级称号、食品督查、环境检测、水质评估、侨联督查等,此外还上交了50多篇各类总结和报告。
“都说要给学生减负,可谁来给学校减减负呢?”江苏南京一位中学校长向中国教育报记者无奈感叹,当前中小学在办学中承担了很多与教育教学并不直接相关的工作任务,给学校、教师造成严重负担。
这些中小学办学中承担的非教育教学任务包括什么内容,负担究竟有多重?中国教育报日前发起“校长和教师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调查,13226名参与调查的校长和教师中,84.89%的人认为学校承担的与教育不直接相关的工作(如检查、评比、活动)太多,让校长、教师疲于应对;仅有1.27%的人过得很“幸福”,选择了“很少”和“没有”。
学校静心办学、教师静心育人本应是教育的本源,为什么如今却成了难题?对此,中国教育报记者赴湖南、江苏、河南、山东、四川、陕西进行采访调查。
“教育教学之外的负担太重,很多与教学无关”
一些中小学校长戏言,自己是“许三多”——检查多、评比多、文件多,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对于湖南益阳国基实验学校教务主任曹国军来说,2014年“真的好累”,因为“教育教学之外的负担任务太多了”。
过去一年,该校接受各级各类检查评估20多次,涉及国家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交通模范城市、双拥城市、省级文明城市评选,以及卫生防疫、工商管理、消防整改等。
“考核、评比、检查等活动太多,制约和影响了教师教学。”曹国军告诉记者,“很多检查评估与教学无关,完全没有必要。”
被检查“轰炸”的学校不是个案。河南某地一位中学校长介绍说,过去一年,该校接受了食品、卫生、防疫、物价、人事、农减办、纠风办、文明办等部门10多次的各类检查,收到上级各部门文件四五十份,包括宣传部门的征订任务、文明办的创建评比任务,以及公安、卫生、纠风办、农减办、督导、工会、妇联等部门的各类检查文件、活动通知、材料上报等,“真正和课堂教学有关的文件反而很少”。
这位校长形容,任何一个上级部门都可以到学校开展检查、评比工作,每个单位学校都惹不起,都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参与”。众多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相关的检查评比,严重干扰了教学秩序,“我们学校甚至接到有关部门的行政命令,要求教师停课走出学校承包路段卫生”。
一些中小学校长戏言,自己是“许三多”——检查多、评比多、文件多,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无法集中时间和精力抓教学抓管理,反而成了“社会活动家”。
迎接一次与教学无直接关系的检查评估,究竟要牵扯教师多大精力?山东威海一名初中教师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一次该市迎接创文明城市检查,各级领导反复预演检查,对卫生的要求甚是苛刻。学校办公楼地面老旧,“老师们只得蹲下身子,一点一点用洗衣粉和钢丝球擦拭出来”。
而且,很多学校在迎接省市一级的检查评估前,必须先依次接受区县级和乡镇级的多次检查,每次检查都会让学校和教师手忙脚乱,有时不得不中断教学甚至停课。
李强(化名)是陕西省一所农村学校的教师。不久前,学校在教职工QQ群里上传了今年以来的第15份文件,文件内容大致如下:为认真落实××文件精神,各校、中心园要如实填写《××情况统计表》。
“这些文件很多与教育没有关系,更可笑的是,有些统计表设计得十分复杂,一些表格学校见都没见过,只得与其他兄弟学校打电话交流如何填写。”李强无奈地说。
除了各项检查、评比外,现在各种“日”和“节”很多,如“爱眼日”、“艾滋病日”等,遇到街道或社区举办活动,工厂和机关单位一般没时间或不愿参加,只能由学校“顶上”。一位校长告诉记者,学校本来就缺教师,不可能有专人从事这些工作,只得临时抽调一些教师,加班加点来应付。
曹国军曾计算过自己一天的时间:课堂教学3个小时,批改作业、处理偶发事件、备课、阅读等各占1个小时, 其他事情至少一天也要忙上3个小时,“我们老师也有家庭、孩子、亲友,有时真的好累”。
各类检查评比成了校长头上“紧箍咒”
许多地方的“土政策”,学校防火防盗、绿化建设、计划生育等指标不达标,都可能导致校长被“一票否决”。
在中国教育报开展的问卷调查中,27.98%的校长和教师认为,中小学承担的与教育教学不直接相关的检查、会议等,“严重影响了正常教育教学”;65.97%认为这样的检查、会议对自己“有影响,且牵扯了自己相当一部分精力”;认为“没有影响,很少接到这种非教育教学工作”的只有0.93%。
那么,对这些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学校为什么不能说“不”呢?
成都市一所“窗口学校”的女校长告诉记者,每逢检查、参观和展示,她的学校都“打头阵”。由于教育系统牵涉社会的方方面面,每个部门一年搞一次检查或是评比就够学校忙活的了,有的检查一年还多达三四次,“上面来检查,虽然也是为了学校好,但有时实在是应接不暇”。
这位校长坦言,这些检查评比的结果都会与学校年底的综合目标挂钩,作为评定学校办学水平的依据之一,有些甚至直接与当地政府的政绩挂钩,因此即便其中部分事情与学校关系不大,学校还是必须接待。
此外,根据许多地方的“土政策”,学校防火防盗、绿化建设、计划生育等指标不达标,都可能导致校长被“一票否决”,各类检查、评比因此成了校长头上的“紧箍咒”。此前某地发起“计划生育宣传进校园”,发动学生“小手拉大手”教育家长,学校对此不能拒绝,很是头痛。
有受访者直言,学校的各种荣誉大多要通过检查、评比才能获得,所以校长、教师再有怨言,也只能往肚里咽,“否则,上级部门不认可,家长也不认可,学校声誉会越来越差,生源就会越来越少,这样的结果谁都不愿意看到”。
这样的说法在各地中小学校长口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证实。山东淄博某小学校长李伟(化名)说,过去一年,学校收到的各级各部门直接下发的文件并不多,大部分是通过教育部门部署的,比如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收费、审计等,学校很难躲过去。
在李伟看来,去年学校接受的近20次各类检查中,有一些是必要的,比如安全检查,可以帮助学校发现问题,督促整改问题;教学业务检查,可以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而有一些检查则完全没有必要,比如综合督导,一年两次,把学校工作划分成若干项目进行量化打分,而打分的依据主要是看档案,没有任何意义。”李伟说。
苏北某中学教师吴宝席告诉记者,泛滥的检查、评比往往成为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的“温床”。“对于学校来说,有些检查项目,学校在平时的工作中根本没有贯彻落实,检查临近时,领导们就让老师‘帮忙’补材料,做假造假,甚至是强派给老师任务。教师们只有加班加点,闭门造车、违心服从,以此来‘忽悠’检查团。这使老师们苦不堪言,心生愤懑,却又无可奈何。”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赵成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通过检查评比来看相关工作、标准是否落到实处,然后进行结果奖罚,这是国家治理中一个惯用手段,本身无可厚非。“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很多单位和部门为了评比而评比、为了检查而检查,用形式主义使评比、检查发生了异化。”
期待教育回归本源,让教师静心育人
教育要有空间才会有发展,给学校独立的办学权力,还教师足够的成长空间,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有可能。
“现在,要做一个安安静静教书的老师太难了!”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潘春雷如此向中国教育报记者感慨。一所学校,除了教育教学工作之外,承担太多的社会职能;一名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之外,有着太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负担,为教师减负迫在眉睫。
潘春雷引述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的一项调研结果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工作时间平均值为54.5小时,远超法定时间,然而真正能够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却不足总工作时间的1/4。
那么,教师的时间用到哪里去了?
潘春雷认为,从表面看这是时间不足的问题,实质上是教育要符合发展规律,教育要有内在尊严的问题,“说到底,教育要有空间才会有发展,给学校独立的办学权力,还教师足够的成长空间,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有可能”。
很多基层校长、教师呼吁,有关部门要为学校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给校长、教师“减负”,让他们回归教育的原点,把工作重心真正放在教育教学上。
河南省商丘市前进小学教师任欣表示,过多的检查评比等负担,使教师牺牲了很多教育教学工作时间来应对,“教育的原点就是教书育人,能静下心来思考、沉下心来教书。希望有关部门能给教师创造一种纯净的工作环境,让我们安心从教,实现自身价值”。
湖南一位中学校长直言,“我们的一些政府部门,好像不搞轰轰烈烈式的检查评比就不会做事情”,解决检查评比泛滥的问题,根子上还是要政府转变管理方式和管理思路。
他建议,政府应出台专门的政策,对各个部门的各种检查进行系统归类,看一看哪些是合理的,是必须进行的,哪些是不必要的、能合并归类的,检查最好是“少而精”,让学校能多些时间来组织教学,也让检查、评比能尽其用。
李伟则认为,好学校不是靠检查或评比产生的,而是看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行政部门要改变以检查评估给学校划分三六九等的做法,而是应该帮助学校梳理办学思路,帮助学校凝练办学特色,变评估为服务。”
“行政干预太多太盛,教育就很难有内生的尊严感,校长也只能在行政体系中唯唯诺诺。”潘春雷建议,要大幅减少各级各类行政干预,整合精简各级各项检查验收,拟定统一的检查验收清单,为校长、教师送上“减负大礼包”,自信、自豪和自足”。
“让我们的教师阳光灿烂,每一张脸上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