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工作总结2012年工作思路
安徽省教育厅
——————————————
皖教秘〔2012〕20号
关于报送2011年工作总结和
2012年工作思路的函
省政府办公厅:
按照你厅皖政办传〔2011〕424号通知要求,现将我厅2011年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思路报送如下,请审核。
一、2011年工作总结
(一)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2011年2月17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省教育厅迅速行动,认真做好各项落实工作。一是做好规划纲要的宣传解读工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规划纲要的制订过程、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在《安徽日报》开辟《解读〈省教育规划纲要〉》专栏。二是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任务分工》,明确了各省直厅局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三是以实施重大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积极向国家争取各类重大项目投资合计7.966亿元,其中:校舍安全工程3亿元,农村初中改造工程1.5亿元,中等职业教育能力建设1.5亿元,特殊教育学校建设4660万元,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9000万,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6000万元,资金获得量在中西部省份名列前茅。
-1-2010年底,我省国务院被列为全国7个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之一,承担了“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和8个专项改革试点。省政府成立了“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加强对教育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并将试点工作全面纳入《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谋划推进省级统筹工作中,我们提出了“抓住关键环节、强化政府统筹、改革体制机制、激发教育活力”的指导思想。目前,试点工作已经全面进入积极推进阶段。学前教育启动实施了三年行动计划,职业教育制订出台了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和高校分类指导正在有序推进。
(二)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
1.全面落实教育投入责任。一是成立高规格的加大教育投入领导机构。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省加大教育投入暨化解高校债务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我省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工作。二是出台政策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实施意见 》,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确保到2012年我省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不低于中部省份平均水平,到2020年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是科学分解各级目标任务。财政部核定我省的教育投入目标2011年、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比例分别为14.1%和15%,我省下发了《关于下达2011年财政教育投入任务的通知》(财教〔2011〕1500号),采取因素法对全省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核定各市、县(区)的教育投入任务,切实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四是制定我省教育投入评价体系。我省比照中央做法建立了教育投入的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综合评价指标和单项评价指标。2011年起,我省高等教育专项资金由过去的3000万增加到5000万,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由过去的2000万增加到3000万。
2.积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一是严格执行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政策。1-9月,全省教育费附加收入28.8亿元,较2010年同期19.8亿元增加9亿元。二是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1-9月,全省地方教育附加收入16.6亿元,较2010年同期6.3亿元增加
-2-10.3亿元。三是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从当年以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方式出让国家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中,按照扣除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支出后余额10%的比例,足额计提教育资金。
3.积极做好高校提标和化债工作。一是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按时达标。我省按照国家要求在2011年我省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达到8000元,2012年达到12000元。2011年,我省新增投入近22亿元,2012年将再新增投入20亿元,确保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按时达标。二是省市设立专项化债资金。省市两级财政2011—2012年安排高校化债专项资金15亿元,同时统筹高校事业收入等措施,到2012年底,我省可化解省属公办普通高校截至2009年底70%以上的债务。
(三)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1.制定实施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省政府印发了《安徽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明确省及各地学前教育发展目标、任务与措施。推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促进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依法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加快发展农村乡镇公办中心园。合理统筹和使用农村中小学闲置资源,发展村级学前教育。加强与规范民办幼儿园管理,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学前教育三级网络。在21个县开展农村学前教育试点工程,总投资达1.35亿元。第一所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式成立并已经开始招生。
2.加强义务教育地方立法工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改后的《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实施办法的亮点之处主要集中在下面几点:在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方面,增加了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组织协调的职责;规定了乡(镇)人民政府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维护学校周边秩序等职责;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区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学区内义务教育资源的统筹管理,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保障不同群体的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先向居住地所在学区的学校提出申请,学校接受有困难的,-3-再由学校向居住地所在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对农村留守儿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对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按照国家规定设置特殊教育学校,在普通学校设置特殊教育班,或者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保障其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强调均衡配置师资。在教师职称评聘、培养培训、骨干选拔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倾斜;实行教师交流制度,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加强薄弱学校师资建设;实行校长任期制和定期交流制。加大对薄弱学校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完善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引导各级人民政府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支持农村地区、革命老区、山区、库区教育事业发展和城镇薄弱学校发展。新增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将符合条件的教师住房纳入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根据需要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立教师绩效考核制度、退出机制。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方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地方教育附加、教育费附加纳入教育部门预算管理,按规定用于改善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明确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不低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的五倍。
3.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政府与教育部签订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义务。结合国家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增加资源总量,2010年、2011年两年共安排资金26.8亿元。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零障碍”,继续实施进城农民工子女在所在地参加中考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政策。我省规定,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就读的,以及城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统计为“城市”的,人随学籍走,执行所在城市同等政策,由流入地政府统筹解决。《新闻联播》对我省“钱随人走”农民工子女入学不再难作了专题报道。67个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全面完成,进一步加强对特殊教育资源的省级协调和市级统
-4-筹。
4.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指导各地正确处理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加强对全省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分类指导,召开安徽省首届农村省级示范高中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修订和完善《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方案》,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继续扩张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全省已建成省级示范高中168所。全省示范高中招生指标70%以上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
5.进一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继续建设好校外青少年活动场所,发挥活动场所的使用效益。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在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唱红歌、演讲、征文、知识竞赛、观看优秀影片等活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普通高中选课制度建设,落实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幼儿园办学行为,先后组织多次大规模暗访,取消了2所违规补课学校的省级示范高中称号。
(四)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大省建设
1.出台政策措施加快推进职教大省建设。出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和《安徽省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主动适应皖江示范区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2.大力推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上报14个中职教育基础能力项目,获中央投资1.41亿元;确定中央财政支持中职实训基地15个,总投资5040万元。继续推进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培育工作,110个中职省级“三重”项目立项建设。截至2011年底,我省共有国家级重点和省级示范中职学校153所,合格县(区)职教中心57所,重点实训基地218个。全年中职招生42.1万人,完成各类职业培训任务91.5万人次。
3.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81门中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获立项建设。组织开展2011年度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队参加了全国技能大赛,共获得1个一等奖、12个二等奖、-5-40个三等奖,奖牌总数比上年增加4块。组织开展首次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能双优”学生评选活动。积极推进中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工作,160所学校的7万名学生参加了保险。加强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毕业生就业率达98%。
4.深化职业教育区域对接合作。省教育厅与滁州市政府签订共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框架协议。举办第二届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校企对接会、“百名中职校长芜湖经开行”活动,深化校企合作,搭建人才供需对接平台。新组建了安徽财贸职教集团、安徽旅游职教集团,省级职业教育集团总数增至14个。
(五)强力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
1.高等院校设置工作取得新成效。我省2所民办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新成立了4所高职高专院校,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全面开建。目前,我省普通高校已达104所,其中本科院校33所,高职(专科)院校71所,另有11所独立学院,高等学校布局、层次进一步优化,规模进一步扩大。
2.高等教育规模实现新突破。2011年,我省普通高考录取率达76.7%,其中本科录取率达36%,创历史新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6%。在规模发展的同时,结合我省实施“861”计划、中部崛起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不同类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各科类结构的招生比例,积极扩大理工农医及应用型学科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全省理工科及应用型学科招生计划所占比重,本科为56.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高职(专科)为65.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3.高水平构建国家、省、高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做好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培育、遴选和申报工作。2位高校教师获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1所高职院校获中央专项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立项,54所高校的99个专业获批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项目,争取中央财政支持22600万元。科学调整省级质量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对接国家新一轮质量工程项目,96个单位266个项目获立项建设。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三级监控体系,督促各校围绕自身特色、地方特点和高校发展目标,扎实做好校级质量工
-6-程遴选和建设工作。
4.建立并完善具有安徽特色的高等教育分类指导体系。成立安徽省商科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教育联盟和安徽财贸职教集团。推动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和安徽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委员会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安徽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委员会(“A联盟”)启动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教学资源网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构建有安徽特色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被教育部授予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
5.高校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提高。举办第三届皖江城市带(巢湖)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学研对接会和第五届皖北地区(亳州)产学研对接会,1000余个项目达成了正式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高校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安徽医科大学刘建军教授的“皮肤病遗传学研究”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实现我省省属高校教育部创新团队零的突破。全省高校共获得国家级科学基金项目776项、经费3.88亿元,是历史上获得项目数和资助经费数最多,受资助高校面最广的一年。安徽科技学院、合肥学院和合肥师范学院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开展研究生教育试点,我省研究生培养单位增至24所。继续实施“千人培养计划”,安排10所高校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内的企业或科研院所联合培养500名硕士研究生。
(六)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起草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意见。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优化农村教师结构、推行新进教师全省统考、严格教师资格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动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强化教师培训、规范教师管理、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师德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措施。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工作的意见》,从范围对象、计划申报、资格条件、考试考察、工作要求等方面做出规定。
2.做好“特岗计划”实施和免费师范生就业工作。经过全省统一考试、县(区)考核体检,共聘用特岗教师3481人。举办全省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双选会,首届免费师范毕
-7-业生186人全部落实工作岗位。免费师范毕业生和特岗教师学历起点较高、知识丰富、富有活力,对进一步改善我省教师队伍结构,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3.加大中小学教师培训力度。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开展第三轮继续教育“有效评价”专题全员培训,共遴选了1160名中小学、幼儿园和特殊学校骨干教师及骨干班主任,委托具有丰富培训经验的培训院校开展省级培训。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远程省级培训和“国培计划”工作,全省共有54000名中小学教师、4150名幼儿园教师接受高水平的培训,另有2000名高校师范生到中小学、幼儿园一线顶岗实习。
4.加强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依托14个省级中职师资培训基地,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共组织全省中职学校骨干教师、转岗教师、新任教师和班主任1530人参加省级培训。组织实施首次中职“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认定5705名中职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达到45.8%。
5.大力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实施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计划、高职高专院校骨干教师主干课程培训和“双师素质”培训暑期计划,组织全省高校400多名骨干教师参加高校教师精品课程培训。实施名师培养工程。进一步推进“皖江学者计划”实施工作。全省高校共有9人入选省首批“百人计划”,省属高校引进博士后岗位人员87人。
(七)切实实施好教育民生工程
1.巩固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分别达到了525元/生.年和725元/生.年。全年共投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级资金59.97亿元,惠及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715万名在校学生。调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补助分担办法,增加县(市、区)的分担职责。建立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国家和省示范县(市、区)制度。制定了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省示范县(市、区)考评体系,从2011年起启动创建工作,全面考评各地政策执行、-8-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和监督管理落实到位情况,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经费精细化、科学化、民主化管理。继续推行省重点监管县(市、区)制度。积极争取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
2.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取得重要进展。我省切实加强领导,创新机制体制,强化保障,抓住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完善包保督查机制和责任机制,加固改造年度任务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实施以来,我省校舍加固重建项目开工面积、竣工面积,开工率、竣工率等各项指标稳居全国前五位。截至2011年底,全省累计投入工程建设资金59亿元,加固改造校舍面积944万平方米(其中加固校舍523万平方米、重建校舍421万平方米),分别占年度计划的118%和100.3%。中小学达到抗震设防标准的校舍面积由2009年不足4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撤并中小学校近600所,提前5年完成全省中小学合理布局
3.进一步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2011年省政府将高校、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继续纳入民生工程实施范围,提高高校国家助学金人均标准、扩大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资助范围、设立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目前,我省已基本建立了“奖、贷、助、补、减”等多元一体、覆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较为全面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实施、学生受益的助学工作格局。
4.加快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全省新建7000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管理使用养护工作的意见》,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管理、使用和养护工作。启动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电话项目,电信部门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装备电话,每位在校留守儿童均可通过此电话与外地的家长通话,通话费用由省财政承担。
5.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11年,全省高校毕业生26.9万人,比上增加2.4万人,增幅达10%。省教育厅积极联动人社厅等部门,大力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创新措施,落实责任,调动高校力量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目标任务完成,派遣离校安全稳定。截至9月1日,毕业生就业率为89.57%,与上年基本持平;实际就业人数达到23.9万人,比去年同比净增1.9万。
(八)全面推进支持皖北教育发展工作
1.实施向皖北倾斜安排的一系列教育项目。全年共安排皖北三市七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学前教育建设、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省级职业教育“三重”建设、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中职教育改革创新试点等项目省级以上专项资金58.3亿元,占全省资金安排总量的53.8%。同时积极支持皖北高校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和省级财政支持的省级质量工程项目。
2.实施向皖北倾斜的师资培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向皖北三市七县倾斜。2011年共给予皖北三市七县指标2987人,占全省指标3709人总量的80.5%;皖北三市七县聘用2582人,占全省聘用总量3481人的74.2%。加大对皖北教师的培训力度。安徽省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计划培训皖北三市七县教师19978名,超过全省培训总数的1/3;安徽省中小学农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项目共培训皖北三市七县教师1552名,占全省培训骨干教师总人数的46%。选派骨干教师到皖北三市七县开展巡回讲学和支教工作。组织由25位特级教师构成的讲师团赴皖北巡回讲学,通过送教下基层活动,到皖北地区部分县(区)开展为期一周的讲学活动,培训面达1000人次。
3.举办第五届皖北地区产学研合作对接会。合肥、芜湖、滁州和皖北六市企业共申报技术难题951项,省内外43所高校提供科研成果1168项,经过高校和企业充分对接,共有577个项目达成签约意向。同时就科研成果展览设置了59个展位531块展板,充分展示了高校院所科研实力、最新成果和各地市的特色产业技术需求。
4.深入推进院校对口支援工作。2011年首次安排了支持皖北教育发展工作经费200万元,用于奖励和帮扶对口支援工作推进扎实有效的院校。
(九)积极推进教育援疆工作
认真编制“教育援疆五年规划”,积极谋划项目,充分发挥教育援疆作用。目前我省规划内教育援疆经费达2.9亿元,占省援疆经费的总额达21.4%,在19个对口援疆的省份中
-10-名列第一位。紧紧抓住双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2个重点环节积极推进工作。与新疆教育厅签订了支持皮山县教育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在全国教育援疆中属于首创。率先推广科大讯飞语音系统开展双语教育,在全国起到很好示范效应,多次受到省委张宝顺书记和教育部鲁昕副部长的表扬和肯定。加大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先后派出2批援疆教师73人次赴皮山县任教;接受50名皮山县教师来皖进行双语培训。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建设,总投资1.85亿的皮山县职业高中已于2011年正式开工建设。积极承担培养任务,举办大学、高中和中职内地民族班、定向培养预科班等,共接受新疆学生718人;接受新疆未就业大学生来皖培训137人。在19个对口支援省市中,目前我省是办班数量和学习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
二、2012年工作思路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全力推进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根据党代会的总体部署,主动顺应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的需要,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实施“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重点推进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带动专项改革的实施和全省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
二是不断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注重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积极探索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继续实施“特岗计划”,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是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主动适应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的要求,努力实现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建成富有安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继续推进市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鼓励市级整合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更好地适应承接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对高素质
-11-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四是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继续推进中国科大“985工程”和合肥工大、安徽大学“211工程”建设。以国家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为契机,不断提高省属高校办学的实力。加快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分类管理改革试点,完善三级质量工程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加快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培养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不断提高高校科学研究能力,继续组织全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产学研合作再上新台阶。
五是继续实施教育民生工程。根据省政府的部署,继续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等教育领域民生工程。指导督促12个试点县抓紧推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快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工程、教师周转房工程、特教学校建设工程。加强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联动,落实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
六是全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强化工作举措,重点做好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消防安全和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煤气中毒等工作,切实维护学生生命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会同公安、交通、质监等部门,全面深入开展校车安全排查、整治和督查工作,及时消除隐患,坚决杜绝恶性事故的发生。
二○一二年一月十日
安徽省教育厅办公室 2012年1月11日印发 主动公开 共印15份
第二篇:2010工作总结2011工作思路
岭东特殊教育学校工作汇报
在旗委旗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主管局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岭东特殊教育学校2010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思路向与会领导及同仁汇报如下,敬请批评指正:
2010年工作总结
我校现有亲子同训智障康复班1个、听障康复班2个、听障义务教育班7个、智障义务教育班3个,共计13个教学班,167名学生,37名教职工。学校占地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178平方米,其中生活用房2424平方米、教学用房3754平方米。集两类残疾康复、两类残疾义务教育、两类残疾生活(职业)技能教育为一体,对残疾孩子进行康复教育培养。
一、师德建设
1、强化特教精神
“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我校的特教精神,也是我校教职工自我约束的基本准则。一年来,学校又涌现出了太多“爱校、爱生、爱岗、奉献”的感人事例,可以说在每位教职工身上都可以找到闪光点。学生生病及时带孩子看病、日夜陪护的;从家经常给学生带吃、带穿的;对孩子教育教学不厌其烦、细致入微的„„,我校不断用这种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感动着老师们。
2、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三八节召开女教师座谈会;教师节举办“爱与责任演讲比赛”;六一节组织“我为孩子送欢乐”;七一组织“我为党旗添光彩”;党支部工会组织的民主生活会等多种活动,不失时机的开展师德教育。
3、利用身边正反典型事例,增强教师自我教育意识。我校及时将不断发生的好人好事,利用各种机会大力宣传,形成人人争做善良事、好心人的氛围。相反我们还有意识的不放过身边或电视报刊出现的反面事例,及时向教师通报,及时警示教育教职工。
4、继获得国家级先进集体之后,我校受到社会各界更多关注,今年“特教园丁”国家级先进个人奖励落入我校,并由此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采访。
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1、充分利用班会、队会强化残疾学生的品德教育。“两会”即班会、队会,这是我校系统规范教育学生的主要渠道。每周确定不同的两会主题,围绕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学生行为习惯培养,集中解决问题。残疾孩子的品德教育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
2、利用好每课堂,渗透品德教育。
3、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在学生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4、充分发挥班主任和生活教师作用。
要求班主任履行好“老师+妈妈”的职责,生活教师需要以“妈妈+老师”的身份照顾教育每个孩子。每天班主任和生活教师进行四次交接。
5、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实施教育。
清明节、五一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军节、国庆节学校以班级或中队为单位组织了适合残疾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形式新颖、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寓教于情。
三、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今年我校成功承办了“呼伦贝尔市特殊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历时2天,共有8名选手参赛,选手们精心准备、紧张角逐,推动全市特殊教育教学上水平、上台阶。
2、提出“上好上满每个四十分钟”,“向课堂要效益”的口号。加强备、讲、批、辅、考的常规教学管理。今年进行了两轮学习性听课、评课活动。
2、活动课教学和职业课教学。听障生的手工丝网花制作、平面设计,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可以做为今后步入社会的谋生技能。智障生的剪纸、家政,以及两类残疾学生的音乐舞蹈、美术美工等都有了极大提高。
3、专业化教学设备、现代化教学设备投入使用。加强现代化教学设备操作实用技术培训、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加强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今年,我校得到了上级配置的80万设备:泰亿格的一套启聪、一套启慧;一套中型组合运动康复训练设备;一套多媒体教室设备;一套助听器维修设备、检测验配设备;一套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设备,又积极争取到了国家残联的8套多媒体教室设备,任课教师具备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课件制作,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效率很高。
4、加强业务培训。一是基本功训练。出色完成教师培训中心的基本功训练任务。根据我校实际工作需要加强手势语和手指语学习,这是做为特教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知识。二是听障和智障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今年学校分5次派出13名教师到呼和、北京、锡林浩特、哈尔滨、包头、上海等地学习,针对两类残疾的康复、两类残疾教学法、相关医学知识等进行了系统培训。
5、经过学校的积极争取和自治区残疾的视察考证,确定我校为国家残联实施三年智障康复抢救性项目、实施三年听障康复抢救性项目学校,这说明我校两类残疾康复水平得到国家残联的认可,通过项目实施能够全方位的推动我校康复工作跨向更高的水平。
6、教科研工作。今年,我们正研究的市级课题一个、区级课题一个、国家级课题一个,区级课题刚刚结题,市级课题和国家级课题明年结题。鼓励教师们不断学习、不断参与、不断实践、不断研究,尽力让我校的科研工作走向正规划化,对自己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树立教学研究之风,争取让有价值的教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让我校教师能够教出水平、教出特色。从而推动我校教学整体工作再上新台阶。今年我校的教学改革仍在进行,部分听障义务教育班级使用普校教材,这是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承担教改的教师知难而上、敢打敢拼,最大限度的挖掘残疾孩子的学习潜能。
7、我校的特长课是律动、体育、美工。舞蹈队的残疾孩子能够参加各种演出,赢得观众好评。体育队更是捷报频传,体育教师经过艰苦的训练,今年我校又代表自治区参加了全国第五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暨亚太地区邀请赛,并为自治区摘得首枚奖牌,自治区副主席到宾馆亲切看望我校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经过十天的竞技拼搏,共荣获二金牌、四银牌、三铜牌。
四、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全力做好宿舍餐厅管理 强化舍务教师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了严而不死、宽而有度。宿舍的纪律、卫生管理已成定式。生活教师能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照顾学生。
2、要求生活教师有爱心、有责任心,当好“妈妈+老师”的角色努力工作,让住校就读的孩子们感觉到“妈妈”的关怀和“家”的温暖。
3、我校的餐厅伙食做到了饭菜品种齐全、营养搭配合理。餐厅卫生、纪律管理也基本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
4、保持餐厅的饭菜质量,购买原料按要求定点购货,做到原料价格便宜、菜品新鲜、足斤足两。努力让各级领导放心、让家长满意、让孩子健康愉快。
五、做好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
1、今年组织了多次卓有成效的普法教育活动。
2、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安全工作是我校重中之重、常抓不懈的工作。学校与各口负责人层层签订了安全管理责任状,配备了专职安保人员,定期检查是否存在隐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排查,及时报告,并做好了详细的记录。同时按计划进行两次师生安全自救演练,从而提高了师生的自救防范的能力。
六、加大外宣工作力度。
我校的外宣工作领导小组,利用一切机会,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今年在国家级网站报刊等媒体发表信息70
篇,省级网站报刊等媒体发表信息5篇,市级媒体发表信息
篇,旗级媒体发表信息16篇。
2011年工作思路
一、继续强化师德建设和学生品德教育
1、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特校教师之灵魂。“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我校自觉形成的特教精神。“爱校、爱生、爱岗、奉献”的感人事例层出不穷。但从事特教时间短、对残疾孩子不够耐心、对特教职业认识不足、对特教理论了解不够的现象仍然存在,所以不断强化师德建设在特校尤为重要。教师节还要举办全体教职工“爱与责任”演讲比赛,讲老师和残疾孩子之间的事,虽然每年都讲、但每次都有新意、每次都感动得全场人泪流满面。六一节组织“我为孩子送欢乐”活动,亲自下厨给孩子包饺子,感受亲情。这类传统活动就是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感动着老师们。2011年,我校以“爱”为主题开始设计系列活动,围绕着“爱”对教职工、学生以及家长实施“五心”教育,即爱心、耐心、信心、恒心、细心。这是打造我校“十二五”时期主题德育工作的开始、是打造我校特色之
一、也是我校德育工作的深化和拓展。
2、残障学生品德教育要做细抓实、坚持不懈。残障学生品德教育是所有特殊教育学校管理教育的难题。新学期我们要对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制度性教育工作坚持不懈,又要对各大节日、纪念日的传统活动赋予新内容新形式。尤其是每周必须坚持的“两会”即班会和队会,更应从细从小做起,实现师生交心之目的。全体教职工更要以极大的责任心对残障学生实施全方位的品德教育。面对当前残疾人犯罪高发期,我校要继续保持学生无违规违纪行为,无出逃事件,这是一般特殊教育学校无法做到的,而我校已经坚持十几年了。
二、争取教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1、大胆实施教学改革,“十一五”期间我校承担了自治区教科所课题“普校语文教材在聋校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工作,经过三年的实验,刚刚成功结题。今年我校将此研究成果全面推广,所有聋班都将使用普校语文教材,这是最大限度挖掘听障孩子潜能、最大限度加强听障学生交流能力、最大限度发展听障学生综合思维、最大限度提高听障学生语文水平的成功经验。
2、在聋生品德培养工作中,开拓进取、勇于实践,2008年学校承担了“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国家级课题,现正处于大量的调查、研究、实验阶段,2011年有望正式结题。3、2009年,学校又立项开展“聋儿语言早期干预——聋儿语言在生活中的应用”市级课题研究。2010年,我们得到国家智障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项目,2011年,又得到国家聋儿听力语言抢救性康复项目,这是中残疾和区市两级残联对我校康复工作的肯定和信任,所以今年我们要结合项目将此课题列为教学研究的重点工作之一。
三、让智障、听障学生的生活自理和职业技能课程有更大提高
重度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课要丰富内容、加大学习力度,重点学习操作性强、涉及到各种生活方面的劳动知识,为今后能够自理自立生活奠定坚实基础。中度智障学生在学习剪纸手工的基础上,要开设刻瓷这一工艺美术课程。听障班职业技能课程还要以手工花制作、美容、美发为主,但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使其能够真正成为今后谋生手段之一,为提高残疾人生存质量提供保障。
四、争取国家级残疾人体育赛事
2006年在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我校荣获特奥男子1500米铜牌;2007年在自治区第二届特殊奥林匹运动会和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上取得了四金两银;2008年8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特奥轮滑比赛中,取得了四金两银四铜,9月,代表自治区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运动会选拔赛兰球比赛;2009年参加了在湖南嘉兴的乒乓球观模比赛;2010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次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荣获轮滑项目两金四银三铜的好成绩,并多次在国家级比赛中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2011年我校要以自身的实力争取中残联和自治区残联的信任,保持轮滑在自治区的绝对地位之外,争取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项目。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突出我校特点、办出我校特色,从校园文化入手,确定主题,一是整体规划加大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使校园外在环境有较大改善;二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力度,围绕学校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尽快提高师资专业水平
我校教职工从2006年26人增至2010年的40人,且多数教师从事普通教育,对特殊教育教学一无所知。2011年必须加大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力度,积极向国家和自治区争取学习机会,派新任教师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派老教师外出更新特教理论。为全面做好特殊教育工作提供知识保障。
七、争取康复工作的新突破
到2010年底,我校新上一系列康复设备,新增10个聋儿听力语言抢救性康复项目一个、新增20个智障抢救性康复项目一个,学校已经配齐了蒙特梭利教具、感统训练、泰亿格的启聪博士、启慧博士、听力检测等康复训练设备和专业教学设备,2011年就是专任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其专用设备的代偿功能,最大限度挖掘残疾儿童的残余功能、最大限度得以康复的问题。今后我校还要以此为突破口,形成我校又一办学特色。得到中残联和自治区残联的高度信任后,我校将会获得更多更大的项目支持。
八、树立竞争意识,争取更大成绩
继2009年荣获国家级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自治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0年,“特教园丁”国家级先进个人奖励之后,2011年,我校对全体教职工高标准严要求,争取以出色的工作成绩夺得更多、更高级别的奖励,这不仅是荣誉,更重要的是对岭东特殊教育学校全体师生的鼓励和鞭策。
总之,全面总结2010年工作,扬长避短、潜心研究,2011年要在抓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突出本校特色,发挥本校优势、不断创新、加快发展,向全国特殊教育名校行列迈进。
岭东特殊教育学校
2011/2/16
第三篇:街道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思路
街道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思路
2015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街道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认真贯彻实施“创新湖里”发展规划,按照区委七届十五次全会部署,扎实开展产业转型、项目建设、征迁返迁、环境改善、社会治理等“五大攻坚”活动,强力推进产业、城市、社会“三个转型”和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各项事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一、2015年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突出经济发展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公共配套建设,积极推动购物休闲等商业设施,集合生鲜超市、商场、餐饮等各种商业配套于一体的五通服务中心项目拟将近期完工;投入245万元对五缘湾片区环境进行美化,完成了国贸蓝海、恒安国际广场、翔安商务大厦等夜景工程,并于10月初实现整体亮灯;疏通五缘湾企业集聚区交通脉络,推进环湾路沿线拆迁工作,计划明年底环湾路实现整体通畅。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开展了女子围甲联赛、三对三人篮球“斗牛”大赛、2015厦门围棋大会、七夕白领单身派对等多项活动之外,还举办了“五缘逐梦·企航”首届企业文化节,开通了企业公馆。落实奖扶政策,及时兑现产业扶持、工业增长奖励及著名品牌商标等扶持政策,累计近2000万元。二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围绕两岸金融中心发展规划,街道按照“一园一圈一带”的经济发展思路,制定了《关于促进两岸金融中心招商引资和产业引导的实施办法》,着力引进金融、类金融企业。今年共引进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搭财伙(厦门)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厦门中航德兴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等金融、类金融企业351家,占全部规模企业的40%以上,合计注册资本达67亿元。
三是推进自贸区建设。成立专门团队,第一时间在园区内承租了办公空间,为企业在自贸试验区内无偿提供注册地址和办理注册、入驻等手续;积极整合两岸金融中心与自贸试验区资源,进行联动招商。自今年4月以来,街道已引进395家企业入驻自贸试验区,合计注册资金达到48.5亿元。正在跟踪企业中外资企业11家,其中:台资1个、其他外资10个,总投资22632.4万美元,其中利用外资21907.1万美元;正在跟踪的500万元以上的内资72家,注册资金15.85亿元。四是提升楼宇总部经济。积极利用区位、交通等优势,通过规划引导、产业集聚、人才引进、优化营商环境,以及出台产业扶持政策等措施,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街道设立股权股票交易、企业上市孵化、知识产权交易等中心,楼宇总部经济不断壮大。2015年,累计引进内资290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644.4%;引进外资16080万美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89.2%。
(二)突出城区建管创新,助力城市转型升级
一是强力推进征迁返迁工作。坚持以共同缔造的理念,广泛调动社区干部与小组长参与征迁的积极性;建立由街道、社区、居民代表和小组、拆迁公司等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征地拆迁组织体系,实施“四定三包”工作法等一系列举措破解征迁瓶颈。今年来,先后完成弘爱医院、龙邦妇幼医院、心脏中心、厦门柔性直流工程项目、两岸金融中心启动区、湖边变电站西侧道路项目、五林路部队用地项目等一大批有影响的省、市、区重点项目征迁工作,累计完成征地442.67亩,拆迁30.73万平方米,企业搬迁142家。着力抓好返迁安置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积极开展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探索了房源安置抽签模式,推动金林湾花园a区、仙岳路东段、环湾路等8个项目776套安置房的分配任务;成立安置返迁协调领导机构,党工委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实行分包责任制,深入返迁户家庭做工作,有效解决了10多年来浦口返迁的历史遗留问题,保证了104户未返迁居民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二是扎实推进发展用地项目建设。街道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发展用地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精心组织,采取专题会、周例会等形式,及时解决项目建设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保证了发展用地项目建设顺利进行。2015年,高林-金林社区发展用地a1-2地块正在办理前期相关手续,a1-1地块已与烟草公司签订征地协议48.4亩,完成项目大包干测算方案;后坑、金湖、湖边社区发展用地项目已取得规划选址意见书、勘测定界报告、用地预审、项目立项、项目报建表等前期手续,并办理了征地公告手续。
三是持续深化共同缔造行动。完善共同缔造机制,研究制定了“以奖代补”项目实施方案,建立了“以奖代补”激励机制,投入1500多万元完成了金安社区高林三里幸福广场、社区达嘉馨园、五通社区图书馆建设等20多个“以奖代补”项目。深入开展共同缔造行动,发动辖区30多个单位4000多名群众,参与背街小巷、房前屋后美化建设,“城中村”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打造共同缔造典范社区,精心培育金安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着力打造社区“文明小区示范园”、后坑社区“西潘一条街”、金海社区“核心价值观”一条路、五通社区“宋江阵历史文化街”,以及湖边社区“幸福广场”等项目。今年,金安社区共同缔造行动获得全国社区治理创新工作会议代表现场考察后的高度赞扬。
四是不断改善市容环境。全面实施“大城管”、“大物业”和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模式,在“两违”治理、占道经营、环卫保洁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今年来,累计查处违法建设56宗、拆除违法建设面积9.69万平方米,其中“百日会战”期间拆除5.5万平方米,完成任务的121%;全年实现了违法占地违法建设“零增长”的目标。积极探索村改居社区环卫管理新模式,创新了“三台一牌一编号”(环卫监督台、市容曝光台、微信平台,网格责任牌,环卫设施设备编号)的管理模式,并在后坑社区试行,2月份,厦门电视台就此做法进行专题报道推广,8月份,后坑社区也在全区村改居社区市容管理现场观摩上进行交流发言,并接受全区兄弟单位考察。改造提升五缘湾片区环境,专门制定了《街道关于五缘湾片区提升实施方案》,着力整治片区交通路网、湾区水质、湾区夜景、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等15个项目。
(三)突出社会治理创新,助力社会转型升级 一是全面推进社区多元共治。制定了《街道多元共治构建美丽和谐社区实施意见》,按照“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要求,在金安社区培育了志愿服务模式,在社区探索了纯住宅小区内居委会、物业、业委会管理服务小区的“三位一体”联动机制新模式,在村改居社区探索居民小组、老人协会、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社区集体经济新模式,金安社区多元共治模式得到了市、区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
二是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投入120万元在社区事务、公共服务等领域,购买了湖里霞辉老年社会服务、湖里开心社工服务、湖里合携社工师事务、厦门艺术学校等12家专业社区服务机构。完善文化服务体系,购买文化服务,与厦门艺术学校签订合约,对街道社区文化骨干定期培训。在今年XX区社区文化节艺术节活动中,我街道在5项比赛中取得4项金奖的好成绩。今年,和金海社区被评为国家公共文化体系创建示范点。健全民生保障机制,推行“土地换社保”政策,为2700多人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举办“量身定制”技能培训班,组织338名辖区和外来人员参加育婴师、艺术插花、office办公软件等6种技能培训。
三是平安社区建设不断加强。创新治安联合防控的巡逻模式,探索了由社区治保、小区物业、企业商管和警方等力量组成的“大联防”新模式。开展专项治安整治活动,加强重点区域的治安整治工作,落实派出所、社区民警、房屋出租户三级管理责任制,积极推行房屋出租户管理等级评定和专职管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同时,投入1378万元在辖区主要路段安装了1076个监控探头,进一步加强了安全防范工作。2015年,全街道累计刑事类报警数895起,同比下降了9.5%。主动化解矛盾纠纷,联动司法、公安、安监、劳动监察等部门的横向配合,发挥“叶福伟个人调解工作室”作用,积极推进多元调处矛盾纠纷工作,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25件,调处成功523件,调解成功率达99.6%。
(四)突出特色品牌创新,助力转型发展
一是创建首批“社区书院”。更好地服务“美丽厦门”建设,金安和社区分别创建了市、区首批“社区书院”示范点,将现有的“银发学堂、科普大学、人口学校”等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并制定社区书院日常管理、需求对接、课程运行、课后评议、议事会等制度,确保书院规范运行。根据居民需求,社区书院设置了道德修养、党课、医疗保健、传统文化、法律政策和家庭教育等20种类别的课程。自社区书院成立后,先后开办了健康体检、眼部保健、舞蹈、手工制作等8次课程,受益群众达2000多人。
二是创建首个“企业公馆”。街道拥有庞大的企业群,大小企业有2000多家,企业员工达10万多人。如何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好的服务,街道在辖区内的太平洋咖啡馆挂牌成立了“企业公馆”,主要开展法律咨询、政策宣传、心理疏导、家庭指导、企业沙龙、青年联谊、融资投洽等活动,发挥政府及专业社工力量,帮助企业职工排忧解难、缓解工作压力,挖掘青年力量,推进非公党团组织建设,让辖区企业及其员工享受福利,为创业者、投资者提供投洽交流平台。“企业公馆”的成立,进一步提升街道与社区服务企业水平,为湖里加快转型升级,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做出新贡献。
三是创建新媒体平台“微官网”。为打造服务型政府,投入10万元建立了从街道到社区的微信矩阵群,更好地服务辖区居民和企业。“湖里”改版升级,分魅力、和谐、融聚三大板块,成为街道新的政策解读、活动宣传、传播正能量的载体和平台。尤其是“融聚”板块,设置了“一键了解魅力、一键导航到街道、一键拨号找到街道招商服务团队”。新媒体平台建立后,在我街道经济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创建廉政文化长廊。街道非常重视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倡导廉政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营造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组织了一系列廉政文化建设活动,积极传递正能量。投入100多万元,在高林社区创建了由“廉政篇、警示篇、励志篇、教育篇”四个板块组成的全长120米的廉政文化长廊;在全国廉政文化建设联系点社区,改造提升了廉政清风雅苑。
2015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街道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认真贯彻实施“创新湖里”发展规划,按照区委七届十五次全会部署,扎实开展产业转型、项目建设、征迁返迁、环境改善、社会治理等“五大攻坚”活动,强力推进产业、城市、社会“三个转型”和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各项事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一、2015年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突出经济发展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公共配套建设,积极推动购物休闲等商业设施,集合生鲜超市、商场、餐饮等各种商业配套于一体的五通服务中心项目拟将近期完工;投入245万元对五缘湾片区环境进行美化,完成了国贸蓝海、恒安国际广场、翔安商务大厦等夜景工程,并于10月初实现整体亮灯;疏通五缘湾企业集聚区交通脉络,推进环湾路沿线拆迁工作,计划明年底环湾路实现整体通畅。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开展了女子围甲联赛、三对三人篮球“斗牛”大赛、2015厦门围棋大会、七夕白领单身派对等多项活动之外,还举办了“五缘逐梦·企航”首届企业文化节,开通了企业公馆。落实奖扶政策,及时兑现产业扶持、工业增长奖励及著名品牌商标等扶持政策,累计近2000万元。二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围绕两岸金融中心发展规划,街道按照“一园一圈一带”的经济发展思路,制定了《关于促进两岸金融中心招商引资和产业引导的实施办法》,着力引进金融、类金融企业。今年共引进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搭财伙(厦门)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厦门中航德兴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等金融、类金融企业351家,占全部规模企业的40%以上,合计注册资本达67亿元。
三是推进自贸区建设。成立专门团队,第一时间在园区内承租了办公空间,为企业在自贸试验区内无偿提供注册地址和办理注册、入驻等手续;积极整合两岸金融中心与自贸试验区资源,进行联动招商。自今年4月以来,街道已引进395家企业入驻自贸试验区,合计注册资金达到48.5亿元。正在跟踪企业中外资企业11家,其中:台资1个、其他外资10个,总投资22632.4万美元,其中利用外资21907.1万美元;正在跟踪的500万元以上的内资72家,注册资金15.85亿元。四是提升楼宇总部经济。积极利用区位、交通等优势,通过规划引导、产业集聚、人才引进、优化营商环境,以及出台产业扶持政策等措施,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街道设立股权股票交易、企业上市孵化、知识产权交易等中心,楼宇总部经济不断壮大。2015年,累计引进内资290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644.4%;引进外资16080万美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89.2%。
(二)突出城区建管创新,助力城市转型升级
一是强力推进征迁返迁工作。坚持以共同缔造的理念,广泛调动社区干部与小组长参与征迁的积极性;建立由街道、社区、居民代表和小组、拆迁公司等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征地拆迁组织体系,实施“四定三包”工作法等一系列举措破解征迁瓶颈。今年来,先后完成弘爱医院、龙邦妇幼医院、心脏中心、厦门柔性直流工程项目、两岸金融中心启动区、湖边变电站西侧道路项目、五林路部队用地项目等一大批有影响的省、市、区重点项目征迁工作,累计完成征地442.67亩,拆迁30.73万平方米,企业搬迁142家。着力抓好返迁安置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积极开展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探索了房源安置抽签模式,推动金林湾花园a区、仙岳路东段、环湾路等8个项目776套安置房的分配任务;成立安置返迁协调领导机构,党工委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实行分包责任制,深入返迁户家庭做工作,有效解决了10多年来浦口返迁的历史遗留问题,保证了104户未返迁居民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二是扎实推进发展用地项目建设。街道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发展用地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精心组织,采取专题会、周例会等形式,及时解决项目建设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保证了发展用地项目建设顺利进行。2015年,高林-金林社区发展用地a1-2地块正在办理前期相关手续,a1-1地块已与烟草公司签订征地协议48.4亩,完成项目大包干测算方案;后坑、金湖、湖边社区发展用地项目已取得规划选址意见书、勘测定界报告、用地预审、项目立项、项目报建表等前期手续,并办理了征地公告手续。
三是持续深化共同缔造行动。完善共同缔造机制,研究制定了“以奖代补”项目实施方案,建立了“以奖代补”激励机制,投入1500多万元完成了金安社区高林三里幸福广场、社区达嘉馨园、五通社区图书馆建设等20多个“以奖代补”项目。深入开展共同缔造行动,发动辖区30多个单位4000多名群众,参与背街小巷、房前屋后美化建设,“城中村”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打造共同缔造典范社区,精心培育金安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着力打造社区“文明小区示范园”、后坑社区“西潘一条街”、金海社区“核心价值观”一条路、五通社区“宋江阵历史文化街”,以及湖边社区“幸福广场”等项目。今年,金安社区共同缔造行动获得全国社区治理创新工作会议代表现场考察后的高度赞扬。四是不断改善市容环境。全面实施“大城管”、“大物业”和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模式,在“两违”治理、占道经营、环卫保洁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今年来,累计查处违法建设56宗、拆除违法建设面积9.69万平方米,其中“百日会战”期间拆除5.5万平方米,完成任务的121%;全年实现了违法占地违法建设“零增长”的目标。积极探索村改居社区环卫管理新模式,创新了“三台一牌一编号”(环卫监督台、市容曝光台、微信平台,网格责任牌,环卫设施设备编号)的管理模式,并在后坑社区试行,2月份,厦门电视台就此做法进行专题报道推广,8月份,后坑社区也在全区村改居社区市容管理现场观摩上进行交流发言,并接受全区兄弟单位考察。改造提升五缘湾片区环境,专门制定了《街道关于五缘湾片区提升实施方案》,着力整治片区交通路网、湾区水质、湾区夜景、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等15个项目。
(三)突出社会治理创新,助力社会转型升级
一是全面推进社区多元共治。制定了《街道多元共治构建美丽和谐社区实施意见》,按照“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要求,在金安社区培育了志愿服务模式,在社区探索了纯住宅小区内居委会、物业、业委会管理服务小区的“三位一体”联动机制新模式,在村改居社区探索居民小组、老人协会、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社区集体经济新模式,金安社区多元共治模式得到了市、区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
二是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投入120万元在社区事务、公共服务等领域,购买了湖里霞辉老年社会服务、湖里开心社工服务、湖里合携社工师事务、厦门艺术学校等12家专业社区服务机构。完善文化服务体系,购买文化服务,与厦门艺术学校签订合约,对街道社区文化骨干定期培训。在今年XX区社区文化节艺术节活动中,我街道在5项比赛中取得4项金奖的好成绩。今年,和金海社区被评为国家公共文化体系创建示范点。健全民生保障机制,推行“土地换社保”政策,为2700多人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举办“量身定制”技能培训班,组织338名辖区和外来人员参加育婴师、艺术插花、office办公软件等6种技能培训。
三是平安社区建设不断加强。创新治安联合防控的巡逻模式,探索了由社区治保、小区物业、企业商管和警方等力量组成的“大联防”新模式。开展专项治安整治活动,加强重点区域的治安整治工作,落实派出所、社区民警、房屋出租户三级管理责任制,积极推行房屋出租户管理等级评定和专职管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同时,投入1378万元在辖区主要路段安装了1076个监控探头,进一步加强了安全防范工作。2015年,全街道累计刑事类报警数895起,同比下降了9.5%。主动化解矛盾纠纷,联动司法、公安、安监、劳动监察等部门的横向配合,发挥“叶福伟个人调解工作室”作用,积极推进多元调处矛盾纠纷工作,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25件,调处成功523件,调解成功率达99.6%。
(四)突出特色品牌创新,助力转型发展
一是创建首批“社区书院”。更好地服务“美丽厦门”建设,金安和社区分别创建了市、区首批“社区书院”示范点,将现有的“银发学堂、科普大学、人口学校”等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并制定社区书院日常管理、需求对接、课程运行、课后评议、议事会等制度,确保书院规范运行。根据居民需求,社区书院设置了道德修养、党课、医疗保健、传统文化、法律政策和家庭教育等20种类别的课程。自社区书院成立后,先后开办了健康体检、眼部保健、舞蹈、手工制作等8次课程,受益群众达2000多人。
二是创建首个“企业公馆”。街道拥有庞大的企业群,大小企业有2000多家,企业员工达10万多人。如何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好的服务,街道在辖区内的太平洋咖啡馆挂牌成立了“企业公馆”,主要开展法律咨询、政策宣传、心理疏导、家庭指导、企业沙龙、青年联谊、融资投洽等活动,发挥政府及专业社工力量,帮助企业职工排忧解难、缓解工作压力,挖掘青年力量,推进非公党团组织建设,让辖区企业及其员工享受福利,为创业者、投资者提供投洽交流平台。“企业公馆”的成立,进一步提升街道与社区服务企业水平,为湖里加快转型升级,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做出新贡献。
三是创建新媒体平台“微官网”。为打造服务型政府,投入10万元建立了从街道到社区的微信矩阵群,更好地服务辖区居民和企业。“湖里”改版升级,分魅力、和谐、融聚三大板块,成为街道新的政策解读、活动宣传、传播正能量的载体和平台。尤其是“融聚”板块,设置了“一键了解魅力、一键导航到街道、一键拨号找到街道招商服务团队”。新媒体平台建立后,在我街道经济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创建廉政文化长廊。街道非常重视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倡导廉政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营造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组织了一系列廉政文化建设活动,积极传递正能量。投入100多万元,在高林社区创建了由“廉政篇、警示篇、励志篇、教育篇”四个板块组成的全长120米的廉政文化长廊;在全国廉政文化建设联系点社区,改造提升了廉政清风雅苑。
(五)突出党建工作创新,助力干部转型升级
一是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制定印发《关于在全街道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施方案》和《街道“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各专题学习研讨计划》,进一步明确专题教育方法步骤和学习研讨具体安排,对学习任务进行细化和分解,保证了专题教育活动的落实。在学习活动中,街道主要领导做到带头撰写党课材料、带头落实指示精神提高执行力,确保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扎实深入、不走过场。截止10月,全街道11名处级领导干部围绕四个专题撰写发言材料共44篇,查摆“不严不实”问题60条,已整改问题52条,正在整改的问题8条。
二是认真抓好“干部转型大讨论”活动。提升干部学习力,围绕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与集美大学政法学院社会系签订了“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提升”等项目协议,开展了“百名干部进讲堂”、“名师送教”等活动4场次。同时,街道领导为党员干部推荐了《中国增长模式抉择》、《新常态改变中国》、《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中国历史的教训》等“四本好书”,并投入2万多元购买170套分发给全街道党员干部。提升干部执行力,制定下发《街道纪工委2015年监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工作方案》、《关于印发街道2015年绩效管理工作方案》、《街道关于定期报送机关党员干部下基层情况的通知》、《街道落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工作实施方案》等实用性文件,推进干部执行力落实。2015年,共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下基层668人次,协调解决了10多年来未解决的浦口返迁安置、金湖社区“众创空间”群众诉求、金林社区马厝和莲山头9户非住宅征地拆迁等97个问题。提升干部创新力,投入近10万元升级开发了微官网,开展“我为转型发展出主意、想办法”讨论献策活动,广泛汲取群众智慧,切实以新思路、新办法创造了征地拆迁的速度,打造了金安社区共同缔造、社会治理等综合示范品牌。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基层党建制度。全面落实“书记抓、抓书记”党建工作责任制要求,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结合街道两委分工和包片挂钩社区工作安排,11名两委成员全部建立了党建工作联系点;规范党建工作制度,制定下发了《街道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社区和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街道2015年组织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了机关、社区和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目标和要求;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2015年,全街道共处置不合格党员7名,其中限期改正2名,劝退处置2名,自行脱党除名3名。加强非公党组织建设。夯实商务楼宇非公党组织建设,创建了“非公党建工作站”。结合街道“企业公馆”的挂牌成立,在辖区太平洋咖啡馆建立了“非公党建工作站”,定期开展党群共建活动;组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投入35万元在湖边社区服务中心四楼设立了党群活动服务中心,面积达352平方米,进一步丰富企业文化。四是扎实推进社区组织换届。坚持以选优配强社区班子为重点,严格落实有关政策规定,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圆满完成全街道9个社区的换届选举工作,依法产生“两委”班子成员79人。特别是湖边社区自2011年筹备以来未成立居委会,街道专门成立重点社区换届指导小组,多次召开党工委会专题研究问题和对策,明确街道主要领导带头挂钩联系,采取“保姆式”一线工作法帮助解决换届选举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了市级重点社区湖边社区顺利完成选举,社区居委会主任得票率高达90.19%。
二、主要存在问题
虽然工作取得一些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街道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财政依赖规模以上企业比较严重,受财政体制的调整,我街道有123家企业划入市、区财政管理,上半年财政收入出现明显下滑;在征地拆迁工作中虽然解决了10多年来的大量历史遗留问题,但我街道目前涉征居民住宅户、企业搬迁户仍然很多,对拆迁工作带来较大的压力;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村改居社区占70%,加快建设发展完善的任务仍然很重。同时,我街道也具备了不少有利条件。比如,金融园区平台多、重点建设项目多,以及城区环境逐步提升、招商引资具有吸引力、全街上下同心协力干劲大,积极应对各种困难挑战,推动“创新湖里”建设跨越发展。
三、2016年工作思路
2016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和“创新湖里”发展规划,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升营商环境为先导,以实施转型发展为抓手,以加快干部转型为保障,推动“创新湖里”建设新跨越。
(一)着力提升营商环境
一是对标先进地区,组织有关干部到深圳、广州、珠海和北京等地考察,学习营商环境、产业升级、自贸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并确定深圳XX区蛇口街道作为我街道的赶超目标。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湖边小学、高林小学等校(园)建设,服务推动厦门弘爱医院、龙邦妇产医院等优质医疗机构建设;同时,根据五缘湾商务区企业入驻以及该区域商品房成交量情况增加公交车辆及班次,并与禾山街道合作,新增设环五缘湾社区公交。三是高标准打造园区平台,珍惜并用好金融园平台,更加主动作为,高标准抓好自贸区两岸贸易中心核心区的招商引资和社会治理工作,围绕功能定位加强与市、区单位的联手招商、联动建设、联合运营,促进台湾龙邦医院、山东航空飞机,以及金圆集团的厦创公司拟设的16个基金项目和群贤汇禾生物医药基金项目等重点在谈项目尽快入驻。
(二)着力提升发展质量
一是继续实施创新工程。围绕产业、社会、城市和干部“四个转型”落实一批新的创新举措,通过创新来有效提高各项工作水平;围绕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建设众创空间、改善金融支持、集聚优势人才等方面积极作为,不断完善城区创新服务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二是在稳增长上精准发力。大力发展税源经济,跟踪恒安(中国)投资企业所得税、银鹭集团红利税,协助山东航空规划区域总部持续创税方案,做好两岸金融中心内项目的税收培育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跟踪鼎泰和引进的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网宿科技等优质企业顺利落户;加大帮扶企业力度,及时修订各类帮扶政策,动态梳理辖区成长型企业予以重点培育,积极推动亿联网络等拟上市企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狠抓项目促固投,建立招商项目动态项目库,加快推进国贸商务中心、万隆国际广场的建设进度,利用恒安国际大厦等竣工项目剩余招商空间,引进更多总部企业,并积极推进两岸金融中心二次招商,吸引一批金融与类金融名企入驻。三是积极拓展发展空间。抓好征地拆迁工作,坚持用共同缔造的理念,推进两岸金融中心核心区、轨道二号线、金林湾b区、美仑花园、环湾路(高林段)等项目的征迁工作;抓好发展用地项目建设,争取在2016年完成高林-金林、后坑、湖边、金湖四个社区新发展用地的方案设计工作;推动五通社区新发展用地选址及各项前期手续的办理。
(三)着力提升民生水平
一是深化共同缔造行动。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要求,认真总结推广金安社区“快乐365”志愿服务等成功做法;继续落实“以奖代补”项目,加大民生实事投入,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升民生实事标准和质量;抓好社区基础分类工作,按照“巩固一批、打造一批、带动一批”的思路,着力打造金安、、五通等6个典范社区。二是扎实保障基本民生。注重解决被征地人员生活出路问题,推广五通社区“大物业”模式;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健全完善困难帮扶机制,实施“生育文明·幸福家庭”促进计划,完善创业就业扶持政策;积极搭建供需对接平台,重点推进金安、金海社区综合配套生活设施建设。三是推进平安社区建设。学习借鉴试点社区经验,在街道9个社区全面铺开“平安和谐社区”创建活动。深化文明创建,落实日常巡查、点评、整改、督查、问责等工作机制,实行常态化长效管理,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全面建设。
(四)着力提升作风建设
一是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常态化开展党建督导巡查,推动党建责任细化到人、量化到岗。深化基层党建“金服务”工程,落实改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等党建办实事项目,夯实基层党建基础。二是持续推进干部队伍转型。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并落实机关干部学习、教育、培训计划,着力提升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落实干部下基层活动,选派干部到基层锻炼、基层调研,提高干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大力弘扬清风正气。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自觉践行“四种人”的要求,持续整治“四风”突出问题,巩固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严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坚持原则、敢于负责,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严肃问责为官不正、为官不为,畅通干部能上能下的渠道,为加快“创新湖里”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
第四篇: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
工作报告
第一部分 2015年主要工作回顾
(一)2015年主要成果
2015年是我院改革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一年,总结全年工作,我院的主要成果是。
1、医疗工作实现新进展。1-12月份完成门诊量4.31万人次,同比增长8.29%;出院病人3510人次,同比增长9.21%;床位使用率85.42%,同比增长4.32%;平均住院日32.07天;完成住院手术422台次。
2、经济总量稳步提升。1-12月份医疗收入完成4033万元,同比增收159万元,比预算指标增收148万元,比必保目标增收83万元,比奋斗目标增收33万元。
3、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1-12月份补贴前利润完成-208万元,考核剔除193万元后完成-15万元,同比减亏238万元,比预算减亏92万元,比必保目标减亏82万元,比奋斗目标减亏72万元。
4、品牌效应不断放大
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实施科学化管理、专业化治疗,我院人性化服务品牌和专业医疗康复品牌,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患者的充分肯定,医院的知名度、诚信度、美誉度日益提升,来院就医患者越来越多,医院品牌效应明显放大。
(二)、2015年主要工作
2015年我院重点抓好了以下六项工作
一、加强特色专科建设,完善了特色医疗管理模式 一是巩固了专科治疗服务的优势。在康复治疗上,我们继续坚持采用一对一的治疗模式,对病人实施个性化康复。在服务方式上,我们加强了医患沟通,建立了医患联系卡,为每位出院患者建立了随访档案,并定期以电话或走进家庭的方式,进行随访和康复指导,拓宽了康复服务的范畴,延伸了康复服务的领域。
二是提高了特色专科专业素质。2015年先后派出康复技术骨干人员10余人次到国内知名康复医院进修、学习;康复专科坚持开展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和每周两次的病例讨论,不断提高了康复人员的康复理论和技术水平。
三是扩大了特色科室规模。2015年6月,我院设立了精神疾病诊疗中心,增加80张,目前我院特色专科床位已扩大到235张。
四是发挥了特色专科的拉动作用,在加强特色专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工伤治疗与工伤康复一体化的治疗模式、骨外伤治疗与骨外伤康复一体化的治疗模式、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与康复一体化的治疗模式。基本形成了综合疾病治疗、康复治疗与心理康复治疗相互依托,同步增收的格局。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增强了医院的竞争力;2015年特色专科,工伤康复患者累计入院1032人次、心理康复患者累 计入院130人次,脑卒中患者入院154人次、累计实现收入1798万元,特色专科已经成为了我院主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强医疗管理,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和水平一是我院重新调整完善了十大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了医疗质量管理各级组织,明确了职责及规章。加大了药事管理委员会对临床用药的监管力度及院感的监测力度,构建了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组织体系。各临床科室负责人认真实施十四核心制度,并定期开展业务学习、疑难病历讨论、死亡病历讨论、会诊、术前讨论,保证了医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二是成立了质控办公室,建立了以院领导为核心,职能科室主任及临床科室主任为骨干,各级医务人员为基础的三级质控网络系统,制定了医院2015年质控方案及各项医疗质控指标,制订了医院质量控制办公室对职能部门质控管理考核标准,加大了对医疗服务质量检查力度,加强了对门诊、急诊、医技部门、透析室、康复中心、精神科、社区服务站的质控管理工作,确保了医疗、护理质量和安全。
三是我院健全了医院护理管理体系。制定了“2015年护理管理目标”,完成了我院2015年护理制度的修订;强化了4个护理管理质控小组的作用,认真落实了督查、分析、讲评、整改的循环监控制度,积极持续推进护理质量的改进。
四是通过加强医疗、护理的管理,实现了医疗、护理事 故0发生率,基础医疗、护理合格率大于90%,优质护理病房覆盖率100%,三基培训100%,继续教育人员完成率100%。
三、加强机制建设,规范医院管理
一是根据特色医疗需要,优化人员内部结构,先后调整了医、技、护和职能科室人员30余人次,从而满足我院特色医疗的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了医疗资源和管理资源。基本形成“专科带综合,综合促专科”,“综合”和“专科”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的医院管理机制。
二是全面推行医院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规范了医疗组、护理组、行风组、劳动纪律组和环境卫生检查组等五大考核组的责任;强化了全院各科室,各岗位及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细化完善并签订了《科主任责任状》,把各科室要完成的经济指标、业务指标、管理指标、质量指标的责任,全面落到科室责任人的肩上。基本形成了责任落实、责任连锁的责任承担机制。
三是按照经营任务指标落实到科室的要求,结合XXXXXX总医院等有关考核政策,重新修订了“XXXXXX绩效考核办法”,把每名员工的工作业绩同工资收入捆在一起,基本形成了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利益驱动机制。
四是整合健全医院各类人员培训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基础培训规定。深入开展“学、练、比” 活动,2015年全年共组织技术比武20余次,理论讲课50次,参加省、市大医院举办的各类长短期进修学习60余人次,参加各类职称考试50人次,发表论文10余篇。基本形成了有利于培训学习提高素质的队伍建设机制。
四、加强文化建设,注重品牌效应
一是从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入手,积极引导全院努力打造人性化服务品牌。积极推进满意度工程和诚信医院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平安医院”、“三好一满意”等活动。实施医疗管理流程再造,优化服务环节、实行星级护理、二级回访和统一服务用语,较好展示了我院良好的服务形象,2015年全年共收到各类表扬信130余封,锦旗10面,涌现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标兵、文明标兵等30余名。
二是从开展活动、扩大信息的传递量入手,让更多的群体认知医院,感受服务,体验品牌。2015年我院医疗小分队,进入30多个居民小区,组织医务人员利用节假日,到卑家店、滦县等30个乡镇进行免费巡回义诊。2015年全年共义诊60余次,发放健康宣传材料约3万余份,受益群众5万余人。
三是从加强专项服务入手,提高医院知名度。2015年我院与周边40余家村庄、学校和有关单位,签订工伤救治、人员查体协议,进一步扩大了专项医疗服务的范围。我院东工房社区卫生服务站积极转变服务模式,认真执行一级收费 系统规定,对片内1.2万名居民全部建立了健康档案,实行慢病上门随访、送医送药、全科医生签约等服务,有效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加强安全管理,维护良好秩序
一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2015年医院与科室签订安全生产工作责任书,让全院所有科室、职工参与到医院安全生产工作,保证了安全目标责任落实、层层落实;建立健全医院安全生产和治安、消防安全制度,形成立体式治安和消防监控网络,充分发挥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优势。
二是注重消除消防安全隐患。实施电源线整体改造,消除了电源线老化铜铝接头等隐患问题;根据消防防火的要求,完成了拆除原有彩钢聚苯夹芯板隔墙,改用轻钢龙骨骨架,外用纸面石膏板封闭的消防工程,消除了康复科较大的安全隐患。
三是完善各临床科室消防应急预案,多次组织有针对性的安全大检查,积极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工作,模拟举办了住院南楼康复三病区及北楼内三病区消防灭火应急疏散演练。为医院安全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六、加强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实现新增长
一是加强对外合作,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是与内蒙古大唐克什克腾旗煤制天然气公司进行医疗合作的第四年,全年共派往医护人员200余人次,到十月底累计实现 对外创收176万元。
二是积极争取各项政策,运用政策增加经济效益。2015年我院与滦县农合管理中心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主动联系协调,争取到了滦县新农合重大疾病定点单位申报成功,先接收滦县新农合重大疾病患者10余人次;通过积极争取,5月份我院与古冶区民政局老年中心签订了“民政救助患者住院服务协议”,现收治患者共计11人次;经过积极申请,我院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已开通,现正式运行,为增加社区服务站收入创造了条件。
三是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收入。2015年为了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我院制定了多种不同的体检套餐,全年共为工伤、职工、居民和各单位体检1000余人次,增加收入约60余万元。
2015年我们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一是在特色医院建设方面,科学化、系统的医疗模式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二是在医疗、护理质量方面,还有很多应当改进和完善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医疗护理的管理工作;
三是医务人员队伍尚不能满足医院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临床医护人员短缺,需要尽快开通补充人员渠道; 四是在员工队伍结构方面,需将一批工作超过一年的护 理岗前生转为劳务派遣用工形式;
五是医疗设备老化不能满足就医需求,特别是在先进设备的投入上还相当不够;
六是医院环境还没有达到高标准,需要进一步综合治理;
七是医疗纠纷时有发生,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八是新农合政策宣传不够到位,就医病人较少。
第二部分 2016年工作思路
2015年,是深化医疗资源调整,加快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一年。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医院发展面临的形势,是做好2016年工作的重要基础。
从不利因素看,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影响和XXXXXX集团经营形势的影响,我院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2016年我院在没有补贴的条件下,要实现零上运转,经营工作难度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医改政策的推行实施,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再一方面,医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开发医疗资源更需要加大工作力度。
在分析不利因素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院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一是在集团公司和总医院的支持下,我院改建的新精神疾病诊疗中心项目已完工,将为我院特色专科的建设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二是我院特色专科医疗具 有相对优势。近三年来,通过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我院康复专科医疗已形成相当规模,特色医疗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古冶区域医疗中处于领先地位。三是集团公司对医院提供的大病救治、员工看病二次报销等政策,有利于我院稳定病源,增加收入。四是经过测算,我院参加医改能进一步增加医疗收入。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积极破解医院发展道路上各种难题的勇气和责任感,明确任务,瞄准目标,抢抓机遇,全面深化医疗资源调整,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努力推动全院整体工作实现新的发展。
(一)指导思想
2016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集团公司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二甲”复审为切入点,积极应对逐年减少补贴的严峻形势和各种困难,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积极推进医疗结构调整,不断完善经营策略,广泛拓展医疗市场,不断提升医院竞争力,确保医院整体工作再上新水平、再登新台阶。
(二)主要奋斗目标
1、完成医疗指标再登新高。门诊总人次比2015年再增长20%、床位使用率达到90%、周转次数达到9.45次、手术台次比2015年再增长10%。
2、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再登新高。2015年新技术、新业 务要达到省、市内领先,力争实现零突破。
3、经济工作质量再登新高。全面完成总医院下达的考核指标,实行零上运转。
4、和谐医院建设再登新高。员工收入稳步增长,暖心聚力工程全面落实,患者满意度达到96%以上。
5、医院安全工作再登新高。不发生医疗责任事故,避免发生人身、安全责任事故。
(三)主要工作安排
为实现上述目标,2016年要突出做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以做优特色专科为重点,进一步增强特色医疗的拉动力。
1、进一步拓展康复技术领域,不断增加新患者。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拓展康复特色医疗新领域,是我院做优特色专科的重要途径。2016年要把中医康复学与现代新康复医学进行有机结合作为主要项目,加快开设耳穴压豆法、艾灸及拔罐及认知障碍功能障碍训练室等新康复项目,积极探索新的医疗技术和手段
2、加快完善精神疾病诊疗中心的建设,充分利用精神疾病诊疗中心的优势,扩大患者收治范围。2016年尽快完成与古冶民政局“民政救助患者住院服务协议”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接受工作。
3、进一步开发透析中心的潜力。我院透析室自去年开展了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滤过新业务,2015年已全面铺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6年再购进一台血液滤过机,以提升血液净化水平,满足病人的需求。
4、进一步增加特色专科投入。按照做强特色专科的要求,在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引进一批新的康复、透析设备,针对患者病种、患病部位的不同,不断完善康复、透析设备和器械,力求达到系统化和程序化。
5、进一步扩大特色专科医务人员队伍。继续选送学科骨干和高年资优秀医务人员外出进修深造,加强对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人才进行规范化培养与管理,让创造型的人才尽快脱颖而出。要运用招聘专业人才、选派人员进修学习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大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特色医疗的专业水平。
6、进一步打造系统化特色医疗模式。按照实施早期介入治疗,逐渐实现工伤康复、骨外伤康复一体化;建立脑卒中早期介入治疗康复系统,逐渐实现神经内科-康复一体化;依托现有血液透析净化中心,逐渐实现糖尿病肾病疾病→血液净化中心一体化的总体规划,继续推进综合疾病治疗、康复治疗与心理康复治疗相互依托,可以满足不同患者治疗与康复的特色专科群的建设,逐步形成综合治疗与康复专科治疗相互依托的科学化、系列化的医疗格局。
二、以加强医疗管理为主线,进一步提升医疗、护理质量和水平
1、强化医疗护理管理,提升质量。积极组织开展质量提升年活动,相关职能部门要抓好活动方案的制定,加强对活动开展情况的检查指导,不断促进医疗质量实现新提升。
2、要以开展质量提升年活动为契机,着力做好“二甲”复审准备工作,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各职能部门、临床科室要通力协作,确保复审准备工作扎实有序进行。
3、要严格按照《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结合实际,分解任务,组织、指导临床、医技科室对照评审标准,逐项逐条查找问题和不足,针对问题和薄弱环节,健全制度,完善措施,抓好整改;要推进信息化建设,做好电子病历、临床路径应用实施工作,为“二甲”复审打下基础。
4、要积极改革护理模式,履行护理职责,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继续推进优质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水平。要强化医疗安全管理,加强职能部门对各临床科室的工作指导,组织医疗安全检查,邀请有关专家,举办医疗安全防范培训班,不断增强医护人员安全防范意识,避免医疗纠纷和医疗差错发生。
5、继续完善各项医疗操作流程,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十四项核心制度,严格落实 《病例书写基本规范》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规范病例书写和手术安全核对工作。健全医疗质量控制网络,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组织体系、制度和机制,及时、完整、如实、准确反馈安全质量信息,及时消除医疗安全方面的缺陷和隐患,努力实现医疗质量零缺陷,确保医疗安全、临床用药安全、用血安全;确保各临床医技科室不发生任何医疗事故和纠纷。
6、继续加大医生、护士继续医学培训工作的力度,在积极组织继续医学教育讲座的同时,医务科、护理部加快制定2016年全年学习计划,各临床医技科室根据本科室需要和条件,积极组织灵活多样的培训学习活动;定期组织疑难病历讨论;按照河北省卫计委要求,组织好2016年好以三基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内、外、儿、妇、急诊、检验、药剂、影像、麻醉、康复“十岗位理论竞赛”和以及45岁以下人员理论及操作考试,促进服务技能不断提升。
7、从临床护理需要出发,分级、分层、分岗加强护士培训,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和综合护理水平;采取交任务、压担子、定期交流、督导等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目标的兑现落实;充分利用总医院选派高年资医生到基层医院担任科主任,基层医院科主任到总医院进修学习的有利条件,拉动我院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要积极引进高校优秀毕业生,做好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引进,使技术人员结构不 断得到优化。
8、积极拓展临床治疗新技术。2016年要利用我院社区服务站深入基层特点,开设中医理疗门诊,将中医特色服务全面应用于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要结合临床治疗的需要积极开发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项目;要完成好由我院外科王平主治医师主持开展小针刀治疗手狭窄性腱鞘炎新项目。
三、以开发医疗市场为着力点,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对外医疗合作。
1、加强与各县区的医疗合作。继续利用我院确定为脑梗塞、重型精神病、终末肾病血液透析大病救治定点医院的有利条件,扩大滦县各村庄、集市的宣传、义诊活动范围。继续在古冶集、赵各庄集、大庄坨集、卑家店集等附近的集贸市场举办各种形式的医疗宣传活动,加大对外宣传强度,健全完善各县区医疗市场网络体系,加强与县区、乡镇医院和卫生局合作,争取更多的新农合患者。
2、抓好团体健康体检市场开发。要按照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设计更多种不同的体检套餐,扩大查体人员范围,增加来院查体人员数量。继续加大社会体检力度,抓好高端健康体检市场开发。
3、积极争取定点医疗新政策。2016年重点是在北范铁路工房等铁路职工居住密集区,加强宣传、义诊活动,扩大 我院对外的影响力,争取年内把我院确定为铁路职工就医定点医院。
4、协调好与省社保局的关系。我院工伤康复的收入,占全院总收入的50%以上,药品比20%以下,利润率始终稳定维持在60%—70%之间,工伤康复是我院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2016年要从多方面维持好同省社保局工伤管理处的关系,让每月的工伤批复人数保持稳定,在收治XXXXXX工伤康复患者的基础上,积极开发除XXXXXX工伤康复群体以外,服务区域内其他企业的康复需求患者,不断增加市统筹工伤患者住院人数。
5、积极参与古冶区民政局“古冶区万余名贫困患者就医定点医院”项目的实施。通过争取项目政策,确保古冶区范围内的贫困患者到我院就医,为我院开发固定病源创造条件。
四、以深化医院文化为切入点,进一步升华我院医疗服务品牌
1、以患者满意为目标,密切医患关系。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当一天患者”活动,组织月评服务态度最差窗口、最差部位,激励员工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质量。要按照省、市卫生部门和XXXXXX总医院关于《行风整顿活动实施方案》要求,深入开展《规范执业行为,树立行业新风》专项治理活动,重点抓好医疗服务、收费、药品采购等方面 的自查和存在问题的整改。要深入贯彻国家卫计委召开的全国树医药行业新风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准确把握“九不准”的要求和精神实质,抓好贯彻落实,不断增强医务人员遵纪守法,廉洁行医的意识和自觉性。努力做到“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
2、加强患者回访管理。要认真落实《公立医院患者满意度评价管理办法》和《XXXXXX出院患者二级回访制度》,持续改进回访工作。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对出院患者要进行100%的回访,保证回访率和回访成功率,不断提高评价点击率和回访工作质量。要加强回访工作的督导检查,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切实把患者回访办成患者之家。
3、进一步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推进行风建设工作再上新水平。按照省、市卫生部门《关于在全省医院开展患者满意度评价机制建设的意见》,抓好患者满意度评价机制的健全、完善;要准确把握民主评议工作的新方法、新内容、新特点,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不断完善行风建设与民主评议工作奖惩机制;要健全、完善医务人员医德考评长效机制,按照《唐山市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办法》和XXXXXX总医院《关于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办法》和《医务人员医德档案》,医德档案建档率要达到100%。要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定期考核,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改进服务工作,不断提升患者满意度,巩 固和发展诚信医院创建成果。
五、以增加经济效益为立足点,努力完成全年各项指标
1、加强日常管理。继续坚持经营工作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各项经营管理制度,促进每个岗位、每项工作、每名员工都认真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
2、强化经营责任。继续签订科室主任责任状,认真落实责任状的具体要求,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严格制度考核,进一步强化五大考核小组的作用,坚持经常化、动态化的考核,各项考核都与经济挂钩,从严考核、从细考核,严格落实考核奖惩规定,强化大局意识,强化责任意识,完善责任体系;抓好指标层层分解,细化经营分析,把经营指标细化分解到科室,落实到人、到岗,形成全员经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压力共担,风险共担。要加大经营考核力度,强化管理,确保经营指标落实。
3、开展增收节支活动。继续优化医疗收支结构,各个药品比例较高的科室,把在原来药品收入比例的基础上下降1-5个百分点的指标,纳入2016年政策考核内容,确保工作落实。继续降低材料成本消耗,积极推进对各类高值耗材和低值耗材的闭合式管理,加强耗材使用的全程控制,避免损耗和浪费。继续减少非医疗成本,重点控制易耗品、办公品、总务用品等非医疗成本支出。
4、加大对外创收力度。继续开展同内蒙古大唐公司的医疗合作项目,续签同古冶区、滦县残联的“福彩救助工程精神患者住院治疗和门诊服药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合作协议,争取滦县范围内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扩大医疗服务对象范围。继续落实集团公司关于建立员工健康保障体系的通知要求,加强我院同林唐家庄社区、东方发电厂、唐山广信公司的协议服务,努力增加经济效益。
2016年需要总医院协调解问题。
1、医务人员队伍尚不能满足医院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临床医护人员短缺,需要尽快开通补充人员渠道;
2、在员工队伍结构方面,需将一批工作超过一年的护理岗前生转为劳务派遣用工形式;
3、医疗设备老化不能满足就医需求,特别是在先进设备的投入上还相当不够。
第五篇:2017工作总结和2018工作思路
2017工作总结和2018工作思路
台州市路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2017年,在市局的关心指导下,我局以“强转树”为引领,围绕着“体制改革”、“多城同创”、“三大革命”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进展。我局连续3年获得区对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连续6年全市城管执法系统考核优秀。今年也被推荐为全省综合行政执法先进集体,台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集体二等功等。现将有关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7年工作情况
按照体制改革“一盘棋”的总体部署以及“初步理顺体制机制,我局自2016年底启动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5月19日,“三定”方案下发。7月12日,“台州市路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目前,我局设有办公室、组织人事科、法制科、督查科、宣传教育科、城管科6个职能科室,直属中队3个,派出镇(街道)中队10个;下属事业单位4个,分别为智慧城管中心、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园林绿化养护事务中心、环境卫生管理处;共核定编制214名(行政编制10名,参公编制135名,事业编制69名),现已基本满编(还缺编2人)。市政、园林、燃气等相关运维工作已平稳划转到位,城乡规划、城乡绿化、市政公用等11个方面的行政处罚职权进行了公告,10个镇(街道)综合执法平台已完成搭建。区城市管理委员会也已经发文成立。
(二)强势推进重点工作
一是做多城同创主力军。作为创建的主力军,特别是职能划转以来,我局上下同心,众志成城,严格按照创建标准,坚持常态化与精细化相结合,开展专题整治、街路长制、同
(一)有序推进体制改革
创大夜巡、零点清晨行动等攻坚行动,通过集中优势资源保障环卫保洁、修补完善与美化打扮并重补齐市政园林短板,打赢基础设施维护、城市环境秩序、街景立面改造三大攻坚战,助力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二是做“改拆”急先锋。我局分管领导担任区“三改一拆办”主任,统筹协调全区“三改一拆”工作。自4月份规划执法职能划转以来,我局积极主耕规划执法业务,共办理规划执法类案件50余件。同时以10个镇(街道)中队为主力军,一如既往抓好三改一拆、治危拆违行动,积极配合镇(街道)参与各类大型拆违整治行动,共拆除违法建筑747.23万平方米,完成全年任务的467.02%,拆后土地利用544.37万平方米,利用率达78.96%。
三是做“治水”领头羊。做好执法护河工作,严查建筑垃圾非法处置行为,共立案查处90起,除6起未议案外,共计罚款金额50.13元。牵头“六小行业”整治,完成排查4942家,关停1049家,查处510多家,纳管率、预处理设施设置率、排水证办证率均达100%。
四是做交通治堵引导员。今年,路桥区智能化停车收费道路从原先的6条扩大到15条,增加差异化停车收费泊位约1940个;城区公共场所新增公共停车泊位约3000个。积极推广移动执法手机录入系统,发送温馨提醒短信5000多条,完成违停贴单28724张,清理非法接坡、地锁2121处,设置物理隔离墩268个。
五是做小城镇整治生力军。全面实施镇(街道)领导“街(路)长制”和“一路一策”攻坚行动。共清理占道经营5665例,清理占道作业2650例,清理占道乱摆摊2866处。在金清镇实行小城镇智慧城管试点,依托市局“城市管理督查APP”及当地“天眼系统”,织就“六乱”治理智慧网络,“道乱占”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六是做平安守护者。“平安护航十九大”,自八月份牵头全面启动燃气整治以来,白天翻箱倒柜查隐患,夜晚严防死守查隐患,每天派驻执法人员到3个储配站加强监管,检查重点用气场所92000余处,发现并整改隐患点总数2428个。作为区消防安全高层建筑组组长单位,积极组织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整治,同时牵头金清镇草编行业整治,落实安全隐患清零,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完成整改338家,面积达5.7万平方米。
(三)全力当好“城市大管家”
一是稳步提升执法水平。将日常的市容秩序管理工作通过城市管理服务外包的形式交由安保公司,由第三方行使劝导权利,遇到屡教不改的单位和个人再由执法人员跟进执法。目前我局在十里长街、装饰城、磨石桥周边等19个主次干道、重要点位进行了外包,共配置外包人员66人次。下阶段还将继续通过外包手段,将全区的日常市容秩序管理推向服务外包,逐步从传统的市容秩序管理思维向综合执法思维转变,加强执法办案,提升办案水平。截止目前,我局办理一般案件800多件,各类规费、罚没收入达到1500万,同期增加100%,三区领先。我局案卷入选全省综合行政执法系统十佳案卷(全市唯一)。
二是编织大市政服务网。补旧换新完成道路养护。今年,共完成2.6万平方米破损人行道、5万平方米破损路面的维修改造;共清洗护栏780公里,新增护栏约12公里,修复破损护栏约6公里;完成对路桥大道中间护栏的提升改造,改造长度约4公里。堵疏结合完成涝点改造。完成对管辖范围内世纪广场、路桥大道等约60处积水点进行改造;增加雨水井约100座,雨水管道约3000米;实际疏通雨水管网长度超过213公里。全面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我区共建有2个污水处理厂,分别按准四类、一级A标准,日处理污水 10.51万吨。全面完成对管理范围内的330KM污水管网进行全面普查及改造(其中一、二级污水管网150km,三级管网180km,共计330km),并对问题管网进行了整改提升。完成2个排水达标区和8个污水零直排小区改造工作,实现污水“零直排”。智能化、标准化管控燃气安全。依托互联网技术,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省首个“燃气安全运行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对辖区内站点24小时全方位视频监控管理;率先开展并完成“二维码”钢瓶置换工作,今年6月已完成全区钢瓶置换及信息化监管工作,进度全市第一,全省领先。
三是园林养护精品化。我区绿地总面积为1504.14公顷,绿地率达到37.8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94㎡/人。我局结合绿化养护的实际情况,围绕“自养绿地+外包绿地”工作模式,以打造精品公园为抓手,加强对外承包养护绿地的监督、技术指导和考核工作,狠抓城区公园广场、主次干道、入城口、道路拐点、节点绿化改造提升。近些年来,随着中央山公园一期、二期、三期、人峰公园、黄石公园等城市精品公园逐步建设开放,路桥城市绿化环境不断提升。
四是打造路桥环卫品牌。完善基础设施。已完成应急填埋场和旺能二期扩建项目建设,2座中转站改造全部完成。标准化作业成常态。将“清扫、保洁、捡拾、清洗、摆放、打捞”等工序提炼为清扫保洁“六大技能标准”,并制作成宣教片,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道路洁化水平。市场化体系扩容。经过7年的市场化保洁学习与探索,我局形成了一套适合路桥环卫市场化发展的包含标准、程序及考核等要素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今年10月,成功将桐屿街道南片辖区纳入环卫保洁市场化体系(由重庆新安洁公司进场保洁)。五是推动智慧城管转型升级。截至到2017年11月底,路桥区共上报有效立案案卷41901件,其中部件类案卷为2296件,按期结案率为97.34%,结案率为98.57%,综合指标为98.25,系统运行良好,各项指标居全市前茅。金清作为路桥区中心镇,2017年底已实现了智慧城管工作覆盖运行,共有11个责任部门接入智慧城管系统。目前,金清镇已建设部署了高清、智能探头共300多路,实现了三维实景地图、热点问题智能报警系统等功能。
六是稳步推进“三大革命”。公厕革命示范领跑。摸排全区现有公厕情况,将公厕革命拟开展的所有改造提升工作纳入全区整体工作计划。本着“先易后难,示范引领”的原则,统筹公厕布局、数量、设施三大要素,做好公厕的改造提升工作。今年共完成54座公厕的改造。其中,83个厕位安装了智能马桶,且全区所有公厕均已建设无障碍通道,配备无障碍设施装置。垃圾革命稳中求进。今年,我局共采购10辆特种垃圾收运车和80辆改造后的四轮八桶车来保障分类运输,并开辟4条收运专线,保证分类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在主干道及小区陆续投放3800只分类垃圾桶,目前,我区主次干道、主要商业大街、公园广场垃圾分类桶覆盖率达到100%,背街小巷、城中村、老旧小区覆盖率达到90%。在10个小区安装智能垃圾分类可回收系统,在15个开放小区内设置示范性分类垃圾投放点,并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物业革命有序推进。夯实物业管理基础工作,建立网格管理,每个物业小区对应一名执法队员,形成“执法+物业”捆绑管控模式,同时根据行业管理与属地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将街道、社区人员纳入物业小区管理责任人。积极推行物业企业红黑榜制度,强调物业公司自管能力。今年以来完成对全区已上报的46家物业服务小区的档案备案、资质审核以及5个小区物业的准入审核等工作。各物业小区自主协调解决内部投诉纠纷等157个问题。
七是共建共管逐步完善。推进“两站”建设,完善“四服务四常态”工作。目前,城区48个社区、村居设立城管工作站,目前社区村居已经做到“两站”建设覆盖100%。新增的物业小区“两站”建设目标共58个,目前已建58个,覆盖达到100%。并大力开展执法“五进”,积极开展执法“进机关、进单位、进企业、进村居、进学校”活动,共创全民齐抓共管良好氛围。全年共走进机关、单位、村居等1060多家,召开恳谈会52次,解决问题210余件。
(四)“强转树”锻造城管铁军
一是队伍作风大转变。以“从严治队”为核心,拔高政治站位,健全考核机制,加强对外宣传,培育机关文化。重点抓好两学一做、党的十九大理论学习,创新城市管理“党建+”工作,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切实增强队伍“四个意识”;制定2017年绩效考核办法,实行定人定责定岗,定期对局重点工作进行督查并通报,共发“考核督查通报”12期;利用公共媒体平台、微信平台等,着力为执法工作开展营造浓厚、有利的舆论氛围,共完成宣传稿件508篇,微信公号推送242篇,其中住建部“大城管”转发5篇,市局公众号选用14篇;宣传稿件见报266篇,其中省级媒体16篇,市级媒体59篇;从队伍核心价值观的培树出发,定期开展登山运动、读书月、执法讲坛、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并准备筹备元旦 “城管之夜”文艺晚会,表彰入职10周年、20周年、30周年的城管工作者,以昂扬向上的队伍文化来激发活力、凝聚人心。
二是执法形象大提升。当好便民服务员。全面落实审批事项及公共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因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原属于区住建分局的部分行政权力事项划转至我局,我局“最多跑一次”事项由原有5项增加至43项。目前,已对照标准,加强衔接,优化操作流程,努力实现群众企业满意的“最多跑一次”。我局已100%落实“两集中两到位”,办理行政许可1430件。当好问题协调员。认真做好信访各类投诉案件的受理、回复和党代表、人大、政协议提案答复、反馈及回访工作,截止目前,共受理政府12345直线电话1375件,其它投诉79件;承办区人大议提案12件,政协议提案9件。
三是法制基础大强化。全员培训。制订2017全局综合执法业务培训计划表,开办学法用法轮训班、局中层干部培训班、规划执法培训班等,全力提升全体执法队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规范化执法。完成《重大行政处罚案件集体讨论规则》、《路桥区综合行政执法协作规定》、《案件管辖分工细则》的修改。从“立审监”环节入手,继续落实好市局“四个一”与“三熟四会”,不断提高执法队员与相对人讲法理、讲道理、讲事理的能力。信息化办案。推广使用台州移动执法系统,开展操作培训,要求全局人员使用运用手机移动终端“台州移动执法”实行执法信息网上录入,大大地加快了违停贴单行政处罚办案效率。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职责边界不清。区里新划转的市政养护、园林、燃气、污水、节水、排水、路灯等职能二十多项,但与市局划转职能又有出入,尤其在农村污水运维这块互相推诿。按照“建管分离”原则划转,但碰到改造项目,区里将改造任务交给我局进行改造。
二是人员配备不足。在班子配备上,我局班子成员原有8人,1人调任区府办,2人借调环综委,1人担任高层建筑整治组组长,配备严重不足。在普通干部上,住建划转过来职能二十多项,但正式划转人员才20人,另外11项执法权划转,但从住建、环保、人防等单位都没有执法人员划转过来,业务人员紧缺问题严重。三是业务水平待提高。一方面,目前我局持有执法证人员110名,以前以日常市容执法为主,现在履行第一批393项职能,执法压力较大,通过新整合的部门履职,需要磨合、熟练;另一方面,部分新增职能专业性较强,在缺少原划入部门支持,工作人员短期内熟悉法规与业务、熟练执法存在较大困难。
三、2018年工作思路
一是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城市管理范围、综合执法的边界,以“重心下移、属地管理、权责一致”为原则,调整局“定人、定岗、定责”方案,提高基层执法效能,建立起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在明确职、责、权的基础上,强化业务执法,确保划转的业务工作顺利开展;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跟进,积极协调有关职责部门建立起全面而规范的配合机制,包括: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与资源共享制度、联合执法制度、案件移送制度、行政协调制度、行政协助制度等,确保各项工作不断岗、不掉线。
二是推动建立城市管理委员会。树立“大城管”理念,推动建立路桥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实现我区城市管理工作的高位组织和高位协调。积极探索创新城市管理新模式,推进“智慧城管”升级改造,实现全面覆盖、全程监控、快速反应。优化执法力量配置,细化网格管理,形成城市管理全面覆盖、全程监控、上下联动、快速反应的运行机制,打造统一高效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
三是优化“后创建时期”城市管理模式。健全完善 “后创建”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继续推进市场化运作,深化市容管理、卫生保洁、市政园林养护、信息采集等服务外包工作,缓解政府公共服务的压力。扩大区城市垃圾处置有限公司经营范围,由单一的垃圾处置向市政园林工程、环卫保洁、物业管理、停车收费、夜市管理等扩展,实现全区公共资源合理调配利用。推动构建多元化社会共建共管体系,实现由问题管理向源头管理,由政府主导向多方参与的共治模式转变。
四是保质保量完成各项重点工作。全力抓好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小城镇综合整治、交通治堵、美丽台州、平安路桥等各项重点工作。高标准推进三大革命。进一步理顺物业管理体制,实现物业小区服务监管全覆盖。打好城乡垃圾歼灭战,探索建设临时建筑垃圾消纳点。纵深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加快分类终端建设,推进旺能垃圾焚烧厂炉型改造、有机物循环处理中心等设施建设,改造垃圾中转站2座,建设垃圾分类试点小区5个,示范村15个;加强垃圾分类宣传,试行积分奖励机制,推动群众养成分类习惯。统筹城区公厕布局,积极推进公厕质、量双提升,新建7座、改造提升15座。
五是抓好队伍形象提升工作。一方面,以学法、用法培训为重点,深化执法人员培训,完善对协管员的管理,集中开展十九大精神学习、党风廉政学习等主题教育,加强队伍规范化建设,切实提高队伍的依法行政和城市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根据局重点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各项中心工作,进一步探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精准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挖掘特色亮点工作,充分展现综合执法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