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冰火两重天(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4:4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冰火两重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冰火两重天》。

第一篇: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冰火两重天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冰火两重天”

丁静、张丽娜、詹奕嘉、廖君

 2012-12-31 09:22:09

来源:新华网 2012。12。30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来到城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内蒙古、陕西、湖北、广东等地发现,农民工子弟在城市入学面临“公办校”难进、“民办校”两极分化等问题。未经审批的“非法校”和远近闻名的“明星校”同时存在,是什么让民办农民工子弟校“冰火两重天”?

“屋顶小学”12载为何仍有市场?

农民工子弟校——武汉市江汉区凌智小学曾经“名噪一时”,因为活动空间有限,只能在屋顶上升旗,凌智小学被媒体称为“屋顶小学”。办学12年后,由于存在安全隐患,教学质量不符合要求等,2011年底凌智小学被停办。

今年2月,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将凌智小学423名学生分流到辖区内的两所公办小学,并耗资百万元,安排十几辆校车每天免费接送学生往来于住地和学校。

随后,几十名学生“回流”到9月份恢复招生但无“合法身份”的凌智小学。校长孙红枫告诉记者,两所分流的公办学校距学生住地较远,家长觉得不方便;很多随迁子女家长因为工作时间限制,希望孩子放学后在学校吃晚饭、写作业,分流的公办学校无法实现。

一方面,死而复生的“屋顶小学”生源不断。另一方面,这所学校位于武汉市拆迁规划范围内,政府无法安排新校址。

记者走访北京、内蒙古、陕西、湖北、广东多地发现,在大城市的流动人口聚居地,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不少。但多数位于偏远地区或者城市拆迁区,不少学校也因为缺乏固定办学地点等原因得不到审批,有的学校沦为四处搬迁的“非法流动校”。

北京市农民工子弟学校——行知实验学校虽然获得了审批,但随着北京市城中村改造拆迁速度加快,学校十多年来不断搬迁。每一次找新校址都考验着校长易本耀的“能力”,他甚至将搬迁历程绘成了一张“十年漂泊图”。

农民工子弟校也能办成“明星校

与四处漂泊的流动学校不同,记者在各地也看到一些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办成“明星校”的例子。这些学校多数享受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同时得到社会的帮扶、关注,并拥有一位强有力的校长和一套个性化的办学思路。

北京市星河双语学校是一所打工子弟小学。创建6年来,坚持“双语教学”“习惯养成教育”两大办学特色,从最初的298名学生发展到1500余名学生,成为北京市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明星校”。

71岁的校长李守义做了54年教育工作。在他看来,办好打工子弟学校的“突破点”是特色办学。“我们抓懂礼貌、勤洗手、冲厕所的行为习惯;更抓爱学习、勤思考的学习习惯,很快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李守义告诉记者,因为成长环境的限制,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见识、基本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与城市孩子存在一定差距;一些随迁子女父母因为工作等原因,不能常常关照孩子的学习;此外,随迁子女的流动性也比较大。这些特点,使农民工子弟校和普通学校办学存在差异。

在大部分生源是随迁子女的陕西省榆林市榆林高专附中,该校副校长王圣祥发现,很多随迁子女初次来到城市,没见过电影院、网吧、KTV,对此充满了好奇。为了“疏而导之”,学校每年开学组织学生看电影、参观网吧等。对流动性大的随迁子女,学校实行学习成绩的“动态管理”,发现哪个学生成绩弱,就个别了解情况,区别制定教学方案。2012年毕业生中,考取二本以上学校的有600多人。

两极分化随迁子女如何“有学上”?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农民工子弟校可以办成“明星校”,而另一些却处于“非法校”或“漂泊校”的状态,两极分化严重。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梁威认为,个别“明星校”的成就,与校长个人的“办学力”关系很大。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贺立平则担心,政府由于财力、资源的限制,不能普遍支持民办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如果集中精力扶持几所,虽然可以很快看到成绩,但结果会导致“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差的越差,难以实现教育公平。

梁威认为,仅靠个别校长的能力不足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问题,应该由政府主导,主要通过公办学校来安排。一些办学条件允许或者不能马上消失的民办学校可以作为补充,不能让农民工随迁子女因为“没学上”,错失教育的最佳时期。

记者了解到,按照我国目前的政策,各地义务教育经费和投入主要依据户籍人口数量来确定,这就在人口流入地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如何用有限的城市教育资源,满足逐年增加的随迁子女入学需求,对各地教育部门都是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李汉林认为,将义务教育经费跟着流动人口、而不是按照户籍人口下拨,会有助于各地财政安排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

责任编辑:兴坤

第二篇: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及治理思路

——基于对北京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状况的实践观察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在我国,称这些农村来到城市务工的人群为“农民工”。他们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现象,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壮大。许多农民工在其工作稳定之后,便把子女接到身边。因而,流向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的数量便不断增多,他们的教育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鉴于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是农民工聚集的区域, 因而这些地区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具有代表性。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分析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并简要探讨其成因。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了确保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指出,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解决和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合法权益的政策,使得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在农民工子女城市入学率、随迁子女城市教育体系发展以及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规模化、专业化、安全保障等方面都有了长远的进步。然而,由于受现行城乡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制约,许多进城农民工子女仍然被排斥在城市义务教育体系之外,义务教育资源机会不均等,失学率、辍学率高,学业失败突出,社会歧视,心理压力大等现象仍然是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依然严峻。北京有30多万农民工子女,由于入学读书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首都北京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调查中我们发现,北京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公平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依旧困难,入学机会不平等。

因户籍制度和城镇公办学校资源的限制,随迁子女完全就读于公办学校仍存在较大的难度。在调研过程中证实了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办学校学位数量确实有限,不能满足所有随迁子女的入学要求。二是获得有限公办学校学位的门槛高。“虽然借读费、择校费已被严令禁止,但“自愿捐资助学”等替代形式却悄然升起,这让很多随迁子女只能“望门兴叹”上一代人的弱势在弱小的下一代人身上继续在延续,“起跑线”依然难见真正的公平”①。三是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手续非常繁琐。来京务工农民的子女,要想到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必须首先由他们的家长或监护人出具暂住证、实际住所居住证、务工就业证、户口簿等证明、证件,向暂住地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提出申请;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对符合就读条件的来京务工农民的适龄子女,开具标注“农民子女”字样的“在京借读证明”。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机会。

(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依然无法保证,就学质量不公平。

与公办学校相比,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逊色很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许多都大多数为家族化管理,“丈夫当校长,妻子管财务,亲戚朋友当老师。”“校长多为中等学历,还有文盲和半文盲。一部分人有过教师经历,相当数量都是‘转岗’过来了的。”②教师往往是“东拼西凑”,正式的有经验的老师很少,而音乐、体育、自然、英语等课程的师资更是缺乏。“主要为公立学校离退休教师、农村学校外流教师、待业求职大学生以及文化程度较高的进城务工者,许多教师都是临时从 ①② 徐小霞,张翠娥《弱势在延续——农民工在子女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分析》[ J] 《青年探索》2005,(04).吴焰:《农民工子弟学校:取缔与漂泊》,《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11-12-14:第一版。教,”代一两年课就走人,根本没有教学经验和责任心。据农民工子弟学校负责人反映,多数教师只是把子弟学校作为进入城市就业的一个跳板,一旦找到收入更好的工作,就会离开学校;二是教学设施缺乏。农民工子弟学校大都举办在农民工居住稠密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在偏僻荒凉的郊区,环境恶劣。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有的是推倒原来厂房重建;有的是在原来的厂房上添加一层作为教室;有的是租用废弃的厂房。它们的场地狭窄、校舍简陋,甚至还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因为办学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而没有合法的办学资格,农民工子弟学校经常处于“动荡漂泊”的状态。三是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由于多数农民工一般在节假日要返乡,孩子多随父母一起提前离开学校,这直接影响了孩子正常的教育时间,也给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量的研究表明,制约随迁子女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从户籍制度、财政体制、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及部分人为因素进行分析。

(一)户籍门槛限制。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按户口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妨碍了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上学。2006 年修订后的新 《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这说明适龄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责任主要由他们户籍所在地的政府承担,当农民工子女随父母流动到一个城市时,由于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想要在流入地的公立学校就读实现其平等受教育权,是很困难的。新 《义务教育法》同时也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按户口就近入学”的原则,为流动人口,特别是为农民工子女打破户籍制度,进入城市公立学校就读以实现其平等受教育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在现实中农民工子女要真正享受平等受教育权,仍然还要面对户籍的障碍。虽然现在户籍制度有所淡化,但涉及到农民工子女能否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待遇时,户籍制度的作用又显现出来,户口本这一小本本依然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差异的无形标志。由于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是按照户籍人口来配置的,城市教育资源“理所当然”就是具有城市户籍儿童的公共产品,农民工随迁子女因其农村户籍自然被拒之门外。虽然在一些地方“捐资助学”可以跨越户籍这一门槛,但农民工显然是力不从心。

(二)财政体制制约。

义务教育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应主要由国家财政拨付。我国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将很大比重用在发展高等教育上,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另外,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经费分担机制缺乏且不合理。在现行的“分税制”下,中央财力较高,但没有承担义务教育责任,县乡政府财力较弱,却承担了人数众多的义务教育责任,其财权与事权严重脱节。由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规范、数额小,难以满足地方政府真正需要。因此,使得地方政府在承担巨大的教育经费投入上遭受很大的困难。缺乏专门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资金预算制度也是制约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重要财政根源。我国的政府预算科目表一直存在着过于粗略的弊端。不能够清晰地表现出所有资金的用途,并且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资金预算科目并没有体现在政府收支分类之中。另一方面,我国尚未建立系统、规范的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机制。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自然无人问津。

(三)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

虽然近年来我国城乡的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及资源投入量都在提升,但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既享受不到农村的公共服务,也被城市的公共服务排斥在外,成为公共服务的边缘化地带。从社会公平角度看, “农民工这股贡献了我国经济增长13% 的力量不仅自身不能普享社会公共服务的雨露,其子女也被排除在外,这显然已经是整个制度的缺失问题了”③。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也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但因各种原因,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偏差。例如,“自愿捐资助学”就是在国家 禁止“择校费”、“助学费”后产生的新名词,成为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一道门槛。这种 “换汤不换药”现象的大量存在不仅使得国家的政策效应大打折扣,而且会给农民工、特别是那些弱小随迁子女的心灵留下深深的创伤。

三、实现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对策分析

如何平等地对待农民工子女,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北京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首都教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保证农民工子女享受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北京的重要篇章。针对我们以上分析的北京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状况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描述以及对问题背后的成因的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北京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问题。

(一)、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地位

中国实行的是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体制。50年来,这种户籍管理体制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承载了太多的附加功能,使户口簿不仅是一种身份的体现,而且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使得人们由于出身地不同导致了天然的身份的差异。出生地、身份的不同使得农民和城市居民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享有社会赋予的不同的权利,表现出极大的不公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合法权利由于户口的限制而受到相对的剥夺,户口成了他们在城市中公平生存和发展的障碍。这就要求政府应适应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二元化社会的整体变革,保障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权利。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划分,从户口性质上取消城乡居民的差别,实现公民身份法律意义上的平等。

(二)、改革教育财政体制,建立灵活有效的投入机制

无论是对政府而言,还是对学校而言,或是对农民工而言,“缺钱”成为解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最大难题。而作为基本国策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其属性上就是公共物品,财政责无旁贷。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有了较大的增加,如农村的“两免一减”政策等,但区域分块的投入机制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不仅如此,随着随迁子女流出,流出地的教育资源还出现了低效率配置。所以,在加大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更需要建立灵活有效的投入机制。在这方面,可以考虑两个方案:其一,改革现行的区域分块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具体而言, 在维持基本预算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教育经费分配制度,把经费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改善接纳随迁子女学校和地方的办学条件改善以及基础设施;其二,设立专项资金。各地应该在中央专项教育资金的基础上,设立专项资金,以适应随迁子女就地入学需求的灵活变化。

(三)、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质量

政府应善待民办学校,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发展。从目前来看,民办中小学及打工子弟学校或简易学校承担了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公办学校及政府财政的压力,分担了政府的责任。但是,从实践来看,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及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明显的不平等性。尤其是国家财政投入主要是公立学校,对一些所谓的不达标甚至“不合法”的民办或农民工子弟学校给予取缔,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民办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为了给学生提供安全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必须对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设施 ③ 张爱婷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理论模型》[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9,(08).进行相应的规范。当前尤其应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办更多的学校以接纳更多的农民工子女上学。同时,“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主体和管理者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动机,规范办学行为,聘请教育专业人员主持学校工作和教学管理活动,鼓励学校的教师参与本地区的教学研讨活动,积极开展与其它学校之间必要的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效果。

另外,公办学校在各方面都要比农民工子弟学校优越一些,包括学校的硬件设备和软件配置。在还不能完全取缔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情况下,要通过政府的管理,促进公办学校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合作。更明确的说,就是要借鉴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对西部地区的帮扶机制,建立起公办学校对口支持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帮扶机制,包括学生交流、教师培训、学校管理等方面,以使农民工子弟学校健康发展,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第三篇:“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

“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互联网为依托,远程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正在中国迅速兴起,一场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到教学内容,乃至教育观念和教育目的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正在悄悄地发生,如何客观地分析互联网对当前教育的各种影响,是当前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但“互联网世界”的到来,带给我们的教育到底是“福”是“祸”呢?我觉得应该辩证的看待互联网与教育的关系。

基于信息技术的开放的服务理念、先进的工作手段、简捷的操作平台和优越的育人环境,使得它在教学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了,在经济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它必然承担起教育现代化的重担。这种担纲作用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担负着教育发展之纲、社会进步之纲。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既是课程教学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之必然。归结起来,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有机的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教学,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打好扎实、全面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利用素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知识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成为社会中的核心产业,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的筛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技能同样重要,这些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教学过程引进信息技术,使之形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变革了,教学视野拓宽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就成为他们学习过程的主要内容,因而能最大限度地贴近现实生活实际,融入网络时代,利用信息能力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大势所趋,当今“终身学习”已经由人们的单纯的愿望变成了具体的行动。时势可以铸造英才,时势也可淘汰庸人,现实实际迫使人们产生了紧迫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上,有独到工夫。这种整合,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践,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能调控学习过程,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这无疑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种革命式的变革。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甚至如何生存都将成为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旧教学方式的区别,最根本的就在于能力掌握与否。在信息时代,知识和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本身的激增、剧变、更新,频率加快,周期缩短,同时知识本身的高度综合和 学科渗透、交叉,使得人类的一切领域都受到广泛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科学技术和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革的大背景下,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变得更为重要。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整合能够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将能迎刃而解。

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不可否认它的过度使用也存在着许多弊端:

一、互联网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但可能会动摇教育的目的

从学校教育到网络教育——社会需求的满足互联网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模式一网络教育。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相比,网络教育的最大优点在于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在这种“虚拟学校”里,学生只需要有一台连网的电脑,便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完成学业所需的时间和进度。而且,学生还可以半工半读,学生了解社会越真实广泛,学习的侧重点和努力方向就越明确,走出“校门”后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教书育人。传统的教育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地交流、讨论与沟通。学生们必须知道他们应该学习什么,需要去发现求知的内在涵义,以获得学习的动力。

教师重要的职责之一即是要向学生解释这一切,并随时给予指导。但是网络教育将会改变这种交流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无需直接面对面,而是可以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流,不再有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不再有心灵火花的撞击,不再有由于相处而产生的师生情谊。这种长期的“无情”的交流将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接受道德与理想教育的兴趣,对前途产生迷惘的情绪,失去行为规范。

因此,互联网可能会削弱教师在德育方面的作用,从而动摇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互联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可能会改变学习的内容.

1.从填鸭式教学到交互式教学一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互联网的发展为交互式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的工具和环境。首先,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教育将会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学生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把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据此能够随时调整学习内容,或改善教学方法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突破时空的界限,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改善教学效果;再次,利用互联网进行交互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讲授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由学生们自己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信息,对主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这种利用互联网实行的交互式教育无疑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他们从枯燥无味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解放出来,学生们因此能够得到充分自由发挥、施展个人才华的机会,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某一个主题的涵义,更透切地理解这个主题。

2.从获得知识到获取信息——学习内容的改变对于教育而言,互联网带来了新的技术。

在这个新的技术环境中,教育工作者不再提出学习的原因。他们的责任仅是提供一些新的学习方法一寻找一些新的应用技术的学习方法。在这种意义上而言,学习本身的含义将会改变:学习不再意味着理解与知识,只是搜索信息,信息则会被误作为知识。由于互联网的影响,学习不再是理解与知识的结合,而变为仅仅是获得信息。

事实上,信息根本无法替代知识。然而,在互联网上,信息已经代替了判断力。学生们学习检索和照本宣科复制网上的信息,不再学习如何培养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们虽然拥有大量的信息,但却知识贫乏,分析能力低下,这跟检索机器有何区别互联网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但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3.从口传耳听到虚拟现实一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互联网的不断延伸,学生们除了学习学校为他们开设的课程之外,还可以在另外一个包罗万象的“虚拟学校”——互联网上任意翱翔。互联网和虚拟实现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会改变传统的(教师)口传学生)耳昕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去”非洲“实地考察”感兴趣的植物;也可以“潜”到大西洋的海底,“现场观察”喜欢的动物,学生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自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求知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而那种依靠陈旧的文献、滞后的讲授、过时的道听途说扩大知识面的时代将会成为历史。

4.从教师主导到网络主导一学生价值取向的转变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一直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在网络环境下,互联网将会把教师推到一边,自己取而代之,成为教育的主角。互联网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将会是一个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因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还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等,而电脑是不可能教给学生这些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一处把个人集中起来,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和责任感的场所。所有这些,互联网都是无能为力的。

事实上,在网络教育环境下,由于互联网替代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引导而变得更加“现实”与“功利”。学生会误认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到一份好的工作,而金钱的多少则会成为学生评价事业成功与否的标准。

综上所述,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为教育开辟了令人向往的广阔前景;另一方面,互联网将会动摇教育的目的,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改变学习内容等。事实上,不管互联网如何功能强大,归根结底它都只是人类制造出来的一种工具而已。既然是工具,如何利用就完全取决于利用者。探求如何善用互联网这个工具为教育服务,将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充满挑战性的新课题。

第四篇: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镇户籍学生

中小学学校管理档案资料整理参考目录

各学校应根据标准和评估要求注释,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整理出全面、详实、精炼的档案资料,力求突出学校特色。

A1—B1—C1 办学思想

1、学校及各部门学工作计划、总结。

2、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总结和关于加强德育工作的规定及措施。

3、学校劳动教育计划、总结及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计划、人员、基地及落实情况,劳动教育活动的记载、教案、图片等有关资料。

4、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等有关资料。

5、关于培优辅差的措施、计划、总结及记载。

6、学生学科成绩统计及质量分析资料。

7、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和教育科研的实施意见、措施资料。

8、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关意见和措施。

A1—B1—C2 办学目标

1、学校发展规划(近期、远期)

2、学校办学目标(近期、远期)

3、学校教育现代化计划。

4、学生毕业后劳动就业或适应高一级学校学习的有关资料

A1—B1—C3

办学行为

1、学校关于“纠片”的规定及相关资料;

2、学校关于“减负”的规定及相关资料;

3、规范学校管理和办学行为的意见、措施、效果(普

九、收费、办班等);

4、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有关资料(总课表)。

5、学校依法办学、规范管理的有关制度汇编

A1—B2—C4 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1、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评价方案(办法、细则等)

2、结合政治、思品课等基本知识的检测资料

3、关于学习目的、前途理想等方面的问卷调查资料

4、班主任、任课教师观察、了解学生思想和品德方面的记载抽样

5、学生思想素质等级评定资料

6、学生好人好事记载、统计资料

7、落实《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守则》情况(包括学校制定的常规及检查落实情况)

8、学生参加力所能及劳动情况(包括劳动项目、出勤、态度等资料)

9、学生操行评定统计资料

10、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统计(抽样)资料。

11、学校受各级各类表彰情况

A1—B2—C5

学生文化科学素质

1、学生各科考试(考核)成绩统计(合格率、优秀率等)

2、学生各科考试(考核)成绩登记

3、各学科考试质量分析资料

4、开展说普通话、用规范字活动情况资料

5、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6、毕业情况统计

A1—B2—C6

学生身体心理素质

1、学生体质评价资料(包括评价资料、统计分析资料)

2、学生体检情况(统计分析资料)

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评情况(包括统计分析资料)

4、学生视力情况(统计分析资料)

5、学生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情况

6、学生心理情况统计、分析的有关资料

7、体育课成绩统计资料

8、体育、保健基础知识测验统计资料

9、各级各类体育竞赛获奖情况

A1—B2—C8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

1、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包括活动记载、取得成绩等)

2、微机课开设情况(包括学生出勤、操作及测试成绩记载等)

3、学生参加简单劳动的情况(包括学生出勤、操作及测试成绩记载等)

4、学生参加科技兴趣活动的情况(包括参加人数、比例、活动记载等)

5、学生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情况统计及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记载

6、学生能力评价方案(细则、办法)

7、学生能力抽样调查统计资料

8、学生能力评价的其它资料

A1—B2—C9

办学成果与特点

1、毕业生名单及毕业率

2、教育质量与同类学校的比较分析

3、学校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情况分析及获得的主要荣誉统计

4、学校办学特色方面的

5、教育改革、教学改革方案(计划)

6、反映教育改革、教育科研过程的相关资料(报告、总结、意见、鉴定等)

7、教育改革、科研论文或经验(含教师获奖证书)

8、学校教师受各级各类表彰情况

A1—B2—C10

社会效益

1、毕业生追踪调查资料(包括学生行为、考试成绩、上一级学校或社会反映)

2、社会对学校评价问卷调查资料统计分析等 A1—B2—C11

学校可持续发展

1、教育科研工作资料一套

2、学校资源配备情况(人、财、物)

A2—B3—C12

干部素质

1、校级干部配备情况

2、校级干部学历、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情况(有关资料复印件)

3、校级干部年龄、专业结构情况

4、中层干部配备情况,中层干部学历、专业、年龄结构情况

5、干部个人工作述职资料

6、民主评议干部资料

7、上级和组织考核干部的有关部门资料

8、干部撰写的文章及获奖资料

9、能体现干部素质、团结协作的典型事例

10、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资料

A2—B3—C13

干部队伍建设

1、干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制度

2、干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计划、总结(集体、个人)

3、干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记录、笔记

4、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有关资料

5、加强党组织建设的有关资料

6、校长、书记、教代会职能、职责

7、教代会制度、计划、总结、会议记录议案、决议等

8、学校行政班子会议记录

9、党政领导民主生活会会议记录

10、青年(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含制度、措施、条件等)

11、青年(后备)干部名册及培养、考核、使用等情况

12、干部岗位培训证书复印件

13、民主评议后备干部的有关资料

14、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

A2—B4—C14

教师配置与素质

1、教师编制情况

2、学校各类人员基本情况统计表(专任教师、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及各自所占总数的比例)

3、人员名册(分专任教师名册、职员名册、教学辅助人员、工勤人员)

4、师资格证书、学历证书、职称证书复印件

5、教师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工作业绩考查、考核资料

6、省、市、区、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条件、名册及任命文件

7、教师基本功考核考查资料

8、教师普通话、计算机培训情况及合格证书复印件

9、教师获奖情况统计及证书(文件)复印件

10、先进教师典型材料

11、教师体检表

12、教师心理情况调查及统计分析

A2—B4—C15

职工素质

1、职工编制情况

2、职工结构和基本情况一览表

3、职工任职情况一览表

4、职工政治、业务学习制度

5、职工工作计划、总结(见C14)

6、职工德、能、勤、绩考核资料(见C14)

7、职工学历证书、资格证书、职称证书等复印件(见C14)

8、职工获奖证书复印件(见C14),先进事迹材料等

9、职工体检表(见C14)

A2—B4—C16

教职工队伍建设

1、伍家岗区人民政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宜伍府发[2001]21号)

2、校长任命文件复印件

3、教师招聘、录用、调配的有关资料(复印件)

4、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总结。

5、学校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学年的、长期的)、总结。

6、继续教育培训的有关规定、检查、记载。

7、新教师岗前培训的有关资料、考核记载。

8、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所占教师的比例情况统计(其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

9、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关文件、实施方案。

10、教师聘任方案及实施情况的有关资料

11、教职工工资表及发放情况

12、教师医疗管理办法及实施情况

13、教代会有关教师权益保护的有关决议、意见

14、教职工住房情况统计

15、教师福利发放资料

16、有关侵犯教师权益的事件及处理的资料

17、关心教师的基本做法及典型事例

18、教师异动的有关资料

A2—B5—C17

领导体制与权力制衡

1、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有关文件及实施情况

2、校长、党组织、教代会的职能职责

3、教职工代表大会章程、议事规则

4、学校重大决策程序

5、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与监督保证作用的有关资料

6、校务公开制度及实施情况

7、教职工民主评议干部情况及资料

8、举报制度

A2—B5—C18

机构设置与管理运行

1、学校机构设置及依据

2、各部门工作职责(职能)

3、各部门工作制度

4、各部门之间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有关资料

A2—B6—C19

计划管理与制度管理

1、学校、各处室、教研组、班级学期、学年工作计划

2、目标管理责任书

3、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检查、评价记载

4、各项工作、各个岗位、各个部门的职责、制度汇编

5、执行各项制度的检查情况记载

6、奖励和处罚的有关规定及执行情况资料

7、奖励、处罚的决定(意见)

8、各项考核方案、考核情况记载和督办整改意见

A2—B6—C20

教务管理

1、校历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及执行依据

2、学籍管理制度

3、学校招生、编班、休学、转学程序及有关资料

4、学生学籍档案(可另附档案)

5、班级人数统计表

6、学校“普九”工作(防流控辍)制度及“普九”工作达标情况

7、学校德育工作常规及检查、考核记载

8、学校教学工作常规及检查、考核记载

9、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计划、措施及取得的主要成绩(总结材料)

10、学生考勤记载

11、学生奖惩条例、奖惩记载

12、各室管理制度(电教设备、图书、体、音、美设施管理制度)

13、电教设备、仪器使用,图书借阅等情况资料

14、学生体质、体能、常见病、传染病发病情况检查、记载、统计、分析的有关资料

A2—B6—C21

总务管理

1、校园、校舍、装备台帐及建、购、管、用制度

2、财务管理制度

3、会计帐目(存财务室备查)

4、校产评估资料

5、关于加强收费管理的制度、项目、标准及收费情况

6、师生食堂管理制度,师生宿舍管理制度及检查、考核情况记载

7、学校安全教育制度及检查情况记载,安全保卫措施(安全工作责任书),重大安全事故情况

8、勤工俭学工作制度及工作情况(含项目、收入、支出情况)

A2—B6—C22

信息管理

1、专、兼职档案、信息管理员基本情况

2、信息(档案资料)管理制度

3、信息条目分类登记薄

4、信息利用登记

5、信息资料、档案目录

6、计算机智能管理系统及使用情况

A3—B7—C23

国拨经费

1、学校经费概况(预、决算表)

2、国拨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与前两年同期拨款比较资料

3、办学经费收入、支出情况

4、教职工工资发放表

5、教职工政策性支出兑现情况

6、基本建设及经费投入情况

A3—B7—C24

自筹经费

1、勤工俭学筹措经费的收入、支出情况

2、其它渠道筹措经费的收入、支出情况

A3—B8—C25

校园

1、校园平面图(规划图)

2、校园生均面积

3、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4、校园绿化规划图

5、校园绿化、美化、硬化的有关数据(绿化覆盖率,树、花数量,硬化面积、草坪面积)

6、土地使用证

7、校园周边环境状况分析及治理情况

A3—B8—C26

校舍

1、校舍平面图

2、校舍结构、面积明细

3、普通教室、功能教室等配套情况及基础设施配套平面图

4、生均校舍面积达标情况

5、校舍建筑容积率

A3—B9—C27

教育信息技术装配

1、各学科实验仪器配备统计资料

2、各学科实验仪器管理使用情况资料

3、电化教学设备配置情况

4、图书馆(室)建设情况(含书库、师生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配置微机管理系统)

5、图书分类统计资料和管理使用情况资料

6、计算机网络教室、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及其网络技术设备和软件构成的校园网、闭路电视网、广播网系统的配备情况资料和教育软件资源库建设情况

7、接入因特网情况

8、各类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的管理和使用资料

A3—B9—C28

活动场地及器材、设施

1、各种运动场地平面图(田径场、球类场)

2、各类体育、艺术学科的器材配备达标及使用情况

3、教学、生活和卫生设施的配备、管理、使用情况

4、饮用水源情况

5、学生宿舍设施配备、管理、使用情况资料

6、食堂设备配备情况

7、各室降温设备配置情况

8、学生实践活动基地,植物(生物)园地和设施设备情况资料

9、医务室药品、器械配备情况

A4—B10—C29

德育内容

1、德育工作计划、总结

2、各学段(学年)德育工作内容、重点、层次及序列

3、德育活动记载

4、德育工作检查记载

5、开发和利用本地本校德育资源的情况

6、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

A4—B10—C30

途径和方法

1、德育工作机构网络图(横向、纵向)

2、育人环境建设的有关资料

3、班级、团队、学生会工作计划、总结及开展活动的资料

4、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计划

5、学科渗透德育的有关资料

6、德育基地情况及活动记载

7、“三结合”教育网络机构及“三结合”教育资料

8、日常行为规范执行情况检查记录

9、德育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情况

10、德育工作典型材料(集体、个人)

A4—B11—C31

执行课程计划

1、学校课程总表

2、新增设的课程(外语、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等)落实情况(检查记录)

3、教师任课情况一览表

4、校本课程开设、开发情况资料

A4—B11—C32

教学过程与方法

1、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记载

3、重视落实“双基”、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关规定和措施及实施情况

4、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规定和措施及落实情况

5、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有关规定及落实情况

6、各学科备课抽样

A4—B11—C33

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

1、教育科研组织机构

2、教育科研计划、总结、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教育科研活动记载

4、教育科研成果(鉴定、论文、优质教案、优质课等)

5、教学工作常规(主要是各环节的要求)

6、教学工作常规检查、评价资料

7、教学研究组织机构

8、教学研究工作计划、总结

9、教学研究活动记载

10、教学研究成果

11、教研工作、科研工作经验材料等

A4—B12—C34

体育工作与国防教育

1、学校体育工作计划、总结

2、体育教学计划

3、体育课教案抽样

4、体育课外活动安排

5、两课两操活动记载

6、体育达标统计资料、体质评价资料

7、体育运动队训练计划、训练情况记载

8、学校运动会秩序册及成绩统计

9、国防教育工作计划、总结

10、国防教育情况记载

11、渗透“三防教育”的有关学科的教案抽样

12、体育竞赛成绩记载

A4—B12—C35

卫生工作与健康教育

1、学校卫生工作计划、总结

2、健康教育计划及执行情况、教案抽样

3、各室及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及检查考核记载

4、学校常见病、传染病预防措施及落实情况资料

5、餐饮工作管理制度

6、学生常规体检表

第五篇:随迁子女教学工作总结

随迁子女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我校现有学生800多人,随迁子女占到95%以上。学生大多来自河南、河北、福建、四川等地,学科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相对薄弱。针对上述情况,我校充分发挥教育的多功能作用,齐抓共管,开展多种活动,增长见识。积极提供平台给那些有特长的学生以展示,树立严格校风校纪,着力抓好随迁子女教育教学以及人格素养方面的培训。

学校党支部重视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教师对随迁子女教育管理的认识。我们广大教职工也充分认识到随迁子女大多生活在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生活拮据,环境艰苦,缺乏关爱,普遍存在感情敏感、脆弱的情况。进入陌生的新环境后,他们渴望能得到老师的关爱,能与同学们平等交流。学校全体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关爱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教师与学生们坦诚相待,交知心朋友,满足他们的求助心理,对他们在生活行为上存在的不健康、不规范、坏习惯等问题,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帮助,满足他们的表现心理,提供他们表现的机会,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培养他们的平衡健康心态。同时,利用中午看饭时间、去食堂多打点饭菜给那些家里伙食困难的学生以此做到小小的关爱,或许就是这一点点的爱,久而久之拉近了我跟孩子们的心,让他们体会到了温暖。

在随迁子女群体中,文化基础知识薄弱,不讲文明、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现象较为普遍。学校在抓好日常教学的同时,举办各种兴趣活动,弥补他们知识的缺陷。针对不讲文明、不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现象,学校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符合时代要求、儿童心理特征,学生喜爱的活动。在体育课上我总是请那些平时一有活动就躲在别人身后的同学,我给这些同学机会,也许他的运动能力弱,但是希望在另一个方面树立起来,那就是他的个人自我价值。比如:我教的六年级2班徐倩同学,在平时的活动中总是对老师安排的项目不感兴趣,三两个一群,四五个一伙地在那聊天。我发现问题后,没有批评。首先是时不时地在部分群体以及班级上提着徐倩的名字,表扬她如何如何大气,服装如何如何漂亮。一次年级篮球比赛的机会我灵机一动请她当我班的啦啦队长,上半节我们班一直落后,当然场下也心情黯然,中场休息我没有过多的安排战术,而是积极调动和鼓励上场的男子汉们,当然也把徐倩一伙人叫到我身边让他们跟三班同学对比了一下场下氛围,我大胆鼓励他们要为班级的荣誉出分力,结果的结果是欣喜的。或许是运气,也或许是能力当男生最终赢下比赛我在总结说过,这场球赛的画面太精彩了,在场上有主动进攻的英雄,在场下有呐喊助威的美女,我们班把下半场篮球赛搬到了自己的“主场”,所以我要谢谢你们,功劳属于英雄同样也属于美女,这是我们班的骄傲。

学校领导重视,少先队跟体育组合作进行开展以“文明礼貌、卫生纪律、两操”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评比,每周为获胜班级颁发流动红旗,促进了他们的行为习惯、个人品质、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主渠道,社会、家庭的配合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校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模式,如观看法制教育图片展、安全自救教育日活动等。在家长和学校中,学校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努力培养家长的现代教育意识,使他们重视孩子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养成。学校还重视孩子对家长的影响,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讲给父母听,如环保知识、法律知识和安全小常识等,通过学生的行为使家长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我们体育组老师还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及学生的自身能力积极跟家长沟通,确保每位孩子都健康地在成长,让终身体育理念在这些随迁子女的身上也一直贯穿下去。

“随迁子女的教育及管理”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教师以关注、关心、关爱为工作主线,认真总结经验,拓展教育教学思路,创建符合新形势下教育形式,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崔圣恩

下载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冰火两重天(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冰火两重天(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报名日现冰火两重天 外来人员子女入学紧张(五篇范文)

    小学报名日现冰火两重天 外来人员子女入学紧张 8月18日、19日是郑州市各小学新生报名的日子。往年每到此时,郑州市各个小学门口都会出现家长彻夜排长队给孩子报名的情况。8月......

    老人投子女随迁入户

    老人投子女随迁入户 公安局户籍管理申请条件:1、老人双方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以上,必须双方同时符合条件一并提出申请;2、老人双方身边均无子女;3、凡多子女的申请人,根据其......

    全市义务教育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全市义务教育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情况汇报一、基本情况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和城市能级的跃升,我市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入学人数持续增加,入读优质学校的诉求迅速增长。截至目前,全......

    随迁子女心理健康讲座讲话稿

    石门县思源实验学校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你们好!今天很高兴能认识这么多的小朋友和家长的朋友们。我想问问在座的小朋友们,你们的生日是和爸爸妈妈一起过得......

    随迁子女入学证明书怎么写[模版]

    篇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申请书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 申 请 书 西乡塘区教育局:本人__________,系___________省(自治区) __________市 __________县 __________......

    随迁子女及留守儿童工作汇报

    兴隆中心小学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及留守儿童工作 主要经验汇报一、确保入学针对农民工工作、生活实际情况,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做好随迁子女及留守儿童入学工作,确保每位学生就近......

    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推荐五篇]

    《郫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细则》解读 为切实保证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郫县接受义务教育,根据成都市教育局、市委编办、市公安局、市财......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 申请书西乡塘区教育局: 本人____________,系______________省(自治区)____________市___________县____________乡(镇)_____________村(街)人,属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