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深化中职学校技工院校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山东省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49号)等有关政策规定,经研究并报省委、省政府同意,决定先行一步,开展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现结合实际,制订以下实施方案。
一、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遵循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健全完善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职务)制度,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激励广大教师不断进取,推动中等职业学校
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水平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按照有利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吸引和稳定理论与技能兼备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分类管理的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和重贡献的原则,注重对教师教书育人、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综合评价,大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二、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以下范围内进行:
(一)全省职业高级中学、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教育中心、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成人教育中心等各类职业学校中从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并已取得相应教师资格的在编在岗教师。
(二)设区的市、县(市、区)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中专职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并已取得教师资格的在编在岗教研人员。
(三)既挂职业学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牌子又挂技工院校牌子的学校,是执行技工院校职称系列还是职业教育职称系列,由学校提出意见,报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研究确定,不得同时执行两个系列。原属中小学教
师职称序列的职业中学、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纳入中等职业学校范围。
(四)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可参照本实施方案及有关规定参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
三、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重点围绕拓展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办法,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职业学校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健全制度体系。改革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增设正高级讲师职务级别。
改革后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初级职务名称分为教员和助理讲师;中级职务名称为讲师,高级职务名称分为高级讲师、正高级讲师。
改革后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职务)分别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相对应:正高级讲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一至四级,高级讲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至七级,讲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至十级,助理讲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至十二级,教员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三级。
(二)完善评价标准。适应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 3 —
着眼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长远发展,修改完善并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水平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要充分体现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特点,注重师德素养,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注重教学、学习、实训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引导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三)创新评价机制。进一步健全同行专家评议制度,完善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改进评价方式方法,关注育人,注重教学和实践,鼓励科研教研,综合评价,继续探索社会、企业和业内认可的多种评价方式。全面推行公示制度,增强职称工作透明度。
(四)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对现有职称和聘用情况进行过渡登记,存入档案,学校出现岗位空缺时,按照个人申报、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核准公布、按岗聘用的基本程序进行。鼓励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跨校评聘。发挥学校在用人上的主体作用,实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
四、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争取用1年左右的时间完成。
(一)准备阶段
成立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班子;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掌握了解情况;修改完善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
(二)实施阶段
1.动员部署。印发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召开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对改革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明确目标任务,提出工作要求。
2.人员过渡登记。按照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术职务和现聘任的职务等级直接过渡到改革后的职称(职务)体系,并统一办理过渡登记手续。对已经取得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但未聘用到相应岗位的人员,资格予以保留,待相应岗位出现空缺时,可按规定程序参加竞聘上岗。
3.竞争推荐。学校(单位)教师岗位出现空缺的,根据工作需要和教师队伍素质情况确定推荐数量,组织开展竞争推荐工作。通过竞争推荐且已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由学校(单位)直接聘用;未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须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参加职称评审,通过评审的,再由学校(单位)聘用到相应专业技术岗位。
4.组织评审。对已通过竞争推荐但未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
5.岗位聘用。根据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制有关规定,对通过
职称评审的,组织按岗聘用,兑现工资。
(三)总结阶段
按照改革实施工作要求,认真组织自查和检查,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取得的经验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完善改革政策、评审条件及配套文件,提出进一步深化完善改革的意见建议。
五、组织领导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是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全省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经济文化强省的重要措施,各级各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工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试点改革领导小组,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
(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改革实施工作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部门共同负责,按照现有职能分工,做好相关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工作的综合管理和指导监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做好改革实施工作的具体组织和落
实;各学校(单位)要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和工作安排,认真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人员过渡登记、职称申报推荐、岗位聘用和聘后管理等工作。
(三)科学谋划,稳妥推进。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深入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改革实施工作的主要精神和重大意义,充分调动教师理解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把推进改革与全面履行职责、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改革实施工作有序进行。
附件:1.山东省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试点改革人员过渡登记办法(试行)
2.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试行)
3.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正高级讲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试行)
第二篇:广东深化技工院校教师职称
广东省深化技工院校教师职称
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技工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技工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办发〔2017〕52号)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深化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17〕9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遵循技工教育发展规律,健全完善符合技工院校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畅通技工院校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更加科学公正地评价人才,更好地发挥其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遵循规律,突出特点。遵循技工院校教师成长规律,突出技工教育职业特点,引导技工院校教师提高能力素质,促进其职业发展。
―1― 2.坚持统一制度,分类管理。在统一的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下,根据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不同特点,分类施策。
3.坚持科学评价,激励创新。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激励技工院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4.坚持以用为本,发挥作用。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促进人才评价与使用相结合,使职称制度与技工院校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配套。
二、改革的范围
改革范围为我省在职在岗的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技工教育教研机构从事教研工作的人员。
民办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教师和其他在岗教师可参照本实施方案参加职称评审。
三、改革的内容
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实现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的有效衔接等措施,形成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级各类技工院校教师的职称制度。
(一)健全制度体系
1.完善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层级,设置正高级职称。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职称设初级、中级、高级,初级只设助理级,高级分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名称依次为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正高级讲师。
―2― 生产实习课指导教师职称设初级、中级、高级,初级分设员级和助理级,高级分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名称依次为三级实习指导教师、二级实习指导教师、一级实习指导教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正高级实习指导教师。
2.促进技工院校教师职称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相衔接。正高级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一至四级,副高级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级至七级,中级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至十级,助理级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至十二级,员级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三级。
(二)完善评价标准
1.技工院校教师水平评价标准,是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基础和主要依据。坚持把师德放在评价首位,引导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人才培养实绩,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工匠精神的塑造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产教整合、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法,注重教学一线实践、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等经历。切实改变唯论文、唯学历倾向,不将论文作为技工院校生产实习课指导教师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将职业技能竞赛、参与教材开发和教学研究情况、指导学生实习的成果、专利成果、教案等作为评价条件。不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统一要求,确实需要评价外语和和计算机水平的,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
2.实行省标准和市(校)标准相结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依据国家标准制定《广东省技工院校教师水平评价
―3― 标准》(附后),各地级以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和实行自主评审的技工院校可根据本市或本校发展实际,制定不低于省标准的具体评价标准。
3.向优秀人才和边远地区市(县)倾斜。对于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担任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本人获得或指导学生获得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以上名次,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的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可破格申报评审职称。对于边远地区市(县)技工院校教师予以适当倾斜。对于从企业直接录用的具有工作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可按有关规定申报评审中级以上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职称。
(三)创新评价机制
1.改进评价方式。健全评审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积极探索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采取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议、实践操作、材料评审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科学评价教师的能力业绩水平。建立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公开制度,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
2.下放评审权限。科学界定、合理下放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权限,逐步将高级职称评审权限下放至符合条件的地级以上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举办技工院校的大型企业。积极培育技工院校自主评审能力,向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下放初级、中级职称评审权,探索在教学能力较强、教师规模较大的技工院校开展高级职称自主评审试点。对于自
―4― 主评审的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不再审批评审结果,改为事后备案管理。
3.加强评委会建设。在广东省技工学校高级讲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评审委员库的基础上,遴选技工教育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一线高技能人才进行补充,组建广东省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委员库,作为我省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审通用专家库。自主评审的技工院校要成立本校职称评审委员会,负责本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省属院校职称评审委员会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备案,市属院校职称评审委员会由地级以上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备案。
(四)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 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是技工院校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和关键环节,岗位聘用是职称评审结果的主要体现。公办技工院校、培训机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要坚持评聘结合,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技工院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核定岗位,教师竞聘上一级职称层级的岗位,由学校在岗位结构比例范围内推荐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评审,聘用通过职称评审的教师到相应教师岗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学校主管部门应及时兑现受聘教师的工资待遇。民办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教师和其他在岗非在编教师可参照本实施方案参加职称评审,也可采取评聘分开方式,由学校推荐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评审。教师的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各等级的结构比例,按照《广东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粤人发〔2008〕275号)、《关于印发<广
―5― 东省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粤人社发〔2010〕105号)等有关规定执行。正高级教师要从严控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逐步达到合理比例。
四、进度安排
(一)前期准备(2018年1-6月)
1.成立由分管技工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工作的厅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厅专技处、技管处、事业处和省职业技术教研室做好改革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2.深入调研,掌握全省技工院校教师队伍状况和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指导各地做好改革的相关准备工作。
3.制定我省改革实施方案和有关文件。
(二)动员部署(2018年7-8月)
1.印发文件。印发《广东省深化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有关文件。
2.宣传部署。对涉及改革的部门和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制定改革具体实施方案。
(三)组织实施(2018年9-11月)
1.核定岗位。按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管理有关规定,完成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岗位数额、岗位层级的核定。
2.成立评委会。自主评审技工院校根据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组织管理办法等要求,组建评审委员会。
3.组织推荐。充分发挥学校用人主体作用,根据岗位空缺和工作需要,确定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推荐人员。
―6― 3.组织评审。根据国家和省职称评审办法开展评审工作。正高级教师评审工作由省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组织。
5.聘用及管理。将通过评审的教师聘用到相应岗位,并兑现工资福利待遇。加强聘期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评聘依据。
(四)总结阶段(2018年12月)
评聘工作结束后,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自主评审的技工院校要认真总结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形成书面材料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五、工作要求
深化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改革本身涉及标准制定、评审聘用、评审权限下放等环节,工作复杂、任务重,必须要按照省的统一要求开展工作。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分系列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技工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技工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省直主管部门和各地级以上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责任,按照深化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平稳推进。
(二)精心组织,稳慎实施。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政策性强,国家重点及以上技工院校要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制定改革工作方案,对申报条件、申报材料、申报程序、推荐办法、评审程序和配套政策等做出具体规定,于2018
―7― 年8月日前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各地级以上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后,组织开展本校改革工作。要深入做好改革的政策解释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让广大教师正确认识改革、理解改革、积极参与改革,加强改革过程中的应急预警机制,妥善处理好改革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改革工作有序进行。
(三)强化监管,确保公平。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涉及广大技工院校教师的切身利益,省直主管部门和各地级以上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严格规范评审程序。健全完善评聘监督机制,认真执行职称评审回避制度、公示制度、随机抽查制度,建立复查、投诉机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和广大教师的监督作用,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确保评聘程序公正规范,评聘过程公开透明。对于不能正确行使评审权、不能确保评审质量的,将暂停自主评审工作直至收回评审权。
本方案于2018年
月
日起实施,2018年完成首次评审,2019年实现常态化评审。本方案有效期5年。
附件:广东省技工院校教师水平评价标准
―8― 附件:
广东省技工院校教师水平评价标准
(征求意见稿)
正高级讲师水平评价标准
第一章 适用范围
第一条
本评价标准适用于我省在职在岗的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技工教育教研机构从事教研工作的人员。
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二条 思想品德条件
一、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热爱技工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学行为规范,身心健康,教风端正,学术严谨,为人师表,具有团结协作、改革创新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圆满完成本职岗位的各项工作任务。考核和师德考核合格(称职)以上次数不少于学历资历规定的受聘年限,其中近2年考核和师德考核合格(称职)以上。
二、任现职期间,凡未如实申报而评审通过的,其评审结果无效。有下列情形者,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涉嫌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期间不得申报;受
―9― 党纪或政纪处分者,处分期不计算资历且不得申报;受刑事处罚的,在执行期间不计算资历且不得申报。
(二)有伪造身份、学历、资历、业绩,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行为,或有意隐瞒事实真相未如实申报者,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并从下起3年内不得申报。
第三条 学历、资历条件
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持有教师(上岗)资格证书,受聘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年以上。
第四条 继续教育条件
任现职期间,达到国家和省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法规、政策的要求。
第三章 专业条件
第五条 育人工作
一、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任现职以来,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技工教育教研机构
任现职以来,能够指导技工院校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指导或学生管理等工作,成效显著。
第六条 教学工作
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在教育教学教研一线工作10年以上,教书育人成绩显著。任现职以来,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及技工教育教研机构分别具备下
―10― 列条件:
一、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一)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理论研究水平,掌握国内外本专业前沿发展动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水平高超,教学业绩卓著,教学特色鲜明。
(二)熟练担任本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专任教师平均学年授课不少于320课时;校级领导平均学年授课不少于80课时;兼职教师平均学年授课不少于120课时。
(三)专业课教师要熟悉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解决生产实践中具有一定难度技术问题的能力,在技术革新方面有较大贡献,具有相关职业(工种)技师以上技能操作水平,且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经历符合有关文件规定。文化基础课教师要到企业或社会进行调研,有3次以上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能够承担高级工以上职业培训任务。
二、技工教育教研机构
(一)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高理论研究水平,掌握国内外本专业和技工教育发展动态。
(二)熟悉学校技能人才培养情况,到学校或企业调研或实践3次以上。专业课教师具有相关职业(工种)技师以上技能操作水平。
(三)能够承担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工作;听课、评课30课时以上。
―11―
(四)指导技工院校开展教研教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题研究或教学质量评估与诊断等工作,成效显著。
第七条 教研科研
一、任现职以来,教研科研成效显著,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及技工教育教研机构分别至少具备4项条件:
(一)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1.积极参加学校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等工作,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
2.主持学校本专业一体化课程教改工作,在教学团队中发挥关键作用。
3.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科学技术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或地市(厅)级一等奖;或作为主持人完成的教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或地市(厅)级一等奖。
4.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课题)研究1项或地市(厅)级以上项目(课题)研究2项,通过验收。
5.本人或作为教练所指导的选手参加本专业(工种)或相近专业(工种)技能竞赛,获国家级一类竞赛前5名,或国家级二类竞赛和省(部)级一类竞赛前3名;或本人作为教练或专家所指导的选手进入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
6.带领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训、社会实践3期以上,成效显著;或主持过企业攻关难题。
7.主持编写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2门以上课程的课程标准;或主持开发职业标准,或配套题库;或主持制
―12―(修)订与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有关的标准、规范或规程等;并被地市(厅)级以上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采用。
8.主持研究形成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模式或方法;或作为主要完成人研发的仪器、设备、装置,或研发完成的本专业新技术、新产品,通过成果鉴定。
9.主编1部或参与编写2部省(部)级以上统编教材。10.作为发明人获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授权发明专利1件以上。
11.主持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等成果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单个成果转让项目交易额累计达到20万元或多个成果转让项目交易额累计达到50万元的,每个项目或每50万元可作为一项业绩。
以上1至11项若属同一成果,不可重复计算。
(二)技工教育教研机构
1.积极参加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
2.主持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或师资队伍建设等研究工作,并发挥关键作用。
3.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科学技术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或地市(厅)级一等奖;或作为主持人完成的教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或地市(厅)级一等奖。
4.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课题)研究1项或地市(厅)级以上项目(课题)研究2项,并通过验收。
5.撰写高水平调研报告3篇以上,或主持制订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政策文件2项以上。
―13― 6.承担地市(厅)级以上师资专项培训授课5次以上,效果明显。
7.主持编写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或2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大纲;或主持开发职业标准、配套题库或课程资源库;或主持制(修)订与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有关的标准、规范或规程等;并被地市(厅)级以上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采用。
8.主持研究形成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模式或方法;或作为主要完成人研发的仪器、设备、装置,或研发的本专业新技术、新产品,通过成果鉴定。
9.主编1部或参编2部省(部)级以上统编教材,或主持编写教育教学研究文集2部以上,并公开出版。
10.作为发明人获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授权发明专利1件以上。
11.主持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等成果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单个成果转让项目交易额累计达到20万元或多个成果转让项目交易额累计达到50万元的,每个项目或每50万元可作为一项业绩。
以上1至11项若属同一成果,不可重复计算。
二、任现职以来,公开发表本专业(学科)论文或出版学术专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独立出版本专业学术专著(译著)1部或合著1部(独立撰写12万字以上)。
(二)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公开发行的专业刊物上发表本专业论文2篇(其中至少1篇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
―14― 任现职期间有以下情形之一者,论文可不要求在核心期刊发表:
(一)获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不含集体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广东专利金奖、广东专利优秀奖(发明人排名前3)、广东发明人奖或授权发明专利(排名前3)。
(二)主持研发的技术创新产品(项目)近3年销售收入600万元以上或缴税80万元以上。
(三)本人参加或作为主教练指导的选手获得国家级一类竞赛第1名,或本人作为中国技术指导专家组成员指导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
(四)获得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国务院特殊津贴者或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第八条 示范引领
任现职以来,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及技工教育教研机构分别具备下列条件:
一、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一)掌握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具有主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二)在教学团队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指导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训室建设、专业(学科)建设或技能竞赛等方面有创新。
(三)在本地区能起到专业(学科)带头人作用,在指导和培养其他层级教师开展教学教研、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等活动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15―
二、技工教育教研机构
(一)熟悉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和学校情况,具有主持和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二)在团队中发挥关键作用,在主持和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训室建设、专业(学科)建设或技能竞赛方面成效明显。
(三)在本地区能起到带头人作用,在指导其他层级教研人员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第四章 破格条件
第九条
申报人持有教师(上岗)资格证书,虽不具备第三条 “学历、资历条件”中规定的学历要求和现任专业技术职务年限,但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担任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本人获得或作为专家、教练指导学生获得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以上名次,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的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可直接申报本资格。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条 本评价标准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相关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见附录。
―16― 正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水平评价标准
第一章 适用范围
第一条
本评价标准适用于我省在职在岗的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二条 思想品德条件
一、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热爱技工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学行为规范,身心健康,教风端正,学术严谨,为人师表,具有团结协作、改革创新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圆满完成本职岗位的各项工作任务。考核和师德考核合格(称职)以上次数不少于学历资历规定的受聘年限,其中近2年考核和师德考核合格(称职)以上。
二、任现职期间,凡未如实申报而评审通过的,其评审结果无效。有下列情形者,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涉嫌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期间不得申报;受党纪或政纪处分者,处分期不计算资历且不得申报;受刑事处罚的,在执行期间不计算资历且不得申报。
(二)有伪造身份、学历、资历、业绩,剽窃他人成果
―17― 等弄虚作假行为,或有意隐瞒事实真相未如实申报者,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并从下起3年内不得申报。
第三条 学历、资历条件
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持有教师(上岗)资格证书,受聘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年以上。
第四条 继续教育条件
任现职期间,达到国家和省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法规、政策的要求。
第三章 专业条件
第五条 育人工作
任现职以来,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第六条 教学工作
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10年以上,教书育人成绩显著。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一)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理论研究水平,掌握国内外本专业前沿发展动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水平高超,教学业绩卓著,教学特色鲜明。
(二)熟练担任本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专任教师平均学年实习教学不少于480课时;兼职教师平均学年实习教学不少于240课时。
(三)熟练掌握企业生产、服务流程,熟悉企业对人才
―18― 培养的要求,协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具有相关职业(工种)高级技师技能操作水平,且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经历符合有关文件规定。
(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业绩突出,直接指导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创新创业和教学实践活动并取得突出成绩。
(五)指导过高级工以上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社会调查或毕业设计等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过预备技师及以上毕业课题指导工作。能够承担高级工以上职业培训任务。
第七条 教研科研
一、任现职以来,教研科研成效显著,至少具备下列4项条件:
(一)积极参加学校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等工作,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
(二)主持学校本专业一体化课程教改工作,在教学团队中发挥关键作用。
(三)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科学技术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或地市(厅)级一等奖;或作为主持人完成的教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或地市(厅)级一等奖。
(四)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课题)研究1项或地市(厅)级以上项目(课题)研究2项,通过验收。
(五)本人参加本专业(工种)或相近专业(工种)技能竞赛,获国家级一类竞赛前5名,或国家级二类竞赛和省(部)级一类竞赛前3名。
―19―
(六)作为教练所指导的选手参加本专业(工种)或相近专业(工种)技能竞赛,获国家级一类竞赛前5名,或国家级二类竞赛和省(部)级一类竞赛前3名;或本人作为教练或专家所指导的选手进入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
(七)带领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训、社会实践3期以上,成效显著;或主持过企业研究课题,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八)主持开发职业标准或配套题库,或主持制(修)订与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有关的标准、规范或规程等被地市(厅)级以上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采用。或作为主要完成人研发的仪器、设备、装置,或研发的本专业新技术、新产品,通过成果鉴定。
(九)主编1部或参编2部省(部)级以上统编教材。
(十)作为发明人获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授权发明专利1件以上。
(十一)主持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等成果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单个成果转让项目交易额累计达到20万元或多个成果转让项目交易额累计达到50万元的,每个项目或每50万元可作为一项业绩。
以上
(一)至
(十一)项若属同一成果,不可重复计算。
二、任现职以来,公开发表本专业(学科)论文或出版学术专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独立出版本专业学术专著(译著)1部或合著1部(独立撰写8万字以上)。
(二)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本专
―20― 业论文1篇。
任现职期间有以下情形之一者,论文可不要求在核心期刊发表:
(一)获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不含集体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广东专利金奖、广东专利优秀奖(发明人排名前3)、广东发明人奖或授权发明专利(排名前3)。
(二)主持研发的技术创新产品(项目)近3年销售收入600万元以上或缴税80万元以上。
(三)本人参加或作为主教练指导的选手获得国家级一类竞赛第1名,或本人作为中国技术指导专家组成员指导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
(四)获得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国务院特殊津贴者或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第八条 示范引领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一、掌握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具有主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二、在教学团队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指导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训室建设、专业(学科)建设或技能竞赛等方面有创新,成果显著。
三、在本地区能起到专业(学科)带头人作用,在指导和培养其他层级教师提高技能操作水平和实习教学能力方面做出一定成绩。
―21―
第四章 破格条件
第九条 申报人持有教师(上岗)资格证书,虽不具备第三条 “学历、资历条件”中规定的学历要求和现任专业技术职务年限,但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担任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本人获得或作为专家、教练指导学生获得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以上名次,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的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可直接申报本资格。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条 本评价标准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相关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见附录。
―22―
高级讲师水平评价标准
第一章
适用范围
第一条
本评价标准适用于我省在职在岗的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技工教育教研机构从事教研工作的人员。
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二条
思想品德条件
一、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热爱技工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学行为规范,身心健康,教风端正,学术严谨,为人师表,具有团结协作、改革创新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圆满完成本职岗位的各项工作任务。考核和师德考核合格(称职)以上次数不少于学历资历规定的受聘年限,其中近2年考核和师德考核合格(称职)以上。
二、任现职期间,凡未如实申报而评审通过的,其评审结果无效。有下列情形者,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涉嫌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期间不得申报;受党纪或政纪处分者,处分期不计算资历且不得申报;受刑事处罚的,在执行期间不计算资历且不得申报。
(二)有伪造身份、学历、资历、业绩,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行为,或有意隐瞒事实真相未如实申报者,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并从下起3年内不得申报。
―23―
第三条
学历、资历条件
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持有教师(上岗)资格证书,受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5年以上。
第四条
继续教育条件
任现职期间,达到国家和省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法规、政策的要求。
第三章
专业条件
第五条
育人工作
一、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一)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担任班主任或从事学生管理工作3年以上,经考核合格。
二、技工教育教研机构
任现职以来,承担3次以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指导、学生管理等活动或指导2所以上技工院校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指导、学生管理等活动,成效显著。
第六条
教学工作
任现职以来,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及技工教育教研机构分别具备下列条件:
一、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一)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
―24― 解本专业前沿动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教学经验丰富,教书育人成绩突出。熟悉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能够承担企业在职职工等群体的职业培训工作。
(二)胜任本专业2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能进行规范的教学设计。专任教师平均学年授课不少于360课时;校级领导平均学年授课不少于80课时;兼职教师平均学年授课不少于160课时。
(三)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工作任务,教学效果好,其中4个学期的授课学生满意度均达80%以上;承担学校公开课或示范课,其中3次评价为优秀。
(四)专业课教师协助过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或合作研发,具有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工种)高级以上技能操作水平,且在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的实践经历符合有关文件规定。文化基础课教师要到企业或社会进行调研,有2次以上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技工教育教研机构
(一)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工教育发展动态,熟悉学校技能人才培养情况。
(二)要到学校或企业调研或实践2次以上。专业课教师具有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工种)高级以上技能操作水平。
(三)能够承担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工作;听课、评课20课时以上。
(四)指导技工院校开展教研教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题研究或教学质量评估与诊断等工作,成效显著。
―25―
第七条
教研科研
一、任现职以来,教研科研成效显著,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及技工教育教研机构分别至少具备3项条件:
(一)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1.积极参加学校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等工作,获得地市(厅)级以上表彰。
2.主持完成学校本专业一体化课程教改工作,在教学团队中发挥骨干作用。
3.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项目)研究,或者主持地市(厅)级以上课题(项目)研究,通过验收;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教科研成果获地市(厅)级以上奖励。
4.参加地市(厅)级以上本专业(工种)或相近专业(工种)技能(知识)竞赛,取得优异成绩。
5.指导选手参加地市(厅)级以上本专业(工种)或相近专业(工种)技能(知识)竞赛,取得优异成绩。
6.带领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训、社会实践2期以上,成效显著;或主持过企业研究课题,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7.参加地市(厅)级以上说课、微课、示范课、教案、课件制作等比赛之一,并获得表彰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地市(厅)级以上精品课程或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过验收。
8.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编写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2门以上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完成职业标准或配套题库的开发与建设;或完成与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有关的标准、―26― 规范或规程的制(修)订,被地市(厅)级以上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采用。
9.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研究形成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模式或方法,通过成果鉴定;或研发的仪器、设备、装置、新技术、新产品等,通过成果鉴定并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单个技术成果转让或技术服务项目交易额累计达到10万元或多个技术成果转让或技术服务项目转让项目交易额累计达到30万元的,每个项目或每30万元可作为一项业绩。
10.参编至少1部省(部)级以上统编教材。11.授权本专业相关的发明专利1件,或实用新型专利2件,或外观设计专利2件,或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
以上1至11项若属同一成果,不可重复计算。
(二)技工教育教研机构
1.积极参加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获得地市(厅)级以上表彰。
2.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教育、教学和咨询等专项研究2项以上,成效显著。
3.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项目)研究,或者主持地市(厅)级以上课题(项目)研究,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教科研成果获地市(厅)级以上奖励。
4.本人或指导选手参加地市(厅)级以上本专业(工种)或相近专业(工种)技能(知识)竞赛,取得优异成绩。
5.作为主要完成人制订地市(厅)级以上说课、微课、示范课、教案、课件制作等比赛之一的技术文件。
6.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制订与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有
―27― 关的政策文件1项以上;或撰写高水平的调研报告2篇。或
7.承担地市(厅)级以上师资专项培训授课3次以上,效果较好。
8.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编写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2门以上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完成职业标准或配套题库的开发与建设;或完成与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有关的标准、规范或规程的制(修)订,被地市(厅)级以上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采用。
9.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研究形成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模式或方法,通过成果鉴定;或研发的仪器、设备、装置、新技术、新产品等,通过成果鉴定并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单个技术成果转让或技术服务项目交易额累计达到10万元或多个技术成果转让或技术服务项目转让项目交易额累计达到30万元的,每个项目或每30万元可作为一项业绩。
10.参编至少1部省(部)级以上统编教材,或作为主要完成人编撰教育教学研究文集2部以上,并公开出版。
11.授权本专业相关的发明专利1件,或实用新型专利2件,或外观设计专利2件,或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
以上1至11项若属同一成果,不可重复计算。
二、任现职期间,撰写与本专业工作相关论文著作,至少具备下列1项条件:
(一)参与撰写并出版本专业学术专著1部。
(二)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公开发行的专业刊物上发表本专业论文1篇。
(三)独立完成3000字以上的专项技术报告1篇,经实
―28― 践证明确有成效。
第八条 示范引领
任现职以来,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及技工教育教研机构分别具备下列条件:
一、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一)具有指导与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教学改革创新中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
(二)在教学团队中发挥骨干作用,能够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训室建设或技能竞赛等工作,对推动学校专业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三)在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教研或班主任工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能够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等活动。
二、技工教育教研机构
(一)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二)指导青年教研员或兼职教研员开展业务工作,成效显著。
(三)能带领团队开展教研教改、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工作,对推动技工教育内涵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章
破格条件
第九条
申报人持有教师(上岗)资格证书,虽不具备第三条 “学历、资历条件”中规定的学历要求和现任专业技术职务年限,但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9― 担任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本人获得或作为专家、教练指导学生获得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以上名次,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的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可直接申报本资格。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条
本评价标准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相关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见附录。
―30― 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水平评价标准
第一章
适用范围
第一条 本评价标准适用于我省在职在岗的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二条
思想品德条件
一、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热爱技工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学行为规范,身心健康,教风端正,学术严谨,为人师表,具有团结协作、改革创新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圆满完成本职岗位的各项工作任务。考核和师德考核合格(称职)以上次数不少于学历资历规定的受聘年限,其中近2年考核和师德考核合格(称职)以上。
二、任现职期间,凡未如实申报而评审通过的,其评审结果无效。有下列情形者,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涉嫌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期间不得申报;受党纪或政纪处分者,处分期不计算资历且不得申报;受刑事处罚的,在执行期间不计算资历且不得申报。
(二)有伪造身份、学历、资历、业绩,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行为,或有意隐瞒事实真相未如实申报者,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并从下起3年内不得申报。
―31―
第三条
学历、资历条件
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持有教师(上岗)资格证书,并受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5年以上。
第四条
继续教育条件
任现职期间,达到国家和省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法规、政策的要求。
第三章
专业条件
第五条
育人工作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一、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担任班主任或从事学生管理工作3年以上,经考核合格。
第六条
教学工作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本专业工作过程或技术流程,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显著,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能够承担企业在职职工等群体的职业培训工作。
二、胜任本专业实习课和工艺课教学工作,能进行规范的教学设计。专任教师平均学年授课不少于600课时;兼职教师平均学年授课不少于240课时。
三、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工作任务,教学效果好,其中
―32― 4个学期的授课学生满意度均达80%以上;承担学校公开课或示范课,其中3次评价为优秀。
四、指导过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社会调查或毕业设计等教学工作,或承担过预备技师以上毕业课题指导工作,成效比较突出。
五、熟练掌握企业生产、服务流程,熟悉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能够协助过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具有相关职业(工种)高级技师技能操作水平,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经历符合有关文件规定。
第七条
教研科研
一、任现职以来,教研科研成效显著,至少具备下列3项条件:
(一)积极参加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等工作,获得地市(厅)级以上表彰。
(二)主持完成学校本专业一体化课程教改工作,在教学团队中发挥骨干作用。
(三)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项目)研究,或者主持地市(厅)级以上课题(项目)研究,通过验收;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教科研成果获地市(厅)级以上奖励。
(四)参加地市(厅)级以上本专业(工种)或相近专业(工种)技能(知识)竞赛,取得优异成绩。
(五)指导选手参加地市(厅)级以上本专业(工种)或相近专业(工种)技能(知识)竞赛,取得优异成绩。
(六)带领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训、社会实践2期
―33― 以上,成效显著;或主持过企业研究课题,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七)参加地市(厅)级以上说课、微课、示范课、教案、课件制作比赛之一,获得表彰;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开展地市(厅)级以上精品课程或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过验收。
(八)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职业标准或配套题库的开发与建设,或完成与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有关的标准、规范或规程的制(修)订,被地市(厅)级以上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采用。或作为主要完成人研发的仪器、设备、装置或研发的本专业新技术、新产品,通过成果鉴定。
(九)参编至少1部省(部)级以上统编教材;或撰写具有较大价值的本专业论文2篇,均为第一作者。
(十)授权本专业相关的发明专利1件,或实用新型专利2件,或外观设计专利2件,或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
(十一)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研发的技术(产品)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单个技术成果转让或技术服务项目交易额累计达到10万元或多个技术成果转让或技术服务项目交易额累计达到30万元的,每个项目或每30万元可作为一项业绩。
以上
(一)至
(十一)项若属同一成果,不可重复计算。
二、任现职期间,独立撰写与本专业工作相关的专项技术报告1篇。
第八条 示范引领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34―
一、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开展实习教学研究和技术革新能力,并取得突出的成果,技能人才培养经验丰富。
二、在教学团队中发挥带头人作用,能够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训室(实验室)建设或技能竞赛等工作,对推动学校专业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三、在培养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技能水平和实习教学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四章
破格条件
第九条
申报人持有教师(上岗)资格证书,虽不具备第三条 “学历、资历条件”中规定的学历要求和现任专业技术职务年限,但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担任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本人获得或作为专家、教练指导学生获得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以上名次,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的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可直接申报本资格。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条
本评价标准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相关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见附录。
―35―
讲师水平评价标准
第一章 适用范围
第一条 本评价标准适用于我省在职在岗的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技工教育教研机构从事教研工作的人员。
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二条
思想品德条件
一、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热爱技工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学行为规范,身心健康,教风端正,学术严谨,为人师表,具有团结协作、改革创新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圆满完成本职岗位的各项工作任务。考核和师德考核合格(称职)以上次数不少于学历资历规定的受聘年限,其中近2年考核和师德考核合格(称职)以上。
二、任现职期间,凡未如实申报而评审通过的,其评审结果无效。有下列情形者,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涉嫌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期间不得申报;受党纪或政纪处分者,处分期不计算资历且不得申报;受刑事处罚的,在执行期间不计算资历且不得申报。
(二)有伪造身份、学历、资历、业绩,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行为,或有意隐瞒事实真相未如实申报者,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并从下起3年内不得申报。
―36― 第三条
学历(学位)、资历条件
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并受聘初级专业技术职务4年以上;或者具备硕士学位,并受聘初级专业技术职务2年以上;或者具有博士学位。且持有教师(上岗)资格证书。
第四条
继续教育条件
任现职期间,达到国家和省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法规、政策的要求。
第三章 专业条件 第五条 育人工作
一、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一)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担任班主任或从事学生管理工作2年以上,经考核合格。
二、技工教育教研机构
任现职以来,承担2次以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指导、学生管理等活动或指导1所以上技工院校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指导、学生管理等活动,成效较好。
第六条
教学工作
任现职以来,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及技工教育教研机构分别具备下列条件:
一、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37―
(一)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本专业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能够承担职业培训任务。
(二)胜任本专业1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能进行规范的教学设计。专任教师平均学年授课不少于360课时;校级领导平均学年授课不少于80课时;兼职教师平均学年授课不少于160课时。
(三)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工作任务,教学效果好,其中2个学期的授课学生满意度均达80%以上;承担学校公开课,其中1次评价为优秀。
(四)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工种)中级以上技能水平,且在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的实践经历符合有关文件规定。文化基础课教师有1次以上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技工教育教研机构
(一)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工教育发展动态,熟悉学校技能人才培养情况。
(二)要到学校或企业调研或实践1次以上。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工种)中级以上技能水平。
(三)有参与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工作的经历;听课、评课20课时以上。
(四)参与指导技工院校开展教研教改、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题研究或教学质量评估与诊断等工作,成效较好。
―38― 第七条
教研科研
一、任现职以来,教研科研成效较好,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及技工教育教研机构分别至少具备2项条件:
(一)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1.积极参加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等工作,获得校级以上表彰。
2.完成校级以上课题(项目)研究1项,或参与完成的教科研成果获校级以上奖项1项。
3.本人或作为教练所指导的选手参加地市(厅)级以上本专业(工种)或相近专业(工种)技能(知识)竞赛,取得较好成绩。
4.带领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训、社会实践1期以上,成效较好。
5.参加校级以上说课、微课、示范课、教案、课件制作等比赛之一,并获得表彰。
6.参与校级以上精品课程或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过验收。7.参与编写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1门以上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参与完成职业标准或配套题库的开发与建设;或参与完成与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有关的标准、规范或规程的制(修)订,被地市(厅)级以上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采用。
8.参与研发的仪器、设备或装置等,通过成果鉴定并应用,成效明显。
9.申请本专业相关发明专利1件,或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39― 1件,或授权外观设计专利1件,或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
10.参与研发的技术(产品)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单个技术成果转让或技术服务项目交易额累计达到6万元或多个技术成果转让或技术服务项目交易额累计达到20万元的,每个项目或每20万元可作为一项业绩。
以上1至10项若属同一成果,不可重复计算。
(二)技工教育教研机构
1.积极参加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获得表彰。
2.参与教育、教学和咨询等专项研究2项以上,成效较好。
3.参与完成的教科研成果获得奖励,或参与完成的课题(项目)研究,通过验收。
4.参与制订地市(厅)级以上说课、微课、示范课、教案、课件制作等比赛之一的技术文件。
5.撰写较高水平的调研报告1篇。
6.参与制订与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有关的政策文件1项以上。
7.参与编写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1门以上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参与完成职业标准或配套题库的开发与建设;或参与完成与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有关的标准、规范或规程的制(修)订,被地市(厅)级以上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采用。
8.参与研发的仪器、设备或装置等,通过成果鉴定并应
―40― 用,成效明显。
9.参与编撰教育教学研究文集1部以上,并公开出版。10.授权本专业相关发明专利1件,或实用新型专利1件,或外观设计专利1件,或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
以上1至10项若属同一成果,不可重复计算。
二、任现职期间,撰写与本专业工作相关论文著作,至少具备下列1项条件:
(一)独立撰写本专业论文1篇。
(二)独立完成专项技术报告1篇。
第八条 示范引领
任现职以来,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及技工教育教研机构分别具备下列条件:
一、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一)积极组织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取得一定成效。
(二)在教学团队中发挥骨干作用,能够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训室建设或技能竞赛等工作,对推动学校专业建设发挥一定作用。
(三)在指导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等方面经验丰富,成效明显。
二、技工教育教研机构
(一)指导青年教研员或兼职教研员开展业务工作,成效明显。
(二)参与开展教研教改、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工作,对推动技工教育内涵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41―
第四章 破格条件
第九条
申报人持有教师(上岗)资格证书,虽不具备第三条 “学历(学位)、资历条件”中规定的学历要求和现任专业技术职务年限,但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担任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本人获得或作为专家、教练指导学生获得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以上名次,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的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可直接申报本资格。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条
本评价标准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相关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见附录。
―42― 一级实习指导教师水平评价标准
第一章
适用范围
第一条
本评价标准适用于我省在职在岗的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二条
思想品德条件
一、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热爱技工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学行为规范,身心健康,教风端正,学术严谨,为人师表,具有团结协作、改革创新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圆满完成本职岗位的各项工作任务。考核和师德考核合格(称职)以上次数不少于学历资历规定的受聘年限,其中近2年考核和师德考核合格(称职)以上。
二、任现职期间,凡未如实申报而评审通过的,其评审结果无效。有下列情形者,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涉嫌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期间不得申报;受党纪或政纪处分者,处分期不计算资历且不得申报;受刑事处罚的,在执行期间不计算资历且不得申报。
(二)有伪造身份、学历、资历、业绩,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行为,或有意隐瞒事实真相未如实申报者,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并从下起3年内不得申报。
―43― 第三条
学历(学位)、资历条件
持有教师(上岗)资格证书,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毕业学历,受聘初级专业技术职务5年以上。
二、具备大学专科或技工院校高级工班毕业,受聘初级专业技术职务4年以上。
三、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受聘初级专业技术职务 3年以上。
四、具备硕士学位,受聘初级专业技术职务2年以上。第四条
继续教育条件
任现职期间,达到国家和省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法规、政策的要求。
第三章
专业条件
第五条
育人工作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一、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担任班主任或从事学生管理工作2年以上,经考核合格。
第六条
教学工作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本专业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能够将弘扬工匠精神贯穿教学过程中,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教学效果比较好。
―44―
二、了解本专业工作过程或技术流程,能够进行规范的教学设计和胜任本专业实习课和工艺课教学工作。专任教师平均学年授课不少于600课时;-兼职教师平均学年授课不少于240课时。
三、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工作任务,教学效果好,其中2个学期的授课学生满意度均达80%以上;承担学校公开课,其中1次评价为优秀。
四、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具有相关职业(工种)技师以上技能操作水平,且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经历符合有关文件规定。
五、能够承担职业培训任务。第七条
教研科研
一、任现职以来,教研科研成效较好,至少具备下列2项条件:
(一)积极参加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等工作,获得校级以上表彰。
(二)主持或参与学校该专业一体化课程教改工作,在教学团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完成校级以上项目(课题)研究1项,或参与完成的教科研成果获校级以上奖项1项。
(四)本人或指导选手参加地市(厅)级以上本专业(工种)或相近专业(工种)技能(知识)竞赛,取得较好成绩。
(五)带领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训、社会实践1期以上,成效较好。
(六)参加校级以上说课、微课、示范课、教案、课件
―45― 制作比赛之一,获得表彰;或参与校级以上精品课程或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过验收。
(七)参与完成职业标准或配套题库的开发与建设;或参与完成与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有关的标准、规范或规程的制(修)订,被地市(厅)级以上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立项、验收并采用。
(八)参与研发的仪器、设备或装置等,通过成果鉴定并应用,成效明显;或参与企业研究课题,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成效较好。
(九)申请本专业相关发明专利1件,或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件,或授权外观设计专利1件,或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
(十)参与研发的技术(产品)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单个技术成果转让或技术服务项目交易额累计达到6万元或多个技术成果转让或技术服务项目交易额累计达到20万元的,每个项目或每20万元可作为一项业绩。
以上
(一)至
(十)项若属同一成果,不可重复计算。
二、任现职期间,独立撰写与本专业工作相关的专项技术报告1篇。
第八条 示范引领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一、积极组织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取得一定成效。
二、在教学团队中发挥骨干作用,能够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训室(实验室)建设或技能竞赛等工作,对推动学校专业建设发挥一定作用。
―46―
三、在培养和指导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提高技能水平和实习教学能力方面做出一定成绩。
第四章
破格条件
第九条
申报人持有教师(上岗)资格证书,虽不具备第三条 “学历(学位)、资历条件”中规定的学历要求和现任专业技术职务年限,但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担任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本人获得或作为专家、教练指导学生获得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以上名次,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的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可直接申报本资格。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条
本评价标准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相关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见附录。
―47―
助理讲师水平评价标准
第一章 适用范围
第一条
本评价标准适用于我省在职在岗的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技工教育教研机构从事教研工作的人员。
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二条 思想品德条件
一、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热爱技工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学行为规范,身心健康,教风端正,学术严谨,为人师表,具有团结协作、改革创新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圆满完成本职岗位的各项工作任务。考核和师德考核合格(称职)以上次数不少于学历资历规定的受聘年限,其中近2年考核和师德考核合格(称职)以上。
二、任现职期间,凡未如实申报而评审通过的,其评审结果无效。有下列情形者,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涉嫌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期间不得申报;受党纪或政纪处分者,处分期不计算资历且不得申报;受刑事处罚的,在执行期间不计算资历且不得申报。
(二)有伪造身份、学历、资历、业绩,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行为,或有意隐瞒事实真相未如实申报者,取消
―48― 当年申报资格,并从下起3年内不得申报。
第三条 学历(学位)、资历条件
持有教师(上岗)资格证书,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见习期1年期满并考核合格;或具备硕士学位。
第四条
继续教育条件
任现职期间,达到国家和省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法规、政策的要求。
第三章 专业条件
第五条
育人工作
一、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任现职以来,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基本胜任班主任工作。
二、技工教育教研机构
任现职以来,参与组织开展1次以上或指导1所以上技工院校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指导、学生管理等活动,成效较好。
第六条
教学工作
任现职以来,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及技工教育教研机构分别具备下列条件:
一、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一)基本掌握教育学生的原理和方法,了解任教专业的基本概况,具有所教学科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设计合理。
―49―
(二)胜任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较好。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相关职业(工种)初级以上技能水平。
二、技工教育教研机构
(一)听课、评课10课时以上。
(二)积极参与组织区域性的教师培训、经验交流、教学研讨、课堂示范、学术年会等活动,独立撰写经验总结材料或案例。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相关职业(工种)初级以上技能水平。
第七条 教研科研
任现职以来,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及技工教育教研机构分别具备下列条件:
一、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1.积极参加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等工作,提交见习一年期间的教案。
2.任现职期间,能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提交独立撰写本专业教学经验总结1篇。
二、技工教育教研机构
1.积极参加教研教改等工作,能独立承担教学研究工作任务。
2.任现职期间,能结合实际进行反思和总结,提交独立撰写的本专业教学研究经验总结1篇。
第四章 附 则
第七条
本评价标准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50―
第三篇:致山东省全省技工院校教师的慰问信
致山东省全省技工院校教师的慰问信
全省技工院校教师们: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即将来临。在2013年教师节到来之际,谨向辛勤工作在我省技工教育战线上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离退休教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向所有关心、支持我省技工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全省技工院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高端引领、内涵发展,注重特色立校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要成就,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省技工院校已发展到213所,其中技师学院34所,年招生超过15万人,在校生总数达到40万人,毕业生当年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7%以上。技工院校数量、招生数量和在校生总人数均居全国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指导协调和各有关部门支持配合的结果,是广大教师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发展技工教育事业,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于一身的“一体化”教师队伍,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省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部署要求,积极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遴选确定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试点院校,启动实施了技工院校百强专业建设项目和千名师资培训项目,选派1000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外培训,促使广大教师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自身素质,努力成为优秀的“一体化”教师,为提高技工院校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学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师的成长和生活,解决好他们的实际困难,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劳动光荣,技能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培养造就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规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历史任务,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证。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团结实干,奋力拼搏,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党和人民的厚爱和期盼。
祝全省技工院校教职员工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3年9月9日
凡写明来源于“山东教师教育网(http://sd.zgjsks.com)”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转载,请注明来源!
第四篇:山东省教师职称改革实施方案
关于印发山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 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鲁人社发„2012‟53号
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局:
《山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已经第136次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并报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审核批准(人社部函„2012‟130号),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充分认识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切实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98号)、《关于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人社厅发„2011‟96号)精神和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周密部署,统筹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积极稳妥地搞好实施工作,按时完成改革的各项工作任务。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东省教育厅
2012年12月10日
山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 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98号)、《关于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人社厅发„2011‟96号)和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我省中小学先行一步,全面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现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为中小学聘用教师提供基础和依据,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按照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有利于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配套推进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分类管理的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和重贡献的原则,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逐步建立完善新的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
二、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以下范围内进行:
(一)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的教师。
(二)设区的市、县(市、区)教学研究、电化教育、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可参照本实施方案及有关规定参加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
三、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重点围绕拓展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办法,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健全制度体系。改革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统一后的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初级职务名称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中级职务名称为一级教师,高级职务名称为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与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对应关系是:原中学高级教师(含在小学中聘任的中学高级教师)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
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分别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相对应:正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一至四级,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至七级,一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至十级,二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至十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三级。
(二)完善评价标准。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着眼于中小学教师队伍长远发展,修改完善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要充分体现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引导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三)创新评价机制。进一步健全同行专家评议制度,完善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改进评价方式方法,关注育人,注重教学,鼓励教研,综合评价,继续探索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多种评价方式。全面推行公示制度,增强职称工作透明度。
(四)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评聘工作在有岗位空缺的前提下,按照个人申报、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核准公布、按岗聘用的基本程序进行。鼓励中小学教师跨校评聘。发挥学校在用人上的主体作用,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
四、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2年1月至10月)
成立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班子;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掌握了解情况;研究制定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经省政府同意后,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审批。
(二)实施阶段(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
1.动员部署。印发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召开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对改革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明确目标任务,提出工作要求。
2.人员过渡。按照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与统一后的职称(职务)体系,以及现聘任的职务等级直接过渡到统一后的职称(职务)体系,并统一办理过渡手续。对于已经取得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但未聘用到相应岗位的人员,资格予以保留,待相应岗位出现空缺时,可按规定程序参加竞聘上岗。
3.竞争推荐。学校(单位)教师岗位出现空缺的,根据工作需要确定推荐数量,按照《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办法》组织开展竞争推荐工作。通过竞争推荐且已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由学校(单位)直接聘用;未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须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参加职称评审,通过评审的,再由学校(单位)聘用到相应专业技术岗位。
4.组织评审。对已通过竞争推荐但未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按照《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及有关规定组织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
5.岗位聘用。根据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制有关规定,对通过职称评审的,组织按岗聘用,兑现工资。
(三)总结阶段(2013年3月)
按照改革实施工作要求,认真组织自查和检查,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改革工作总结报告,总结经验,提出进一步深化完善改革的意见建议。
五、组织领导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国务院重要决策,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要措施,各级各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工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改革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改革实施工作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部门共同负责,按照现有职能分工,做好相关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工作的综合管理和指导监督,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做好改革实施工作的具体组织和落实,各学校(单位)要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和工作安排,认真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人员过渡、职称申报推荐、岗位聘用和聘后管理等工作。
(三)科学谋划,稳妥推进。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深入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改革实施工作的主要精神和重大意义,充分调动教师理解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把推进改革与全面履行职责、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改革实施工作有序进行。附件:
1.山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人员过渡办法.doc
2.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办法.doc
3.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附件.doc
第五篇: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1_〕98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__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意见的通知》(__府厅发〔201_〕48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__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__人社发〔201_〕63号)、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__市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__府办字〔201_〕258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按照国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总体要求,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为中小学聘用教师提供基础和依据,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促进中小学教师全面发展;
2、坚持统一制度,分类管理,建立统一的制度体系,体现中学和小学的不同特点;
3、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4、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激励中小学教师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5、坚持与中小学教师岗位聘用制度相配套,积极稳妥、协同推进,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实施范围
本实施方案适用于全县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以及教研室、电教、教育装备、基础教育有关的教育部门、校外教育机构和专业技术职务是中小学教师系列的教育事业单位的在职在岗并取得相应层次教师资格证书的人员。
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小学可参照本实施方案组织教师办理过渡手续和参加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
三、主要内容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围绕健全制度体系,拓展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机制,创新评价办法,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体系
1、改革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原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初级设员级和助理级;高级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职务)名称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
2、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与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对应关系是:原中学高级教师和小学特高级教师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
3、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分别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相对应。正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一至四级,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至七级,一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至十级,二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至十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三级。
(二)执行新的职称(职务)评价标准
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是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基础和主要依据。我县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的评价标准,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__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教师职称评审办法的通知》(__人社发〔201_〕62号)、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__市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__府办字〔201_〕258号)文件执行。各学校和评委会,要对照新的评价标准,紧密结合单位和我县实际情况,按照各类中小学校的特点和教育教学实际,注重向特别优秀教师、一线教师、农村教师适当倾斜。
(三)改革和创新中小学教师评价和监督机制
1、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要按照分类改革、分类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同行专家评审制度。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完善评委会的组织管理办法,扩大评委会组成人员的范围,注重遴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健全评委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
2、改革和创新评价办法。继续探索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实现形式,采取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多种评价方式,对中小学教师的业绩、能力进行有效评价,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增强同行专家评审的公信力。
3、健全完善评聘监督机制。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和广大教师的监督作用。主动邀请纪检监察部门参与改革试点的全过程;要保障广大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实行“六公开”、“两监督”制度,即:向教师公开岗位数额、评价基本标准条件、评聘程序、参评人员业绩、评聘结果、监督电话,主动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和广大教师监督,保障评聘工作的客观公正、规范透明。
(四)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
1、按照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及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发挥学校在用人上的主体作用,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任的统一。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严格执行聘用合同,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公办中小学教师的聘用和待遇,按照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管理和规范。
2、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要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有空岗的情况下进行,不再进行岗位结构比例之外、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格评审。中小学教师竞聘上一职称等级的岗位,由学校在岗位结构比例控制范围内推荐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评审,并按照有关规定将通过职称评审的教师聘用到相应的教师岗位,及时兑现受聘教师的工资待遇。对已取得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但未被聘用到相应岗位的人员,已经取得的资格依然有效,择优聘用到相应岗位时应给予适当倾斜,不需再经过评委会的评审。
为缓解中小学教师职称聘任矛盾,对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或担任同一岗位层级专业技术职务累计超过12周年的中小学教师,现聘任岗位可不占单位岗位职数,实行“职数单列”,原有工资及相关待遇保持不变。过渡期满后,此项政策即停止执行。
3、根据__府厅发〔201_〕48号文件精神,中小学教师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各等级的结构比例,在国家、省制定新规定前,暂按《__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结构比例及最高等级控制标准(试行)》(__人发〔2008〕13号)有关规定执行。正高级教师结构比例数按省下达的职数执行。
四、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基本程序
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应在有岗位空缺的前提下进行。学校制订竞聘工作方案,竞聘方案经学校全体职工大会或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经县教体局审核同意,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后实施。评聘工作按照个人申报、考核推荐、专家评审、学校聘用的基本程序进行。
(一)个人申报
学校按照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公布拟聘岗位数额及竞聘条件,竞聘条件应不低于国家和我省相应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条件。中小学教师对照竞聘条件,按照规定程序向学校提出书面申报。
(二)考核推荐
学校组建推荐委员会,推荐委员会通过多种方式,对参加竞聘教师在师德、能力、业绩、贡献和学生、教师、社会公认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按照批准的竞聘工作方案,以量化评分方式确定推荐对象,提出推荐意见,确保考核推荐结果客观公正。学校根据推荐委员会的推荐意见,集体研究等额确定推荐人选。
推荐人选的确定,要破除论资排辈,注重向已取得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待聘人员和教学一线的中青年教师倾斜,同时要注意各年龄段的结构比例。
拟聘人选的确定,应根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核定的本单位岗位职数的余额总数,在已取得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待聘人员和符合申报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中实行竞聘上岗。已取得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待聘人员应占岗位聘任余额总数原则上不得低于70%。未取得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拟聘任推荐人选需经县教体局审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核准后,报专家评委会评审。
(三)专家评审
专业技术资格专家评审委员会按照__人社发〔201_〕__号文件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对学校推荐人选进行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按专业技术水平确定拟聘教师人选。评审结果经公示后,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确认。
(四)学校聘用
学校根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确认的结果,按照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的有关要求,将评审通过的教师聘用到相应岗位。
五、时间安排
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分四个阶段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_年9月中旬)
1、成立__县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抽调专职工作人员,配备办公设备;
2、制定《__县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经县政府同意后,上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批准后组织实施;
3、召开动员大会。传达学习国家、省、市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和文件精神,部署改革试点工作;
4、加强舆论宣传。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及政策宣讲、学习讨论、印发文件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宣传改革工作的主要精神和重大意义,介绍改革的内容、步骤及具体要求等;
5、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二)调查摸底阶段(201_年9月底前)
1、调查摸底。按照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等级体系和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要求,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掌握各学校教师素质情况、年龄结构情况、评聘情况、岗位余缺情况等,为改革试点提供准确数据;
2、确定各类相关表格及证书式样。
(三)组织实施阶段(201_年10月—201_年12月)
1、核定岗位。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岗位数额,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根据国家指导意见确定;其他层级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及数额,由省、市按照管理权限,分别核定岗位比例及数额;
2、人员过渡。按照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与统一后的职称(职务)体系,以及现聘任的职务等级直接过渡到统一后的职称(职务)体系,并统一办理过渡手续,换发相关证书;
3、核定岗位余额。人员过渡后,重新核定各单位岗位余额数;
4、竞争推荐。单位教师岗位出现余额后,按照有关要求组织开展竞争推荐工作。通过竞争推荐且已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可由学校按程序直接聘用;未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须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后再聘用到相应专业技术岗位上;
5、组织评审。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办法组织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
6、办理相关手续。
(四)总结验收阶段(201_年2月底前)
按照改革试点工作的要求,各校认真开展自查和检查,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报告,总结经验,提出进一步深化完善改革的意见建议,特别要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解决办法,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教体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教体局共同组织检查验收各校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情况,形成改革试点工作报告,上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市教育局。
六、工作要求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涉及人数多,社会影响大,改革试点本身涉及人员过渡和评审等诸多环节,工作十分复杂,必须按照国家、省、市、县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开展试点工作。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改革试点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县、校两级分别成立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教体局要按照职能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称工作的综合管理,县教体局要切实履行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县财政局要按照财政管理体制分级负责经费保障。学校要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和工作安排,认真做好评聘工作。
2、结合实际,周密部署。各校要统筹规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深入细致地做好政策解释、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
3、平稳过渡,稳慎实施。要充分认识改革试点工作的复杂性,妥善做好新老人员过渡和新旧政策衔接工作,平稳过渡,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改革试点顺利有序推进。严格按照__府厅发〔201_〕48号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处理好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和其他职称系列的关系,不得随意扩大范围和相应比例(数量),坚决防止和避免其他职称系列的“搭车”行为。
4、认真总结,及时汇报。各校要认真总结经验,发现、研究和解决改革试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和重要情况要及时报送县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