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改总结发言
放手,将课堂还给孩子
京溪小学
其实在课改之前,我就一直在矛盾在反思。我发现在语文课堂上,通常都是我在滔滔不绝。本学期,在没有进行试点班实验之前,我就下了决心,老师要少讲,放手,将课堂还给孩子,摒弃课堂上那些不必要的废话,让孩子在四十分钟达到高效多学。
少教多学
一、相信孩子的能力。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有这样的表述:“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而学生却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1、相信学生,教师少讲,把课堂交给学生。通常我们在课堂上,老师总是对孩子因为对孩子不放心,怕他们学不会,总爱在课堂上带着学生走,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没有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就把答案说了出来。常常用自己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其实这是老师对孩子的认知能力的不信任。其实孩子的认知能力超乎我们的想像,记得教《嫦娥》的时候,本来我想让孩子们学完古时候再学习一首课外的古诗,斟酌再三,我决定让孩子们在学完古诗后让学生积累朗诵一些课外的古诗,当时我的想法是积累古诗很容易让孩子摘到桃子。让学生自学课外的古诗,我怕万一课外的古诗拿不下来,时间不够,后来冯校和陈静听了我的试教,他们建议我给孩子们补充两首课外的含有民间传说的古诗,听了他们的建议,在正式上课那天我给孩子们补充了杜牧的《秋夕》和边贡的《嫦娥》。让孩子们带着目标在课堂上小组自学,交流汇报。结果孩子们对古诗的自学能力超乎我的想像,他们读懂了古诗,能有感情的朗读,能串讲诗意,甚至领会到了古诗的意境。以至于在评课的时候有老师不相信,她以为我一定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其实,我哪敢在课前做太多的准备,我怕准备过于充分,孩子们在课堂上就没有兴趣学了,因为他们早已掌握。
2、先学后教,前置性作业——预习。
其实我以前是不太重视预习的,因为我担心学生通过预习在课堂上会没有兴趣听课,这个学期我们设了一个预习本,我发现经过预习,课后听写生字的准确率提高了。还有我上的两节课改课《乞巧》与《嫦娥》,里面设计了俩个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通过预习,认真读读这两个神话故事,就会给堂上目标的达成带来一定的难度,从而造成高耗低效。而且学生只有读懂了这两个神话故事,也就基本理解了这两首诗。由此看,课前预习,不但能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说到前置性作业,这学年我教三年级,我发现孩子们生字的错误率特别高,而且他们还很容易写错,并且老师在黑板上纠错的时候孩子们还没有兴趣听,而且听了还是错。刚开始小组建设的时候,我就是借用学生字的环节训练小组凝聚力的,课前在家已经预习,然后在堂上进行前置性训练,小组互学,对子学,就进行堂听,老师不教。这样下来,我发现效果不错,从20课以后就这样教生字,那段时间,孩子们听写生字准确率高,掌握得很好。
二、互教互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
1、互教互学的基本方法
同伴互助:①小先生主讲②结对互帮式③小组交流式 ④全班展示式
⑤百家争鸣式
2、主要组织形式:以“1+1”为基本组合,然后根据课堂学习需要构建“2—4—6”型互惠性学习组合
3、行为方式:1同伴互助方式:以一对一的师徒结对形式并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组织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在课堂操作上,包括:知识“互讲互听”、问题“互问互答”、作业“互批互改”、评价“互查互评”、教养“互帮互助”。通过同伴或小组成员互检、互评、互测,进行互教、互学、互帮,最后达到查漏补缺,综合提高,同时解决了学生间的差异问题。②互相提问式。互相检查知识的掌握情况或通过对话解决学习问题。③成果展示式。“组合”展示:“主学”优先展示,“助教”归纳补充 ④错误指正式。发现问题并纠正错误是同伴学习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⑤经验分享式。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介绍给他人,并帮助他人掌握学习智慧。轮流式主讲:小组内成员轮流主讲各自学习的模块,同伴之间互相提醒、补充、纠正
①小先生。学生在教其他学生的时候往往学得最好。教其他学生可以使记忆的巩固率提高3倍。教师要主动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教”的机会,如让学生面对全班学生讲、教班级里的其他学生等。
三、“导教”与“研学”
1)
课前的导:老师导,启发学生思维,作为执教者,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就要分析教材的性质、特点,根据不同体裁的课文设计相应的课前导入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情趣和救知欲。
1、新授课导入法
2、课时衔接导入法
“课时衔接导入法”,其目的是衔接上下课时之间的知识衔接,复习巩固,或知识整合。因此,课时导入可采用“提问导入”或“测试导入”或“抽背导入”等方法。第二课时讲读课紧密衔接,使知识性上下联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
2)课中的导:教师的“导”应“及时疏导,适时辅导,巧妙评导”。“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学生在学习中,如在思路受阻,遇到困难,难辨是非之时,教师便适时、及时地进行引导,或对如何解决某一类问题予以思路、方法的示范,或引导学生改弘易辙,变角度思考,或提供范例,启导诱发,或因势利导,讨论点拨,为学生学习减缓坡度,铺路搭桥,释疑解难,拓展创新。第二是学习方法引导。学习方法的引导主要是:在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学习技巧方面进行引导。尤其是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3)第三是在学习具体的某一内容时,要引导学生选择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去思考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学生思维有一定的深度和有一定层次的理解、感悟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引导。
研学:课堂老师抓文眼,提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辐射全文,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避免琐碎的讲解,也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四、边教边学
1、教学相长,教师的个人成长。
2、教学反思。
a从教师的教学流程看——存在于教师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各个具体环节的教学反思.b.与一定的教学内容和阶段行为密切联系的教学反思.
第二篇:课改发言材料
不畏严寒独自开,占尽东风踏征程
——浅谈落润中学课改
我县作为四川省课改实验县,进行课改实验已经多年了。实验阶段的工作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高中学校的课改工作以及课改成效,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通过分析与问题研究,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我校课改实验工作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校课改实验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怀,在课改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和健全了课改实验制度。
落实课改实验,关键要靠制度来保障。为了使实验工作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比较完善的课改实验工作制度,如实验工作管理制度、教师培训与奖励制度、教研与科研制度等等。比较完整地建构了新课程实验的制度框架,为实验工作的规范、科学管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重视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
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课改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实验教师通过县教育局组织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以后,逐步确立了以“校本培训”为主,“研训结合”,“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培训模式,并建立了“学习—思考—实践—总结—再学习—再思考—再实践—再总结”的实验模式。学校充分利用本地、本校资源,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智慧,加强校本培训:一是请教研室、大专院校的专家作课改主题报告。二是校长、骨干教师亲自承担主讲任务,针对某一个专题,给全校教师进行培训。三是学校与学校之间加强了沟通与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我校启动课改实验后,校际之间的听课活动相当活跃。四是采用参与式的培训方法,大家相互学习,吸收,在反思中建构生成新的知识。尤其是我县课改以来,分别开展了“名师工程”和评优选先的评选活动,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成效明显。
(三)实验工作措施行之有效。
学校在实验过程中,在实验教师的安排、培训、考核以及奖励等方面基本上都能向实验教师倾斜。学校采取了一些优先优惠政策,措施到位。一是在实验教师的安排上,让一部分骨干教师首先担任实验工作,让他们充当课程改革实验先锋队的角色,指导和培养其它老师投身课改,二是在课改实验活动的时间和经费上给予保证。学校十分重视课改实验的有关活动,只要有安排,都千方百计确定人员参加,实验工作的经费优先考虑。三是在考核及其奖励政策上,采取向实验教师倾斜的做法,用于课改实验工作的奖励加大。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了学校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比较规范地执行新课程的教学计划。
我校根据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这一课程的设置,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学校能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开设课程和安排课时。
(五)加强了课改实验课题的研究。
学校的课改实验坚持把教育科研贯穿于全过程,把课改建立在教育科研的基 础之上,以课题研究带动观念更新,不断发现、研究和解决课改中的困惑和问题。据统计,目前我校教师课改实验课题达5个,其中有两个校级课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初一新生适应性教育》已顺利结题,并分别获教育科研成果县级一等奖,有1个市级课改实验子课题《乡土地理教学模式研究》,1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子课题《全国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研究》,1个县级课题《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同时我校已被市教育局批准为首批宜宾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市八所之一),这样一边实验,一边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把这些问题作为教研和科研的主题,真正使教育科研落到实处,同时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指导课程改革实践。
(六)校本课程的开发富有特色。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都能以学生需求为前提,紧贴学生发展实际,尊重教师的开发精神和创新能力。采用多种形式,努力使校本课程成为真正体现学校特色和师生需求的课程。尤其以艺术、体育教育,《课改视点》,《实话实说》等校本课程编制富有特色。我校由于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我们正采用联合的形式开发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校倡导民主的原则,集中各方意见和力量,形成了开发合力与和谐氛围,激发了开发潜力。资料证明,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促使了教师从教学定位向教材研究与开发定位的角色转换,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七)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十分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的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围绕“人——社会——自然”三条主线,紧扣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课程要素进行开发和实施,我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都以活动和实践为主要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通过活动获得对实际、对实践的真实感受。
(八)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学生精神风貌有了明显转变。
应当肯定,新课程给我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精神风貌,不同程度的发生了一些变化。
1、课堂教学活起来了。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如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表达的自由和权利;质问、怀疑、批评等,这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充满了生气和活力。从听课中,经常看到一堂课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活动。
2、活动的空间大起来了。学校新课程实验突破了课堂教学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不再只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
3、合作学习模式热起来了。在听课中,几乎所有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少则一次,多则二、三次。编组一般都为4-6人。在桌子的排列上,也各具特色。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态度比较认真,发言大多数都能代表小组意见,合作中有探究,探究中有合作。这说明,我校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而且已经注意到一定的合作规则。
4、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了。我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不同程 度的变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的时间多了,在讲台上一味地讲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明显增多,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正悄悄地改变,被“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
5、发展性教学评价用语多起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学观念的转变,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语言上。在听课中,经常可以听到教师课堂上常说的几句话:“谁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谁还有问题请站起来说吧!”“你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真棒!”“你的想法比老师的还好”等等。这些看似平常又不平常的话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民主、合作、愉悦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更爱动脑筋了,更爱提问了,更善于表现自己了。
(九)课改实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不少教师与新课程同行,在新课程的实验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我校刘元福老师,短短几年来承担了国家级、市级、县级新课改研究课题有3个,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杨儒龙老师努力钻研校本教研的内容与方式,承担了县级地理学科的培训主讲任务和市级课题《乡土地理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工作,评价很好。其他教师踊跃参加课题研究,近年来,我校有2项科研成果获省级奖励,3项科研成果获市级奖励,20项科研成果获县级奖励。总之,通过三年来课改的实验,我校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探索与实践”者。
(十)课改实验推动了我校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课程改革在教师队伍思想上产生的振动是空前的。自课改培训以来,许多教师已经逐渐接受了新课程理念,意识到自己身体力行多年的教学思想将面临严峻考验,需要不断学习、需要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开始反思教育的本质与功能问题,走出教育的象牙塔,融教育与社会生活之中,融教育于经济社会的变革之中;开始关注人的培养与成长问题,走出成绩和分数至上的误区,更加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关心青少年个性的培育。在这方面,我校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因此被宜宾市委、政府评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学校。
二、当前实验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校的课改实验工作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课改工作经验的积累还是粗浅的,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对课改实验工作重视还不够。
1、少数教师对学校课改情况掌握得不彻底。
2、学校无经济来源,课改实验经费不够。
3、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有时存在不到位现象,缺乏实用性、针对性,不能满足课改实验工作所需,不能真正涉及教师实验中的实际问题。
(二)新课程教学资源不足和使用效益不高。
1、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很难体现新课程的教学观念。
2、教学手段单一。在课改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很少有教师问津,多媒体教学仅仅停留在公开课教学上。
(三)存在等待思想,过分地依赖指导。
新课程的实验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共同交流,从我校实验过程看,少数教师过分地希望课改专家和一些行家的指导,希望能提供现成的模式,可供操作的样板,依赖思想十分明显,缺乏一种主动、积极的探索与研究的精神。
(四)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少。
从我校课改实验情况看,在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面能够真正做一些深层研究、探索与实践的只是少部分教师。目前,我校评价方面存在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的评价,二是注重于分数,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隐性排名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对教师评价未形成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评价标准和方法比较单一。
(五)课堂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1、忽视基础教学。实施新课程以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确实发生了不少的变化,这是喜人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承认,“双基”目标的落实不如以前扎实。
2、合作性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主要包括:一是合作学习缺乏规则,二是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毫无价值;三是缺乏合作时间的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四是学生发言不代表小组意见;五是忽视对学困生的关心。在合作学习中,有的学困生坐在原位置上,不参与讨论,有的参与小组合作了,却一言不发,教师也视而不见,教师往往对学困生缺乏理解、信任和尊重;六是教师只是等待观望,学生一合作,教师就站在一旁,而没有蹲下来,热情地、平等地关注学生的讨论,没有积极去看,去听,没有设身处地去感觉学生的所想所思。这些误区的存在,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六)一些实验材料欠规范。
1、从课改中发现,有一部分整理的材料,完全是为了应付课改的检查,临时赶制、拼凑的。
2、教学反思和案例分析不真实。
3、《学生成长记录袋》少数教师认识有限,停留在日常概念水平,对其性质理解肤浅,设计与应用上存在一些问题,如忽视学生作品的收集,教师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分析与评价等。
三、进一步加强实验工作的几点意见。
(一)抓队伍建设。
1、加强领导机构队伍建设。课改领导小组、教研室是课改实验的指挥、协调、指导机构。因此,课改领导小组成员、教研员要积极主动参与课改实验工作,认真学习课改知识,钻研课改理论,及时掌握各地课改动态,把握课改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地指导课改实验。
2、抓好学校领导集体建设。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校长必须成为课改的先行者,校长是新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首先,校长在认识上必须到位,应当把新课程的实施纳入校长主要工作内容范围,使新课程实施得到有效的领导和组织管理,促使学校在新课程的实施工作中处于主动的地位。其次校长要深入课改的第一线,参与课改实践,与教师一起研究和解决课改实验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真正发挥校长对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指导和引领作用。
3、抓好教师培训。今后一个阶段,新课程实验“以校为本”的后续培训是关键,校长要切实抓好新课程实验的校本培训。
(二)抓重点工作。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是课改实验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要特别强调:
1、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参与,不仅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的还要看学生思维是否被激活。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
2、强调“双基”。在新课程实验的进程中,我们要避免走向忽视知识技能的极端。课堂教学一味地追求“活”而忽视“双基”,是不可取的,也是新课程教学中应当防止的。教师应该将各学科中最基本的、对学生终生发展最有用的内容讲深讲透,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3、强调合作学习的规则和有效性。实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掌握合作的基本规则,如学生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职责,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关注、关心,小组成员完成任务后进行整理、评估和反馈等。教师应在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上多下功夫,多作一些探索和实践。
4、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结合。在教学中,一方面不应忽视传统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等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抓关键环节。
考试与评价制度的改革是当前新课程实施中必须加强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我们要积极探索考试与评价制度的改革。学校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强新课程条件下的考试与评价的研究与探索。对教师评价应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要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可行的、可操作的具体实施意见。学生的评价,应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做法,应参考其他结果,如成长记录、特长等。考试与评价力求内容的多元化,形式的多样化。另外,县教育局也将加大调研力度,在初中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高中招生以及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等方面形成相关的实施意见。
(四)抓好措施落实。
1、营造良好的课改实验氛围。
课改实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依靠学校、依靠教师,尤其是依靠第一线的参与实验的全体教育工作者主动地创造和实践。在实验过程中,各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新课程实验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引导全体教师主动参与,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以满腔的热情,走进新课程,投入新课程,大胆进行课改的探索与实践。
2、进一步加强校本研究。
(1)明确校本研究的基本要求。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二是倡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助,使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够得到客观的反馈;三是需要有先进的教学理论引导。
(2)加强校本研究建设的基本举措:校长负责,全员参与,注重过程,讲求实效。校长首先要提高科研素质,逐步具备研究意识、理论意识、信息意识。校本研究应当以我校教师为主体,以学校新课程的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作为研究主题。讲究针对性、实效性,教师要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个人以及学校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要形成竞争机制,营造求真、务实、自主、融洽的研究氛围,为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发展专业、展示成果提供平台。
(3)制订好校本研究的计划。学校应从本校新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明确研究主题,一个学期力求着重解决一、二个问题,不要面面俱到,防止校本研究流于形式。学校每学年校本研究计划送交县教研室一份。
3、进一步加强新课程的常规管理和过程管理。(1)落实教学“六认真”。校长要亲自抓“六认真”的学习、贯彻与实施,要有具体的行之有效的落实措施,做好督查工作。要以县教研室提出的“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课后反思”的要求,加强备课改革,重实效而少讲形式。
(2)深入做好新课程的调研工作。教育局将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人员进行新课程的调研工作;教研室要把新课程的调研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深入学校全面了解课改实验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学校也应做好调研工作,校长要深入课改第一线,深入课堂,深入教师,和教师面对面地研究、商讨教学问题。
(3)学生成长记录要符合要求。学生成长记录是一种过程评价方式。2002年底,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下发的有关通知明确规定:“高中录取标准除考试成绩以外,可试行学生成长记录等其他资料,综合评价进行录取。”因此,学生成长记录引起我校的关注与重视。填写学生成长记录袋过程中,学校领导先讲明它的意义,掌握具体的操作要求,该学生写的就学生写,该老师写的就老师写。另外,课改办要对学生成长记录内容进行专题培训,给教师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
(4)重视写好教学后记和案例分析。注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和教学反思是当前课改中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一个普遍趋势。学校要督促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小结,进行自我剖析,将经验和教训反映在教学后记和案例反思上,并且形成一种意识和习惯。
(5)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的规范化建设,开齐开足课时,设立学校教学研究组,制定有关课程管理制度,加强管理,突出本校特色,提高课程实施质量,使之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窗口。
(6)建立教育局有关人员、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和课改实验学校之间的联系与负责制度。不断深入联系学校,全面了解课改情况,及时帮助解决课改实验中的困难与问题。
4、及时总结经验,加大宣传力度。
学校要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全方位地思考、回顾和总结前一阶段的课改工作,肯定成绩,理清问题,提出今后的课改工作的新思路,同时,对在课改中涌现出的课改实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以进一步促进我校课改实验工作有序地、健康地、顺利地发展。在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我们要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多种媒体,以多种方式与方法,宣传我校先进的课改典型,为我县的课改抛砖引玉。
新的一学期即将到来。在新的学期里,我们要理清新的一学期课改实验工作的思路,狠抓措施的落实。只要我们认真学习,转变观念,勇于实践,开拓进取,就一定能使我校的课程改革实验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我校教育改革迈出新步子。正所谓有人言:让我们以自信迎接每一轮红日,将激情撒满每一片监天,把微笑送给每一颗心灵,用创新装点每一寸山河,愿我县课改再谱新篇!
第三篇:课改发言材料
迎难而上抓课改 打造特色提质量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感谢教育局领导给我一个汇报交流的机会,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迎难而上抓课改 打造特色提质量》。
承蒙组织关心,2009年8月通过竞聘,我从中心小学校长岗位上接任杨林中学校长。现就学校近三年来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所做的一些尝试和取得的一定成绩向大家汇报,敬请批评指正。
一、在困境中求创新
2009年下期我校教师通过招聘和提拔任用,一下调走了9名骨干教师,其中有5名是长期任教毕业班的把关老师,开学之初我们排了一个多月的临时课表,特别是作为领军人物的胡校长和教科室主任卢望军老师的荣调,使刚走上课改道路的杨林中学又陷入了困境。而我校的教育质量通过历届行政班子和教师的奋力拼搏已经打下了坚实基础,初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连续4年位居全县前列。此时接任校长,深感压力大责任重。质量怎样保证,课改怎样实施?在困境中我们毅然决定走具有杨林特色的课改创新之路,为此我校建立了一套课改保证体系:一是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和以周小杰为主的课改研究小组,为课改实施出谋划策,积极引导课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二是领导身先士卒,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包年级,全程参与教学教研活动,做好引领和服务;三是充分发挥教研组、教研组长的作用,搞好同科目研讨和教师的“传、帮、带”;四是积极发挥教学能手、教学骨干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教师均衡发展,要求名优教师上好示范课,骨干教师上好研究课,全体教师上好过关课,每期“拉网式”赛课,人人必须参与课改,每期第一月为汇报课时间,每人教出一堂定型课,逐个过关;五是后勤保障有力,千方百计为课改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服务。通过一年的不懈努力,我校在继承原有“快乐导学”课改基础上,不断吸纳各地先进教改经验,通过课堂实践验证,创造性地提出了我校的“两段四问”课堂教学模式。为了便于全体教师操作实施,我校制定了《“两段四问”教学模式解读》,《“两段四问”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两段四问”模式学生课堂管理制度》,《“两段四问”教学案编写规范》。
二、在创新中谋发展
为了保证“两段四问”课堂模式的有效实施,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1)健全组织、创新制度,做到制度与时俱进,与新课改发展同行。在原有制度上进一步制定了《一课一得教学反思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完善了《学生管理评价办法》、《学生评教周报表》、《课堂学生值日细则》,重新修订了《绩效工资发放方案》每期从人均绩效内拿1万元作为课改教师奖励。不断的完善制度,使得课改的推进起来更加有据可依。
(2)强化模式、创新管理:
1、改革教师备课制度。实行“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按照“两段四问”教学案模板分科目统一编写学案,在教学之前将学案发送至杨中网站经教科室审核方可印刷发给学生使用。
2、改革常规检查方式。学校建立杨中网站,每位教师建立各自文件夹,将备课、学案、反思、论文等课改资料及时上传网站由教导处、教科室进行网上检查。
3、改革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实行行政推门听课制度,平时通过学生评价表、学生值日表、学生问卷调查表反馈情况进行监督,对没有按照统一要求授课的教师,实行“一谈二罚三停”制度,确保人人按照“两段四问”模式授课,并提倡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创各自课堂特色。
4、改革理论研修培训。将原来的晨会改为网上讨论交流。因县教育局关心,为我校各班配置了班班通,教师基本都有办公电脑,在此前提下我们申报了国家级课题《“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模式研究》和省级专项课题《“两段四问”教学模式研究》,让全体教师参与到网络研修中来,不断提升理论水平。
(3)开放管理、促进课改。我校坚持教学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对外开放。三年来我校共接待市县兄弟学校80多批次,1000多名教师观摩交流,促进相互提高。“课改开放周”主动邀请家长到学校听课、评课、检查评议教师的教学情况,并不定期向家长和学生征求教学建议,不断改进管理方法。
三、在发展中促提升
杨林中学在县教育局领导的悉心指导、大力帮扶下,经过三年的摸索实践,从最初的邯郸学步到理性思考,从彷徨迷茫到反复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发展的有自己特色的“两段四问”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堂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心动手动眼动脑动);教育两个时间段(课上课下两个时间段);教学案三个层次(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做到271的三个阶梯:20%的知识—自学能会,70%的知识—合作学会,10%的知识—老师教会);教学四个环节(学生问教材-预习自学、自主探究;学生问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学生问老师-展示点评,总结升华;老师问学生-当堂检测,清理过关)的理论体系;并取得了一定成绩:2010、2011年我校被评为岳阳县课改先进单位;2010年被评为岳阳市教育学会课改先进单位;教育教学质量2008、2009年蝉联全县第一名;2010年在初中毕业水平测试中荣获第二名;2011年再次荣获综合评价第一名,特别是今年初三和初二的文化成绩评比人平分均为满分。课堂模式改革使师生受益,他们工作着,学习着,并快乐着。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仁,新课改是一个充满探索、创新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每一个过程都可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校一定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兄弟学校的支持帮助下,迎难而上抓课改,打造特色提质量,并以此为抓手,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谢谢大家!
第四篇:课改交流发言材料
乐。教师是培养人才之师,人才有万千种,不会千篇一律,要承认差异,正视差异,要鼓励他们发展。
以上是我关于课改方面不成熟的做法,我虽然在课改上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同行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知道,只要我们能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思想,探索新型教学方式,那我们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的,就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新的天地。
最后,在这新年即将来临之际,我祝愿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第五篇:课改总结
第一学期数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单位: 姓名:
新课改工作总结
新课程教学改革实施使我受益匪浅。可以说是新课改促使我成长,我与学生一起成长。这是一个新奇的过程,这是一个激发我焕发第二次教育青春,拥有了“终身学习”教育理念并使自己永远燃烧的一次再生的过程!我感谢新课改!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感到自己收获颇丰,现总结一下,把我的收获与体会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更新了教育理念并形成了新的课程理念。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教学中我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之中,逐步实现了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教学中既加强了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注重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我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上课发言积极,有时为了一个问题而争论得面红耳赤,有的还情不自禁的离开座位与同学去合作交流。不再是课改前的老师一言堂,学生只听不愿意发言的冷清局面。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这章知识后,我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这个实际问题。再比如教学“统计”时,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扫用具的数量、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等,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劳动、调查等,真可谓一举多得。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教学“矩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在学生举出矩形、正方形的实物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矩形和正方形都是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应该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他们都有四条边。”等他刚一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条线段都叫做边。”“他们还都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我一直在一旁微笑的听着,最后说:“嗯,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把自己知道的和与我们学习有关的说出来,大家互相促进。”那一段时间这几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而其他的学生受其影响,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经过多年的课改实践,我感觉自己的角色和教学策略与以前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不仅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而且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新课改要求授课教师从以前的单纯知识传授转变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真理;不仅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合作。但在课改实施过程中,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也有偏颇的时候,有时设计的合作探究活动不切合实际,只是一些表面现象,只重视表面的活动,忽视内容的实质和问题涉及的梯度及内在联系。更有这样的情况,在情急的情况下,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回答,又回归到课改前的方法。出现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认为是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学的不透彻,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探究活动设计的过程研究与琢磨的欠功夫,也有备课不认真的原因,也有教学中不能结合学生的教学实际所致。教学中我有这样的一些困惑和问题:
1、教师唱主角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学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计做出回答,并努力诱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学会如何揣摩老师的心理。
2、教学要有程序,但不能程序化,仍有一些教师过分依赖教案,出现硬拽学生进入教师预定的轨迹中的现象。
3、如何更好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形式热热闹闹,但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没有很好体现,有些问题的抛出,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进行交流,这是没有意义的、无效的学习。
4、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教学是按课件走,还是按学生走,是关注活生生的课堂,产生真切的师生互动,还是流于形式。有些课看似热热闹闹,但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5、教师如何把思考还给学生。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应具备以下特征:(1)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2)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与获得成功的机会。(4)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5)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6)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一节好课应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是课堂的教学主体,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一节好课能让学生受益一生,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
回顾在课改中自己所走过的路,深刻的感到自己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学习的还不够,不能坚持经常,有些问题还是得过且过,借口工作忙而不能及时请教他人或查找相关资料,备课及教学过程有时还欠细致、还欠功夫。今后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与数学教学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登新高,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