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女工创造保护环境,走企业发展与女工维权“双赢”之路
内容摘要:为女工创造保护环境,走企业发展与女工维权双赢之路
为女工创造保护环境,走企业发展与女工维权双赢之路
一、现代女性的特点
(一)现代女性身份具有双重性
现代女性与传统女性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她们不仅要履行相夫教子、孝敬老人的家庭职责,而且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角色,和男人一样有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心里需求,履行着自己的社会义务。在家里,是母亲、妻子,媳妇,女儿,要兢兢业业,在社会中是一名社会成员,是一名彻彻底底的社会人,是上司、下属、老板、职员,要认真负责。
(二)现代女性更具社会参与性
追朔人类的发展历史,生儿育女、操持家务被视为女性的天职,母性、家庭、生理结构不平等、不参与生产和公共生活等一系列因素,注定了女性只能被动地成为社会剥削的对象。而现代女性由于社会地位的提升与身份的变化,本质上要求她们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这就唤醒了女性真正的自我,她们主动要求摆脱家庭的束缚,在自己的行业里有所建树,甚至成为行业精英。
(三)现代女性更具知性
现代女性睿智、大气,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在工作与家庭中快乐前行。她们有着良好的协调性,总是能将生活与工作完美结合,在不断化解矛盾中成长;她们热爱学习,丰富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影响着她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在谈笑风生中彰显魅力;她们乐观成熟,勇于接受挑战,敢于直面百变的困难,能经受生活的磨难与洗礼,在逆境中不断成熟。
(四)现代女性就业与家庭的焦点问题
就业压力大,女性找工作难,为生孩子而丢工作,代价太大。我还年轻,先专心工作,生孩子的事以后再说吧。生孩子与工作的问题焦点其实在于孩子谁来带,这是困扰很多女职工的问题,也是很多女职工为照顾孩子而放弃工作的根源,同时使得很多育龄女工常常面临的困境。要么铁了心生孩子、休产假,不考虑职位升迁或变更;要么产后硬撑着孱弱的身体坚持上班。在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女性求职不易的现状下,放弃产假也就成了大多数女职工痛苦而无奈的选择。
二、北元集团女职工的基本情况
近两年来,随着北元集团规模的扩大和人员的急剧增加,女工人数也持续增长,由2003年建厂之初的几十人增加到现在的数百人,占到了企业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多,北元也因此成为榆林地区女职工最多的一家企业。从优生优育角度和女工切身利益考虑,北元集团对女工产假做出了明确规定:女工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北元集团计划生育管理制度规定生育时给予产假,生产运行(倒班作业)人员允许请产假120天,非生产运行人员允许请产假100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生产运行(倒班作业)女工产假比国家《劳动法》规定的90天多出30天,加特殊事假可休产假达8个月,非生产运行女工也多了10天的产假。另外,对女工在产假期间北元集团保留其工作职位和工资及社保待遇。十几年来,北元集团设身处地为女工着想,从未出现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而下岗的事情,北元走了一条企业发展与女工维权双赢之路。
三、北元集团保护女职工做法的探究
北元集团致力于打造亚洲一流的盐化工企业,以科学先进的企业文化作为引领,一直以来坚守人人都是一颗星的人才理念,在人才的培养上,男女平等,尤其在干部的任用上,坚持唯才不唯人给与女工更多的发展平台,得到了女职工的拥护。回想这一路走来的历程,北元集团在保护女工方面做出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一)积极营造有利的企业环境,为女职工维权创造外部条件
(二)高度重视女工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提高,为女职工维权创造内部条件
(三)全力保护企业女工的合法权益,为女工维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为确保女工权益落到实处,北元集团从健全组织制度入手,在制订职工权益、女职工保护等制度的同时,建立起工会、女工委组织,同时积极发挥群众组织的监督协调作用,为保护女工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自北元集团成立以来,没有发生一起危害女工权益的事件;没有因性别歧视辞退任何一名女工。同时,北元集团女工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不以性别区分,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员工工资也逐年增长。根据女工的身体特点安排相应的岗位,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措施,保障女工安全和身体健康。
陕西北元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一直在践行着人人都是一颗星的人才理念,没有性别和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在企业发展的同时,给与女职工更多的特殊保护,坚定不移地走企业发展与女工维权双赢之路。
第二篇: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之路
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之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借力于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突破性发展。但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随之日趋突出。在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这些地区能否找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尽快从“环境换取增长”的发展困局中“突围”,已经成为对地方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
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尽管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广袤的土地资源,但由于区位封闭,思想保守,要素缺乏,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不断催生着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冲动,保护特别是正确引导这种发展冲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
一方面,丰富的资源优势是“冲动”产生的现实依据。以山西吕梁为例,2.1万平方公里土地下蕴藏着40种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的矿藏,含煤面积占总面积的54%以上,预测储量1538亿吨,仅“国宝”级的4号优质主焦煤储量就达62亿吨。铁矿石探明储量9.87亿吨,而且品位高、易开采。铝土矿储量达10亿吨。然而从1971年建区到2006年这35年间,吕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只有843亿元,仅为2006年深圳市投资总额的66%,不足苏州市的40%。随着国内外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像吕梁这样欠发达地区凭借丰富的资源储备与良好的市场环境,近年来都相继进入了大规模工业化开发阶段。坐拥“金山”,使这些地方有了“一搏冲天”的底气和跨越崛起的“本钱”。
另一方面,产业梯次转移是“冲动”膨胀的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产业整合正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沿海发达地区的大企业、大集团也在日益增强的环境和市场压力下,开始在中西部建设原材料和加工基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原始积累,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承接更多资本和技术转移的条件也日益成熟,依托资源丰富和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借船出海”、“借梯上楼”,加快开发步伐,提升发展水平正在由迫切愿望变成现实行动。
作为一种不甘落后的发展激情,它对促进欠发达地区全面开发、加速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一种不计后果的非理性热情,它导致的还有矿难频发、地表沉陷、大气污染、水环境恶化等苦果。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值得忧虑,发展方式也值得忧虑。其主要问题是:
环保意识与发展激情没有自觉保持同步。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的发展取向偏重于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的增长,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重视不够,没有把速度、质量、效益和人口、资源、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客观上纵容了企业先建后批、边建边批甚至不批也建等违法违规行为。发展思路、政绩观念如果不能得到根本上的矫正,监管弱化、环境违法的现象仍将继续蔓延。
一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开发刚刚起步,众多企业还处于投资回收和原始积累阶段。本应是环境保护主体的一些企业忙于铺摊子、上项目,粗放扩张,把巨额的环境成本推给政府、推给社会。与此同时,一些基层政府缺乏对企业正确而及时的引导,也没有依法对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采取严格的法律、经济和行政制裁,致使一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环境保护面临着主体缺位的尴尬。
群众的维权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受自身素质的局限,广大欠发达地区群众长期处于信息不对称的被动地位,他们既不清楚环境污染对自己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也不掌握环境维权的合法手段,甚至在自己的环境权益受到严重损害时,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去维护。原本合理的诉求,却采用一些不合理甚至非法的手段,受害者又成了违法者,违法违规企业因此而更为放肆,人民群众环境维权的道路也越发艰难。
面对加快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欠发达地区必须矫正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找准加快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结合点,在发掘“金山银山”的同时,实现“碧水蓝天”。
一是以环保优先、科学发展理念为先导。必须坚持把环境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发展速度、规划布局项目的首要前提,落实“增量一步到位,存量限期削减”要求,在资源开发中落实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中促进经济发展。在具体工作中,必须着眼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着眼于实现增产减排、节能增效目标,坚持将环境容量作为开发和发展的大前提,把环境准入作为调节经济的硬手段,把环境管理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严厉措施。
二是以深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根本。资源型欠发达地区“长”在丰富的矿产资源,“短”在产业结构偏重、资本技术缺、产品链条短、增长方式粗放。就吕梁而言,扬长补短的主要思路和措施是“开放引进,开发拉长,多元做大”。开放引进,就是以项目为载体,重点引进一批填补本地产业空白、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项目,从根本上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为节能减排奠定产业基础。开发拉长,就是立足资源优势抓开发,推进技术创新促开发,借助项目引进助开发,促进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实现链条式、循环式发展,把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多元做大,就是引导和支持各类资本重点投向新兴产业,以投资的多元化推动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以产业高级化推动增长方式集约化,藉此彻底摆脱能耗高、污染重的畸重型产业结构的羁绊。
三是以减少污染排放量为切入点。减少污染排放量,重点在存量,难点在减量。削减存量,最直接的手段是“以增长换取环境”,对排污量大的企业取缔关闭一批、停产整治一批、限期治理一批,以此来改善生态环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产业,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采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带动产业整体素质提高,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排放,优化经济发展方式。
四是以严格落实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保障。要健全和完善部门协同机制,增强环境执法和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健全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企业自觉守法的社会责任;健全和完善干部绩效评价机制,增强各级党委、政府贯彻环境保护国策的积极性、主动性。凡是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必须严格做到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开工、同时投入使用;严格执行环境容量控制制度,以许可排污总量安排项目、配臵产能;严格执行限期达标和强制淘汰制度,坚决淘汰那些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设施;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把环保责任、环保任务落实到企业,落实到人员,形成一级对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五是以唤起全民绿色意识、环保意识为基础。广大群众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应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各级政府要全面开通环保信息渠道,进一步增强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和引导群众积极投身环保事业,使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要大力开辟环境违法案件的举报、诉讼通道,坚决查处和纠正执法司法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在全社会形成一股人人关注环境保护、自觉监督环保执法、依法维护环境权益的强大合力。
第三篇: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女工党员难的原因与对策
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女工党员难的原因与对策
做好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女工党员发展工作,是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全面掌握当前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女工党员发展现状,我们对辖区内非公有制企业进行了专门调研,通过座谈交流、问卷调查和认真分析,发现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存在女工党员发展难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一)全区情况
据统计,全区现有非公有制企业368家,共有职工5296人,其中女工2225人,女工党员262人,占女工总数(以下简称占比)的11.8%。女工的文化结构:初中文化1560人,占比70.1%;高中(中专)文化454人,占比20.4%;大专以上(含大专)文化211人,占比9.5%。女工的年龄结构:23岁以下1015人,占比12.3%,24-29岁611人,占比27.5 %,30岁以上599人,占比26.9%;全区近三年发展女工党员情况:2003年共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员30人,其中发展女工党员6人,占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总数(以下简称占比)的20%;2004年共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员26人,其中发展女工党员4人,占比15.4%;2005年共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员25人,其中发展女工党员6人,占比24%。
(二)问卷调查情况(见表
1、表2)
表1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抽样人数:100人)
项目
分类类 别人 数所占比例
年龄
结构23岁以下(含23岁)4949% 24-29岁2626% 30岁以上(含30岁)2525% 文化
结构初 中7171%
高 中(中专)2020%
大专以上(含大专)88%
政治
面貌党员(含预备党员)33%
团 员5555%
群 众4242%
表2问卷调查结果情况(抽样人数:100人)
问 题选择项所占比例
你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61%
没考虑过31%
不愿意8%
你认为加入中国共
产党有什么好处?可以参加组织生活,为党做事,是很光荣的77%可以得到重用,能有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10%
没有什么好处,除了多交点党费13%
你认为你们企业党组织对发展女工党员持什么态度?非常重视,积极引导75%重视程度一般,持无所谓的态度7%
不重视18%
家庭与工作你更注重哪一个?更注重家庭32.6% 更注重工作22% 两者同等重要45.4% 你认为外界对你入党会持什么态度?比较认可62%
无所谓32%
会笑话自己6%
通过对你身边党员的观察,你认为当前党员作用发挥得如何?发挥很好83%和普通职工没有什么区别,除了交党费能看出他(她)是个党员13%有的还不如一般职工4%
二、发展女工党员难的原因
第一,党的知识匮乏而“不知”入党。从调查情况来看,几家女工相对集中的非公有制企业,70%的女工为初中文化,她们多来自附近乡镇的农村,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之间,其中20岁左右的约占50%。多数女工初中毕业后,经过短期培训就直接进入生产一线从事简单的技术劳动。加之多数企业实行计件工资,为了获取更多的报酬,她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和学习技术上,学习党的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座谈中发现有些女工对于党的知识基本一无所知,对于为什么要入党也不知所以。在对“你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问题的问卷调查中,由于缺乏对党的知识的了解,31%的女工选择“从未考虑过”。第二,传统的家庭观念而“不愿”入党。尽管现在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但是由于基层非公有制企业中部分女工文化素质较低,思想相对守旧,传统的以家庭为轴心的“男尊女从”的封建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在对“家庭与工作你更注重哪一个”问题的调查中,32.6%的女工选择“更注重家庭”。在这一观念的支配下,许多女工把所从事的职业作为维持生计的一种手段,对于入党这一更高层次的追求就缺乏一种精神动力,自然就会产生不愿入党的心理。
第三,自卑的心理状态而“不敢”入党。座谈中我们发现,多数女工把入党看作是一件比较神圣的事情,认为党组织的“门槛”很高,而自身偏低的文化素质使其对入党产生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心理。在一家纺织企业同一名女工座谈时,她说:“俺初中毕业,入党根本就不够格。”正是这种自卑的心理,使部分女工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与党组织的差距很大,进而产生“不敢”入党的思想情结。
第四,偏颇的社会认识而“误解”入党。虽然现代文明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是在基层社会的部分人中仍然存在着一种错误认识,总是把入党与“提干”、“重用”相提并论。正是在这种荒谬逻辑的作祟下,少数女工也把入党与“女强人”、“女干部”紧密联系,加之辨别能力的缺乏,致使其对入党问题产生一定的误解。在对“你认为外界对你入党会持什么态度”问题的调查中,6%的女工选择“会笑话自己”。
第五,缺位的党建工作而“影响”入党。应该说,多数非公有制企业比较重视党建工作,党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少数非公有制企业在党建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部分业主认识不到位,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认为党建工作会影响时间,牵扯精力。问卷调查显示,7%的女工认为企业党组织对发展女工党员重视程度一般,持无所谓的态度;二是党组织教育引导不到位,不能找准党组织在企业中功能和定位,缺乏对女工的思想教育引导机制;三是身边党员示范作用不到位,受消极社会思潮的影响,理想信念动摇,党员形象不突出。问卷调查也显示,有13%的女工认为企业党员和普通职工没有什么区别,除了交党费能看出他(她)是个党员,4%的女工认为有的党员还不如一般职工。
三、几点对策
第一,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从思想上引导。企业党组织要把女工教育培训作为一项经常
性工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是鼓励女工在业余时间,通过自学、函授、夜大等形式,参加“证书”培训,提高文化素质;二是与妇联、团委等组织联合,加强现代文明观念的培训,破除“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尊女从”等陈腐观念;三是加强党的知识培训,使广大女工充分了解党史党情,增强入党的内在动力。上级党委也要加强对企业主的教育培训,在提高他们认知能力的同时,使其在思想上重视发展女工党员工作,实践中支持发展女工党员工作。
第二,加大组织活动力度,从行为上推动。党组织要找准自己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本着“业余、分散、灵活”的原则,开展“党员先锋岗”、“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帮带”等主题活动,使党员形象“亮”起来,党员的“荣誉感”展现出来,从而吸引广大女工自觉向党组织靠拢。
第三,加大关心扶持力度,从政策上倾斜。业务部门党委要加大对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指导力度,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向企业传达贯彻的同时,在发展党员的政策上适当倾斜,把生产一线上的优秀的年轻女工作为优先发展对象。企业党组织要做好女工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在党员活动中充分吸纳她们参加,增强女工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组织的认同感。
第四,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从环境上优化。充分整合各类资源,依托各类媒体,加强对基层社会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公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摒弃“官本位”的封建意识,让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对入党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为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女工党员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