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工作本科毕业论文实施方案
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学院本科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及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暂行实施方案
毕业论文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社会工作专业本科集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步骤,也是电大本科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门重要课程和毕业及学士学位申请的必经环节。毕业论文写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论研究能力以及运用本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提高综合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因此,为落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切实做好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工作,并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管理规定(暂行)》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综合实践教学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结合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学院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就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的有关要求做如下暂行规定,学生和指导教师均应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具体实施,(待中央电大做出新的要求再另行补充)以保证毕业论文乃至毕业工作的顺利完成。
一、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关于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求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是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实施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毕业论文评定合格为5学分。
(备选的论文题目范围见附件一)
(二)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
1.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杜绝一切抄袭、剽窃、代笔等弄虚作假行为。
2.毕业论文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进行分析论证。
3.毕业论文要做到观点明确,材料翔实,论证有力,结构完整,逻辑严谨,语言通顺。
4.毕业论文原则上应为学术性论文,各地方电大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性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提交。
5.毕业论文原则上字数一般不少于5000字,不超过10000字。
6.毕业论文主要内容应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参考文献、致谢。
7.毕业论文所引用的中外文参考文献资料,必须注明引用教材(或著作、期刊等)的书名(或著作、期刊名)、作者、出版单位、时间(引用期刊的还必须注明文章名)。引用其他参考资料也应注明资料来源。
8.毕业论文要统一格式,统一封面,统一使用A4纸进行文字打印及装订。
(三)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
格式和最终完稿上交材料要求如下: 要求一:书面格式
1、提纲与目录: 提纲:
(1)大标题:宋体、小二号字(加粗)、居中;“提纲”二字在大标题的下一行居中,并中间空一字。
(2)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符号为:
一、„„(3)二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符号为:
(一)„„ 目录:
宋体、四号;符号为:
一、福田区残疾人高层次就业基本情况„„„„„„3
(一)练好“四项内功”,提升服务水平„„„„„3
2、正文:
(1)大标题:宋体、小二号字(加粗)、居中;
(2)“内容提要”四个字用仿宋体、四号(加粗),前面空两个字,并与具体内容之间空一字;“关键词”三个字用仿宋体、四号(加粗)。内容提要与关键词的内容部分都用仿宋体,4号字。
(3)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符号为:
一、„„ ;(4)二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 符号为:
(一)„„ ;(5)三级标题:宋体、四号;符号为:
1、„„ ;
(6)首行与内容提要部分之间空一行,文章正文用宋体、四号字,1.5倍行距,每页22行,每行30个字符。
3、说明:提纲和正文的所有标题之后,一律不得使用标点符号。
4、注释:放在正文后空一行,并在前面空两字,用宋体四号,“注释”二字加粗,注释的符号为①„,每条注释一般格式为:„(作者):《„》(作品),„(出版社),„(出版日期),„(页数)。文中有引用的地方一般都要用注释,“良”以上论文必须有三条以上注释。
5、参考资料:放在注释后空一行,并在前面空两字,用宋体四号,“参考资料”四字加粗,符号为
1、„。每条参考资料一般格式为:„(作者):《„》(作品),„(出版社),„(出版日期)。每篇论文必需有三篇以上的参考资料。
6、具体操作如下:
进入word状态,设定字体为中文宋体、字号为四号,下拉文件菜单,在“页面设置”确定页边距,页边距上下为3.5cm,左右为3.17 cm。下拉格式菜单,在“字体”确定字间距、在“段落”确定行间距(如上),版面会自动生成为20行、每行30个字;下拉插入菜单,在“页码”确定页码为宋体四号并居中。1.5倍行间距,标准字间距,中文半角状态,页码居中。统一使用A4纸打印。
要求二:学生最终上交资料:
1、论文书面正稿一式两份:正本一份(需有硬皮封面装订),副本一份(复印封面装订);正本装订中包括定稿的论文提纲和正文。
2、初稿一份:修改过程中指导老师批注过的论文提纲、修改稿(第一稿)和指导过程记录表;
3、软盘(或光盘)一个,内有:答辩时的PPT演示文件,已经定稿的提纲、内容提要和正文的内容。
二、毕业论文指导程序及要求
(一)学生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在论文的备选题目中选题或自行拟题并探讨,自己所拟题目须经指导老师同意方可写作。
(二)学生根据所选题目自行拟订提纲,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提纲上交组织毕业论文的主管老师(或小组)处。
(三)组织毕业论文的主管老师(或小组)根据所写题目分配指导老师,题目不符合要
求的,将提纲退回,学生按要求进行修改或重新拟订后再上交。
(四)论文提纲分配到指导老师手中后,由指导老师在规定的时间里就学生的提纲内容提出书面指导意见并通知写初稿时间。
(五)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论文初稿完成后,交到指导老师处,指导老师就内容提出具体的书面指导意见,并填写“教师指导记录表”,指导过程不少于四次。学生按要求进行修改或补充,修改无误后,方可定稿。
(六)定稿论文按本《实施方案》的格式要求打印、装订,统一放入学生论文档案袋,袋中须装有:论文正本一份、副本一份、软盘一个(包括正文、提纲、PPT演示盘);指导老师的修改初稿和修改提纲、论文指导过程记录表一张。上述材料由指导老师统一在答辩的前三天上交组织答辩的部门。
三、毕业论文答辩的程序及要求
毕业论文答辩是考查论文撰写者真实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坏节,学生应在熟悉论文的观点、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认真理解论文的理论和实践背景,在此前提下参加论文答辩,具体要求如下:
(一)毕业论文答辩的组织和规定
1、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学生均须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由当地地方学院或教学中心负责并按中央电大的要求统一安排;
2、各地方学院和教学中心需成立毕业论文答辩小组,答辩小组人数须为3人及以上单数组成。具体小组成员结构:答辩主持人1名,具有社会学类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省级以上电大的社会学类或相关专业教师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从事社会工作实务5年以上,答辩主持人须持有中央电大颁发的答辩主持人资格证书;答辩小组设秘书1名(负责汇总答辩题目及答辩评语、成绩);指导教师在其本人指导的学生进行答辩时,不得担当该答辩组成员。
3、答辩组设答辩主持人1人,答辩主持人须持证上岗。答辩主持人主持毕业论文的答辩及评分工作,并对毕业论文答辩成绩签字负责。答辩成绩按少数服从多数意见评定,不同意见记录在册,如分歧意见较大,交答辩委员会评定;
4、答辩委员会审阅论文,在答辩中可以提出若干质疑要求学生答辩,如发现抄袭他人或由他人代写的论文,有权决定不能继续答辩,应令其重写。学生重写后的论文仍属抄袭他人作品的,取消做毕业论文的资格;
5、答辩按规定的进度分批进行,并应在当次答辩前三天通过网上公布答辩学生名单。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程序
1、学生应制作符合要求的PPT,并能在答辩时熟练操作;
2、学生用PPT演示盘,首先介绍自己选题目的和写作过程,再讲论文的主要观点及内容,时间限在5分钟以内;
3、答辩组成员就论文相关内容提出3-5个问题,主辩老师填写“答辩过程记录表”,由答辩学生做答辩准备,时间约20分钟,答辩学生按要求依次阐述问题;
4、答辩小组成员可就论文涉及到的专业问题(包括与专业相关问题)再提问,以考查学生的实际专业知识水平和应对能力。
(三)学生答辩要求
1、PPT制作符合要求,自己能够熟练操作;
2、学生应仪态端正,态度严肃认真,声音洪亮,口齿清晰,须用普通话进行答辩;
3、答辩内容应切合提问,回答正确,重点突出,语言简洁;
4、答辩观点和内容应与本人论文一致。
四、毕业论文成绩评定
(一)论文成绩评定标准
评定成绩以百分制为基准,同时标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等。取得及格以上成绩者给予毕业论文的学分。学生要申请学位的,论文成绩须在良好以上。如:同意成绩评定为90分(优秀)。
1、优秀(相当于90分以上)
(1)能够正确理解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有综合运用所学本专业理论和知识的技能;
(2)有自己独立的观点,能密切联系实际,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具有一定深度和独创性 ;
(3)文章观点准确,结构完整,中心突出,论据充足,层次分明,逻辑清楚,文字通顺,结构严谨;
(4)原始资料齐全,能运用科学方法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5)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重点突出,语言简练、清晰、流畅。
2、良(相当于80—89分)
(1)能够正确理解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国家的法律、法令,有一定的综合运用所学本专业理论和知识的技能;
(2)有自己独立的观点,能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正确、全面、系统;(3)文章观点正确,结构完整,中心突出,论据充足,层次分明,逻辑性较强,文字通顺;
(4)原始资料齐全,能较好地进行加工整理;(5)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重点突出、语言表达清楚。
3、中(相当于70—79分)
(1)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有一般运用理论知识的技能;(2)能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文章观点基本正确,结构合理,有一定的论据,内容较为充实,层次较为清楚,文字表述流畅;
(4)资料基本齐全,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整理;(5)答辩中能正确的回答问题,表述清楚。
4、及格(相当于60—69分)
(1)能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在理论上没有原则性的错误,能基本掌握本专业已学的有关专业知识技能;
(2)能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尚可;(3)有一定的论据,文字也较通顺;
(4)有一定的原始资料,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整理;(5)答辩中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5、不及格(相当于60分以下)
(1)在理论上有原则性错误,掌握已学有关专业技能较差;
(2)文章无中心,层次混淆不清,主要论据短缺,或论据、论点、结论不一致,原始资料残缺不全或主要数据失真,加工整理也较差;
(3)基本内容属抄袭他人成果;
(4)尚用本单位(包括本人参加在内)已发表过的文章,而又没有创造性的修改或增补;
6、要申请学士学位的学生,论文的综合成绩必须达到良好以上。
(二)成绩评定步骤
1、步骤
(1)指导教师根据所指导学生的写作态度和论文质量写出论文评语并给出初评成绩;
初评成绩占总成绩的80%。
(2)答辩组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写出答辩评语并评定成绩,答辩成绩占总成绩的20%。
(3)最后由答辩委员会综合论文内容和答辩情况,给出论文的综合成绩。
五、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及职责
(一)指导教师任职资格: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由具有较高思想水平、较好专业修养和较强写作能力并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担任:
(1)具有社会学类或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取得上述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或者具有2年以上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的从业人员;
(2)具有社会学类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或实务工作2年以上的教师。
(二)指导教师职责:
(1)指导学生选题和收集资料;指导学生论文写作方法;介绍参考书目,进行文献检索指导;指导学生拟定论文写作提纲;检查学生论文进展情况,随时进行具体指导。
(2)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文稿;审阅论文初稿,提出修改意见;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做好指导记录。
(3)审查学生毕业论文的真实性;对论文完成稿写出评语,提出评分意见。
(4)指导学生做好答辩的准备工作。
(5)指导教师应及时向毕业论文工作组织管理部门汇报并协助处理指导过程中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
(6)每个指导教师每届指导的学生人数一般不得超过15人;对每个学生的指导时间不得低于10学时。
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既要耐心指导、热情帮助,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允许包办代替。
六、审核、管理、检查
1.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结束后,由地方学院和教学中心进行汇总和初审。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为优秀者的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总数的20%。
2.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学院按适当比例组织对反映学生实践成果的文字材料和影响学生成绩的毕业实践各环节工作进行抽查复审及评议,写出分析报告。
3.中央电大对毕业论文验收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
附件1:参考题目(重点提示:
1、下面的选题均为参考选题,不做强制要求;
2、选题均为内容选题,学生可以根据所选内容,重新拟定题目)
1、贫困大学生的需求调研与社会工作介入
2、城市老人群体的养老问题
3、社区情感培育与社区建设
4、城市外来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问题
6、单亲家庭子女成长辅导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7、对白领焦虑症的调查与分析
8、社会焦虑:一个微观层面的社会问题
9、城市农民与市民的磨擦性互动探析
10、居住小区环境评价初探
11、公共场合陋习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12、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13、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障碍
14、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居委会选举中的失范问题
15、社区居委会选举中的公共冷漠问题
16、关于城市老年群体情感生活的研究
17、就业领域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18、市民健康:当今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19、城市儿童福利制度的调查研究
20、城市慈善事业现状调查
21、“人情”的泛化及其负功能
22、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23、城市农民工的心态与观念
24、城市里的希望工程——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5、关于城市低保的调查分析
26、残疾群体研究(可选取案例进行研究)
27、社区居委会的权力问题
28、城市反贫困及社会工作的介入
29、关于民办养老机构的调查与思考
30、越轨人员的社区矫正与人文关怀
31、中西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比较
32、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与融合
33、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供求关系研究
34、城市移民的适应性与社会工作专业介入——以××为例
35、对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干预模式探讨——以×××为例
36、论家庭暴力与社会关怀意识的培育——以×××为例
37、小组工作在大一新生校园生活适应中的应用——以×××为例
38、社工职业发展方面的研究
39、社工角色知觉、工作压力与应付方式的研究 40、社会工作者的自我效能感研究
41、青少年偏差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42.家庭功能、父母教养态度与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性研究
43、青少年家庭暴力经验与攻击性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44.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研究
45、老年婚姻状况的实证研究-----以ⅩⅩ为例
第二篇:社会工作本科毕业论文
社会工作本科毕业论文
论社区如何实现行政管理与
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
论社区如何实现行政管理与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
目录
内容摘要-----------------1页
一、社区管理现状---------1页
二、行政管理与自我管理的关系----------------------------2页
三、社区管理行政化倾向严重的弊端------------------------2页
(一)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于社区自治的发展------------------2页
(二)传统的城市管理体制下,社区自治被虚化--------------2页
(三)社区自治的实践过程中服务工作资源缺乏--------------3页
(四)传统社区行政管理同当前社区自治不相适应------------3页
1四、社区实现行政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的途径----------3页
(一)理顺社区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的关系------------------3页
(二)加快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区域性“大党建”运作体系建设 4页
(三)实现社区管理的多元化------------------------------4页
(四)因事制宜,简化社区考核制度,充分体现社区自治------4页
参考文献-----------------4页
论社区如何实现行政管理与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在实践中迅速发展,不难发现,城市社区管理中“政社不分”的情况依然存在。只有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知良性互动,才能充分激发城市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有效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和矛盾,不断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整体进程。笔者在本文中通过总结社区建设实践,剖析成因及利弊,梳理二者之间的契合关系,尝试着解答这一问题。
关键词:社区行政管理; 社区自我管理; 有效衔接 ;良性互动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社区建设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许多社会职能、服务职能都转移至社区;企业深化改革,企业办社会的职能、退休职工的管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都要社区这个载体承担。如何克服社会管理体制的不适应性,形成政府和社区的相互强化格局,实现社区行政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就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一、社区管理现状
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且具有一定认同性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社区具有社会服务、社会化、社会民主、社会保障和社会控制五大功能, 在现代社会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社区的组织居民委员会虽然在《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被规定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在实践中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还没有突破办理政府行政事务为主,办理社区自治事务为辅的现状。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行政性,自主性、自治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社区居委会已经成为了街道办事处的下属单位,听从街道办事处的安排,从事政府部门的行政性工作。
在社区治理中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强调“工作向社区延伸”,特别是社区基础设施建成后,纷纷要求进驻机构,理直气壮地把工作任务压给社区,而不是把各自的职能服务到社区,并要接受各有关部门的检查和考核,形成了“社区是个筐,什么都能装”的局面,社区居委会成为行政化组织。
据了解社区居委会目前共承担了党员管理、妇女儿童、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残联、低保、优抚、双拥、红十字、环境卫生、健康教育、科学普及、民事调节、信访接待、劳动保障、退休管理、老年协会、关心下一代、兵役登记、工会建会、经济普查、房产调查、商业网点调查等10多类60多项工作任务,而有些工作是需要入户调查的,如:计划生育、残联、低保、劳动保障、退休管理、经济普查、房产调查、商业网点调查等,按每个社区平均2500户计算,一个项目的入户调查就要动员所有社区干部历时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另外,近几年各地市、区政府部门都曾提出本部门业务工作进社区的要求,纷纷在社区“挂牌”,如环保进社区、文化进社区、科技进社区、卫生进社区等,与街道签订相关责任状,由街道具体安排,保证工作任务落实,在社区挂牌的机构越来越多,但实质上由于人手短缺、办公地点匮乏等原因,这些服务往往形同虚设,没有让广大社区居民真正受益。
图:实际运行中的区(职能部门)-街-社区关系
社区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功能被行政化所覆盖。社区工作行政化倾向严重,削弱了社区居委会对居民群众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弱化了社区居委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职能,严重影响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
二、行政管理与自我管理的关系
行政管理是政府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构内部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
动,具有管理主体单一性、权力运行单向性和强制性等特点:行政管理主体是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机关,其他社会组织和力量被完全排除在外;行政管理权力呈自上而下的运行状态,它通过制定政策、实施政策和行政命令,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强制性管理。自我管理是社区自治组织通过民主的方式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
依法行政是行政主体实施任何行政行为均要遵循法定权限、法定实体规则和法定程序规则。居民自治是指社区居民自治,指在社区内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方式,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标。
行政管理与自我管理、依法行政和居民自治体现了上与下、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按照政府和自治组织的划分,应做到“该行政管理的权责归政权组织,该自治的范畴归到自治组织”,对社区实施行政管理主要是督促社区管理主体协助政府工作,与社区自治是相辅相成。
三、社区管理行政化倾向严重的弊端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归根到底,在于社区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社会转型对政府执行力、社区自治能力的需求。
(一)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于社区自治的发展
在法理层面,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但在实践中,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变成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居委会的工作只能向政府负责,而不是向居民负责。政府的诸多职能部门为使居委会能更多更好地完成自己委派的工作,实现本部门的工作目标,习惯于用政府部门的体系对居委会工作进行考核、评比,这就造成了居委会工作与群众实际需求的脱节,成为基层政权的行政化组织,背离了社区自治的本质。
(二)传统的城市管理体制下,社区自治被虚化
社区沦为行政管理任务的“腿”,居民委员会的组织机构成为与政府机构一一对应的“小政府机构”。有些居民委员会的机构就与街道办事处有着对应关系:街道办事处的司法科,对应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街道办事处的民政科,对应居民委员会的社会福利委员会;街道办事处的城管科,对应居民委员会的公共卫生委员会;街道办事处的计划生育委员会,对应居民委员会的计划生育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与街道办事处不仅是组织机构对应,而且任务也对应。社区自治职能和服务职能未能成为社区工作的主体内容,而是被搁置和虚化。社区、街道、区政府管理职责不清,政府职能“越位”与“缺位”并存,挫伤了居民的自治热情。
(三)社区自治的实践过程中服务工作资源缺乏
在当前我国各城市社区自治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逐步确立了社区自治地位,但另一方面,随着大量行政职能的上交,城市管理体制下的许多权力、经费和资源政府也一并收回,社区服务工作面临着缺乏资源的尴尬局面。
(四)传统社区行政管理同当前社区自治不相适应
政府职能部门在传统社区管理体制下已习惯了把工作任务下放给社区,在当前社区自治的实践过程中,当大量的行政管理职能被上交,工作量骤然增加,市、区政府职能部门对这种新的工作局面表现出不理解、不适应。离开了基层社区这条“腿”之后,客观上确实也面临着城市管理幅度大为拓宽、管理手段明显不足、管理能力相形见绌的考验。
四、社区实现行政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的有效途径
(一)理顺社区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根据这一要求,政府对社区的管理应当从宏观的角度来考虑。但在实践中,政府及其派出机构是通过对社区组织与社区资源的控制对社区实行单一的、垄断性和强制性管理来达到管理居民的目的的。而对于作为管理对象的社区来说主要是接受和服从管理。体现出了极强的行政色彩。新形势下基层管理体制强调的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它主要是通过合作与协调、伙伴关系的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应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关系。其管理机制所依靠的不是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内容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管理。社区管理中体现出的主体关系,将不再是政府组织与其他组织单纯的管理和被管理关系,而是通过建立合作的关系来实现社区管理的目标。一是要求政府改变对社区行政管理的方式。政府必须改变工作方式,转变职能,加大“准入制”的监管力度,真正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政府职能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在处理与居委会的关系时,一定要把握住之间的“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要明确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自治组织之间不是行政隶属关系,而是基于共同处理社区公共事务需要的协商合作关系。政府在社区行政管理中应发挥主导、引导、组织、协调、服务作用。社区自治组织是全体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载体,政府要尊重居民组织自治权,充分保障居民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居民民主自由权利,形成政府-社区工作的合力,有力地促进社区建设健康、有序、协调发展。这样既能增加社区和政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又能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对社区的认同感。二是政府要转变对社区管理的理念,提倡社区自治的模式,即把政府管理和社区居民自治结合起来,建立协商共建机制。这就要求政府:一要充分认识社区的自治性,把社区作为一个具有合法法律地位的自治组织对待;二要大力发展社区自治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的构建应该按照非政府组织的模式进行,强调它的民间性、多样性;三要加快建立官民协商合作机制,改变过去那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使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发挥主体作用;四要发挥社区居民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建立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激励机制。
(二)加快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区域性“大党建”运作体系建设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组织的领导核心,它是在街道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对社区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是社区党建、社区建设与管理的领导核心。负责动员、组织、管理、协调社区的组织、行政、人力等各种资源。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的衔接互动发展中,社区党组织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一是要形成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机制。在城市社区,居民对党的权威和能力有着强烈的认同。而在社区现行体制下,社区党组织要领导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工作,要通过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确保居民自治的政治方向正确。二是要形成严密有效的组织保障机制。社区党组织要对社区党员进行教育,并利用健全的组织体系和完善的组织生活,把社区党员有效地加以整合动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增强其与政府沟通合作的愿望。三是要形成广泛的沟通协调机制。社区党组织在领导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工作的同时,也要对社区内其它社会组织进行引导,对社区事务进行指导,同时协调社区居委会和其它组织的关系,进一步形成社区自治发展的合力。
(三)实现社区管理的多元化
在目前社区管理中,介入的社区组织比较单一,绝大部分社区事务,都需要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党组织承担。实际上有能力介入社区治理的组织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社区自治组织、政党基层组织、政府职能机构、中介组织、民间组织等。多种组织的介入,以及职能的分担,有利于构建社区民主的实施。社区职能集中在社区自治组织,必然会促使政府强化对社区的影响力。政府应当转变管理方式,从直接控制转向引导、激励和协调等间接管理方式,从根本上改变社区自治行政化的处境。各类组织的介入,有助于形成组织之间的竞争、监督和平衡,多元的组织模式,不仅可以激励和便利更多的居民参与社区的自治,还可以防止社区为了利益而背离居民意愿。
(四)因事制宜,简化社区考核制度,充分体现社区自治
社区建设就是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效维护社区的稳定。考核社区的工作业绩时,不宜一个模式进行考核,不能搞文山会海考核制度。对于社区基础性、自治性工作应当建立健全详尽的工作台帐,严格考核标准;对于辅助性工作,例如工会、交通安全等工作,应当因事制宜,根据工作开展情况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明确工作目标,将工作量化,简化考核程序,将社区从政府各业务口子的检查中解放出来。
在实践中,政府各部门,应当改变充当考官的角色,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交流,帮助指导社区开展工作。改变政府在社区工作中错位、越位和缺位等现象。给社区更大的自由空间、自由度和自主权,增强社区的自治功能。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明确提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有效的城市社区治理机制是实现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城市社区治理机制离不开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双向互动,实现这一双向互动的创新型社区治理机制对完善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价值。总之,积极探索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的社区治理机制是解决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各种现存矛盾与问题的重要思路,是推动城市社会发展整体进程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 袁方成:“实现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效衔接的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研究”,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2008年10月13日。
[2] 邹静琴:“从管理到治理: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效衔接的路径选择及运行机制研究”,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2008年10月13日。
[3] 吴强周玲:“我国和谐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改进”,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2008年8月23日。
[4] 陈建新 李文彬 吴克昌:“论加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1日。
[5] 刘琳瑜:“浅议我国城市社区组织体系的改革”,《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年第 6期。
[6] 何海兵:“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走向”,《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7] 何海兵:“中国的城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与社区发展”,《当代中国研究》2006年第 1期。
[8] 陈颐:“论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社区建设》2003年第7期。
第三篇:社会工作毕业论文
早期教育社会工作介入方法的探究
——西部农村社区0-3岁儿童
专业:社会工作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口素质的提高。0--3岁儿童早期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很多人的性格、习惯、思维方式等都是在这个期间培养起来的。但在西部农村社区,大部分家长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尚且处于起步状态。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对西部农村地区0--3儿童早期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者介入西部农村儿童早期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采用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小组社会工作是根据西部农村家长的需求设计的。除了制定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的具体实施方案,本文还提出了成立家长课堂、联系更多的资源、设立儿童早期发展中心、改善社会生活环境、取得政府部门的支持等策略,以期解决西部农村社区0--3岁儿童早期教育问题。
关键词:早期教育 农村社区 小组工作 介入
目录
一、绪论-------------------1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1 1.研究背景-------------------1 2.研究意义-------------------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 1.国外研究现状----------------1 2.国内研究现状----------------2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2
(四)相关基本概念----------2
1.社区与农村社区---------------2 2.儿童早期教育与早期教育社会工作-2 3.小组社会工作----------------3
二、农村0--3岁儿童早教工作发展的现状与原因分析---------3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3 1.家长关注的早期教育内容-------3 2.家长与儿童的亲密程度---------3
(二)农村0--3岁儿童早期教育存在的问题-------------------3 1.家长对0--3岁儿童早教的认识程度普遍不高-----------------------3 2.家长对儿童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教育方式不合理---------------------3 3.专业的早教机构资源较少,费用高且距离远--------------------------4 4.隔代教养现象较普遍,父母与长辈照料孩子的方式不同-----------------4 5.迫于生活压力,很多家长工作太忙,缺乏时间照顾儿童-----------------4
(三)农村0--3岁儿童早期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4 1.家庭教育方面---------------4 2.机构教育方面---------------4 3.社区教育方面---------------5
三、小组工作在农村0-3岁儿童早期教育中的运用------------5
(一)小组工作的概念界定--5 1.小组社会工作的定义----------5 2.小组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5
(二)小组工作的理论依据---5 1.社会学习理论---------------5 2.认知行为理论---------------6 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6 4.小组动力学理论-------------6
(三)小组工作在农村0-3岁儿童早期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6 1.小组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6 2.西部农村社区家长的需求------7
(四)小组工作在农村0-3岁儿童早期教育中运用的必要性分析--7
四、农村0--3岁儿童早教小组工作的实施-----------------7
(一)小组工作的准备阶段--7 1.确定小组社会工作的目标-------7 2.选择小组社会工作的对象-------7 3.前期的宣传和准备工作--------8
(二)小组工作的实施阶段--8
(三)小组工作的结束阶段--8 1.工作的结束-----------------8 2.评估----------------------8
(四)小组工作实施的其他策略-----------------------------9 1.成立“家长课堂”------------9 2.联系更多旳资源-------------9 3.设立儿童早期教育发展中心-----9 4.取得政府部门的支持----------9
(五)小组工作实施的经验总结-----------------------------9 1.此次小组工作的成功之处------9 2.此次小组活动的不足之处------9 参考文献-----------------11
西部农村社区0-3岁儿童
早期教育社会工作介入方法的探究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0世纪50年代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界也提出了“早教”这一说法。在那个时期,意大利的玛利亚.蒙特梭利对幼儿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蒙特梭利的教育法主要是用最科学的方法来发掘孩子的最大潜力,并且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满足其成长需求的良好环境。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的开幕式上发表了“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讲话。从此,早教的呼声传遍全中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城市社区的家长已经意识到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对于他们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而在西部边远的农村地区,“早教”一词对于他们来说尚且有些陌生。很多儿童在0--3岁这个年龄阶段时,家长只能保证自己的孩子处于安全和不饥饿状态,陪同孩子玩耍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同时对于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指导,这给部分农村孩子的发展造成了一种教育滞后现象。很多家长由于忽视了这个阶段的教育,使得孩子的人格、能力、学习、认知等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2.研究意义
一方面,希望本文能够引起家长和相关幼儿教育的工作人员更加重视早期教育。0--3岁对于一个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这个阶段的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大脑的潜力开发,有利于左右脑的平衡发展。加之儿童代表国家的未来,呼吁大家能够科学养育婴幼儿,为儿童入学后的智力发展和情感发展打好基础,进而为其一生的幸福打好基础。
另一方面,笔者带着对儿童教育的兴趣,觉得很有必要结合专业知识,来解决西部农村社区儿童早期教育现面临的问题,制定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小组社会工作主要是以农村社区的乡镇、村庄为依托,重点运用行为修正模式,对有着共同目的和共同愿望的农村家长和早教工作人员在特定的场地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与指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联邦政府于1991年通过的“个别化教育方案”中,将需要接受早教服务的对象分为0--2岁(3岁以下)和3--5岁(5岁以下)两种。其中3岁以下的儿童实施C法案,强调的是“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重点是对儿童与家庭提供一连串的服务;5岁以下的孩子则由B法案来制定相关的服务,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属于学前教育部分为重点,强调“个别化教育方计”,以免费、合适与最少限制的概念来提供早期服务。
日本从婚前健康检查、婚前怀孕指导、检查,都有一系列预防政策,且所有费用都有政府支付。日本的全社会都在关注教育,人人都很关心教育,女性结婚怀孕之后,一般都辞掉工作去参加母亲培训班,专职为孩子服务,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母亲教育孩子的理念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快乐,让孩子大胆的去想、去说、去做。
新西兰在1993年启动了享誉全球的早期教育计划--“普鲁凯特计划”。2002年,新西兰又制定了从2002--2012年的早期教育十年战略计划,这项计划主要以提高参与早期优质教育服务的程度,增进早期教育服务质量,促进合作关系为目标而展开的。所取得的成果是社区和家长普遍接受的,即儿童是需要教育的,而不是被宠和呵护的观念。他们早教老师的专业化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且成立了专门的管理监督体系。2.国内研究现状
“科学的儿童早期教育不仅包括儿童早期识字能力、早期智力开发、早期思维能力锻炼,而且还应该包括儿童的身体素质、劳动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品德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与提高”。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一个0--3岁儿童以后的发展起关键性的作用。“据国内调查发现,我国儿童行为的偏离率己经高达10%--20%”。由这个数据可以说明,我国在儿童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儿童行为的偏离会影响到以后人生的成长,父母应该注意到其严重性,及时送去专业的矫治中心,恢复儿童的正常行为能力。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笔者对现阶段我国儿童早教问题得出如下结论:一是许多家长对孩子采取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比较落后;二是政府对0--3岁儿童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出台相应的福利政策;三是0--3岁儿童的早教机构比较少,而私人机构费用较高;四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早教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不强;五是隔代教养现象较多,很多祖辈只注重孩子的身体发育,而忽视脑力发育;六是0--3岁儿童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处于信息闭塞状态。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调查对象设计简单的问题,征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而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方法。本文主要是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以四川省资阳大市农村的家长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西部农村0--3岁儿童早教现状,然后采用excel数据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文献分析法:主要是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且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本论文主要是网上查阅文献,再以社会工作书籍为辅,对大量文献进行分析和参考。
案例研究法:结合西部农村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现状,对个别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再次访谈,也可对已有文献研究中的案例做出分析。
(四)相关基本概念
1.社区与农村社区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也有人强调“共同体”这一人群要素,认为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农村社区,就是指由一个村庄或几个较为联系紧密的群落所组成,直接或间接的以农业生产任务为主要内容的居民聚集在一定地域,他们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儿童早期教育与早期教育社会工作
儿童早期教育,简称早教,是儿童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针对5岁以下儿童利用以音乐、玩具、动画和图书为主的教育方法以及客观外界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给儿童的感知觉器官以丰富的外界刺激进行教育和训练,培养儿童的感知动作、语言、认知行为能力和习惯,从而促进儿童心理发育及智力的发展。
早期教育社会工作,就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早教理论和早教技巧对有需求的家庭采用个案、小组或社区的服务方法来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方
法,能够用合理正确的早教方法,让其孩子真正聪明、健康、快乐的成长。3.小组社会工作
小组社会工作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于1959年指出,小组工作是通过有目的地团体经验来增进人们的社会功能,这是以小组社会工作对人的治疗下的定义;科伊尔认为小组社会工作是一种教育的过程,通常有各种志愿结合的团体,在工作员的协助下,于闲暇时间内实施。其目的是在小组中通过个人人格的互动,促进个人成长。
二、农村社区0--3岁儿童早教工作发展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文选取了四川省资阳大市的农村为调查对象,运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共发放400份问卷,每个县(区)发放100份,回收了372份,回收率为93%。做问卷的家长性别比例各占50%,文化程度大多为高中和初中,他们中不到20%的人看儿童胎教与儿童早期教育这类书籍。现将问卷的基本情况做以下分析: 1.家长关注的早期教育内容
大部分家长对儿童的身体发育情况较为关注,他们把对儿童的营养及是否生病作为首要关心的内容,其次是儿童的认知和语言发展,再次是对儿童与人交往的倾向及探索周围环境的兴趣,最不关注的是儿童的感知和运动的能力,这个比例只有大概8%。2.家长与儿童的亲密程度
除去睡眠时间,60%的家长每天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可达到3小时以上,但还有15.6%的家长每天只能和自己的孩子呆1--2小时;与孩子呆在一起经常聊天的家长比例只有20.7%;陪孩子在一起玩的只有15.7%。注重孩子唱歌、跳舞、扮演的能力在家长观念中是很容易被忽视的。
(二)农村0--3岁儿童早期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可知,21%的家长认为0--3岁儿童早期教育最棘手的教育问题是缺乏儿童日常养护和护理技能;26.3%的父母认为对于小孩的教养目前没有合适的育儿方法;80.7%的家长认为长辈与自己照料孩子的方式不同,沟通上有很大的代沟问题,说多了会引起更多的矛盾激化;68%的家长认为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给孩子吃饱穿暖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科学合理的教育是次要的,以后有学校帮助他们教育孩子。
1.家长对0--3岁儿童早教的认识程度普遍不高
在四川农村地区0--3岁儿童由母亲或祖母照看孩子这一现象很常见。49.7%的只是听过或根本不知道早教,而知道的这一部分人通过电视对早教的认识比例为50.3%,这些只是浅层次上的理解,没有深入的了解早教的具体方法和实施措施。11.2%的人对早教持不认同态度,他们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对0--3岁儿童进行早期教育,觉得儿童的其他能力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培养的,与幼儿期的教育没有直接关系。3.1%的人不重视早期教育,在思想和认知上没有这个概念,更不懂得早教方法。对社会工作者的熟知度也不高,80.1%的人根本不懂得社会工作这一专业的背景和工作性质。2.家长对儿童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教育方式不合理
由于农村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教育有所限制,再加之客观条件,导致儿童早期教育的观念一直是模仿前辈或者身边的其他同龄妇女,与现在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观念相脱节。从教养方式上来说,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家长普遍比较关注孩子的生理需求,是否吃饱穿暖成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而对儿童的心理、语言、认
知、思维、阅读、习惯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不够,认为这些能力的培养与现阶段无多大关系,而且他们以打骂和哄骗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些方式都是不合理的。3.专业的早教机构资源较少,费用高且距离远
经调查统计,在偏远的西部农村地区,只有4.7%的家长确定自己所住县(区)的城里有专业的早教机构。在填写问卷的过程中,一些年轻的妈妈很惊讶刚生下来的小孩就有专门的机构来做服务,且对其小孩能够进行专业化的早期教育。不过有些家长说“我们这儿没有早教机构,有的只是幼儿园”、“早教机构一般都是在城里,而且一千多元一个月”。这个数字对于绝大部分农村家庭确实是有压力,在他们的观念里,用这些钱给自己孩子买些衣服和营养品远比去专业早教机构划来的多。4.隔代教养现象较普遍,父母与长辈照料孩子的方式不同
为了生存,在农村社区很多家长等到小孩断奶,就出外打工挣钱,孩子只能留给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基本上是宠着惯着,生怕激怒孩子,这样对0--3岁儿童来说是一种溺爱。孩子快乐成长固然很重要,但更需要往好的方面引导教育他们。溺爱慢慢的会对孩子的性格塑造形成容易依赖他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影响,对孩子以后的人生发展更为不利。
5.迫于生活压力,很多家长工作太忙,缺乏时间照顾儿童
68%的家长认为工作太忙导致很少有时间照顾儿童。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得不比城市人更努力的生活,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能够快乐幸福的成长是他们的责任。可事实是,当他们借用对一个孩子一生成长都起重要作用的时段来努力赚钱的时候,孩子在精神方面已经被忽略了,早期潜能没有很好地开发,这势必会影响孩子以后的人生轨迹。
6.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不够重视0--3岁儿童早期教育
通过调查可知,几乎没有家长认为政府会派早教专家对他们作指导与培训。由此可知,政府在儿童教育方面实施的政策比较少,他们的服务功能没有得到发挥,这就需要早教社会工作者做大力宣传以引起他们的注意,让他们重视西部农村的儿童早期教育,并加大经济投资和人才投资。
(三)农村0--3岁儿童早期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方面
第一,家庭成员文化层次。农村家庭结构一般是由祖辈、父母、子女构成,父母的文化程度大多为初中高中,爷爷和奶奶也普遍为小学或者文盲,所以说文化层次对他们的育儿观念有较大影响。照看人的文化水平较低使得儿童早期受教育方式和理念不能及时更新,传统继承下来的教养方法很难改变。
第二,家庭收入的高低。经统计,西部农村的人均收入处于中下等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收入的高低决定了他们对儿童教育的投资多少。大多数家长都能够给孩子购买玩具,但儿童读物却很少有家长购买,他们的传统观念是生活保障是第一位的。能够满足儿童的生理需求已是他们的最大能力。
第三,家庭教育方式不一致。年轻父母对儿童教养有了一定新的认识,但家庭成员文化层次的差异及接受信息渠道单一等因素导致了祖辈们对儿童的教养还是延续以往的传统教育方法,这一冲突可导致儿童的早期教育在家庭内部不能形成一致的观念和方法,对儿童的身心和其他能力培养造成一定的混乱。2.机构教育方面
首先,缺乏资源,信息闭塞。早教机构的成立,需要资金和人力的支持。但在偏远的西部农村,政府在这个领域的投资不是很多。一是没有资金,二是没有专业的早教专
家和工作人员在人力资源上作支撑,早教机构的成立只能是空想。
其次,缺乏专业早教社会工作者队伍人才。在西部农村,70.1%的人不知道社会工作者,政府出台的政策也没有向该领域倾斜,专业的早教专家和早教社会工作者很少有机会去农村为他们服务。
最后,私人早教机构费用高且距离远。私人早教机构费用较高,一个月费用高达一千多元,普通家庭的农民是承担不起的。早教机构一般都设在城区,偏远农村在交通上不便利,而且每次花费的时间较多,这些因素造成了很多有意愿给孩子上早教课的家长放弃了机会。3.社区教育方面
(一)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联系。当前,我国政府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年龄已经延伸到了 0--6岁,且相关政府部门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监测、关心与服务程度有所好转。但是在西部农村地区做调查时,很多家长不知道有关儿童教育和福利的政策。政府部门之间未很好的沟通,缺乏联系,导致很多工作脱节。
(二)社区政策制度不完善。仅仅依靠早教机构和家庭是完成不了儿童的早期教育目标的。农村地区发展落后,真正涉及儿童早期教育的政策和管理是很少的,这就需要大量的社区社会工作者由下而上的普及早期教育知识,提出相关建议。这些建议能够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允许,将对社区儿童教育的管理制度有很大突破和完善,使得社区0--3岁儿童早期教育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实。
(三)社会宣传工作不到位。早期教育是一个舶来品,本土化的早期教育在我国西部内陆地区发展较慢。很多人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根本不了解早期教育,更别说实施专业的早期教育方法。所以说,早期教育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到位,在社会上没有形成预期的反响,这就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介入到儿童早教领域为其服务。
三、小组工作在农村0--3岁儿童早期教育中的运用
(一)小组工作的概念界定
1.小组社会工作的定义
小组社会工作主要是为西部农村的家长服务的,重点运用行为修正模式,对有着共同目的和共同愿望的农村家长和早教工作人员在特定的场地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与指导。行为修正模式主要是釆用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简单的说就是在小组社会工作中,成员通过观察和分享其他小组成员的行为和方法,学习正确的儿童教养方法。认知行为理论,就是帮助成员改变儿童教养认知上的错误理解,从而在行为上有所改变;促进小组成员学习合适的社会行为,工作员在小组中承担的是专家和教育者的角色,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干预西部农村家长的不科学教养方法。2.小组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
小组社会工作的构成,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一是要有共同的目标,这些家长应以掌握科学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方法为目标,在小组活动中能够发现自己的认知和行为的错误,并及时修正;二是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他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三是小组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各个家长之间的交往应该是相互理解的,要坦诚的分享自己的育儿方法;四是由于孩子是家长的希望,决定了他们彼此之间有相互认同感和责任感,所以说他们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
(二)小组工作的理论依据
1.社会学习理论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他的理论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之上,他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环境决定着人的行为”。行为主义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行为的学习过程,强调人类行为的习得性,以及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社会学习理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并且强调人的行为、思想情感反应方式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同时也受间接经验的影响;行为与环境具有交互作用;观察和模仿是学习的重要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是特别重要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特别的自我调节的过程。2.认知行为理论
此理论主要强调人在思想上对某件事有错误的理解,或者是缺乏理性思维的能力。一个人思想上没有正确的认知,行为上顺势也会发展成为不正确的行为方式。就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来说,父母在观念上一直继承的是传统的育儿方法,给孩子在身心发展方面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如果在认知上不能帮助他们做出改变,行为上也不会有所改变的。只有在小组社会工作尝试的过程中,向有经验人士和早教专家及早教社会工作者提出发问和学习,以察觉自己在儿童教养观念上的错误理解,从而在教养方式上有所改变。
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前两个阶段来分析:0--1.5岁期间的儿童处于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中,当儿童在这个阶段哭闹或饥饿时,父母能否及时出现是培养儿童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且信任在人格发展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1.5--3岁期间是儿童期,是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个期间很多儿童学会了爬、走、说话等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放弃和坚持。父母在这一阶段起很重要的角色,一是承担控制儿童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比如说训练儿童大小便,训练他们自主吃饭;二是父母在这个期间要把握住“度”,不能对孩子过分的放任自流,也不能过分的惩罚,若惩罚不当则孩子会产生害羞和怀疑品质。4.小组动力学理论
人生来就是群体性动物,要在小组中去活动、学习和工作。隐居的人失去了社会性,独居的人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所以说,小组是有一定的目标和凝聚力的,每个人参与小组都有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性,西部农村的家长们为了学习和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使孩子更聪明的成长成为他们小组的最重要目标,这个目标使他们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吸引和聚集在一起,所以说早教社会工作者应帮助他们达成共同的价值观。
(三)小组工作在农村0--3岁儿童早期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1.小组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小组社会工作的尊重、接纳、保密、自决、个别化五个价值理念与其他专业的工作者有明显区别。
(一)尊重,主要是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小组工作人员也要尊重每个小组成员。尊重可以让组员保持自己的个性、习惯、说话语气,这样就留给小组成员有足够的空间去察觉和反思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二)接纳,是一个小组领导者和小组成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特质,源于自我了解的基础之上可以透彻的对自己的优缺点做出分析。除了领导者,每个小组成员应该勇于接纳自己,接纳别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保密,是对一个组员最起码的尊重,只有做到对小组成员信息的保密,成员之间才可以坦诚的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对一些事情真实的看法。
(四)自决,小组领导者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小组成员,也不能帮助成员做出决
定,可以给成员一些正确的引导和指示,让成员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早教专家和工作人员也只是告诉科学的育儿观念和方法,家长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质选择最合适的早教方式。
(五)个别化,每个小组成员都应有自己的特性,要尊重个性,区别对待,早教专家也不能认为自己的理论和方法都是正确的,任何事都没有绝对性可言。工作人员应做好心理准备,对于不同的家长做出不同的辅导。2.西部农村社区家长的需求
经过问卷调查,有将近62.4%的家长认为以小组形式在他们所住地区进行专业的指导与培训是最现实的。西部农村社区的家长和儿童常照顾人文化水平都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经济收入也普遍不高,但他们内心深处特别渴望有专业人士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愿意为了孩子的未来做出改变。从优势视角分析得知,小组社会工作的理念、功能和其实施者具有的特质,再加之西部农村社区家长的需求,可以得出0--3岁儿童早期教育社会工作者介入的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在西部农村社区具有现实可行性。
(四)小组工作在农村0--3岁儿童早期教育中运用的必要性分析
在大兴安岭,儿童早期教育领域做的特别出色,已经在全国形成了示范。政府和早教工作人员在17个县区开展农村早教培养,他们运用的是“1+3+X”模式为城乡人口服务,每年能为1万多家庭提供全程服务。“1”就是政府支持建立一个人口早期发展中心,负责全区的儿童早期教育工作;“3”是在农村地区开展三个项目,幸福宝贝准父母学校,赠送“惠民大礼包”,推行个性化早教指导;而“X”,是在不同的农村地区可以选取多种终端服务模式。
另一个案例是奉贤区所实行的“早教流动车”,早教专家和工作人员对0--3岁儿童所需要的玩具、营养保健和智力、能力开发等方面定期性的下乡送教,主要给他们做一些关于儿童保健方面的指导和培训,也开展专题讲座,这个项目是得到当地政府支持的公益性服务活动。这个案例中早教专家的指导与培训、专题讲座都是以小组形式来开展的,而且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广大农村家长的满意度也很高。
这两个案例都是记者跟踪报道的,他们的活动主要还是以小组形式在农村地区开展。这些已有的案例给了笔者很大的启示,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家长能够在小组活动幵展中互动和交往,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更多的资源,不需要一对一的服务。由此可见,小组社会工作有在西部农村社区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四、农村0--3岁儿童早教小组工作的实施
(一)小组社工作的准备阶段
1.确定小组社会工作的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西部农村家长的最大需求是儿童喂养和护理技能,另一个需求是合适的育儿方法。所以,早教社会工作者的目标是帮助他们解决在儿童教育方法和观念上遇到的困惑。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正确的儿童教养方法;二是协助家长改变早教认知和行为误区;三是预防一些家长将要实施不科学教养方式的发生;四是解决西部农村社区0--3岁儿童早期教育存在的六大问题。目标的确定是最重要的步骤,根据现实情况随时做出调整和改进,这样才能达到问题的最有效解决目的。2.选择小组社会工作的对象
选择西部农村0--3岁儿童和其家长作为小组成员,特别强调儿童和家长的需求要符合小组社会工作的目标,遇到的儿童早期教育问题必须是有相似性和共同性,但也不
能完全相似,要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能让小组成员形成派别。小组社会工作的对象人数可在6人以上,专题讲座时人越多越好。3.前期的宣传和准备工作
在小组社会工作真正实行之前,需要早教社会工作者做大量的宣传工作,如贴海报、借助村委会广播站做通知等等方式。而且在实施之前,早教社会工作者要熟记小组成员的详细情况,不能搞混乱,这样会让家长觉得工作员对自己不够重视,而且会觉得工作员态度不够端正。在活动开始日之前,最好工作员能够和自己组内的家长开展首次面谈,以便组员和组员之间、工作员和组员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二)小组工作的实施阶段
(一)认识阶段:工作员最担心的是秩序混乱,因为农村社区的家长自由性较大,工作员怕自己驾驭不了场面,同时也担心招募不到足够多的组员;组员够了活动开始时家长朋友们不积极、不主动参加互动。这就需要第一阶段的宣传工作做到位,比如电话联系或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入户联系。早教社会工作者须具有很强的领导和驾驭能力,具备能够這染气氛的气质,使家长们之间能够自然、友好的交谈。
(二)学习阶段:社会工作者担心家长和孩子在做游戏互动时配合不好,这就需要其他工作者一旁做辅助性工作。另外是担心早教专家做知识讲座时,一些家长不能认同而大声吵嚷,这样对早教专家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会影响下一次举办知识讲座的积极性。
(三)改变阶段:首先,在“破冰”游戏环节,家长和孩子重新配对以后,担心过于小的婴儿的会哭闹,影响工作的继续;其次,对于自己以往的错误观念和方法,家长不能坦诚做出分享,这就需要工作员的鼓励;最后,很多家长在言语表达上的随意性,这些都需要在初始阶段制定的小组规范里明确指出来。
(四)发展阶段:对于发放礼品的场景,尽管工作员说明发放规则,每个人都有份,但还是有些家长和孩子不会遵守游戏规则,互相抢礼品,这就需要起初工作员和家长、孩子建立的信任感和友谊感。家长对小组社会工作方法是否有帮助和改变自己的观念上不能说出真实想法,也会影响到后期的评估。
(五)解决阶段:是指大家重温小组目标和内容时,在儿童教育问题上遇到的困惑是否都达到预期效果的时期,而且小组结束时大家的离别情绪很难控制,所以在经济和现实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工作员可适当的组织一次小型的联欢活动,使大家都能够有一个好的情绪,小组工作结束起来也容易。
(三)小组工作的结束阶段
1.工作的结束
首先,要了解和处理每个家长之间的小组关系,以避免其他事情的发生。一方面帮助小组家长成员在日常的生活中来积极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儿童教养方式和技巧;另一方面,对不能有效解决的小组成员所遇到的儿童教育问题,帮助他们寻找新的服务方式,联系新的资源,必要时可转介。
其次,有些家长成员对一些儿童教养方式做出改变后,害怕以往的观念和方法又会重蹈,担心自己不能坚持正确的方法,这就需要早教社会工作者的定期监督和支持。
最后,要提醒工作人员和成员之间必须做到保密的约定。对于有些不能处理的情绪和问题,需要转介的帮助他们及时提供相关的咨询、联系相关的资源。2.评估
第一:可通过问卷、小组记录、自我评价、观察等多种方式对此次小组活动的实施
做出有效评估。
第二:通过家长在儿童教育方式上的行为改变和自身素质的变化做出评估。第三:通过照片、录音和录影对活动的全程做出评估。
(四)小组工作实施的其他策略
1.成立“家长课堂”
西部农村社区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可以利用村图书馆备不同领域的书籍,让有兴趣的家长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去查看或学习。在图书馆家长也可相互做出探讨,并且鼓励更多的早教社会工作者去服务,长时间的坚持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每个家长的自身文化素养,这样就会使得西部农村社区家长的综合素质有所提升。2.联系更多旳资源
更多的资源包括:一是资金,早教社会工作者需要做大量的宣传工作,引起国内慈善人士和有经济能力人士做投资,帮助偏远地区儿童成长建立早教机构;二是号召人才的志愿服务,需要吸引更多的早教社会工作者和早教专家愿意为其服务,能够定期帮助他们做出专业辅导;三是与政府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征得他们的大力支持,可便于很多事情的顺利开展。
3.设立儿童早期教育发展中心
这个平台将为西部农村的家长和其他资源建立桥梁的关系,得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这样很多爱心人士捐赠的儿童读物、玩具等都可以堆积到发展中心,最后再根据家长和儿童的需要专门调查登记,在固定的时间让他们共同来领取。而且每次专家或早教社会工作者下乡之后,可在早期发展中心开展工作,也便于家长的集中。对于有儿童急需问题的人可先在儿童早教发展中心先做登记,等下次工作人员到来时对有急需的家长进行个案辅导。
4.取得政府部门的支持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很多事情的开展得依靠政府,而且国家现在已经大力强调政府要向新型服务功能转变。小组社会工作的实施,涉及到了很多的环节,需要很多的资源,政府在这些相关事件上是能起重要作用的。只有取得与政府部门相互合作,一方面对工作的开展很有利,另一方面也对基层政府的报告工作也有一定的辅助性作用。只有真正落实这些解决策略,西部农村社区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问题才会明显有所改善。
(五)小组工作实施的经验总结
1.此次小组工作的成功之处
本次的小组活动预期目标基本达到,得到了四个县(区)农村家长的普遍认可。很多家长知道并掌握了正确的儿童早教方面的知识,并能够与孩子形成很好的沟通交流模式,能够从孩子的全面发展考虑,而非只是考虑孩子的温饱问题。特别是针对隔代带孩子的家长,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良习惯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必要时会与孩子在外的父母或者其他在家的有文化的年轻妈妈进行沟通,争取更好地引导孩子。2.此次小组活动的不足之处
第一,活动的前期准备不是特别的充分导致游戏环节的奖品不够发,这样的失误在以后的小组活动中是应该尽量避免;由于领导者忽视了有些爷爷奶奶理解能力的问题,设计的稍微有难度的游戏,导致游戏开展起来较为困难;在游戏环节也出现了混乱和超时的情况。
第二,参与活动的对象年级差距大,每个人之间的见识不同,有些老人性格太固执,导致组员间沟通交流时有相对激烈的冲突。通过领导组的沟通分析,后期才变得好一些。
笔者需要学习合理的方式掌握在小组进行中阻抗行为的正确处理方法,在这点上笔者经验还是有所欠缺,需要向老师请教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秀玉.早期疗育社会工作[M].台北市:扬智文化,2003[民92]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4-35 5.王彦峰.我国0--3岁婴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J].现代阅读,2011(6)6.程淮,籍孝成.要重视中国0--3岁儿童早期教育与发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1): 12-13 7.王家军.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理论与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11(6)8.邓红红.浅析社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6):36-38 9.沈芳华.农村2--4岁散居儿童祖辈家长早期教育指导模式研究[J].农村幼教专辑,2004(12): 18-19 10.张秀玲,武英华,王丽瑛.婴幼儿早期教育社区服务模式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2): 119-121 11.郑惊鸿.大兴安岭17县区局示范农村早教培养[N].农民日报.2011-8-31(3)12.徐生林.奉贤“早教流动车”送教下乡[N].东方城乡报,2009-6-23(A6)
第四篇:2008级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方案
文学与传媒学院
2008级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学校关于毕业论文改革的意见,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我院2008级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方案。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3月21日——4月30日)
1、成立文传学院2008级本科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选聘富有经验、有一定学术造诣、符合学校文件规定的教师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沈远川
成员:万书辉、何云贵、李芹燕、杨忠谦、唐霞、李微、雷璐荣杨钊、李东平、吴立友
秘书:吴光碧2、2011年3月30日,召开2008级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审查学生进入毕业论文阶段的资格;发布选题指南,组织学生选题或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命题。
3、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2008级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撰写和开题工作。
二、中期实施阶段
(一)广电:2011年5月1日-2011年9月30日1、2011年5月1日-2011年6月30日,2008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学生应完成毕业毕业论文资料的初步收集工作,指导教师 1
应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写作提纲的拟定。
2、2011年7月1日-2011年9月30日,2008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学生应进一步开展论文资料的收集工作,阅读资料,展开研究,并完成初稿的撰写。期间,指导教师应适时指导、检查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进度和质量,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的写作。
(二)汉文、文秘:2011年5月1日-2012年4月30日1、2011年5月1日-2011年12月30日,2008级汉语言文学以及文秘专业本科学生应完成毕业论文资料的初步收集工作,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写作提纲的拟定。
2、2012年1月1日-2012年4月30日,2008级汉语言文学以及文秘专业本科学生应进一步开展论文资料的收集工作,阅读资料,展开研究,并完成初稿的撰写。期间,指导教师应适时指导、检查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进度和质量,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的写作。
三、答辩总结阶段
(一)广电:2011年10月1日-2011年10月30日1、2011年10月1日-10月7日,2008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学生必须完成毕业论文定稿,做好答辩相关准备工作。
2、2011年10月16日-17日,举行2008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答辩。
3、2011年10月18日-30日,收集2008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相关材料,完成数据上报、资料归档工作。
(二)汉文、文秘:2012年5月1日-2012年5月30日1、2012年5月1日-5月7日,2008级汉语言文学以及文秘专业本科学生必须完成毕业论文定稿,做好答辩相关准备工作。
2、2012年5月7日-8日,举行2008级汉语言文学以及文秘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答辩。
3、2012年5月8日-30日,收集2008级汉语言文学以及文秘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相关材料,完成数据上报、资料归档工作。
文学与传媒学院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七日
第五篇: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
NGO组织在孤儿救助服务中的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
草根民间组织的社会资本功能及建构策略初探——以北京工友之家为例 城市农民工就业困境分析
城市社区志愿者的服务现状和问题研究——以体育馆街友谊里社区为个案 初探“以冷对冷”的家庭暴力
初探家务劳动的代际传递
从社会排斥理论视角分析发廊性工作者
促进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社会工作方法
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
大学生恋爱暴力初探
大学生上网状况、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初探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处理——运用诠释学“理解”的视角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原因与对策
大学生性观念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社会工作的思考
当代农村青年已婚女性家庭观念浅析——以河北省内邱县调查为例 当前城市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建议
当前中国同性婚姻合法化问题浅探——以20名男同性恋者为访谈对象 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的思考-以大江路小区五户老人调查为例 对儿童虐待问题的干预和预防——以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
对农村新型养老模式的思考——以梁村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为例
发廊性工作者从业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浅探---以T市某区发廊性工作者为例 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个案研究
非政府组织在孤儿救助中的作用
关于对小组工作模式在中国应用的思考
关于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探讨——以“天津梦工场”为例
关于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作用的思考-以康翠社区为例 观察与探究自闭症儿童服务机构“梦工场”的家长服务
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干预-以小组工作方法援助受暴妇女为例
家庭治疗模式的本土化探析
建好家庭关系中的那座“桥”——浅析大学生亲子沟通问题
将专业社会工作纳入学校教育的思考-以纠正某学校青少年偏差行为为例 老年人需求分析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完善
将专业社会工作纳入学校教育的思考-以某中学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为例 离异单亲家庭对子女异性交往影响的研究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困境及社会工作介入
略论情感沟通在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论当前女大学生宿舍和谐人际关系之构建
论机构养老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以辽宁省抚顺市状况为例
论我国城市居家式社区养老——以大连市某社区为例
男性气质与身份困境—— 亲密关系中的同伴间暴力探析
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的缺失与健全
农民工子女失学现象原因及对策分析
如需以上论文,请联系QQ154998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