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干听、评、说、上竞赛活动 初中语文学科小结之四上课 一、亮点 1

时间:2019-05-12 14:3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干听、评、说、上竞赛活动 初中语文学科小结之四上课 一、亮点 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干听、评、说、上竞赛活动 初中语文学科小结之四上课 一、亮点 1》。

第一篇:教干听、评、说、上竞赛活动 初中语文学科小结之四上课 一、亮点 1

教干“听、评、说、上”竞赛活动 初中语文学科小结之四——上课

一、亮点

1.教者精彩纷呈。

本次赛课是一次全县初中语文高级别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选手教学理念新,教学内容实,教学形式多,教学方法活,课堂教学亮点不断,美点频出。每位选手都在尽力地展示着自己的风采,尽力地表现出自己的教学个性,真可谓风格各异:有的激情洋溢,活力充沛;有的沉着稳健,扎实推进;有的机智幽默,寓庄于谐;有的严谨求实,丝丝入扣。课堂教学学生活动充分:有的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学生知识有积累,能力有锻炼,情感有体验,;有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全体,学习热情高,需求强,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2.凸显语文特性。所谓的“语文特性”,简言之即语文学科的特点。是此学科区别于彼学科的基本特征。语文学科的特性,课标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至于在教学中如何“统一”,如何就为“统一”,课标没作细说。课改几年来,此话题一直是个热门。大部分人认为:“两性”统一,体现在“两性”相融。怎么个“融”法?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严华银将其比喻为皮毛关系:工具是“皮”,人文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甚至认为:语文教学,何必谈“性”,只要“使学生获得与其学历相当的语文素养”即可。并且具体解释了“语文素养”的内涵:语文知识、读写听说的能力、对母语的情感与态度、文学审美趣味和能力、文化视野。“至于其人的思想品德修养如何,是不必考虑的,因为品德修养高的人也可能语文素养很差,反之亦然”。这点,苏州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一次市级教师培训班上也发表同样的观点,并举周作人为例——你能说周某人的“语文素养”不高?事实上,“人文”本就是汉语言的胎里带的特点,人们在学习汉语言的时候,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接受着“人文”熏陶,甚至可以说,想不都不行。就拿“汉字”来说吧:推敲起来,真的是一字一世界,一字一故事,一字一文化。你说你在识字、写字、用字时,能不受到耳濡目染吗?字且如此,何况篇章!回顾我们的19节课,令人欣慰的是都能正确处理好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都能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做到融人文性于工具性,立足于教会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叶圣陶语),使课堂教学充分体现“语文特性”。这也说明我们开始从当初的模仿、摸索中真正步入理性行为。

3.紧扣文本内容。

19节课都能紧紧扣住文本进行教学。带领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品析美点;诵读课文,深度体验;联读类文,比较深化。特别是不仅带领学生了解文本“写了什么”,更能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是怎么写的”,并注意引领学生感悟文本“为什么这样写”,有些还指导学生尝试探究文本“还可以怎样写”。也就是让学生由走近文本到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这种让学生不仅读通文本,读懂文本,更让学生读出问题,读出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才是一种真正的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返璞归真。事实上,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对待文本,这也是课改以来经常被提起的话题。课改伊始,大批“教教材”,力倡“用教材教”。本人认为,凡事都应该辩证地去看,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要我说“教教材”并没有错,就要看你怎么教。首先,你不能象教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材那样去教,也就是要掌握学科特点;其次,你要领会此“教”非彼“教”,也就是要领会今天的“教”所具备的新课标赋予的新的内涵;再次,你必须既“教教材”,而又不仅仅教教材,也就是要记住“教材仅仅是个例子”,但这个例子又必须先教好,然后才能成其为例子,“例子”者,示范也!“例子”没教好,如何“示范”?“用教材教”,其正确与必要毋庸置疑。可我们要注意“用教材教”之“用”!“用”什么?“用”的还是“教材”。“用”不是引子,更不是抛开。怎么“用”?“用”,必须认认真真地“用”,扎扎实实地“用”。唯有如此之后,才能真正地实现“用教材教”。如果套用一下:“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关系,也是“皮”与“毛”的关系:“教教材”是“皮”,“用教材教”则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4.关注课中活动。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种“实践”,表现在课堂阅读教学上,就是“课中活动”。湖北荆州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第五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观摩赛观感》中指出:“要从‘课中活动’的角度设计阅读教学——即:要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余老师在本文例举了近四十种课中活动。对照一下,觉得在我们这19节课中,应该说“课中活动”还是比较丰富的。至少有如下这些活动:快速阅读活动,精细阅读活动,略读浏览活动,概括提炼活动,诗文背读活动,句段品析活动,美点寻踪活动,语言积累活动,内容复述活动,忆读联系活动,表情朗读活动,自读笔记活动,质疑求解活动,交流感受活动,迁移扩展活动,资料助读活动,智力游戏活动,听读赏析活动,联想想像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体现了教者教学理念的更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品位,使得这次活动更具档次。

二、瑕疵 1.教材教法

教材处理:思路设计、目标设定、内容取舍等,囿于成见,固于教参,有些选手教学设计参考别人的东西太多,自己思考的东西太少,缺乏个性,导致同一课题的教学设计出现基本雷同的“撞车”现象。教法选择:20节课中,从学生独立学习、从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从学生探究性学习、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案的课太少,基本上没有学法体验课,没有朗读训练课,没有语言实践课,更没有探究性学习课。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课都还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教师基本上主宰着课堂,答问课的痕迹比较严重,语言教学与技能培养的气氛比较淡薄。

2.教者行为

(1)问题(提问)数量偏多,最多的达13个,一般的也10个左右,碎问碎答现象比较严重。且问题质量不高,问题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与层次,甚至有的所提问题本身就是病句。再者就是提问时比较随意,随口改变,同一个问题,刚问过,再重复前后就不一致,教者课堂话语量较大,有的甚至显得有些唠叨,影响学生思维连续。

(2)评价不当。让学生根据文境进行想象描写,可绝大部分学生只是对事件的一种陈述,并不是描述,更不是描写。而老师却说:“很不错”。一生读书,另一生评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老师脱口而出“我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完事了——身临何境?何处使人临境?能否再读一下,让学生再一次“临境”?因为学生读书能让听者“临境”之机会难得,放过岂不可惜!一生读课文,老师评其“有感情,很投入”。有什么感情?此处用这种感情读恰当吗?如此等等,都没有点评。要求“用一两句话概述故事情节”,而生则在复述,也未作点拨。同时,在进行评价时缺乏方法的提炼、归纳、点拨与生成。这使得我们的课的效果大打了折扣。江苏省著名教授级高级教师蒋念祖指出:“在教学中最高境界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掌握合适的方法。想达到这种境界,靠的是老师的‘教学有方’。现在一些教学设计一味开放,让学生自由漫谈,看似热闹,学生学不到实在的知识、方法,语文素养的提高势必落空。”真中肯綮!

3.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不实。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体现课改新理念,诸多课堂都在尝试、探索运用。而“合作”这种方式在课堂上更多的是以“小组讨论”这种形式出现。尽管有些专家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小组讨论”不能算是“合作”学习方式,但事实上大家基本都这么用了。而我们有些课堂教学在使用小组讨论的时候难免出现一些误差——主要是存有一定的随意性。一是时间随意。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书刚读完甚至还没读完,就要求学生开始讨论。殊不知,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如何讨论?二是形式随意。问题抛出后,就“大家可以讨论”一句话,不作任何分工安排,不提任何要求,只是同位置嘀咕几声就开始找学生发言。严华银主任在《关于语文学习方式的现实思考》中指出:“任何一次的小组学习,都必须以每一学生对任务的独立承担、对时间的独立学习为前提”。三是内容随意。讨论内容缺乏推敲,如:“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有什么感受?”像这样的问题,纯粹是个性化的体验,无共性,不适合讨论。四是过程随意。小组讨论过程不充分,讨论的时间长短与问题的深浅不吻合,缺乏实效,有走过场之嫌。

(2)思考时间太短。想象描写,最多的也就用了6分钟,少的只有4分钟;让学生读书思考问题后讨论,学生刚读一句即讨论。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刚出声老师又开始发问。要求圈点勾画,生刚开始读,师就点名让生说画了什么词,为什么画,而为什么画还没说充分就结束了。有时甚至还出现越俎代庖现象,自问自答、群问群答现象。课堂容量太大,教学环节太多、太细,却又为了完成预设的计划而难以割舍,因而不能充分展开,结果导致教学过程是匆匆复匆匆。

三、建议

1.教材——长文短教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学某一文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什么”,根据文本特点,选取教学内容可多可少。可具体到某一节课,就更要精心挑选了,因为有些文本不是一节课就能学完所有内容的。从经验来看,要讲究实效,最好“一课一得”。那么,无论是整篇文章,还是某一节课,都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对于教学内容的取舍,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邓彤认为:“没有适宜的内容,所有的教学设计将失去意义。不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不根据实际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将是语文教学致命的失误。”对于较长的且可教性比较强的文本,在限定一教时教完的情况下,除了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还可以强化学生的预习。因为,作为母语学习者,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绝不是零起点,再加之充分扎实的预习,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实际上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解读课文的条件,于是,教师可以集中精力解决学生最困惑的那些少数问题。因此,“长文短教”也是一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教学方式。刊载于2007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上的两篇关于《幽径悲剧》一文的教学设计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2.问题——纲举目张

余映潮老师在谈到自己的阅读教学艺术的研究时,说自己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学生学习的层面,强调“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二是教师教学的层面,追求“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所谓“主问题”,就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和问题。他主张:“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在《语文课程的有效教学》中强调: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要讲究整体性,要讲究问题思维的难度、坡度和清晰度。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倡课堂教学问题的提出要呈阶梯式。于是,我们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出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纲”,精心设计提问与问题,简化教学头绪,综合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纲举目张”。

3.活动——避虚就实

“课中活动”要实事实做讲实效,不能走过场,搞形式,摆样子。活动时间要给足,空间要充分,特别要注意学习方法的生成与点拨,必要时还要施之以“示例”。点评要到位,要恰当。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与研究,弄清课标中一些概念的真正的含义。如:究竟什么是真正的“自主”学习,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学习,什么是真正的“探究”学习等。

四、结语

2007年10月26至27日,河南省教研室组织的省中学语文优质课评选在郑州市九中进行。余映潮老师在评课最后提出的8个方面“要大量减少”的建议,高度抽象而又非常具体。这种提炼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指导作用,特转述如下,且借为本篇什的结语:

1.大量减少课堂教学中非语言文字手段的运用;

2.大量减少用华丽的语言进行外观包装的现象(如“我的课文我来读、我的才华我展示”之类);

3.大量减少缓入早出的课(如用10多分钟迁移拓展); 4.大量减少课堂教学中碎问碎答;

5.大量减少阅读教学中通俗手法的运用(如鼓掌、唱歌、听音乐等); 6.大量减少教学目标中的“口号”(如此节课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7.大量减少完全脱离实际的所谓“读写结合”指导(如当导演之类); 8.大量减少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话语量(如唠唠叨叨、讲话不止)。

下载教干听、评、说、上竞赛活动 初中语文学科小结之四上课 一、亮点 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干听、评、说、上竞赛活动 初中语文学科小结之四上课 一、亮点 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