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二物理上学期教学总结
2013—2014上学期物理教学总结 黄圃镇中学物理科组
王建平
本学期我任教初二级物理教学任务,也是第一次承担人教版物理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变教学方法,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积极主动观察课堂,认真向其他教师学习,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1)课前备好每一节课。只有认真备好每节课,才能上好每一节课。有的放矢,站在长远的角度看问题。认真钻研新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积极认真地向同组教师请教,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备好课,不但要对规律了如指掌,而且对实验器材要清楚明晰。如何突破重难点,如何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如何用通俗易懂的生动事例帮助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都是在备课时注意的问题。
(2)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又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围绕学校教学模式,采取30+10的时间分配,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作业,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
(3)培养兴趣,关注全体学生。物理是八年级学生开始接触的一门新课,起初,学生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的源泉。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多让学生参与课堂实验和课外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亲身体验和感悟。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
(4)转化后进生。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理,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产生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5)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本学期学校开展了课堂观察活动,要求每位教师走进同组教师的课堂,选择好一个观察点后,围绕观察点展开听评课。我想在课堂教学组织上,教师的语言、提问的艺术上得到提高,因此,每次教研活动我总在围绕这几个方面观察其他教师的课堂。如何使课堂变得轻松愉快,如何使学生快乐的学习,这都是在教研活动中值得深思的问题,不要让公开课变成表演课,而是真正地探究优良的教学方法。
本学期物理教学,虽然积极认真落实学校教学常规,努力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仍有很多不足和困惑:如何减小两极分化;怎样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都值得深思。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教育奉献自己的力量。
2014-1-8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教学
工作总结
黄 圃 镇 中 学
王建平
第二篇:初二物理上学期章节总结
初二物理上学期章节总结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 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 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 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换算关系:1m/s=3.6km/h。计算公式: v=ts
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t——时间——秒(s);或小时(h)
v——速度——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v=ts,变形可得:s=vt,t=vs。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ts。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3.回声:
人耳能辨别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 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4.百米赛跑: 终点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若再听见枪声计时,则会少记0.294S(约为0.3S)。
5.人类怎样听到声音: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非神经性耳聋——鼓膜或听小骨损坏——可以治愈 6.耳聋
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不易治愈。7.骨传导及实例: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导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这样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骨传导实例: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8.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二、声音的特性 1.频率: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符号HZ。
2.超声波和次声波:
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发生,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3.人耳听觉范围: 20HZ---20000HZ 4.音调:
(1)频率越大,音调越高;(2)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3)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4)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5)一般来说,女士的音调高于男士的音调;小孩的音调高于成人的音调。
“这首歌太高,我唱不上去”、“她是唱女高音的”、“脆如银铃”都是描述音调的。5.响度:(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震耳欲聋”、“高声呼叫”、“低声细语”、“声如洪钟”、“引吭高歌”、“请勿高声喧哗”、“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曲高和寡”都是描述响度的。6.音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闻其声,知其人”、“悦耳动听”描述的是音色。
作用:用来辨别发声的物体是什么,辨别物体是否损坏。
三、声的利用
1.声音传递信息的实例:
(1)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2)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3)医生用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4)医生用B超为孕妇作常规检查;
(5)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6)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7)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和鱼群位置。2.声音传递能量的实例:
(1)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
(2)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出去人体内的结石。3.超声波的应用:
(1)声呐;(定向性好,传播距离远。)(2)B超;(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
(3)超声波测速器。(易于获得较为集中的声能。)
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分贝:
人们以分贝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dB;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3.噪声的控制:
(1)防止噪声的产生
或 消声
或 在声源处减弱;(2)阻断噪声的传播
或 吸声
或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或 隔声
或 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2.温度计制作原理: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3.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4.温度计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2)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2.熔化的条件: 到达熔点,继续吸热。3.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4.凝固条件:
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2.汽化现象: 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 3.汽化的两种方式:
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4.沸腾和蒸发的异同
5.影响蒸发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 6.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7.液化现象:
雾的形成;露的形成;夏天冰糕冒白气。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2.升华现象:
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3.凝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4.凝华现象:
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 5.吸热与放热: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能够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2.光源分类: 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3.光的直线传播:
在同种均匀物质中,光沿直线传播。4.光线: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5.光的直线传播实例:(1)小孔成像;(2)影子的形成;(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4)激光引导掘进方向;(5)排队看齐;(6)射击瞄准(7)立竿见影。6.小孔成像特点:
(1)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2)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当物体与小孔的距离不变时,光屏离小孔越远,像越大。(光屏离小孔越近,像越小);
当光屏与小孔的距离不变时,物体离小孔越远,像越小。(物体离小孔越近,像越大)
7.影子的形成:
因为光沿着直线传播,且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所以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在物体的另一侧会有一个光照不到的区域,这就是影子。8.判断月食:
太阳、地球、月亮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地球在中间。9.判断日食: 太阳、月亮、地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月亮在中间。10.光速: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0×108m/s。11.光年:
常用于天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大的距离单位,它等于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1光年=9.46×1012Km。
二、光的反射 1.法线:
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做法线。2.入射角: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3.反射角: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4.反射定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位于同一个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5.反射的分类:
反射有两种,一是镜面反射,一是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6.光路可逆性: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平面镜成像 1.探究平面镜成像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在桌上竖立一块玻璃当做平面镜,平面镜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平面镜后面放一支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移动蜡烛,直到从前面看上去也像点燃的一样,这就是烛焰的像。通过观察可知,像与烛焰的大小相等;像与烛焰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实物到镜面的距离。2.面镜分类平面镜 凹面镜 球面镜 凸面镜
3.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球面镜的应用
凹面镜:太阳灶、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凸面镜:汽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的反光装置。5.平面镜成像规律: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经光的反射形成的正立的虚像。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想象叫做光的折射。2.光的折射现象: 潭清疑水浅、海市蜃楼。3.光的折射规律:
(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4)光从速度较快的介质斜射入速度较慢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光从速度较慢的介质斜射入速度较快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特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冰、玻璃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特例:光从水、冰、玻璃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五、光的色散 1.色散:
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白屏上依次得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彩带 2.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3.颜料的三原色: 品红、黄、青。4.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无色透明物体的颜色能让所有的光都透过。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不透明的物体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不透明的物体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5.光谱:
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6.天空呈蓝色的原因:
大气对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散射较多。7.傍晚太阳发红的原因:
傍晚的阳光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蓝光、紫光大部分被散射掉了,剩下红光、橙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8.雾灯选择黄色的原因:
人眼对黄色光敏感度较高,且黄光不易被空气散射,有较强的穿透作用,能让更远的人看到。
9.红外线的应用:(1)红外线夜视仪;(2)红外线遥感。10.紫外线的应用:(1)杀菌;(2)防伪;
(3)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11.紫外线的危害:
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凸透镜:
远视镜(老花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叫做凸透镜。2.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到凸透镜上,其折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3.凹透镜:
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叫做凹透镜。4.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到凹透镜上,其折射光线的反向沿长线会聚在虚焦点上。5.主轴:
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6.光心:
每个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特殊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光心。7.焦点: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实焦点,简称焦点。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轴的光其折射光线的反向沿长线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8.焦距: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9.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透镜与纸的距离,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出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成像特点:倒立缩小的实像。2.投影仪成像特点:倒立放大的实像。3.放大镜成像特点:正立放大的虚像。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两侧。5.凸透镜成虚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同侧。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1.凸透镜成像规律:(1)一倍焦距是成实物与虚像、倒正、物像异同侧的分界点。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物体成实像(倒立,物像同侧);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成虚像(正立、物像异侧);(2)二倍焦距是成像大小的分界点。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物体成缩小的像;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物体成放大的像;
(3)实像都是倒立的(物、像同侧),虚像都是正立的(物、像异侧);(没有缩小的虚像,也没有等大的虚像)
(4)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变大(物近像近,像变小)。
四、眼睛和眼镜 眼睛:
1.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
2.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3.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眼镜
1.近视眼矫正:佩戴凹透镜。2.远视眼矫正:佩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成像原理(虚像):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2.望远镜成像原理: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道理就像照相机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3.视角:
同一个物体,离眼睛近时,视角大,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也大;离眼睛远时,视角小,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也小;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质量的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3.天平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当天平平衡后,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4.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天平所能称的最大质量);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
5.托盘天平的结构:底座、游码、标尺、平衡螺母、横梁、托盘、分度盘、指针。6.使用步骤:
①放置——天平应水平放置。
②调节——天平使用前要使横梁平衡。首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0”刻度处,然后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移向高端),使横梁平衡。
③称量——称量时应把被测物体放天平的左盘,把砝码放右盘(先大后小)。游码能够分辨更小的质量,在标尺上向右移动游码,就等于在右盘中增加一个更小的砝码。总结:一放平,二调零,三转螺母成平衡,一边低向另一边转,针指中线才算完。左物右码镊子夹,游码最后调平衡,砝码游码加起来,物体质量测出来。
二、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的公式: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m——质量——千克(kg)V——体积——立方米(m3)
密度的常用单位1g/cm3,1g/cm3单位大,1g/cm3=1.0×103kg/m3。
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3、密度的应用:鉴别物质:ρ=m/V。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体积:V=m/ρ。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质量:m=ρV。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液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出。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①观察量筒标度的单位。1L=1dm3 1mL=1cm3
②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③读数时,视线与量筒中凹液面的底部相平(或与量筒中凸液面的顶部相平)。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只要测量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ρ=m/V就能够算出物质的密度。质量可以用天平测出,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四、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一般物体都是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即:热胀冷缩,水在4℃以下是热缩冷胀),密度变小。
2、密度与物质鉴别: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可以鉴别物质。
第三篇:初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② 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 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四
测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V=S/t
2、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小车 斜面
3、实验时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在用公式v=s/t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4、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
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 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
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超声和次声: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 20 HZ~ 20000 HZ。人们把高于 20000 HZ的声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 HZ的声叫做次声波,它们都统称为声,但人们都听不见。蝙蝠、海豚发出的声常为超声波;地震、海啸、台风,还有大象发出的声是次声波。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广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 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熔化图象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非晶体凝固图像: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三、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发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作用:液化放热
四、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 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不发光物体把照在它上面的光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
3、分类:
(1)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2)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 射的缘故。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作用:成像、改变光路。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2、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镜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四、光的折射
1、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当发生折射现象时,一定也发生了反射现象。当光线垂直射向两种物质的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2、光的折射规律: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光从 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在光的折射现象中,介质的密度越小,光速越大,与法线形成的角越大。
3、折射的现象:
①从岸上向水中看,水好像很浅,沿着看见鱼的 方向叉,却叉不到;从 水中看岸上的东西,好像变高了。②筷子在水中好像“折”了。③海市蜃楼。④彩虹。
从岸边看水中鱼N的光路图(图1): 图中的N点是鱼所在的真正位置,N'点是我们看到的鱼,从图中可以得知,我们看到的鱼比实际位置高。像点就是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 延长线的交点。在完成折射的光路图时可画一条垂直于介质交界面的光线,便于绘制。
五、光的色散
1、三棱镜把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七种颜色的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太阳光(即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这是英国牛顿发现的。
2、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
3、色光的三原色是指 红、绿、蓝。
4、物体的颜色:应用:绿光照到一个穿白上衣红裙子的人身上,看见的是绿色上衣,黑
色的裙子。(反射与物体颜色相同的色光,不同颜色的就被吸收而成黑色)
5、看不见的光:是指红光之外的辐射叫红外线和在光谱的紫端以外的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2)、红外线的作用:(1)制红外线夜视仪。(2)红外线遥控。(3)红外线烧烤食物(4)红外线测温度。
(3)、紫外线的作用:(1)有助于人体合成 维生素c。(2)杀死微生物
灭菌。(3)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来识别钞票的真伪。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区别: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
2、典型光路
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后会聚在那里所成的,如果把感光胶片放在那里,真的能记录下所成的像。这种像叫做实像。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凸透镜成实像情景:光屏能承接到所形成的像,物和实像在凸透镜两侧。凸透镜成虚像情景:光屏不能承接所形成的像,物和虚像在凸透镜同侧。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 ①蜡烛在焦点以内;
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2)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3)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4)成实像时:
(5)成虚像时:
当物体从远处向焦点靠近时,像逐渐变大,远离凸透镜
① 当u>2f,物体比像移动得快 ②当f<u<2f,物体比像移动得慢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1、质量:
(1)定义: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用字母 m表示。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1t= 1000 kg,1kg= 1000 g=1000000 mg.一个中学生的质量50 kg(2)实验中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各种秤也是测质量的工具。
2、天平:天平是测的质量的工具,天平的使用的方法如下:
首先把天平放在 水平的桌面上,之后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0刻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线处,表示天平已调平衡。若指针左偏,左右两个平衡螺母都像右 调。平衡后才能称量质量。称质量时,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加在右盘,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后加质量小的,最后加游码,直到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线处;读数时物体的质量= 砝码质量+ 游码读数质量。
3、使用天平称质量时应注意:不能用手拿砝码,应用镊子加减砝码,;不能把化学药品或液体等直接放在砝码盘里称质量,要用烧杯等装起来称量;加砝码时要轻拿轻放。
如何称小瓶中水的质量? 瓶和水的总质量—空瓶的质量
4、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不随位置、状态、温度、形状
而改变。1kg的冰化成水后质量为 1kg,2kg的面拿到月球上质量为 2kg,一铁丝把它弯成铁环质量不变(变、不变)。
5、天平秤质量时,若物码放反了,则物体的质量= 砝码质量—游码示数。
二、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反 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公式: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m——质量——千克(kg)V——体积——立方米(m3)
密度的常用单位g/cm3,g/cm3单位大,1g/cm3=1.0×103kg/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3、密度的应用:鉴别物质:ρ=m/V。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体积:V=m/ρ。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质量:m=ρV。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液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出。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①观察量筒标度的 单位。1L=1dm3 1mL=1cm
3②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③读数时,视线与量筒中凹液面的底部相平(或与量筒中凸液面的顶部相平)。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只要测量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ρ=m/V就能 够算出物质的密度。质量可以用天平测出,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四、密度与社会生活
1、鉴别物质:方法是求出物质的密度P,再查密度表,与那种物质的密度相同就是那种物质。
2、间接求物质的质量:如求天安门纪念碑的质量,先量出长宽高,求出体积,查出密度,用公式M=PV求出质量。
3、间接求体积:质量方便测而体积不便测时,用V=M/P求得
4、配需要物质的密度:用平均密度P=(M1+M2)/(V1+V2)
5、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密度、质量、体积的变化。
6、同种物质意味着密度相同;谈到样品意味着密度相同;谈到先制一个模型意味着体积相同;谈到给飞机减轻重量意味着飞机的体积不变。质量变小
7、一定质量的气体受热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密度小的上升(在上面)
8、水在4 ℃有反常膨胀现象,即在这个温度下水的密度最大;密度大的总在下
层,所以较深的湖底水温4 ℃而不会结冰。
第四篇:初二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汇总
初二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汇总6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来为以后的工作做一份计划吧。好的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二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 篇1一、教学环境:
初二(七)班,总人数50人,成绩基础一般,不过班里的学生学习气氛较好!物理作为他们的一门新学科,有挑战也有机遇!由于学生刚处于发育阶段,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这给接受物理提供了个很好的前提;但又由于学生思维维能力还不成熟、认识水平还有限、学习基础还不够扎实,还有各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一样,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我作为本班的物理老师,既看到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今后的教书生涯中一定扬长避短,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不仅让学生成才更让学生成人!
二、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2、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3、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重视物理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物理知识,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5、进行思想教育
物理教学必须结合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阐述物理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求实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介绍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我国历史上的科学技术贡献,绍我国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讲述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发展前景及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培养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树立为祖国和家乡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6、培养刻苦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需要动脑、动手,并克服一定困难才能达到的。刻苦学习的精神不仅对学生当前学好物理是必要的,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也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习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习惯。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培养自学能力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行相关的资料收集和有针对性的阅读,设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引言
第二周—第四周:第一章声现象
第五周—第八周:光和眼睛
第九周: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上)
第十周:期中复习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第十三周: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十四周—第十六周:第四章物态变化
第十七周—第十九周: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二十周:期末复习
第二十一周:期末考试
第二十三周:总结所学知识
初二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 篇2一、指导思想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2)的学生,刚接触物理,这是新开设的一门科目,新科目,新起点,新观念,难教难学,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1).学生对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没有明确的认识,有待于使他们有初步的认识,有待于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学生对机械运动、声和光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不清楚。(3).学生对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不是很清楚,对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含义没有认识。(4).具有实验操作积极性,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能力有待于培养,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的方法不够规范。(5).对记录实验数据,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简单的实验报告的写法,以及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有待于培养。
2.过程与方法:(1)学生经历过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够在观察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3)学生对拟定探究计划、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还没有经历。(4)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不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对自然界有好奇心,有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愿望。(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活动。(3)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布于众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三、教学计划
1、教材分析
教材在内容选配上,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意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教材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全书共5章,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第四章声现象;第五章光现象。
2、教学目标
(1)第一章物态变化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该使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会正确使用常用的温度计测量温度。知道熔解、凝固现象,理解这些过程中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温度特点。知道液化、汽化现象,知道蒸发与沸腾过程中吸热,理解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2)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
a、刻度尺和量筒、量杯的使用,能测物体的长度和体积。b、认识质量的概
念,并能够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c、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d、初步了解纳米材料和“绿色”能源。e、结合密度概念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f、结合本章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
a、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b、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c、知道机械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第四章声现象
使学生了解振动使物体发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是一种波,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5)第五章光现象
研究光现象及其规律,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速度、颜色;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红外线、紫外线及其应用。
3、措施:
(1)认真研究新教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恰当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法中。
(2)认真分析学生状况,确定出优生与待努力生的层次,制定相应方案。
(3)充分发挥课堂效率,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4)重点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行学生自主探究的训练。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5)及时进行单元检测,认真总结,认真反思,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
四、教学安排
周 次 内 容
第一周 物态变化、温度
第二周 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
第三周 升华和凝华、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第四周 复习和总结、测试和评卷
第五周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第六周 探究——物质的密度、新材料及其应用
第七周 复习和总结、测试和评卷
第八周 运动与静止、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第九周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的测量
第十周 复习和总结、测试和评卷
第十一周 准备期中考试、期中考试和评卷
第十二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十三周 乐音、噪声与环保
第十四周 声现象在科技中的应用
第十五周 复习和总结、测试和评卷
第十六周 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第十七周 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第十八周 光的折射、物体的颜色
第十九周 复习和总结
第二十周 期末考试
初二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 篇3一、基本情况分析:
三个班共有学生245人,其中一班79人,三班82人,四班84人,由于刚接手这三个班,对他们的情况不太了解,只能通过上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作大致评估,每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之,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这是新开设的一门科目,新科目,新起点,新观念,难教难学,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学内容安排: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1—5章,包括声、光、热、电的现象及基本知识。
四、教改措施: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初步认识声光电等自然现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C、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D、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E、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E、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F、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D、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E、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F、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
六、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A、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B、使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
C、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A、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
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CAI课件进行教学。
B、在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C、尽可能让学生得用身过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让物理贴近生活,让学生用物理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七、课时计划:
科学之旅 1课时
第一章:声现象 6课时
第二章:光现象 6课时
第三章:透镜及应用 6课时
第四章:物态变化 5课时
第五章:电流及电路 6课时
半期检测1—3章
初二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 篇4在这个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季节,迎来了新的学期,为了能圆满成功教学任务,打算从以下方面扎扎实实做起:
一、全面了解教材内容,抓住教材的重难点
《物理新课程标准》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过去不同,它不单纯以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激发学生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物理学原理,而且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加本质的认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抓住教材中章节内容的重难点,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处理,便于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本质。
二、为了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致电认实验为主、书本为辅,让学生多做实验,在实验中观察、讨论、质疑,发现物理本质,掌握基本知识,从而进行创新,发明。这样即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多做实验、改进实验以及自制实验器材是学好物理的关键。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能动性。
三、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课后反馈及辅导。
提高课堂效率尤为重要,这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质,还要有较高的教学艺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师生互动性强,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自然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课后学生反映及作业反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失误,及时更正,适时辅导学生,避免学生知识失误越积越多,对一些不肯主动求教老师的学生,找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帮助他们,力争做到不让一位同学掉队,不留尾巴。
四、教学进度的安排
力争做到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课时安排一致,大致安排如下:
科学之旅——1课时
第一章 声现象——6课时
第二章 光现象——8课时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7课时
第四章 物态变化——5课时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10课时
学生动手实验课堂—— 10课时
结余的课时用来复习、考试、查漏补缺
初二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 篇5新学年教育教学工作已经开始,为了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为了明年中招有一个好成绩,使学生尽可能地多学到知识,成绩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特拟定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构成:
九(5)班共有学生39人,住校生居多,但是有八个走读生,给晚自习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同时也影响学生学习成绩。
优生名单:郭培研,焦天亮,张云研,马超,杨柳,张龙悦,刘月瑶。
学困名名单:张浩,屈振科,牛晨旭,赵甜甜,张超英等
2、成绩分析:
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良好,物理成绩基本满意,个别一两个学生没有达到制定的目标,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二是对物理知识点理解不透彻。针对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本期工作的重点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突破,如果能突破这两个问题,那么学生的物理成绩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3、学生思想状况: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差,心思未放在学习上,但这部分学生思维敏捷,爱动手动脑。还有一部分学生基础差,思维能力弱。教师充分把握住这一特点,将这部分差生规范过来,认真搞好物理学科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总析:
(1)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学生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讲究方法学习,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在知识选材上,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适当提高难度,和题目的包含的知识范围。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
(3)教材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2、教学内容
第十二章温度和物态变化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
第十四章了解电路
第十五章探究电路
第十六章电流做功及电功率
第十七章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
第十八章电能从哪里来
第十九章走进信息时代
第二十章能源、材料与社会
三、工作目标
(1)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75分,及格率,85%,优秀率,40%
(2)学生素质:
通过一学期努力教学与辅导,让更多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学会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使动手、动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构建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抓好课堂教学,时间抓紧,把学生学习的知识点抓实,抓好学生的学习状态。
2、科学地布置作业,减少重复作业,增加典型的知识点,必考点的作业,还有学生掌握不牢固的作业,提高作业的效益。坚持一周一考试的作业形式。
2、课后抽出固定的时间辅导学生,解答疑问,点拔思路,学困生有进步,优秀生更上一层楼。
3、做好每一章的复习和测试工作,学生做练习要保证时间,讲练习要保证效果,考试要得到真实水平,找出差距。
4、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中拥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5、书本为主、实验为辅进行教学,用实验来促进教学,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点。
6、以讲练结合的方式,使生掌握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时,能用科学的的物理知识和科学的物理方法来解决问题。
7、运用实验或实践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等。
初二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 篇6一、教材分析及课程标准
第一章声现象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音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第二章光现象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2.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与物的关系。
4.认识凹面镜的会聚作用和凸面镜的发散作用。
5.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1.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第四章物态变化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温度植。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1.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3.知道电流,会使用电流表,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理解和掌握本学期各章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重视物理实验,让学生经历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进一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是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探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感情,受到科学精神的陶冶,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素养增进对科学的感情,受到科学精神的陶冶。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光的传播、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规律;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
难点:让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研究方法探究问题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落实学校提出的“双思三环六步”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2.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喜欢物理
3.注意提优、补差,同时促进中等同学的进步
4.坚持“阶段清”,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及时改进教学
5.课堂教学中注重思路教学,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领悟和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6.注重探究题的训练
五、教学进度安排:
略
第五篇:初二物理上学期测试题
初二物理上学期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23分)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3吨=_________千克=_____________=毫克; 2米/秒=_________千米/小时; 7.8克/立方厘米=__________千克/立方米; 1米=_____________微米。2,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而产生的,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波的速度最慢的是________。
3,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_______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______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4,在物质的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几种状态变化中,需要放热的是____________。晶体由固态变成液态时需要________热,但_______保持不变。5,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如使镜面转动15度角,则反射光线转过的角度是________。6,将一发光点放在放大镜的焦点上,则发光点发出的光经放大镜后变成_______光。如果放大镜的焦距是10厘米,被观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_______10厘米时,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
7,一个人向着对面的山崖喊了一声,1.2秒后听到回声,当时的气温是150C,那么人到山崖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
9,光在________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10,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_________应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_________或___________。
11,在调节天平平衡时,首先要使游码对准横梁标尺的零刻度线,然后调节____________,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________,这就表示横梁平衡了。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51分)
1,坐在逆水行驶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静止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A,船舱; B,河水; C,迎面驶来的船; D,河岸上的树。
2,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前5秒通过的路程是12米,后5秒通过的路程是18米,那么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
A,6米/秒;
B,5米/秒;
C.4米/秒;
D,3米/秒。3,对于烧开水时看到的“白气”,正确的说法是:()
A,这是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
B,这是水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 C,这是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珠;
D,这是水蒸气凝固成的小水珠。4,晒粮食时,将粮食摊开来晒效果较好,这是由于:()A,液体的蒸发快慢跟液体的温度有关; B,液体的蒸发快慢跟液体表面积有关; C,液体的蒸发快慢跟液体的体积有关;
D,液体的蒸发快慢跟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快慢有关。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与路程和时间的选取有关; B,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与路程和时间的选取无关; C,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与参照物的选择有关; D,物体的平均速度,就是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6,海波熔化时的温度是480C,那么480C的海波:()
A,只能是固态; B,只能是液态;
C,只能是气态; D,可能是固态,也可能是液态。7,两只同样的水银温度计,其中一支玻璃泡上包有浸过酒精的湿沙布,则:()A,包有湿沙布的温度计读数较小;
B,包有湿沙布的温度计读数较大; C,两支温度计读数一样;
D,条件不够,无法确定。8,下面几种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A,水结成冰时要吸热;
B,冰在00C时一定会熔化; C,水的温度低于1000C时不能变成水蒸气;
D,给烧开了的水加猛火,水的沸腾加剧,但水的温度不变; 9,下面哪种现象是升华?:()
A,将水淋在烧红的铁上,水很快变干;
B,将固态的碘加热,碘变成紫色的气; C,冰熔化成水后再变成水蒸气;
D,在手擦一些酒精,酒精很快就变干。10,关于光的传播,下面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B,早晨穿过大气层的太阳光线是弯曲的;
C,光从空气中射到透明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 D,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要比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11,人在平面镜中成像时:()A,人距平面镜越近,镜中的像越大;
B,平面镜中的像总比实际的人小; C,平面镜中的像总比实际的人大;
D,无论人距平面镜多远,镜中的像的大小与实际的为的大小相同。12,关于照相机,下面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照相时,在胶片上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照相时,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小于2倍焦距;
C,照相时,如果被拍摄的景物离镜头较近,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就应调近一些,才能在胶片成清晰的像;
D,照相机的镜头实质上是凹透镜。13,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的质量越大,其密度也越大;
B,铁的密度不论在地球上还是在月球上都一样大;
C,由密度公式 可知,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D,空气也有密度,而且空气密度的数值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14,关于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孔成像是正立的实像;
B,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实像; C,只有u >2f时,物体通过凸透镜一定成放大的实像; D,只要f
15,甲、乙两金属块,质量之比是2:3,体积之比是2:1,甲、乙金属密度之比应为:()A,1:3; B,4:3; C,3:2; D,3:1。
16,用体温计先测得甲的体温为380C,若此体温计没有甩过就用它去测乙和丙的体温,已知乙和丙的实际体温分别是37.50C和38.50C,那么在测量乙和丙的体温时,该体温计的读数应是:()
A,37.50C和38.50C;
B,380C和38.50C; C,37.50C和380C;
D,38.50C和38.50C。17,关于质量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质量总是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B,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所以体积大的物体,质量就大; C,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态、形状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D,一个物体拿到月球上后,质量就变小了。三,作图题(8分)
四,计算题:(8分)
1,甲、乙两地的铁路线长2430千米,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途中通过一个1050米长的隧道,用了1分10秒钟。求:(1)火车通过隧道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秒?合多少千米/小时?
(2)火车以这个平均速度从甲地开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五.实验题(5分)
1,某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先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移动凸透镜,在地上得到一个亮点,并用刻度尺测出亮点到凸透镜的距离,这样做是为了
实验时应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和__________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蜡烛的像成在__________。六,问答题(5分)
夏天,戴眼镜的人从空调房里走出来,眼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3×103、3×109、7.2、7.8×103、1×106 2,振动、气体 3,冰水混合物、1标准大气压的沸水 4,凝固、液化、凝华、吸、温度 5,150度 6,平行、小于 7,400、90 8,204米 9,均匀介质、3×108 米/秒 10,玻璃泡、容器壁、容器底部 11,平衡螺母、中线。二,选择题:
1,A 2,D 3,C 4,B 5,D 6,D 7,A 8,D 9,B 10,B 11,B 12,D 13,A 14,B 15,D 16,A 17,B 18,B 19,C 20,D。四,计算题:
1,(1)15米/秒、54千米/时(2)45小时 2,0.8千克/米3。五,实验题:
1,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屏。2,54、25、45、20、2.7 六,问答题:
提示:这是液化现象,因为夏天,戴眼镜的人从空调房里走出来时。眼镜片的温度较低,在眼镜片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温度下降,液化成小水珠粘在眼镜片上,所以夏天,戴眼镜的人从空调房里走出来,眼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