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教学经验总结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教学经验总结
张海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体系》(以下简称“概论”课)是中宣部和教育部规定的,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骨干和核心课程,它肩负着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重任,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由于其内容博大精深,理论知识又不断丰富更新,在我校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感觉课时不足,教学内容无法展开,学生听课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针对以上情况我在教学中探索一些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根据《概论》课的教学情况从两个方面总结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
一、对毛泽东思想的讲授采用史实教学法
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由于这部分理论思想丰富,且是过去的历史,毛泽东的原著学生又根本不了解,所以要讲解清楚非常困难。如何达到教学效果,主要做法有三点:
第一,塑造伟人毛泽东的伟大形象。许多学生只知道毛泽东是个诗人,晚年犯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对毛泽东的认识基本是一片空白。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使中国完成了两次伟大历史变革。要学习毛泽东思想,首先让学生透过理论见背景(时代背景),见过程(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见伟人(毛泽东)。可通过讲故事,看视频讲解毛泽东信仰追求,使学生认识到毛泽东是马克思的信徒,只有信任毛泽东思想才能真正做到信仰马克思主义。
第二,注意精选图像视频影像资料,讲解与观看相结合。图像影视片生动、形象、直观,对学生了解毛泽东领导的两大革命历程,学习理论效果较好。但是在教学中要注意几点:一是受课时限制,不能大量播放影视片,否则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课堂播放一定要精选短和好的影像资料,一些长时间的视频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或利用晚自习观看。二是不能以视频代替讲课,影像只能辅助教学内容,所以观看前做引导,带着问题去观看?播放中可以停顿对不清楚的问题作延伸讲解,或再提新问题,观看完以后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然后与教材理论联系起来评析,归纳小结,才能达到效果。
第三,注意运用史实教学方法,但不能当党史课来讲授。党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确实相关联,但党史着重于讲时间和重大事件,而本课偏重讲党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改变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为了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地寻找正确的思想理论过程,可以通过真实的、生动的人物介绍和历史事件故事,提升学习的兴趣,但重点是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信任,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信仰,对今天中国的改革、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
二、对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三贴近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更加丰富,是教材的主要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对这部分理论的教学难点在于:一是对教师的知识要求高,要懂政治、经济、哲学、外交、军事、法律及国际形势等;二是高职学生知识面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讲的不好,学生上课则玩手机、睡觉。如何提升教学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实行“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第一,贴近实际——就是让学生了解和把握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宏观实际。例如:只有讲明中国的国情,学生才会明白中国为什么社会主义要经历初级阶段,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为什么有改革开放?今天仍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社会主义有何特色?如何坚持?怎样建设等重大理论问题。结合中国实际才能讲明白理论,同时引导学生的大局观。
脱离了中国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如果上课照本宣科满堂灌,不仅使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会产生理论,原理有什么作用?而且让学生学习兴趣全无,甚至产生厌烦心理。
第二,贴近生活——是指教学中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很多理论都能在学生的视野里找到事例及其感悟,使枯燥的理论生活化。例如讲解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生态文明建设等都能够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不断地理性的思考,探索问题。
第三,贴近学生——是要求老师的教学必须围绕学生的思想动态展开,始终要把握学生在想什么,他们对本课爱不爱?对理论信不信?对课堂讲授的内容懂不懂?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在备学生的知识面;课堂讲解中不仅说教灌输知识,更要观察学生的反应,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提问,并与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思想政治课老师大多形成了传统的说教式习惯,想方设法把教材内容灌输下去,结果自己讲得累死,学生被动当旁观者。为了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吸引力和有效性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的角色必须转换。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书,对教师的角色有这样的描述:“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工作”这意味要求教师的角色转换?老师应该从一个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引导者,怎样才能当好一个引导者?为了让学生成为主角,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扮演三个角色,即指挥者、组织者和旁观者。
总之,“三贴近”原则就是把理论教学与社会的实际,学生的实际结合,把枯燥的理论与生动的实践结合,使学生对理论学习产生兴趣,通过“真信”来实现“真学”、“真懂”、“真爱”目的。
我在《概论》课的教学中还运用了一些教学方法,如为了提高教学的时效性,采用专题教学法,对教学重点采用“精讲”,对播放视频资料用取“精选”原则等。
《概论》课的内容是常论常新,所以教学方法的探索永无止境,作为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时代的脉搏,坚持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继续探索、改革、创新。
第二篇: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立足本校 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即墨市庙头中学 王永光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学,然后知不足”。虽然通过三年的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已经具备了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教学基本功,但我深知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因此不论工作多忙多累,总是挤出时间来学习、充电:一是参加函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二是积极参加市“骨干教师研修班”。2005年7月我参加走进新课程—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设计研讨会2005年7月参加走进新课程—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设计研讨会,2006年7月参加“青岛市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培训,2006年8月参加“‘十优百课千人行’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不断学习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三是始终坚信“开卷有益”,大量阅读教育教学报刊杂志,厚积薄发;四是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利用一切机会向资深的专家、教师请教,博采众长;五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认真做好教学札记,撰写教学论文,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
学习得到的理论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教学实践是我忠于事业、追求理想中最富活力的一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这块园地里,我辛勤耕耘,不断开拓,奉献着自己的激情与智慧,享受着教育的成功与快乐。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2003年,学校作为市新课程改革课题试点学校之一,推行课程改革。课改实验,我们感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万事开头难”,但我知难而进,主动担当起该项工作,带领课改实验老师,学习理论、集体备课、举行研讨课,一边实践反思,一边总结经验。
语文方面,我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2)、学生地位的转变;(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课堂上,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中变得生动有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它构筑起了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老师用微笑安抚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用竖起的拇指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2005年我校成功申请了青岛市课题 “中学作文批改新模式的实验研究”,我有幸承担了本课题的实验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使作文批改的天空灿烂纷呈。下面试举几例以作阐释: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配合,可收扬长避短、相辅相成之功效。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大大提高。于是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语文周报杯”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成绩显著。我被评为“语文周报”优秀指导教师,并在2005年举行的第一届“语文周报杯”创新作文大赛中荣获“组织奖”。
就这样,我深入钻研教材,大胆探索教学规律,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多次参加校、镇、市公开示范教学活动,形成了严谨而又活泼,扎实而又开放的课堂教学风格。
2005年5月,我组织的教学录像《作文题型分析与写作指导》获全国十五重点课题的研究与实验一等奖;2005年6月举行了即墨市公开课《作文题型分析与写作训练》、2007年1月举行了青岛市教学研究课《我爱我家》均受到与会老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三、探索教学规律,反思教学过程。
实践与思考相伴。在聆听专家学者的教诲时,在阅读行家里手的著作时,我仿佛时时与一位位智者对话,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使我拿起笔,数以万计的文字从我笔尖流过。我所撰写的论文(案例)在各级评比活动中成绩显著:其中2000年撰写的《语文课导语初探》获山东省二等奖、2002年撰写了《语文教师与创新教育》获山东省首届中小学教育教学电视论文一等奖、2002年撰写的《实践·思辩·习惯》和2003年撰写的《浅谈班级凝聚力的培养》均获全国二等奖、2004撰写了《“坏事”里有教育》发表在《即墨教育论坛》、2005年写的《一节说话课的反思》在中国教育学会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全国一等奖,2005年《水浒卡的启示》被《教研周刊》第40期刊用并荣获全国思想品德教育一等奖,2006年《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乐事》、《将作文批改的权利下放》分别发表在《语文周报》第28期、38期。2007年5月《“小事”里有教育》获全国思想品德教育建设一等奖。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2005年,我除了担任语文教学工作,还兼任教委办语文教研大组副组长。于是,我努力做好领头雁,和大家一起在教研教改的浪潮中提升自己的品味,提高教学的质量。几年来,课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课改经验总结《将作文批改的权利下放》在“课程改革大会”上交流;课题组老师的2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案例)在市以上论文(案例)评比活动中获奖。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经典阅读伴我专业成长
身为一名教师,我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颗颗娇嫩的心灵,更肩负着培育祖国未来的神圣使命。所以,我深知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知识的积累,因为拥有了精妙的语言技巧、灵活的应变能力,实际上就是拥有了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只能信赖于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教起书来才会得心应手,妙趣横生;也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自己的学生也爱上读书。从事教学的二十年中,深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其阅读量的多寡将对自己的专业和学生的成长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接触的第一本教育著作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生动的教学事例,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干渴的心灵”。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可以这样教,该这样教。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越读越有味,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新的收获与体验。它像一杯咖啡,读后,回味无穷。由于频繁的考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课堂曾一度走进为考试而学习的漩涡,联系到自己的语文教学,兴趣是学生学习阅读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无穷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为此,我让学生去试着阅读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兴趣,每周一节阅读积累课,间周一节阅读交流课。让课堂成为孩子们探求知识的乐园,成为培养自信的摇篮,成为展示自我的舞台。
课堂上,我们可以设计精彩的导入,可以清晰地解构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我们亦可以毫无偏颇地复制教参中对练习的解答,但是如果仅限于此,学生的思维就会溺于知识的纠缠,而不能探寻到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学《迢迢牵牛星》时,只理解到河汉女和牵牛星之间所牵起的凄婉的爱情就无法摆脱贫乏。我们不妨这样思考:这首诗歌的传唱不衰的生命力是什么?你能否从自己的阅读中寻找被我们铭刻在心的爱情经典?曾经的阅读此时就会苏醒过来,张爱玲女士笔下西楚霸王与虞姬的生死相依,《长恨歌》里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天上人间,莎翁笔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旷世无暇,沈园里陆游与唐婉的悲凄恋情„„当美丽而又凄婉的故事一一再现之后,学生一下就触摸到《迢迢牵牛星》盛传不衰的生命张力就在于它和众多爱情经典一样都演绎了悲剧的美。在讲授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时,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感受题目的丰富内蕴,我给学生讲述了自己曾读过的两篇小说《洁白的木槿花》和茹志鹃的《百合花》,当我讲述了故事的梗概之后学生对文本采用的题目就有了更切实的体会。
从教十六年来,她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在教育科研的园地,潜心钻研,先后撰写了10余篇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教研论文,其中1999年撰写的《实践·思辩·习惯》和2003年撰写的《浅谈班级凝聚力的培养》均获全国二等奖;2000年撰写的《语文课导语初探》获山东省二等奖、2002年撰写了《语文教师与创新教育》获山东省首届中小学教育教学电视论文一等奖、2005年写的《一节说话课的反思》在中国教育学会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全国一等奖、2004撰写了《“坏事”里有教育》发表在《即墨教育论坛》,2005年《水浒卡的启示》被《教研周刊》第40期刊用。2006年《将作文批改的权利下放》发表在《青岛教育论坛》。2006年我探究实践了“作文批改合作学习”这一课题,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使作文批改的天空灿烂纷呈,由此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语文周报杯”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成绩显著。我被评为“语文周报”优秀指导教师,并在2005年举行的第一届“语文周报杯”创新作文大赛中荣获“组织奖”。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撰写的《将作文批改的权利下放》发表在《青岛教育论坛》上。
培根说:读书可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对于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来讲,阅读当是头等大事。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当我的眼睛和我的理智接触了它,我就找到了回家的路。嗅着书香,嚼着书页,躺于书面,坐于书脊,阅读为自己撑起的是永远热烈执著的天空
在我从事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对我教育教学有帮助的书籍有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是其中的一本。《小学语文教师》风格朴素,内容实在,里面的文章短小精粹,实用性很强,非常贴近教改前沿。它给我的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原来教学工作是可以这样多姿多彩的。读
《小学语文教师》,就犹如与许多专家、优秀的同行娓娓谈心。在无声的环境中,我的思想在与他们碰撞,心灵在与他们交流,教学水平在交流中提高,工作热情在交流中高涨。不管教哪个年级,《小学语文教师》都给我出谋献策。《小学语文教师》让我如获至宝,捧着她就舍不得放下,细细品味,慢慢揣摩,其乐无穷。她是我教学生涯中的一盏导航明灯,总在我迷茫、困惑时指点迷
漫游在教育书籍中,我的心潮此起彼伏——《爱心与教育》让我知道了为人师者要有爱心、耐心和信心;《像孔子一样处世》让我在孔子的谆谆教诲和其《论语》的深邃思想启发下,归于豁然、安宁和平和。徜徉于书海之中,我领悟到——教师读书既要有心栽花,也要用心插柳。
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确如此,如果没有书,人类将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里止步;如果没有书,人类将永远在愚昧无知的落后世界中停留;如果没有书,我们将无从谈生活,无从谈价值
第三篇: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永兴初中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校积极响应市教育局的工作安排,大力推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教师教研能力,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科学制定实验规划方案和实验工作计划。并把新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中,我校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强调方案落实。
1、加强课程改革的组织领导,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的副书记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教研组长为成员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并确定学校教科室主任为此项工作的专项负责人,具体负责课程改革的组织、安排与实施。课改领导小组组织机构:
组长:赵吉建(校长)
副组长:唐登彪(副书记)
成员:谢忠(教导主任)姜云武(办公室主任)白志宏(政教主任)唐嵩(教研组长)
罗杰(教研组长)李坤志(教研组长)
张励君(教研组长)周志文(教研组长)
宋功辉(教研组长)
2、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狠抓方案落实。
根据课改要求和学校实际,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及相关的计划制度,使之有章可循,不偏离方向。在此基础上,修改了学校部分有关教育、教学、教研制度,使之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狠抓了课改各项工作的落实,加强课改的管理、指导与督促,时时了解课改的进程与动态,让课改真正落到实处。
3、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为让社会了解、关心新课程实施改革工作,使学校、社会、家长在课改中形成合力,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校每学期举行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实施办法、评价等。并采取问卷凋查、座谈等形式,认真听取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的意见,向家长委员会汇报新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以取得学生家长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与支持,让新课程改革精神深入人心,形成了良好的课改氛围。
二、搭建平台,强化师训,转变观念,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1、加强培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实施者,是学习接受和理解课程的行为促进者,综观课程改革史,教师的参与状态和程度直接左右着新课程的推行。因此,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认同意义重大,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必须以新的观念来理解和实施新课程,切不可“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否则不可能体现出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
2、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把教科研作为一个载体,让教师在教育科研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增长教育教学能力。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学校加大了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更多的提供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让教师尽快提高自身素质,本学期,我校已派出教师赴广安、南充等地参加培训、交流和学习,并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市局举行的各项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项活动,这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为新课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学校搭建平台,本先后在语文、数学、外语、理化生、政史地教研组开展了课堂教学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参加,给教师一个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经过几年的培养,我校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且化学教师黄敏、语文教师唐嵩和乔琳、政治教师蔡春林、体育教师谢忠五位同志分别在市级以上代表学校上公开课和示范课,此五位同志也被市教研室评为华蓥市第一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讲师团”成员。新课改为我校教师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身素质的舞台,为我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新课改的教师上课率飞速增长,这大大提高了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力的提高了我校教师的自身素质。
三、强化常规教研,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团结协作,资源共享。本,学校抓好了常规教研的管理与督促,实行集体备课制度让集体备课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新课改以来,我校的教学研究更加
活跃,老师们在进行常规教研活动以外,又进行了更多的尝试,使我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为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效应,重视研究教法学法,全面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尤其是新教材,鼓励创新,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沟通。
改革课堂教学,备课是主要环节,我们力求实现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转变,每周各组的集体备课务必达到实效,切忌形式主义。
另外,备课组长按教材内容(尤其是新教材)将重点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的分工一览表,便于教师明确任务,提前准备,确定中心发言人,每位教师集备中都应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独到见解。同时,我们强调不能机械地强调绝对统一,照搬照教,要发展教师个性,创造性,使课堂充满活力,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探讨中敢为先,争创先。
2、加强了教师间的教研交流和教师间的团结协作。
在实施新课改后,老师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教师之间毫无保留的精诚合作。这不仅体现在每周固定的教研活动中,更体现在每节课的课前和课后。每次学校教师上公开课,老师们都要共同商讨教学策略和教学措施、教学技巧等,每节课后,都要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不少教师在业余时间,还经常通过电话、上网等方式与专家对话,交流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完善听、议课制度和公开课制度。
学校要求教师每期完成10节以上的听课数,年龄在50岁以下的男教师、48岁以下的女教师每期必须上一节校内公开课,在对教师的上课进行评议时,推行123制,即“肯定一个优点,指出两个不足,提出3条可行性建议。”
四、开展校本教研,1、我校的教研活动以校本教研为核心,学校依据校情、师情和生情以及学情,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政史地、理化生、体育六个教研组,各组具体由组长负责,学校领导负责检查督促。使校本教研确实起到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成长的作用。将教研活动所得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以促进教学业务素质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学习、研究和交流。通过几年的课改和校本教研的实施,校本教研的理念已深入每一个教师心中,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课标、纲要的学习已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和需要。除了学校开展的集中业务学习,老师们还利用休息时间进行了自学,并写出心得体会和学习笔记;同时,教师将学习和教学中的困惑、问题面对面的相互交流已成为一种常规行为;教师还加大了课堂交流的力度,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人均达10节次。
3、坚持校本培训。为提高老师的业务技能,我们按校本培训计划开展了校本培训,内容涉及课件制作等,老师们均抱着认真学习的态度参与,使校本培训切实起到了促进老师专业成长的功效。
4、组织老师参加片区课堂教学研讨,校际交流及说课活动。本年
度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等学科,以上学科的全体任课老师参加了片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五、大胆尝试,勇于创新,让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活力
1、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得以发展的,课程改革也是一样,因此,学校鼓励教师大胆实施课程改革,不怕失败,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在不断的实践与经验总结中,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活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换位转变。教师从传统教学的传授者转向现代教学的促进者、学习者、发现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建构,使教学过程由教向学转化,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
3、在指导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上和学生的评价等方面,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尝试工作。近几年,我校唐嵩等十几名教师在参加市级联教活动和教赛活动中,其所上的课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六、今后的打算和努力的方向
走近新课改,我们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转变观念的任务还很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还要加大,教学研究还要更加深入。我们肩上的担子显得沉甸甸的,我们将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实践,为新课改闯出一条新路,为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我们永中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课程改革促发展,全面育人谱新篇
——信阳市第三实验小学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在新一轮改革大潮中,我校紧随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与新课程同行,确立了“把握办学机遇,走课改之路,行课改之策,举课改之措,收课改之绩”的课改原则,学校在王建新校长的带领下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办学特色凸显,办学效益迅速提高。
一、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必须始终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为此学校提出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社会文明进步育人”的办学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我校课改工作的根本指针。
学校坚持以德育为先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学校建立起了“群育群防”的全员育人机制(全员育人责任制)和育人网络体系(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扎实地开展起来。2010年我校被评为河南省先进家长学校。
学校坚持以智育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智育方面,学校特别强调全体意识(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质量意识(教学质量是生命)、效率意识(课堂效率是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信阳市名列前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2008年在学校信阳市第二届新课程改革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学校坚持以各类活动课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学校以“陶冶情操,培养品德;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发展特色,锻炼能力”为目的,分类别、多层次地建立校本活动课程体系。近三年来,学校开设的活动课程共计20多种,教师全员参与,学生全体参加。部分课程(例如艺术类的鼓号、合唱、书法课程,体育类的跳 1
绳、踢毽子、乒乓课程,智育类的数奥课程和阅读课程等)逐渐成为学校校本课程的精品,深受学生喜爱。
近三年,我校学生在全国小学生“希望杯”数学竞赛中,有70多位荣获一、二、三等奖。在《双龙杯》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中共有102人荣获金、银、铜奖。在河南省德育小故事,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论文比赛、信阳市举办的各类书画比赛与作文比赛等活动中有120多人次荣获一、二、三等奖。2008年、2010年在团市委组织的“红领巾心向党,铿锵鼓乐贺双庆”的鼓号队比赛、市百花文艺汇演、市廉正文艺汇演中我校的鼓号队和大型合唱节目《同一首歌》、《国家》等均以强大的阵容,独特的创意,鲜明的色彩,在强手如林的参赛队中尽显风采,荣获了特等奖和一等奖。2009年在信阳市“学习总动员,读书我先行”主题活动中,我校代表教育局表演节目《书声朗朗》荣获一等奖,同年又组织近百人参加市文化局“庆国庆,颂祖国”诗歌比赛,荣获集体一等奖,充分地彰显了我校书香校园的文化特色。2010年4月份我校组织参加了信阳电视台《快乐1+1》栏目组“我的新闻我做主”小主播选拔赛,也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支持,参与面广、教育影响大,为学校课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坚持以校本教研为载体,提高教师适应课改的能力
我校提出了“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办学策略,建设和谐校园,争创一流学校。学校坚持以新课改为核心,积极开展校本教研。
(一)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全面实行“示范课”引领、“优质课”促进、“研讨课”提升的“三课”活动。
(二)加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强化教育理论学习,立足实际,校本管理全面落实“十个一”工程,(每位教师每学期自学一本教育专著,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听取一次科研专题报告,参与一次教研活动,分析一个教材单元重点,主评一堂公开课,编写一份最佳教案,撰写一篇千字文,自
拟一份标准卷,提一条教改合理化建议),营造了一种“时时是科研之时,人人是科研之人”的良好氛围。
(三)规范课题研究。在王建新校长的主持下,全校教师参与了省级立项课题《小学思品教学中人文性与思想性和谐发展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立足课堂,拓展延伸,把思想教育与人文关爱融合于课堂教学。2010年本课题结题并获省优秀课题成果一等奖。学校参与的省“十一五”重点课题《多元智力开发与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2009年通过鉴定。
近三年来,我校教师教学论文在CN刊物发表30多篇,获国家级、省级一、二等奖60人次,市级一、二等奖90多人次。教师参加省市各学科练功比武活动获优质课评比获一、二等奖80人次;总工会教学技能比赛12人获一等奖;参加省市教学技能竞赛8人获一二等奖;参加书画作品赛12人获奖。1名教师参与了《键与屏的搏击》国家专著编写,4名参与了小学语文版教案的编写。2009年我校被评为信阳市教师教育先进学校。
三、坚持以评价方式改革为手段,努力突破课改瓶颈
我校结合新课程的实施,不断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积极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深化素质教育。
(一)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我们全面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既注重学生获得学分的高低,也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身体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突出对教学创新能力,教学机智、教学方法、专业素养、完成的课时量、研究能力、基本素质、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方面进行多元评价,并注重激励、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重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和班主任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对教师的评价中,把教师的自评自述和互评相结合,把部门评价和群众评价相结合。突显师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价值。
(三)瞄准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在班级评比中,实行“文明班级”流动红旗周挂制度;在教学中,提出了单元目标过关制度,让考试不合格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最终过关。还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提出了在学业水平测试中不同档次学生的比例,用可行的目标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给每一位教师建立了“业务档案”,及时记录教师的德、能、勤、绩。
(四)加强评价的“量性”和“质性”结合。在新课程实施中,对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测试、班级量化考核等都坚持了量性评价的原则,在奖金分配、表彰先进等方面,我们坚持了质性评价。每年评优、评先时,既重视教师教学业务能力、也重视其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合作意识。
(五)把握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人文性。学校在新课程评价中,制定了一系列条例、规定和制度,坚持标准、严格执行,对事不对人。同时在考核评价中渗透人文关怀。
(六)建立评价的有效保障机制。学校在组织实施新课程时,建立了一整套课程评价保障机制,成立了组织,制定了制度,各部门根据自身的功能职责也进行了细致有效的组织和落实。
四、客观看待课改中的矛盾,努力完善课改制度
我校在几年的课改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与上级领导的关心和全体教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许多问题和困惑。如少数教师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教学中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直接影响课改新观念的形成,造成学科之间、教师之间课改工作的不平衡;综合实践活动课牵涉面广,社会、家长、少数教师对该课程理解不够,实践起来有困难。结合我校实际,将继续引导教师,进一步和家长沟通,树立全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育观、资源观,坚持从生命观的高度将学生的差异看作真正的教学资源,不断探索多层次有弹性教学。
面对困难,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探索,再上新台阶,谱写全面育人的新篇章。
信阳市第三实验小学
2010年12月10日
第五篇:校本课程经验总结
校本课程经验总结
于桥乡郭桥小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 这些都足以见出国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同时,这也成为我们弘扬学校文化,发展学校特色的新契机。在开发校本课程,办好学校特色方面,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1、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由校长任春林同志担任,副组长由教导处绳铁杰老师和政教处马荣成主任担任,组员包括各科学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其主要职责是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出正确决策,予以全面部署,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各方关系。
2、组建了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
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由校长任春林、教师代表邢美丽、窦松海、贾国祥、学生及家长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能是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制定相关管理条理,检查督导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执行情况。
(二)深入调查,多方评估,前期论证
1、深入调查学校及社区课程资源状况:
学校资源:
我校课程资源最具优势的是:
我校课程资源最具特色的是有一支年青、充满活力、敢于创新的实践型教师队伍,具有承担课程开发的能力。同时,学校从建校起,就参加了省级课题《中小学教师心理能力的培养》的研究,积累了相关方面的经验,在该课程方面有一定的资源优势。教练邢美丽同志是武术世家,拜师学艺多年,又在沧州体校学习三年,业务熟练,素质很高。
2、多方评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之本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从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发展、学校发展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评估。
(1)学校的培养日标:
全面发展、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培养特长、服务社会、把学生培养成“有一颗美丽的心灵、有一份优异的成绩、有一副强壮的身体、有一手过硬的本领。”
(2)学生的发展需要:
从研究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特质等方面人手,我们对学生、家长、社区有关人员进行了访谈,并与相关专家共同诊断了学生、家长反馈的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学生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2)身体素质的需要;
(3)自主探究、合作交往的需要。(3)学校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校发展目标是争创一流学校,培养一流师资、造就一流人才,把学校建成“静谧的学园,迷人的花园,学习的乐园,温馨的家园。”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的软硬件环境,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成为学生生活的乐园,成为学生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学校。
目前学校环境基础设施差。政府已经明确其发展规划,学校搞好基础课程改革、开发校本课程、造福一方老百姓,通过学校的发展幅射校区、带动校区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提高校区的档次。
3、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现有资源,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组织全体教师召开会议,广泛征集教师意见,初步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素质训练、长拳、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开发。
4、发放问卷调查,向学生及家长征求意见,争取家长的支持
初步拟定了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之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向全体学生及广大家长征求了意见,赢得了所有家长的大力支持。
5、专家咨询引导,多方评估确定
我们通过对学生、家长、上级有关人员进行访谈、调查,并向县体育局等相关专家进行了咨询、论证,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最后统一认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从学校的现有资源出发,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学校及校区发展的需要,因此,最终确定武术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三)开展校本师资培训
校本课程开发,首先是课程的开发,而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只有开展以校为本、有的放矢、优质高效的师资培训,才可能真正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我们的校本培训以教师自主阅读、同伴讨论交流为基础,采取了专家讲座、集体研讨、自主反思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对教师分别进行了校本课程相关理论的培训,使教师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大意义,了解了校本课程的涵义和特点,领会了校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强化了课程意识,树立了明确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通过系列培训,教师掌握了相关理论、跆拳道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优质高效的教学。
(四)撰写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课程管理、实施、评价的基础,也是教学、评估、校本教材编写的依据,是学校与教师所开发课程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以下内容:
1、总体目标:
(l)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教育理念,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而全面的发展。
(2)进一步改进并完善“武术”校本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努力形成校本特色。
(3)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学校、教师积累一定的课程开发经验,由此带动学校、教师的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
2、课程目标 :
(1)改善和增强学生体质
(2)提高学生防身与自卫的能力,(3)磨练意志,培养学生谦逊、宽容、礼让的高尚品德和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的情操。
3、课程内容结构简析
(1)武术发展史(2)武术与武德
(3)现代武术的特点和作用(4)武术技术(5)武术品势
(6)武术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4、课程实施:
本课程为普修必修课,3-6年级共144课时,每周一节排入课表,采用班级授课制,由本校体育教师负责实施教学。
(五)组织校本课程实施
教导处、政教处是学校校本课程管理的专门的行政机构,负责做好计划、执行、监控、测评等各项工作。参与听课、评课的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其具体措施如下:
1、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导处、政教处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2、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4、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5、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6、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
1、授课教师的评价。教导处、政教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五看:一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二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三看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的结果,四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
2、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
状况等,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操作、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七)取得的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与实践,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编写了郭桥小学武术普修课程教学大纲;
2、编写了郭桥小学武术普修课程材
3、总结了一套武术教学理论与方法
4、学生素质明显得到提高
通过武术的训练,孩子们的学习进步了,变得更加懂事了。这是因为,跆拳道推尊的“礼始礼终”武德精神,能培养学生勇敢无畏、坚忍不拔的品质,养成谦逊、宽容、礼让的品德和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的情操,这正是我校所追求的校园文化。
总之,我校校本课程武术的开发与实施,已经引起各级各类媒体的高度关注,为县乡艺术节及文艺晚会参加相关节目的排练、演出,受到社会各界、家长的一致好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校本课程开发也不是朝夕之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们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将不断地学习、摸索,让校本课程在我校焕发蓬勃生机。