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原则及组织形式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原则及组织形式
摘要:目前在幼儿园教育实际中,社会教育是一个相对比较薄弱的领域,许多教师在社会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组织形式方面仍存在许多困惑,有待于澄清。幼儿园社会教育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包括适度性原则、一贯性和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专门的教育活动和渗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和个别行为矫正相结合的原则、认知、情感和行为相结合的原则等。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包括以实践活动开始的教育活动、以情境表演开始的教育活动、以游戏开始的教育活动等。关键词:幼儿园 社会教育 原则 组织形式
目前在幼儿园教育中,相对于其他领域来说,社会教育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许多幼儿园教师在进行社会教育时仍存在一些困惑,特别是对于社会教育一些基本原则和具体组织形式还不够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于幼儿园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以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水平。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原则是进行社会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它是社会教育基本规律的反映。为了使教育既符合幼儿的心理和认识特点,又能对幼儿施以积极的影响,幼儿园社会教育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的问题是教育者经常面临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所谓“适度”就是适当的程度,即要掌握事物的适当程度,避免走极端。但从“度”本身的特点来看,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一个事物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所谓适当的程度,因此,要做到“适度”则意味着不断地调整。
教育的适度性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教育的分寸感,避免走极端,使教育达到最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目的,并时刻注意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不断予以调整。教育的适度性原则体现的是教育的辩证法。教育是一门辩证的艺术。这种对教育的认识早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中就有充分的体现。马卡连柯把教育学称之为“最辩证的科学”,在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体系中,“教育方法的辩证性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1]。
把握教育的适度性就是要把握好教育的分寸感,这就是所谓的“度”,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自由与限制之间的关系。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如果能找到“积极性和克制感之间的分寸感,这也就等于解决了教育的问题”[2]。
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适度性的把握就是要做到,既要创造宽松的环境氛围,又要建立适当的规则。
(二)一贯性和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贯性就是作为教育者而言,对孩子的教育要求要坚持一贯,不能随着时间地点或者教育者心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因为幼儿的社会性学习有很大的反复性,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有时甚至可能“进一步,退两步”。比如,在幼儿园一学期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可能一个假期就被破坏了。因此,社会领域的一部分学习内容允许重复(当然是一种“螺旋式的重复”),要有较强的系统性。同时,要注意争取家长的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一致性通常指不同的教育者对儿童的要求应该相同。一致性所指的不同的教育者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即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和家庭成员间教育的一致性。一致性和一贯性囊括了对不同教育者、不同时间场合的教育行为的要求,也就是说,不同教育者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应该保持一致,并长期坚持,这样才能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孩子每天的 24小时中,大部分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如果家庭不配合,就会使孩子出现两面性,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就成为孩子出现良好行为的特定前提,孩子到了幼儿园就表现出行为中好的一面;而在家庭中,孩子的行为就会出现不良的一面;而家庭的不配合更大的问题是会阻碍儿童良好行为特点的形成,因为形成良好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为的泛化,即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场合都表现出一致的行为。如果家庭没有提供与幼儿园相同的环境条件,孩子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就得不到延续,行为的泛化就不能形成,幼儿园的教育效果就会受到消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独立性的培养中,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要做到这一点,家长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让家长充分认识到个性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要让家长明白个性在某种程度上比学点儿歌更重要,家长一旦认识到重要性,还是会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的。
所以,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教师应该经常和家长沟通,首先是教育观念方面,特别是教育目标方面的一致性,也就是要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以取得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同时,要经常把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和家长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否则,家庭教育会抵消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效果。
(二)专门的教育活动和渗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幼儿园社会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有自己专门的教育活动形式。专门的教育活动可以有目的地系统地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性。同时,幼儿园社会教育应该和其他领域教育有机结合,将社会教育渗透于其他领域以及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因为幼儿的社会性学习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特点,它的相当一部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不发生的课堂上,不是由教师的直接教学所引导的。而且,往往是教育者和学习者双方都没有注意到、意识到的。比如,我们希望幼儿从小学会尊重别人,宽以待人,特地设计并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给我们送来温暖的人”、“你、我、他”等,但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平时老师和家长对周围人们的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幼儿,有时“身教”的效果甚至重于“言教”。再如,在我们为某个孩子没能像大家一样及时地掌握教学内容而焦急,于是多次请其他幼儿当众将答案“示范”给他的时候,大概也没有想到,该幼儿在学习我们希望他掌握的知识的同时,可能也获得了“我笨,我不如别人”的“自我评价”。当然,学会性学习的潜在影响不只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例如,当教师以母亲般的爱心关怀每一个幼儿时,可能同样没有想到,自己的爱使孩子感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专门教育活动和渗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我们,在设计专门活动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的同时,还有注意在语言、艺术等其他课程领域的教育渗透,以及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要创设一个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建立亲密、平等、互相尊重的师幼关系;创造安全、宽松、自主、允许探索与失败的学习气氛;同伴之间有自由交往的时间和空间;等等。
(三)正面教育和个别行为矫正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正面教育就是要使儿童了解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场合或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去做,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个别行为矫正就是针对不同幼儿,特别是那些社会性方面表现出明显问题的幼儿进行个别教育,运用行为学的原理,纠正其不良行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其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儿童进入幼儿园的一般年龄是3岁,而3岁前是儿童社会性的初步萌芽时期。由于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比如独生子女家庭容易出现的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溺爱和过分保护),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就表现出一些不良的行为特点(任性、依赖性、自私、胆小、不合群等),这些不良行为特点不仅不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环境,更不利于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发展。因为幼儿期儿童心理的最典型特点是处于个性的初步形成期,个性逐步趋于稳定,但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在普遍实行正面教育的同时,要抓住儿童个性教育的关键时期,促进孩子们的个性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要关注那些存在某方面弱点的孩子的个别教育。在集体教育活动的同时,要进行个别行为矫正,帮助孩子们用好的行为替代其不良行为。当然,在幼儿园进行个别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幼儿园和家庭有共同的要求,并坚持一贯。
(四)认知、情感和行为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个性特征的社会性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三者有机结合的一个统一体。社会认知是对自我与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认识;社会情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感情体验;社会行为是指在与人交往、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特征。
在幼儿社会教育中,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情感是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认知是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前提;行为是社会性发展的最直接表现。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要把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促进积极的社会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相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组织形式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可以有全班集体、小组和个人等多种形式,但最难把握的还是全班集体教育活动的组织。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组织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枯燥、单调、幼儿的普遍参与性较差等。换言之,如果组织不好,会出现大多数幼儿游离于活动之外或者走过场等情况。因此,社会教育活动相对其他领域的活动来说,组织难度更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需要更有效地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二是怎样根据幼儿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的发展;三是要让幼儿学会,即要通过教育活动的组织,使幼儿掌握社会行为的技能,便于在教育活动后进一步的练习巩固,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里,我们将重点介绍几种最适合幼儿的常见的教育活动组织的方式。
(一)以实践活动开始的教育活动的组织
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往往针对幼儿生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果是针对幼儿常见的问题而进行的教育活动,最好的方式就是如实再现生活场景,让幼儿体会学习。这种组织形式应该是幼儿社会教育中首先的一种形式。这种教育活动的组织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活动的开始部分
这种活动的开始部分往往让幼儿自由表现,教师不加任何干涉,而是幼儿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比如小班规则教育活动“大家轮流玩”,在活动的开始部分,首先让幼儿们自由表现,教师不加干涉,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玩得开心吗?为什么?”,特别是让那些没有拿到玩具的孩子来回答,然后让大家一起讨论。
2、活动过程
在这个环节和总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1)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要精心设计讨论题目,要由浅入深地逐步深入地提出2至3个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和“怎么做”等。可以说,对于讨论问题的设计是影响活动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为了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发有效的讨论,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考虑教育活动的目标,明确规则的内涵;围绕所设立的目标,设计出既适合教育目标又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方法及活动细节。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师的头脑要非常清晰,目的明确,内容和方法要紧紧围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大家轮流玩”活动设计中,教师针对小班儿童规则意识差的特点,采取了让幼儿自由拿取玩具,导致争抢玩具的形式,通过这个过程,让孩子们亲自感受争抢的后果,从而使幼儿产生应该遵守规则轮流玩的意识;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应该怎样玩”,让大家讨论。
(2)实践—讨论—再实践—再讨论
活动开始的实践引发了讨论,但此时儿童还不一定完全理解“为什么”的问题,对“怎么做”可能还是不清晰的。因此在讨论后的再实践环节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轮流玩”的活动设计中,教师安排了让孩子们再实践的环节,根据孩子们提出的建议,让大家再玩一次。通过这个过程,让幼儿进一步掌握应该怎样做。通过实践、讨论、再实践、再讨论的过程,可以使幼儿较清晰地理解轮流玩的规则。(3)教师的巡回指导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巡回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巡回指导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孩子们对于规则掌握的情况,及时发现孩子们规则理解上的问题;同时,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可以及时发现随时发生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比如在“轮流玩”的活动中,可能会发生等待、着急等情况,教师可以及时引导幼儿。
3、活动延伸
每个教育活动设计都要有相应的活动延伸部分。活动延伸就是要在教育活动“教会”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轮流玩”的活动设计就安排了“带幼儿到户外玩滑梯、转椅、秋千,提醒小朋友要排好队伍轮流玩”。通过教师带孩子们到户外的游戏,进一步让幼儿掌握和实践轮流的规则。
(二)以情境表演开始的教育活动的组织
情境表演是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在幼儿不能亲身参与活动的时候往往用情境表演的方式来再现生活场景,从而引发幼儿的思考,并学习如何处理问题。这种教育活动的组织环节如下。
1、情境表演
情境表演可以是现场的表演,也可以利用事先录制的情景表演,让幼儿观看。
但一定要注意兴趣性,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如在《学会倾听》教育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动物主人公小兔两种情境中表现的录像(一个是插嘴,一个是不理他人自顾自玩),让幼儿观看。
2、讨论
教师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让幼儿讨论,激发幼儿的内心体验,引发幼儿的思考。在《学会倾听》教育活动的设计中,在看完小兔的录像之后,提出了三个问题:爸爸妈妈在忙的时候,小兔做了些什么?爸爸为什么生气?别人在说话,可是你也有话想说,该怎么做?这三个问题分别属于:你看到了什么、某人的情绪原因及这种情况下你应该怎么做。
通过分析情境表演及后续的讨论,幼儿可以学习辨别对错、了解他人情绪及其原因,学习相应的社会行为仅能。
3、判断
情境表演和讨论可以使幼儿了解某种情境中应该怎样去做,但由于在教育活动中无法将生活中的很多类似情景一一再现,因而此时可以适当用图片的方式将生活中类似的各种可能情景再现出来,让幼儿利用刚刚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去判断各种现象的正误,这样可以使幼儿在将来类似的情景中做出正确的行为。如在《学会倾听》中,教师又准备了四幅图片,让幼儿判断图片中儿童的行为。
4、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表现正确的行为,并对正确的行为及时予以表扬强化,以巩固幼儿正确的行为。
(三)以游戏形式开始的教育活动的组织
在社会教育中,经常要纠正一些幼儿的行为问题(往往是一些不服从规则的行为)。这些行为问题虽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又不是事实能够看到的。这时可以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促使这些行为的发生,这就是以游戏活动开头的教育活动方式。这种教育活动的组织包括以下环节。
1、教师讲解规则
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讲解活动的规则。如在幼儿园中班为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可以组织一个“摸摸,猜猜”的游戏。教师在游戏前准备一个纸箱子,里面放上各种物品,然后用布蒙上,以免幼儿看到里面的东西。然后让来摸摸猜猜的幼儿把眼睛蒙上之后,把手伸进纸箱中,拿出一个物品,猜猜这是什么东西。在游戏“摸摸,猜猜”的开始环节,教师首先讲解规则,即在别的幼儿去摸纸箱子里的东西时,其他幼儿要静静地看,不能发出声音(避免干扰),也不要在这个幼儿说出物体名称前替他说出来(因为其他幼儿可以清楚地看到是什么)。
2、游戏活动过程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出现教师预先设想到的问题行为(这个行为就是这个游戏活动要引发的行为)。在“摸摸,猜猜”这个游戏过程中,就会有一个或者几个幼儿违反规则说出物体的名称。
3、讨论:让不同角色的幼儿分别说出自己的感受
当幼儿出现问题行为之后,教师组织幼儿讨论,首先让被干扰得幼儿(蒙着眼睛摸东西时被另一个幼儿抢先说出名称的)说说他的感受(心里不舒服,讨厌抢先说出的幼儿的行为等)。然后,可以让那个抢先的孩子去摸物体,然后会自然出现他人抢先或者教师故意说出来,让那个抢先的幼儿体验在这种情况下的心理感受。
也可以让大家充分发表看法,从而了解活动的规则、违反规则的坏处、及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4、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幼儿遵守规则的情况,及时表扬强化。
除了上述三种形式之外,还可以有以讲故事开头的组织形式或是以参观开头的组织形式等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另外,每种类型活动的各个环节也是可以变化的,比如,以实践活动开头的教育活动的后期也可以用判断的形式,也就是说每种活动形式的各个环节不是固定不变的。但不论是何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都要注意:在教育活动的开始部分最好用能够吸引幼儿参与和兴趣的形式,然后教师要有目的地提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发激发幼儿的换位思考,学会从他人角度理解问题,学习该如何去做。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的时候,应该把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参考文献:
[1] 扎古尔,摩西:《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3)》(梅祖培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64页。2 同①,第29页。
(注:本文发表于《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5期。)
第二篇:幼儿园社会教育
幼儿园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分析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健康、学习、智力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应当具有健康的身体、聪明的智慧、丰富的社会经验,而且更应具有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里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健康、学习、智力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很多孩子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肴严重的问题,例如:没有同情心、缺乏责任感,只看到别人短处、同伴之间协商能力较差。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家长要更新观念,加强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促进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因此只有家、园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儿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本学期,我们采用家长家长调查问卷方式来了解中班幼儿的社会性学习发展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本次家长问卷共发了40份,收回有效问卷31份,回收率77%,与往常家长参与其他的任何家园联系方式效果对比,本次问卷家长所持的态度积极,填写问卷认真,回收时间短而快,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家长对幼儿社会性学习发展情况的关注程度,本次问卷只要氛围两大块: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每一块都有设置相应的子问题。
(一)人际交往
1、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的与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占96%;
2、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愿意告诉长辈的占64%;
3、61%幼儿在平时,会运用介绍自己,交换玩具等简单技巧加入同伴游戏;
4、35%幼儿对大家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
5、67%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在他人帮助下和平解决。、6、45%幼儿孩子在活动时能接受同伴的一件;
7、80.6%幼儿能做到不欺负弱小;
8、77.4%幼儿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9、32、2%幼儿能知道自己的一些长处并感到满意的;
10、6%幼儿自己事情能尽量自己做的,不愿依赖别人的;
11、16%幼儿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
12、6%幼儿会用礼貌的方式向长辈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
13、48%幼儿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
14、38%幼儿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足迹所付出的劳动.(二)社会适应 1、48%幼儿愿意并主动参加群体活动;
2、42%幼儿愿意与家长一起参加社区的一些群体活动;
3、幼儿45%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
4、77%幼儿知道不私自那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5、71%幼儿知道说谎时不对的;
6、38%幼儿知道接受了任务要努力完成的;
7、70%幼儿在提醒下,能节约粮食、水电等;
8、61%幼儿喜欢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和班级,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9、19%幼儿能说出自己的家所在的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
10、68%幼儿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11、29%幼儿奏国歌、升国旗时能站好。
以上信息表明:很多孩子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幼儿在同情心、责任感、自制力、交往主动性、自信心、独立自主性,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等方面,问题相当普遍、突出。在看到别人摔倒时,大多数孩子只是旁观,或若无其事地走开;有的幼儿对教师和伙伴态度冷淡,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有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在集体活动中,事事按自己意愿办,不懂得谦让和与小朋友平等相处;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的事情应当自己做,而认为应当父母帮他做;自己出了差错也把贵任往家长身上推;上幼儿园忘了带物品,怪爸爸、妈妈没帮他放在书包里,等等。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根源却应当从环境、教育上找。
三、思考和建议
首先,家长要更新观念,加强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做为家长,不能满足于自己的孩子认识很多字,能计算复杂的数学题,会识谱、弹琴、唱歌、跳舞,在许多场合能给父母撑面子。而应告诉孩子,你可以少识字,但你不能撒谎;你可以不会吟诗作画,但你不能没有礼貌。
家长还应改变教育孩子的方法:
第一,对孩子不仅要关爱有加,还要加强行为要求,教育孩子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例如:对于刚刚学走路的孩子,当他对某件玩具感兴趣时,家长可用那件玩具引导他学习独立行走,让他在付出一定辛苦和努力后,才能得到喜欢的东西。
第二,不能一味地给孩子爱,更要教孩子主动去爱别人。例如:邻居家的小伙伴有了伤痛,要教育孩子在情感上、行动上表示关心与同情。家长还应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引导孩子从“自我中心”的“壳”中解脱出来。了解自己与同伴的差距,学习同伴的长处。与同伴分享玩具和食品,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体验交往的乐趣,培养互相精神,增强团结友爱的意识。
第三,改变事无巨细,为孩子包办代替的作法。家长要创造一些条件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其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成就感、自信心,逐步形成“我行”、“我能做到”的心理意识。有意识地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设置一定的障碍,让孩子做一些有困难的事情,过一段艰苦的生活,受一点失败或挫折,并教育孩子学会正视困难、失败等挫折,勇敢地承担一切后果,并迅速地从沮丧、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鼓励孩子振作精神再尝试一次,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让孩子明白失败一次并不要紧,只要能吃苦耐劳,具有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精神,方法适当,总会取得成功的。其次,教师要重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长期以来,我们更多进行的是认知教育,在幼儿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上投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如何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却重视不够。要改变这种现状: 第一,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
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次大转折。幼儿离开自己的父母来到陌生的环境,难免有一种不安全感,不知这个新环境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不知自己该如何行事。如果教师能以父母般的爱心和态度对待他们,及时提供各种帮助,使他们很快习惯并喜欢上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那么,这次转折就会给幼儿一个十分有益的经验:“原来家庭之外的世界也是美好的!原来我有能力应付新局面!”这种自信将使幼二儿勇敢地面对今后的各种挑战。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我们希望教育出来的孩子有礼貌,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那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满怀热情和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每一位家长和身边所有的人;如果我们想引起幼儿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自己就应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来。
第二,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对幼儿进行教育
教师所选的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时机,为他们提供获得真情实感的机会和实际锻炼的机会。例如:在“学雷锋活动日”这一天,带孩子到学雷锋一条街上去走走看看,去体验那种爱心,那种助人为乐的情感。幼儿在认识四季美景时,在品尝各种水果的香甜时,在欣赏民族歌舞时,在初步感受汉语丰富的表现力时,可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排队练操时,在学习走过“独木桥”时,可培养幼儿的组织纪律性和进行勇敢精神的教育。
第三,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社会行为的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只有教师和家长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可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介绍一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法。使家长了解到用正确方法适时地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有效地促进幼儿积极行为的巩固。同时,也可通过“家长园地”沟通家园联系,使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的内容得以在家庭活动中延伸。例如:“3·8”妇女节,在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夸妈妈、爱妈妈活动,教师可通过“家长园地”,使家长了解幼儿的当日活动内容,并进行活动延伸:回家后让幼儿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用实际行动回报妈妈。
总之,要想使孩子的人生快乐、幸福和成功,我们一定要努力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这是时代与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
第三篇:“幼儿园社会教育”学习心得
大家好!首先感谢领导给我这个机会,和老师们一块学习交流幼儿园社会领域方面的内容。通过两天的培训,我学到了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以及他们对各个领域透彻了解的深切体会。对我自己得到了提高。培训结束后,我又把王玲老师的课仔细回味了好几遍,研究了好几天。对培训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借今天这个机会和各位老师们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大家一起对社会教育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如果我有讲的不对或不恰当的地方,请老师们批评指正。下面我们开始吧!
一、什么是社会教育?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概念。(社会教育的概念)一句话幼儿园社会教育,就是教幼儿做人的教育。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又包括三个方面: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下面我们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1、社会认知(读概念)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自我意识,即对自我特征以及与他人及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举例:小班孩子男女性别。大班<我是大班哥哥姐姐&。
(2)对他人认知,即对同伴以及周围环境中的人的认知。()(3)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即对家庭、幼儿园、社区设施、交通设施、重大节日及重大事件等方面的认知。家中有几口、幼儿园的名字、社区标志、交通信号灯、教师节、国庆节、地震等方面的认知。
(4)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包括对文明礼貌的知识及习惯、对社会公共规则、集体规则、基本道德准则等方面的认知。即社会公德的认知。
3、举例:区域活动:在玩区域活动时,他要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合作共同完成一个东西,以及和好朋友分享好的成果。
二、社会教育的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社会的总目标是这样的。分类目标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是不需要老师设立的,教育活动目标是需要老师亲自设计的。下面我们对这四个层次的目标进行一一剖析。教育活动目标是最具体的,也是我们老师自己设立的,但是它必须以前三个目标为依据,不要脱离开。我是这样理解的,你们呢?
三、社会教育内容:刚才我们说分类目标时是根据他的类别不同来确立四个内容的目标,也就是社会教育内容。下面我们一块学习社会教育内容的四个方面。
四、社会教育方法:有一般和特殊两种。一般有五种,特殊有三种,下面我们对这八种方法来学习交流一下:这也是我们的重点哦!
1、讲解法:
2、谈话法:举例:大班上学期主题什么联络你我他《我的电话薄》中刚开始时和孩子谈话。中班主题《健康宝宝》中《独自在家的时候》
3、讨论法:
4、演示法:有趣的京剧脸谱。
5、参观法:大班主题《什么联络你我他》中《参观邮局》。王老师讲了一个去弥河参观的事例,没打招呼和人家的工作冲突了。
6、行为练习法:小班主题《让爱住我家》中《今天我是小主人》就是通过教师集中情景表演来培养幼儿做客和以礼待人的习惯。
移情训练法-----他为什么会哭?你什么时候哭?你哭时会怎样? 角色扮演法----我是小记者-----文明礼貌
观察学习法---看到别人奖励,他会观察学习。
五、教育原则:念念
六、幼儿园社会教育的途径主要通过三个方面:
七、接下来我们要学习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活动设计:
八、组织形式:
一、以实践活动开始的教育活动的组织:
二、以情景表演开始的教育活动的组织: 大班社会活动 遇到险情怎么办
活动目标:
1、学习在火灾、地震、打雷等危险情况下的自救常识,掌握正确的自救方法。2能沉着、冷静的面对危险情境,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消防车叫声和打雷的录音带、录音机、手帕、用椅子搭成的家。
活动过程:
一、教师创设情景“危险的旅行”,引导幼儿了解着火时自救的简单方法。(1)教师和幼儿一起坐上火车去旅行,晚上住进了宾馆,突然发生了火灾。(2)引发幼儿积极想出合理自救的办法。
(3)教师引导幼儿对答案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在消防车的声音背景下,师生共同表演自救过程。
二、教师创设正在睡觉时发生地震的情景,引导幼儿感知地震的自救方法。
三、教师为幼儿播放“打雷”的录音,引导幼儿想出避免雷击的办法。
四、教师教育幼儿不论遇到什么危险都不要害怕,要镇静,积极动脑筋寻求救助。
第四篇:幼儿园社会教育考查办法
《幼儿园社会教育》考查办法
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是我院学前教育专业高中起点专科层次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本门课程采用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具体办法如下:
一、考查内容
1.理论部分:采用综合作业形式,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学院指定的作业。
2.实践部分: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围绕幼儿园的有关社会性问题进行调查,提交一份不少于2500字调查报告。
二、考查方法与要求
1.理论部分占考查部分的30%。
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将作业交至所属学习中心,由学习中心统一批改,并将作业整理留存,学院定期抽查。
2.实践部分占考查部分的70%。
学生需结合教学内容,以幼儿园社会教育为主题,提交一份调查报告,题目自拟,内容应体现学前儿童的一个或几个典型的社会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报告格式要求规范。学生在学院规定时间内将调查报告打印版交至所属学习中心,学习中心汇总交至学院,由学院统一评定。
3.作业、调查报告应由学生独立完成,如发现抄袭现象以零分计算。
4.学生完成本课程的考查内容,成绩合格方可取得相应学分。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第五篇: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方案
曹中平教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1: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方案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教育目标与内容
说明: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大、中、小班三个年龄段分别设计一个社会教育活动。
根据主题确定教育目标(注意层次性:直接目标与间接目标;主导目标与次要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精选内容(基于主导目标筛选教育内容),收集素材(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生活经验选择适宜的教育材料)。
1.幼儿的多元文化生活。通过分享不同的文化背景,如家庭习俗、语言、食物、音乐、价值观、家庭关系、生活类型、文化庆祝和民族遗产等,提供给幼儿必要的技能、知识,发展他们对自己的良好接纳以及对别人的积极认识,理解在快速变化的、复杂的、独立的社会中生活的丰富与合作。
2.幼儿的心理和价值观。社会和物质环境以尊重为关键特征,为幼儿提供一个属于他们的位置。特别关注幼儿独立
意识的发展;如何处理嫉妒、害怕、攻击性的情感、与别人玩的能方和友谊的发展;如何控制他们生活中的想象角色的发展等方-面;同时,也关注幼儿道德发展的三个方面:对道德的思考、自我评估及抵抗偏差想法和行为的意识,从而促进幼儿的道德行为。
3.对历史的感知。幼儿的过去(个人历史或生命历程)、遗传、家庭历史及其他幼儿的家庭历史都是幼儿历史教育有效的手段。幼儿在活动中建立起对历史理解的同时也建立起对时间的理解。
4.地理。在幼儿园阶段,地理学习主要把焦点放在三个方-面:解释不同区域(地区、国家、世界)的人和地方有什么不同;描述和评价物质和文化世界的关系(人类大陆的关系,包括环境保护和守恒);确定由物理和经济因素造成的问题(包括人口的分布和密度)。
5.幼儿作为消费者。社会科学课程选择了10个经济概念用于学前儿童学习:消费欲与需要、缺乏、区别资源(人类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财力)、计划、目标排序、购买的先后、主次)、商品(我们买的东西)和服务(别人为我做的事)、买者和卖者、生产者和消费者、钱(知道钱的作用,认识和命名钱)、选择(消费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每个人能用他们有限的资源做出最可能的选择)。
6.幼儿对年龄、衰老和死亡的认识。幼儿缺乏对这三个
概念的清楚和正确的认识。社会科学课程给予幼儿情感支持;对幼儿关于年龄、衰老和死亡的问题给予正确的事实回答;帮助幼儿鉴别关于年龄、衰老和死亡的公式化的人物与神话;让幼儿知道死亡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增加幼儿关于老龄的信息;促进幼儿对所有年龄的人的尊重;给幼儿提供训练倾听、自我表达、同情和价值判断的机会。
(二)教育模式与方法
说明:
基于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选择最匹配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
每个教育活动确定一个教育活动模式,但同一种模式下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构成教育过程的不同环节。
1.教育模式
主题教育模式、方案教育模式、区域教育模式、旅行教育模式
2.学前社会教育的一般方法
实践练习法、社会调查法、参观法、表演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
3.学前社会教育的特殊方法
价值澄清法、移情训练法、观察学习法、角色扮演法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格式
(一)活动名称
(二)设计思路(教育模式与方法的选择依据与实施活动的教育意义)
(三)教育目标
(四)活动准备(材料准备、经验准备)
(五)活动过程(基于教育内容及其进度划分若干环节或步骤,包括每个环节或步骤的教育指导方法;文字描述困难时可以配合情景图)
(六)参考资料
(七)附件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撰文要求
(一)以小组为单位,明确责任、分工合作,集体讨论,组长负责整理文稿并且注明每个成员在设计中的任务及其贡献。
(二)每个小组在指定范围内选择一个主题(不得重复),设计一个系列活动(大中小班各一个)。整个系列活动的字数控制在4,000-5,000字之间。
(三)注明教育活动设计过程中的参考资料及其出处。
(四)教育活动中设计的辅助材料一律作为附件,附在正文 的后面。
(五)完成时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