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生减负老师减压,十年之后,日本学生学习能力出现下降趋势
让学生减负老师减压,十年之后,日本学生学习能力出现下
降趋势
当中国家长们在为孩子的幼升小而忙碌奔波时,我们的近邻,日本的小学生们下个月也将进入春季开学季。日本的家长择校吗?
其实,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公平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其教育理念少有过于强烈的功利色彩,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接近儒家的原本思想———“有教无类”,强调教育的普及性,不因受教育者的身份地位差异而有别。
早在100年前,日本就开始重视教育的平等与普及、教育设施的均衡配置、教学要求的全国统一和教师资源的定期轮换与学生就近入学等,这些举措在日本义务教育中的小学教育阶段体现得最为明显。
但眼下的事实是,因为强调均衡教育,再加上21世纪初,日本又开始学习西方,在基础教育方面全面推行“宽松化”,继续让学生“减负”、老师“减压”,结果短短十年之后,“宽松化教育”加“均衡教育”带来的负面后果逐步显露,日本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
公立小学软硬件都力求均衡
公立小学是日本最常见的小学,占全国小学总量的99%。它实行义务教育,学生就近入学,而且法律规定不允许跨区上学,学生入学不需要接受选拔考试,年龄合适就可以入学。日本1955年制定的《关于义务教育诸学校国库负担设施费法》规定,小学生上学距离上限是四公里,初中生上限是六公里,农村亦然。
在日本各地,从家里出门无论往哪个方向走个十来分钟都会有所小学,日本孩子上学也无需起早贪黑。
为了预防各种可能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日本政府还实施了许多保障性政策——
公立学校的教师、校长都属于国家公务员,必须通过国家考试上岗,并由国家直接发放薪水,这就避免因各地经济水平不均衡导致教师薪资出现差异;
而在“同薪”的基础上,日本所有教师和校长在一定地域内实行轮换制,教师每六年就会被调换到新学校任教,校长每五年更是跨区域换岗,而且地域不限城市和农村,这就保证了在学生就近入学的范围内,所有公立学校的师资水平都是相近的,既然没有了固定的“名师”,也就没有了固定的“名校”。
正因教育资源相对均衡,无需选择远离家门的重点学校,从而避免了择校风潮,使就近入学成为可能。
在学校的硬件设施方面,日本各所公立小学也相差不多,甚至可以说全国范围比较平均。日本《教育基本法》明确规定,学校基础设施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建设和维护,国库负担一部分费用,而每个地方政府都会下大力气建设当地的中小学设施,因为如果中小学设施不“硬气”,很多有孩子的家庭就不会选择在当地居住,造成地方经济不景气。
因此,无论是在东京、大阪这样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北海道的偏远农村,公立学校的设施几乎都一样。哪怕一所学生不足百人的小学,也会有音乐室、比赛用游泳池、足球场、综合性体育馆等完备的硬件设施,教学楼也依照最高安全标准建设。每当发生地震、海啸等灾难时,灾区的中小学都会成为主要避难场所。而相对于学校,日本各级政府的办公楼就简陋太多了。
此外,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国家教育经费的调剂等问题上,日本政府也采取“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尽可能维持各公立学校间的资源均衡。
在义务教育制度下,公立学校全部实行学杂费减免制,家长需要负担的主要是学生制服费和每天中午的饭费(家长负担一部分,政府负担一部分,收入低的可申请免费)。所有日本小学中午都由学校提供午餐,每所学校都有专门的营养师、配餐师,学校每个月末还都会让孩子把下个月每天的午餐表带给家长。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公立小学每天确保每位学生有一瓶250毫升的牛奶。
班主任是“全能老师”
日本小学实行班主任担任制,也就是每个班有一位老师全面负责该班的所有工作,包括所有教学与生活管理,以及与班级有关的杂务等。可以说,日本小学老师是全能的,什么都会,除了文化课,体育、音乐、美术、手工、书法,样样要拿得出手,而这与日本老师的选拔制度有关。
在日本,由于老师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和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希望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相当多,因此录用考试竞争异常激烈,日本小学老师的录用制度更是严格。首先,在小学工作的人需要具备教员资格认证。
所谓教员资格是由本人的教育经历所决定的,一般是大专以上院校毕业。教员资格有效期十年,包括四种类型——可以教授全部课程的资格,只能教授部分课程的资格,负责学校内保健工作的资格,负责学校内伙食方面的营养师资格。仅有资格还不够,要成为教师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老师录用考试。考试内容相当繁杂,有笔试,比如基础文化知识、教育法相关知识,也有诸如游泳、钢琴等注重技巧的体育、音乐和手工制作等内容,还有面试等。
通过所有内容考试的老师可以担任小学班主任,教授所有科目。
也有一种只是通过部分科目的,比如体育、音乐等,很多小学的高年级,除了担任的班主任老师外,还配了专门的音乐老师或体育老师,以提高高年级的音体水平。而据日本的统计数据,在获得教师资格证的人中,最终只有不足10%的人能真正走上讲台。没有家长接送孩子
日本小学还有一个特色:在孩子们上下学之时,在校园门口看不到一个家长的影子,只会看到孩子们一队队地走入走出校园,而这些孩子们的头脑里也压根儿没有让家长接或送的念头。在日本,各个小学所在学区都会专门设有“学童拥护员”,他们的任务就是在每天上下学时间,站在校外车流量大、交通比较复杂的路口引导学生们安全通过。
除了“学童拥护员”外,还有个民间组织“PTA”(家长教师联合会)保护孩子们的交通安全。
这个组织是自发的,纯属尽义务,不领任何报酬,其成员由学生家长和专门老师组成,大家定期轮流担任安全员,在孩子上学放学的时间去交通要道护送孩子,加上日本社会的治安状况一贯良好,因此忙碌的学生家长们也从未考虑过接送孩子。
而日本的小学生在上下学时,都会按照上学时统计的情况与住在附近的同学们会合,特别是高年级的孩子见到低年级的孩子,也都会伸出手牵着然后一起走路上下学。
此外,日本小学生的书包上都挂有一个报警器,当遇到坏人或危险情况时,他们就会拉响警报,而路边的商铺或者行人就会立即提供帮助。坚持特色的国立与私立小学
除了绝大多数的公立小学,日本还有少量的国立小学和私立小学,成为日本小学教育的另一特色。
国立小学是日本比较特殊的一种公立教育机构,一般是大学,特别是教育类大学的附属学校。
与公立小学以课本内容为主的教育方法不同,国立小学因为是大学的附属机构,担负着教育研究的重任,是各种先进教育方法和内容的试验地、实习地,所以不同的国立小学教学内容也不同,有明显的学校特色和老师特征,一年下来从未使用过学校教材上课的老师据说不在少数。
一般而言,国立小学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和挑战很多比较难、深的知识,这一点普通公立小学无法望其项背。
国立小学的入学往往实行考试选拔制度,门槛很高,竞争非常激烈,甚至有的国立小学因为报考的人多,即使考试合格也需要在合格者中再进行抽签,抽到者才能最终获得入学资格。
比如位于东京的御茶大学附属小学,2011年的报考人数高达2961人,而最终却只录取了55人。
此外,日本国内还有大约206所文部省认定的私立小学,这些私立学校中有女子学校、文体类学校、语言类学校等,还有历史悠久的名门贵族学校。私立小学入学也要经过选拔考试,入学难度视学校不同,一般来说难度要小于国立小学。
私立小学学费也视学校、地域不同,据称,全日本最贵的私立小学位于福冈县,一年学费高达216万日元(约合12万元人民币)。
私立小学的入学没有居住地要求,上课时间各所学校也不同,但一般都比较重视教学,相对公立小学平均每年要多几十课时。除了学习时间外,不同私立小学因教育理念不同,学校教育的活动和侧重点也会不同,具有较鲜明的独自办学特色。
均衡教育就低不就高
目前在日本,大部分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接受的都是公立小学的教育,只有大概1%的孩子选择私立小学或国立小学。而进入初中阶段,选择私立的学生比例会多一些,达到7%。
“私立幼儿园→公立小学→私立/国立初中→私立/国立高中→名牌大学”,这是普通日本家长“望子成龙”比较常见的路径选择。
但是公立小学的学生要想通过私立和国立中学的入学考试,仅仅靠在学校的教育远远不够,因此,最常见的方式也和国内一样就是参加补习班。
补习班在日本叫做“塾”,一般由私立大学或其他社会机构开办,与普通的中小学没有关系,很多知名品牌的塾在日本各地都有连锁机构,在电视媒体或公交车上打出的广告也非常多。
日本补习班的学费普遍较高,孩子上补习班的费用成了很多家庭的主要经济负担。由于日本也是一个重视学历的社会,因此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日后能够上名牌大学从而找到一份好工作,许多日本家长省吃俭用、拼命打工攒钱,在小学阶段就开始让孩子上补习班,而这不能不说是对日本当前公立均衡教育体系的一种无奈选择。总体来说,日本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施行的均衡教育,在推进教育公平、普及义务教育方面是成功的,对日本经济的发展和腾飞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在实践中,日本的中小学特别是公立学校存在着较强的平均主义思想,既不让学生掉队,也不太鼓励拔尖。因为是义务教育,公立学校追求的不是几名好学生的拔尖成绩,而是全体同学的共同进步。所以,老师上课就低不就高,对学习好的学生来说,靠课堂根本“吃不饱”。
特别是在21世纪初,日本又开始学习西方,在基础教育方面全面推行“宽松化”,继续让学生“减负”、老师“减压”,结果短短十年之后,“宽松化教育”加“均衡教育”带来的负面后果逐步显露,日本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
为此,日本教育机构不得不又开始采取一些调整措施,加强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难度,可以说,当前的日本中小学教育仍处在新的调整阶段。人生分化始于高中
日本是非常重视学历的国家,一个人拥有的学历会直接影响到其职业的好坏和薪水的高低。
而要成为社会精英,其大学学历教育必须要在国立大学或极少数私立大学完成,原来属于“帝国大学”序列的东京、京都、大阪、东北等几所国立名校以及庆应、早稻田等顶级私立名牌大学尤受欢迎。
因此,日本的高中教育就成为了决定一个人未来能否进入精英行列的关键阶段,而日本的均衡式教育也在高中阶段迎来了分水岭。
日本的高中按照归属大致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三种。如果按实力和升学率分则分为“进学校”(升学率高的学校)和一般高中。
与日本最好的大学基本都是国立、公立大学正好相反,日本的“进学校”基本都是私立高中,只有极少数是国立或公立。而衡量“进学校”的标准,就是进入东京大学的升学率,由此在“进学校”里又有了一些顶级学校,如东京的筑波大学附属驹场高中、开成中学和神户的滩中学等,进入这些顶级高中,可以说已经算是一只脚迈入了名牌大学的校门。而正常情况下,只有特别优秀的一般公立高中的毕业生才能考上较好的公立大学,普通毕业生连普通国立大学都考不上,只能去念一些不入流的私立大学,这是因为国立、公立大学的考试内容和文部省规定的宽松的教学大纲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而公立高中则严格按照文部省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记者一位日本朋友的孩子去年考上了开成中学,家人欣喜若狂,但孩子付出的代价却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在日本称为“塾”的补习班里度过。据记者了解,除了“进学校”中的顶级学校,普通的“进学校”和中国的重点高中基本没什么不一样,信奉“只要学不死就要死着学”,甚至有的“进学校”在开家长会时,家长入座的顺序也是根据学生在校成绩来安排的。
而顶级中学(基本都是初高中一贯校)的学生表面上负担很轻,老师也不怎么管学生的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来操持,但这些学校也没有什么“文部省教学大纲”的概念,初中三年就已经学完了初高中六年的所有课程,多出来的时间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反复练习和体会。
顶级学校的学生虽然不在学校受到压力,但是学校的名誉反而使得他们更不敢松懈,会自愿参加各种补习班。和一般学校不一样的是,日本社会上有专门面向这些学生的补习班,还有不少补习班知道他们所就读的学校之后也会减少甚至免除他们的学费,因为这些顶级学校学生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对补习班的承认,颇有广告价值,这也算日本补习文化中的一个特色。
此外,日本也有类似于中国的职业高中,一般是毕业即可就业的实用性专业高中,如医疗福祉科、家政、服装、艺术、商业、工业、农业以及水产等等,这些高中的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如果毕业后不继续读大学的话,就可以直接就业。
可以说,即便是在一贯推崇均衡和公平教育的日本,从进入高中阶段,人生的分化就已经开始,也许只要存在学历教育,这一点就难以轻易改变。
本帐号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文汇教育(ID:wenhuieducation)》!
第二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澄江九中2009—2010学年课改思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减负”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即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站在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谈“减负”,“减负”必须和“增效”相结合,要让“减负”与“增效”真正落到实处,校长必须是“减负”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是“减负提质”的关键人。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增效”的关键在课堂,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教师。为此,我校在“减负增效”的过程中,注重深挖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07年9月,我校借助教师综合素质项目培训,“四观”理论的培训学习,对教师课堂教学角色的有效转变,推行三项课堂教学改革举措:
一、关注学生自主发展,促进“养成”教育,即学生思想行为,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
二、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展集体备课,体现课堂教学中的三侧重,即侧重规范、侧重过程、侧重反思。
三、关注课堂教学的突破方式,推行小组合作学习。
(一)、我校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
把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从而使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能引发出崭新的教学功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潜能,有效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独立性、超前性和异步性,2007年9月—2008年7月,我校把每周一,周三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日”,教科室对各学科任课教师做了三次专题培训,二次交流研讨,一次优质课评比,通过一学年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教师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全校教师的教学已转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向上来。为课堂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有效挖掘教师潜能。
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自2007年9月起,结合我校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我校在集体备课活动、教研活动方面做了近一步改革,完善。初步形成了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落实教学过程中六个统一为基础,以转变教师角色为途径,开展以“个人初备—集体共备—个人细备”的备课模式,以单元、章节为最小单位,由主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过程的六个统一,进行个人初备,主备教师将个人初备方案呈交备课组,由备课组长组织本组教师,紧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方向,展开集体讨论,根据备课组共同讨论形成集体意见。主备教师在进行修正、完善,通过个人细备后,形成集体讨论的优质学案。学科组教师以优质学案为指导,进行教学实践运用。由教研组根据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教学思路,由主备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示范,通过讲课、听课、评课、议课,提高和完善教师课堂教学技能。通过教学研究活动。有效提高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技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地注入新能源。
(三)、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自2009年3月以来,我校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在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正常运行,并产生有效效应的条件下,学校结合“减负增效”要求,开展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开展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课堂教学的突破方式。规范了我校课堂教学方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
我校的课堂教学突破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它的动力来自于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带着对课本,对教师的挑战来到课堂,使课堂充满求知欲和表现欲,这种求知欲特别是表现欲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所缺少的,求知的欢乐和自我实现的愿望是推进课堂教学发展的永恒内在动力。
由于改革正在启动和实践阶段。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教科室对此项工作作了具体安排,明确了课堂教学突破中必须具备:
1、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
2、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性;
3、学生探究知识的合作性;
4、教师教学的开放性;
5、学生获知的生成性。让学生发挥自主潜能,是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的基础,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是让学生发挥自主潜能的发展。培养学生想学、爱学、乐学的学生观,需要教师的课堂教学走向深层,走向心灵。
澄江九中教科室
第三篇: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未来教学改革趋势(让学生活跃起来
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未来教学改革趋势——让学生活跃起来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所起的作用还必须在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表现出来。新课程提出,课堂上关注的不应该仅是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所以教师既要关注自己的课堂表现,更要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我认为,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须从加强学生三“动”开始。
一、参与主动。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内化的过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学得知识和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能力的提高,都不是靠教师讲解得来的,而是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得到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和有效参与。
1、参与面广。能让全体学生参与的,就不让部分学生代替,能让多数学生参与的,就不让少数学生或个别学生包办。为了使每个学生有平等参与的机会。我们采用了多样化的参与形式,如既有单一的全班活动式,又有点兵点将或连锁操练式的个人活动,还有双人、小组、横队、纵队等的集体活动。如此反复,学生被充分卷入各种语言活动中,没有观众,没有陪客,参与意识强了,参与面广了。
2、参与量大。英语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确切地说,是练会的。小学英语内容不多,但没有大量的言语操练活动同样是学不好的。在教学中,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多层次的语言操练。第一层次,趣味性训练。如唱歌、诵读诗歌、做游戏等,这些训练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又能巩固、复习知识。第二层次,意义性训练。有了情景和语境,句子的表达就既注重了形式又注重了意义。如学生看着教室四周,说“ There is/are….”;看着精美的图片,用“What a nice flower!”等发出感叹。意义性训练的目的在于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但这样的训练缺乏信息交流。第三层次,交际性训练。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际,在于真实运用。我们引导学生进行真实问答,如学了颜色后,互相问“What colour do you like?”,另一方面,设置信息沟,避免明知故问,并利用信息差距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在交流中积极运用语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要全体参与,扩大参与面,又要全面参与,增加参与量,提高参与层次。
二、交往互动。
新课程提出,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皮亚杰(Piaget)认为,孩子所接受的社交互动的质量和数量将会极大影响他本身成长发展的速度。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主要指师生互动交往和生生互动交往。我们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宜更多开展生生互动交往。因为,其一,生生互动,给学生提供了广泛卷入的机会,人人参与,没有“被遗忘的角落”。其二,在交往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安全”的表达机会,降低了学习忧虑,调整了学习情绪。
其三,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对语言行为及时调整,相互修正,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在课堂上我们常用的交往互动形式主要有:
1、同桌交往。同桌交往简单易行,时间耽搁少,一般用于小的问题,小的知识点的讨论和突破。但两人互动,信息量少,形式单调,教师要避免一味采用两人活动。
2、小组交往。“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同样,多人智慧肯定要胜两人,在教学中宜更多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活动对于解决有难度的问题效果较好,如组成六人小组,策划一个
“Birthday party”。小组成员个个动手,人人参与,有的准备东西,有的设计台词,忙的不亦乐乎?小组活动还便于开展组内竞赛,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如学生学了数字后,就可以在同组内进行竞赛,一个学生手那一张数字卡片,让其余同学猜,谁先对,谁得分,并由他让别人。小组活动更便于开展同组合作,异组竞争,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3、自由交往。相对前面的两种交往方式,自由交往更费时一些,但有时效果不错。如教师布置每个学生要问三个人的电话号码,由于同桌或前后相对比较熟悉,再问电话号码已显得不够真实,所以允许学生走动自由提问,这时一些学生询问起听课老师来了。这种学生向老师的反问是更主动、更真实的交往。
三、思维启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直接反映,是构成智力的核心因素。
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也要用脑子想。虽然小学生学英语主要靠模仿和记忆,但学习过程中也须要有思维的介入,会思维,才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1、课堂教学英语化。虽然学生能听懂的英语不多,但教师要坚持尽量用英语,少用汉语。教师多用英语,可以给学生创造听英语的条件,开阔学生视野,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避免学生英汉对记,以致怎样减少汉语的介入呢?其
一、直观手段呈现。初中英语中很多词汇都能够通过实物、图片、简笔画等呈现词义,通过手势、眼神、动作等组织教学,有些老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汉语,他才放心,如一次,新授单词“ball”,老师指着手中拿着的球,说 “This is a ball.”又问“What’s the meaning for ball?”真是多此一举。其实,即使学生没有理解,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猜去想去领悟,从不懂到懂,从模糊到清楚,到最后完全理解。我曾听一位语言专家这么讲过:汉语往往讲究不能“一问三不知”、“不能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但英语学习可以“囫囵吞枣”,再慢慢消化理解。其
二、避免英汉对译。虽然这样的形式在课堂上已不多见,但没有绝迹。英汉对译方法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这样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造成死记硬背、机械操练。
2、课堂教学任务化。《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的特点是:
1、意义优先。
2、任务完成为主。
3、评估基于任务完成与否。我们在教学中尝试进行“任务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我们利用信息差策略或个人相关策略设计真实任务,信息差策略是指因为存在信息差距,学生渴求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而运用语言,如译林版第四册Lesson 17中,我设计了一个任务:把一种水果放到一个盒子里,让学生猜出来是什么水果和多少数量,并用“There is/are…”表达,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情绪异常高涨;个人相关策略是指教师设计的任务与学生的个人生活贴近,学生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
4、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当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时,教师才能做到把情感教育和英语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构建真正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整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