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新探[小编推荐]
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 罗仲良 陆建华 【摘 要】以中职学校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研究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关键词】中职学校 教师 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B-0015-02 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中职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越高,其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就越高。本文在分析目前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类型特征和中职学校教育实际,探索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的办学已逐步走向正轨,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结构仍然不合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在师生比上离标准还有一段距离,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上来说,他们在专业化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能力不强。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师普遍都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所学的专业也基本符合学校开设的专业,学校的实训设备也基本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要求。但是,中职学校里还有很多专业教师没有具备在企业一线生产实践的经验,对本专业的实训设备的操作还不熟练,动手能力还不够强,影响了指导学生实训的效果。另外,有部分教师无视专业领域中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专业技能操作的水平逐渐下降。同时,一部分教师有安于现状、满足于目前已有知识的思想,他们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不高,缺乏研究意识。
(二)培养培训体系不完善。一是中职学校还没有制定建立完整的教师培训制度,如教师的培养培训计划及与之相配套的奖励、激励制度还不完善,教师的培训培养还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二是缺少政策、资金支持,主要是地方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度还不够,虽然在基础设施、实训设备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但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抓得还不够紧,如没有出台相对应的教师培训制度,在教师培训上投入的经费还不足等。
(三)师德师风有待提高。目前,中职教师的师德水平有待提高,加上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教师个人经济收入水平低等原因的影响,造成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对学生的教育不重视、关爱不够等。
二、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思路
综合以上分析,中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一)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宣传教育,扫清教师在专业化发展方面的思想障碍,使其本人明白专业化发展不但是个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要的使命。另外,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还可以让教师认识到专业化是众多职业专业化中的一种类型,是教师成长的必然过程,从而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得到充分的重视,打破人们在观念层面上的障碍,有利于教师树立专业发展理想、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最后实现自我专业发展。
(二)健全培养培训体系。一是不断建立和健全教师各项培养培训制度,使教师的培养培训形成体系。制订符合教师自身发展的培养计划,并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二是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每年都应派出一定量的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如国家级、自治区级培训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三是开展多种多样校本培训活动,如举行教学设计、教师职业素养讲座等,还可以通过“传帮带”、“一对一”等方式,安排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教师辅导青年教师,进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高。四是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巨匠到校任教,通过指导帮扶,让学校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三)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为促进教师的成长进步及实现其终身教育,中职学校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及学校安排的其他工作外,还要积极主动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研究的主题应围绕本专业来开展,方向可以不同,主题可大可小,如可以选取教育教学改革某方面为研究对象,也可以选取学生为研究对象等。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教师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会改革,学会创新。因此,教师通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既可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又可以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多年来,笔者所在学校一部分教师积极参与到教育科学研究中,积极承担或主要参与了很多课题的研究,目前,他们已成为各专业中的骨干教师,在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四)搭建自我展示与交流平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除了自身提高外,学校还应积极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展示自我与交流的平台。笔者所在学校通过举办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技能操作比赛以及选拔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和技能比赛,为教师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与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发现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对象,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对象给予重点支持,优先安排他们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考察、学术交流和企业锻炼等活动,全面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两年来,有2名教师进入了自治区职业教育名师工程培训班学习,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为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等做出了贡献。
(五)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一是通过填写教学日记、撰写教学案例等形式开展教学反思,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技能。二是要加强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如学习现代国内外职业教育前沿的知识和共同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在学习中还要不断进行反思和探索,认真思考这些知识的本质,从而用这些知识武装充实自己的头脑。三是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用学到的、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指导自己在校的实训操作以及下企业的生产锻炼。在生产实训中进行积极的反思,既可以巩固学到的专业知识,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根据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及企业产品的升级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四是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树立高尚的师德风范。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思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培养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为自己的教育目标,从而促使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强化校内外生产实践锻炼。中职教育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初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中职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动手和生产实践能力,这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实现。一是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锻炼或挂职锻炼。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或挂职锻炼,既可以加强与企业间的关系,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学到企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流程,掌握企业的生产文化等。同时,还有机会参与到企业产品项目的设计和研发中,等等。这些都从本质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积极参加校内实训锻炼和操作。教师要积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实训资源,利用课余时间或在上实训课期间,大胆动手摸索,加快掌握各种实训设备的操作,做到举一反三。同时,要积极开展实训项目的开发和改革,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本领,特别是实训操作本领。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中职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各级政府、学校和企业必须全方位创设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环境,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健全培训体系,开展校本研究,搭建教师展示平台,创新企业生产实践锻炼机制等途径,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中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要求中职学校教师要树立专业发展意识,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锻炼,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开展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教学反思,创新教育内容,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扬群,吕红.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7)[2]佛朝晖.四招破解中职教师专业成长难题[N].中国教育报,2012-03-14 [3]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4]贾厚林.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专家型教师智能结构的塑造[J].职教通讯,2008(4)
【作者简介】罗仲良,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讲师;陆建华,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讲师。
第二篇:中职学校班主任德育教育新探
中职学校班主任德育教育新探
一 了解中职生群体的特点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因多种原因没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而选择了职业教育,其内心世界是不稳定、不平衡的,具体表现为:第一,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较差;第二,自卑感严重,但反抗和叛逆心理强烈;第三,兴趣广泛,但不重视学习。
其形成原因我们可以归结如下:其一,中职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并且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在接触专业知识的时候,他们更像是听“天书”,因为学不会而更不愿意学;其二,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是很注重理论考试的成绩,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课余时间较多,因此,他们思想意识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增多。此时,摆在班主任面前的德育工作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共在,继承和创新同步。
二 选好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使我亲身体验到,只有选准“突破口”,才能使德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级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级德育就是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实施者主要是班主任,他是班级的直接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对本班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经常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
1.紧抓个体特点,寻找突破口
作为班主任,首先应该建立“学生个人档案”,了解、记录每个学生的特点、特性及优缺点,并做到随时更新。班级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几十名各方面情况不同而又复杂多变的学生,我们的德育工作一定要针对他们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也要针对他们的需要和要求开展。比如,通过让他们记日记、周记的形式,班主任可以很直接的了解到学生们的心理动态和存在问题等,进而有针对的进行教育,以提高班级德育工作的质量。
2.捕捉最佳时机,寻找突破口
利用特殊节日或形式进行教育,往往是难得的良机。我校一直延用的是每周一升旗时国旗下讲话,由在校班级轮流进行,如在国庆节、教师节、环境日、消防日等重大的、有纪念意义的或有宣传教育意义的节日期间在全校师生之中进行宣传、倡导,以达到一定的教育意义。针对吸烟问题,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劝导的作用似乎并不大,有时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我就针对于他们今后要从事的井下工作岗位入手,通过观看井下相关事故案例和学习吸烟对身体健康的危害等知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吸烟的害处,因势利导,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重视教学过程,寻找突破口
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周一班会的时间上好德育课,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团队、劳动和社会实践等思想教育活动。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生活经验不足,缺乏广泛的自然、社会、人和思维的基本知识,而德育内容丰富,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反复的德育教育,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开展德育工作,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
三 寻找学生的最佳接受点
找到突破口后,并不是随时都可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需要找到学生的最佳接受点。
1.在生活上多给予帮助和关怀
我们学校是半封闭的学校,除周末时间以外其他时间是不能随便进出学校,这让很多不够独立的学生在生活上产生困扰,班主任就要多到宿舍去看看学生的生活状况,让学生觉得没有父母在身边,还有班主任的关怀。特别是在学生生病和遇到困难时,老师更要担当起做父母的责任,帮助学生战胜病魔,战胜困难,这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给予其信心和力量,从而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2.及时给予教诲,循循善诱,不讽刺挖苦学生
由于这个阶段是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会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自己不知道如何解决,又不愿意主动与家长或老师沟通交流,因此常常处于焦虑之中,如遇到不满或不平之事,往往不经思考而出现突发性的情绪失控,因此在中职学校里经常会有学生打架事件发生。作为中职的班主任,就不能以普通中学生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学生犯了错误,尤其是学生犯了错误并已经有了一定认识时,班主任应及时给予教诲,循循善诱,而不能讽刺挖苦。当学生获得荣誉和成功时,要在班级中给予公开表扬,以提升他们的自信。
四 掌握班级德育工作技能
1.要善于“观察”
俗话说:“出门看天气,进门看脸色。”看天气可以推测阴晴雪雨,看脸色可以推知其情绪。学生面部表情的不同,情绪也就自然不同。所以,班主任要学会对学生察言观色,要随时从学生不同的表情中,敏锐地观察到他们内心隐藏的所思所想,并及时判断出问题的“关键”,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同时,班主任要通过观察抓住学生知、情、意、行中的薄弱环节,长善救失,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要善于“倾听”
在班级日常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博闻善听。从学生们日常交谈中,听出学生的思想活动,从中揣摩出学生的思想症状,依据不同的症状,采取不同的方法。既要做到积极、热情、诚恳,又要做到具体、全面、科学。可以利用班会时间全班座谈,也可以与学生进行个别交谈,在谈话时,我们一定要明确谈话的目的,以自己良好的态度和情绪来消除学生的戒心和紧张心情,使学生敢于陈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为。
3.要善于“设问”
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要以问导教。要重视设问,只有向学生提出思考任务,才能促进学生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班主任应巧设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和争论,然后再引导、点拨,从而使学生疑问冰释、茅塞顿开。比如适时地开展一些教育活动,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听先进事迹报告会,开展“法制教育”专题会、主题班会及辩论会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4.要善于“引导”
从中职生的心理特点来看,我们知道中职生他们当中很多心智不够成熟,处于一种对眼前和未来一片渺茫的状态。此时,班主任的引领非常重要,班主任首先要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入手,以恳切的态度,把温暖、理解和信任,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播撒到每位学生的心坎上,赢得他们的信任,此时班主任就可以对他们作深入、全面、具体的指导,如制订一定的近、远期目标,包括考试成绩在多少分以上、掌握什么样的技能、综合考核分在多少分以上等,学生也能自觉自愿地按照班主任的指导进行,这对学生的成长也是非常关键的。
总之,班主任工作的方式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学习、纪律、思想品德等各方面良好习惯的形成,德育教育的方法得当,学生受教育时就会感到心情舒畅,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班级工作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篇: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
1、材料中的现象表明的是教师何种职业生涯阶段的特征?这个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有哪些?
答:材料中的现象表明的是教师教育教学“危机期”阶段的特征。这个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有(1)社会的认知与肯定。(2)学习领导的鼓励与认可。(3)获取公正的报酬与待遇。(4)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与支持。(5)有民主参与管理的权利。(6)进修培训的权利。
2、结合自身实际,试谈谈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哪些?
答: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肯能有如下方面:(1)自身职业道德不搞,不能爱岗敬业。
(2)受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3)社会和生活的压力。(4)与其它行业相比,报酬待遇太低。(5)有感于教师社会地位太低等等。
3、结合材料,谈谈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哪些鼓励措施与支持系?
答:措施:(1)满足当前环境中安全需要的激励措施和满足组织环境中专业发展需要的激励措施。如工作保障和个人人生安全、贷款优惠,有吸引力的养老保险、住房保障等。
(2)适当的精神回报。对工作绩效能有积极的反馈和回报。(3)工作自主权与有效性。(4)创作和作共赢的机会。(5)重视表扬与激励。(6)实行教师职级制与绩效制。
二、素质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请结合实际谈一谈作为中学教师,如何在素质教育深化的改革中的实践中,不断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答: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1)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师德境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向上的高的行为和亮红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高起点上教书育人,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角色形象,不断加强提升教师的专业情意。(2)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拥有更加优化的知识结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相对合理。教师应具备广博而深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具备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地理、天文、师德规范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教师应具备较深厚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知识。(3)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师具有更加全美的专业能力。学习推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进行创新教育和个性教育,这就要求具备多元性,多层次性,交叉性的能力结构。
在素质教育深化的改革与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做到:
1、教师要在素质教育实践中专业自我成长。
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只有这样,在课堂教育中才能由单纯的传播终身转变为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实习生的素质,才能在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
2、教师在素质教育实践中践行专业自主成长。
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吸纳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同时,将素质教育理论转化为我们的教育行为,在推行素质教育实践中实行教师的专业自主成长。
3、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不能满足一名合格的“教书匠”,还要做一名教育实践的研究者,教育模式的创新者,对于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都不回避问题,而是自觉研究问题,通过研究既思考解决问题,又能在思考与发现中感受到教育工作的愉悦,实现教师专业的自觉成长。
第四篇:教师专业化发展
基础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钟潮标2010年10月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我国目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心,而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这个重心中的核心问题。然而,如何在当前课程改革大形势下把握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呢?
一、课程改革下教师面临新的挑战
课程改革一直以来都备受国家、学校、教师的关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新课程改革是必要的、必然的,它将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势必将面临新课程的挑战,这必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首先,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 革需要的新理念。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发展。新课程的教学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即不仅在教学目标上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目标,而且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这无疑要求教师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师教育目标观的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教师专业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依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教学工作,而且包括教师专业发展自主,即能够独立于外在的压力制订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计划和需要学习的内容,并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计划付诸实施。依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这说明,教师专业要从根本上去求发展,今后鉴定教师的重点不在于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论教。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新课程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以学论教”的思想。从而使教师角色发生本质的变化,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由被动的学习者转为主动的研究者,通过教师素质的提高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其次,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新技能。
第一,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探究性教学是教师能力的一个很大挑战,它不但要求能让学生掌握教学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教学情境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要完成这些任务,教师自身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用自己的探究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第二,学会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从接受评价逐步转向到主动参与评价,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主动参与,有助于教师与领导、同事、学生形成友好、和睦的关系,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进程中有效地对自己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教师专业不断改进和发展。
第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依存
没有教师就没有课程改革,没有课程改革也不会有教师专业的长期发展,就象课程研究上的一句名言“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实际上,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依存的,课程改革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即人的因素和技术的因素。教师专业发展正是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离开了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工作不可
能顺利进行,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首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的变革实际上是人的变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改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比较低,特别是缺乏课程改革所需要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加上现在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对课程改革的前景无法预料,势必使教师难以舍弃旧习惯和旧观念,缺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从而使我们的课程改革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要想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首先必须造成教师专业的发展。
其次,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无疑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就是教师专业的进步和发展。实施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变化,致使教师专业必须得到改变与发展,教师由原先的“自主型”阶段向“自我更新型”阶段发展,教学生活与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使自己的专业得到锻炼与成长。同时教师的关注也得到升华,更加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持续性与自身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形成了以关注学生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教育伦理观。
三、课程改革中应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
当前,课程改革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师想要获得持续发展,适应课程改革及其新要求,作为一名“学习者”是很不够的,更需要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加以省思、研究、改进,成为一名“研究者”。
第一,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看。首先,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原来的方法、思想与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又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所以,成为一名“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其次,从新课程的要求来看,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已成为课程的生产者、设计者和研究者,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世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解释,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为课程改革作好准备。这说明教师即研究者是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第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因分析,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首先,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而这种知识是教师本人的一种能力与技巧,因此要在课程改革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只能从教师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中得到与确认,靠他人的给予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次,课程改革需要大批的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而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或者教育专家大致需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等三个阶段。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却不对经验深入研究,其真正价值只能是经验的重复。要想成为优秀教师或者教育专家,需要的是像科学家那样的研究探索精神,主动地、超前地意识到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走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最后,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形成教育信念的必要前提。教育信念是人们确证、认定、坚信并执着追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是支配教育者教育行为的内驱力。教师要形成自己成熟的教育信念,就必须对自己已有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进行审视、反思和辨析,经过自己潜心的理论钻研和探索,坚持自己深思熟虑的教育观念,并不懈地确信、恪守与实践。
四、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成绩效果的判断。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评价适当与否,不但影响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而且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要求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事实上,教师中大多数都有强烈的事业心,希望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帮助他们发展比判断他们工作的等第更有意义。为此,在课程改革中,管理者应注重学校发展的长期目标,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同时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制订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向教师提供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评价要发挥展示、改进、激励的功能,把评价看成是教师展示才华、追求卓越、完善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评价可以激发人的内在动力,自觉地发挥能量达到管理者的目标,并不断地促使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也使教师个人发展需要学校集体需要得到融合,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力。
再次,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评价强调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对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全程的、较长时间的、循环往复的评价。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是一个长期负责的工厂,工作中的任何成绩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晶,缺少综合评价,就无法全面了解教师的工作表现,无法把握教师的发展倾向和发展需求。
最后,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主张教师自我反思。由于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课程改革中对教师发展的质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也要求教师自我反思,吸取前面一些错误的经验、教训,建立自我剖析的档案,养成反思的习惯和形成良好的反思技能。这将帮助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得到快速发展。
当然,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全面地去了解,也不可能靠几个人的力量去推动,因此,在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不是一个运动,也不是通过一时的突击可以奏效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或者说一个专业发展的过程。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应当成为一种新的专业生活方式渗透于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并伴随着课程改革
走向成功。
第五篇: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改革新探
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改革新探
摘 要: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因素甚多,如教学设施、师资水平、生源素质、教学管理办法、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校园环境及社会环境等等。本人仅从教学管理办法、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建设这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三查两评三兑现 集群式模块课程 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质量管理是为了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对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设施等等)进行计划、决策、组织、协调、指挥、控制,使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教学工作高效有序运转,以获得最佳教学质量的过程。学校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学校的关键,同时,也是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盘考虑、统筹安排、主次配合、多管齐下,才能发挥整体效益。
我省于1997年开始实行中职招生并轨,并取消了毕业分配,进行自主择业,中职教育就面临着挑战。1999年之后,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普高持续升温,中职教育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主要表现为:中职招生困难,生源素质下降,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教育教学质量管理难度加大。1997年以前,中专招生是高分录取的优质生源,到2002年,仅凭“初中毕业证书”即可录取,生源素质下降是显而易见的,且参差不齐,给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保证培养合格的中职毕业生,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必须针对生源素质变化,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掌握教学质量管理的主动权,做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有所作为,方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我校实际,仅就与教学质量相关的“三查、两评、三兑现”教学常规管理办法、集群式模块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建设这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中职学校办学越是困难,越要重视抓教学质量,生源素质越是下降,越要重视抓常规教学,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侨兴轻工学校采用的“三查、两评、三兑现”教学常规办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且较为有效。实践证明,实行这一管理办法,有利于稳定教学秩序,规范教学活动行为,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学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三查、两评、三兑现”教学常规管理具体内容为:“三查”指日查、周查和阶段性教学大检查;“两评”指听课评教和评优听课;“三兑现”指将“三查、两评”的结果与工资外收入分配、教师工作考核和评选先进教育工作者挂钩兑现,称之为“三兑现”。
二、改革课程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保持这一特色,课程设置是根本。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对教学质量影响重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特别是适用于学分制的模块式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的探索和实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采用三段式,即文化课、专业课、技能课的模式。自2007年我校学籍管理实行学分制之后,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必须改革,应采取集群式模块课程设置办法,打破原有的课程三段式,把全部课程分为“宽基础、活模块”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部分。“宽基础”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并不针对某一特定的职业或工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活模块”阶段所学习的内容,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职业或工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以职业技能为主。这种课程模式的实施,有利于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
1、集群式模块课程的预期效果
集群式模块课程一方面为学生进入职业群相关职业做好了准备,另一方面设计了与这一职业群中每一种职业对应的“模块”。它有八种预期效果:一是提高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应变能力,使学生获得在一类职业群广泛就业的可能性;二是使学生就业后能在这类职业群中转换职业,而不需要太多的再培训;三是学生能在毕业前得到针对性强的培训,就业时能顺利顶岗;四是学校能“以不变应万变”,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有利于专业建设,把握市场主动权;五是学校可选择相应“模块”开设短训班,增强学校活力,解决社会急需;六是有利于中等职教与继续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使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成人教育等体系相沟通;七是有利于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为用人单位全方位加入办学全过程提供方便;八是有利于一个地区职教整体优势的形成,便于加强宏观管理。
2、实施集群式模块课程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管理
中职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目前缺乏操作性强的手段。如果能大面积实施集群式模块课程,就能使职教教学管理既落在实处,又便于操作。这种管理可以通过两方面来实现:
第一,通过“一纲多本”的形式,管理“宽基础”阶段的课程。“宽基础”阶段所学的内容,由于并不针对某一职业或工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职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基本素质,成百上千个专业因此可归类为几十个职业群。一个职业群的“宽基础”阶段的学习内容基本一致,即使有差异,也可通过“一纲多本”的形式解决。
第二,通过职业资格鉴定,管理“活模块”阶段的课程。我国已经推出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正通过与各行业的合作,制定职业资格标准。而“活模块”阶段的课程设计思想,是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且力争做到行为目标化。职业资格鉴定由专门部门进行,教育行政部门则可通过职业资格达标率来评估学校“活模块”阶段的教学质量,管理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上述两方面的管理,不但使职教行政部门的教学管理能落在实处,而且使各级职教服务机构的教研工作也有了极强的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