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大教育改革有关的讨论题[模版]
十八大教育改革有关的讨论题
一年级 组 执笔人:
唐旭初(收集整理)
一 对《决定》中“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长重点学校重点班”你有何感想和建议?
首先对于这样的改革和变化,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希望看到的。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对提高大多数的教学质量和水平都是跨越性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比较偏远的学校来说,这就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大量投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其次对于在校学习的学生来说,可以减轻升学的压力,不再为了进入重点学校而埋首苦干着,在教育资源相对公平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减少很多互相攀比的心理。学习不再只是为了进入重点学校的一种手段而已。让学习回到原本最本质的特征。
再者对于送学生学习的家长来说,可以不用因为担心自己的孩子考不上好的学校,而放弃所谓的希望。教育资源的相对公平可以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一个好的平台,一个可以满足要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的愿望。
然后对于培养学生的学校来说,这是一个对学校资源大力改进和配置的好机会。一旦教育资源配置到位,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力的。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安装,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高科技的教育资源,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学校的教学建设一定也会因此而更好。
正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教育一直以来是我们特别关注的方面,这一次提出来的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足以让很多人因此而得到好的改变。央广网北京11月20日消息 19日上午,教育部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将积极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加大改革力度,从5大方面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将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加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此,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委,加快研究制定和出台《关于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的若干意见》及配套工作措施,并考虑在以下5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一是提出加快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的目标。
力争用3到5年时间实现县城内教师校长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城内教师校长资源的均衡配置,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促进教育公平和择校问题的解决,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是扩大校长教师交流的范围。
根据各地实践经验,明确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或任教达到规定年限的校长或教师,原则上均应交流。重点推进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乡镇中心小学与村小学、教学点之间的校长教师交流。重点推进骨干教师和优秀管理干部的交流。
三是创新校长教师交流的方式方法。
实行轮岗交流制度与共享优质校长教师资源相结合。鼓励采取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手拉手、教育集团、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办学模式和手段。扩大智力交流的覆盖范围。
四是强化校长教师交流的激励保障机制。
会同有关部门,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职称)晋升、聘用考核、薪酬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鼓励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
五是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
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管理教师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为校长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提供制度保障。
二、对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学生素质你有哪些好的做法?
一、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存在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为:(一)作业多,耗时长。
现在中小学生的家庭作业非常多,常常到深夜仍不能完成。西安的刘峰先生因为自己的孩子写作业到深夜,而给老师写了长达11页的信,请求老师别留作业。刘先生说孩子才上小学,作业少、简单点的时候,写到九十点就能睡觉,但要是作业量大一些,有些难度,就得做到夜里十二点。笔者为了研究中小学生作业多、压力大的情况,曾在微博上发起投票调研。投票的题目是“假如孩子在小学每天作业做到十点,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办?”截至目前共有65人参与投票,其中选择“孩子做不完也不管,让孩子到点就睡”选项的有21人(32%);选择“跟孩子一起做,抓紧替孩子做完作业”选项的有18人(28%);选择“跟学校交涉,要求以后少布置些作业”选项的有26人(40%)。从这个调查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小学生作业过多、耗时过长的情况非常严重,甚至有接近1/3的家长会选择替代孩子完成作业。由于过多的家庭作业,导致孩子严重缺乏睡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六大城市的2500名中小学生中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睡眠状况不尽如人意,仅有1/3的小学生和不足1/4的初中生能够获得充足的睡眠。调查结果同时显示中小学生年级越高睡眠越不足,而课业负担过重则是主要原因。
(二)考试多,压力大。
现在的中小学生除了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还有许多模拟考试、小测验,让学生应接不暇,压力非常大。在成都中小学生学习能力调查中显示75%的中学生觉得学校的考试太多、压力太大。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校排名,提高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断通过各种模拟测试、小测验来巩固学生的学习。考试越多,学生除了要完成很多家庭作业外,还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考试。随着年级的升高,考试越来越多,学生们幼小的肩膀上的担子便越来越重。
(三)教辅多,书包重。
现在我们随处可见中小学生的拉杆书包,很多年前就开始提倡“减轻学生书包重量”,可这么多年过去了,书包重量不仅未减轻,反倒有越来越重的趋势。上海市曾针对该问题做了一个量化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平均体重为28公斤,书包重量最重达到5公斤,平均重量为4.2公斤,占到了体重的15.04%,但这仅仅是开学首日学生需要带的课本等物品,以后随着作业本和课外教辅的慢慢增多,书包的重量还会越来越重。家长为了提高孩子成绩,盲目地给孩子购买各种教辅,一些学校又因为与书商之间有着利益关系而忽略学生的承受能力,直接或间接地给学生增加教辅的数量,这样便导致了学生书包越来越重,而不得不使用拉杆书包。“拉杆书包”现象凸显了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四)培训多,休息少。
据统计,在西安市,暑假有48.6%的中小学生参加过培训班,其中小学生有64.4%、中学生有39.1%参加过培训班;在威海市的统计中,暑假时有80%的中小学生报名参加过至少一个培训班。由于中小学生在周末、假期要忙于参加各种培训班,休息的时间越来越少,容易导致学生身心疲惫不堪、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周末和寒暑假本来是为了放松学生身心而设计的,但是现在许多中小学生都不希望过周末和假期,因为在周末和假期中,他们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和培训班,不仅要参加文化课的学习,还要参加更多的所谓“兴趣班”的培训,这让他们完全感觉不到放假的乐趣,却只能感受到更多的疲惫。
(五)身心弱,承受差。
中小学生年龄较小,正处在心理承受能力的塑造阶段,而现在越来越重的课业负担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增添了过重的压力。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项调查表明,存在过重的心理压力的学生在中学生中的比例高达31%。① 中学时期正是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快速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而且对于一个人的塑造最关键的就是中小学阶段,恰恰这个阶段也是中小学生身心较薄弱、承受能力较差的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需要的是相对宽松的环境和恰当的引导,而不是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巨大的压力。
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探析
一些人认为,现在的孩子过于自私和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但是当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我们更应该找到这种现象背后的根源,以及本质原因,而不能只是一味地责怪我们的孩子。中小学生原本年龄较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加之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认为自己的事情总是有父母去照料、有父母的庇护,内心形成一种依赖父母的惯性,因此在现实生活与父母期望产生冲突时,在没有父母可以依赖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不知所措的行为,易于偏离健康的生活态度;同时中小学生又要承受种种来自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的外部压力,从而导致中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其承担的压力不成比例,造成中小学生更大的心理负担。现实中存在着许多造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心理压力巨大的原因。笔者对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与许多教育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这些原因既有内部的,又有外部的,因此,本文更强调成因的外部性和系统性。
(一)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
在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也日益改善,家长把对子女的教育成长放在首要位置。有些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为了子女成才,不管孩子有没有天赋,有没有兴趣,就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弹琴、跳舞、书画等;晚上、双休日还给孩子请家教辅导,使其子女不堪重负。① 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好名次,又惧怕学校布置的作业不足以使孩子很好地吸收课堂知识,便从各种渠道买来大量的学习资料让孩子去做,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也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对于家长来说,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和担心孩子在今后的升学中遇到困难,从而导致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业要求越来越严格。又由于我国长期流行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的影响,加之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心理上也就提高了对孩子的要求,因此,学生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亲情之爱,无可厚非,但同时,父母这种主观施压与过分考虑,并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孩子本身的情况,没有考虑孩子的成长实质。破茧成蝶,自是令人羡慕的灿烂,但过多的爱与期望,正是那把提前剪开蝶蛹的剪刀,孩子如没有经历过自我抗争蜕变,稚嫩的翅膀又如何能迎接社会的大潮?
(二)教师压力的传导形成学生课业负担。
在很多学校中,教师的工资、“业绩”是和学生的成绩排名紧密联系的。不少地方政府将对学校经费的投入和职称指标的分配与学校的高考升学率挂钩;为保持并扩大在升学率方面的优势,学校也把高考升学率直接与教师个人的奖金、职称等挂钩。为了在这种 “应试竞争”中取胜,升学率较高的学校把预选指标硬性分配到教师,教师为完成任务而加班加点,针对高考进行大强度训练,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① 在学校这样的制度之下,教师的工作考核压力不断增加,很可能会出现教师增加学生学习的强度和难度,导致教师不断增加学生的作业量,不断补课和做教辅习题,为了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还会增加各种模拟考试。教师在压力之下的情绪难以控制,进而传导给学生的现象也很普遍,比如:学生成绩不好便斥责学生,或对学生采取冷漠这种“软暴力”,个别老师甚至会出现体罚学生的现象。当然,随着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少,但是精神侮辱、精神歧视等变相体罚的情况却越来越多,而社会对这些却尚不够重视。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转型尚未完成。
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教育制度的改革,但至今,我们尚未完全从应试教育的教育制度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制度。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和新的考试办法在加重学生负担方面产生了最直接的作用。现行的考试制度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学前班起就把学生绑在了考试的战车上,束缚在分数的框框中,学生被浸泡在茫茫题海中,变成了分数的奴隶,承受着极大的心理负担。②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应当包括学校、教师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心理素养形成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情绪的调整,但是这恰恰是我们现在教育所缺失的。因此,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薄弱,则直接导致了心理压力的增加和负担的加重。
(四)教育产业化的畸形发展加重了中小学课业负担。
教育产业化原本是指将教育作为一种产业,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然而,现在我国的“教育产业化”却背离了它的初衷。教辅出版商和书商,常常与学校进行一种利益交易。虽然表面上学校不再为学生购买教辅,但却通过其他的方式间接地使学生购买指定出版社或者书商的教辅资料,例如学校的作业会指定某本教辅或者考试题目出自某本教辅等。这样的行为实际上既是出版商、书商与学校之间的一种利益交易,这样的利益交易最终的受害者则是我们广大的中小学生。各种教辅资料给中小学生造成了更大的课业负担,导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进一步恶化。
(五)教育评价权与行政权尚未分离。
教育评价权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的“指挥棒”。在我国,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教育质量的监测、评估、排名等,涉及了对于师资及其他教育资源的调配和建设,但是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提供一套相对科学的学校教育评价制度,从而使得一些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家长都只把学生的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作为检验学校、老师、学生的唯一标准。因此教育行政化对于学校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这种影响的驱动下,学校将自身发展的压力不断下放至教师和学生,而又如上文所说的部分教师又会将压力传导给学生,于是学生则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例如在北京市某区对学校的监测评估是通过对五年级学生进行抽测的形式进行的,而各个学校为了完成考核任务,顺利通过评估,则从三年级就开始针对该抽测对学生进行大量的作业和模拟考试等练习。这在根源上即造成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的现实问题。
三、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和心理压力的积极措施
人民对于国家的教育质量有着很高的期许,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达到人民的期望值而建立了一套评估、监测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体系,学校在这样的监测体系下为了完成目标而对教师和学生产生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教师为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将最终的压力全部施加给学生,而学生的整体素质恰恰又是国家教育质量的最终体现,试问在如此大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之下,我们的学生如何才能实现目标?现在,我们的教育陷入到了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如何走出这个怪圈,需要仔细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目前人们从多方面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这在一定程度能够有助于解决小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一)建立和完善教学中的心理疏导、心理培训制度。
目前,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心理尚不成熟等原因,尚不懂得调整。在我国过去的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所采取的措施中,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疏导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教育疏导制度,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应当设立心理疏导室,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调整心态、调节压力,使学生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家长应当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动向,积极与孩子产生心理互动,消除孩子的心理负担,并且不应当“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务,将符合孩子年龄的事项交给他们自己去处理和解决,适当锻炼孩子的应变处事能力,加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二)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减轻教师压力向学生的传导。
在对于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压力这个问题上,我们通常只是从学生的角度来减轻负担,却忘了学生仍有部分心理压力来源于他们的老师。在学校教学管理中,虽然强调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但却少了一些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而且对于教师的考核制度通常也是通过学生的成绩来划定。这样就容易造成教师对自己情绪的失控,从而传导给学生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完善对于教师的评价考核制度,不能仅仅通过学生的成绩或者学生的表现来确定教师的素质,可以从教师的各方面工作来考核该教师是否称职,学生的成绩固然是考核的一方面,却不能是唯一的。当然学校也要同时注重对于教师的人文关怀,做好对于教师的情绪疏导工作,这对于为中小学生减轻负担和心理压力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加强社会对大众教育观念的引导,让人们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社会是每个人生活的一个大背景,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也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不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加剧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的泛滥。① 因此,我们应当从社会的高度来引导人们的教育观念。首先,我们要加强社会对于学校的引导。现在许多学校一味地追求高升学率、高就业率,而忽视学生正常的身心发展,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因此要首先引导学校走上一个培养全面人才的道路,不能一味地只强调成绩而忽略其他;其次,我们要加强社会对于家长的引导。许多家长一直期望学生能够取得好的成绩,认为成绩是衡量自己孩子的唯一标准,孩子没有高的分数就会否定孩子的一切,从而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社会应当注重对于家长的影响和引导。那么如何引导学校和家长呢?笔者认为应当由广大的社会参与者共同构建、共同营造。首先,工作单位应当改变自己的招聘策略,不能只看“名校”、“热门专业”、“好成绩”,应当更加注重应聘者的综合能力,不能只一味地追求成绩。其次,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改变“学习成绩就是一切”的观念,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孩子们减轻压力,减轻负担。
(四)依法治教,将法律责任落到实处。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背景的“痼疾”,它不会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而自动迅速消失。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教育方面的立法,从法律层面来保证中小学生负担的减轻,依法治教,切实保护中小学生不遭受过大的压力和课业负担。② 将学校及其负责人列入管理范围,加强对使中小学生承担较大课业负担的行为加以规制,并责任到人。只有真正地由法律加以了规制,责任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压力。(五)积极促进教育制度的转变,完善教育评价标准。
我国教育制度仍然在不断向素质教育转变,但始终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应当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来完善我国的教育制度。首先,我们应当促进素质教育核心内容的完善,使得学校和社会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心理素养的培养、情绪调整等进入到教育过程中,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其次,社会应当引导学校、家长和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不能单纯地认为升学率是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高分数也不能成为衡量学生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准绳。我们应当尽快促进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将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作为工作目标。
第二篇:十八大材料
十八大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八个坚持: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两个“百年”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4字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八项规定:1.改进调查研究
轻车简从、减少陪同、不迎送不宴请
2.精简会议活动 3.精简文件简报 4.规范出访活动 5.改进警卫工作 6.改进新闻报道 7.严格文稿发表 8.厉行勤俭节约
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文件、简报无实质内容一律不发 严控随行人员,不安排留学生等迎送 减少交通管制,一般不得封路清场 进一步压缩会议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除统一安排外,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 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待遇规定
第三篇:数据看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变化
数据看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变化
——教育的进步,把答卷写在我们的心上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重大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项目,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五年保持在4%以上,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展,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2年11月,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集体亮相,总书记以“10个更”回应人民关切,“更好的教育”排在首位;
2013年9月,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视频讲话中,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在神州大地诠释“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深刻内涵;
2015年12月,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效果评估显示,我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2016年6月,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华盛顿协议》全会全票通过了中国的“转正”申请,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国际认可,教育国际化迈出铿锵步伐;
2017年6月,“新高考”拉开帷幕,向着更科学的目标,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神州大地蹄疾步稳,向纵深推进;
„„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把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动力,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推公平,以改革提质量,以改革添活力。
变化:从数据来看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有何变化?
一、数据看变化•教育整体情况
1、所有小学新生都接受过一定时间的学前教育
2016年,全国幼儿园达到24万所,比2012年增加了5.9万所,增长32.6%;全国在园幼儿4413.9万人,比2012年增加 728.1万人,增长19.8%。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4%,五年提高12.9个百分点,提前完成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70%基本普及目标。小学新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比例达98.4%,比2012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几乎所有小学新生都接受过一定时间的学前教育。
2、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
2016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3万所,在校生1.4亿人。其中,小学17.8万所,在校生9913万人;初中5.2万所,在校生4329.4万人。小学净入学率达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4%,超过或相当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4%,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
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2016年,全国共有高中阶段学校2.5万所,受学龄人口下降影响,在校生3970.1万人,比2012年减少625.2万人。其中,普通高中1.3万所,在校生2366.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1万所,在校生1599万人,中职学生占40.3%。2016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5%,比2012年提高2.5个百分点,高于中高收入国家83.8%的平均水平。
4、高等教育正在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
2016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880所,比2012年增加90所,其中普通高校2596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373.8万人,增长11.2%,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达到20%,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40%目标,正在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迈进。目前,我国高校科技论文数量达到全球八分之一,高影响力论文数量同步提升。若干高水平大学国际学术排行榜位置不断前移。
5、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2016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23万所,中高职在校生2682万人。每年约有280万个家庭通过高职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实现了教育代际向上流动。同时,广泛开展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的各类培训,每年达上亿人次。
6、继续教育形式丰富,学习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2016年,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学人数共计1229.3万人,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863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了1.2倍。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广泛开展。目前,有700多万老年人在老年大学等机构学习,4560多万人次群众参与各类学习活动。
7、民办教育不断发展壮大
2016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7.1万所,比2012年增加3.1万所,增长22.2%,占全国学校总数的比例为33.4%;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在校学生4825.4万人,比2012年增加914.3万人,增长23.4%,占全国学生总数的比例为18.2%,比2012年提高5.3个百分点。
8、教育交流合作日益广泛深入
目前,我国已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2016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5万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3万人次留学人员在华学习,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截至2017年6月,我国已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12所孔子学院和1074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现有各类学员210万人,实现全球广覆盖。
9、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在人才支撑方面,2016年,高等教育共为社会输送1193万毕业生,另有中等职业教育533.6万人,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力军,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3.3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五年来,共有3400万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和3000余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其总量相当于英国或法国全国的人口,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科技创新与服务方面。十八大以来,高校科技经费总额达到653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约7.8%。五年来,高校服务产业、企业和社会需求获得的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791亿元,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全国年发明专利授权总数的五分之一。
二、数据看变化•基础教育情况
1、学前教育方面:入园率达77.4%
按照中央部署,各地以县为单位连续实施了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4万所,在园幼儿4413.9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32.6%和19.8%。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4%,比2012年提高了12.9个百分点,提前完成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达到70%的目标任务。
2、义务教育方面:幼升小入学率达99%
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2.98万所,在校学生1.42亿人。2016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2%,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4.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已超过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深入推进,19个热点大城市“幼升小”就近入学率达到99%,“小升初”就近入学率达到97%,有关大数据抽样显示群众满意度接近90%。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从2017年起随迁子女100%纳入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补助范围。大力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56人以上大班额数量比五年前减少了26万个,降幅超过1/3。全国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县(市、区)数量达到1824个,占比62.4%。
3、高中阶段教育方面:毛入学率达87.5% 2016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学校2.47万所,在校学生3970.1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学校1.34万所,在校学生2366.65万人。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5%,比2012年提高2.5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3.7%,比2012年增长了5.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健全,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支出达到2923元,21个省份制定了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拨款标准。
4、高等教育方面:毕业生创业率已达到3%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千年来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表明,人类的进步、国家的强大,必须根植于教育的兴盛。
2015年11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一经公布,立即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统计显示,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普通本科高校5年累计输送近3699万专业人才,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作为全球最大教育体系的中国教育,不仅关乎13亿多人的美好生活,关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亦关乎世界文明的浩荡进程。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
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已达到3%,超过发达国家1.6%的水平近一倍。
5、特殊教育方面:入学率提高90%
2016年全国共有特教学校2080所,在校生49.2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12.3%和29.8%。盲、聋、培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提高到了90%以上。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从2012年平均2000元左右提高到6000元以上,中央特教专项补助经费从5000万元提高到4.1亿元。2016年,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数达到5.32万人,比2012年增加21.7%。发布实施了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共涉及42门学科,盲校18门、聋校14门、培智学校10门。
6、基础教育装备与信息化建设方面:互联网接入率上升到87%
五年来,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上升到87%,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40%提高到80%,每百名中小学生拥有计算机从8台增长到12台。教育部连续开展了两轮“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参与教师超过1000万人次,累计晒课730多万堂,进一步扩大了数字教育资源。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有2.1亿学生信息入库,基本实现电子化高效便捷管理。
三、数据看变化•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1、1578万专任教师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需求
截至2016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578万。与2012年相比,学前教育专任教师增加75.3万,增长50.9%;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增加16.2万人,增长11.3%;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增加9516人,增长21.6%;义务教育专任教师增加18.7万人,增长2.1%。2、300万乡村教师获得感显著增强:综合奖补资金112亿元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乡村教育,始终关心乡村教师,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2015年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以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了全面提质增速的新阶段。
全面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2013年9月启动至今,中央财政核拨综合奖补资金112亿元,覆盖中西部708个连片特困地区县,惠及130多万人,最高人均月补助标准达到2000元。补助标准较高的部分地区,出现了“逆向流动”,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还要竞争上岗。
扎实推进特岗计划。2013-2016年,招聘特岗教师28万人,中央财政投入217.9亿元。与2012年相比,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西部从年均2.7万元提高到3.46万元,中部从2.4万元提高到3.16万元。同时示范引领14个省份实施地方特岗计划,为乡村学校输送了一大批新鲜血液。
着力推进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5年来有6.3万名公费师范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其中90.5%到中西部任教。同时示范带动28个省份实施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每年有4.1万人直接到农村任教,为乡村学校补充了大批高素质教师。
改革实施国培计划。构建形成覆盖大中小幼职特的国培体系,5年来投入资金117亿,培训教师1729万人次,其中对乡村教师轮训一遍。
3、教师队伍素质能力持续提升
学历水平不断提高。小学拥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3.7%,比2012年提高9个百分点;初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82.5%,比2012年提高11个百分点;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7.9%,比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中职专任教师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0.8%,比2012年提高3.8个百分点。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占69.9%,比2012年提高7.5个百分点。
高水平教师数量不断增多。普通高校教师中,中科院院士748人,工程院院士575人;中小学教师中,正高级职称教师近4000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至39.1%,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至29.5%。
四、数据看变化•教育经费保障情况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五年超过4%
(1)从3次提出到20年实现:4%成果来之不易。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首次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例首次超过4%。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如果从1993年第一次提出4%目标算起,我们用了20年时间。
(2)从2万亿元到3万亿元:4%成果持续巩固。据初步统计,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3.14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占GDP比例连续五年保持在4%以上。2012-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五年累计投入13.5万亿元,超过1952-2011年60年累计投入之和,是新中国建国以来财政教育投入最多的五年。
(3)从一般不挂钩到一般不低于:4%政策继续保留。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定,“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从“一般不挂钩”到“一般不低于”,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强决心。
2、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有三个“一半以上”:投资从“物”开始转向到“人”
(1)从各级教育分布看:一半以上用于义务教育。
2016年义务教育占52.85%,占比最高。各级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五年增幅均超过20%,其中,义务教育增加最多,占总增量的近60%;学前教育增长最快,达到77.3%。
(2)从地区之间分布看:一半以上用于中西部。
2016年中西部地区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1.71万亿元,占全国地方的59%。东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五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2%、11.3%和12.3%,中西部地区增速高于东部地区,教育财政经费进一步向中西部倾斜。
(3)从支出项目分布看:一半以上用于教师工资和学生资助。
2016年,教师工资和学生资助占61%。2012-2016年,教师工资和学生资助支出增长明显,学校运转、校舍建设、设备购置支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教育经费支出开始逐步呈现出从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的趋势。
3、学生资助呈现四个持续增长
(1)资助学生数量持续增长
2012-2016年,全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等各教育阶段学生(幼儿)4.25亿人次(不含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和营养膳食补助,下同)。年资助学生(幼儿)从2012年的8413.84万人次,增加至2016年的9126.14万人次,增长了8.47%,年均增幅2.05%。
(2)资助金额持续增长
2012-2016年,各教育阶段全国累计资助资金总额6981.52亿元。年资助金额从2012年的1126.08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1688.76亿元,增长了49.97%,年均增幅10.66%。
(3)财政投入持续增长
2012-2016年,各教育阶段财政投入学生资助资金达4780.61亿元,占资助总额的68.48%。
(4)学校和社会投入持续增长
2012-2016年,学校从事业收入中安排的资助资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的资助资金和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等资金累计2200.90亿元,占资助总额的31.52%。年资金投入从2012年到2016年增长了92.34%,年均增幅17.77%。其中,全国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948.93亿元,占资助总金额的13.59%。年发放贷款由2012年的149.03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263.21亿元,增长了76.62%,年均增幅15.28%。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评价体系更加完善。教育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确立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学生核心素养,研制各学科课标与学业质量标准。教育领域各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层面的规范、指标、指南等近800项,让教育有标可循。
调研看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变化
此次调研仍在进行,收到有效问卷百余份,就目前几个重要问题分析来看: 您认为您所处的阶段教育最需要得到哪方面的支持
同学们大都重视两点:
增强师资力量
完善奖学金制度
您认为十八大以来您所处的阶段教育最大的转变在哪方面
教学方式
教育设施
你的家人对你读书升学的重视程度是
非常重视,竭尽全力
......人们的教育观念在变化,不论是个人、家庭、社会还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都在不断加大。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意味着我国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升,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意味着教育投入持续增加,教育发展保障条件的不断改善。2012年以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连续5年保持在4%以上,体现了中央优先保障教育发展的坚定决心和意志。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意味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教育公平不断迈出重大步伐。
第四篇:讨论题
1,积极开展基层税务所的各项工作,不论是税收中心工作,还是队伍建设工作等等,都应
该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各项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各位党员干部更要主动发挥起当好排头兵,充分体现党员干部先进性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整个党支部乃至每名党员而言,在各个岗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身边的群众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税收工作是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化整为零、以点带面”的方式,在各项工作中创造闪光点,最终形成由基层党组织推动整个基层税务所在税收工作中取得整体性提高的局面,真正体现出党组织在基层税收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都应遵循的大方向,反腐倡廉更是税收工作中
应该时刻注意、深入人心的长期工程。作为税收干部,应该深刻认识到腐败给税收中心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重大损失,每个人都应该自觉自愿在心中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不断在思想作风,业务能力,勤政廉政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而且不管是上级单位还是基层单位,对于反腐倡廉工作一定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不能只是走走过场、流于形式。
3,科学发展观是基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诞生的又一正确理论,是对
我们党针对各个时期的工作重心、发展轨迹总结出的政治理论的继承和发扬。科学发展观不仅在思想政治方面为大家树立了标杆,指引了方向,在实际工作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中心指导作用。作为基层的税收服务部门,应该时刻牢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各项要求,将其融入到税收实际工作中,时刻保持与上级局党组、市局党组高度一致,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做好各项税收工作,组织好税收收入,做好纳税服务。4,税收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调节作
用。地税部门应该顺应大的国际经济形势,并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特点,对现有税制进行分析、改革,充分发挥税收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例如对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予以税收方面的优惠和扶持,对危害环境,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行业应该出台相应的税收政策进行限制等等。
5,我国在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已经不是仅仅局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阶段,而是
更加趋于法制化、信息化、全球化,税收工作也是如此。对于现在的税收管理工作,应该更加注意在人性化、法制化方面的建设,在充分保证税收中心工作的前提下,采用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让税收管理流程更加便捷,采取分级分类管理的方式降低治税风险,充分体现税收工作为整体国民经济的服务作用,并在实际的税收工作中体现出依法治税、以人为本。
6,德能勤绩廉是考察各级工作单位和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各
级单位的管理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应时时处处为大家做出表率,从而带领大家在这五个方面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在整体上有效开展、完成各项工作。
7,基层税务所的各项工作应时刻保持与局党组的一致性,并结合自身管辖范围、管理户数、税源户经济结构等特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在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方面要注重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包括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全体干部的税收业务能力、相关财务知识等等,从而打造出一支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第五篇:讨论题
关于新时期加强家庭美德建设问题的探讨?
准确答案围绕以下几点讨论
1、家庭定义:是婚姻、血缘、亲属而组成的基本生活单位,是社会的细胞。
2、家庭美德定义: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
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而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是关系人民安康和社会进步的一项基本建设。
3、家庭美德主要内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4、家庭美德建设的先决条件:男女平等是家庭美德建设的先决条件,其中包括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解男女平等;我国男女平等基本现状及在我国实现男女平等的基本途径。
5、家庭美德建设的最大障碍:家庭暴力是家庭美德建设的最大障碍;
6、家庭美德建设的主体:女性是家庭文明建设的主体,从妇女在家庭管理中的作用,妇女个人修养与家庭婚姻质量的关系及承担社会再教育重任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妇女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7、家庭美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新观念,要用现代思想构建家庭,用现代思想教育子女,用现代文明完善家庭功能。所以家庭美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