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工作总结-中国地质调查局
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
中央宣讲团甘肃组工作总结
根据中央组织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和教育部《关于联合开展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的通知》要求,在由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地研所)水环处处长张茂省研究员及水环处部分业务骨干组成的中央宣讲团甘肃组的指导培训下,甘肃省宣讲团如期完成分组任务。之后,各基层培训小组奔赴基层行政村和中小学校实施宣讲。经全体宣讲团成员的共同努力,于2007年1月25日全面完成了甘肃省实施方案规定的基层培训任务。现将甘肃省培训行动总结如下:
一、地研所高度重视,积极展开工作
(一)积极响应局里号召,及时组成宣讲小组
2006年12月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京组织召开了“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会议任命张茂省研究员为中央宣讲团甘肃组组长,之后组成由地研所水环处技术骨干聂浩刚、黄玉华、孙传尧、武文英为组员的中央宣讲团甘肃组。
(二)及时召开动员大会,积极部署培训各项工作
2006年12月12日,地研所召开“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动员会议,所党群处和宣讲团甘肃组成员15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张茂省研究员主持,会上组织学习了“万村培训行动”领导小组组长、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在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动员会上的讲话,传达了中国地调局万村培训行动动员大会精神,并就培训行动的人员组织、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工作做了详细安排,明确和强调了培训行动中的注意事项。
(三)与甘肃省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取得联系,各方工作稳步进展
2006年12月13日,我们与甘肃省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领导小组办 公室取得联系,对培训行动的情况互相进行通报,并提供了中央宣讲团人员名单,甘肃省也向我们提供了《甘肃省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实施方案》。我们对甘肃省提供的实施方案进行了完善协商,同时把工作进展情况向中国地调局水环部进行了汇报。
二、奔赴甘肃基层,确保培训质量
(一)参加甘肃省培训行动动员大会,并做了重要报告
2006年12月29日上午,甘肃省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动员暨省级宣讲团成立大会在兰州召开,张茂省研究员带领甘肃组全体成员、甘肃省领导小组成员、甘肃省11个市(州)15个县(区)国土资源系统的主管领导、省级宣讲团的全体成员110多人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标志着甘肃省培训行动全面展开。
下午,张茂省研究员作了题为《新农村建设中如何防范地质灾害》的讲座,针对本次培训的内容、方法、目的、任务和要求作了生动深刻的论述。报告就本次培训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如何选择安全场地,村镇和房屋兴建中如何防范地质灾害,如何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群测群防,面临地质灾害时如何处置和应急救灾等做了生动深刻的阐述。同时提出本次培训的主要对象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基层干部、普通群众和中小学师生,主要目的是通过进行防灾知识的集中培训,增强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临灾自救、互救能力,从而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培训中应注意工作方法,灵活多样,突出重点,结合实际,浅显易懂。
(二)奔赴基层,现场培训
12月30日一早,中央和省宣讲团专家们在地市相关部门领导陪同下来到了兰州市城关区,由中央宣讲团甘肃组成员聂浩刚工程师向到场的数百名群众做了一场深入浅出的科普教育,并播放了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纪录片《家园》。培训现场群众反应热烈,首场讲演便获得了圆满成功。
下午,宣讲团又奔赴兰州市七里河区,在飞利浦照明希望小学校,中央宣讲团成员和甘肃省新农村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青年志愿者们四处张贴宣传海报和标语,为当地各民族老百姓和学校师生发放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单,结合当地居民受灾实际情 2 况有针对性地作了详细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教育,与群众面对面地交流宣讲,为当地基层干部、普通群众和师生员工举行了一场生动浅显的地质灾害科普及防治宣传讲座。各民族群众积极响应本次活动,从而以实际行动实践了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号召。
三、明确任务,突出重点
(一)坚持以人为本
本次培训选择了地处甘肃省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兰州、白银、定西、临夏、甘南、武威、张掖、庆阳、平凉、天水、陇南共11个市(州)15个县(区)开展培训行动,以行政村和中小学校为培训单元,培训对象主要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农村基层干部、乡镇国土所人员、村组检测员、普通群众和中小学师生。真正做到了面向基层农村,坚持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培训内容切合实际,培训方式因地制宜
根据全国“万村培训行动”领导小组组长、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在培训行动动员电视电话会上的讲话,结合“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的要求,我们在培训过程中不走过场,讲求实效,密切结合甘肃省当地主要地质灾害分布、引发因素和群众防灾的实际需求,普及简单易用的基本常识,采取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使培训内容深入人心。其中包括:集中面授,现场授课,发放宣传材料,张贴宣传画,利用板报,在街道悬挂宣传条幅,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开展知识竞赛,在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广泛宣传等。
四、及时总结交流,检查督导到位
在本次培训行动中,我们指定专职联络员,向上保持与中央宣讲团的联系,及时汇报;向下保护与省级培训领导小组信息畅通,随时了解培训行动进展情况及在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好的经验做法,及时总结交流,密切关注培训进展,检查督导到位。
(一)随时检查监督省级宣讲团工作进展
在培训行动中,我们与省、市、县三级部门进行了联合宣讲,特别是我们对兰州 3 的城关区、七里河区的示范性宣讲,对甘肃省宣讲培训工作起到了指导帮助作用。同时,我们与省宣讲团互相学习,查找不足,积极协商,及时提出改进意见;认真检查甘肃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编制的《甘肃省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工作简报》,有力监督培训行动进展。
(二)将培训进展及时向中央宣讲团汇报
“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一结束,我们即启动培训行动,12月12日即与省级领导小组取得联系,并于14日迅速将培训行动进展情况上报中央宣讲团。我们在甘肃省展开培训行动后,又于2007年1月4日将培训所取得的进展及时上报。始终保持着与中央宣讲团的信息通畅。
(三)地研所扩大宣传,总结培训工作
2007年1月,由我们提供本次培训行动的进展素材,地研所党群处编制了“甘肃省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展板,在所内加强宣传力度,扩大本次培训行动的影响力,使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观念深入人心,也为地研所2007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五、培训效果显著,圆满完成任务
在我们指导和监督,甘肃省宣讲团积极配合及行动下,甘肃省共培训125个乡镇1442个行政村,占计划培训村庄数的128%;共培训112所学校,其中中学39所,小学73所,占计划培训学校的224%;共进行培训119场次,平均每个县、区8场,其中专门针对中小学师生的40场次,针对农村基层干部和乡镇国土所人员的15场次,针对村组监测员和普通群众的19场次,中小学师生、村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全部集中培训30场次,在地质灾害现场实地培训15场次。本次行动共培训82413人次,其中中学生30508人次,中学教师1378人次,小学生7557人次,小学教师376人次,乡镇国土所职工600人次,乡镇村基层干部2934人次,村组监测员和普通群众39060人次。
总之,这次全国性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在全国实属首次。通过这次培训,全面将地质灾害防治观念推向农村,推向基层,推动了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迈上新台阶。本次培训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一项伟大措施。
六、基本经验
(一)万村培训行动很有必要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由于地质灾害而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损失。通过现场培训,我们深切感受到基层群众积极参与的热情,他们认真听讲,特别关注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充分说明群众对这项活动的迫切需要。群众是地质灾害的受害者,又身处地质灾害防治第一线,把群众作为培训对象,正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因此,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万村培训行动对于减轻和避免地质灾害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实际意义。
(二)要把培训经常化
万村培训行动已经近入尾声,但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所面临的工作还很艰巨。建议能将此项工作列入地方各级相关部门的经常性工作中,在每年的冬季都能有组织地开展此项活动。通过活动,逐步加大群众受教育的范围,让更多的群众都能受到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推向更广泛更深入的领域,为实现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第一部分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1、什么是地质灾害?
通俗地说,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使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就是地质灾害。发生了的是灾害,将要发生的是灾害隐患。
2、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
发生地质灾害有两大因素,一种是自然因素,一种是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岩(石)土的坚固性、雨雪、台风、山洪等。山体坡度大,岩(石)土松散或不完整,遇到雨雪或台风天气就容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地下有溶洞,就可能会发生地面裂缝或塌陷。在山区,周围是山,水只能从一个口子外流,当山洪暴发,夹带土石,就会形成泥石流。
人为因素主要有:开山建房,房子后山开荒、蓄水等破坏山体的活动,修路、开矿等工程建设开山挖沟、堆土(石)、地下挖洞、抽水、放炮、建设等。这些人为活动,有的是开挖山脚,或者是在斜坡上加重,破坏了山坡的稳定;有的是使水更容易进入山体,增加了崩塌、滑坡的可能性。有的形成了地下空洞,排空了地下溶洞的水等,容易引起塌陷。有的是在山谷形成了大量的废土石,遇山洪会形成泥石流。
3、地质灾害有什么特点? 地质灾害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自然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短,很突然,可预见性差。有的还会多次发生。
山区丘陵地区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尤其是房屋后形成了高陡坡或者房屋建在沟口;地下水较多和地下工程较多的地区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雨季尤其在汛期、台风影响期间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干旱季节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4、什么是滑坡?
滑坡是指山坡岩土体沿着一个面(带),顺坡下滑的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5、滑坡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滑坡,要看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和人为作用等条件。
有一定坡度(一般大于10度、小于45度)的斜坡;坡体上的岩土松软,遇水容易变化,不完整、裂缝(痕)多、软硬相间的岩层;振动和水的浸泡、冲刷;人为破坏坡体等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6、滑坡发生前有什么异常现象?
(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2)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3)滑带岩土体因磨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
(4)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枯;
(5)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如猪、狗、牛、羊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
(6)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临滑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7)滑坡前缘出现鼓丘;
(8)房屋倾斜、开裂,出现树木东倒西歪(醉汉林)、马刀树等。
7、哪些人为活动容易引发滑坡?
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的人类活动都会引发滑坡。主要有以下几种行为:
(1)开挖坡脚。最常见的是山区丘陵地区农村傍山切坡建房,修建铁路、公路、水库、水渠,开矿等工程建设开挖坡脚,使其失去稳定而下滑。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溢水、漏水,农田灌溉以及其它排放水,使水流渗入坡体,软化了土石,增加了重量,引起滑坡。(3)堆填加载。在斜坡上兴建楼房、修建工厂、大量堆填土石、矿碴等,使斜坡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而滑坡。
(4)破坏山坡。在山坡上松土、开荒种植,或者乱砍滥伐,使水容易渗入坡体而引起滑坡;放炮使山坡上的土石振动、破碎而引起滑坡。
8、如何避免滑坡造成灾害?
避免滑坡灾害,一方面要避开滑坡,另一方面要治理滑坡。
一是在不会产生滑坡的地方活动。比如在建房或活动时,选择地势较平或山体较稳固的地方,避开陡坡和避免开挖坡脚。房子不要靠山脚太近,房后要留出一定的防滑空地。在农村,建议选择地势较平缓的地方集中连片进行规划建房。在工程选址时,尽量避开已有或容易产生滑坡的地方。在工程建设中,不要形成新的不稳定斜坡。
二是在可能会产生滑坡的地方,要经常对周围的情况进行检查(比如看是否出现裂缝,裂缝有没有变化等预兆),尤其在雨季要更加注意。要避免引起滑坡的破坏活动。
三是对已经有滑坡预兆的地方,要时刻注意异常现象,并对滑坡进行监测,选好撤离路线、撤离信号。同时要向当地乡镇或县级国土资源(地矿、矿管部门)报告。在雨季要有人值班监视,出现异常及时发出信号,组织人员和财产转移。一些容易治理的滑坡,要在雨季前进行治理。难以治理的滑坡,人员和财产趁早搬迁是理智的选择。在出现小崩小塌现象时,可能大的滑坡就将发生。这时,千万不能进入滑坡影响区,去清理塌下来的土石、清水沟和抢救财物。
9、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有哪些? 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有很多,归纳起来分为三类: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二是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设物;三是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
(1)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的主要工程措施
在滑坡体外围筑截水沟,在滑坡体上筑排水沟,尽快尽量排出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特别注意水沟不能有渗漏,否则反而有害,可以用水泥沙浆摸底摸面或压盖塑料薄膜。对坡体上的裂缝、空洞,要及时填补。
用肓沟或埋带孔眼的塑料管疏干滑坡体内的地下水。
(2)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设物的主要工程措施
削坡减重,可以分成几个台阶;筑挡墙(要预留缝和泄水孔)、埋抗滑桩(有木桩、钢管桩、混凝土桩等);在坡脚填方压脚,注意使地下水能通畅排出。
(3)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的措施有焙烧法和爆破灌浆法。
由于滑坡的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具体采用哪种措施,要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常常需要几种方法同时使用、综合治理。
10、当遇到正在滑坡时怎么办?
当发生滑坡时,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安全的地段撤离。最佳方向是向两侧跑离,向上和向下跑都很危险。当遇到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方法。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通知受威胁的人赶紧撤离,并向当地乡镇或县级国土资源(地矿、矿管部门)报告。当地政府迅速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及可能的影响区和进行抢险救灾,组织专家实地调查滑坡的活动情况和影响范围。
11、什么是崩塌?
崩塌是指陡峭斜坡的岩土体突然崩落的现象或者过程。发生在土体中的叫土崩,发生在岩体中的叫岩崩;规模大,涉及到山体的叫山崩;发生在河流、湖泊等的叫岸崩。
12、什么时候容易发生崩塌?
崩塌发生的时间大致有以下规律:
(1)降雨过程中或稍微滞后。特大暴雨、大暴雨、较长时间连续降雨,是出现崩塌最多的时间。
(2)强烈地震过程中。
(3)开挖坡脚过程中或滞后一段时间。
(4)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
(5)强烈的机械震动及大爆破之后。
13、怎样识别可能的崩塌体?
主要根据坡体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的特征进行识别。可能发生崩塌的坡体通常有以下特征:
(1)坡度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
(2)坡体内裂隙较多,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缝较多、顺坡裂隙或软弱带较多,坡体上部已有裂缝,并且切割坡体的裂缝已经或可能即将贯通,形成了分离之势;(3)坡体前部有一定临空空间,有松散物。
当上部裂缝不断加长、加宽、加深,速度突增,小型坠落不断发生时,预示着崩塌很快就要发生,已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
14、崩塌发生的前兆特征?
(1)前缘时有掉块、坠落现象,小崩小塌不断发生;
(2)山坡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
(3)偶尔听见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的声音;
(4)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
(5)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
15、怎样避免和防止人为因素导致滑坡和崩塌?
(1)主动学习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普知识,增强防灾减灾的自我意识,自觉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避免引发地质灾害的人为活动。
(2)坚持预防为主。避免或禁止在斜坡上修建路坝、厂矿、建筑物,设堆积场等使斜坡“加载”的工程;避免或禁止在斜坡下部修路障、挖沟切坡、挖洞采矿等削弱坡脚稳定的工程;避免或禁止大量爆破等引发滑坡、崩塌的活动。对于工程建设,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农村建房先要对周围的地形仔细察看,尤其要弄清斜坡的稳定情况,最好选择地势平缓、岩土坚固稳定、较开阔的地方建房。
(3)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施工时间,避免破坏斜坡的稳定性。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最小程度地破坏斜坡稳定性的施工程序和方法。如开挖时,边开挖要边砌筑加固。尽量避开雨季施工。(4)及时发现,及时治理。在工程建设期间或建好后,要加强对周边地形的检查,及时发现不稳定迹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治理,控制其发展。
(5)避免或禁止无规划、不合理地向斜坡引流、排泄地表水及地下水和生产、生活废水,也要防止坡体上的蓄水池、渠道等输水、蓄水设施向坡体渗漏,并严禁在稳定性差、裂隙多的斜坡体上进行农业灌溉。
(6)严禁在山坡上不合理地开荒造田、乱砍滥伐,破坏山坡保护层。
16、当发现了滑坡、崩塌的一些可疑的异常现象后,该怎么办?
发现了滑坡、崩塌的一些可疑的临滑、临崩的异常现象(即前兆)后,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根据这些现象的发生程度立即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1)立即向所在地村委会、乡(镇)政府或县级国土资源局(地矿局、矿管局)报告。同时,告诉周围的人注意不要靠近滑坡、崩塌区域。有关国土资源局(地矿局、矿管局)会及时派技术人员前来调查,发放“避险明白卡”,提出防治建议。(2)以乡(镇)为单位,落实防治和监测责任,做到责任到人,落实防治建议,建立群测群防体系。汛期要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公布值班电话,保证电话畅通。要选派责任心强、有一定素质的人进行巡查和监测。巡查和监测人员按要求做好巡查和监测,并做好记录,雨季或雨后要加密监测,发现变异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对要避让的,要主动避让或配合乡(镇)做好搬迁安置工作。
(3)编制好应急避险救灾方案。方案要明确撤离路线、信号和避险场所,组建抢险救灾队伍。方案要向群众公告,并进行演练。
(4)要密切关注天气和周围情况,增强防灾自救能力。
17、如何监测滑坡、崩塌?
对滑坡、崩塌的监测,包括斜坡开裂变形、整体变形、地下水和应力等方面的监测。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在最容易发生变形的地方监测其变化情况。(1)监测方式
1)设桩观测地表裂缝:在斜坡变形开裂大的裂缝两侧布置几对观测桩,定期用尺子量每对桩的距离、高差。
2)设标尺观测地表裂缝:与设桩观测相似,是把做好的标尺固定在桩上,定期观测标尺上的水平和垂直数据。
3)刻槽(或划线)观测:在已经产生裂缝的地方(如墙壁、地面)刻槽(或划线),定期量槽(或线)的距离。注意每次要在同一个点上测量,最好是同一把尺子。
(2)观测时间
一般情况下,设立观测点的最初1个月内每5天观测一次,如果发现开裂是在缓慢变形阶段,以后观测间隔时间可以为半个月或1个月一次;如果发现变形在加快,观测应加密为3天或每天一次。
在雨季或连续阴雨季节,要加密观测。在连续2天中雨以上或遇暴雨,并发现变形在加快,要加密到每天一次至每小时一次,加密观测至少要持续到雨停后10天以上,如未出现变形加速才能逐渐加长时间间隔。
(3)观测记录
要用专门的记录本,每次观测都要详细记录测量数据、天气情况及相关迹象(如渗水、垮塌、出现新裂缝等),并计算和对比变化量,分析斜坡活动状态。
18、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要形成泥石流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陡峻的便于汇集水、物的地形地貌;大量的松散堆积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一般发生在雨季,尤其是连续降雨、暴雨、特大暴雨等集中降雨时期,有明显的季节性。泥石流的暴发多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在连续降雨稍后。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矿和修路等工程建设的大量弃渣,也为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
19、泥石流发生有什么异常迹象?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特征有: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山谷中传出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意识到泥石流就要到来,并立即采取逃生措施。
地有微微的颤动,很清的水浑了,有时能闻到一股火药的味道,听到山沟内有轰鸣声,或看到主河洪水上涨、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木,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的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还有轻微震动感,这些迹象都能确认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20、泥石流发生时该怎么办?
在逃避时,要注意选择正确的方向:不要顺沟方向朝上游或朝下游跑,应该朝着沟岸的两侧山坡跑,但注意不要停留在凹坡处泥石流发生之后应立即逃逸,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切忌顺着泥石流前进方向奔跑;不要停留在坡度大,土层厚的凹处;不要上树躲避,因泥石流可扫除沿途一切障碍;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不要躲在陡峻山体下,防止坡面泥石流或崩塌的发生;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渐小之后或雨刚停不能马上返回危险区,泥石流常滞后于降雨暴发;白天降雨较多后,晚上或夜间密切注意雨情,最好提前转移、撤离;人们在山区沟谷中游玩时,切忌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搭建宿营棚。游客切忌在危岩附近停留,不能在凹形陡坡危岩突出的地方避雨、休息和穿行,不能攀登危岩。
21、什么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突然向下陷落,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现象或者过程,也常有地面下沉、地面开裂现象。地震、降雨以及地下开挖采空,大量抽水等容易引起地面塌陷。地面塌陷又分为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及黄土湿陷。
岩溶塌陷是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性地面变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塌陷坑。岩溶塌陷是地面塌陷的主要类型,也是一种岩溶发育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多发生于碳酸盐岩、钙质碎屑岩和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以碳酸盐岩塌陷最为常见。岩溶塌陷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的特点。
采空塌陷是指地下开采矿产资源形成的采空区顶板冒落塌陷。
22、为什么会发生地面塌陷?
发生地面塌陷要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地下有一定的空洞,如岩溶洞隙、土洞和采空区。
(2)一定厚度的松散覆盖层。
(3)破坏地下洞室稳定的动力因素,如地下水变化、振动、地表加重和地表水渗入等。
23、地面塌陷有什么征兆?
地面塌陷发生的前兆特征:
(1)井、泉的异常变化。井、泉水位的突然升、降,水色突然浑浊或翻砂、冒气。
(2)地面变形。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产生局部的地鼓或下沉现象。微微可听到地下土层的垮落声。
(3)附近建筑物作响,出现开裂或倾斜现象。
(4)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地表水位下降或干枯。
(5)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24、如何监测地面塌陷?
一般选择有异常变化现象的点(如井、泉水位,地面和建筑物裂缝等)进行监测,在变形的不同部位布点,形成监测点网,以全面掌握变化情况。
监测的方法和工具可根据具体条件确定,以能取得观测数据为原则。对水位的观测,可设立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标尺;对地面裂缝的观测可在裂缝两侧钉小木桩,木桩上划出十字作为观测基准点;对墙上的裂缝可在墙上直接划线测量,可以观测裂缝的宽度,也可以观测裂缝的延伸。测量数据精确到1毫米。从发现异常时起开始观测,一般每天1次,如变化加剧,要加密观测,每天可增至2到3次。出现险情及时报告,并果断采取应急措施。
要用专门的记录本记录每次的数据、天气情况、降雨起止时间、地表水的变化等情况,最后以时间为横坐标、观测数据为纵坐标画出曲线图,分析变化情况。
第二部分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
一、房屋选址安全
新建住房时,选址非常重要,除了看风水、生产生活方便,更要注意安全。否则,可能人财两空。
从预防地质灾害的角度看,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形
为了避免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首先应选择在常年洪水位以上一定高度的平缓平地上建房。当斜坡有陡崖或土质坡坡度大于40°,岩石坡坡度大于45°时,容易发生崩塌、滑坡,还应避免在陡坡下、沟谷口和塌陷区建设。
当不得不选择在山坡或溪沟边建房时,注意以下事项:
一要了解掌握以前有没有发生过崩塌、滑坡、山洪泥石流。二要仔细查看周围情况。查看后山和房前坡地是否稳固,如果有裂缝、陡坎,岩土松散,或者岩石顺坡分层明显,又有涌水,或者山体成“大肚子”凸起,就容易发生崩塌、滑坡,不宜建房。如果树木东倒西歪,成了“醉汉林”、“马刀树”,说明斜坡表层有动,快要滑坡了,应马上避开。了解附近修路、采矿、水渠和山塘水库等情况,看坡体的稳固性、是否堆放大量土石和有没有渗水;松散泥石多或者有渗水,就可能会崩塌滑坡;地下采空或有溶洞,就可能会塌陷。在山口、溪沟边选址建房,主要是了解选址区山洪水位,察看行洪迹印,了解沟谷的汇水范围、沟谷坡度、堆积物、植被发育等情况,判断遭遇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及程度。位置要高于历史最高洪水位,与岸边应保持5—10米的安全距离。一般不宜在汇水范围大、沟谷坡度大,沟内地形较陡又容易崩滑,沟谷内存在较多松散岩土,山上植被较少,历史上发生过泥石流的沟口及边部建房。禁止在行洪通道中或边缘修建房屋。
三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比如,屋后留出一定的安全距离;可以削坡或分成几个台阶,来降缓、降低坡度;尽量尽快将房前屋后的水排走,在可能滑塌的坡体边界外围,挖筑1条或多条环形截排水沟,特别提醒的是,要用水泥沙浆摸底摸面,防止水从沟中渗入山体;在坡脚砌筑挡墙,墙内预埋导水管;对在坡面摸一层薄的水泥沙浆或临时盖薄膜,防止水渗入坡体;对出现的裂缝及时填埋压实,以防水渗入;对沟溪岸坡应作适当的块石防护墙,在地势较低处修建新的行洪通道等。
具一定规模的村镇房屋新址,应进行规划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二)岩土
一般山体表面分为均质土质边坡、均质岩质边坡和非均质的土质边坡、岩质边坡、岩土质混合边坡。
均质土质边坡是所有边坡类型中,整体稳定性偏差的一类。土层干燥时,强度一般较高,边坡相对稳定;而在有水如雨季情况下,更容易下滑。对均质土质边坡区的选址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宜选择开挖高度小(一般不超过6m),且山体相对平缓的地段;
2、宜选择土质性质较好的地区;
3、宜选择坡顶无常年积水(渠、沟等)或自然排水条件好的地段;
4、不选择类似地段曾出现地质灾害的地段;
均质岩质边坡是所有边坡类型中,整体稳定性最好的一类。它的稳定性主要看岩石是否有顺坡向的裂缝和裂缝有没有渗水软化作用。对均质岩质边坡区的选址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宜选择岩石强度高的地区;
2、宜选择整体性好岩层,单层厚度大的比厚度小的好,裂缝少的比多的好;
3、宜选择坡顶无常年积水(渠、沟等)或自然排水条件好的地段;
4、宜选择坡顶岩石风化程度不与下部岩差异过大的地段。非均质边坡是最常见的边坡类型,也是最易出问题的边坡类型。它的稳定性主要是看其中最差的部分,要看是不是容易导水、遇水软化程度、有没有顺坡向的夹层等。
(三)降雨
降雨往往是引发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首要因素。在强降雨期及较陡斜坡地段,粘性土层厚度大于2米时,当土层水量过饱和时,易产生滑动;粘性土层厚度小于2米时,在土层与岩石接触处,雨水的冲刷润滑易产生滑动。雨水进入裂缝,最容易使不稳定的山体发生崩塌滑坡。暴雨、长时间降雨,易形成山洪而引发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
(四)植被
植被根系对斜坡土层的水流冲刷具有保护作用,同时使土层的整体性加强。在沟谷中上游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明显抑制泥石流的形成,在沟谷下游或房屋附近周围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可以为避免泥石流危害提供安全屏障。但房屋后面斜坡一定范围内适宜种植草皮或低矮的灌木;高大的竹林及乔木经风吹摆动,会松动土体和促进水体的渗入,导致山坡稳定性下降,甚至直接诱发滑坡发生。
二、房屋建筑施工安全
房屋新址选定后,不合理的房屋建筑施工也会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房屋建筑施工安全主要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切坡 房屋建筑施工应尽量减少切坡,同时切坡不能过高过陡,土质切坡高度不宜大于3米,坡度不宜大于45度。新切坡要及时采用砖石浆砌护坡,并预埋地下水的排泄孔;切坡与房屋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避免崩塌滑坡直接危及房屋和居住人员安全。
(二)填方
一些建筑在山腰的房屋,施工时要填方。填方时要注意前坡是否稳定,可先清除松散不稳定的岩土,在平台前缘用砖石浆砌作防护墙,预埋好排水管孔。填方不能过厚过高过陡,要及时压实,以防形成新的滑坡隐患。
(三)截水、排水和导水
水会引发和加剧滑坡,因此,要使房屋周围的水迅速排放出去。新建房屋施工时,要根据地势和集水情况,及时在新形成的切坡后缘斜坡挖筑截排水沟,水沟应做好防渗处理,否则,反而会起相反作用。房前院场的水应挖沟集中排放。填方时,及时设置排水导水设施。(四)结构
在斜坡上建房,应选择适当的建筑方式,可采用桩柱、框架结构,形成人造地坪作基础,从而避免切坡破坏斜坡的稳定。但要注意的是,桩柱应落入较硬而稳定的岩土层。桩柱框架可采用木质结构,也可用砖木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
三、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特别注意的地质灾害防治事项 农村建房,要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使房屋错落有致。乱挖乱填可能会引发地质灾害,挖、填方形成的坡处理不好很容易有滑坡的危险,填方厚时,还可能引起基础不均匀下沉,造成房屋开裂等。
人为缩小河道宽度,或改变河流方向,也可能引发山洪与泥石流灾害。
随意兴建池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当池塘建设在不稳定的斜坡上,加重了斜坡,斜坡变形拉裂时,池塘的水容易渗入坡体,加剧了汛期的形成。因此,特别要注意房屋后部的池塘。在一些农村,没注意生活废水和雨水的排放设施建设和管理,形成常年不断的渗水,导致房前屋后坡体稳定性大大降低,地面裂缝增加增大。特别是后山拦山堰、水渠、山塘水库等的地基处理较差时,很容易拉裂破坏,汇集地表水渗入坡内,引起滑坡崩塌。因此,要采取措施避免坡体积水、沟渠堵塞和水库水沟等渗漏。
随意选择绿化植物也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当斜坡较陡、表层土体松软时,过密的植被、过高的树木反而更易引起表层滑坡。后山绿化是防治坡面泥石流的好方法,但要经常查看树木的形状,出现“马刀树”、“醉汉林”表示斜坡不稳定。遇到台风,“树大招风”,树木摇摆时土体易松动,使水渗入,山坡稳定性下降甚至滑坡。因此,房屋后面斜坡一定范围内最好不要种茂密的竹林或高大树木。
不可在滑坡前缘随意开挖坡脚,不得随意在滑坡后缘堆弃土石,注意控制滑坡体上的建筑密度,避免在冲沟内排放垃圾,禁止挤占行洪通道。
第三部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一、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地质灾害的防治以预防和避让为主。各级政府对管辖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矿管部门进行监督、组织、协调和指导。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承担责任。
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山区丘陵地区,点多面广,发生的时间短。加上地质环境的变化、地质灾害的预兆,最先被当地群众所发现。要进行应对,也是当地干部群众行动最快。因此,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制度,这也是当前农村地质灾害减灾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是县、乡政府和村委会,组织当地单位和群众,通过宣传培训、建立防灾制度等手段,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的前兆和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巡查和监测,从而及时发现、快速预报和有效避让的一种主动减灾措施。
县级群测群防工作,在县政府领导下,矿管局(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乡级群测群防工作由乡政府组织实施;村级群测群防工作,由村委会组织群众,针对具体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群测群防。
二、村级群测群防网络职责
由村委会主任担任村级群测群防网络负责人。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乡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方案的要求,组织本村干部群众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二)根据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具体安排、管理各隐患点的监测人员;落实临时避灾场地和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准备预警器具;在上级指导下,填写避灾明白卡,向受威胁村民发放。
(三)按要求做好隐患点的监测、记录和资料上报。分析隐患点变化,根据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监测工作,并上报调整情况。
(四)按照上级命令,及时组织群众转移避灾;危急时,直接组织群众迅速避灾自救。
第四部分地质灾害应急
一、应急准备
因为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短,速度快,所以要预先做好应对准备。主要的准备工作有以下几方面。
(一)防灾预案及明白卡
1、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县以上各级政府和重点乡镇,在每年年初发布本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方案要求:一是明确领导机构和抢险救灾队伍,落实防灾责任;二是部署全年的防灾工作,落实防灾措施;三是摸清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划出易发区、危险区段,列出防治重点,对全年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四是布置群测群防工作,明确监测人和预防责任人,公布联系电话。
2、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县以上各级政府发布了专门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对领导指挥机构、部门职责、信息传送与灾情险情速报制度、应急机制和程序以及应急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各乡镇编制了《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对做好防御山洪灾害进行了具体部署。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达到指挥应急更协调快捷,措施更有力。
3、具体隐患点的防灾预案
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都要编制具体的避险应急行动方案(预案)。明确灾害类型、受威胁对象,应急指挥机构和抢险队伍,监测与信息传送责任人,紧急避险的信号,选定安全撤离路线和避险场所等。
(二)排查巡查与监测
每年汛前,在乡镇政府统一部署下,依靠广大群众,要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进行一次全面排查,掌握各隐患(危险)点情况。逐点制定防范措施,落实监测人和防灾责任人。雨天及滞后几天要加密对各隐患点的巡查、监测,发现变化要及时通知周围群众和上报情况,做好应急准备。
(三)信息监测网络建设
主要是乡村两级的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政府逐步建成与防汛监测网络、气象监测网络、地震监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时沟通和传送地质灾害险情灾情、汛情和气象信息。确保应急期间灾害现场应急指挥通讯联络畅通。
(四)物资与抢险救灾队伍准备
乡村要建立以武装部、基干民兵为主,群众自觉参加的抢险救灾队伍,有条件的要进行演练。
(五)主动学习、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的知识,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和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自觉服从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安排。面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突然发生,要保持冷静,首先判断崩塌、滑坡、泥石流威胁的范围,然后及时撤离险区。具体来说,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时,滚石、坡体或泥石流都是从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运动,所以,应选择向左右两侧撤离,而不要选择顺着滚石、坡体或泥石流运动的方向逃生。如果身处正在运动的滑坡体上,无法脱身时,可抱紧附近粗大的树木以求自保。
在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中播报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为:
3级为注意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加强巡查监测; 4级为预警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要密切关注周围情况,做好避灾准备; 5级为警报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很大,要时刻准备避灾。
二、临灾应急处置
当出现山体明显变形,即将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要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一)立即撤出危险区。
(二)迅速发出信号、告诉周围人员撤离。
(三)马上向监测人、防灾责任人和当地政府报告。
(四)帮助其他人员撤离,阻止人员进入危险区。
(五)参与抢险救灾。
三、灾后应急自救
地质灾害发生后,应及时采取必要的避灾措施。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滑坡、崩塌发生突然,有的会多次发生。因此,不能立即进入灾害区去挖清水沟、塌方和搜寻财物。
(二)立即派人报告将灾情政府。
(三)迅速组织人员查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发生的危险。
(四)查看天气,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注是否还有暴雨。
汛期地质灾害,主要与降雨有关,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和多发区内居住的居民,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特别是要注意与降雨有关的气象预报。一些已开展地质灾害天气预报的地区,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地质灾害天气预报。专家认为,一般情况下,当连续降水达到150毫米或日降水100毫米以上时,崩滑流灾害可能开始发生;当连续降水达到200毫米或短时间(1日或数小时)降水150毫米以上时,崩滑流灾害将大量发生。降雨时和降雨之后的2-3天内最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五)有组织地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人员
四、应急抢险
一般情况下,应急抢险处置应有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组织专业队伍实施。常见的应急抢险处置有:
(一)开挖排水和截水沟将地表水引出危险区。在未稳定的滑坡、崩塌堆积体上修砌排水渠时,要注意基础的稳定性和水沟的防渗措施。
(二)及时封堵裂缝防止地表水的直接渗入。
(三)利用重物反压坡脚减缓滑动。当山坡前缘出现地面鼓起和推挤时,表明滑坡即将滑动,这时可尽快在前缘堆积砂石压脚。
(四)在后缘实施简易的减载工程。如,拆除危房,清除部分土石。
山区防治地质灾害要诀
台风暴雨,山洪暴发。地质灾害,尽早防范。
崩塌滑坡,泥沙俱下。冲毁家园,房倒人亡。
房后砍树,危险增加。切坡建房,地灾难防。土坯砌墙,更要提防。暴雨来临,提前避让。
发现地裂,加强监测。出现险情,及时撤离。
听到异响,跑出屋外。科学防范,安全保障。
第三篇: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文章标题: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开展情况报告
XX县“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开展情况的报告
省培训行动领导小组: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国土资源厅、建设厅、教育厅《关于联合开展“陕西省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的通知安排和要求,我县迅速成立了“XX县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以下简称“行动”)领导小组,及时制定了“行动”实施方案,经过广泛开展宣传,精心组织培训,深入实地解说等活动,取得了显著的培训效果。现将我县“行动”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地质灾害状况
XX县辖XX个乡镇,XXX个行政村,总人口XX万人,地处秦巴山地,北居秦岭南坡山区,南居巴山北坡山区,汉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地势特点是“两山夹一江”南北高中间低,位于秦岭纬向构造带南秦岭——印支褶皱带东端,受其影响主要构造线均呈NW向,县境内褶皱断裂发育;地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雨热同季,垂直差异大特点,年均降水量758.2mm,最大1085.2mm,最小467.3mm,属地质灾害易发区。近年来,曾发生多起较大的地质灾害,如………..据统计,2003年以来,我县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000多万元,经详查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XXX处,威胁着近2万多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地质灾害防治早已纳入县乡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中,本次“行动”将对我县地质灾害防治起到普及提高作用,领导小组认为非常重要,非常及时、非常适合XX特点。
二、“行动”开展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安排布署。
为及时传达和贯彻落实中省关于“行动”的通知精神,2006年12月10日,参加省四部厅“行动”培训和启动议式的同志,及时向县政府领导汇报中省安排布署“行动”情况后,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12月13日,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XXX同志主持召开了由县委组织部、县委通讯组、县国土资源局、城建局、教育局、广播电视局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并安排布署了全县“行动”。
(二)建立机构,制定实施方案
为确保“行动”的顺利开展,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了由县委组织部、县国土局、城建局、教育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行动”领导小组,在县国土资源局抽调10名干部集中办公。根据中、省关于“行动”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地质灾害现状和以往日常监管防治掌握的情况,及时制定了《XX县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实施方案》,并下发到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贯彻落实,要求纳入本次“行动”的各乡镇成立相应的机构,安排专人办公,配合县“行动”小组到本辖区开展培训行动的组织领导,并及时传递“行动”信息,上级“行动”开展情况。
(三)广泛开展宣传,营造“行动”氛围。
按照我县“行动”方案安排,从2006年12月15日开始,在全县城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1、在县有线电视台开始滚动打播关于开展“行动”的标语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问答,在县城和各乡镇人口密集场所播放录制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相关知识。
2、印刷宣传资料(传单)1.2万份,制作展板50幅,录制磁带策划装点宣传车3辆,深入各乡村集镇、村庄院落,巡回宣传。
3、抓住县第十五届六次人代会召开之机,向人民代表送发宣传资料。
4、利用节假日和集镇逢场赶集等人员流动量大的有利时机,在全县城乡开展现场有奖答题活动,设立咨询台,接待群众咨询2100余人次。
5、在县政府网站、电视台等媒体播发“行动”简讯和新闻5条。
6、精心制作展板50幅,由教育局分发各中小学巡回展出,共展出中小学72所。师生参展人数3.9万余人次。
(四)精心组织宣讲,注重培训效果。
为确保本次“行动”的培训达到预期目的,让广大干部群众和中小学师生,有兴趣听而且听得懂,又觉得实用,县“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6年12月15日至23日,组织宣讲团成员,通过查阅资料和深入全县重点地质灾害点实地调研,认真备课,提炼出结合我县实情、通俗易懂的培训材料和宣讲稿。从12月28日开始宣讲培训活动。一是对全县国土资源系统的110余名干部进行了地质灾害防治业务知识培训;二是对全县纳入防滑预案的25个乡镇分管领导和基础办公室主任进行了地灾防治和有关监测信息,防抢撤等知识的培训;三是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村支部书记和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支部书记进行了专场培训;四是深入到县职业中学、XX(乡)中学、XX(镇)中心学校等三所学校开展宣讲。受培训的乡村干部达760人次,听讲学生2280余人
,教职员工200余人。
三、取得成果
(一)县乡两级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更加重视。
(二)通过培训,国土资源部门和乡镇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干部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村民建房审批、新农村建设选址过程中做好避让。
(三)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知识得到普及,防灾意识得到增强,在日常生产生活、居住建设等活动中,运用基本的避灾救灾知识,实现自我保护,减少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四)通过对4.1万余学生的讲座和展版宣传,增大了防灾知识普及面,实现了从基础抓起,从小学生抓起,普及地质灾害基本知识的目的。
(五)通过结合本县以往发生的地质灾害案例宣讲,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了解了全县地质结构和灾害情况,提醒人们注意防灾避灾要从日常做起,从身边做起。
四、特色经验及体会
(一)各级领导重视,人员设备经费有保障。
主管县长亲自安排布署,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任“行动”领导小组长,直接参与抓落实,乡镇分管领导既是本辖区行动的组织者,也是参与和接受培训者。县上和各乡镇都有专门办公人员,县“行动”小组配齐了录音广播、摄像、摄影设备,县财政拨出专项经费5万元。
(二)精心安排布署,时间任务责任夯的实。
结合我县实际制定的“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行动”时间,培训范围对象,为了夯实任务,还制定了“行动”“旬事历”细化到每个阶段应具体完成哪些任务,制定了“任务分解到人责任表”采取任务服从时间,人员分担任务,人人手上有具体事,人人肩上有责任的措施,保证了“行动”方案的顺利实施,使我县“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三)宣传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看易接受。
1、晚上黄金时段在县有线电视台滚动打播关于开展“行动”的标语和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问答,通过“XX新闻”栏目及时报道“行动”开展情况。
2、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相关知识综合成通俗易懂的文字配上本县近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现场照片,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展板,在全县城乡集镇、学校、村庄院落巡回展出。
3、抓住时机、找准重点开展宣传。一是利用周未、元旦等节假日,在县城广场街道开展宣传;二是在各集镇逢场赶集时广泛宣传;三是在县人代会、政协会议召开期间,在会场附近展出展板,向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发送宣传资料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四)结合实际宣讲,不同层次人员听得懂。
组织专家和宣讲人员赴各个有代表性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实地调研,精心提炼讲稿,引用本县以往发生的地质灾害实例,分析其灾害发生的原因,提出如何预防、监测及灾害发生后如何撤离等知识,特别是如何减少人为活动造成的垮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提出了预防要点,加上专家深入灾害点现场讲解、示范,从哪个方向撤离等,使广大群众觉得讲的都是身边事,身边人很熟悉既听得懂,也能记得住,一旦发生灾害时能用得上。
(五)集中“行动”结束,宣传培训仍在继续。
本次“行动”虽然时间很紧,但取得的成效显著,在开展宣传过程中,我们也深受启发,听到、看到、感觉到广大群众非常欢迎这种活动形式,渴望掌握这类知识,针对我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分布和威胁群众面大等实际情况,县“行动”领导小组决定:按照统一安排的“行动”虽已结束,结合我县实际宣传培训仍需继续开展。要借此机会将“行动”继续、深入、全面地开展下去,力争在放寒假前对全县220所中、小学逐校宣讲。再抓住春节期间人员集中回家的有利时机,农历正月初八上班后即组织人员进村入院宣传宣讲,最终达到“家喻户喻、不漏一村”的目标,把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与全县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为广大群众构建平安和谐的人居环境提供基础保障。
XX县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
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OO七年月日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开展情况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开展情况报告。6J9,教职员工200余人。
三、取得成果
(一)县乡两级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更加重视。
(二)通过培训,国土资源部门和乡镇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干部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村民建房审批、新农村建设选址过程中做好避让。
(三)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知识得到普及,防灾意识得到增强,在日常生产生活、居住建设等活动中,运用基本的避灾救灾知识,实现自我保护,减少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四)通过对4.1万余学生的讲座和展版宣传,增大了防灾知识普及面,实现了从基础抓起,从小学生抓起,普及地质灾害基本知识的目的。
(五)通过结合本县以往发生的地质灾害案例宣讲,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了解了全县地质结构和灾害情况,提醒人们注意防灾避灾要从日常做起,从身边做起。
四、特色经验及体会
(一)各级领导重视,人员设备经费有保障。
主管县长亲自安排布署,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任“行动”领导小组长,直接参与抓落实,乡镇分管领导既是本辖区行动的组织者,也是参与和接受培训者。县上和各乡镇都有专门办公人员,县“行动”小组配齐了录音广播、摄像、摄影设备,县财政拨出专项经费5万元。
(二)精心安排布署,时间任务责任夯的实。
结合我县实际制定的“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行动”时间,培训范围对象,为了夯实任务,还制定了“行动”“旬事历”细化到每个阶段应具体完成哪些任务,制定了“任务分解到人责任表”采取任务服从时间,人员分担任务,人人手上有具体事,人人肩上有责任的措施,保证了“行动”方案的顺利实施,使我县“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三)宣传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看易接受。
1、晚上黄金时段在县有线电视台滚动打播关于开展“行动”的标语和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问答,通过“XX新闻”栏目及时报道“行动”开展情况。
2、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相关知识综合成通俗易懂的文字配上本县近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现场照片,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展板,在全县城乡集镇、学校、村庄院落巡回展出。
3、抓住时机、找准重点开展宣传。一是利用周未、元旦等节假日,在县城广场街道开展宣传;二是在各集镇逢场赶集时广泛宣传;三是在县人代会、政协会议召开期间,在会场附近展出展板,向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发送宣传资料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四)结合实际宣讲,不同层次人员听得懂。
组织专家和宣讲人员赴各个有代表性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实地调研,精心提炼讲稿,引用本县以往发生的地质灾害实例,分析其灾害发生的原因,提出如何预防、监测及灾害发生后如何撤离等知识,特别是如何减少人为活动造成的垮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提出了预防要点,加上专家深入灾害点现场讲解、示范,从哪个方向撤离等,使广大群众觉得讲的都是身边事,身边人很熟悉既听得懂,也能记得住,一旦发生灾害时能用得上。
(五)集中“行动”结束,宣传培训仍在继续。
本次“行动”虽然时间很紧,但取得的成效显著,在开展宣传过程中,我们也深受启发,听到、看到、感觉到广大群众非常欢迎这种活动形式,渴望掌握这类知识,针对我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分布和威胁群众面大等实际情况,县“行动”领导小组决定:按照统一安排的“行动”虽已结束,结合我县实际宣传培训仍需继续开展。要借此机会将“行动”继续、深入、全面地开展下去,力争在放寒假前对全县220所中、小学逐校宣讲。再抓住春节期间人员集中回家的有利时机,农历正月初八上班后即组织人员进村入院宣传宣讲,最终达到“家喻户喻、不漏一村”的目标,把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与全县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为广大群众构建平安和谐的人居环境提供基础保障。
XX县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
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OO七年月日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开展情况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开展情况报告。6J9
第四篇: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文章标题: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XX县“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
省培训行动领导小组: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国土资源厅、建设厅、教育厅《关于联合开展“陕西省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的通知安排和要求,我县迅速成立了“XX县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
训行动”(以下简称“行动”)领导小组,及时制定了“行动”实施方案,经过广泛开展宣传,精心组织培训,深入实地解说等活动,取得了显著的培训效果。现将我县“行动”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地质灾害状况
XX县辖XX个乡镇,XXX个行政村,总人口XX万人,地处秦巴山地,北居秦岭南坡山区,南居巴山北坡山区,汉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地势特点是“两山夹一江”南北高中间低,位于秦岭纬向构造带南秦岭——印支褶皱带东端,受其影响主要构造线均呈NW向,县境内褶皱断裂发育;地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雨热同季,垂直差异大特点,年均降水量758.2mm,最大1085.2mm,最小467.3mm,属地质灾害易发区。近年来,曾发生多起较大的地质灾害,如………..据统计,2003年以来,我县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000多万元,经详查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XXX处,威胁着近2万多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早已纳入县乡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工作中,本次“行动”将对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到普及提高作用,领导小组认为非常重要,非常及时、非常适合XX特点。
二、“行动”开展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安排布署。
为及时传达和贯彻落实中省关于“行动”的通知精神,2006年12月10日,参加省四部厅“行动”培训和启动议式的同志,及时向县政府领导汇报中省安排布署“行动”情况后,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12月13日,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XXX同志主持召开了由县委组织部、县委通讯组、县国土资源局、城建局、教育局、广播电视局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并安排布署了全县“行动”工作。
(二)建立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
为确保“行动”工作的顺利开展,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了由县委组织部、县国土局、城建局、教育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行动”领导小组,在县国土资源局抽调10名干部集中办公。根据中、省关于“行动”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地质灾害现状和以往日常监管防治工作掌握的情况,及时制定了《XX县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实施方案》,并下发到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贯彻落实,要求纳入本次“行动”的各乡镇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安排专人办公,配合县“行动”工作小组到本辖区开展培训行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并及时传递“行动”信息,上级“行动”开展情况。
(三)广泛开展宣传,营造“行动”氛围。
按照我县“行动”方案安排,从2006年12月15日开始,在全县城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1、在县有线电视台开始滚动打播关于开展“行动”的标语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问答,在县城和各乡镇人口密集场所播放录制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相关知识。
2、印刷宣传资料(传单)1.2万份,制作展板50幅,录制磁带策划装点宣传车3辆,深入各乡村集镇、村庄院落,巡回宣传。
3、抓住县第十五届六次人代会召开之机,向人民代表送发宣传资料。
4、利用节假日和集镇逢场赶集等人员流动量大的有利时机,在全县城乡开展现场有奖答题活动,设立咨询台,接待群众咨询2100余人次。
5、在县政府网站、电视台等媒体播发“行动”简讯和新闻5条。
6、精心制作展板50幅,由教育局分发各中小学巡回展出,共展出中小学72所。师生参展人数3.9万余人次。
(四)精心组织宣讲,注重培训效果。
为确保本次“行动”的培训达到预期目的,让广大干部群众和中小学师生,有兴趣听而且听得懂,又觉得实用,县“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6年12月15日至23日,组织宣讲团成员,通过查阅资料和深入全县重点地质灾害点实地调研,认真备课,提炼出结合我县实情、通俗易懂的培训材料和宣讲稿。从12月28日开始宣讲培训活动。一是对全县国土资源系统的110余名干部进行了地质灾害防治业务知识培训;二是对全县纳入防滑预案的25个乡镇分管领导和基础办公室主任进行了地灾防治和有关监测信息,防抢撤等知识的培训;三是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村支部书记和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支部书记进行了专场培训;四是深入到县职业中学、XX(乡)中学、XX(镇)中心学校等三所学校开展宣讲。受培训的乡村干部达760人次,听讲学生2280余人,
第五篇: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先进集体-国土资源部
附件2 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
先进个人名单
(153人)
河北省(8人)尤凤春(女)
河北省气象台副台长 郭宏光
河北省建设厅村镇建设处处长 高建基
秦皇岛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张志新
张家口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刘伏昌
武安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张永民
唐山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处处长 都建国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主任科员 刘志刚
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高级工程师 山西省(7人)陈贵平
山西省建设厅工程建设抗震办公室主任 许建良
山西省教育厅学校后勤管理处副处长 赵卯生
阳泉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原青云
晋中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科科长 曹子龙
吕梁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科科长
程丙春
临汾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科科长 郭建新
忻州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科科员 浙江省(8人)陈旭光
中共乐清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杨万里
余姚市大岚镇镇长
余志廷 林
刚 张晓伦 张学枝 刘正华 曹
恺 安徽省(8人)林志诚 李跃云 胡云林 许建伟 黄
荪 吴泊人 姚
浩 徐
磊 福建省(8人)建德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矿产科科长 新昌县矿业管理所副所长
台州市国土资源局黄岩分局党委委员 衢州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矿产处主任科员 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工程师
浙江省地质勘查局地质矿产处副主任科员
安徽省建设厅村镇处主任科员
岳西县副县长
绩溪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祁门县国土资源局工程师
舒城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股股长
安徽省地质调查与环境监测中心地质环境科科长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主任科员
安徽工程勘察院高级工程师 2
林水成龙岩市城乡规划局村镇建设规划科科长 范友生
南平市教育局发展规划科科长 王仕彬
福建省闽东南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 李雪梅(女)
三明市国土资源局三元分局副局长 阮晓明
古田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汪强汀
永定县国土资源局党组副书记 周旺合顺昌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矿产股股长
郭金炼
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同安分局局长 江西省(8人)邹业文
中共铜鼓县委组织部副科级组织员 彭
兰
龙南县建设局副局长 李英荣
广昌县教育局副局长
刘
燕(女)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调研员 赖晓文
赣州市矿产资源管理局地质环境科科长 刘国华
抚州市国土资源局科员 赵安民
宜丰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吴高英(女)
瑞昌市地质矿产局局长 湖北省(8人)田大佑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 刘忠华
保康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吴 坚(侗族)
宣恩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股股长 黄照先
宜昌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副站长 徐光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杨世松
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总工程师 郭真民
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戴朝铭
湖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 湖南省(8人)雷忠胜
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远程教育管理中心
主任科员
盛玉环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
皮建高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2队总工程师 贺
正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记者站站长 徐水辉
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站长
陈
焱(女)
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科科长 李兴国
耒阳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向泽贵(土家族)
湘西自治州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
科科长 广东省(8人)张培忠
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农村组织处调研员 谢志飞
乐昌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副站长 杨意义
韶关市教育局科长
梁俊平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地质勘查与环境处副处长 贾建业
广东省科学院研究员
王
燕
广东省有色金属地勘局副总工程师 张建国
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 林希强
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 广西壮族自治区(8人)张津辉
桂平市副市长 杨远光
容县教育局副局长 黄
生 汪
海 蒙雄德 施
杰 何启仕 李济民 重庆市(8人)龙永久 张松林 张
军 梁川江 李勤义 向
强 文泽远 张世金 融水县良寨乡乡长
广西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平南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副总工程师 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副总工程师平乐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中共潼南县委组织部部长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地质环境处副处长
重庆市建设委员会科技教育处工程师 武隆县国土资源局纪检组长
江津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地质环境科科长
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工程师 巫溪县教育局副局长
潼南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地质灾害
监测站站长
四川省(8人)卞思发(羌族)
中共阿坝州委组织部副部长 青久江(回族)
青川县规划和建设局副局长 李登华
兴文县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 岳
辉
绵阳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 冯达春
宣汉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肖智林
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灾害室主任 杨全忠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
曾凡伟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主任科员 云南省(8人)、董晓娟(女)
玉溪市建设局村镇处处长 樊兴桥
会泽县建设局局长 尺天龙
玉溪市教育局计财科科长
王
强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 何道华
红河州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张红兵
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副总工程师 李自学
昆明市东川区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股股长 何家伟
洱源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贵州省(8人)李俊宏
中共印江县委组织部部长 田
稼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 张建江
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 余大龙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殷夫治
清镇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谢传宇
六盘水市钟山区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颜昌明
兴仁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莫景辉
都匀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陕西省(8人)贺和平
延安市宝塔区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 赵
军
宝鸡市金台区国土资源局局长 张学锋
旬阳县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主任 王洪兴
宁强县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 李芳庆
镇安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杨梅忠
西安科技大学教授 赵法锁
长安大学教授 雷祥义
西北大学教授 甘肃省(8人)郭红东
甘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工程师 张纪勋
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黎志恒
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
张玉芬(女)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调研员 李永生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副总工程师 王
锋
国土资源报驻甘肃记者站站长 崔鼎臣
兰州市七里河区地质矿产局局长
马成龙(回族)
临夏州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科科长 青海省(8人)马永成(撒拉族)
中共循化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王斌云
乐都县广播电视台记者
刘漠春(女)
西宁市林家崖逸夫小学副校长
甘玉萍(女)
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
张力征
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 赵进桢
海东地区国土资源局纪检书记 倪建华(藏族)
循化县国土资源局科长 领卓玛(藏族)
乐都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人)萨尔山(哈萨克族)
巩留县副县长 李和生
新疆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
杜世保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张义珉(锡伯族)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国土资源局
地质环境处处长
方秀玉(女)
昌吉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科
科长
孙开柱
阿克苏地区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谌天德
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 地质大队总工程师
张鸿义
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
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
中国地质调查局(10人)
程国明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高级工程师
童立强 翟
辉 倪化勇 高新平季伟峰 张永双 张茂省 金维群 刘长礼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航遥中心高级工程师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工程师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工程师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副主任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主任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处长 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调查中心
高级工程师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