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社团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12 14:0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体社团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体社团工作总结》。

第一篇:天体社团工作总结

草坪五中天文组2012年工作总结

2013年到来,再回顾2012年,天文组的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学期伊始,天文组的新社员招募工作就如火如荼地展开了,经过报名,天文组共录取了10余名新社员。虽然学校的场地设备有限,同时作为一个刚办起来的社团,独立地组织天文活动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2012年,我们主要以参与效实中学及天协的天文观测活动和各类讲座为主,以此培养社员们对天文的兴趣,增长知识。

2012年五中天文组参与的主要活动如下:

2012年4月,我们天文组刚刚成立,完成了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开办了适合我们学生的天文课程。

5月21日,天文组迎来了第一次天文观测活动,日全食观测活动。我们全组上下从知识储备到观测计划都做了周密的准备可是糟糕的天气让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显得的徒劳。

2012年6月6日,这是我们期盼已久的金星凌日。虽然天公不太作美,但是由于社员们的不抛弃不放弃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这次观测,并由社员拍下了金星凌日的实况照片

开学后,招收社员,召开社员大会。

10月中旬,招收新社员,老社员学习望远镜的使用

12月,计划观测木星及木卫,M45,M31,M42,由于时间和天气原因只观测了木星及木卫

这一年的每一次活动都无不透露出活动主办学校、单位的用心,讲座、观测、宣传、联谊,各种各样的活动都能在天文组中百花齐放,社员们也在其中学习到了很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特别要感谢天协的各位老师、专家,以及效实中学的夏炳老师、施毅社长、赵豪奇副社长和一些骨干社员,提供给了我们许多参加精彩活动的机会。也感谢其他兄弟学校天文组各位负责老师和社长,让我们有机会共同提高,交流心得。

当然,天文组的进步也离不开每一位社员的努力,在本学期中,很多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来,为天文组增添生机。

在新的一年,我们也将立下更高的目标,并且朝着这一目标不懈奋斗。相信在2013年,天文组会有更好的活动,更大的成功来回报所有支持、关心天文组成长的人。

祝愿天文组的明天如星光般灿烂!

草坪五中天文组

2013年3月

第二篇:天体物理论文

黑洞

一直以来我对于天体物理方面最感兴趣的是黑洞理论。

黑洞是根据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宇宙空间中存在的一种质量相当大的天体,它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而形成。因为它的质量非常大,所以它的引力场也非常强,以至于任何物质和辐射都无法逃离它的吸引,甚至连光也无法逃离。所以光无法反射出来到达我们的眼睛,因此我们看到它总是黑洞洞的,人们才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黑洞。

黑洞并不是像地球那样实实在在的有固定形态的星球,而是一个几乎空空如也的天区。它是宇宙中物质密度最高的地方,地球如果变成黑洞,只有一颗黄豆那么大。黑洞中的物质不是平均分布在这个天区的,而是集中在天区的中心。这些物质具有极强的引力,任何物体只能在这个中心外围游弋。一旦不慎越过边界,就会被强大的引力拽向中心,最终化为粉末,落到黑洞中心。黑洞是看不见的,因此科学家们只能依靠它发出的辐射和对相邻恒星的万有引力作用来判定它的存在。黑洞周围由于引力强大的因素,理论预期会发生时间场异常现象。

根据黑洞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可以把他分成3类:恒星级黑洞(主要是在大质量恒星死亡时超新星爆发过程中形成的),超大质量的黑洞(由于星系动力学,如超大质量或相对论性恒星集团的塌缩,或者是星系并和等原因在星系中心形成的),原初黑洞(在宇宙的密度扰动或相变过程中所所形成某些极端条件下,会形成一系列质量分布较广的黑洞)。黑洞只有三个物理量可以测量到:质量、电荷、角动量。也就是说:对于一个黑洞,一旦这三个物理量确定下来了,这个黑洞的特性也就唯一地确定了,这称为黑洞的无毛定理。关于黑洞有力学四大定律:黑洞力学第零定律,被根斯坦-斯马尔公式,黑动力学第二定律,黑动力学第三定律。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天文学研究小组在遥远的宇宙中发现了到目前为止堪称最庞大最古老的黑洞。其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00多亿倍,位于大熊座星系中央,与地球的距离约为127亿光年。据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罗格-鲁曼尼表示,科学家们初步确定这个黑洞的年龄约为127亿岁,也就是说,它在“大爆炸”之后10亿年 内就已经形成了。

美国宇航局2010年11月15日发现地球附近有一个年仅30岁的黑洞,这也是人类科学史上发现的最年轻的黑洞。这个30岁的黑洞是距离地球约5000万光年的M100星系中的超新星“SN1979C”的余烬。

国际天文学家通过美国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一项最新观测结果,在宇宙中某一狭窄区域范围内,首次同时发现了多达21处却一直深度隐藏着的宇宙“类星体”黑洞群。分的证据使人们相信,在浩瀚的宇宙中,的确充满着各种各样未被发的巨大引力源泉--“类星体”黑洞群体。

第三篇:天体的造句

【注音】: tian ti

天体解释

【意思】:太阳、地球、月亮和其他恒星、行星、卫星以及彗星、流星、宇宙尘、星云、星团等的统称。

天体造句:

1、除非你的物理学专业极端理论化,或者是天体物理,否则你通常是可以在工业界找到一个相关的职位的。

2、它是为进入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环绕一个天体的轨道而进行的第一次探索。

3、他发的电子邮件会告知发现时该天体的坐标,以便其他天文学家可以跟踪它。

4、绰号“复仇者”或者“死亡之星”的未被发现的天体可能是一颗红矮星或者褐矮星,甚至是更暗的物质,质量几倍于木星。

5、星星和星云看起来只是斑点点,或者是小片的光,但它们确实是巨大的天体。

6、如果所有的天体移动,那他们肯定因此随着地球而动,也就是随着我的烟头而动。

7、“本质上,该天体几乎都存在于我们的后院。”他补充说道。

8、双重星系上方的雪茄形天体是星系群中的另一个成员。

9、如果朝正确的方位观测,灵敏的红外望远镜可以捕获这样的天体发出的辐射。

10、这样的观点也许在今日看起来相当幼稚,那是因为现代的时钟可以对时间进行精确的记录,而天体却不能。

11、莱纳特说找到这些天体越来越困难,因为它们的光线及其微弱,并且内部拥有的恒星和气体太少,从而使得它们不为人知。

12、技术的进步为天体物理学引入如此多的洞察,使得天文学成为依靠密集型计算机最多的自然科学之一。

13、如今这个天体已经不能再承载已经推动社会发展200年的经济增长模式。

14、这些齿可以像尺子一样用来异常精确的测量激光器、原子、天体或其它物体发出的光的频率。

15、虽然月球上这种相互作用过程的长期效应并不显见,但是“相似的过程将在整个太阳系内部无空气、富含硅酸盐的天体上发生。”她这样说道。

16、该星系在无月夜的夜晚可由肉眼观测到一个小光斑,它也是不借助望远镜能被肉眼观测的最远天体。

17、中国在金融上等同于宇宙间那最令人恐惧的天体吗?

18、其次,引力的强度还取决于天体之间的距离。

19、因此,研究任何位置的未知年龄的新生黑洞是不太可能的,尤其是临近我们的。“本质上,该天体几乎都存在于我们的后院。”他补充说道。

20、根据月球形成的一种理论,在数十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与年轻的地球发生了碰撞。

21、最终,它们会损失掉所有冰,剩余的部分则变成与小行星类似的惰性易碎天体。

22、这类富含碳的小行星属于太阳系最古老的天体,上面可能有水和重要矿石,还可能提供有关地球生命分子起源的线索。

23、这台新望远镜被其他四台高功能设备环绕坐落于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中塞罗帕瑞纳山顶,这儿远离城市灯火,是观测天体奇观最理想的所在。

24、水银是液态金属,水银,行星,是肉眼能看到的运动最快的天体,火星,铁,为什么火星是红色的?

25、暗物质和暗能量,当前天体物理学中许多未解之谜的源头,将出现在很多发生在太空和外星的故事中。

第四篇:天体的中三体问题

天体中的三体问题

韩博伟谈

三体问题算是经典力学里面的天体力学的老难题了,从牛顿那个时候起就是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恶梦。

先说一下什么叫三体。用物理语言来说,在一个惯性参考系中有N个质点,求解这N个质点的运动方程就是N体问题。参考系是惯性参考系,也就是说不受系统外的力的作用,所有的作用力都来自于体系内的这N个质点之间。在天体力学里面,我们通常就只考虑万有引力。

用数学语言来说,经典力学的N体问题模型就是,在三维平直空间里有N个质点,每个质点的质量都已知而且不会变化。在初始时刻,所有质点的位置和速度都已知。每个质点都只受到来自其它质点的万有引力,引力大小由牛顿的同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公式描述。要求解的就是,任意一个时刻,某个质点的位置。

N=2,就是二体问题。N=3,也就是我们要说的三体问题了。

N=2的情况,早在牛顿时候就已经基本解决了。学过中学物理后,大家都会知道,两个质点在一个平面上绕着共同质心作圆锥曲线运动,轨道可以是圆、椭圆、抛物线或者双曲线。

然而三体运动的情况就糟糕得多。攻克二体问题后,牛顿很自然地开始研究三体问题,结果也是十分自然的——头痛难忍。牛顿自述对付这种头痛的方法是:用布带用力缠紧脑袋,直至发晕为止—虽则这个办法治标不治本而且没多少创意,然而毕竟还是有效果的。

其实,三体运动已经是对物理实际简化得很厉害了。比如说对质点,自转啦、形状啦我们统统不用考虑。但是只要研究实际的地球运动,就已经比质点复杂得多。比如说,地球别说不是点,连球形都不是,粗略看来是个赤道上胖出来一圈的椭球体。于是,在月球引力下,地球的自转轴方向就不固定,北极星也不会永远是那一颗。而考虑潮汐作用时,地球都不能看成是“硬”的了,地球自转也因此越来越慢。

然而即使是极其简化了的三体问题,牛顿、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泊松、雅可比、庞加莱等等大师们为这个祭坛献上了无数脑汁也未能将它攻克。

当然,努力不会完全白费的,许多有效的近似方法被鼓捣了出来。对于太阳系,摄动理论就是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近似方法。而对于地月系统,则可以先把地球和月球看作是二体系统,再考虑太阳引力的影响。“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的理论计算已经作得非常精确,上下几千年的日食月食都能很好地预测。而对一颗受到行星引力干扰的彗星,人们也能算出一段时间内很精确的轨道,比如天文学家可以提前几年就预测出彗星撞木星。而且,太阳系的稳定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证明,比如说大行星的轨道变化大体上是周期性的,不会始终单向变化下去直到行星系统解体。

为了解三体问题,那就考虑再简化些吧。认为一个质点的质量非常小,从而它对其它两个质点的万有引力可以忽略。这样一来,三体问题就简化成了“限制性三体问题”。实际上,这个简化等于是先解一个二体问题,然后再加入一个质量很小的质点,再解这个质点在二体体系中的运动方程。

然而,即使这样也还是太复杂了。于是,再作简化,就得到了“平面限制性三体问题”,就是要求三个质点都在同一个平面上。然而,即使是对这样极度简化的模型,也还是没有解析通解,也就是得到一个普遍适用的公式是不可能的。

对“平面限制性三体问题”再作简化,认为两个大质点作圆周运动,就是“平面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1772年,拉格朗日在这种限制条件下找到了5个特解,也就是著名的拉格朗日点。比如下面这张图上,木星和太阳连线上有L1,L2,L3三个拉格朗日点,而在木星轨道上则有L4,L5这两个点,和太阳以及木星构成等边三角形。L1,L2,L3是不稳定的,如果小质点离开这三个点,就会越跑越远。L4,L5则是稳定的。

本来,拉格朗日点多少显得有点象数学游戏,但是自然界证明,稳定解在太阳系里确实存在实例。对于木星来说,L4和L5上各有一群小行星,就是著名的特洛伊群和希腊群小行星。

从数学方法来说,解2体问题的方法是解微分方程组,通过求积分的方式可以圆满解决,得到解析解。很自然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们也用这种方法去对付三体问题。1772年,拉格朗日就已经把三体问题的18个方程简化成了只有6个。然而,进步到此为止了。19世纪末期的研究更是给了数学家们一连串打击。布伦斯(1887),庞加莱(1889)和潘勒斯(1898)年给出了一个比一个更严格的证明,堵死了求积分的许多途径。1941年西格尔干脆证明了代数积分法的死刑,宣布找到足够的代数积分是不可能的。当然,三体问题的数学研究不是除了失败外就一无所有,它还是带来了许多新发现,比如混沌理论就是从它的废墟中诞生的。

当然,我们还只是谈到了牛顿力学。如果考虑到广义相对论的修正,那就更糟糕了,连二体问题都只有近似解。而且,广义相对论的二体问题也不稳定,由于发射引力波损失能量,两个星体迟早会撞在一起,虽说要等的时间可能比宇宙寿命还长。

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里面,对三体问题的简化可以用下面这张图大体表示一下(在这里把月球火箭的轨道计算作为一个三体运动的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实际上比三体运动还要复杂)

二十世纪50年代后,数学家们多了一个新帮手:计算机。于是,两个新办法出来了,一个是用级数表示积分(简单代数积分不指望了),另一个则干脆是使用数值方法求近似解。

级数解在理论上获得了很大成功,比如在限制性圆型三体问题中,已经证明了所需要的积分是存在的(但是另一方面早就证明了用代数公式是不能表达的)。这些积分可以用幂级数表达,而且证明了幂级数是收敛的。但是这些幂级数收敛得太慢了,比如对拉格朗日点,为了达到可以接受的精度,至少要取10^80000项!而整个宇宙中的粒子数也就10^80个的样子。

计算机的加盟使人们对三体问题不是那么无助了。虽然没有代数公式,但用数值算法硬算的结果,精确性也不错。比如,发射飞船去探测其他行星就是典型的三体问题,旅行者2号说去海王星就一定到得了。再比如,太阳系大行星4000万年内的运动也算了出来,至少往后这段时间,太阳系的行星系统还不至于散架。

让我们看看三体问题的大致现状吧:

1.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限制性三体问题,因为比较简化,而且有实用价值。2.对于限制性三体问题,通过级数法证明了解的存在性(这已经是非常大的成果了)。而且,天体力学的定性分析和天文观测(比如地球上繁衍了几十亿年的生命)都证明了限制性三体体系的稳定解的存在性。

3.用解决二体问题的方法,也就是代数积分的方法被确认不可能解决三体问题。

4.用计算机进行较长期的三体问题的数值计算是成功的。

5.三体问题的算法还大有可改进之处。毕竟,10^80000项的计算是太过于可怕了。

回到《三体》小说,有了“秦始皇”的“人计算机系统”,算个简化的三体问题还是可以的。不过,如果是小说中那种三个太阳的质量差不多,而且相互距离也差不多的情况,他们面对的三体问题就不能简化为限制性三体问题,计算的难度要大很多。不过,用计算机算出比较短时间的预测应该是可行的。毕竟,天气预报不一定非得要知道明年今天的具体天气,能比较准确知道一周天气就不错了(通常我们还只听听明天是否下雨呢)。三体人知道是不是该“脱水”或者“浸泡”就已经很有好处了。用观测不断修正预测,至少对小的“乱世代”不用害怕了。

当然,如果三体文明只是在I/II类文明的层次,不能通过移走恒星来釜底抽薪地解决三体问题。那么,“但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这句话就仍然是正确到了残酷的地步,预测出“三星凌空”也无助于逃脱毁灭。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在用纸、笔还有计算机讨论三体问题,用的都是演绎法。但不要忘了,科学方法里还有另一件更重要的武器:归纳法。我们可以用观察和实验,看看实际中的三体会是什么样子。

由于在我们日常的尺度上,万有引力弱得可以忽略,只有到了天文尺度上,引力才显出它的威力,比如地球把我们拉在地上不放。所以,在普通的实验室里面实现三体系统是不行的。我们只能把视线转向天空,去考察大自然为我们安排了什么样的实例。

当然,象我们已经看到的,在太阳系里,已经充分表现了限制性三体问题是有稳定解的。但是,就基本同量级的三体又如何呢?我们可以来看看恒星。

银河系里的恒星不下一千亿颗,象太阳这样独居的恒星其实是少数。恒星们总的来说还是喜欢热闹的。双星的数量非常多,而且很多都已经是几十亿年的老伴侣了(比如下面要谈到的南门二A/B),等于从实验上证明了二体系统的稳定性。

而三合星也不少见,但是一般都是一对双星再搭上一个远距离的单星。同样,更多数量恒星组成的聚星,也多是由双星和单星组合而成的。应该说这也强烈地暗示了,大自然也认为三体系统是不稳定的。毕竟,银河系里的三体并不是理想的三体系统,一则恒星可以相撞而合并,二来,一旦一颗恒星被抛出太远,它就可能脱离体系而主要由银河系的整体引力而控制了。通过这两种方式,三体系统就变成了稳定的二体系统了。当然,还有“四边形聚星”这种系统,恒星彼此质量相近,距离也都差不多。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猎户座大星云M42中心的四边形聚星(用5厘米左右的望远镜,放大率50~100倍就可以分辨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四边形聚星都非常年轻,比如猎户座四边形聚星,年龄就只有几百万年,对于天文学来说,这完全是婴儿期。没有发现年老的四边形聚星,说明大自然认为这种构型也不稳定,总归会瓦解掉。

猎户座大星云M42的中心区,图中央的4颗亮星就是猎户座四边形聚星

有意思的是,N值再增大,比如N=100级别的疏散星团或者N=10万级别的球状星团,又是非常稳定的力学体系了,年龄超过几十亿年乃至百亿年的这些星团比比皆是。当然,过于密集的结果就是碰撞很多,球状星团中央就有大量碰撞后合并而成的亮星。

昴星团(M45),年龄约5000万年,算是相当年轻的疏散星团,约有100颗成员星

球状星团M13,年龄超过100亿年,成员星约有30万

第五篇:哥白尼与“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与《天体运行论》

记得小时候,在小学自然课本上学到,太阳系有九大行星(现在应该是八大行星了),九大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进行运转。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回到五百多年前的欧洲,你如果敢说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的,那么就会被周围的人认为是天方夜谭,甚至有可能有生命危险。那么谁又是敢提出这一理论的第一人呢?没错,他就是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出生于波兰畔的托伦市的一个富裕家庭。18岁时就读于波兰旧都的克拉科夫大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1496年,哥白尼来到意大利,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徳·诺瓦拉对哥白尼影响极大,在他那里,哥白尼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哥白尼40岁时提出了“日心说”,并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但直到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他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书。

但是为什么哥白尼40岁完成了《天体运行论》,直到临去世时才敢出版?这期间有什么难言的苦衷?有什么曲折的故事?一切的一切,要从那个时代的大背景讲起。

在15、16世纪的欧洲,正在进行着一场大动荡、大变革。这时正是欧洲一些国家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关键时期,各国的商业 百度百科词条“尼古拉·哥白尼”,http://baike.baidu.com/view/53603.htm?fromId=10537 也大大发展,对外贸易极其活跃,资本主义主义正在不断地萌芽和发展壮大。但是,宗教教会仍然统治着大多数人的思想,宗教自身也在不断变革以图加强对人民的统治。罗马教廷控制了许多国家,把《圣经》作为至高无上的真理,凡是违背圣经的学说,都被斥为“异端邪说”,凡是反对神权统治的人,都要被处以火刑。为了同封建势力和教会进行斗争,新兴的资产阶级以发扬古希腊、罗马文化为载体,大力宣传人文主义思想,这就是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很快就发展到了波兰——哥白尼的故乡,并扩展到了全欧洲。哥白尼就是出生在那个大发展、大动荡的年代里。文艺复兴此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天文学方面,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受当时的观测水平的限制,提出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学说。他认为,地球静止不动地坐镇宇宙的中心,所有的天体,包括太阳在内,都在围绕着地球运转。为了与当时的观测结果向吻合,他还提出了偏心圆和本轮的概念。托勒密的结论,是建立在当时的观测数据的基础上的,是有一种科学精神在其中的。在中世纪的一千年里,一直为人所信奉。并且由于“地心说”恰好吻合了宗教的教义,因此教会就把“地心说”视为真理,加以神化,谁敢反对“地心说”,谁就是和教会作对,谁就是反对上帝。在文艺复兴时代,人们恢复了对真理的兴趣,怀疑和求真精神再次成为一些人的追求。在大航海时代,因为船只在远洋深海往往很多天都看不到任何坐标,这就对更精确地确定经纬度提出了要求。天 《从希腊天学到哥白尼革命》,陈嘉映,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文学作为一门比较成熟的科学,被频繁地应用。但是人们发现,应用经典的天文学理论计算出的结果与现实的情况经常不符。与此同时,一个老问题也引起了哥白尼的质疑:行星的不整齐运动。托勒密天文体系经过后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变得非常纷繁复杂了。例如为了解释一些天体的运动,需要引入本轮,在本轮上再嵌套本轮,有的天体竟然被引入了80多个本轮,而且还要引入“偏心点”和“偏心等距点”等复杂概念!这无疑是相当复杂的。

而哥白尼等科学家都相信宇宙的基本原理应该是简洁的。于是,哥白尼潜心钻研托勒密的著作,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发现了托勒密的错误结论和科学方法之间的矛盾。这进一步激发了哥白尼深入研究的热情和信心。通过对最新的天文观测数据的研究和分析以及数学工具和方法的使用,哥白尼发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且地球也不是静止的,而是以一定的周期和速度围绕太阳运转。哥白尼把自己的发现写进了自己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到40岁时,他就完成了这部书的手稿。在《在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描绘了一幅太阳系的科学图景——宇宙不是上帝创造的,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人类居住的地球不过是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而已,地球、太阳、月亮以及各种天体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联系的,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不过《天体运行论》没有立即出版。这是因为哥白尼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虽然研究出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的结论,但是他出 33 《哥白尼传》第298页,李兆荣著,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于天主教的信仰以及对教会强大势力的畏惧,一直没敢出版这本书。1506年哥白尼回国时,就曾亲眼看到过教会对人们的血腥镇压,很多人被抓起来活活烧死。直到去世前,哥白尼才下定决心将它出版。即便如此,《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出版也很不顺利。出版商在教会的撺掇下,窜改了原稿,删减了哥白尼学说的一些内容,力求使科学迁就当时社会的旧有认识,并且在出版后这本书还被教皇列为禁书,对其进行回收和焚毁。直到400多年后,《天体运行论》才以原版的全新面貌与世人见面。

由于受当时的观测水平和理论水平的限制,哥白尼的学说在现在看来很不科学,比如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作严格的匀速圆周运动等等,这些显然都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否定《天体运行论》对于当时科技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天体运行论》的出版,地动日心说的诞生,这是天文学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是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大事件。近代科学从此向宗教神学宣告了起义,它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由此拉开了序幕,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开始迈向新时代。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这样评价《天体运行论》: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4《哥白尼传》第297页,李兆荣著,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对于后世的影响无遗也是巨大的。广大青年学者思想解放,成为了哥白尼学说的积极传播者。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为了捍卫和发展哥白尼的学说,在欧洲广泛宣传“日心说”,同时和宗教势力作着顽强的斗争,最终被教会宣判为“异端”而活活烧死;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改进了天文望远镜用来观察天体,为哥白尼的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为此伽利略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断遭到教会的审判和威胁,甚至被逼宣布放弃哥白尼的学说。此后,经过无数科学家的不懈的努力钻研,哥白尼的学说不断得到修正和发展,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天文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从希腊天学到哥白尼革命》,陈嘉映,华东师范大学 2.《哥白尼》,贺北时,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3.《哥白尼传》,李兆荣,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4.《哥白尼和日心说》,辛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11月第1版 5.百度百科词条“尼古拉·哥白尼”

下载天体社团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体社团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团年终工作总结

    青年实践社2010年下半学期期末工作总结 又到了期末,本学期,在我学院团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学院各级领导、老师们的关心支持下,在我部团委成员及学生社团的大力支持下,群策群力,开拓......

    社团工作总结(精选)

    双截棍社社干工作总结 双截棍社 外联部 田路平本学期,在学工处、团委的正确领导与支持下,在社团联全体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双截棍社以“服从领导、团结同学、勇于创新、扎实工作......

    社团工作总结

    08--09年度我们青藤史社共举办了十几次活动,下面我简单的列举几次活动。 在2008年12月6号晚上,我社在校团委的倡议下,同时为不忘历史,勿忘国耻,唤醒广大同学的爱国之心,同时也使同......

    社团工作总结

    关于学习社的工作总结2012年的大学第一个学期,我很荣幸的当选学习社新任社长。带着忐忑和勤勉的心我走过了第一个学期,一个学期的社团工作和学习,使我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活力与激......

    社团工作总结

    青笛文学社3月工作总结 回眸这个月,在我们社团成员共同的努力配合下,圆满的完成了社团的各份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以下是在三月份的个人工作总结,敬请各......

    社团工作总结

    社团上学期工作总结 时间匆匆而过,2011-2012年上学期已经结束,在这学期的工作中,我感触颇多。在工作的过程中,有喜有忧,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的地方,好的方面继续保持和发扬,不足的地......

    社团工作总结

    一 社团简介原野社是由周竟所创,周竟是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文法学院xx级的学生。xx年底,已在大学校园生活了一年多的周竟目睹了一些同学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的种种陋习,大......

    社团年度工作总结

    铅笔头绘画工作社工作总结两年的社团生活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和感受,从刚进社团的懵懂无知到现在工作的游刃有余,一步步走来,让我自己感觉到了社团的成长,也让我知道了社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