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蒙县于寺镇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工作简介

时间:2019-05-12 14:1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辽宁省阜蒙县于寺镇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工作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辽宁省阜蒙县于寺镇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工作简介》。

第一篇:辽宁省阜蒙县于寺镇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工作简介

古镇·诗乡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镇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情况简介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镇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全称于喇嘛寺镇,蒙古语地名为“黑勒甘太”,历史上属土默特右翼旗。北与内蒙古奈曼旗接壤,西与朝阳市隔河相望,为两省(区)三县(旗)交界处。于寺镇共有11个行政村、53个自然屯、76个居民组,汉族和蒙族、满、回等少数民族杂居,总人口1.7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0.4万。总面积223.4平方公里。于寺镇不但地理位置特殊,更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镇政府所在地的“佑安寺”,是康熙6年(1667年)兴建的藏传佛教寺院,是当时全国60家注册的蒙满佛教圣地,属一级国寺。其**是康熙皇帝亲自敕封的呼图达图,即一级**。佑安寺曾以其宏伟的庙宇建筑,精湛的佛学,丰富的佛事活动,奇特的尼式佛塔,巨大的铜铸大佛,神奇的故事传说,闻名于关东各地,引来八方佛教信徒,谱写过辉煌的历史。清皇太宗曾率兵驻扎这里练兵习武,当年康熙皇帝曾微服私访在寺内柏树下歇息。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所立的石碑仍保留在佑安寺内,记录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岁月。历史的延续给后人留下许多佳话,后人从中得到文化滋养,藉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雄伟壮丽的佛殿、精美绝伦的佛像、古朴隽永的石碑、巍然屹立的松柏„„都是历史上辉煌岁月的见证。三百多年的晨钟暮鼓,为于寺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人们在这里世代相传,繁衍生息,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全镇的文化活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蓬勃发展。

先后被阜蒙县评为“诗词创作基地”、“民间皮影戏基地”、“民间秧歌基地”;被阜新市诗词学会评为“模范诗社、“诗教先进单位”; 被辽宁省评为“先进乡镇文化中心”、“乡镇标准图书馆”“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诗词创作基地”;被中华诗词学会命名为“诗词之乡”;2008年、2011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诗词)之乡”。

于寺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工作,把繁荣民间文化艺术提到继承和发扬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上来认识。始终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双百”文艺方针,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把”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工作纳入党委的议事日程。专门设立由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在每次的党委会议上都要听取分管领导关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和发展的情况汇报,并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落实领导责任,要求镇属各村、各单位要把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工作纳入总体规划,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分析建设情况,落实具体措施,将此项工作作为年终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并为各项活动提供固定场所,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全面的保证。于寺镇民间文化艺术以诗词文化为代表,由于佑安诗社的发展与初见成效也带动了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先后组织了佑安书画社、以及最具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古老项目“皮影剧团”和“民间秧歌协会(跑黄河)”。它们以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形式,展示了民间文化艺术的独特优势和强大魅力,不仅活跃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且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革新,形成了于寺独有的特色文化,共同唱响佑安文化的主旋律,这些组织对促进本地特色文化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力的推动了于寺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弘扬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佑安寺诗社成立于2000年,现有146名社员,其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8人,阜新市诗词学会会员30人。自诗社成立以来,共创作诗词作品8000余篇,600余首作品在全国50多部诗词专集入选或获奖。2003年以来每年都有诗作在《中华诗词》上发表。《佑安风韵》为社刊,于2000年8月创刊,16开本彩色印刷,设10个专栏,到2011年上半年已出版19辑,每期发行800册,与省内外多家诗词社团组织交流,深受读者好评。2005年出版了全国统一发行的发表诗词800余首《佑安诗词集》一卷,诗社有6人先后出版了个人诗词集。佑安诗社经过十一年的诗词活动,呈现了诗词创作的初步繁荣,成为于寺镇众多文化品牌中最靓丽的一个,它扎根沃土,干茂花繁,诗香溢彩,硕果盈枝。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之后,镇党委政府及时提出了“全力支持、积极引导、加大投入、逐步提高”的发展方针,引导民间文化艺术和诗词文化建设一直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诗词文化开展的有声有色、红红火火,不断创新,独具特色。

加强辅导培训 交流改稿

不定期进行诗词知识讲座辅导,并且将讲稿整理后在《佑安风韵》“诗词知识”栏目上连载。给那些不能听辅导讲座的人以自学方便。确定诗词活动日,诗社约定每月4号、14号、24号为活动日,诗友们也称“赶诗集”。届时诗友们可以带自己写的诗稿来诗社互相切磋,能者为师,一帮一改稿,这种方式深受诗友欢迎,为互相学习、研究、求教提供方便,有力地普及诗词知识与提高写作水平。

组织诗词活动 推介诗词作品

写作诗词作品,不但是为了个人欣赏,要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为社会服务。每年都要举办1---2次诗词朗诵会或赛诗会。如“爱家乡、兴于寺”农民赛诗会,新农村建设赛诗会、„„让诗友把作品在会上朗诵,进行评比奖励。这些初登诗坛(甚至是初登讲台)的人看到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接受无比兴奋,也更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

如2010年8月,与阜新市电视台朗诵家协会联合举办了一次“诗歌阜新-----走进全国诗词之乡于寺镇”大型诗歌朗诵会,会上,诗社的编委、社员、广大诗词爱好者、学校师生与阜新市的朗诵艺术家们、市电视台记者、主持人纷纷登台,用最为动听的诗歌语言饱含深情的朗诵,表达了阜新儿女讴歌祖国沧桑巨变的激动心情,礼赞了阜新人民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激情与豪迈。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万勤、市文联主席王树清和县委书记李志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海峰,等领导应邀出席,观众近万人。

在《佑安风韵》上发表的作品,只是佑安诗人作品的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较好的作品被推介到外地。在县、市报纸、诗词刊物和北京以及其他省份的刊物上发表。这样,不仅鼓舞了作者的信心而更重要的是发挥了诗词写作的社会作用。

扩大规模,强化影响。佑安诗社与市县诗词学会、《蒙古贞日报》星期刊联合共同举办了“佑安杯”诗词大赛、“佑安杯”诗词有奖征文,历时3个月,有117人参赛,收到作品214首。其中有110首在报上刊登,有50人分别获得等级奖与优秀奖。有力地推动了于寺乃至全县诗词事业的发展,把创建“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工作推向了高潮。

健全组织 发展社员规范管理

按照诗社章程,2010年8月17日,召开了诗社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暨第三次社员代表大会,通过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诗社组织机构和《佑安风韵》编委成员,聘请了名誉社长和顾问。并邀请了市县诗词学会和市老年书画研究会领导出席参加。成立了佑安书画社,首批社员30人。并召开首次社员代表大会,制定和通过了书画社章程,选举产生了社长、副社长、秘书长。聘请了名誉社长和顾问。并编印《佑安诗社十年简史》一部,庆祝诗社成立十周年专刊一期,印发1000册。

诗社有2人为阜新市诗词学会理事,1人为阜蒙县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继续做好社员吸收工作,重点是农民社员和周边乡镇社员的吸收,各村诗词小组每年发展农民社员至少3---5 人。均能够达到独立创作的水平。对于有突出贡献的社员要进行表奖。

开展采风 参加诗词联谊活动。

佑安诗社的诗人有半数左右是农民,由于农事劳动、经济状况或外出打工等实际情况,集中外出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但是,镇党委政府还是从实际出发组织了一些采风、联谊等活动。如参加市、县诗词学会组织的十家子玛瑙采风,于寺新农村采风,海棠山采风等。与阜新市青松诗社、彰武县雅墨清音诗社、耕耘诗社、原阜新市山区建设队老知青佑安诗社访问组和岳鹏飞率领的辽宁男篮部分队员举行联谊活动,现场赋诗与文艺联欢,并向诗社赠书。还同阜新矿业集团阳光诗社、唐山红枫叶诗社、广东韶关诗社、山东文山诗社、江苏淮安博里镇诗词学会、上海宝山区顾村镇诗词学会等保持通讯往来,交流刊物和作品。

应邀参加中华诗词学会在黑龙江省望奎县和江苏省淮安市举办的“全国创建诗词之乡和诗教先进单位经验交流会”。并在大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得到了中华诗词学会领导、与会的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和同志们的好评。

因势利导,加强宣传。

镇政府和于寺学校分别投资0.2万元、2.2万元,诗书画合璧绘制100平方米和500平方米诗墙各一处,内容为教师和学生及我镇广大诗词爱好者的诗词作品。积极与新闻媒体沟通拍摄和录制有关全镇和诗社活动的专题片,先后在辽宁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新北方、黑土地和阜新市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新华社辽宁分社、省电台、市日报,晚报、蒙古贞日报多次报道我镇的诗词创作和活动情况。

大力推进诗教工作。

文化要传承,诗教要先行”。紧密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关于诗教的部署,镇党委、政府加强对校园诗教工作的领导。学校是诗教工作的重要阵地,中、小学校,都把诗教列入了教学内容,学校成立校园诗教领导小组,组织校园诗词创作。完善了诗词组织,中文课的语文教师带头学诗、写诗和教好诗词课程。一是把诗教工作渗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德育突出中华诗词的爱国主义;智育有机结合各科教学,特别是语文、历史、地理中的诗词教材进行诗教;体育的奥运人物歌颂和美育中的诗词歌赋,都是实施诗教的载体。二是开展“三个诗教课堂”。第一课堂是语文课,结合教学讲好诗词。第二课堂是课外兴趣小组,主要进行诗词知识讲座辅导。第三课堂,组织诗词写作研究会(分年级设组),负责诗词沙龙与墙报出刊。为了配合校园诗教,《校园诗词》改版为彩色印刷,更名为《诗雨》提高了刊物的总体质量。社刊《佑安风韵》还专辟“园丁心曲”、“新苗吐绿”两个栏目刊登师生作品。

几年来诗教发展迅猛。教师和学生的创作队伍,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有明显提高,形成了一批学生诗人群体。为我镇的诗词创作队伍培养了年轻人才。

于寺地区可谓人杰地灵。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十分珍惜前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把一些古老的风俗习惯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使后人得以看到先人们的某些生活影子,通过这些习俗,把后人的思绪带入久远的年代。

跑黄河是于寺镇的一项古***俗,已经流传了三百多年。正月,人们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气氛之中,从初二开始,扭秧歌,踩高跷等流行于民间的习俗相继展开。经过几天的筹备,农历十四至十六这三天,人们又开始“跑黄河”。据老人们讲,“跑黄河”这种习俗,自清乾隆年间由河北一带流传至本地,开始只是少数汉族人参加的一项活动,只要是农闲,便有很多人聚在一起就“跑”起来,没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后来由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逐渐形成了春节的一种习俗。其活动意义与以前也有所不同。

最早的“跑黄河”叫“破黄河阵”,广泛流传于中原广大地区。相传是为了纪念姜子牙攻打桀军时阵亡的将士。姜子牙在与桀军交战时,率兵进入了桀王布置好的军阵,军将只要进入这种阵势,就象陷入了迷昏阵,几次交战均遭失败,将士阵亡无数。后来姜子牙仔细研究了桀军的布局阵势,知道了这是桀王摆下的九曲黄河阵。姜子牙经反复演练,终于获得了破阵之法,一举打败桀军。因为姜子牙在演练时,将士们被演练的场面和气势所震动,战后仍常常演练这种战法,成为练兵的一项科目。后来传至民间,成为对姜子牙用兵智谋赞许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表示对阵亡将士的纪念之意。

每年于寺镇官营子村的“跑黄河”活动都会引来方圆几十里地的人们纷纷前来观看,不少外地人也加入到表演的行列中。镇政府和官营子村委会不但组织人员排练表演,而且还为活动投入资金。人们身着鲜艳服装,在五彩灯笼的映照下奔跑于摆好的阵势当中,阵中旗帜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在统一指挥下,表演的人或舞或跳或蹦,可任意摆出各种姿势。众人齐动,气势不凡,高潮迭起,不断引起围观人的阵阵喝彩。人们用这种方式欢庆一年的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新华社和省市县文化及新闻单位的有关人员纷纷前来参观,并在电视、报纸广泛宣传报导。

驴皮影在阜新地区,上了年纪的人即使没看过表演,最起码也听说过驴皮影。这种在很多地区早已失传的古老艺术,在于寺镇却被人们很好地保留下来。于寺地区的驴皮影是在清朝时开始出现的,约有近一百多年的历史。大约在清朝末期,流行于关内的皮影戏开始传入东北各地。由于关内皮影起源较早,艺术水平较高,尤其在音乐唱腔方面更完美一些。于寺地区的皮影艺人便开始向外地一些同行学习,使本地区的驴皮影完美,唱腔也丰富。在影人的刻制上,造型美观,色彩鲜艳,刀工细致,皮薄耐用。具有浓厚的东北地方音乐风格和说唱音乐的特点。在风格上,它与其他民间音乐如二人转、单鼓、民歌等颇为近似。

于寺镇沙力土村的皮影戏剧团,在阜新地区很有名气。这个剧团由10人组成,其中80岁以上的有三位,70岁以上的有二位。代表人物87岁的陈忠海、84岁的张科,自十几岁开始跟邻居学习皮影戏,吹唢呐、吹笛子、弹三弦、打板、敲边鼓、拉板胡、拿影人,这些行家活,全靠耳听口传。他们首开先河将两名女性吸入到了剧团之中,在东北可谓首例,使得皮影戏的表演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这个剧团常年活动在辽西的周边乡镇、村屯,每年演出几十场,观众近万人。为使这一古老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镇政府每年都予以资金支持。添加乐器、更新道具。剧团几位老艺人自2003年开始收徒传艺,培养皮影戏的后继之人。如今的皮影戏剧团在丰富本镇的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动和促进了周边地区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被邀请到市高中、大型商场和营口大石桥市进行表演。

阜蒙县县委书记、县长对于寺镇的民间文化艺术和诗词文化高度赞扬。原阜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志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万勤、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广利多次专程来于寺镇检查和指导工作,并把于寺镇的诗歌创作以及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总结为“佑安文化现象”。一致认为于寺镇的文化对加强地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无法代替的作用,是对阜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探索,为建设文明农村、和谐农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佑安文化现象”带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一:民间文化艺术和诗词文化的开展,适应了全镇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建设文明村镇,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从镇机关、学校到11个行政村都建立了民间文艺协会和诗词组织,参加民艺活动以及创作、学习、欣赏、诵读诗词的人数5000余人。实践证明,开展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和诗词吟诵创作对于启迪人们智慧,提高群众道德文化素质,净化社会风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是提高于寺镇这个欠发达小镇知名度的烫金名片。几年来,中国作协、中华诗词学会、辽宁省诗词学会的著名作家、诗人和省市县的文艺家多次到于寺镇慰问和参观指导工作。先后有新华社辽宁分社、辽宁电视台、电台及省市县报刊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对于寺镇作专题报道。无形中对外宣传了于寺镇,进一步提高了于寺镇的知名度,使这个原来不知名的小镇也有了名气。为今后经济发展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舆论基础。

三:于寺镇正在打造的文化产业和旅游品牌,首先要适应于寺镇的文化氛围和需求,把握民间文艺和现代文化发展脉搏,有效利用特有环境资源和人文风貌。其次通过有地域特色的、利于操作的、有文化轰动效应的、展现现代化一流民间文化艺术和诗词文化品位,加强对外交流,利用名牌文化精品窗口的作用,来推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通过文化力推动经济力,用无形资产增值有形资产,把文化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为经济建设提供不竭动力。通过民间文化艺术和诗词创作活动的开展、文明村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于寺拥有一流的招商引资软环境,招商引资额近2亿元。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工业和项目建设势头强劲,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于寺镇党委、政府工作思路非常清楚:“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挂牌是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繁重的工作还在后头。党委政府进一步讨论与安排“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巩固与长期的发展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巩固基础,争创特色,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为今后工作目标。

第一,不断创新,打造精品。一要加强引导,树立创新意识,要广纳姊妹艺术的精华,在实践中不断适应广大群众的不同审美需求。二要实施人才工程,一方面把艺术学校和社会上的艺术人才引进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于寺学校、诗社和各村诗词小组的作用,努力培养新生力量。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组织比赛,由老艺人带徒弟促成才,确保传统文化艺术不失传。三要进一步对民间艺术的挖掘保护。继续深入民间去寻找、挖掘那些体现民族文化的艺术精品,进而继承和发扬优秀民间文化传统,进行研究分析,并广为宣传,让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继续打造特色文艺,逐步强化自己的艺术特色,同时,选择优势大和特色强的项目,如佑安宗教文化、皮影戏、民间秧歌(跑黄河)等适当投入,精心筹划,作成精品。

第二,加强舆论宣传,加大投入力度,树立于寺新形象。于寺要做文化产业,还必须从打造佑安品牌入手,创办自己的网站,全面树立新形象。一是在逐步恢复佑安寺宗教群的基础上,适当开展宗教文化活动,开发宗教文化一条街。并逐步提升规模档次,推向全国。二是以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诗词之乡”的烫金名片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继续深入开发佑安寺旅游项目。针对基层财政普遍较为紧张的现状,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发展通过上级拔一点、财政补一点、民间集一点的办法来发展与保护民间艺术。

第三,强化管理,树立典型,扩大活动范围。一是要注重有组织的专管和引导,组织精干力量,负责对全镇民间文化艺术工作统一整合,规范管理和具体指导。组织协会负责人办班学习,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二是由主管部门和各协会牵头,每年组织对群众文艺工作,开展评先表彰活动,树立典型。最大限度地推进乡村群众喜爱的民间文化娱乐和文艺创作活动,努力为民间文艺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群众基础。三是加强域外的合作和交流。通过中华诗词、皮影戏、民间秧歌(跑黄河)、佑安寺宗教文化等文化艺术项目的辐射作用,扩大与周边乃至全国各个协会、团体的交流和合作,使“佑安文化”真正走向全国。于寺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这是一片神奇美好的山水,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哺育了独具特色的“佑安文化“,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党和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实施,随着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带来的新理念,随着我镇的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以文化力推动经济力,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富民强镇,全面创造“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新辉煌,和谐文明的于寺镇明天会更加美好。

第二篇:表白寺镇敬老院工作简介

表白寺镇敬老院工作情况简介

表白寺镇辖9个农村社区,农业人口2.5万人,其中,五保老人47人。自去年以来,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从抓投入、抓规范、抓服务、抓环境入手,扎实开展敬老院升级改造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镇敬老院总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各类房屋设施60间,床位达到60张,正式员工5名,已集中供养39人,全镇集中供养率达到83%。

一、加大投入,配齐硬件设施。以创建全省一级敬老院为目标,列支专项资金,配齐了活动室、医务室、洗浴室、储藏室等房屋设施,为院民配齐了风扇、桌椅、床头柜、床铺等必备生活用品,伙房、餐厅房内配齐了公共餐具、消毒柜、灶具等设施,新建了一座沼气池,院内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在院民宿舍内安装了有线电视,设置了专门的娱乐室,购置了麻将桌、象棋等娱乐设施,达到了县政府关于敬老院基础设施“五个统一”、“八个一”的要求,为院民生活提供了便利。

二、规范机制,提高工作水平。抽调一名素质较高的机关干部担任院长,在社会上选聘了5名富有爱心的工作人员,定期对敬老院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服务本领。同时,建立健全了院长责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院务公开制、食堂管理制、财务、卫生、医疗、文化娱乐等一系列制度,定期组织院民学习讨论,促使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使工作进入规范化轨道。

三、强化服务,营造舒适环境。敬老院根据老人特点,听取老人意见制定食谱,做到荤素搭配,营养丰富,安全卫生;在每个房间设两张床位和必备的生活用品,床上用品专人定期换洗;在每间院民宿舍内安装了呼叫器,使院民与工作人员随时沟通,确保工作人员随叫随到;对每位老人过生日,为他们准备好鸡蛋和长寿面;每逢中国传统佳节,都为老人准备传统小吃等等。同时,定期为老人免费查体,建立了健康档案,确保老人及时就医,保证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四、创新思路,抓好院办经济。按照“美化环境、以副养院”的思路,将院内空地开发为菜地,种植了韭菜、豆角、黄瓜等蔬菜,在各房屋前面栽植了柿子、苹果、梨、石榴等果树,同时,建立了集休闲、娱乐、绿化、美化于一体的绿色蔬菜景观长廊,主要种植各类藤类蔬菜作物,既美化了院内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表白寺镇人民政府

2010年6月28日

第三篇:阜蒙县蒙古贞中学申报辽宁省中学图书室工作示范校自检报告

申报辽宁省中学图书室工作示范校

自检报告

阜蒙县蒙古贞初级中学

2012.11.28

申报辽宁省中学图书室工作示范校

自检报告

辽宁省教育厅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图书室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门,是学校信息中心,知识传播的媒体中心,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服务于教育、教学及科研。根据《中小学图书馆工作规程》实施细则,按照辽宁省中小学图书室检查的内容及指标要求,我校图书室工作人员积极、有序、认真地开展了自查工作,现将我校图书室自查的基本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学校概况

阜蒙县蒙古中学建于2010年,现有教职工169人,在校学生1810人。七、八、九三个年级。

学校成立之初,由于蒙古族小学教学楼未能按计划完成,至今还有不同年级的十几个小学班未能撤走。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校园得到扩建,8048平方米教学楼和4900平方米宿舍楼已拔地而起。今年九月份,新的教学楼和宿舍楼正式启用,一所占地2.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2.2万多平方米的崭新的校园矗立在人们的面前。学校图书馆现藏书6万多册,现建有校园网、班班通系统、教师电子备课室、学生电子阅览室、理化生实验及各功能教室基本完备,基本满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需求。明年将修建塑胶运动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等运动场所,校图书室设施也将不断完善,为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二、图书室基本情况

目前,我校图书室面积共有260平方米,学生阅览室1个,约66平方米;藏书室2个,约130平方米,教师阅览室1个,约64平方米,图书室环境安静,有防火、防潮、防盗通风、防蛀措施及设备,照明设施齐全,采光良好。(一)藏书建设

我校图书室优先采集、收藏由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评审推荐的图书,按藏书价格比例达到70%。学生用书适合学生特点,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教师用书能满足教师教学、教研、教改及进修等多种需求。

图书室共有图书63000册,人均40册。工具书、教学参考180种,报刊杂志类80种,有教学光盘、录音带、录像带等视听资料,有电子图书等机读文献。教师和学生书刊比例达到1:4,工具书、教学用书和读物比例达到1:4。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和教师、学生人数及各种读书活动的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定了各类图书的复本量,政治类1-5本,工具类1-5本,教学用书2-5本,名人集1-3套,读物类2-10本。

(二)图书室建设

图书室配套设施齐全。有书架84个,电脑、灭火器等设施到位。学生阅览室有阅览桌椅130套,座位和学生比1:12。教师阅览室的座位和教师比例达到40%,藏书室每平方米藏书量半开架有450册,闭架有600册。

(三)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

学校“以育人为本,为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为每个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图书室工作,将图书室工作列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建校的同时也新建了图书室、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平时,图书室的重要工作均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在管理体制上,做到制度健全,专人负责,专业管理。

图书室各项管理制度健全,人员职责及分工明确。在人员编制及业务素质方面:现有管理人员4名,均有专科以上学历,熟悉图书馆业务。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受过市级图书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持证上岗。

(四)书刊资料的管理

1、学习规程,增强意识。

认真学习《中小学图书馆规程》,增强服务意识,使工作达到规范、制度化,全心全意为全校师生服务。学校图书管理员及时为教师编写好种图书和资料索引,一有新书及时提供新信息,以便教师查找、查阅,全面提高学校图书室资料的流通率,利率,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作用。

2、书刊登录有分类。

图书室建立书刊总括登录和个别登录两种账目。有保存价值的主要期刊按装订成册,并进行财产登录。图书分类按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使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期刊分类表》。图书著录以国家标准《普通图书著录规则》为依据,期刊著录以国家标准《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为依据。目前,我校图书室已实行微机管理,图书资料都录入图书软件。

3、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管理。

学校制订了《阜蒙县蒙古中学图书室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教师阅览室管理制度》《学生阅览室管理制度》《图书遗失和损坏赔偿制度》并将这一系列制度、规则上墙,随时提醒工作人员及借阅师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图书登记、期刊合订登记、图书注销登记等齐全规范,使图书室工作有章可依、有据可查、井然有序。

4、完善排架,更新导引标识。

图书室每周都按照学期工作计划正常开展借书、阅览活动。为了让师生利用图书资源更加得心应手,对新进的图书,采用

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编目与整理,遵循图书分类排架规则,对所有图书进行全面倒架、整架,实现严密规范排架。为每本书进行编号登记,按照借书制度做好图书和资料的出借工作。

5、管理科学,经费落实。

学校在有限的教学经费中每年都能挤出一些经费添置图书及馆内设备、图书馆办公用品,设备添置费和学校订阅的各类报刊、教本、教参等均没有占用图书馆经费。我校图书品种多,复本少,馆藏书多,我们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分层购入符合学生需要的图书,学校能合理使用购书经费,有馆藏分析和采购计划,图书经费能保证我校书(刊)年递增率,为了做好图书经费的管理,学校建有以工会小组为主的监督小组,加强对图书经费使用的监督检查。

三、服务师生,发挥图书育人功能

1、完善并落实图书借阅制度。

图书室和资料室制定了师生借书、阅览等制度,对全校师生实行全开架服务,全天候开放,即随到随借书,随阅览。还在书架上标明指示牌,按《中图法》排架顺序引导读者查阅图书,效果很好。在资料服务上面:重视教改信息的收集,做好各类资料的保管,并采用剪报形式为教育和科研提供最新信息,真正体现了“为学生服务”、“为教育教学第一线服务”的原则。

此外,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采取以个人外借为主,并辅以班级集体借书提供方式相结合。以班级为单位的借阅制度,由班级图书管理员统一去图书室办理借阅手续。每周的星期一、二、三分别为七、八、九年级借阅时间,每周的星期三、四、五分别为七、八、九年级返还时间。班内统一借阅的图书,发到每个学生手中,看完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互换阅读。以此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从而大提高了图书室的利用率。

2、建设书香校园

图书室本着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的宗旨,实行全周开放,每天开馆6小时以上,对学生有效开放时间每天不少于2小时。每年寒暑假均安排一定的开放时间。学校图书室采用全开架的文献提供方式,以个人外借为主和班级集体借书提供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保证了学生每学期书刊借阅生均10册以上。图书室还培养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学生管理员队伍,有培训计划,有管理、考勤制度,能做好学生到馆人数记录,学生阅览室和教师阅览室均由专人管理,实行登记阅览制度,阅览室月读者到馆率达100%。

每学年由管理人员对新生进行图书馆知识教育,并聘任语文教师担任阅读辅导教师开展阅读指导,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阅读教育,指导阅读方法,做到有计划,有教案。利用各种形式宣传、推荐优秀读物。学校图书室每学期编制新书目录和好书简介,推荐书目等,通过校务公开栏、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向学生们推荐优秀书目,为引导学生读书教育活动起到宣传、引导作用。图书馆注重广泛搜集整理、编辑、加工教育教研资料信息,注意收藏本校教师论文、专著、报告和课件、各科教育辅助软件、音像资料,储存课改最新信息,编撰二次文献资料,用以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图书室能指导读者查找所需资料、提供检索途径,为读者解答咨询,并有咨询记录,能与外校进行文献信息交流(试卷、本校资料等交流)。图书馆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库资源,通过电文阅览室,开展网上阅读;利用电脑课,开设电子阅览指导课,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电子阅读系统。图书馆配合教务处、政教处等部门,每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活动的开展,也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读书习惯。图书馆的教师阅览室坚持向教师们开放,为老师们论文写作、教科研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资料。

四、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二年多来,我校着力于图书室工作,在馆室建设、人员培训、科学管理、健全制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图书馆工作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育人的功能,为引导师生们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师生们的综合素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为构建和谐校园、书香校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11年有多名学生和老师在全国青少年读书活动中获奖,在这2012年蒙古贞日报举办的“书香蒙古贞”活动中,我校的代俊杰、吴红艳老师的作品,分获一、三等,白桦等多名学生获得优胜奖。上个月全国“金叶图书室”工程赠书仪式在我校举行,著名作家玛拉沁夫出席仪式并赠书。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图书馆工作还存在着有待继续完善的地方,我们决心脚踏实地,立足校情,立足于高标准、高要求,继续完善馆室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在管理上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以创建省级示范图书馆活动为契机,使我校图书室工作迈上新台阶。

现在按《辽宁省中学示范图书馆(室)评估标准》的各项要求自查自评,各项因素自评总分为97分。

蒙古贞中学 2012.11.28

第四篇:3.安福寺镇卫生创建工作五年规划

安福寺镇卫生创建工作五年规划

(2006-2011)

卫生创建工作,对于新时期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村基本现代化,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全面规划,整体推进。为此,根据上级政府、爱卫会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和现状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展卫生创建工作以来,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指引

下,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努力把卫生创建的重点放到农村基层,使这项以除四害、改水改厕为重点,加强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促进文明村镇建设的活动得到全面发展,在加快农村卫生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提高群众防病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我镇被命名为宜昌市卫生镇,2010年通过卫生镇考核。胡家嘴村、火山口村先后获宜昌市卫生村称号。我镇还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五好乡镇党委”、“文明乡镇”。现在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创建卫生城市和卫生镇(村),我们在我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制订创建目标,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进一步加大卫生村创建工作力度和巩固卫生镇创建成果,为建设舒适宜居的人居环境和整洁优美的投资环境,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农村卫生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各级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相配套,加大农村综合环境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卫生村创建的组织实施工作,切实改善、优化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强化农村居民的卫生意识和健康行为,提高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积极创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居民健康的利谐宜人新农村,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农村卫生创建工作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原则。充分体现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目的,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与文明创建、平安创建、生态创建、城市化建设相协调的原则。卫生创建与文明创建、平安创建等都是农村建设和管理的有效载体,从内容到形式既相互关联,又相互促进。只有统筹协调,才能提高创建效益和整体水平。

长期规划、科学实施的原则。农村卫生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柞,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必须结合基层实际,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指导创建,并有步骤、有计划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科学分步实施。

加快创建、稳步提高的原则。卫生创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个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步、完善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利持续推进的特点,必须通过正确引导,组织动员,全民参与,全力创建,并着力固和逐级提高,以实现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目的。

三、目标任务

2006--2011年,在胡家嘴村(或桑树河村)完成宜昌市卫生村创建工作。

四、主要措施

1、努力提高各级对创建卫生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卫生村创建工作是以改变农村环境卫生面貌为基础,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健康为目的的一项实事工程,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要进—步提高对卫生镇村创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宣传卫生创建的意义和目的,切实抓好卫生创建的推进工作,协调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并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

2、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加强对卫生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创建工作摆上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列入对各单位工作考核内容。落实到有关镇、村。

3、将卫生创建工作纳入镇、村建设发展规划。着手制订镇、村建设规划时,要与卫生创建内容和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每年确定一些建设项目和创建目标任务,分步实施,重点做好道路硬化、完善配套没施和绿化、美化、亮化等工作。

4.加大对创建工作的投入力度。要把创建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逐年提高,以加快

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实行长效管理等为主,切实改变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对新创的卫生村将由政府给予适当经费补助和奖励。

5、努力提高创建质量。爱卫会要加强对卫生村创建工作的指导,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将改变农村居民不良卫生习惯与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相结合,抓重点、克难点,开展示范村创建活动,保质保量,打造精品。

6.强化长效管理。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卫生创建工作长效管理目标责任制,做到管理人员、经费投入、制度措施“三落实”,在巩固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卫生镇村长效管理水平,让农村居民充分享受创建成果。

本计划由安福寺镇爱卫会组织实施,每向镇委、镇政府报告进展情况。

第五篇:团山寺镇2011年计划生育工作亮点简介

常抓不懈基础牢 服务水平节节高——团山寺镇长林咀村计划生育工作简介长林咀村现辖8个村民小组,303户,1298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85人,团山寺镇2011年计划生育工作亮点简介。近年来,该村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特色服务,计划生育基础工作不断夯实,计划生育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全村共出生2人,其中一孩2人,上环1人,一季度“三查”应查103人,已查101人。一是工作专班队伍硬。该村由村支部书记直接分管计划生育工作,还积极组织计生专干定期到外地参加培训学习。目前,该村计生专干从事计划生育工作已达十年,具备丰富的计划生育工作经验和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连续15年无计划外生育,且年年获得镇计划生育先进单位。二是基层基础工作好。该村从1995年至今近16年所有的基层资料均已装订成册,做到了整洁、规范、保存完好。育龄妇女出生、节育、补救做到了每月按时上报,各种数据变更及时准确,可谓是团山计生工作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该村充分发挥组级信息员的作用,准确有效地掌握全村计划生育工作情况。三是宣传教育氛围浓。该村通过村级广播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户外宣传栏、宣传标语等形式,经常性向村民宣传计划生育有关政策和婚育新风观念等。仅2010年该村共召开广播宣传会20余次,张贴宣传标语200多张,编印宣传手册800多份,使计划生育国策教育和婚育新风观念深入人心,工作计划《团山寺镇2011年计划生育工作亮点简介》。领导重视专班稳流动管理效果佳——团山寺镇木榨湖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简介团山寺镇木榨湖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现有总人口1832人,已婚育龄妇女411人,流出重点已婚妇女86人,2011出生11人,其中一孩8人,二孩3人,出生政策符合率100%,剖腹产结扎3人,结扎率100%。该村的主要特色是流动人口管理,领导重视专班稳,流动人口管理效果佳:

一、领导重视,专班稳定。村党支部书记非常重视计划生育工作,每次计生活动都做到了亲自出马亲自抓,带着专班抓到位;在落实计生专干时,把积极性高、责任心强、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精的党支部副书记、妇女主任吴让华主抓计划生育工作,她一抓就抓计生工作15年,而且计生工作始终走在全镇前列。

二、奖惩分明,严格结账。针对流动人口管理难,会影响“三查”率,也最终可能导致政策外生育。2008年因流动人口管理的问题,政策生育外出生一例二孩,当年就罢免了支部书记李新建同志。这例违法生育也是该村这么多年来唯一的一例政策外生育。村里采取“短包短结”责任制,由包组村干部和组级信息员负责督促本组流出重点育龄妇女的“三查”。每收回一张有效函查单奖励50元,反之缺一张罚50元,该村“三查”率每次基本达到98%以上。

三、强化责任,底数清晰。为切实解决流动人口管理混乱的现象,村委一般人相当重视,充分发挥组级信息员的平台和作用,制定了严格的惩罚措施,2月份对全村流出的育龄妇女的详细地址、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截至目前,流出的重点育龄妇女的地址、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的准确率达到99%以上。流出的人数准确率达99%以上,办证率达100%,且全部签订了《流出育龄妇女合同书》。“三管”齐下狠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团山寺镇卫生院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简介近年来,团山寺镇卫生院,始终坚持“三管”齐下,狠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为部门配合计划生育工作树立了典范,确保了全镇计划生育工作有效开展。

一、强化妇产科管理一是院长负责制。坚持分管院长对妇产科负责制,科室出了问题分管领导负全责。二是加强人流、引产审批制度。凡孕14周以上计外孕妇妊娠手术必须持有计生办出具的同意的终止妊娠手术同意书。属政策内的必须出具市人口计生局《终止妊娠手术同意书》,由分管院长签字后方可实术。三是加强分娩定期报告制度。妇产科医生接受分娩的对象时,要严格核查生育服务证,并做好详细登记,经核查无证的要及时通知镇计生办。

二、坚持B超室管理一是建立制度。B超室内有管理和登记制度,并设有醒目的“非医学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警示牌,B超室设有专用的孕妇B超登记本。二是落实专人。B超医生必须挂牌上岗,孕妇做B超时必须持有妇产科医生出具的检查单,B超登记本上必须有2名B超医生签字,登记准确的孕妇身份证号码和详细地址,同时要求孕妇B超时有两名B超医生在场进行检查。三是强化责任。严禁非医学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用B超进行孕检时必须有两名B超医生在场进行监督,不得识别和鉴定胎儿性别。

三、加强终止妊娠药物管理药房建立终止妊娠药品的进、销、存账目,药品使用数据要与药房数据一致,账物要相符。销售终止妊娠药品实行转账专处方管理,做到药房的个案登记、处方和妇产科相符。

下载辽宁省阜蒙县于寺镇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工作简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辽宁省阜蒙县于寺镇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工作简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柔远镇人大主席团创建代表活动室工作简介[范文模版]

    柔远镇人大代表阵地建设工作简介今年,镇人大主席团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要求,狠抓代表活动阵地建设,积极为代表活动搭建平台,确保代表活动有阵地、组织讨论有场所、代表学习有......

    兴化市戴窑镇创建充分转移乡镇工作简介

    兴化市戴窑镇创建充分转移乡镇工作简介 兴化市戴窑镇地处兴化、东台、大丰三市交界,有兴化东大门之称,是省重点中心镇之一,全镇面积96.9平方公里,人口6.9万人,其中农业总人口5581......

    马峡镇深沟村党建综合示范村创建工作简介

    马峡镇深沟村党建综合示范村创建工作简介深沟村位于马峡镇西南部,全村辖4社105户451人,现有党员26名,其中女党员4名。今年以来,深沟村党支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争创“五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