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支教看中国的西部教育及其发展——金一鸣 上海交通大学

时间:2019-05-12 14:0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透过支教看中国的西部教育及其发展——金一鸣 上海交通大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透过支教看中国的西部教育及其发展——金一鸣 上海交通大学》。

第一篇:透过支教看中国的西部教育及其发展——金一鸣 上海交通大学

透过支教看中国的西部教育及其发展

要:

笔者于2011年7月至贵州某小学支教,从数周的调研中认识到中国西部教育的种种现状。中国西部的孩子和发达地区的并无两样,但其教育的落后是全方位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家庭教育、学习风气的缺失使得西部孩子的成长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尽管某些地区的经济条件尚可,使得学校的硬件资源能够与发达地区相当,但这远远不能弥补西部学生的其他劣势。中国西部教育的发展必须像经济发展那样秉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想,在教育资源自动向省会、高校、高中集聚的同时,需要政府的大力调配,将资源再分配到乡村、初中、小学,尽力实现教育公平。同时,东西部的合作必不可少,资金的扶持以及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在东西部层面上的再分配也非常有必要。要实现中国西部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东西部及政府各部门互相协作,共同发展。关键词:教育;中国西部;教育公平;教育发展;

目 录 1.选题背景 1 2.调研背景 1 3.中国西部教育的现状 1 3.1 生源质量 1 3.2 学历分布 2 3.3 师资力量 3 3.4 教学资源 4 3.4.1 硬件资源 4 3.4.2 软件资源 5 3.5 学习风气及家庭教育 5 4.中国西部教育的发展 6 4.1 教育发展的顺序与路线 6 4.2 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6 4.3 教学资源的发展 6 4.4 师资力量的发展 6 5.总结与展望 6

1.选题背景

笔者于2011年7月9日晚随上海交通大学西部阳光社团支教团大寨分队前往中国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四格乡大寨村大寨小学开展志愿支教活动,其中正式的支教生活自7月13日至7月23日共持续11天,并于7月26日晨返回上海。本文系笔者经历支教活动之后的原创文字。

2.调研背景

支教地点:中国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四格乡大寨村大寨小学 支教时间:7月13日至7月23日 支教团规模:16人 学生规模:160人左右 年级分布:三、四、五年级

支教对当地的孩子而言是以夏令营的形式展开的。11天的支教共安排了8天正常上课,每天包括四节主课和两节兴趣课;另有三天分别安排为家访、运动会和文艺汇演。笔者负责五年级共一个班60多人的数学课教学和其他兴趣课。笔者同时作为五年级四个班主任之一进行日常管理。支教期间,五年级际上课约为50人左右,有雨的教学日班中有时不足40人到校。班中另有其他学校、其他六年级、初中学生特地前来听课。本文调研的基础主要包括对笔者所教学生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客观评价、与其他支教老师的交流、与当地学生及其家长的交流、与当地老师的交流以及很大程度上笔者的主观评价与判断。

3.中国西部教育的现状

3.1 生源质量

通过11天的支教了解,笔者发现中国西部教育的生源质量只是取决于学生之前受到的教育。学生本身的素质是与发达地区完全一样的。这一点很好理解,同时中国人,或说人人平等,基因决定的学生素质是不会有先天差别的。在笔者执教的五年级中,可以发现有两三位学生特别突出,有十几位学生成绩优秀,同样也有个别五六位同学成绩糟糕。这样的学生素质分布与笔者曾经历的小学生活是一样的。区别在于贵州当地的这些学生学习水平整体落后于发达地区的学生,这种落后是来源于之前5年的小学教育质量低下造成的,而非学生的先天素质所致。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仅仅靠期末成绩是看不出来的。生源质量不仅包括考试成绩,还有考试成绩不能完整反映出来的学习能力。在支教的11天中,笔者看见优秀的学生,虽然其总体的知识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的学生,但是其学习能力是与发达地区学生一样的。当我们这些大学生通过我们发达地区的教育方法和思想给他们传授知识的时候,他们能够向发达地区学生一样很好的接收并理解这些知识。同样,成绩落后的学生其学习能力和接收能力也确实与发达地区的所谓“差生”一样落后。

由此,中国西部的教育,其生源基础是正常的,从支教实践来看当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水平也确实落后于发达地区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教育问题永远不是学生的问题,接下去我们要讨论的各方面的教育资源才是问题的核心。3.2 学历分布 中国西部人口的学历分布主要是来源于和当地的教师、家长的交流。客观的中国西部学历分布应参见相关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

由当地老师和家长的口中得知,当地大多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都停留在义务教育阶段,上过高中的都很少。即便是大寨小学的全职老师也有不少是小学毕业,更多的是中专毕业,有少量大专毕业的教师。学校教师作为当地应当来讲学历层次最高的人群况且都是这样,普通人口的学历层次更是偏低。据此可推断,中国西部的人口学历分布仍属于典型的类金字塔分布。作为比较,发达地区的人口学历分布往往成重心较高的类金字塔形或纺锤形,而西部地区的人口学历分布则重心明显偏低。从图1中可以证实这一推断。图1是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绘制的图表。我们这里只讨论图表中小学及以上的受教育程度,未上过学和扫盲班不予考虑。很明显城市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成典型的高重心纺锤形分布,行政级别越低,学历分布重心也越低。至乡村级别,其学历分布形状已成重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金字塔形了。

图 1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全国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6岁及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统计[1]

我们从大寨小学的师资力量中看到了当地的学历分布情况,而当地的学历分布情况则决定了当地学校的师资力量、家庭教育和学习文化氛围等。因此,中国西部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分布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国西部的教育发展。

3.3 师资力量

笔者在贵州当地支教11天,也未曾听过当地教师的课,对于师资力量的见解,只能限于皮毛。根据当地校长介绍,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四格乡大寨村大寨小学的教师队伍明显分为上世纪50年代参与工作的一批老教师和2000年左右参与工作的一批年轻教师。老教师学历普遍较低,以中专、小学毕业为主,而年轻教师则以中专、大专学历为主。很多教师之间或有旁系血缘关系。据此,笔者片面地推测其他中国西部乡村小学可能也存在这种类似的师资情况。根据这样的师资力量,我们应该能看到一些背后的本质的东西。

第一,乡村教师的学历低下并非会教导学生错误的知识,但是教学方法和效果就令人担忧了。笔者相信这些即便只有小学学历的教师当年也一定品学兼优,按照教材教师指导用书教学应当能够完成小学的基本教学任务。但是小学学历的教师毕竟对一些知识的认识程度不深,对学生难以透彻地解释学术问题,即便学生成绩优秀,很大程度上也是死记硬背的成果,而非缘于对知识的深刻认识。笔者在支教期间执教的五年级数学课程就发现了很多学生能够背诵概念、定理、运算法则,却完全没有理解,完全无法自主判断使用这些知识点。这样的师资力量,虽然没有误人子弟,但也大大制约了当地学生的发展。

第二,我们能发现当地相关部门是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的。2000年左右引进的一批年轻教师能够来山区教学,把自己奉献给教育事业,既是这些教师令人尊重的原因之一,也映射了教育部门发展教育的决心。向当地教师了解到,大寨小学的教师工资相对其他工作也算是很好的待遇了,这些由政府部门颁发的工资足以证明中国在科教兴国的路线上向前进步的信心。第三,当地艰苦的条件确实限制了其他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即便是这些21世纪参与工作的年轻教师,也没有本科毕业的,没有师范类毕业的。更多的是当地的较高学历的一些人来这个乡村小学做教师。教师队伍中很多旁系血缘关系能佐证这一点。一方面是由于互相认识,因此可以劝说来到这里工作;当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互相认识,可以方便地获得这样一份在当地待遇不错的工作。笔者相信这两种情况都是有的。学校从外地招不到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那么职位、教师工作就有空缺,找亲戚来做这工作也就理所当然了。教师的工作对于山区之外当然条件艰苦,而对于生长在大山之中的当地人则感到待遇优厚,这些亲属自然也愿意前来就职。最终,都只有一个结果——薄弱的师资力量和令人担忧教育效果。

第四,2000年轻教师的进入意味着中国西部的教育确实正在迅速发展。如果山区教育继续如此发展下去,笔者相信数年后会有本科的全职教师走进这些更偏远的乡村小学,进一步带动中国西部的科教发展。而如何发展地更快,如何更快地提高这里的教育水平,同样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3.4 教学资源 3.4.1 硬件资源

笔者在贵州省大寨小学支教的11天中,对于当地的硬件教育资源已经感到了惊讶——硬件的条件已经远远超过了师资力量和软件资源的水平。毕竟硬件资源只需要政府投入资金就能够有大幅成长,当地硬件资源领先软件资源至少5年也是情理之中。笔者主观估计,贵州大寨小学的硬件条件已经达到发达地区上世纪末的水平。首先学校校舍是政府投资100万所建,投入资金不菲,反映了当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作出的贡献。当然,笔者也曾见到过网络上所宣传的中国最偏远乡村小学连校舍都漏雨的介绍;与大寨小学相比,笔者认为并非政府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只要当地政府重视教育,同时交通运输允许,硬件资源对于当今中国西部教育不应当是一个问题。虽然讲由于大寨小学所处六盘水市生产煤矿,经济较为富足;但是经济更为落后的地区应当靠上级拨款获得教育经费支持;在当今中国,特别考虑到偏远地区物价成本也确实低廉一些,如果政府做实事办好事,这一点应当很容易做到。相比简单却安全实用的校舍,大寨小学的课桌椅似乎是建校之初使用至今的。尽管显得破旧,但确实没有很紧急的需求置换这些课桌椅。同样,学校还有广播设施和仅有的几台电脑,这大部分的硬件资源都是简单的实用的,毫无奢华做作之感。这令笔者感到欣慰。这些硬件设施体现了执政者的态度,是科教兴国的正确方向。

另一方面,之前提到的交通问题反而是最难解决的硬件资源问题。毕竟,交通设施不算作教育设施,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当地教育的发展。中国很多边远乡村小学硬件资源匮乏的原因中,笔者认为交通不便会占很大一部分。毕竟,如果山区没有通入道路,何来建材,何来校舍,何来课桌,等等。笔者支教的大寨小学尽管与外界相连的道路异常崎岖泥泞,但却也勉强能缓慢通过卡车等货运交通设施,具有基本的交通便利性,才会有它现在的硬件条件。可是这样的道路条件仍然极大地限制了生活资源和人员的进出。最终,这种相对不便的交通环境制约的是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发展,进而制约了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使得乡村教育的师资力量、软件资源得不到充分的成长。毕竟,交通环境是地理环境的必然结果,发达地区之所以能率先成为发达地区也正是因为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如上海的临海、武汉的临江、六盘水的煤矿资源等。中国西部教育的发展滞后也是地理环境制约的必然结果。

地理环境给西部教育带来的问题除了交通,还有同样由交通问题引起的其他资源问题。笔者所支教的地区至今没有通上自来水。这些基础生活设施的缺乏和生活物资的缺乏一样,制约着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地理环境和交通,正是中国西部的核心问题。所谓“要致富,先修路”就是人为改变当地的地理环境,便捷的交通就意味着与发达地区的紧密联系,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敲门砖。

3.4.2 软件资源

笔者在贵州省大寨小学度过的11天中充分感受到当地教育的软件资源是极度匮乏的。一方面师资力量也属于软件资源,这里笔者就不加赘述了。另一方面,软件资源主要还包括教育信息的获取。笔者所观察到的大寨小学,其办公室中虽有几张教育用光盘,但明显陈旧过时,数量有限,还缺乏播放设备。大寨村的普通居民家中也没有100%普及电视,有些家庭只能收听无线中波频道的节目。由此导致的是当地对教育信息、时政新闻获取的不足。学生大多数学习到的内容只能来源于课本和老师,而很多老师也是当地人,绝大多数知识也只是来源于课本。学生学习知识的来源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像发达地区的学生能够更多地从生活中学习、从课外活动中学习,包括参观博物馆、从生产实例中学习等等。西部地区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少,获取的信息少,很难拓展视野、激发兴趣。

3.5 学习风气及家庭教育

笔者在贵州的11天通过与当地老师和家长的交谈获得了有关当地学生学习风气和家庭教育的大致情况。尽管当地政府非常重视教育,然而当地学生之间的学习风气并不十分健康。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有厌学情绪,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解答问题的情况也很罕见。同时,由于当地人口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学生在家中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非常少,特别是家长仍是文盲的家庭,学生只能靠自己来约束自己的学习。大多数家长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并且认为教书是老师的事情,很难尽到在学习方面教育孩子的义务,这既是由于家长缺乏能力,也是由于观念所限。家长最多能督促孩子做作业,然而不少学生的作业在这种情况下最终是敷衍了事。笔者之所以将学习风气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讲,就是由于学校的学习风气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家庭教育环境和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学生之所以厌学、不愿意与同学互相讨论学术问题,联系实际调研的客观情况,笔者以为是缘于家长对孩子缺乏学习方面的教育以及教师课堂上令学生感到极不愉快的教学方法。对于前者而言,正是由于之前提到的家庭教育的种种情况,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方面的教育往往只有“只有好好学习,才能……”等几句不断重复、令孩子感到啰嗦的“教导”。这种缺乏实质性帮助的学习辅助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与兴趣,有时带有反感。不仅是家长无法正确引导孩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也不一定能正确引导学生热爱学习。据笔者了解,乡村小学中仍保留着许多体罚学生的习惯,这极容易导致学生害怕、讨厌任课老师,进而对相应科目感到反感、感到厌学。这些种种的家庭、学校的落伍的教育习惯都使得中国西部部分地区学生的学习风气低下,制约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4.中国西部教育的发展

4.1 教育发展的顺序与路线

笔者通过在贵州与教师的交谈了解到,六盘水这样的西部城市最好的学校往往是在区域的行政中心,同时越是高等的学校越是少。比方说大寨村只有大寨小学,而大寨村的学生上初中只有到四格乡去就读,附近最好的初中则在遥远的盘县,全省最好的高中则在贵阳。这些都很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那么它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呢?很显然,只有经济条件越好的地区才能办更好的更高等的学校。这就体现了教育发展的自然顺序——自上而下的发展。随着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总是先发展当地的高等学府,然后在高校的生源需求带动下才会加速发展高中教育水平,继而带动初中、小学的发展。笔者以为,在具有同等资源的情况下,将其应用于更高层的教育投入显然会在短期和中长期均产生最大的效益——将一位优秀的师范专业人才投入到小学教育中,最多培养出一届优秀的小学生,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师资投入,受限于初高中的落后教育资源,这批学生并没有进一步发展空间;而将其投入高中教育,从十几倍于招生人数的生源中招收最优秀的一批学生,就可能培养出一届本科生。对于提高了教学水平的较高等学校来说,向下层的大量升学学生中招收优秀生源并非难事,对于学生而言却意味着进入更好的学校要挑战极高的淘汰率的这种升学困难。这种自然发展顺序决定了中国西部的教育仍是精英教育,不像发达地区的高教育水平能够担负起大众教育的责任。这使得中国西部的学生能够获得优秀教育资源及良好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于是,尽管这种自上而下的自然发展顺序会使得教育资源收益回报最大,但带来的弊端就是教育公平的缺失。于是这里又涉及到了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教育的自然发展顺序会产生最大效益,却是对广大农村学生的不公平。但一旦实现完全的教育公平,显然教育资源被大大稀释,其效益就最小化了。经济发展素来倡导“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笔者以为,中国西部教育的发展也应当遵循这一原则。教育资源会自动流向效益更高的较高水平的教育系统,此时政府就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教育的公平,将一部分教育资源,平均分配到更基础的乡村初中和小学中去。维护教育公平,一方面可以提高基础教育向较高层次学校提供的生源质量,一方面缩小乡村学生和城镇学生的竞争力差距,为缺乏教育资源的学生提供更多升学的可能。当然,如何掌控教育资源再分配的比例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笔者以为,政府控制的再分配的教育资源不能低于10%,以保证公平,又不能超过50%,以确保效率优先。具体的比例,笔者以为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调整。

4.2 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笔者在这里必须提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之前笔者在提到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发展路线中,处处都提到了有关经济背后原因。经济的崛起,带来的是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也只有如此,才能吸引高级师资人才进驻,吸引教育投资进入,吸引教育资源流入,最终更多的教育资源可以使得教育发展更具效率又更容易让政府进行教育资源的再分配,提高教育公平水平。中国西部的教育落后的一大主要原因正是交通不便及经济落后。人才不愿意留在生活不舒适的西部,资源不愿意冒着更大的风险投资到西部,西部的学生也因此升学困难,难以用知识改变命运,改善家乡的经济。这并非一个良性循环,只能进一步拖慢西部教育的发展。出生在贫困地区的孩子,甚至在一出生就已经由于当地教育的落后而被剥夺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2]。

笔者清楚的知道,笔者所支教的六盘水大寨小学作为盛产煤矿省市下的一所小学,能够获得100万投资建设校舍以及政府给教师优厚的待遇,已经是不错的经济发展下条件相对不错的学校了。中国西部有更多的,经济更为落后的地区,存在着更多的远远比大寨小学还缺乏软硬件教学资源的乡村学校。

无论何时何地,一个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永远是同步的、协调一致的、互相带动的,没有什么能让教育优先发展而远远领先其他指标,那样是极不健康,极不稳定的发展方式。教育的发展必须要靠上级政府扶持当地的经济发展,要靠发达地区互帮互助加速经济的发展。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教育事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笔者以为,现今我国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更需要各平行部门互相加强协调,提高共同发展的效率。总之,经济与教育的共同发展必不可少地需要各个政府相关部门的高效配合。4.3 教学资源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增长,教育系统中硬件教育资源也会随之迅速增长。物质的累积增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软件教育资源的发展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即便一个地区的经济很发达了,它的软件教育资源仍可能落后于硬件资源的发展。硬件教育资源的发展是软件教学资源发展的前提,但后者却不是前者的必然产物。笔者这里谈软件教育资源限于教育信息类资源,暂不讨论师资力量。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步入信息时代的发达地区已经拥有了相当充分的软件教育资源。而对于中国西部的教育而言,实现软件教育资源的增长的第一步是增加与外界的通信方式,特别是网络通信的连接。软件教育资源增长的第二部就是开放。开放观念、开放信息渠道、开放中外交流,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对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而言,这个第二步也是永远做不完的,这个信息开放的道路是必须一直走下去。因为世界信息正在爆炸性增长,任何时候停止开放的步伐,就会落后于信息世界,就是拒绝与时俱进。

4.4 师资力量的发展

对于教育而言,师资力量永远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发达地区之所以有着全国领先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集中了最优秀的一批教育事业人才。对于中国西部的教育发展来说,经济长期落后于发达地区是很难改变的,毕竟西部地区在国家扶持下迅猛发展的同时,发达地区的经济也不会停下发展的脚步。所以快速提升西部师资力量的发展,不能坐等经济发展,通过市场经济吸引人才,必须不断地通过政策扶持,对教育人才也进行再分配。确实,最近我国确实出台了这样的政策,免费培养一部分师范生,并签订合约,毕业后至西部或发达地区郊县学校工作数年[3]。笔者以为,这样的政策值得推广、扩大规模。中国西部教育极需要发达地区培养的师资人才。当然,部分发达地区郊县也存在师资缺乏的情况,按照现有政策确实也有必要予以扶持。

然而根据笔者支教的体会来看,师资力量最为缺乏的在于西部乡村行政级别的学校。师资力量的分配,不仅仅是向西部城市再分配、向发达地区农村再分配,更要向西部地区的农村再分配。当然,在这些免费师范生中能够受教育部门再分配前往教育落后地区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笔者清楚地知道这些由政策再分配的师资资源远远不够向西部农村再分配,就如同前文提到的一样,优秀的再分配资源仍会被优先分配到相对发达的,更能发挥价值的城镇学校。要想让这种教育师资力量的再分配惠及各个地区的城镇和农村,政策涉及的师范生的规模必须迅速扩大。这不仅是可能的,我们发达地区也确实拥有更多冗余的师资资源。笔者的高中老师就坦言,其大学期间的师范专业同学毕业后从事教育事业的少之又少,更多的还是从事了其他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如果我国所有的师范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后都能从事教育事业,我们就有可能向西部农村实现师资力量的再分配。若能实现,政策必须不仅向大学生生源签订免费师范生协议,也可以向应届毕业师范生签订协议,补发本科四年的学费报销,将更多的师范生再分配到需要他们的地方,同时部分解决发达地区的就业问题。

5.总结与展望

总之,“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是不变的主题。中国作为已经在世界崛起的新兴国家,其西部急需迅速发展起来,而科教兴国作为长远战略,更是不可忽视的一面。现在的中国西部教育,无疑还是落后的,不管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中国西部的教育发展,必然需要政治、经济、交通的共同发展,同时需要上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调配。总有一天,中国西部的教育事业会和发达地区的差距远远缩小,西部地区同样会有实力培养出一大批建设祖国的优秀人才,我国东西部变得更加平等,祖国真正更加和谐。

下载透过支教看中国的西部教育及其发展——金一鸣 上海交通大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透过支教看中国的西部教育及其发展——金一鸣 上海交通大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