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工作总结
“留守儿童”主要是特指农村的,现在社会中“留守儿童”的情况还是存在且比较严重的。这是社会发展造成的必要的问题,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城市进军,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孩子们却无法带走,只能够留在家中,“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很重要的社会问题了,需要我们去解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非凡群体,暨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积极响应各级领导的号召,从实际出发,在卞家泉社区及南仓峪村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现将以来的工作体会如下:
一、摸清情况,确立工作目标
卞家泉社区位于钢城区开发区,有1300多人,南仓峪村是艾山街道最南边的村,两个村是属于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因此,仅靠务农为生的老百姓,其生活困难程度可想而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有许多成功人士已在经济发达地区购置房产安家落户,使大量生源外流,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无力支付高额的异地借读费用,只好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我校目前有185名学生,像这样的“留守儿童”就有12人,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暖和叮咛,只能在隔辈或亲戚有心却无力的关爱中徘徊,而贫困山区的留守人员,恰恰大多也是老、弱、病、残、文盲、半文盲。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多么不利啊。
二、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是祖国的希望,“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社会与相关领导的关注和极度重视。面对现状,我校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把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结合素质立为“关爱留守儿童”暖和工程的工作宗旨,充分发挥了学校在“关爱工程”中第一阵地的作用。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定期安排免费体检。
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我校将定期为他们安排免费体检,对他们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及时了解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和健康情况。做到有病早发现,及时治疗。彻底排除他们因病失学、因病至贫的隐患。
2、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为了切实加强这一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学校将对师生的结对情况过程跟踪和结果的评选考核,学校积极研究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治理,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3、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治理水平。
4、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5、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每班推荐1—2名典型学生与我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1—2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把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6、大力宣传,发动社会力量。
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微薄的学校是不够的,所以在这次活动中,还发动了村干部、办事处、开发区相关政府人员、村委会成员以及退休老师一起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此举得到了相关人士的热烈支持,纷纷担当了“代理家长”的角色,与孩子们一道,迈向新的明天。
7、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8、积极开展文体活动。
为了“留守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间和下午课后,由结对老师轮流值日在学生活动室和操场组织、安排丰富的问题活动。诸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等。
四、成绩和困难
经过来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行为习惯好了,成绩提高了,待人接物礼貌了,自立、自主、自强了。老师们都在无私奉献着,这种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我们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工作,也许现在还仅仅是起了个头。但是在那么多人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对这项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全力做好这项工程。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但是,留守儿童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落实到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关爱工程”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学校那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留守学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最重要的,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心,感受到亲情是最重要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会尽我所能的帮助我的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尽快的恢复自己,我相信这是我们能够做好的事情,我们一定能够做好!“留守儿童”就是这样的情况。我作为教师一名会负责到底的,我希望社会能够有更多的帮助和关心来帮助我们!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范文模版]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摘 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制度与体制的共同作用、政策实施的乏力、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与社会努力的缺位是问题的主要成因。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教育,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与此相对应,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学生”问题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洞察其产生的深刻动因,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
(1)部分留守儿童学习动机不明确或不端正
不少留守儿童把父母的奖励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家里只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沟的存在使他们倍感孤独,而学校里有很多同龄儿童和伙伴,他们希望在学校老师和同学那里得到温暖和关怀。总之,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外在动机往往多于提高自身的内在动机,而且儿童的学习动机往往难以持久,因此部分留守儿童往往因缺少父母经常性的监督指导,会因为贪玩或畏惧学习困难而失去学习的动机、信心和兴趣。
(2)部分留守儿童所受的学习督导不力
部分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自觉性不强,有些儿童还有各种学习困难,因此,除了需要学校老师的教育引导外,家长或亲人的督导对其学习也十分重要。但是,留守儿童所能受到的这方面的督导比较少。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后,除了偶尔电话、书信联系外,无法对子女进行经常性的督导;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教育观念、时间安排、行为方式的不同,学习督导的方式、力度和效果也完全不同。隔代监护人往往年龄太大,身体虚弱,没有精力管理孩子的学习,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监督和指导。
(3)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
在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或者因文化水平低,或者因事务繁忙,往往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向委托监护人求得帮助的比例很低。这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比较严重,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父母外出务工尤其对年幼儿童的学习有明显的不利影响。
2.品德方面。
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违反校纪,小偷小摸,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
[1]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
3.心理方面。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
[2]的心理。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再加上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二)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社会上的“金钱至上”、“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己开始由城市向农村地区蔓延。对于自制力弱、学习成绩又不理想的孩子们来说,网吧、游戏厅等场所无疑是他们消遣时光的最佳去处。一些原来在学习、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还不错的学生,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督,就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开始逃学、旷课、不交作业,以至于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
2.学校因素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他们在学校表现出好动、调皮,大胆放肆,在受管理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顶撞,有些调皮的孩子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只能采取劝其退学的办法或干脆对调皮捣蛋的“留守儿童”放任不管,有的或严厉管理,迫使其自动提出退学的要求,使“留守儿童”流入社会,成为“街角青少年”。另一类学生产生失落心理不爱说话,不爱交流,自卑、孤僻,给教师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3.家庭内部因素
家庭教育缺失是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缺损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性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不完整或者缺失,使留守儿童的成长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亲情
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长期在外,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疏远,亲情的教育功能几乎丧失,这样缺乏沟通和亲情的关爱,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2)隔代监护的不妥之处
隔代监护即由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种监护方式对孩子的发展存在较多的弊端。隔代家庭祖辈对孙辈的抚养溺爱大于教育,感情大于理智,对孩子的心理缺乏了解和认知,习惯用自己陈旧的观念和经验去教化孩子,加之农村大多老人受教育程度不高,不懂得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并且有时家中农活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指导。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因为长期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更多的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二)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保证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3],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
(三)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父母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4因为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许多人人认为,除智力低[]下和受教育机会缺乏外,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学习困难。
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班主任加强沟通。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2、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
(四)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
(1)是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让留守儿童在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2)组织各种集体活动,使留守儿童对班集体产生归宿感
除了家庭之外,班集体是留守儿童重要的生活学习场所。除睡觉时间之外,他们约有6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所以,有一个温暖团结的班集体对于留守儿童非常重要。学校应该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集体生活,这样既可以转移他们思念家长的注意力,又可以让他们在集体中成长进步,养成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的良好作风。
(3)充分发挥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作用,用爱点亮留守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和代课教师是学生在校园中接触最频繁也是最重要的人。让他们感到学校就是他们的家。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作为教师,一定要给他们送去慈母般的温暖。留守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愉快地学习、生活。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教师就是他们的父母,学校就是他们的家。[5]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多和同学一起玩,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学校带给他们的温暖,幼小的心灵不再迷茫孤独,这样便有利于他们正常或是更好地完成学业。
我们相信通过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的努力,互相配合,积极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方法措施得当,这些问题是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的,留守儿童也能和非留守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
[2] 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7-23.
[3] 王璠.统筹城乡发展与体制创新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19-24.
[4] 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5):52.
[5]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2008-10-19 19:38:40)转载杂谈 ▼
标签:
分类: 学生家长的体会文章
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接纳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明显感觉到问题较多。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我们计划对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专题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
三、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1、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2、问卷调查法
了解我校、周边部分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
对我校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4、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5、案例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研究的组织实施
1、研究的组织
学校教科室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学校教导处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理论指导专家:王学万(县教科所副所长 中学高级教师)
何孝清(县教科所教研员 中学高级教师)
杨光胜(城郊联合学区业务专干 小学高级教师)课题组组长:
卢桂荣(兴隆小学校长,小学一级教师,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课题组成员:
马如果(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张清宏、张 毅(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小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
李勇祥(小学高级教师,主要负责周边学校留守儿童资料的收集)
周冬梅、向春亚(小学一级教师,负责收集本校六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肖慧玲、鲁小艳、吴艳艳(小学高级/小学高级/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五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滕树英、周萍(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四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田华、张桂花(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三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杨仕萍、全蓉燕(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二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欧冬秀、周桂珍(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一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2、研究的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08年2月——2008年6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3)第三阶段:2008年7月——2009年1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我校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七、研究的成果预期:
1、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4、给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5、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明显好转
八、开题结论: 专 家 论 证
签名:
年 月 日 自 我 论 证
签名:
年 月 日
九、开题论证专家数据表:
姓 名 职 称 任 务 签 名 卢桂荣 小学一级教师 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马如果 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张清宏
张 毅 小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
李勇祥 小学高级教师 主要负责周边学校留守儿童资料的收集 周冬梅
向春亚 小学一级教师 负责收集本校六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肖慧玲 鲁小艳
吴艳艳 小学高级 小学高级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五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滕树英
周 萍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四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田 华
张桂花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三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杨仕萍
全蓉燕 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二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欧冬秀
周桂珍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一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教育科研课题实施方案
杉木桥中学课题组
一、教育科研组织及职责
成立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及职责如下:
(一)科研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总体安排,日常管理、科研督导。
组 长:刘公平副组长:郑铭
成 员:艾理文 郑德发 刘震 刘乐文 唐武平黎冬泉
申龙慧 唐妃 唐娟 刘玢 艾梅香
(二)科研课题审核小组:负责组织科研课题申报、评审、立项工作。
组 长:刘公平副组长:郑铭
成 员:艾理文 郑德发 刘震 刘乐文 唐武平黎冬泉
申龙慧 唐妃 唐娟 刘玢 艾梅香
二、目的任务
通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发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袋,记录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快乐、进步和发展,对于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三、对象要求
1、开发出适合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袋,并在学校教育活动 1 中发挥作用,从而探索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最佳模式。
2、让农村留守儿童体会到积累、提高、成长的乐趣、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四、科研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五、课题申请、立项
(一)根据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每年根据课题申报情况拟定《课题指南》。教师依据《课题指南》填写《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请书》,完成课题设计,报学校科研课题审核小组。
(二)科研课题审核小组对上报的研究课题进行审核和立题论证。经确认和批准后确认为县级课题。
六、课题实施与管理
(一)凡经学校或上级管理部门批准立项的课题必须根据《课题指南》和《课题设计》认真开展研究。
(二)科研课题考核小组及时跟踪课题研究情况,具体业务由教研组负责。课题组教师应密切配合,积极接受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研究,加强指导,及时反馈检查情况。
(三)为提高科研能力,学校将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或选派实验教师参加专题学习。
(四)科研课题教师加强原始实践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课题考核小组对日常检查情况作深入分析,及时反馈,然后拟定阶段性指导意见。
(五)学校定期组织研究成果评比活动,积极向上级教育部门、教育刊物推荐优秀成果。
(六)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有关的研讨课并交相关资料(小组上有活动记录,上课教师有授课记录,听课教师有听课记录)。
(七)科研课题的研究期限原则上定为一年。
七、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制度
(一)经学校批准的科研课题,经检查考核完成科研任务,达到科研要求每学期末每位实验教师发给50元教育科研经费。
(二)在实验研究中开发出相关校本教材,得到社会和同行的认可,且经试用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给以一定奖励。
(三)课题研究成果具有可行性,并能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取得明显社会效益,或被申报为上一级课题的给以一定奖励。
(四)与科研课题有关的论文在省、市、县级评选中获二等奖及以上奖励或在教育报刊上发表的每篇分别奖励50元、30元、20元(多人合著的只按一人计算)。
(五)完成阶段科研计划并已经结题的课题,科研成果显著,有结题报告,经考核小组考核、评估,给予一次性奖励。
(六)在与科研课题相关的教学业务评比中获奖的学校亦给以相应奖励,奖励办法参照第四条。
(七)未完成科研任务的期末不再发给教育科研经费。
(八)以上各类教育科研补助、奖励由科研课题考核小组分类拟定考核、评估指标,负责具体评定。
八、附则
1、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2、本方案在执行过程中若有补充,以补充规定为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杉木桥中学课题组
一、研究的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接纳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明显感觉到问题较多。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我们计划对我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专题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有些已取得研究成果。
三、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建立接受课题研究的农村留守儿童的详细档案;精心设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并研究档案袋的应用方法和途径;研究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法和相关资料收集。
通过实践、研究、探索,最终找到成长档案袋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带来的帮助以及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应用的最佳模式。
五、研究的方法、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了解我校、周边部分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对我校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经验总结法: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案例研究法: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1年半(2015年9月—2017年3月)
(一)准备阶段(2015.9-2016.3)
1、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对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建档。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6.3-2016.8)
1、组织课题开题,实施课题研究。
2、定期召开课题会,交流反馈信息,确保目标的达成。
3、邀请专家组来学校指导课题。
(三)总结结题阶段(2016.8-2017.3)
1、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形成研究报告。
2、申报评审结题。
七、研究的成果预期:
1、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2、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3、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明显好转
杉木桥中学课题组 2015年9月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一、选题依据(选题研究的背景、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论断在我们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中都有着深刻的意义。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劳动力流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数量进一步扩大,伴随而来的“留守儿童”数量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现象将会也必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城镇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 30%,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的 40%。而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仅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就近2000万人,而且还有增长趋势。“留守儿童”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上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一些留守儿童内心产生严重自卑感,性格孤僻,行为懒散,我行我素;有些留守儿童因心灵空虚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迷上电子游戏、赌博;有的甚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由此可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关注留守儿童是学校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需要。留守儿童身上明显存在的监护权缺失、安全无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损、道德教育出现真空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学校全面育人目标的达成。关注留守儿童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曾指出: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依然严峻„„从负面看,父母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它最终会演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会影响农村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二、选题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本选题已有的研究和不足)
由于国情差异,国外的留守儿童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突出,所以国 外对于留守儿童的课题研究几乎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主要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但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全国妇联2008年初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对留守儿童的上学率作了一个统计,充分肯定了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虽然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这些研究基本上侧重于一般理论研究,而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三、选题研究主要内容(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难点)
(1)研究目标:
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状况,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分析留守儿童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探
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可靠地依据,从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2)研究内容:
1、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及学习的调查研究
3、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比调查研究
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的分析
5、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与方案
(3)研究中拟突破的难点
留守儿童的数量大,范围广,因此小部分,小范围的调查研究难以具有普遍性。影响留守儿童教育的因素复杂,只有控制好无关变量才能使调查研究就有科学性和准确性。研究中可供参考的课题研究成果较少。
四、选题创新点
留守儿童现状,尤其是教育方面的问题,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只有解决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留守儿童问题不再是个人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整个的问题。
五、选题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了解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农村留守
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从而寻求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与对策,以此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教育方面的发展)。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
实可靠的理论依据。、问卷调查法:对各区一些具代表性的农村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了解留守
儿童基本情况。、教育实验法: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系统分析法:通过收集的资料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
原因。、经验总结法:运用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
和手段。
六、选题研究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第二阶段:撰写开题报告
(3)第三阶段:收集资料,拟定大纲,完成初稿
(4)第四阶段:论文修改、定稿、答辩
七、参考文献
[1]林艳.浅谈“留守儿童”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2006.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 教育行政
学院学报,2005,(7).
[4]雷万鹏.中国农村教育焦点问题实证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5] 石人炳.人口变动对教育的影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6]时伟,谢振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5).
[7]彭金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J]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林 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3(3).
[9]赵红国.浅议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教育教学.2007.(7月下旬刊)
[10]向东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教育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